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張云雷《花為媒》讓國粹走出國門
聊齋志異00后肯定會知道 畢竟課本有學(xué) 但是受電視劇影響 一提到聊齋志異又馬上想到的只是狐妖 鬼神
作為戲曲愛好者 前陣子看了一部關(guān)于昆曲傳承的電影《似水流年》牡丹亭當(dāng)然好 可是這電影拍的也是實在爛 爛到你想支持這種戲曲電影 都不知道從哪里開始美言 就像我和鐘無艷約會 我只能夸內(nèi)在美 00后要支持戲曲電影的發(fā)展 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么只能無腦砸錢 情懷懂不懂 要么看完給個高分 算是盡力了
何人將心向明月 電影作為人類第七大藝術(shù)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升級 呈現(xiàn)多元化走向 中國電影蓬勃發(fā)展 熒幕上 費穆和陳仲凱 到張藝謀 賈樟柯 王家衛(wèi) 三足鼎立 然后即便如此大家也不過執(zhí)念文藝片還是商業(yè)片 可笑的評分是來自票房還是感受 不得而知 但是我知道這和人數(shù)有關(guān) 像戲曲電影 看的人雖然少 但是都是真愛粉 評分不過是一個記錄罷了 正如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宗教 有各種各樣的神明 神明總有信仰 神明總有信徒 電影也是如此 無人愿意前往的幽冥之地 必然會有人熱愛與堅守
一輪明月照溝渠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品 電影受制于經(jīng)濟基礎(chǔ) 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矛盾運動直接促進電影蓬勃發(fā)展 但是新文化的浪潮沖擊著傳統(tǒng)文化,代代傳承的民間藝術(shù) 終于也不愁餓死師傅了 畢竟徒弟已經(jīng)沒有了今天又有幾個人知道吳祖光是誰?不管多么精妙絕倫的戲曲,離開了受眾 等于失傳。
時代的洪流滾滾東奔 遵循天志 不以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 然而我認(rèn)為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傳承戲曲的前提是明鬼 雖有深溪博林、幽澗無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董 見有鬼神視之。
人在 鬼神在 戲曲就在 永不消亡 不因為任何人的抵擋而停下 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 在此 我們要繼承馬克思的發(fā)展觀 辯證的看待戲曲的未來 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一共是兩點 其一 舊事物 難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但是新事物以舊事物為主體 其中的內(nèi)涵之處 必會與時俱進 枯木逢春 其二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好電影必須經(jīng)得起不同時代檢驗 史記貨殖列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能夠流傳下來的佳作其中必有其利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實踐 去守護
最后,《花為媒》在張云雷的戲曲中以一個更加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方式復(fù)活,以德云社為代表的文化產(chǎn)業(yè)必然會完成了自己身上承載的使命,這些特色文化傳承不用我們這些外行人去操心 時代已然消逝,實際是在告訴觀眾,一朝唱念一朝功,藏在年華的努力,終究不會白費,而這又何嘗不是戲曲精神長存的原因 我還是那句話 00后要支持戲曲電影的發(fā)展 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么只能無腦砸錢 情懷懂不懂 要么看完給個高分 算是盡力了
新鳳霞的唱腔真好聽,可惜后來不能表演了,經(jīng)常聽她的報花名,我絕的雖然評劇后來也有很多后起之秀,但是她們都沒有超越新鳳霞,也沒有達到她的高度,新鳳霞就是一個時代的標(biāo)志,人長的美麗大方,純天然美女,唱的也好聽,應(yīng)該就是那個時代的全民偶像,后來才知道文革時,她受到殘暴的對待,被人把膝蓋骨打碎了,讓她的后半身在輪椅上渡過,幸虧她的丈夫?qū)λ浑x不棄,可惜因為身體受傷太重,最終享年不長,沒有高壽,讓人可憐心痛,愿她在天堂
華為媒,即以花爲(wèi)媒約。劇中三對父母都以子女婚姻爲(wèi)大事,慎之又慎。兩對年青人王俊卿和其表姊李月娥,私定終身,無奈李家父親大人不同意。掀起一陣心頭恨,李月娥愁苦,王俊卿哀婉成疾。王母爲(wèi)解其子相思病,另邀阮媽探張家才貌雙全之五女五可求親,王俊卿拒絕前往後媒婆阮媽獻計邀由王表弟賈俊英托王俊卿名前往張家花園私會張五可以探五可才藝與主見。無奈五可與托名辦事的賈俊英一見傾心,二人愛情有了期盼賈卻又因托名遺憾而無奈。
待到王俊卿與張五可行父母包辦婚禮之日近,月娥因愛而懊惱,李媽護犢心切,正是媒婆二大娘獻冒名成婚計,搶先與王俊卿成婚作夫妻之實以絕李父阻撓,成姑表婚親上親。遂於成婚日提前兩小時成就月娥與俊卿終身諾言。
待張五可婚矯趕到王家見成親事實,心中悲憤,闖入洞房又面見月娥,當(dāng)下二女互審視,不由讚美對方,互生敬意,彼此拋出定情信物傾訴愛情甜美與不解苦腸。二女為此齊心討要王俊卿解釋,再入大堂。李父也趕來見李母訴說成婚事實只得應(yīng)允。阮媽見皆因自己獻策拖名事誤張家,靈機一動引著賈俊英至大堂當(dāng)下面見五可拆穿拖王俊卿名之事,五可醒悟二人得以成婚。阮媽於是成就一段雙喜,天作之合俊卿月娥,地配一雙五可俊英。
全劇,劇本根據(jù)聊齋志異裡的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兩篇改編而成。人物形象語言都採用評劇,做到了服飾、動作、或聲腔藝術(shù)結(jié)合敘事,成一部結(jié)合中文特點的富有濃郁東方風(fēng)情的戲劇電影。
劇中,兩對年青人都爲(wèi)求愛情與合婚,尋之又尋。父母不顧年青人情理之主張,鬧出一莊大病心事壞咗各自家。好在好心的媒婆有心,促使年青人再三思量不惜違逆父母陳規(guī)尋真愛。尤其表現(xiàn)的女性,本來作為婚姻的無主張者,衝破束縛,像五可,月娥一樣大膽尋回真愛。
劇中敘事用一出舊人看略帶譏諷的婚姻嬉鬧劇,夾雜父母對新式婚姻結(jié)合恐不專的考驗,巧妙敘述出父母以子女婚姻爲(wèi)大事的無謂擔(dān)憂,終告訴世人,婚姻愛情尊重愛情雙方主張的新戀愛觀。
編劇吳祖光也在事關(guān)二女終身幸福之時設(shè)一段二女心心相惜,不嫉妒,共謀幸福的戲,和和美哉。實乃吳老睿智的眼光,打破過去中華傳統(tǒng)中強調(diào)的惟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女子善妒之類的偏見和刻板形象,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眼光不可謂不高。共同和拍攝八六版牡丹亭的大導(dǎo)方熒,爲(wèi)觀眾獻上視聽盛宴,也展現(xiàn)出我中華電影藝術(shù)繼承戲劇藝術(shù),推陳出新的獨特魅力。
因我第一次聽劇中的評劇,不太習(xí)慣,也因語言差異欣賞不到聲音的美感,不作評。其它歡迎各位電影觀眾好友們交流批評切磋。
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特順暢地看完了1小時40分鐘的評劇電影……但這個太好玩了。是評劇就這么靈巧,還是這一部剛好就是靈巧?唱腔一點不拖沓,唱和背景樂的配合簡直是節(jié)奏大師,俏皮又輕巧,喜劇效果拉滿。張五可小姑娘可太可愛了,聰敏利落,生氣都嬌而不作,想戳她臉蛋兒。阮媽直到出餿主意之前都是費加羅式的角色,機智能干的勞動人民,碾壓有產(chǎn)階級磨磨唧唧的廢柴戀愛腦,然后她出了個大缺大德的餿主意…趙麗蓉老師演技真好啊,小動作特spot on,節(jié)奏卡點也卡得好,表現(xiàn)力也強。月娥媽媽,另一個媒婆,表現(xiàn)力也好。男性角色在這部戲里有點溜邊,但賈俊英那傻直小委屈意外也活靈活現(xiàn)的,月娥爸爸一開頭那個《你爸嫌你和你媽出門磨蹭》(不對)笑得我打跌,彈幕:“好家伙我出門的時候我媽也是這么唱我的”,我笑得更厲害了…
跨越時代的經(jīng)典,可惜沒有成為后來娛樂、文化、藝術(shù)的基石,成為被時代埋沒的瑰寶,沒有得到繼續(xù)生長的空間。
現(xiàn)在垃圾娛樂作品多得令人費解,我們中國有那么多屬于我們自己的硬核藝術(shù),又接地氣又有內(nèi)涵,卻被時代切割的七零八落,最后落得如饑似渴地去崇洋媚外,學(xué)習(xí)異國形表。
可嘆可惜,這部花為媒就好像新鳳霞的命運一樣,曾經(jīng)那么可愛靈動的角兒,卻沒有長青的藝術(shù)生涯,受阻于命運的摧殘。
我平日里聽的音樂很雜,也包括戲劇一類,最近在某q音樂聽到《花為媒》的選段,被【張五可對菱花鏡子照,說“你怎么長得這么好看呢,你長得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以及【她見了“情敵”月娥心里就直夸“好一個俊俏的女子啊”】這兩段迷昏了頭,跺著腳直叫“可愛?。?!”。 于是我順著網(wǎng)線找到了電影,講一講觀后感(我不是專業(yè)的,沒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只能流于皮毛談一些個人喜好,所以還請懂行的各位不吝賜教)。 ??這是一個相親不得歪打正著成全了兩段良緣的故事,有點“上錯花轎嫁對郎”的意思。情節(jié)設(shè)置和人物沖突都設(shè)計得很巧妙,經(jīng)典橋段如五可對菱花自做推敲,報花名借花泄憤罵書生,五可月娥洞房對峙,最后一場真相大白等,每一段都讓人稱贊。 ??詞寫得也是一絕,風(fēng)格幽默,對白家長里短,俗而不凡;唱詞朗朗上口,清麗優(yōu)美。新鳳霞老師的唱腔真的是很清亮。 ??每個人物都很鮮活飽滿,比如性格直爽敢愛敢恨嬌俏可人的張五可、溫婉含蓄秀外慧中的小家碧玉李月娥、精明干練左右逢源的媒婆阮媽等。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新鳳霞老師飾演的張五可和趙麗蓉老師飾演的阮媽。 ??1963年的背景布置,真的足夠精美了。
影片主要是圍繞張五可展開的,她以花自喻、借花泄憤、以花為媒,故名《花為媒》。那就重點談一談張五可:
作為一名封建社會的大家閨秀,張五可真的太敢了。自帶三分自戀嬌俏、三分敢愛敢恨、四分大方可人。丫頭向她報信相親情況的時候,她自以為成了,沒想到?jīng)]有成,于是她對鏡自夸,自比仙女(實在是太可愛了)……報花名的時候借花罵書生,見到英俊的書生之后憤怒全消,。后來被李月娥搶先拜了堂,她直接沖入洞房問罪,絲毫沒有古時大多女性身上的怯懦,然而她并沒有胡攪蠻纏,和李月娥一樣,二人端持著大家閨秀的風(fēng)范,甚至內(nèi)心活動是互相欣賞的,洞房這一段非常值得仔細品味。
小時候覺得張五可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嬌小姐。
里面的兩個男主太衰了,瞧那個窩窩囊囊磨磨嘰嘰的酸腐樣。尤其王俊卿,不僅既沒擔(dān)當(dāng)又沒主張,親事不成,就只會生相思病跟老媽哭哭啼啼,還對素不相識的張五可惡語相向,根本就是個媽寶。只不過因為李月娥從小沒見過別的男人才會對這么個貨癡迷吧。賈俊英比王俊卿好點,但也十分有限。他代相親時對王俊卿倒是挺講信用,但是對張五可卻根本沒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就接受了人家的定情信物。欺詐。本來我覺得張五可比李月娥有主見,如今看來,其實張五可也很看臉啊,只是見了賈俊英一面,根本都不了解這個人的為人品性,那么輕易就約定終身了。但是這部戲里的每個女角色的形象真的都十分鮮活,敢愛敢恨,勇敢地追求自身幸福,反抗禮教。便宜那倆坐享其成的小白臉,白白當(dāng)了人參銀家。最后,新鳳霞太美了。
吳祖光才高八斗才比子建,新鳳霞風(fēng)華絕代風(fēng)情萬千。看得我眼花繚亂如夢如幻,聽得我滿耳生香如醉如仙。
那個時候的人都好自信啊,當(dāng)媒婆可是要有大能耐
李月娥與張五可情投意合,真是天生一對,地設(shè)一雙啊。
太經(jīng)典了,新鳳霞的報花名和在秀房同月娥對唱的部分太經(jīng)典了,百聽不厭
新鳳霞真俏啊,怪不得把吳祖光迷的神魂顛倒
新鳳霞和吳祖光的佳話。張五可好美呀,一句,姑娘不高興告訴你,嬌俏動人哇!
我愛表姐~~~你的花手巾
吳祖光算是得著了,世界上怎么有新鳳霞這樣嬌俏的笑,好像聊齋里的嬰寧。評戲俗氣是俗氣,但花團錦簇得也真討母們老太太歡心。
新鳳霞真漂亮~!趙麗容老了反倒好看點…
第一次看評劇就看了這么經(jīng)典的劇目,特別可愛特別好。吳祖光的本子非常漂亮,生動、接地氣,還不庸俗。新鳳霞太好看了,拍電影的時候也是三十五的人了,依然特別有少女的嬌憨,真的是美人兒一笑,滿室生春。趙麗蓉演的媒婆也特別哏兒,真是打年輕起就有做諧星的天分,評劇里的煙火氣和沒溜兒勁兒真的深得我心。今年希望去天津與河北解鎖現(xiàn)場看評劇~(以及河北梆子(如果可能的話也去河南把豫劇解鎖了 再補充一句,花為媒的戲劇沖突主要是因為李爹不靠譜,爹氣太重,可見爹氣太重的人和擬人物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五丫頭俏??!
戲里倆男的真是廢物,一個娶不到喜歡的女人就病病歪歪絲毫不知爭取,差點娶了另外一個女人;一個無可無不可的把喜歡的姑娘嫁給表哥,被媒婆一攛掇又無可無不可的娶了那個姑娘。對比之下,倆姑娘多么颯爽帥氣有擔(dān)當(dāng)有決斷有傲骨,清楚自己要的又努力爭取。1963年??!果然是神奇的年代。
倒不如說最后是兩位嬌小姐抱得美人歸。若李月娥張五可早早成了手帕交,大概也沒倆書呆子什么事了。
不愧是評劇經(jīng)典,報花名鬧洞房兩段太贊了!新鳳霞真美~o(≧v≦)o~
那時的新鳳霞真是美爆了。李憶蘭原來是李和曾的太太。趙麗蓉老師給跪了,一舉一動都是喜劇氣息十足,有她在的時候,小品王本山永遠要屈居第二。
新鳳霞的表演堪稱精彩絕艷。
在北京to大連的路上,前半段自己看,后半段是聽說
1、古代男權(quán)時,張員外夫人也那么厲害。2、古代,為毛那些男的那么矯情、扭捏、沒主張、還抱得美人歸?好吧本來就是講 女性要如何爭取自己的幸福。不像現(xiàn)在電影全是男豬腳,男性視角來的。3、張五可賀李月娥在洞房時對外貌的描述太生動了。4、其實阮媽媽比五姑娘還小一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