美麗的景色,寧靜的小鎮(zhèn)。偏偏時不常的要來陣暴風雪,這環(huán)境是相當情緒化,正如女主角Annie??粗粗揖颓椴蛔越叵肫饋砬岸螘r間網(wǎng)絡上盛傳的“失控姐丁莎莎”。
Annie對男主角Paul前一秒和風細雨,后一秒便電閃雷鳴。她將小女孩的忸怩、追星族的狂熱、變態(tài)狂的歇斯底里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真正做到了翻臉比翻書還快。下個雨就心情陰郁,如果面對2012的話,她一定是電鋸殺手。由于性格原因,就算再怎么干也不會良心上過意不去或是心懷惴惴的Annie其實有很多長處:
一是善于自保。殺了那么多人的Annie仍然安然無恙的在自己的小農(nóng)場里生活,沒有背井離鄉(xiāng),肯定對于如何置身事外頗有心得。
二是注意細節(jié)。從不忘記鎖門,連企鵝朝向這樣微小的變化都沒有逃過她的眼睛。
三是未雨綢繆。面對突如其來的老警官問話她對答如流,想來應當早就在腦海中排練了多次。
四是當機立斷。說買打字機就買打字機,說打針就打針,說砸腿就砸腿,說殺人就殺人。嗯嗯,三思而后行往往會錯過機會。
五是對夢想鍥而不舍,為了心愛的作家而跟蹤他,為了不讓老警官找到Paul不惜殺人,Annie絕對清楚地知道殺害老警官不是為了掩蓋罪行,她的愿望只是和Paul在一起就好。
這么多長處,再加上運氣幫忙,從犯罪的角度講,Annie算是成功人士。要不是最后Paul莫名其妙的蘇醒又弄出了動靜,那這將又是一個成功案例。
Paul對Annie的感恩反而成了災禍的開始,破舊的公文包成了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Annie心中的魔鬼。Annie一開始并沒有打算囚禁Paul,但因為她對新稿結(jié)局的不滿意才讓整個劇情來了個急轉(zhuǎn)彎。
就像自己最喜歡最珍愛的東西被破壞后,總是想方設(shè)法的挽回一樣,Annie不想讓Misery從此畫上句號。Paul摔得七葷八素,再遇上這樣的失控姐,只得積極展開自救。Paul的意志不可謂不堅韌,頭腦不可謂不聰穎。但造化弄人,他遇到的情況是:下個藥吧,酒灑了;藏個刀吧,睡著了;警察來了吧,又掛了。Paul只得感嘆時運不濟。好在他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順著Annie來,沒有像《伊甸湖》的男主角那樣去抗爭,不然肯定byebye了。
腸炎說的好,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一個孩子。在影片,Paul先后有兩次焚書,起初焚的是自己順產(chǎn)的健康兒,Annie不情不愿地掙扎了許久;在結(jié)尾處焚掉的,是為了迎合Annie而創(chuàng)造的畸形兒,隱忍了許久的怨氣在這一刻爆發(fā)的痛快淋漓,作家的自由意志也在這里得到了伸展。
金庸小說里的男主角,我最欣賞的是令狐沖。事實上,我一直都想讓自己想成為看上去很飄忽實際上特靠譜的那種人。片中的老警官就是這類型。老人家骨子里透出牛仔范兒,縝密的邏輯強大的洞察力,到處靈機一動各種舉一反三,唯一遺憾的是防御力不高。老太太一人年事已高,不知道還能不能承受這樣的打擊。
本來Annie的計劃是Annie活,Paul活。結(jié)果由于各種不測變成了Annie死,Paul活。Annie不喜歡這個結(jié)局,打算把它改寫成Annie死,Paul死。而在Paul不成功便成仁的努力下殊途同歸到了Annie死,Paul活。從Annie的角度,她一直都想和Paul同生共死,但Paul卻只得從Annie的死中求活。說到底,要不是Annie救了Paul,Paul肯定早在雪地里或者失血過多或者凍成了冰棍,最終活下來還是拜Annie所賜,好死不如賴活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當最終再次面臨死亡威脅而跟Annie搏斗時,Paul明顯已經(jīng)不擇手段,摳眼睛砸臉的,完全沒有留后路呀,就算架打不贏也不讓Annie再上街買菜了。
片頭歡快的音樂名為《Shotgun》,歌詞明白的告訴了觀眾影片的內(nèi)容:“我說那個誰,整把Shotgun,他要是跑就打丫的。”
一直對Steven King作品改編的電影很感興趣,只是很多都差點意思。硬盤里已經(jīng)存了《閃靈》、《肖申克的救贖》、《迷霧》、《綠色奇跡》,現(xiàn)在又能新加一部了。
本來演員就不多,導演還過了把癮,在里面客串了直升機飛行員。
題目翻譯的有點怪,為什么叫“十日”呢。
封閉空間、打字機、精神病患者、創(chuàng)作與閱讀、少量人物與人物間極富張力的關(guān)系——這些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令我深深著迷的元素。實際上,原著里包括了更多電影無法表現(xiàn)的,然而卻是最吸引人的:夢境、幻覺與心理。這些幾乎充斥了原著小說里一半的內(nèi)容。
如此迷人,不僅在于這些本身就帶有獨特魅力的元素,更值得一提的,是凱西·貝茨飾演的安妮。第一次見到貝茨的表演應該是在《泰坦尼克號》里面,不過當時沒注意。后來印象最深刻的是《油炸綠番茄》,再次可惜的是當時也著重關(guān)注了別的方面,只是很清楚地記得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大媽,“意外”六次撞到人家的車,很可愛。接下來是在《午夜巴黎》里,她居然演了格特魯?shù)隆に固挂?,那個瀟灑的女詩人,海明威的良師。而最后,《危情十日》(小說名《一號書迷》)終于讓我把她記到骨子里去了,比容嬤嬤還骨子里。
對于安妮這個角色,盡可以單獨研究,把視點聚焦于那一本關(guān)于“過往的回憶”的冊子,追溯到童年與父親,寫一篇關(guān)于狂躁抑郁癥的病理分析。雖然在大多數(shù)觀眾看來,安妮是個令人膽顫的人物,她那以塊頭和表情hold住整部電影的氣場,一錘下去的淡定表情,確實會讓人心生恐怖。這是重點所在,或者說,是原作者史蒂芬·金試圖強調(diào)出的重點。史蒂芬·金是個壞家伙。他說:“對我來說,最佳的效果是讀者在閱讀我的小說時因心臟病發(fā)作而死去?!焙芏啾凰@樣詛咒的讀者因這句話更加愛他了,我算一個。但是,在看著安妮晃動著她那肥碩的身體,乳頭隱隱可見,撅起寬大的上嘴唇,吼著“難道我會對售貨員說:老子這里有一張支票!”時,我都禁不住大笑出來。而她在盡情地揮舞斧頭時,由于太專注地欣賞她的表情,我忘記了金老爺子的話,反而沉浸一種享受中。
只消想象一下!無比淡定地打斷保羅的一只腳后,她笑著說:別慌,馬上就完了;接著完成了另一只——在保羅崩潰的表情和炸裂的身體與情緒中,氣氛達到了高潮——然后,然后!她說:噢,我愛你。
容嬤嬤弱爆了好么。
再然而,這段戲的背景音樂竟然是《月光曲》 ,而且是第一樂章,最柔情似水的那一章。我突然覺得《月光曲》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神曲。回想一下,在《大象》里,那個令人無法忍受即將入睡的超長鏡頭的背景音樂是月光曲;在《克洛伊》里,摩爾拒絕了克洛伊的親吻之后,月光曲響起;現(xiàn)在竟然連安妮這么大氣場的女人和那個讓人頭皮發(fā)麻的 場景都可以被容納進月光曲里。還有什么不可能?要是哪天發(fā)現(xiàn)一個喜劇場景也用月光曲我也不會驚訝的。
沒有什么比“反差”制造的效果更好的了。背景音樂如此,安妮的表情如此。說到安妮的表情,小說中說到,她的臉經(jīng)常毫無征兆、無緣無故地陷入一種空洞中去,像被掏空,或神經(jīng)斷掉,什么都沒有。那種表情不是茫然或呆滯,茫然和呆滯起碼還存在“茫然”和“呆滯”這樣一種東西;而在安妮的那種表情上卻找不到任何東西。如果還沒領(lǐng)教貝茨的表演的話,真的很難想象那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面部表情,真的存在嗎。而看過電影后,懷疑就不會再存在了——看見那個女人的臉了嗎?就是那種表情。
看第二次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另一個重要的元素——火。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幾乎成為了線索的道具或符號,在每一次情節(jié)發(fā)生重大突轉(zhuǎn)的時候起到關(guān)鍵作用。在整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中,“火”就出來了,不是真的火,而是一根香煙和一根火柴;這是一個道具特寫。從一開頭,導演就突出了“火”的作用,而其象征意義是在后來形成的。第二次出現(xiàn)“火”,是安妮拖進了一個燒烤架,然后遞給保羅火柴,讓他燒了他的書稿。隨著巨大的火勢沖天,“毀滅”的意味出來了——讀者毀滅了那個與自己內(nèi)心不合的作家,企圖讓作家繼續(xù)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滿足自己的幻覺。第三次的“火”——那根被碰倒了的蠟燭,表明了作家反抗的失敗。此刻處于劣勢的作家,他的力量正如那輕易被碰熄滅的燭火。最后一次,作家再一次親自點燃了火柴,正如第一次那樣——他毀滅了讀者強加給他的創(chuàng)作——他自由了。
將這四次出現(xiàn)的“火”連接起來,就清楚了:自由——束縛——反抗——重回自由。
我現(xiàn)在怎么老愛分析符號??赡苓@就是電影語言的根本所在吧,各種符號。
在被“束縛”與“反抗”的對峙最激烈時,最大的沖突莫過于前面提到的“斷腿”情節(jié)了。在20世紀60年代的“接受美學”理論及其“讀者-反應批評”方法出現(xiàn)之前,我們一直認為作家是完全主動的,讀者是完全被動的。一個作家像上帝一樣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人物,一段段情節(jié),一種種思想,而讀者只能像領(lǐng)圣體的虔誠教徒一樣,被動接受那些作品。而接受理論徹底否定了這種關(guān)系,將讀者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讀者那里,作品被進行了第二次創(chuàng)作,而且,這第二次創(chuàng)作是由千千萬萬個讀者在不同時代完成的,其效果或后果是第一次創(chuàng)作無論如何都達不到的。然而,在《一號書迷》及改編電影中,讀者不僅反被動為主動,更是意欲扮演新的“上帝”的角色。史蒂芬·金在原著中寫道:“忠實的讀者變成了挑剔的編輯?!彼梢再濏災?,同時,也可以囚禁你,然后毀滅你,最后按照她的想法重塑你,使你成為她自己的表達者。而這一切,以愛的名義?!班?,我愛你。”安妮說。
當然,這個角色的設(shè)置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當然,非精神病患者不能完成這一系列的行為。但是,這個角色實際上極端地表達了很多讀者潛在的思想。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偶像偏離軌道,不希望自己愛的人偏離軌道,而這個軌道,就是最初他之所以吸引我們的原因,后來發(fā)展成為我們自己的個人幻想。如果他偏離了,態(tài)度由輕到重分別是:不承認——失落——責怪偶像——企圖改變偶像。而安妮,毫無疑問很嚴肅看待了這個問題。嚴肅到個人幻覺占領(lǐng)了不可動搖的主宰地位,從而不惜毀滅偶像。
你要自由?那就打斷你的腿。
于是她那么做了。
只要有讀者存在,作家的自由就永遠不可能完全發(fā)揮,只可能適當發(fā)揮。除非你想做一個沒人要的或者只有少量人知道的作家。也正如史蒂芬·金在原著中寫的:“他寫兩種小說:好的小說和暢銷小說?!?/p>
可能是因為提前就知道“懸疑”的標簽,在Paul寫完小說走上茫茫雪路時,就在猜想,是不是之后發(fā)生的故事都只是他小說中的一部分,幻境而已。而中文譯名之一的“危情十日”,讓我腦袋直愣愣地跳出“十日談”的場景,著實跟片中的故事風馬牛不相及,最大的關(guān)聯(lián)性可能就是,被困住。
起初就覺得Annie的笑咋會那么詭譎,暗藏殺機,明亮得如響雪止后響晴的天氣,如看不見的烈風,割得人眼角抽痛。1990年制造的畫面,20年后看來,有當下的憂郁的小清新,而Annie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森女腐女咆哮女。她的衣服的色調(diào)即使有暖色都跟浸染了墨色,變得灰蒙蒙的,而她和那只神奇大只的寵物豬倒在床上吃著薯片看娛樂節(jié)目的場景,與白領(lǐng)回家變身凌亂腐女的狀態(tài)如出一轍。
在Annie咆哮出對Paul新書“粗劣語言”的極度憎惡時,一直以為“她是救命恩人”的Paul茫然不知所措,他的神情暴露了他的潛意思,這并非Annie偶然的情緒失控,只是文人總是頗敏銳,他開始第一次打量所置身的環(huán)境,第一次有了無助感:開往外面世界的路,是不會被修好的。
此后Annie的病態(tài)越發(fā)的明顯,我覺得她的內(nèi)心總是有一種絞痛感,即使如湖面泛起漣漪般得微笑。她推出那個焚燒爐時,她的絞痛從隱忍走向了莫名的悲壯,有那種“TMD,你到底要怎樣?!我是來救贖你的,你這不知天高地厚的混球卻不理教數(shù),非得讓我殺掉你嗎!???!”的悲壯感。
后來Paul學乖了,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頭腦活絡的小說家也無法參透這個癡女的邏輯,她的人性和幻想充斥在不可平衡的臆想中。從她將自己假定為Paul的小說人物Misery開始,Misery的難產(chǎn),使護士出生的Annie擁有了走不出的悲傷,不禁在想,倘若小說中Misery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是不是Annie的人生將是另一番天地,或許她的偏執(zhí)神經(jīng)強迫等多元因素會因為心存美好而漸漸平息。人總是難以找尋到內(nèi)心的平衡,Paul假借于寫書排解,而卑微無名的Annie假借她的小說。這就是一個怪圈效應,一旦跌入,因果關(guān)聯(lián),沒有消停。
那頭豬可真是壯碩,進入畫面時,我以為它是被“派來”把Paul的爛腿吃掉的,可能西部連續(xù)劇“Deadwood”中豬作為尸體證據(jù)處理器的影響在我的腦中有些扎根,總是對什么都吃的豬,有幾分忌憚。還好,它只是個打醬油的,僅出鏡三次。
跟豬相比,本以為老警察會是故事的終結(jié)者,沒想到,劇情發(fā)展得如此陡然,使這個帽子很酷、外套很好看、查證思維很奇特的老警察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打醬油??舍u油哥打得好,他的出現(xiàn)總是給人緊繃的心理,期盼與失望,特別是最后那個“回馬槍”,在極大的希望中絕望的倒下,如同忽然卡掉的老式錄像機。然后在戛然而止稍微空白的詫異休止符之后,來了個更陡的,這跟交響樂的起伏轉(zhuǎn)折不謀而合。
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十分緊湊。安妮的大臉微妙又狂暴地變化著表情,她的人性在無奈和掠奪中雙向滋長。后來的后來,Paul回到了紐約的都市生活中,在高檔的餐廳,腦子卻浮現(xiàn)出Annie的臉,Annie困在他不令她滿意的小說結(jié)尾中,他困在Annie如影隨形的陰霾里。
片外話
0我總是一不留神寫很多,就這么草草收尾,免得擾了未看者得興致。
1現(xiàn)在回想起,就會浮現(xiàn)annie拿著paul本藏再床縫里的刀如幽靈般梁艷放空癡癡地說:“你在找這個么?”
2 跟我同看片得一個姑娘說,還是像中國這樣,家家戶戶挨得近點兒好,有個什么動靜還可以知曉。
3安妮的房子可真是復雜,那么多雜貨,沒有一絲灰塵。即使那么偏遠的一個小鎮(zhèn),房子都那樣的好,還有地下室。
4史蒂芬金的作品,拍成電影,總是有意想意想不到的大驚奇。
5 還好看了凱西?貝茨的其他片子,不然第1提到的情景持續(xù)不知得在腦中縈繞多久。
1,由Steven King的小說而改編的電影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不太上臺面的B級片。但是其中也有真正的杰作,例如《閃靈》(The Shining)。而我以為《苦難》(Misery)也是其中之一。
說起來,《苦難》和《閃靈》還有些相像的地方。故事都和小說家有關(guān),都發(fā)生在冬天。不過呢,一個發(fā)生在小說寫作之前,一個發(fā)生在小說寫作之后。但是其中都隱含有作家為何要寫作的問題。
2,常聽到有人說,西方的恐怖片只有血腥,沒有心理上的恐懼。顯然是以點帶面了。也有人說,不明白Steven King的小說有什么恐怖的,我覺得這個大概是文化沖突的原因。與美式文化的隔閡,造成無法融入Steven King營造的氛圍。
然而無論怎么看,《苦難》都是非常讓人抓心揪肺的故事。
3,小說和電影的原名都是《Misery》。這本來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一個小說家,的暢銷小說系列的名字,是這個系列小說中的女主角的名字。
故事中的女主角,一個在心理變態(tài)的前護士,為這個系列小說而狂迷,顯然她把自己當作了Misery。
而Misery這個單詞,也有痛苦、悲慘的意思。這顯然是故事中的小說家被護士照顧時候的心理感受。
4,《Misery》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作家出了車禍,被自己的女書迷所救,在書迷家中養(yǎng)傷。書迷開始看起來象天使,除了過于熱情了一點以外。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書迷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逼著作家按照她的意圖來寫小說,軟禁他,傷害他,甚至到了要殺掉他的地步。
這種架構(gòu)——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遇到好心人,然后發(fā)現(xiàn)好心人其實是惡魔——現(xiàn)在已經(jīng)屢見不鮮了,我拍腦門能夠想到的有《狼溪》和《旅舍》。但是這些電影常常落于純粹的血腥,而并非《Misery》那樣的恐怖。為何呢?
《Misery》中的女主角Annie雖然心理變態(tài),雖然沒有人能夠看清她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可是她依然有人性。她的情緒完全失控,可以在瞬間由天使變成惡魔,可是觀眾依然明白她想要什么。她說,你是名人,而我很丑,終究你要離開我,你這樣的人不會明白我的痛苦。她的內(nèi)心依然有和普通人一樣的部分,只是她的行為遠遠超過正常人的范圍。她看起來很丑很胖,似乎大大咧咧的,但是她有自己完整而精細的規(guī)條,大到世界該如何運行,小到瓷器玩偶該如何擺放。這些都確保觀眾會把她當作是一個人。
其他的類似電影,反面角色幾乎就是一個怪物,丑怪,力大無窮,以殺人為樂,甚至根本就不是人類。
而我們都知道,人遠遠比怪物更可怕。
5,《Misery》最廣為人知的是她的女主角,Kathy Bates,她憑借這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一部恐怖片,在奧斯卡這樣的傳統(tǒng)影展中獲得這樣的大獎,實屬不易。而且Kathy的表演,即使放在歷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中去看,也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
如前所說,《Misery》中的女主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她喜怒無常,極端情緒化,同時又體現(xiàn)著人性。這些特征不僅要依靠劇本和臺詞來表現(xiàn),更要依靠Kathy的表演。
Kathy也實在是棒極了。她的表演張力實足,奪人心魄。她對著銀幕怒吼的時候,我感覺似乎是被她的氣勢壓在椅子上不能動彈,連頭都無法側(cè)開。
不過這次重看,發(fā)現(xiàn)其實對于這個人物的塑造,攝像也是功不可沒的。低角度的大特寫,Kathy的臉占滿了整個銀幕,從上向下的俯看,實在是非常有壓迫感。
6,《Misery》在剪輯上是非常傳統(tǒng)的,很多地方都讓人想起希區(qū)考克。而片中最緊張的幾個部分,節(jié)奏越來越快、鏡頭越來越近的在兩個人物之間快速切換,這些都是非常傳統(tǒng)的蒙太奇手法。雖然手法很傳統(tǒng),但是運用的非常準確,造成的效果依然是震撼人心的。
IMDB得分7.7(23756人投票),我打7分。
Technorati Tags: 電影 , 影評 , 恐怖片 , 最佳女主角 , Misery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Kathy Bates是演瘋女人的教科書級別的演員
1990!1990!居然是1990!讓現(xiàn)在的禁室培欲片哭去吧!
本片提出了一個可怕的假設(shè),這世上總有那么一個或幾個人,你不認識他,他卻了解你,你看不見他,他卻無時無刻不在你周圍。
凱西貝茲飾演歇斯底里,喜樂無常的瘋狂書迷真是入木三分,光她一人就能獨撐大樑,堪稱驚悚電影經(jīng)典。
孤獨可以把人逼成瘋子
Annie就是挺韓的腦殘的未來啊~~~
這悍婦簡直是我童年時的噩夢,終于再看了一次.驚嚇程度已是全無
把偶像打個半死私藏在家中是很刺激的事~
如果可以不要腿打折的話,可以說很需要這樣的阿姨來監(jiān)督干活了。
史蒂芬金的本子沒啥特別。主要是導演的駕馭能力太強,節(jié)奏和鏡頭語言都一流??大@悚類果然還得是那個年代,粗糙的環(huán)境質(zhì)感,折磨心智的配樂,驟降的大特寫大廣角。當然這片最大看點還是影后凱西貝茨的神演技,把變態(tài)演到如此入骨真是牛逼。腦殘粉都該來看看什么叫用生命在黑的魔鬼粉。四星半。
凱西·貝茨的剽悍演技把整部電影的驚悚感拔升到一種高貴的境地。如果將歷屆奧斯卡影后塞在一個屋子里彼此廝殺,凱西·貝茨絕對是那個活到最后的人。(前提是希拉里·斯萬克必須進男子組)
樸實剛健,演技一流,教科書級別的情節(jié)推進,最屌的是一句都沒鋪男主背景,靠兩句臺詞就交代完了:—你寫的全是污言穢語?!驗槲覍懙氖莻€混混,我小時候也是混混。有了這句之后騙人開鎖偷東西下藥忍痛殺人全都無比合理。厲害啊
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故事緩慢的講述,觀眾在屏幕那頭卻大氣不敢出……Kathy Bates的Anne即使微笑都讓人不安,男主坐懷不亂連哄帶騙,勇氣智力均可嘉。
貝茨的這次演出絕對是教科書級別的。兩種心理的隨意轉(zhuǎn)變,眼神、神態(tài)都達到人神合一了。拍攝技巧也值得一說,懸疑恐怖的氣氛張力十足!放大的人物特寫、精妙的配樂都很瘆人。
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右手 ~左手~慢動作重播~當粉絲~給你快樂 ~你有沒有愛上我~
節(jié)奏很好,外景在片里有明顯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應該是編劇的貢獻,羅伯萊納貢獻了透徹的視覺風格,道具還是一如既往的糟,受傷的假腿倒在打字機上的假人頭,道具組可能是制片人親戚。揪心的部分在逐漸升高,盡管開始像愚蠢人物的喜劇,終究是一場雙方意志和執(zhí)行力的較量。
遇上這樣一個腦殘死忠粉絲,我只能說,真是太恐怖太變態(tài)太瘋狂太刺激太過癮啦?。。。?!
所謂 一個腦殘粉的戰(zhàn)斗力抵得上十個黑 請把富奸的作品介紹給這位可人
1、出門前一定要看天氣預報啊!大暴雪什么的就不要出門了么! 2、誰會給自己書里的主角起名叫misery么! 3、千萬不要隨便把主角寫死??!4、小心偏執(zhí)狂啊 方向請擺對 數(shù)量也是會被看出來的么! 5、一定要檢查死沒死啊 死了就不要瞎想了么!嚇唬誰??!
風格手法配樂選擇甚至字幕隱出的方式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好萊塢制造,用細節(jié)和巧合推動故事發(fā)展,用人物大特寫和平行蒙太奇營造氛圍,加上兩位主演的完美對手戲,這絕對是上品之作;另外提一點:瘋狂粉絲什么的最要不得了,多少名人就是這么被玩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