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擦鞋童》孩子知道!戰(zhàn)爭是什么
題記:
如果我們硬要說這些孩子有罪的話,那么,那么我們這些大人首先要受到懲罰
――――影片臺詞
[img]
http://202.108.15.241/boardfile/movie/20061/20060105203001.jpg[/img]
在影像里孩子們的命運最容易打動觀眾的,影片開頭擦鞋童們利用黑市交易換取了一匹馬。當孩子策馬馳騁導演賦予了自由和童真的意義,騎馬的開心自由和后來因為參與詐騙的被教養(yǎng)管束的對比,那些在街頭和人擦鞋順帶銷贓的孩子是戰(zhàn)爭造就的必然,令人辛酸。他們根本看不清未來的走向,直至被人利用充當誘餌,無辜的孩子在戰(zhàn)敗國是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在囚車上孩子通過鐵柵欄目光充滿著訴求和愛憐,鐵柵欄代表著他們失去自由的開始和騎馬的快樂互為參照。音樂也恰如其分烘托了這樣的情緒,逆光拍攝的他們進入牢房的鏡頭更讓觀眾產(chǎn)生對于他們命運的聯(lián)想。教養(yǎng)院院長查房時和幕僚的對話里導演刻意加入了對這些孩子命運憂患的話語,矛頭直指社會不公平和現(xiàn)實的動蕩。
孩子在監(jiān)獄里餓著肚子而唆使他們犯罪的巴爾特一伙卻悠閑地在外面吃著牛排,少年監(jiān)獄里衛(wèi)生的糟糕表明著成人社會對于少年命運的漠視,這樣的設計無疑加強了影片現(xiàn)實批評性。而監(jiān)獄中陷在耶穌神像在陰影里的存在有著導演對于宗教的懷疑,現(xiàn)實的嚴酷和上帝的缺席造成的疑問。
在教養(yǎng)院里有個細節(jié)十分有趣,看守扣押孩子的蘋果,孩子用煙卷和看守換火柴,這些細節(jié)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到意大利當時經(jīng)濟的窘迫和物質(zhì)的匱乏,這也是孩子們充當黑市販賣的重要原因。而獄方利用假裝鞭撻從而產(chǎn)生恐懼讓孩子招出幕后的做法卻反證了歐洲司法制度的嚴謹。在監(jiān)獄放電影的戲里銀幕上出現(xiàn)的字幕是自由世界的新聞和這些成人社會造就的少年罪犯形成了極大的諷刺,法庭審判時擦鞋兒童穿過威嚴的法院院子的場景孩子們仿佛被高墻壓迫著,這些帶有導演主觀判別的鏡頭我們看到導演了對于孩子的憐惜和同情,也描繪了監(jiān)獄對孩子心靈的扭曲,為了各種目的他們打小報告,拳頭說話,這些成人世界的齷齪在監(jiān)獄里成為孩子的人生,導演通過孩子們的沉淪控訴悲慘的世界,他們是不公平社會的犧牲品,因為過早卷入社會,他們往往陷入了自相殘殺的境地。
同其他新現(xiàn)實主義大師相比德·西卡更加注重對于兒童在戰(zhàn)敗后悲慘命運,講述他們因為社會動蕩造成不公而導致的不幸境遇,其后他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成為了那個年代的代表作,而《擦鞋童》也因為它流暢的敘事和生活化的表演以及人性關懷因而獲得第20屆的奧斯卡“特別榮譽獎(也就是以后的最佳外語片獎)
片名:《擦鞋童Shoe-Shine》1946意大利
片長:90分鐘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8.6/10
演員:Franco Interlenghi、Rinaldo Smordoni
個人評價:藝術性8 欣賞性7.5(導演最好的作品)
此文首發(fā)于《DVD銀幕內(nèi)外2005.12》
獨立影評人:卡夫卡·陸KavkaLu
版權所有,請勿私自轉(zhuǎn)載
聯(lián)絡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郵箱: kavkalu1967@126.com
2 ) 致敬
這不就是小基片嗎,兩人買了小馬后那小受依偎在小攻的胸膛上,對未來充滿著憧憬,然后監(jiān)獄里各種小受誤解背叛小攻,小攻又有了新歡,在最后小攻的新歡因為EX和他的新歡醞釀逃跑計劃后被踩踏慘死之后,小攻因為雙重原因,不小心把小受給殺死了。
扯得有點小遠了,電影比預想中好看多了,以小見大。小孩的社會因為環(huán)境相互背叛,矛頭輿論在表象和內(nèi)里指向這骯臟的戰(zhàn)爭,又從戰(zhàn)爭回溯到人性。
意大利電影從維斯康蒂經(jīng)過德·西卡,羅伯特·羅西里尼,一直到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包括后來去美國發(fā)展的賽爾喬·萊翁,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確走出了一條壯觀的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大道。
這種“現(xiàn)實主義”的路線對電影的貢獻,功不可沒,看每一部意大利導演的電影都深深的沉浸在電影的各種情節(jié)里。放佛他們的風格就是戲劇的斯坦尼和布萊希特的結合,是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豐富。
向這些大師致敬。
3 ) FIFF20丨DAY6《擦鞋童》:希望有那么一天,當我們告別,能安然垂眼,而不需再害怕明天
第20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第6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恫列罚F(xiàn)在請看前線從戰(zhàn)爭廢墟中爬起的孩子們最簡單純樸的評價了!
果樹:
無論從新現(xiàn)實主義層面,還是從人道主義層面,都堪稱典范。完成度非常高,在兒童戲的處理上,亮點很多。
Morning:
非常成熟的新現(xiàn)實主義的電影,我記得大學寫論文,對這部印象很深。我最喜歡的是這部電影的節(jié)奏,因為處于一個前期,所以沒有任何要“反”的地方,反而是一個自然的節(jié)奏,整個電影依賴人物講故事,不是刻意的凸出情節(jié)去渲染某種情緒,也沒有如今泛濫的會被窺見創(chuàng)作者小心思的克制。兩位兒童都有明亮的面孔,盡管在監(jiān)獄里的演技不能算絕佳,但也因為沒有表演而容易讓人代入。
Not Here:
屬于用一個場景中發(fā)生的故事展示時代的作品。孩子們的心態(tài)簡單地可笑,但這一次的“壞人”自然是影片中的一個個大人。但僅到此種理解也不足夠,孩子們也會長大,這正是那個時代乃至現(xiàn)在的悲劇。
子夜無人:
“他說,你們看山頭那端,揚起了煙霾,那大火與生物都失控地倉忙逃竄;
她說,沒什么需要遺憾,該啤酒一罐,熱鬧慶祝一番,邀鬼魂加入狂歡、狂歡、徹夜狂歡,夜晚出生的孩子啊,指紋像迷途,卻更清晰指出隔世往何而去——
希望有那么一天,當我們告別,能安然垂眼,而不需再害怕明天;
她說,再不需害怕明天,曙光不再刺眼,照亮傷悲,讓善意獲得垂憐,今后多笑一些,夜晚出生的小孩,夜晚出生的小孩?!?
SONGMJ23:
德·西卡的作品總是這樣,雖是設計感極強的劇本,但在德·西卡的鏡頭下總能幾乎讓人相信那就是生活本身,或許他的攝影機已完全隱藏其中,大音希聲,沒有技巧的技巧。
給艾德林的詩:
德·西卡這部也很典型地能證明新現(xiàn)實主義所處的破敗凋零的環(huán)境,真的大抵就是提供一個無目的的判斷框架,能最終落實到所謂“深邃心理落點”之上,為了人當做目的的悲慟欲絕,如此的人道已無需再更多言語。
#FIFF20#第6日場刊將于稍后公布,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9月5日 于法國電影資料館
放映廳很大,上座率百分之70,一半觀眾是老人。老人們見面時,幾個老朋友隔著好遠互相問候,影廳像是一個和諧的小村子,電影村。
我這么大的年輕人差不多占百分之三十,是電影村的新生代。和平年代的我們在影院看著影片中戰(zhàn)后意大利的孩子,而他們在影片中看著經(jīng)濟蕭條下美國的卓別林。他們?yōu)榱俗杂杀l(fā)一陣騷亂,而我們噤聲靜坐。
故事的開頭簡單而輕松,當兩個男孩驕傲地騎馬走過銀幕時,觀眾席中傳出陣陣笑聲。當小男孩振振有詞的說,“我們是一伙的!”時,我們能感覺到他初入世故的自豪:我與人結盟,為人所信。
緊接著,劇情急轉(zhuǎn)直下。不得不贊嘆這兩個小演員的演技,在被警察推著去警察局時,把孩子的無知與不加掩飾的恐怖詮釋的特別到位。
其他的劇情簡單明了,成人的世界有信任,也有陰謀與背叛?,F(xiàn)如今的年輕人也已經(jīng)將這些規(guī)則爛熟于心,所以淡然地看著孩子們之間信任與友情的崩塌——作為成長的必修課。其中最讓人心疼的就是那個有病的小演員,他被大家所保護,也對世界充滿善意。當他的媽媽沒有來看他時,他委屈的哭了,也引得我眼眶一熱。難道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有讓人空等,不守信用的家長嗎?
最后以死作為結局于我而言過于平淡,因為比起直面世間之惡,死簡直是最簡單的辦法了。那匹白馬在友誼消散之后寥然走遠,放映廳的燈光亮起,bon ben... 歡迎回到成人世界。
5 ) 少年監(jiān)獄
剛上小學那會兒,被問到長大的志愿,很多孩子都會說要做個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心靈的園丁”是多么的純潔,校園又是那么的純潔美好。當我們一天一天長大,發(fā)現(xiàn)世界原來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校園里也如一個小社會,并不單純......有一天,老師為了調(diào)查某個“事件”,把我們隔離開來采用“離間計”單獨審查,各個擊破,給我們帶來了多么大的震撼!
我們和平年代的校園發(fā)生的事,如果發(fā)生在一個少年監(jiān)獄,又會怎么樣呢?
《擦鞋童》就是這樣一部描寫少年監(jiān)獄里發(fā)生的故事,攝于1946年,意大利,一個二戰(zhàn)的戰(zhàn)敗國。主角是兩個孩子,一個出生于窮苦家庭,另一個更是無父無母、能睡電梯就是天堂的孩子。他們以為他人擦鞋為生,之間保持著純潔美好的友誼。一起攢錢買馬,也因為被壞人利用一起被關進了少年監(jiān)獄。
少年監(jiān)獄就是當時意大利社會的一個折射。
監(jiān)獄里衛(wèi)生狀況及其糟糕,孩子們紛紛得了傳染?。豢词貍儫o故扣押占有孩子們的包裹;孩子們用煙卷向看守換取火柴;為了能得到較好的待遇,孩子們互相打小報告,甚至用武力爭取權益.....成人世界的齷齪和丑陋,這里無一遺漏,為了生存的無奈的“選擇”。
在這里,那兩個不肯透露幕后主謀的孩子被隔離在不同的房間,不允許互相接觸和交流。他們對彼此的關心被利用了,在“假”鞭刑的逼迫下,孤兒帕斯克里特說出了案件的幕后主謀,卻被好友居塞派誤會成告密者。一對好朋友頃刻之間成了仇敵,最后互相殘殺。
在不同的監(jiān)房里,帕斯克里特和居塞派都交到了各自的朋友。帕斯克里特的朋友是一個換了嚴重肺病的柔弱的孩子。一個探監(jiān)日,他滿心期望地去見媽媽,卻只見到了陌生女人和媽媽托她帶來的包裹,他無限地失望,卻還想方設法為媽媽找不來的理由。這一段讓我非常地震動。居塞派的朋友是個“厲害人物”,他唆使居塞派誣告帕斯克里特,和帕斯克里特打架,帶領同監(jiān)房的人逃獄.....
無論什么時候,這些少年監(jiān)獄的孩子們都向往著外面自由地空氣,盡管同樣的貧窮,但是至少他們還可以策馬奔騰......
6 ) 徹頭徹尾的悲劇
這個電影悲劇的太為徹底,有時間會分析一下這里面有幾層毀滅。
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但和《偷自行車的人》、《羅馬十一時》等還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在拍攝上室內(nèi)場景很多,長鏡頭不多。劇本設計上帶有較強人工雕琢的痕跡。外國電影史片單而來。
對美國占領背景的表現(xiàn)
前面是一群擦鞋童追逐被抓走的主角二人,鏡頭一轉(zhuǎn),進入囚車。一個長鏡頭開始,囚車的后窗的景色中一群擦鞋童逐漸追不上囚車而消失。之后兩人向囚車前窗探望,表現(xiàn)兩人身陷囹圄。
囚室內(nèi)受難的耶穌,直覺是拉斐爾哈哈哈哈
點題
窗內(nèi)窗外二人就此隔閡,矛盾激化中,拉斐爾進入男主的世界
自由世界的諷刺,收看自由世界新聞的人,鏡頭一轉(zhuǎn)卻是一群冉阿讓。
最后這場騷亂讓人不寒而栗,想起敖德薩階梯。
兒童的友情就如山間的溪水,自然美好純真童趣,但同時也因為現(xiàn)實而有諸多的可變性,一個彎道,一塊石頭,一場誤會,都會讓一切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少年犯之監(jiān)獄風云之外的背后是戰(zhàn)后意大利的一種現(xiàn)實,兩個少年殘酷童年悲劇的背后是社會的無奈和成人以及教育的缺失。結局真是太悲慘了。
讓我不知怎么想起大島渚電影里那個賣鴿子的少年,同樣是戰(zhàn)爭后的土地上發(fā)生在一個少年身上的驚天動地的純真與卑鄙的撞擊,同樣是難以抑制的難受。最難忘的始終是陽光下騎在馬上兩個少年的微笑,明媚得宛如沖破黑暗之神。但那匹象征純真與夢想的馬終究是獨自跑向了那片雨霧蒙蒙的黑暗里,不禁潸然。
德·西卡的這部新現(xiàn)實主義杰作將鏡頭對準社會底層。看過這部影片我對片中這些成人的所作所為感到惡心,這兩個小孩確實沒做錯什么事,他們被成年人利用來犯罪,那些警察也好不到哪去,利用小孩之間的友情來套話,而那個辯護律師是個什么嘴臉也就不用再說了。他們做的最錯的事就是包庇了那群罪犯。
一個少年犯說少管所有吃有住還有娛樂—電影,簡直是天堂??蓱z啊。然后監(jiān)獄放電影時幾個人逃獄,朱塞佩和另一個人逃了出去,混亂中一個本來得病活不久的善良小孩被踩死了,帕斯克里特帶警察去他和朱塞佩寄馬的地方抓朱塞佩,帕斯克里特激動中打死了朱塞佩,痛哭不已。馬跑走了。環(huán)境造成的悲劇
少年版監(jiān)獄風云,或者應該反過來說,四十多年后林嶺東拍的《監(jiān)獄風云》是成年版擦鞋童。入獄、對立、謠言、告密、暴打、越獄,所有元素都包含了。意大利裔和香港導演可能是世界上最會拍兄弟情仇的兩撥人。因白馬而起,遇白馬而終,用說不出話的動物來目睹命運悲劇。
@小西天。被迫成人的兒童:被生活所迫過早地上街糊口、被刑罰所迫失去了純真和友誼。逃得出牢獄,也終逃不出險惡的人心、慘淡的現(xiàn)實和死亡的陰影。德西卡對希望的表現(xiàn)形式總那么卑微無害,不過是一匹馬、一條狗、一輛自行車、一間剛能容下一張床的小屋??v是如此,亦不可得。
當輕快的主旋律再度響起,童年歡樂的消逝與純真友情的碎裂,正如馬作為自由的象徵,在黑夜中消失無蹤。心之所向的神槍手被理性人的利益計算衡量;為友情兩肋插刀被視作精神不穩(wěn)定的暴亂因子。純真在這年代成為一種罪惡,孩子被利欲熏心的大人拖進作惡的泥潭,又要承受他們所建立起體制的羞辱,接著,告發(fā)與背叛的惡行如行雲(yún)流水般流暢——就像白紙被揉出難以復原的皺褶,並用墨水潑灑黑漬。這一頁頁殘碎不堪的紙張拼湊起未來世界的模樣。
『四百擊』一定受到了這一部的影響,但這對好基友比起安托萬實在凄慘(狗血?)多了...『戰(zhàn)火』里表現(xiàn)過的窮苦的意大利小孩群體的故事,果然只要是小孩子就是有辦法在悲慘的時代制造出快樂的氣氛,無奈時代太壞,孩子太弱小。
《偷自行車的人》前兩年,德西卡的又一部最佳外語片;可惜看的時候太困了,最后半小時,基本處于昏睡狀態(tài)。。。。。。太對不起本片了~~
導演想說的也許正是那句:如果說這些孩子有罪的話,那我們?nèi)咳硕加凶?。友情在變化的環(huán)境面前那么脆弱 T T 這讓我更愛那個肺結核小孩,疾病和環(huán)境都沒有奪去他的單純善良 和對大海的向往。|| 這群小孩被拍得太有型了,而且導演你摸著良心說真的不是在拍基片嘛,還抽皮帶什么的真是夠了!
之前有《孩子在看著我們》,之后有《偷自行車的人》,德西卡常用孩子視角的純真來觀看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使之更為突出,“你想要什么的時候得反著說,就像和你朋友在一起,你要說你恨他”,用歡樂——這部里的騎馬,偷自行車里父子倆下館子——來映襯之后更殘酷的現(xiàn)實,象征性的自行車與白馬都無可奈何的失去了。只是這部還不夠成熟,不及兩年后的《偷自行車的人》。
巴贊說:“德西卡對人物的愛從人物自身反射出來?!倍@部《擦鞋童》體現(xiàn)得尤為顯著,以其對成人社會多元化的批判視角來“反射”主角朱塞佩與帕斯克里特兩名男孩的悲劇命運。走私犯們利用孩子銷贓,警察們則將孩子看作破案的線索與工具,不惜使用威脅花招來獲取信息,律師也是把訴訟案當作牟利的工具,從本質(zhì)講,三者無異。在德西卡的影片中,不存在好萊塢式的代表正義與公平的強者英雄,有賴于影片的新現(xiàn)實主義式紀實風格,死亡正如孩子們被捕般令人意外,這突如其來的慘劇正如“皮娜之死”般還未來得及激起漣漪,就已結束收場,卻深植于觀眾心中,盡管德西卡或多或少也放置了一些天主教的元素用以“拯救”他們的靈魂,但宗教的代表者牧師也并未真正關心少管所的孩子,他們所造成的意外間接導致朱塞佩的死亡。唯一的遺憾可能是淡入淡出稍顯累贅。
男孩觸石而亡,駿馬翩然離去,這一筆勝于后繼者幸福的拉扎羅。德西卡比特呂弗高妙多了,他永遠能用看似絕對現(xiàn)實的局部,演繹出一個解釋所有世代的故事。是成長破滅,是監(jiān)獄風云,是戰(zhàn)后觀察,是命運的蹤影。
在87分鐘的體量之下能夠完成如此復雜精妙的劇作屬實令人震驚,難怪威爾斯如此推崇德西卡,更是將這部《擦鞋童》稱為“唯一的杰作”,以我看來是因為電影在敘事主題上采取了“隱而不現(xiàn)”的手法,主題始終未被特意點明,一系列事件既有直面現(xiàn)實的冷峻,又保持著含糊的詩意。并非編造現(xiàn)實,而是保留了現(xiàn)實的完整性,使電影成為現(xiàn)實的漸近線,生活本身變成有聲有色的場景。正因為德西卡在電影中所采用的有關分立事件的插曲式片段并不遵循嚴格的因果關系,而是靠情感基調(diào)來組織,因此它們形成并表現(xiàn)為一個中心主題的多個側面。而將所有的側面集合起來,我似乎窺視到了威爾斯電影中所透露出對“生”的價值審判,德西卡基于新現(xiàn)實主義的純粹表達將“生”同義為“求生”,并對這一行為進行一再否定,直至抹殺干凈。通過抹殺戰(zhàn)后兒童求生權利悲觀地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
首個奧斯卡“特別榮譽獎”(最佳外語片獎前身)
成長時期的友情就如剛出窯的白瓷,晶瑩剔透卻又顯得不堪一擊。曾經(jīng)的快樂與友情,曾經(jīng)的信任與崇拜,因為算計與誤會,因為煽動與報復,因為兒少時的那份尚未脫掉的稚氣,白瓷被人一撞,碎了一地。再也回不到過去,兩人騎在馬上,其樂無窮的日子。友情卻僅僅只是在社會壓制下破碎的事物之一。
我是一次次重新燃起希望,希望能看見這兩個孩子再像最開始那樣騎著馬穿過街道,但是到了最后也不可能了。德西卡可能就是用這樣扼腕的絕決來質(zhì)詢著現(xiàn)實的殘酷。情節(jié)推進很有節(jié)制,一點點放大,一直到無可挽回的結局。
戰(zhàn)后羅馬,「貧窮把所有人都變成了罪犯」。「孩子們就沒有未來嗎?」孩子們在大人們的欺騙、栽贓、拋棄中互相背叛、反目,然后在還是一個孩子時死去,或者長成一個大人?!?你們?yōu)槭裁匆I馬?-因為想騎?!亢⒆诱f,狙擊手跑起來就像飛。可馬兒終得自由飛奔,但他們留在了原地。擦鞋童,每日拂去腳下灰塵,自己則低入塵埃中。7/10|長成大人的男主角七年后成了「浪蕩兒」
1948奧斯卡榮譽獎(最佳外語片)。1.揭露了少管所(監(jiān)獄)對底層孩子們的戕害。2.看默片時的越獄行動,硝酸膠片起火同[天堂電影院]。3.死于踩踏的小男孩看著銀幕上的大海,綻放出世間最美麗的笑容。4.新現(xiàn)實主義將陷入的死胡同初露雛形:競相比慘的情節(jié)劇模式。5.“狙擊手”白馬貫穿頭尾。(8.5/10)
畏難而退 還是不習慣新現(xiàn)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