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明忽暗的臥鋪車廂里,何斌坐起來,擰開保溫杯的蓋子,吃藥,窗簾外的光影斑駁閃爍,影片就在如此的情節(jié)中開場。
忽明忽暗的臥鋪車廂里,何斌坐起來,擰開保溫杯的蓋子,吃藥,窗簾外的光影斑駁閃爍,影片就在如此的情節(jié)中開場。
不如當下抑郁癥已經(jīng)成了新的身份名片,甚至斜杠人群也會在自己的介紹中加上身患抑郁癥|罹患雙向情感障礙,彼時抑郁癥在中國方興未艾,尚為當時的熱點。所謂先鋒電影,演而優(yōu)則導的文藝劇情片,將心理疾病化作黃油攪拌到蛋糕里,算是穩(wěn)妥安逸的選擇。
祖峰在這部電影里的造型,同今年《八角亭迷霧》中的樣子如出一轍。沉悶,隱忍,堅韌,孤獨,心里包裹著幾近把人吞噬的負能量,卻仍強撐著蠅營狗茍,用時下的說法,典型的“癌癥性格”。但出于一個演員的基本素養(yǎng),人設定住了,就沒法再改。也許從《六欲天》(以下簡稱《六》)里,祖峰就完成了演員的中年轉型,他許是不想再演再突破,于是在舒適區(qū)里拽來了懶人沙發(fā),沉默慵懶的憩在那,觀眾只想看到如此的祖峰,不需表演的表演最為松弛,于是祖峰沉默,何斌啞然。
一動一靜似乎是劇情片的標配,隱忍的何斌必然有一個聒噪的搭檔,何斌冷靜內(nèi)向,習慣獨自咀嚼吞咽痛苦,搭檔則大大咧咧,沖動莽撞。文藝的犯罪片需要觀眾情緒的代入與快進,《六》里的快進就是禁忌的暗示和冷淡的性??梢钥吹贸鼍巹〉目嘈慕?jīng)營,影片推進到半途,有很多情節(jié)的分叉,以類似片子的慣例,觀眾往往會帶著“一禁到底”的愿景,但編劇更像是與觀者進行著一場拉鋸般的捉迷藏。在很多個情節(jié)似乎急轉直下的節(jié)點前悄然剎車,回歸正常的劇情片,說是為過審費盡心力也未嘗不可。如此影片在觀看時便會有一種獨特的觀影體驗,類似于一場預言的博弈。有時希望會是一部國內(nèi)的“金基德”,又有時會覺得情節(jié)走向更偏重于沉默的“日式電影”,這就導致了觀眾在觀看時情緒被不斷挑動,不停的希翼下一秒會出現(xiàn)自己臆想的安排。
作為影片的一條暗線,何斌與亡妻的故事似乎是《六》這曲交響樂的重低音。它會在每個陽光似乎要滲進來的時候將劇情一把拉回。何斌在記憶的城墻邊進進出出,觀眾也在心緒的暗沉里起起伏伏,反復迂回的拉扯讓人想起《綠芥刑警》抑或是《迷失東京》,對觀眾情緒起伏的把玩和掌控在開場時覺得新奇,到后半部分明顯力道不足,筆者在用家庭終端觀看時都幾欲暫停,想必在影院中播放時,對觀眾過于明顯的篩選和隱形的門檻會勸退相當多想要刺激放松的普通觀眾。
電影的服化道及運鏡不落窠臼,雖有一些對于歐美迷你劇的借鑒,但在氣氛把控上卻有令人欣喜的成熟。作為一部從頭至尾都將人的心緒摁壓在冰面下的劇情片?!读吠鼙F降淖锇赶盗薪厝徊煌?,沒有大反轉大說教,也沒為了震撼刻奇而去討好觀眾,整個片子更像一曲新時代曲風下的文藝小品,里面帶著細碎的冰碴,卻也醇香濃郁。
在將資本“引狼入室”的影視業(yè)當下,祖峰不論作為演員還是導演,都守住了創(chuàng)作者的尊嚴。就像影片開篇的列車上,他只是坐起來,沉默的喝水吃藥,然后半臥在那里,車廂外,路桿和風景被暗黃色的燈光映射著,飛速的向后掠去。
在去年入圍戛納的幾部國產(chǎn)電影里,出盡風頭的自然是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聚會》,而顧曉剛的《春江水暖》也在平行單元里不遑多讓,而最“隱姓埋名”的要數(shù)這部《六欲天》了。作為導演處女作入圍戛納是值得慶賀的喜事,盡管只是平行單元“一種注目”,但是這部影片在首映前夕因“技術原因退出”,令人大跌眼鏡,而一眾主創(chuàng)人員也因此放棄了宣傳,令影片的關注度大幅下降。
該片導演祖峰此前一直以演員的身份出演不少電視劇,初次執(zhí)導的電影竟然可以入圍戛納,相信一定是在品質(zhì)方面有其出眾的一面。之前看到華語媒體對這部影片的反應較為冷淡,所以不抱著太大希望,最近看過后發(fā)現(xiàn)戛納的眼光果然獨到!這個劇本很厲害,前半部分有不少韓國犯罪懸疑類型片的影子,離奇的謀殺案,狠心變態(tài)的兇手等等,但當兇手伏法之后的情節(jié)卻又猝不及防地轉向憂郁癥人士的心理問題探討,在這個國產(chǎn)電視劇的格局里大膽地嘗試了一次跨類型的實驗,其完成度相當不俗,某些鏡頭畫面看起來甚至有日本導演黑澤清的味道。
祖峰雖是演員出身,但從這部作品的拍攝手法看來,他應該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導演知識或者接觸過視聽分析研究。他對各類視聽語言有自己的見解,除了一些電視劇里常見到的燈光美術和對話拍攝手法較為單調(diào)之外,他有比較突出的電影意識。片中的懸疑感并不是建立在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上,而是依賴氛圍和人物情緒。夢境與現(xiàn)實兩個時空彼此映照,互為補充,既推動敘事曖昧地行進,也令警察與受害者家人的關系出現(xiàn)越來越強大的張力。這種敘事手法令前半部分呈現(xiàn)出黑色電影的輪廓,恰好跟同一屆入圍主競賽的《南方車站的聚會》相映成趣。
這個夢境破案的情節(jié)來源于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匪夷所思之處相信是促使祖峰將其改編成劇本拍攝的緣起。但他不甘于僅僅講述一個刑偵破案的故事,他的重點放置在警察與受害者親人兩者同病相憐的心理陰影,透過各種細節(jié)鋪墊,逐步顯露出關注抑郁癥患者心理創(chuàng)傷,及其與人溝通相處的話題,這才是整個劇本的核心所在。從這一點來看,自然也能夠理解不少觀眾對節(jié)奏冗長拖沓的詬病和抱怨。導演不惜花去最后半個多小時的篇幅,描寫警察向前妻的妹妹坦白心跡,深刻地展示出他對前妻之死的負罪感。
人都有七情六欲,抑郁癥患者也需要找到發(fā)泄需求的出口。劇中結尾處男女主角相約赴死一幕可謂將這種心理狀況描繪得淋漓盡致,而黑幕完出現(xiàn)多年后兩人各自回到生活正軌的結局,更是出其不意的“反轉”。在正常人看來,面對痛苦壓抑而一死了之看似是最直接了當?shù)慕Y局,但對抑郁癥患者來說,能克服和跨越這些心理情緒障礙,重投積極的生活,也許才是最艱難的挑戰(zhàn)。憑這一點來看,這個大團圓結局給人留下更多耐人尋味的思考空間,也是作品有別于常見犯罪懸疑類型的高明之處。
跟電影劇情無關,純粹對抑郁癥的主題有感,隨手瞎寫的幾句。
——————
五個朋友在AA家里聚會,AA興奮熱情,侃侃而談,對朋友彬彬有禮,他十六七歲的女兒ZZ獨自縮在臥室里。
聚會結束后,朋友們離開剛到樓下,聽到砰的一聲,AA摔在了他們的腳下。
男主和女主夫妻二人連忙跑到樓上,ZZ面無表情地望著他們說:“他恨我,對嗎?”女主連忙把ZZ摟在懷中,男主和女主把ZZ領回了家中。
朋友們都在猜測AA為什么自殺,所有人都認為他沒有任何自殺的理由,他有財富有地位,待人友善,甚至很幽默,如果連他都能自殺的話,那就給所有人的生活都蒙上了一層灰。
在男主和女主的精心照料下,ZZ終于可以正常上學,像正常孩子一樣,但是從沒見過她笑,除了吃飯睡覺上學寫作業(yè),她就是獨自發(fā)呆,沒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女主在幫助ZZ整理東西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AA留下的一封信,是寫給ZZ的:我使勁大笑,卻感受不到快樂,我用力睜眼,卻看不到光明,這個結,你能幫我解開嗎?
五個朋友再次在酒吧聚會,又聊到了AA,每個人都開始抱怨生活的壓抑,沒意思,看不到希望,只有女主的閨蜜試圖轉移話題,向大家猛灌心靈雞湯,氣氛尷尬。
男主和女主慢慢發(fā)現(xiàn)ZZ似乎喜歡畫畫,只是她就是在紙上用鉛筆不停地涂抹,畫的都是一片片的黑灰,直到最后把整個畫面涂成一片黑色。男主特意幫ZZ報了美術班,但ZZ并沒有什么改進,別人畫色彩,她依然自顧自地涂抹。
男主和女主又來到AA家中,無意間看到了ZZ的畫夾,其中一幅被黑色遮住了一半,露出的一角竟然是那天聚會的場景,畫得非常逼真,五個人依稀可辨,AA卻被完全涂黑了,只剩他手里捏著的酒杯一角,男主和女主吃了一驚。
他們把畫帶了回來,糾結要不要問ZZ這畫是怎么回事,女主覺得還是要問清楚,而男主卻怕再次傷了ZZ的心,最后還是不了了之。
女主的閨蜜也自殺了,毫無預兆,女主前一天還和她逛街,只覺得她笑得有些僵硬,回到家竟然發(fā)現(xiàn)ZZ的那幅畫,其中的閨蜜也被涂黑了。
女主瀕臨崩潰,沖著ZZ大叫,問那畫是怎么回事,ZZ依然面無表情愣愣地看著她。女主無法忍受,與男主商量要把ZZ送走,男主沒有答應,女主離家出走。
女主與男二(五個人中的最后一個)一起追查AA和閨蜜自殺的線索,在AA家中發(fā)現(xiàn)了ZZ的抑郁癥診斷證明,女主越發(fā)覺得ZZ恐怖。
男主坐在沙發(fā)上,手里拿著一根鉛筆,兩眼茫然地看向空中,手里的鉛筆卻在那幅畫上下意識地涂抹,ZZ無聲無息的在他身后默默看著這一切。
女主回家準備毀掉那幅畫,并趕走ZZ,剛進家門卻聽到樓上傳來咚的一聲,她沖上樓梯看見男主緩緩地從臥室出來,她問怎么了,男主說沒事,她走進臥室看見地上躺著一條皺巴巴的領帶。
她四處尋找那幅畫,并開始收拾ZZ的東西,男主攔住了她,告訴她不要再刺激ZZ,二人大吵,女主再次離家。
女主和男二找到ZZ的心理醫(yī)生,醫(yī)生說ZZ的治療效果很好,他知道ZZ愛畫畫,曾經(jīng)告訴她,一幅畫如何表現(xiàn)黑暗,即使是全部涂黑也要在外部光線下才能看到黑暗,一個天生的盲人是不懂什么是黑暗的,所以只有找到光才能找到黑暗的出口。
女主才想起ZZ的畫上似乎都有一絲絲的留白,純粹的白,沒有一點涂抹的痕跡。還有那副聚會的畫,AA手里酒杯也有一絲留白融進AA的身體里。
黑暗的臥室里,男主踩著凳子,用領帶打了一個結,把脖子鉆進去,閉著眼睛用一只手揪住了領帶的一個頭,同時腳尖用力踢倒了凳子。
ZZ回到男主家,看到了男主蕩來蕩去的雙腳……
生活就是套在每個人脖子上的一個繩扣,一頭是生結,一頭是死結,揪開了生結就能頓悟,抽到了死結那就再見吧。
最終剩下的幾個人中誰能找到生結?
—————— 抑郁癥是會傳染的,它就像病毒一樣蔓延在你的周圍,如果稍不留神就會被它侵蝕吞沒,它寄居你的身體,為你關上門窗,陷入一片黑暗。抑郁癥的人眼里就是一片黑暗,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別人,在外人眼里他們可能無比正常,甚至可以成為喜劇大師,但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一片黑暗。每個人都可能處于抑郁的邊緣,哪怕是一幅莫名其妙的畫也會成為壓死牛的那棵稻草。套在脖子上的繩索是孤獨,一頭是頓悟,一頭是死亡。
選了一個角度,抑郁情緒確實會傳染,而且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沒有人是生來抑郁的,都是嘗過快樂的人才會陷入抑郁,那么抑郁的時候是否能回頭尋找曾經(jīng)的快樂,試著順著它的牽引走出黑暗。
另外片名為什么叫六欲天,色欲六天以欲為樂,也因欲不能得解脫,而抑郁癥恰恰是一群無欲的人,他們對什么都沒有欲望,他們是一群本該得解脫卻被困在了自己的軀殼里的靈魂,其實抑郁也許就是頓悟前的至暗時刻,再堅持一下,會挺過來。
本來該趕當時上映看的,結果因為受眾面太小,學校附近的影院太不給面子,經(jīng)理連排片都沒給,上映也就那么幾天,我一場沒看著。
好不容易等到線上播映了,深夜看完,想了想,還是記錄一下觀后感吧。
首先開場鏡頭,并不晃蕩的畫面與晃蕩的背景,火車臥鋪。我在想如果是手持攝影或者不加穩(wěn)定器會不會更有臨場的感覺,誠然如今這樣設計也并不廉價,但如果使這一幕的晃蕩與后期男主角何斌浮在海浪中/水面上的體感相呼應,也許會使情緒的抽離與飄搖感更加凸顯。
對話過后進標題,如果能將背景音樂淡出墊入下一個鏡頭應該會更有連貫的感覺,不至于突兀。下一幕是餐館,警隊的幾名刑警在聚餐對話,如果是我想象中的剪輯,要么淡出墊入剪成音畫不同步,要么快速切斷并拉高背景環(huán)境音效音量,凸顯對比,快速進入情緒氛圍。結果是兩樣都沒有,兩不靠,既沒有情緒的順延也沒有情緒的轉換,致使整體平淡,拉不起勁兒。
沒有收錄同期聲始終是個遺憾。Summer of Changsha,是燥郁悶熱的夏,抑或冰凍極寒的心,都該在聲音的輔助下表達出來;如果同期聲可以輔助轉達,那么倒也不必在錄音棚里花費時間。限于經(jīng)費、調(diào)度、現(xiàn)場收音或者其他原因,電影沒有做到這一點,這一點也是蠻可惜的。
醫(yī)院初談話那一幕的機位設置與人物位置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地久天長》里相似的場景。當然節(jié)奏會更快一些,對話信息量大,演員的表演也讓氣氛整體沉凝又吊詭,在夢境述說上顯得場景溫度都降低了,不像夏,像冬。
導演將原型故事從冰雪皚皚的東北背景拿到悶熱潮濕的長沙,使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燥郁的烙印與底色。前往埋尸地點那一幕,平靜克制的背景音樂,與幾乎成為背景音樂的蟬鳴聒噪,將這個故事的夏季元素第一次完整詮釋。演員臺詞不間斷的“好熱啊”“怎么這么熱”并不會增添觀眾心中對熱的理解,然而蟬鳴、汗流浹背、蚊蠅嗡響,這些因素重重疊加,便立刻架構起“熱”的印象——換言之,完全不必在臺詞中反復提及,演員吃冰棍(行為)、特殊的蟲鳴(音效)、汗水(物),這些都可以搭建出“熱”,使用鏡頭語言就可以表達的東西無需臺詞來反復表述,那樣不會使觀眾“熱”,只會使觀眾“燥”,并且不安,無法進入劇情核心所需要表達的情緒氛圍之中。
說到這里順便說說臺詞。說是在長沙,歸根到底只是提供了一個燥郁的舞臺,本片中臺詞方面,京片兒比長沙話更突出,倒不如說我就沒聽見幾句長沙話(只有醫(yī)院精神科的醫(yī)生帶一點湘普)……普通話+京片兒,這在聲音上近一步剝離了臨場感,《萬箭穿心》的方言版可以作為正面教材來提供范例,方言是全方位沉浸,使場景更加真實,電影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本身就已經(jīng)是音畫結合的藝術,失去了聲音的特殊魅力,那放在長沙又有何必要呢?要悶熱、要流水穿城而過,廣州不可以么?重慶不可以么?武漢不可以么?方言是自有其魅力所在的。
本片一個較為大膽的設定是:案子不是重點,情緒才是。在對兩位主要角色的刻畫上引入了抑郁癥的概念,使情緒成為全片探討的重點,而案件反倒成為了敘事的引子,不再重要,甚至告破都顯得沒有那么艱難。到后半程案件已經(jīng)基本隱匿,敘事重點交給了兩主角的救贖與被救贖、自我救贖之旅上,不得不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這也是后半程相對來說更容易使人“看進去”的原因之一,在脫離了前半程破案+引導情緒的模式之后,摒棄了敘事重點游離的弊病,全片正式進入營造情緒的重點,如此才相對使人沉浸,繼而更好地去講述故事的來龍去脈,也更能引人思考與共情。
去往垃圾處理廠時有一幕一直給在女主角李雪的中景鏡頭上,我當時就在想,下一幕或許該是發(fā)電廠巨大的煙囪與渺小的人類做對比吧——結果還真是。意料之中的鏡頭多少有點無趣,無甚新意,但好在效果是很夠的,能達到效果也就不錯了。鏡頭語言的運用有些落在窠臼里,然則能想到使用這樣一個鏡頭,不得不說是蠻舒服的一件事,用鏡頭代替臺詞來表達,這是多少導演明明知道卻不去做的。
到相約自殺那里,從男主角何斌出發(fā)的主觀鏡頭水面漂浮,應該是全片最佳。難怪pv預告里也放在最開頭。這一幕充滿了想象力,也是一個極佳的比喻,使觀眾可以稍微感知到一些類似的情緒,表現(xiàn)力很強。
而何斌在空蕩蕩的出租屋里半蹲在蒙上白布的床前一幕,也是很好的敘事鏡頭,如果全片能再多一些同時承載了情節(jié)與情緒的鏡頭就更好了?;椟S的夕光與空蕩蕩的房間,帶灰的白布與沉默的男人,情緒與情節(jié)同時延展,無需臺詞,無需特寫,觀眾自然就能領會發(fā)生了什么。
結尾非常明確,是“救贖”。無論是自我救贖還是被他人救贖,總體是向上向好的,這里不去贅言是否符合某種價值觀,只想說這個結尾與整體氛圍和故事核心似乎不相符合,乃至于美好得使人落淚了——我坦言,看到何斌躬身傾聽嬰兒心跳時窗外正飛細雪,我是哭了的,但轉念一想,時間與對死亡的嘗試真的可以拯救一切嗎?或者說,時間真的會撫平傷口與褶皺嗎?李雪在南下的火車上凝望天際,她看見雪花飄墜,沒有去接新婚丈夫的餐食;何斌辭職搬家回到了承載傷痛記憶的老出租屋,家具物品一切如舊;這是被救贖的證明嗎?倒不如說,是更加深陷,甘愿無可自拔的證據(jù)。
他們不愿自己背叛記憶,于是就此沉溺。
情緒在浪涌中起伏,燥郁與不安永恒相伴。在這個長沙悶熱的夏里,有人死去,有人痛哭;有人失魂,有人落魄。而到了冬季新雪降臨,生命在生長,傷口被隱藏,人總要向前,正常的軌道總要繼續(xù)。
記憶不會被遺忘,但活著需要某種力量。
六欲天是一部讓人看后,迷惑大過其它任何情緒的電影。
論演技,從一開始,眾人都在用一種無欲無求的表情擺弄著自己和他人的命運。李雪從推開醫(yī)院房間的門,到發(fā)現(xiàn)弟弟的骸骨,表情都是一副“你是什么貨色老娘就是什么臉色”,“我李瓔珞脾氣大不好惹”模樣。何斌像一只郁郁寡歡的流氓兔,演繹了什么叫喪到做愛都像打手槍。唯一表情豐富的角色是李雷,但也是橫肉與眼神齊飛,能記住的就是這人是個始亂終棄的“渣男”。我突然有個疑問,到底什么是演技?冷漠無情臉就是演技么?還是說演技指的是不露表演痕跡?我不喜歡李雪在看到垃圾焚燒站時的表情,太淡定了,只有抽動的嘴角和眼角,還有似有似無的眼淚體現(xiàn)了她的情緒,生生演出一種“哀莫大于心死”的樣子。但我個人覺得,此時李雪發(fā)現(xiàn)自己再也找不到弟弟的頭了,那個夢也是不準確的,可以說她因“夢”而生的新信仰幾乎破滅,世界對她太過殘忍。她可以先冷漠,然后笑,戲謔地笑,夸張地笑,然后擦干眼淚一言不發(fā)回到車里。
論劇情,整部電影有仇,有恨,有怨,有怒,結果演員只表現(xiàn)出來了一種調(diào)調(diào),喪。太喪了,而且喪的不明所以,全程我都在等待一個像《烈日灼心》里鄧超那樣的爆發(fā),再不濟結尾也應該有《爆裂無聲》那樣的意猶未盡。結果,大概是為了過審吧,導演在結尾安排了一個maybe預示著希望的“新生命”。我???別這樣吧,你不如有點氣節(jié)一路陰郁到底,在二人自殺時就結束這一切,也比后來毫無新意的“與世界和解型”結局要好。我看到他們活過來的時候真的倦了,塵歸塵,土歸土,黑暗里的人歸于黑暗,未嘗不是個好結局。
在我理想化的世界觀里,電影的作用是窗子,透過去能看到導演的心靈世界。但《六欲天》,很飄浮,像一個株無根之萍,幾乎沒有一個人物是立體的。你說這是導演的內(nèi)心,我是有些不能相信的。
不過這部電影沒有大家說的那么爛,更談不上恥辱。它只是不夠完美,沒達到我們對戛納電影的期待。但一種關注單元本來就不是主競賽單元,這個單元的設立目的是鼓勵導演大膽嘗試探索。從這個角度來說,該片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有風格,有理念,只是剪輯上遜色許多。加油!
10分滿分,我給6.5-6.8分。
因女友自殺對工作心灰意冷的刑警阿斌(祖峰),辭職前最后一次趕赴案發(fā)現(xiàn)場。等待他的是被江水沖上石灘的一只暗紫色斷肢。他循線追查,找到神秘外科女醫(yī)生李雪(黃璐),她聲稱夢見了自己失蹤的弟弟。依照著她的夢境,刑警和他的同伴在荒郊野外毫不費力地挖到尸體。阿斌懷疑這個女人隱瞞了真相,于是想盡辦法追查下去……
這便是《六欲天》的前半部分。如果不看后半部分,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部黑色電影(film noir)——李雪必定隱瞞了真相,甚至參與了謀殺!但阿斌慢慢發(fā)現(xiàn),李雪是無辜的,且她與自己一樣,都因所愛者的亡故被強烈負罪感折磨。阿斌對李雪的窮追不舍讓二者的身心糾纏在一起。影片的最后一小時從此猛然轉向,拋棄了制造懸念的努力,聚焦于創(chuàng)傷、背叛、負罪感、自殺等主題,朝著二人內(nèi)心的微妙處探索。
從后往前看,兇案更像一道前菜,只為勾起觀眾胃口,以便讓他們興致盎然地思考那些導演真正意圖要講的沉重故事。因此,罪案線索的潦草隨意(潦草隨意絕非漏洞百出,但這毫無疑問也是一個缺點)看上去簡直像是導演刻意為之的了——似乎他是擔心觀眾沉溺于懸念中,而忽視后半部分心理?。╬sycho drama)的深度。諷刺的是,盡管如此,探案線索卻仍然卻收獲了更多贊賞。
總體而言,雖然探案線和感情線都略顯沉悶。但后者由更多心理細節(jié)支撐起來,相對復雜微妙,在邏輯上亦更有說服力。李雪陰沉虛無的氣質(zhì)吸引了阿斌,讓他仿佛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另一面。阿斌探尋李雪秘密的過程,不如說是在為自己的「喪」尋找出路。出于一種介于自毀與自救之間的沖動,阿斌無法抑制地接近了李雪。在故事里,相對于罪案的真相,阿斌顯然更關心自己內(nèi)心的真相。兩條線索的輕重不一,不僅是作為導演/演員的祖峰的選擇(如果要考慮創(chuàng)作者的復雜心態(tài)),更是阿斌這一人物非常合理的選擇。
如若把整部電影看作阿斌對現(xiàn)實的解讀(大部分敘事視角確實也是由阿斌撐起),那么自然而然免不了內(nèi)心對現(xiàn)實的扭曲,敘事的不平衡也就顯得合理。而本片敘事的非現(xiàn)實性在影片里常常能得到暗示。比如荒誕神秘的挖尸體橋段(以及那橋段的攝影風格)、婷婷在阿斌樓下詭異的露面、反復出現(xiàn)的非現(xiàn)實夢境等等。
電影里也并非只有他們兩人。阿斌的搭檔磊哥(陳明昊)是一位生動得有些過頭的警察。他仿佛是一位為了填補影片的沉悶安靜,從戲臺上走下的演員(墨鏡與顯然不真實的刑警便服讓他顯得更像是在話劇舞臺上),充滿生命力——無法克制說話與飲食的欲望。磊哥女朋友婷婷(張倩如)突然出現(xiàn)在阿斌樓下,毫無征兆地要與他戀愛。在這一段,她更像是《聊齋志異》里會突然出現(xiàn)在陰郁失意的書生身旁,無條件服侍的鬼魂。跟那場挖尸體的戲一樣,一切都顯得詭異又荒誕。
在影片宣傳時,片方和媒體頻繁提到的「關注抑郁癥」主題更像是為了規(guī)避審查風險而采用的宣傳策略。因為這部電影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與那些真正關注疾病的劇情片相去甚遠,更不用說能和社會問題片扯上關系?!兑廊粣埯惤z》《一念無明》這些“病患電影”往往會圍繞具體的疾病癥候和社會/家人的態(tài)度做文章。
《六欲天》則更像是一部闡釋創(chuàng)傷與「背叛」的電影。它著重于描寫特定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而非命題作文,從心理學或病理學角度介紹疾病會給病人造成的影響,后者需做到精準而全面。
導演表現(xiàn)創(chuàng)傷的方式是在主人公與其他人(包括環(huán)境)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全心全意地表現(xiàn)主人公的孤獨與疏離。沒有任何人能理解他的痛苦——這讓我們能夠感受他絕對的孤僻與不可理解(無法安慰),或是他境遇的特殊性。(在這方面,它很像《海邊的曼徹斯特》)通過反復表現(xiàn)他獨處時的頹喪狀態(tài),電影強化了主人公的無助。在阿斌與其他人物(環(huán)境)之間,不僅存在著通過敘事實現(xiàn)的性格屏障(作為警察他過于內(nèi)斂、溫和、缺乏攻擊性),更存在著心理(氛圍)的屏障。后者從開頭那場警察聚餐橋段的調(diào)度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雖然與同事們一起吃飯,但阿斌卻仿佛游離于酒桌之外,身處另一個世界。
本片對帶有創(chuàng)傷的人更愿意采取一種本體論的態(tài)度,他們就是他們自身(敏感的 疏離的 痛苦的),他們并不因為傷痛而成為自身——好像他們并不是因為傷痛而格格不入,而正是因為格格不入的特質(zhì)才留下創(chuàng)傷。這也是為什么,李雪的弟弟、阿斌前女友的家人似乎全然能夠過上一種正常的生活。影片的一種設定是:處在傷痛中時,只有足夠敏感的人才可能相互理解。在影片里,與阿斌有聯(lián)系的人或者是放棄了理解的努力(磊哥),或者是試圖理解卻被主人公強硬拒絕(婷婷)。李雪的醫(yī)生情人(田雨)與她也是不可交流的,他們兩人之間有著顯而易見的無形屏障 。
這里隱含著的是屬于敏感者的自我身份認同。因為缺乏攻擊性,更易受到攻擊,所以他們在自我保護時會對那些「正常人」采取敵視的態(tài)度,埋怨他們太過神經(jīng)大條。這也是為什么,阿斌在聽到婷婷試圖理解他、安慰他時,如此憤怒,將她趕出家門——因為他清楚,他和她不是一類人,并且因為自己受到的傷害感覺到不公平。其中隱藏著嫉妒。
這是一個不可解決的問題,因為對于那些敏感的人來說,他們唯一擺脫孤獨的可能性就是其他所有人變得與他們一樣敏感,繼續(xù)活在傷痛中。潛意識里,他們希望所有人與他們一樣敏感。在更具挑釁性的一種意識里,他們甚至會把這種不敏感理解為一種背叛。正因為如此,李雪才會與放下傷痛的弟弟決裂。也正因為如此,阿斌不斷地試圖與前女友的家人接觸,他期待的是與他們共同回味或者感受那創(chuàng)傷,這是后者遠遠無法做到的——因此剩下的便只有失望。這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于是也只有死亡一途。
在這個語境中,李雪是阿斌唯一可能的對話者。他們的觀點一開始是有分歧,但很快合流了。所以,不如說他們的對話,其實只是阿斌的獨語。在影片里,你幾乎聽不到其他的聲音。這聲音是低沉、壓抑、絕望的,它渴望著交流,卻又也拒絕交流,它試圖從封閉狀態(tài)走出來,卻又反復強調(diào)自己走不出來。
因此到最后,影片里便只有了這樣一種單調(diào)的聲音。它對于傷痛的見解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同。在后者中,主角直視傷痛的重量,并承認自己沒法接受面對它們,所以只能選擇逃離。而在這部電影里,這一種聲音想要強調(diào)的是,精神上的逃離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執(zhí)拗地與傷痛共處(甚至是病態(tài)般地狂熱地主動親近創(chuàng)傷的根源),否則你就背叛了自我(這里面仍然隱含著強烈的敏感者的自我認同),背叛了曾經(jīng)的愛。仿佛遠離了過去,一切就是虛空。因此最后阿斌選擇搬回曾經(jīng)的住宅,而李雪則選擇隨未能成功治愈自己女兒的醫(yī)生遠去。很難說這種對待傷痛的觀念是錯誤的,但相比于《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的真誠踏實,這種觀念或多或少顯得有些執(zhí)拗、天真(幼稚),且有著將痛苦浪漫化的危險。
這連綿的單調(diào)的獨語蔓延在影片最后一部分中,沒有經(jīng)受任何挑戰(zhàn)。這讓整部影片顯得略有些單調(diào),而且有自說自話的危險。直到劉天池飾演的前女友姐姐出現(xiàn),她打破了沉悶。在阿斌向她坦白自己在前女友自殺事件中應該承擔責任,并試圖獲取她的理解之后。她開始厲聲指責阿斌打擾了她正常的生活,認為阿斌拉著她想要一直留在過去,是非常自私的行為。這是那些所謂「不敏感者」唯一一次站出來,發(fā)出屬于他們的聲音:你們別想把我拖下水,你們太自私了!
這段表演飽受詬病,被認為是過度、夸張、失真。然而,這樣的表演放在這里恰恰是合適的。這段情緒化的表演對于影片后半部分表達出的單一觀點(與美學)是巨大的挑釁?!改銈兂翋灐?nèi)斂,并以此為美(為真實),你們在內(nèi)心玩味著傷痛,并且指責那些遺忘過去的人。我偏不要被道德綁架,偏要以夸張三倍的姿態(tài)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我偏要遺忘,偏要向前走……」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敏感脆弱的主人公與整部影片安靜的氛圍相得益彰。當唯一一次,外界真正傳來具有攻擊性的聲音時(磊哥、婷婷都沒有真正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他必定是驚恐不安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阿斌扭曲的感官再次起了作用,對于同樣一段話,他將敏感三倍,在耳朵里就開始讓那些聲音顯得扭曲、夸張、做作。因此夸張的表演風格完全不是問題??赡芪ㄒ坏倪z憾是,拍攝這段戲時導演仍然采用了貫穿全片的令人厭煩的中景鏡頭,而沒有利用特寫突出這種狀態(tài)。
真實不必是這樣,但主人公的內(nèi)心可以是這樣。
拍的相當不錯,部分段落的電影化手法及聲畫處理非常高級。影片反常規(guī)的處理,在國內(nèi)偵探懸疑片,是極為少見的,也是極為大膽的。祖峰和兩位女演員的情欲戲后來被拿掉,真的可惜。
5分,片子非常普通,或者說平庸吧,也沒什么好說的。劉天池老師客串那一場戲,表演非常過度,舞臺感強,特別抓馬,根本不像在演電影!很讓人出戲。
挺難的,影片本身質(zhì)量不說,結尾都改成這樣了還是拿不到龍標,我要是主創(chuàng)我難過死了
城市空間心理陰影肢體恐怖與心理畸變有日式風味,人物形象與探案過程又有些韓國犯罪片的影子。旋轉樓梯和透過窗簾的表現(xiàn)主義燈光之類更往經(jīng)典時期影像經(jīng)驗誘引。有趣的是這些全都自覺不足或者野蠻試探,不然不會有最后一小時好像完全沒剪對的拖沓混亂。與幻土警察夢雙生花,本質(zhì)上都是在西方影像經(jīng)驗尤其是視覺符號技巧基礎上調(diào)動東方土壤文化/社會元素。啊其實是想說,這無法擺脫的疲倦重負錯亂我懂。
PYIFF08,之前一個朋友做一個犯罪片,劇本送審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退休的老警察,這位大爺說警察日常應該如何辦案,如果這大爺看到祖峰的這部電影,應該會滿意吧。祖峰把一個犯罪類型片處理成這樣,雖然算不上高級,但反類型的做法上也不失為一種正確的做法。劇作上更進一步講,兇殺案并不是重心,真正的重點在兩個同命相連的人物身上,后半段情緒起來之后,觀感還是不錯的。祖峰應該聽了不少導演課和影片分析課吧,他對視聽語言的理解比很多新導演強,在鏡頭調(diào)度上是有視聽思維的,技巧是正確的,只是稍顯生硬單調(diào)了一點。對于故事線的執(zhí)著,讓電影整體的節(jié)奏出了問題,后半段顯得冗長,情節(jié)連貫上也有幾場戲略突兀,優(yōu)點也是讓故事變得非常完整,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能看到一個有視聽思維的新導演,還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他算是三大入門了。
前面法治在線,后面模仿婁燁。從臺詞到表演到配樂,沒有一個是高明的。終于捱到電影黑屏,一位觀眾瘋狂鼓掌。結果字幕漸漸淡出“四個月后”。
肯給魚放生,卻不肯給自己放生。和心臟專家偷情,用這種方式勿忘女兒。下雨天想出去走走,天熱又想涼快。已經(jīng)開始了新生活,為什么又要把過去告訴我。有些痛苦就像水泥,沒法把過去澆筑。有些經(jīng)歷就像天氣,總是不遂人愿。故人若能托夢,死后若有靈魂,就像河邊被風吹亂的傘,上有六欲天,下臨七情地。
結尾漫天飛雪中,有人按了車鑰匙,嘀嘀,打開車門,放生了誰?調(diào)度精細,有黑澤清味道。難得地對每個人物都傾注最大的溫柔。
后四十分鐘的確太沉溺了。但作為一個電影,罪案線和人物線都很完整。調(diào)度和敘事表達也都是電影化的,視覺質(zhì)感的電視化不代表電影就是電視劇。
視聽幾乎沒有什么表現(xiàn)力,好不容易出現(xiàn)靈光乍現(xiàn)的自殺一段,接著迅速被虛頭巴腦的文藝之心扼殺在搖籃里。
#72ndCannes#一種關注第二十一場。高開低走,提前半個小時結束完全沒問題。《今日說法》的案子選得挺不錯,其他部分編得都不行,要不是念在祖峰當年演李涯給我印象太好我要給二星半。心疼黃璐。(惹看到現(xiàn)在不會我這個三星是最高分吧……)
#72nd Cannes# 影片本身的質(zhì)量也還算不錯,不過實在拍得像一部兩個小時的日劇SP,擱在戛納這個場合就比較尷尬。人物和情節(jié)設計該有的點也基本都有,偵探/懸疑片的類型元素并不是那么強烈,或者說不那么重要。對警察事務性的工作,尤其是排查和尋找線索的瑣碎過程,跟美劇路子比較接近。做得比較不錯的是對人物心理機制的深入探討。其實這個故事真沒有什么特別大不了的過不了審的地方(不過戛納放映的版本確實沒有龍標),感覺尺度還沒有《南方車站的聚會》大呢,另外一部在長沙拍攝的電影(英文片名“Summer of Changsha”),所有演員不是講京片子就是講普通話也是讓人有點尷尬,不講湖南話起碼也要講塑料普通話好哇?
C+ / 暑氣蒸騰中的失神與眩暈、憂郁與哀悼。城市空間特性并非重點,但是在特定位置完成了四兩撥千斤的情緒傳達。除了偶爾破功的精神分析師派頭金句和非要講完故事連接起所有人物的結尾之外都很好。
#Cannes# 5??電視感十足。兩個放不下的人相遇再各歸各路,其實結束在海面上越飄越遠就行,后面拖沓了。黑幕錯誤鼓掌的確蠻好笑的。不懂有什么好技術原因的。
好大一出melodrama,想法有閃光點但執(zhí)行差得要命,對白做作得讓人起雞皮疙瘩,某些人的表演也是讓人渾身不適。對比一下婁燁是大師,真是錯怪了風雨云。
看完整個人都要抑郁窒息了……案情突破順風順水就不說了,后半段在那摩擦半天的,勞資比雨刮器還著急了。更讓家姐莫名發(fā)飆不知道是整啥,抑郁癥也不能搞得這么不正常人類啊。結果性壓抑要去死,油膩出軌好快活。當然,還有幾幕畫面是有印象的,垃圾發(fā)電之類。
沒有欲望的人,觀看戶外闖關節(jié)目等于做愛。被閹割的國家機器,吃藥,跑步,上班。巨大沉默的煙囪冒著黑煙,吞沒了無數(shù)人頭。這引以為傲的國家專利,為國家為人民發(fā)電。這一代人已經(jīng)沒有了希望,從漂浮的海上醒來,循著嬰兒的心跳聲,試圖尋找新的答案。比《少年的你》勇敢更無力,中年無力。七零八零就這樣了,九零已經(jīng)死去,新的零零后進了監(jiān)獄。that's it. #錯過開頭十五分鐘,??????
電影非常驚艷。阿斌和李雪都是被困在了某種痛苦中的人,他們的相遇和相互救贖也非常有魅力。
3.5 這是拍了土味版的《唐人街》+《魯貝之燈》+《白日焰火》+《海邊的曼徹斯特》嗎...祖峰還是挺有魄力的,故事在半途后就沒有案中案,一條路走到黑。闖進先前租住房間后的面光與滴水聲一幕,以及不少“另一個世界”的對白與夢境設計,仿佛在提醒“這是一個鬼片”。把酷暑拍出極寒的炙熱感和懸浮感,影調(diào)能帶人不斷沉浸在角色的情緒中。而整體的表演系統(tǒng)其實也很有趣,撇開天池式吼叫外,其他人都游離在類型與日常表演間,真是難以描述的一種質(zhì)感。
這部電影就像“尿不盡”,當你以為馬上要結束時,咦,怎么還有!咦,怎么還有!咦,怎么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