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歌舞聲光并不高級,但嗨點十足! 影片無腦爽嗨之中透露著寓意, 高潮之后必定低谷。爽上天之后,摔倒就是地獄。發(fā)泄完了就是精疲力竭,我們平時只看到廣場舞大媽們的愉悅快樂,迪廳夜總會里的群魔亂舞,這一切瘋狂嗨翻后的眾生狼狽相卻難看到。而這部影片揭示了一切,還展示了其風(fēng)險與危害,高興可以,但警惕性與安全還是要時刻注意的。影片最后一幕床上的幾盒藥揭露了真相,有始有終,故事雖小,但很完整。
深深的心悸。不得不說這部影片十分有震懾力。同時用真實的畫面描述出了混亂和迷失,失去邊界的可怖。仿佛直視了人間地獄。而我們離那扇門有多遠?在廁格大口嘔吐到失格的懷孕少女,眾人魔鬼般的狂歡,毒品刺激下麻木永無休止的瘋狂的性愛; 流血,暴力,尖叫,哭嚎,失控,麻痹,幻滅。 我要說這是一部教育片。 至少對我來說其中的情色鏡頭在環(huán)境背景下可怖又艱澀,痛苦。我沒有來感覺,說實話,我的小妹妹都嚇涼了。 不得不說影片倒敘的手法,分段式的發(fā)展十分簡潔,有新意。音樂的選擇,光線的排布,鏡頭的轉(zhuǎn)換都攝人心魄,藝術(shù)處理非常好。演員的表演也十分有張力,人物身體的曲線,肌肉輪廓,骨骼,無不極具美感。 90多分鐘的影片我看過覺得仿佛此時不是黃昏而是午夜,晨曦,仿佛身處未來,太空,深深的虛無感,仿佛我一個罪人赤裸地跪在上帝面前。影片中每一個人都是我,我經(jīng)歷了那些狂歡,痛楚,恐懼。年輕的身體在流血,銷蝕; 張揚的靈魂在縹緲中破碎。
推薦大家去看。
加斯帕·諾一向以驚世駭俗的題材和影像挑釁著觀眾的容忍底線,今年這部新作沒入圍戛納競賽,而是去了相對低調(diào)的“導(dǎo)演雙周”單元,依然引起了強烈的關(guān)注。相比起前幾部大膽咋舌的作品,這部新作相對不太惹人反感,還意外地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作為一部禁毒宣傳片來看也未嘗不可。影片開頭就放完所有演職人員名單的做法算是有點不走尋常路,接下來采訪形形色色的舞蹈表演者的場景帶有強烈的紀實意味,很難辯識到底是真的采訪還是虛構(gòu)的臺詞,讓觀眾誤以為這是一部介紹舞蹈樂團的紀錄片。 無獨有偶地,這部跟盧卡·瓜達尼諾的《陰風(fēng)陣陣》一樣,均采用舞者作為敘事的核心人物,而且都有發(fā)生在排舞室里的場景段落。這部作品有一個精彩絕倫、值回票價的序幕:在色彩斑斕的地下舞蹈室里,固定長鏡頭拍攝眾多舞者輪番上陣,大顯身手的比“舞”,配合著強勁節(jié)奏的音樂,制造出血脈噴張的氣氛,再次讓觀眾誤以為是一場舞蹈比賽的現(xiàn)場實錄。但當(dāng)音樂停了下來,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只是一次彩排,然后攝影機開始跟隨著角色在這個仿佛與世隔絕的舞蹈室里自由穿梭。 如果不是影片開頭提示這是一個發(fā)生在2006年的故事,很難從人物與環(huán)境感受到時代背景,這一點跟《陰風(fēng)陣陣》里刻意渲染時代氛圍感的表現(xiàn)手法不太類似。我反而覺得這部作品像俄羅斯導(dǎo)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那部一鏡到底的《俄羅斯方舟》,整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密閉空間里,鏡頭跟隨著角色在博物館/舞蹈室里逡巡,只不過這部《高潮》并沒有用一鏡到底的90分鐘長鏡頭挑戰(zhàn)觀眾的忍受力。盡管如此,這次的長鏡頭算得上是加斯帕·諾作品里最多最復(fù)雜的,最后那個長達半個多小時的運動鏡頭算是一次效果不俗的大膽嘗試,我覺得難度跟畢贛《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面那個3D長鏡頭不相伯仲。360度不停旋轉(zhuǎn)、徹底上下顛倒的鏡頭設(shè)計讓觀眾感受到劇中角色喝下混入迷幻藥飲品后神志不清、精神錯亂,乃至癲狂失控的情景,其后舞者們匪夷所思的自殘、血腥、暴力、亂性行為的刻畫算是導(dǎo)演一貫嗜好的重口味與惡趣味標(biāo)志,不過這回導(dǎo)演似乎充當(dāng)了一次禁毒宣傳代言人,令觀眾徹底體驗到迷幻藥對身心的巨大危害,甚至對有子女的家長來講更是當(dāng)頭一棒! 也許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緣故,我覺得影片的敘事部分略顯單薄。燈光色彩、舞蹈和音樂的部分可以給滿分,充分彰顯了導(dǎo)演的作者標(biāo)簽特色,然而舞者之間的交談片段和對白充斥著極其無聊的男性荷爾蒙色彩,互相嫉妒與勾心斗角的女人。人物角色的刻畫也比較淺薄,酷兒角色的設(shè)計只是驚鴻一瞥,卻遺憾地沒有太多延伸。最關(guān)鍵是“舞蹈”這個要素沒能給敘事情節(jié)上發(fā)揮出太多推進作用,或者產(chǎn)生任何聯(lián)想空間,僅僅只是展示舞者的精湛舞技,實在有點浪費。這一點來看《陰風(fēng)陣陣》反而做得比較好,撒旦獻祭與舞蹈緊密相連,在影像上不斷制造出驚悚懸疑感。 也許是年齡的關(guān)系,加斯帕·諾這部新作顯得比以往要成熟些,逐漸擺脫掉以往過于沉溺的自戀意味,開始將作品的觸角伸向現(xiàn)實世界,主動勾探出或有或無的社會意義,實屬罕見。
真正完全藥感的影片最后一段觀影過程一聲不吭,本來以為亢奮以是相關(guān)元素影片中比較極端的例子,沒想到本片直接拍出地獄感覺!前三段來制造伏筆使得第四段全部人物的行為都幾乎合理才能讓攝影調(diào)度與人物調(diào)度放開著來設(shè)計。當(dāng)人沒有任何約觸后人自然而然的回到最原始的狀態(tài)天生的惡赤裸的呈現(xiàn)出來。沒有辦法用準確的詞來說本片的主題。最有后勁的則是最后導(dǎo)演的語句“死亡是一種獨特的體驗”我理解這里面的死亡指的是“理性的死亡”
視聽上本片最狠顧名思義絕對上長鏡頭的調(diào)度,導(dǎo)演的長鏡頭調(diào)度不是自然而是強烈戲劇性的設(shè)計感。病態(tài)似的機位調(diào)度逐漸往越來越多的破水平鏡頭和癲狂的表演這種“地獄感”一步一步構(gòu)建成型。最終長達10分鐘的翻轉(zhuǎn)長鏡頭則是把全部的“人”變成了“魔”導(dǎo)演嗨了觀眾也嗨了。本拍的全部室內(nèi)設(shè)計都發(fā)揮到了空間特殊性的極致案例,只是通過空間的寬窄、格擋、顏色來迅速在長鏡頭中調(diào)取人物情緒及推動劇情
一到年底,條姐就忍不住亢奮!
因為,沒有什么,比年終總結(jié)更讓人高興的了!
別誤會……
年終終結(jié)這種東西,爽點當(dāng)然不在于自己寫,而是看別人寫。
尤其是在電影圈。
一到年底,幾乎所有數(shù)得上名字的媒體和大佬,都會發(fā)布自己的「年度十佳」。
這意味著,就算你今年啥事沒干,啥熱點沒追,啥新聞不看,只要這個月好好支棱起來,依然不會錯過一年下來最牛的好片。
「年度十佳」,可不都是人人叫好的保守主旋律。
不管你的品味有多怪雞,只要跟對了人,你都可以度過今年最幸福的一個月。
今天介紹的這部奇片,就是有著“垃圾教皇”、“惡心之王”、“惡趣味之父”之稱的cult片大佬,約翰·沃特斯的「年度十佳」第一名。
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它獲得導(dǎo)演雙周單元藝術(shù)電影獎,一票難求。
《高潮》——
導(dǎo)演編劇,加斯帕·諾。
看到這個名字,你應(yīng)該顫抖。
因為,只要是他跑出來導(dǎo)演,幾乎能百分百保證——
你將踏上一趟感官上天堂,靈魂下地獄的奇絕精神之旅。
不信?
吶,他老人家的名字,還在“世界十大禁片”的中文百科詞條里掛著呢。
不過,對于熟悉戛納電影節(jié)的同學(xué)來說,那部使他在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臭名昭著的片子,不過是又一部提名過金棕櫚的藝術(shù)電影。
而加斯帕·諾,也不過是又一個風(fēng)格獨特,備受追捧的作者型導(dǎo)演罷了。
《獨自站立》《不可撤銷》《遁入虛無》《愛戀》……
從20年前開始,這個生活在巴黎的阿根廷人,就一次次在死亡、暴力和失控之間,挖掘靈魂的黑暗角落,用極端的畫面挑戰(zhàn)觀眾的底線。
《高潮》,也是如此。
不管有多少人中途離場,都抵擋不住更多人在電影宮外排隊等候入場的熱情。
不管有多少群情激憤的一星,都攔不住更多人絞盡腦汁,窮盡詞匯量,就為了吹一篇最有個性的牛逼。
開場,就不走尋常路。
白茫茫的大雪中,一個渾身是血的女人在雪中掙扎。
看著都冷,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出完字幕,開始倒敘。
一臺被陳舊DVD盒包圍著的老式電視機上,正在播放一段試鏡錄像。
別只顧著看錄像。
一個對準電視屏幕長達6分半的固定鏡頭,自有它的意義。
如果你能辨認出屏幕右邊整齊堆起的那些DVD盒,你就能提前建立起對整部電影風(fēng)格的預(yù)設(shè)。
將1981年《著魔》的瘋狂;
1977年《陰風(fēng)陣陣》的驚悚;
1975年《Sodom 120 天》的禁忌;
1982年《霧港水手》的風(fēng)格化;
1854年《極樂大廈揭幕》的邪典氣息;
1919年《切腹》的悲情;
1929年《一條安達魯狗》的奇幻……
全部相加再求平均,就能得到加斯帕的《高潮》。
隨即,電子音樂起,影片在一個封閉空間中正式展開。
不說任何廢話,沒有任何冗余的鏡頭。
在迷幻的電子音樂中,加斯帕·諾直接用一個長鏡頭展現(xiàn)了一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天堂。
沒有任何多余的事物,只有為舞蹈而生的音樂,為舞蹈而生的燈光和空間,一群為舞蹈而生的人。
試鏡錄像中的舞者們,已經(jīng)開始正式排練,3天下來,一支群舞已經(jīng)具備雛形。
這段充滿控制、理性、熱情的大群舞長鏡頭,是整部影片最接近天堂的一個場景。
排練結(jié)束。
帶著創(chuàng)作完成的無上成就感,舞者們四散放松休息。
依然不說任何廢話,幾個紀實性極強,但視覺極其考究的鏡頭,干脆利落地交代了所有人物關(guān)系,和每個人內(nèi)心的小九九。
這群人當(dāng)中,有戀人,兄妹,母子,朋友,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劣勢群體,少數(shù)族群。
聚集在一起,只因為“舞者”這一共同的身份。
臨時的聯(lián)盟都脆弱。
女編舞師和男舞者的戀情,只是看上去很美。
男舞者因為花心,早就在女舞者中出了名。
和女編舞師膩在一起,也被擯棄為“為了上位不擇手段”。
看上去很受歡迎,其實男嫌女厭。
本應(yīng)彼此照顧,互相成就的一對兄妹。
卸下面具,不過是一個欲求不滿的妹妹,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哥哥。
友愛和睦,都是給他人看的表演。
幾位對異性不感興趣的舞者,也很快展開了各種單箭頭的試探。
有人直白,有人暗示,不變的是空氣中尷尬的氣氛。
口無遮攔的黑人舞者,正在用下流的口吻談?wù)撆隆?/p>
原來藝術(shù)構(gòu)建的烏托邦只是假象,歧視、不公、暴力,在哪里都存在。
休息結(jié)束。
音樂更加亢奮,熱情更加沸騰。
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可以納入影史的舞蹈鏡頭。
更漂亮的光影,更不可思議的鏡頭調(diào)度,帶來更恣肆放縱的精神體驗。
逐漸有人發(fā)覺不對。
大家都在喝的飲料里,并不只有酒精和水果。
一個地獄,正在向人們張開巨口。
恐懼籠罩排練間,“舞者”這一身份下的其他身份慢慢浮現(xiàn)。
母親,孕婦,兒童。
從天堂步入地獄,對所有人來說,都只需幾秒鐘。
音樂致幻,色彩致幻,鏡頭致幻。
炫目的燈光,顛倒的世界,灼燒的身體,消失的道德。
尖叫,哭喊,嘶吼。
血脈僨張,歇斯底里,人間地獄。
長達40分鐘的連續(xù)跟拍長鏡頭里,觀眾隨著發(fā)瘋的舞者一起,耗盡了體力,精神也失了衡。
陷入幻覺的人們,分辨不出現(xiàn)實和噩夢,也不知真實和幻象哪個更可怖……
第二天,破門而入的警察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顛倒的人間地獄。
影片最后用鏡頭暗示了始作俑者。
但已經(jīng)太遲。
被趕出大門,埋在雪中的男人和孕婦,血泊里的母親,在極度恐懼中觸電而死的小男孩……
這場失控的狂歡,徹底改寫了這些年輕人的命運。
他們都以為自己是來創(chuàng)作的,沒想到卻送了命。
就像觀眾,本來只想蹦迪蹦個爽,沒想到最后在冷汗涔涔中接受了禁毒教育。
唯一讓人內(nèi)心有所寬慰的是,本片當(dāng)然沒有真的涉毒。
全片23名舞者中,只有索菲亞·波多拉一位職業(yè)演員,其他人,都是導(dǎo)演從社交網(wǎng)絡(luò)上,從世界各地招攬來的舞者。
舞蹈是一項極其需要身體控制和協(xié)調(diào)的工作,沒有任何一位舞者會拿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開玩笑。
而就像舞者能夠精準控制自己的肢體一樣,加斯帕同樣是因為精準掌控鏡頭和表演的能力,被奉為大師。
用完全的控制來拍攝完全的失控,這就是《高潮》的牛逼之處。
加斯帕本人曾引用巴別塔的典故來闡述《高潮》的主題。
人類因為語言不通,巴別塔這項大型協(xié)作工程最終破裂,人類從此和天堂永別。
語言只是一個隱喻,人類的不同當(dāng)然不僅限于此。
膚色,信仰,性別……
在失控的環(huán)境下,它們變成新的巴別塔。
當(dāng)潛意識里的恐懼和暴力,都被不加節(jié)制地宣泄,文明也就此瓦解。
片頭試鏡錄像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天堂里有什么?”
舞者的回答是,“一切好的事物,只有好事,沒有問題,沒有混亂?!?/p>
顯然,他們后來經(jīng)歷的一切,正是天堂的反面。
加斯帕·諾用一部打著爽片招牌的片子,進行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禁毒教育。
點個在看,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Two Gasper Noé films in a row is not Yours Truly’s usual diet, but here it goes, his 2002 Cannes’ shocking succès de scandale IRREVERSIBLE, his second feature, a revenge thriller and CLIMAX, his fifth, a corybantic hell-scape hell-bent on debasing a contingent of moronic young dancers into insensate beasts.
Infamous for its repugnant simulated violence (two sequences, a human head is beaten into pulp by a fire extinguisher and a 10-minute long rape scene inside a dim-lit underpass), and innovative for its reverse chronology narrative (though Christopher Nolan has beat him to the punch two years earlier with the immaculate MEMENTO, 2000), in addition to its restively swirling camera movement and seamless editing that segue into the film’s tautly unreeling episodes, IRREVERSIBLE is cinema at its most hallucinogenic, iconoclastic and edgiest rebellion. As a sensorium-assaulting provocateur, Noé’s drug-addled perspective, barbaric aesthetics might well repulse any sane, narcotic-uncontaminated mind, but one must hand it to him for his brainwaves and going-for-broke chutzpah.
Although the happenstances inside a seedy S&M gay bar called “Rectum” are deliberately rendered obscure and hugger-mugger, and the finality of an imminent rape is quite distressing, IRREVERSIBLE comes off less obnoxious in its second half, where audience can thankfully if temporarily, put the horror - after shoving the vicious signs of the times (homophobia, misogyny, transphobia) down our throat - behind one’s mind and find a timely respite in the intimacy stemmed from the real-life couple Bellucci and Cassel, who bare it all in their co-existence behind the closed door; while Dupontel as a gabby, cerebral ex-boyfriend, importunes her with his one-track mind to justify his defeat. The subject is commonplace, “talk the talk, walk the walk, that’s love in its perpetual contradiction”, but the brisk, almost jaunty rhythm and a sublime communion among the three protagonists (which is gazed by Noé’s now level-headed camera and is totally improvised by the actors) are mostly enchanting.
But the cruelty is all-too-obvious, especially when it reveals that Bellucci’s character just finds out that she is pregnant, and the precognitive theme behind the narrative’s backward-progression settles in with a miserable whimper, IRREVERSIBLE is too tub-thumping and egocentric for its own good, it is a show-off and a screw-you (with grand sense of irony, revenge is another clusterfuck, the culprit ends up scot-free), yet, its confrontational spirit stalls in mid-stream, after which it tries to evoke something more profound or maybe poetic, despite that it is anything but in Noé’s elements, thus in the event, it becomes a curate’s egg, though with a more favorable overtone.
In CLIMAX, Noé the enfant terrible again goes to extremes in mapping out his psychedelic nightmare, the plot is simple, 20 or so dancers are rehearsing in an abandon school, after drinking the sangria spiked with LSD (a supposition is never confirmed and the perpetrator is never divulged, or only implied in the end, but for what intention? Perhaps just for the hell of it?). Again substances are frugal but Noé’s visual and sonic outpourings are all over the place. Anyone of those swaggering, krumping, twerking and contorting dancers (inclusivity is well handled) can justly get a cattle call in a STEP UP movie and its umpteenth copy cats, only their terpsichorean aptitude cannot take the edge off their feather-headedness, and their small talks (again improvised) are monotonous (all sex-oriented), inconsequential and exhausting, any attempt of characterization is foiled by the wooden performances of these professional danseurs and danseuses. The only exception is Sofia Boutella, who nerves herself to do a hysterical tribute to Isabelle Adjani in Andrzej Zulawski’s POSSESSION (1981), only her madness remains skin deep.
That exhausting feeling is refractory to dispel, even after Noé rings the changes by using overhead viewpoint to give viewers another go-round of the self-expressive dancing battle. As the drug kicks in, madness descends and malice emerges insidiously, two members who haven’t consumed the sangria is soon punished, and the rest is a protracted, raucous, claustrophobic, inconsequential performance art showcase stuck in a cul-de-sac, accentuated by its extreme long takes, inverted camera angle, and fluorescent hues that are showering and cowing everyone on screen into mental breakdown, and to this viewer, the result is a numbness-induced fatigue and mild headache.
More akin to a one-trick pony than a bona-fide cinema auteur, Noé plays his “provocateur” card down pat, but if one looks for anything even remotely indicates a qualitative leap from IRREVERSIBLE to CLIMAX, bookending a 16-year span, disillusion is par for the course after the two films' disorientating, mind-bending after-effects eventually subsides.
referential entries: Christopher Nolan’s MEMENTO (2000, 9.7/10); Andrzej Zulawski’s POSSESSION (1981, 7.5/10); Darren Aronofsky's MOTHER! (2017, 6.6/10).
雖然還是拿個熟悉的加斯帕·諾,他標(biāo)志性的打光,剪輯和嗑藥了藥的攝影,但他還是能夠玩出一點新鮮的花樣,這次的長鏡頭沉浸感十足,可以帶你體驗嗑high之后,一步步陷入極樂世界的迷幻過程,只是地域和極樂只是一線之隔,電影里的舞者進了地獄,大銀幕前的觀眾升入天堂?!铩铩铩?/p>
故事非常簡單:一群舞者的酒里被神秘下藥,所有人都陷入了超現(xiàn)實的瘋狂。加斯帕·諾僅用15天就完成了電影,卡司皆為舞蹈演員,但它創(chuàng)造了我本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特別的銀幕體驗。鏡頭天旋地轉(zhuǎn),音樂和混音是最大功臣,現(xiàn)場似大型迷幻狂歡,純粹之極的感官體驗。導(dǎo)演最喜歡自己的直覺,希望他永遠瘋狂下去!
我錯了我再也不敢嗑藥了
我很想跟著加斯帕諾一起飛,但全片給我的感覺只像是一個創(chuàng)作力枯竭的藝術(shù)家在做最后的掙扎。不過也不知道這電影的結(jié)尾是他想放下針管立地成佛了嗎?街舞女神索菲亞竟然都沒有什么大尺度的鏡頭,翻倍氣人。
好厲害,這個“惡名遠揚”的壞導(dǎo)演,再一次爆發(fā)破壞力極強的壞品味,意識致幻、情緒空茫、身體墜入,像看一場失控版的《這!就是街舞》,很喜歡,導(dǎo)演就像一個冷靜的暴君抑或一個狡黠的催眠師,冷眼旁觀地指揮了一次年輕人長達72小時的毀滅性銳舞派對,比起之前的《愛戀3D》的矯情沉溺,這部簡單、率真、虛脫、虛幻、混亂,鮮活肉體、汁液淋漓,直逼人心,一流的情緒營造手段和場面調(diào)度能力,讓人暈眩嘔吐的鏡頭翻轉(zhuǎn),近乎本色演出的舞者,儼然一場大型的自毀、自棄、自虐、自戕真人秀。
不得不愛,加斯帕諾可以惹到很多人,也在他影像上的高傲結(jié)構(gòu)。開頭直接上credit,後又錄像訪談,找尋天堂快感的舞廳,最後成為一場煉獄。半場長鏡頭,調(diào)度驚人,顏色上與性本愛相似,視角的主觀旁觀切換有意思,甚至後場完全倒轉(zhuǎn)的鏡頭字卡,尋找白色的出口。雖是反毒宣傳片,但人家就是能玩到讓你高潮
無數(shù)次想要離場。劇作上失序癲狂的狀態(tài)下又過于理智了。試聽導(dǎo)致的生理不適也算是一個成功。還是德國大姐牛逼,大家死的死亂倫的亂倫,就她能扭一夜屹立不倒,冰毒養(yǎng)大的果然是不一樣。
長鏡頭是體力耗竭,旋轉(zhuǎn)是精神失衡,最直接的體驗派策略,攝影機化作空間中那些生命力的凝聚焦點,觀看主體并非舞者動作(實則僅為“路邊景觀”),而是鏡頭“步伐”,一場筋疲力盡的“牽引”,電影成為藥物,我們成為“主角”。
#Cannes71# 片名其實應(yīng)該叫“不如跳舞”??其實還是加斯帕諾那老一套,迷幻新極端主義加混合色光,這次玩的是歌舞片加酷兒加恐怖片加LSD……不過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長鏡頭果真是牛逼,尤其后面那個估計三十多分鐘的長鏡頭,感覺語言是深受VR影響。起勁兒稍微慢了點,舞臺化又太嚴重。
加斯帕諾瘋了,說什么都沒用,導(dǎo)演雙周把這迷離奇幻的嗑藥蹦迪片放在一大早真是一場行為藝術(shù)。本來懷揣著看小黃片的心態(tài)來看《高潮》,事實證明我錯得一塌糊涂,真是一場奇觀大雜燴,又紅又騷又綠又艷、宛如一場野雞展覽陳列的,美名其曰“現(xiàn)代藝術(shù)”的破銅爛鐵。
純粹是加斯帕·諾的自嗨,如同大媽跳廣場舞自得其樂。
【臺北金馬影展展映】依舊是導(dǎo)演一貫個人風(fēng)格。片頭即出字幕、酷炫的舞蹈、超長鏡頭調(diào)度、旋轉(zhuǎn)迷幻的運鏡…讓坐在IMAX廳第六排的我被嗑藥般的視覺情緒強烈地震撼。巨幕上人性丑惡的夸張放大扭曲,讓觀眾與演員一起陷入仿佛永無止境的人間煉獄中受盡煎熬、無法自拔。時而毛骨悚然,時而如打雞血般興奮。雖然長鏡頭的剪輯點蠻明顯的,但還是對轉(zhuǎn)場調(diào)度設(shè)計佩服得五體投地,什么禁毒宣傳片,明明看得很HIGH!
D+ / 疲勞(貶義)遠大于沉浸。首先是段落層次過于鮮明,一邊給每一個迷幻步驟都打好了預(yù)防針,一邊又把觀眾推向每一個此刻,最終的時間感斷裂而非貫通流動;其次是運鏡整體思路過于明確,看似恣肆放縱背后機械編排痕跡明顯;第三是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感官、情感、理智的接合點,迷幻只及表層的肢體感沒有炫示其真正的統(tǒng)治力;第四是宣教儀式裝模作樣且毫無必要,如果對自己所召喚出的侵略性有足夠信心大可不必如此。不知完全倒過來拍是否效果會更好。
此高潮與彼高潮并無過多關(guān)聯(lián),換個說法,如果高潮只是結(jié)果,那影片完全是終極五秒到來前漫長到令人不適又不能自控深陷其中的過程。大約加斯帕·諾偏愛以剜心蝕骨為樂,用色彩極致迷幻的長鏡頭,麻痹了人們置身無盡暗夜的恐懼,你本正與魔鬼共舞,卻以為自己人在天堂。
哪里是禁毒片,影像內(nèi)在邏輯和字幕宣揚都是勸大家吸吸毒,一起在高潮中體驗死亡的樂趣。遠比《地球》更值得拍成3D長鏡頭美學(xué)文本,確切說太適合做成VR了。最后半小時差不多是游歷地獄。
我覺得得更像一部斗舞的舞蹈示范片。[B-]
“Death is an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觀影情緒在“WTF”和“This is something”中游走,但圈圈舞太像以前那個鳳凰臺的農(nóng)村尬舞節(jié)目了==
#Cannes18# 這是Gasper Noe從影以來拍的最好的反毒品宣傳片。
炸了 全身難受 內(nèi)陸帝國之后又一高能bad trip 柏林蹦迪崩壞就將 醒來真好 出電影院真好 沒瞌死真好
寓教育于迷幻的禁毒宣傳片,用了一個四十多分鐘的連貫跟拍鏡頭。導(dǎo)演瘋了演員瘋了鏡頭瘋了最后連字幕都瘋了,加斯帕·諾真會玩。估計是怕觀眾中途退場,一開始就直接出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