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上帝?貞德說,我的上帝,任誰也奪不去
尼采殺死了上帝,暗含了一個前提條件,我們要問,殺死的是誰的上帝?尼采給出了清晰的答案,教會的上帝。尼采沒有說出的話,其實是因為康德已經(jīng)說過,給信仰一片自留地。杜蒙在這部電影里試圖回答,為何信仰不可置疑,以及教會是如何自己殺死了自己的上帝的。新教的誕生就在于不滿與天主教會對信仰的唯一解釋權(quán),而貞德之死,就在于個人有沒有權(quán)力獲得上帝的恩澤,或者說,作為個人,是否有權(quán)利繞過教會直接和上帝建立聯(lián)系。貞德的意義在于,她是一面鏡子,她的信仰反襯出整個教會集團的僵化和腐敗。
貞德是整個西方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無數(shù)大師已經(jīng)從各個角度進行了演繹,杜蒙有勇氣挑戰(zhàn)這個主題,也說明了他的自信。還能怎么演繹呢?杜蒙說,風格即形式,表演即內(nèi)容。在文本的核心上,導演并沒有做出什么新的解釋或者解構(gòu),影片在形式上更像是一種電影和戲劇的融合產(chǎn)物,第一幕的作戰(zhàn)以馬術(shù)來代替,第二幕的宣判則是用詠嘆調(diào)來表達都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在表演上,一如既往的杜蒙風格。之所以選擇一個小女孩作為貞德,正是看中了那種少女才會有的赤子之心,也正是這樣沒有被歷史、知識和理性所污染的人才能有如此的信仰。其他演員那渾然天成的丑把教會真是字面意義的丑化到了極致。
杜蒙掌握了一種新的而且是他獨有的視聽節(jié)奏。如果只是看內(nèi)容,第二幕的庭審戲簡直可以說有點無聊了,但一個個人物的走馬觀花地登場,庭審交鋒時,貞德振地有聲的語言和一個個教會的老滑頭的面容形成了有趣的張力,正是這種張力讓影片趣意盎然。
《貞德》這部電影的觀感是奇怪的,看的時候,感覺貞德的信仰說服力并不強,結(jié)局也不震撼,或許導演有意為之,但回想起來,貞德幾次長時間的望著天空的面容一直縈繞心頭,我承認我被某種精神性的力量吸引了,那是一種仰望天空的心醉神迷,貞德化身成了出神的圣塞西莉婭,一旦接受了這世界竟然奇跡地存在,信仰才是唯一的路途。
昨天晚上國際臺正好在播呂克貝松的《圣女貞德》,于是我就百無聊賴地看了。非常戲劇化,或者說瓊(即貞德)本身就非常具有戲劇化效果,通過意象來洞悉事物似乎也只能交給女人。看完以后,我就拿出買了很久但是卻一直沒有看的布雷森的《圣女貞德的審判》,片頭導演表明是完全按照當時的記錄來重現(xiàn)的。整部電影最多的鏡頭除了審判席上,就是不停地開門關(guān)門。演員缺乏表情,當然這是布雷森的特色,或許還是標志性的。如果原記錄真的如此枯燥,和隱諱,甚至是毫無意義的話,那么布雷森就還算表達精確。當然在布的電影中我們看到的貞德更理性,真誠并且仿佛真的在傳達神的旨意(但是在現(xiàn)在看來總是顯得有些幼稚和過于單純),畢竟那個時候的科學無法與今日相比。大概是16世紀的事情吧。貝松的貞德多少在最后的結(jié)尾表現(xiàn)的還是有點脆弱,不是性情上的脆弱,而是一種在他看來的女性與身俱來的微妙的就像樹葉被微風掃過你從地上的樹蔭發(fā)現(xiàn)樹葉的抖動的那種脆弱,與其說是脆弱,不如說是特質(zhì),但是過于戲劇化,不過戲劇化的好處在于有起伏,就像納博科夫指出為什么漢姆雷特的劇目。當然我不是說貝松的貞德就好
【釜山電影節(jié)觀影】作為曾經(jīng)在戛納拿過兩次評審團大獎的法國導演布魯諾?杜蒙,近年來一改以往的深沉晦澀文藝腔調(diào),先是聯(lián)袂著名影星茱麗葉?比諾什拍出一部徹底放飛的《瑪魯特》,繼而投身電視劇《小孩子寬寬》系列,打造出獨樹一幟的荒誕喜劇風格。今年這部新作是兩年前《童女貞德》的“續(xù)集”,同樣是荒誕不經(jīng)的意味。這部“續(xù)集”里的貞德不再是上一部放浪形骸的形象,畢竟原著里面是描寫十七八歲的貞德,但繼續(xù)沿用同一位童星擔任主角。杜蒙依然游走在反傳統(tǒng)的前沿,用解構(gòu)歷史人物的現(xiàn)代手法令觀眾大呼意外。 相比起上一部《童女貞德》里大段的演唱,這部的尬唱大幅度減少,更集中在演員的肢體動作與話語對白,然而杜蒙并不是在模仿或復制前輩的經(jīng)典代表作,這里沒有德萊葉的蒙太奇受難場景,也沒有布萊松式極簡主義的動作捕捉。杜蒙用詼諧來抵消題材的莊嚴感,用近乎胡鬧的人物設(shè)計來嘲弄和蔑視宗教。非職業(yè)演員的生硬演繹和對白,令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產(chǎn)生出較為強烈的間離感,以及掩飾不住的荒誕意味。 影片大致分為三大部分:戰(zhàn)場——審判——行刑,分別在野外空間、莊嚴肅穆的大教堂和囚禁地牢幾個簡單場景里變換。第一部分完全沒拍攝刀光劍影的戰(zhàn)爭場面,只留下一幕極具儀式感的騎兵列陣走位,馬背上的貞德在畫面中伴隨著鼓點奏樂,流露出悲壯感。中間在教堂里的審訊情節(jié)是全片最有趣的部分,貞德坦然面對幾位神父主教的審問,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機關(guān)槍似的語速和鏡頭剪輯令嚴肅的審判場景流露出詼諧的味道,而其中關(guān)于她是否異教徒的爭論則充滿了哲理的思辨意味。另一方面,杜蒙依然沒放棄透過演唱來傳達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還原出人性中最真實的部分,比如一位主教用唱的方式宣讀審判結(jié)果,以及最后行刑前貞德的動情歌聲。 較為遺憾的是收尾部分處理得不夠干脆,押解士兵的情節(jié)有點離題。這種磨人的拖沓感延續(xù)到最后貞德行刑至死,令這部長達130分鐘的影片變成對觀眾的一種挑戰(zhàn)。相比起上一部離經(jīng)叛道的音樂類型,這部的原創(chuàng)度似乎有所欠缺。杜蒙說自己很喜歡帕索里尼的《馬太福音》,這部拍攝借鑒不少當年帕索里尼的粗礪真實手法,但他也許沒想到,早在多年前同鄉(xiāng)導演阿蘭?吉羅迪(Alain Guiraudie)和另一位西班牙導演阿爾貝特?塞拉(Albert Serra)已經(jīng)用過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出類似的題材作品了。當然,我們很期待在杜蒙的下一部作品里會有另外的新嘗試,帶給我們更多意想不到的電影魅力。
寫在前面:
我對關(guān)于貞德的宗教神話以及歷史并不了解,本文僅對杜蒙及其布列松,德萊葉的貞德做出比較。
選角是杜蒙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觀賞過杜蒙的頭兩部作品《人之子》以及《人啊人》,就會發(fā)現(xiàn)杜蒙的選角本身就是具有高度表意性的。在他的處女作《人之子》中,杜蒙選擇的演員甚至可以用“奇形怪狀”來描述,從人物形象和怪異的面孔,幾乎不依靠表演的情況下,直接的刺激觀眾的眼球,并且直觀的拍攝性交場面,以傳達人的“動物性”,因為在直視片中演員時,那可以說是另類的形態(tài),就像是在看另一個與我們觀眾完全不同的物種,但我們又知道他是人類(而恰好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潛性的納粹主義者,不知道導演是否也是有意而為之呢?)。
而他的第二部作品《人啊人》,在選角上則比上作要收斂許多,但仍能看出其想法,片中主人公是一名和善且木訥的警察,而選角奇跡般的找到了一個與片中人物可以說是高度重合的演員,在片中他也完全不需要表演,僅憑自身就能展現(xiàn)合適的人物狀態(tài)。這個男演員只演過這一部電影,并且憑借此片直接奪得戛納最佳男演員,而他到現(xiàn)如今都并未再出演過其他任何電影。
看完上面兩個例子,再來看他如今的《貞德》,我們必須需要思考為什么他要選取一個這樣的演員呢,筆者并不懂得如何看面相,但不可置否,這位小女演員的臉上透露著除過天真之外的另一重狀態(tài)——英氣。當然這種純粹主觀的想法并不會被大多數(shù)人認同,所以我會再舉一個例子,那就是魯本 馬莫利安的《瑞典女王》,其中葛麗泰 佳寶所飾演的瑞典女王在影片結(jié)尾站在船頭望向遠方的鏡頭,被一眾影評人們所吹捧,稱“嘉寶演的太好了”,但事實呢?相信我們已經(jīng)猜到了,那一鏡里的嘉寶什么都沒做,也沒有露出任何表情,僅僅依靠“臉”來傳達含義。同樣的,《貞德》里的這位小女演員也什么都不用做,僅憑借那雙黑色的大眼睛和富有英氣的上唇,就能讓我們完全相信她是貞德,(甚至這幅海報也是我想看這部電影的一大原因)。
杜蒙在“不讓演員演”這一點上,的確是與布列松一致,但他大概率并不會像布列松那樣完全除去演員的情感,他只是會告訴演員“你什么都不用做”而已。在選角問題上,這也是我覺得杜蒙和布列松最大的不同,布列松完全不會在意演員的長相和人物的形態(tài),不然在他的《圣女貞德的審判》中也不會找這么一個感覺和“貞德”完全不搭邊的演員了,當然他本人也說“我只希望演員不要認為自己是貞德”。而在對比德萊葉的貞德形象,則是更加現(xiàn)實主義的貞德,并且德萊葉本人也是在意選角的。
因而問題就顯而易見了,《扒手》里的小偷,《死囚越獄》里的死刑犯這些蕓蕓眾生,確實不用關(guān)注演員的形象,但到貞德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中,這樣的方式只會讓人感到抽離和陌生,而不再具有《扒手》和《死囚越獄》里的人物中那種充滿心理變化和細膩情感的感覺了(雖然獨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也是筆者覺得《貞德》要優(yōu)于《圣女貞德的審判》的一大原因。
PS:這只是其一,還有其他部分正在寫。
法國著名導演布魯諾·杜蒙前作《童女貞德》的續(xù)集。杜蒙以辨識度極高的舞臺風格敘述貞德出征,后被勃艮第俘虜,在英國教堂接受審判的經(jīng)過。素人女孩莉莎·勒普拉·普魯多姆以精湛的演技表現(xiàn)了法國民族英雄貞德的勇氣與法國著名導演布魯諾·杜蒙前作《童女貞德》的續(xù)集。杜蒙以辨識度極高的舞臺風格敘述貞德出征,后被勃艮第俘虜,在英國教堂接受審判的經(jīng)過。素人女孩莉莎·勒普拉·普魯多姆以精湛的演技表現(xiàn)了法國民族英雄貞德的勇氣與
在印度第二十四屆克拉拉國際電影節(jié),放我的電影《湘女蕭蕭》的同時,抽身到隔壁影廳看的這部法國新片。
非常反常規(guī)的處理圣女貞德這一歷史題材。可以說它是三幕實景話劇,第一場戰(zhàn)爭,人物只在荒野中念著臺詞,除了來去的調(diào)度,沒有任何真實具體的戰(zhàn)爭動作、場面。第二場審判,在巨大的真實教堂中演出,仍舊是話劇式的大段對話臺詞。第三場就義,我因為要去參加映后與觀眾對話沒看,估計也是一樣的話劇。對了,電影中人物還時不時唱起大段的歌曲來,只看英文字幕我也是半懂不懂。女主是個十五六歲的素人演員,也算盡職。
不過這種純形式上的離經(jīng)叛道,我實在欣賞不了,138分鐘的電影,一些觀眾走了,一些在睡覺??捎霸u人還有不少夸贊的?可能是老了,最近我對幾部只是形式、手法上有創(chuàng)新的電影打分都很低,可它們還是有的獲獎,有的被人推崇!是代溝,還是我過于守舊?誰知道呢。
進階版童女貞德,歌聲變成了內(nèi)心獨白。全片的觀感極矛盾,既搞笑又莊嚴,審判一段簡直莊嚴到哭,神父一獻唱又笑得不行,歌聲讓人感動得不行,旁邊人又做著讓人很難不笑場的鬼臉。杜蒙常常把觀眾置于哭笑不得的尷尬境地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逼近“真實”。這不是影史上最好的貞德,但卻是最堅實、最令人動容的貞德。
相比上一部《童女貞德》,這一部已經(jīng)很友好了,不再是重金屬說唱,也不再不停的甩頭了,臺詞也能看懂了。杜蒙真的是天才,一直在打破電影的常規(guī),打破類型的界限,敘事的套路和視聽的呈現(xiàn),呈現(xiàn)出非常獨特的風格和觀影體驗。幾段關(guān)于宗教的審判辯論,配上演員不太靈感的扮相和表演方式,確實可以感受到這一部的主題深度了。
比童女貞德友好的多~
一種莫名的凝視感 似乎我不是觀眾而是上帝 我在關(guān)注著這個女孩和她的所有行動 而在某個時刻 我成為了她
相比用搖滾的形式詮釋少女貞德,這部莊重的氣質(zhì)顯然要合適得多,依舊是舞臺感十足,貞德絕大多數(shù)鏡頭都是在與觀眾形成對視,杜蒙用這種間離的方式解構(gòu)了這個故事,貞德仿佛抽離出來幻化成一個堅定的并具有神性的女性形象,這里沒有時間和地域的桎梏,是單純的對美好品質(zhì)的頌揚。
對杜蒙電影有獵奇心理所附加的好感濾鏡,但看過塔維尼亞的《凱撒必須死》之后再看這部也覺得不過爾爾。同樣是素人演員,同樣是概念化的布景,真實與文本世界的交叉,幾乎全程無實物表演,在杜蒙這或許做過了頭,更何況美術(shù)簡直過猶不及。切割了剝削的部分把這個剝削信仰和性別的故事做成反剝削。實驗結(jié)果是,即便如此殉教依然成立,貞德依然是神學研究的經(jīng)典案例,揭示了自希臘化的教父時期就一直存在的主體性問題,或說對主體性問題爭論不休乃至危及生命的現(xiàn)象。核心未受損傷,但也并未呈現(xiàn)出更大價值?!妒ヅ懙旅呻y記》已足以垂范千古,杜蒙邁出的一小步是加入了歌謠敘事并把故事收緊為知識分子電影中的神學家電影。
持續(xù)受不了。
依稀記得在平遙看上部“尬唱”的場面,好笑又尷尬;第二部從各方面的感覺都比之前要好些。堅持所堅持的,那些極為簡單的布景,在嚴肅故事插入的一些荒誕的喜劇佐料,還有拓展這個民間故事更多的分量與更強烈的情感…有不少意義;而持續(xù)更為嚴格的時間順序,以及將頌詞歌唱放在了更恰當?shù)臅r候,也變得更好跟進。
7/10 像極了話劇場景。人物十分生動鮮明而夸張,主人公小孩一副如此耐看的臉龐。省略掉所有的戰(zhàn)斗場面,只剩下?lián)艄?、辯論、靜默…… 第一次祈禱的時候是有些WTF了,背景宗教音樂加上孩子凝視鏡頭毫無動作直到歌曲結(jié)束。與主角互相凝視,好像觀者就是上帝,還有一次觀眾是“貞德”。很特別。關(guān)注一下這位導演。06/25/2019
3.5 跟前作一樣很難評價,但也許因為這部是在電影院里看的,效果要稍好一點(同事更喜歡前作,覺得更有魅力,更享受它的Kulissen ,唱歌部分娛樂性更強)。本片情節(jié)性要強于上一部,戰(zhàn)爭和宗教審判的表現(xiàn)形式中有很多亮點(again, 大部分時候不是電影,而是話劇,而且是蹩腳話劇),人物除了貞德都有很強的卡通感??傮w說來,依然對觀眾不太友好,且有種戲耍性。我實在不確定Dumont 是在創(chuàng)新還是在挑戰(zhàn),論前者,《人際衛(wèi)生》和《馬爾姆克羅格莊園》好太多,論后者,說挑釁更準確一些,不但挑釁電影,還挑釁宗教。表演上本片比前作更講究,小女演員更成熟了,在法庭上最后轉(zhuǎn)過頭嘲諷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電影仿佛為她量身打造。
開場繼承了《童女貞德》,但調(diào)度更加有舞臺感。又在持續(xù)凝視動作里走入了更深處,貞德面龐的堅毅凝重又因外部不斷涌現(xiàn)的怪誕被消解,人物是抽離于情境的容器,表層的混亂或沖突卻恰好造就了內(nèi)在邏輯的統(tǒng)一,當然不需要正經(jīng),當然還是會被觸動。
雖然是續(xù)集但不是上一部那樣的音樂劇嗑藥番,反而感覺很意外。更空曠的環(huán)境和更平實的語言,將她還原為人的形象。
3.5分。沒有了上一部放浪形骸的貞德影像,杜蒙卻依然游走在反傳統(tǒng)的前沿,用解構(gòu)歷史人物的現(xiàn)代手法令觀眾大飽眼福。對白里混合嚴肅與詼諧,半帶正經(jīng)和胡鬧的人物設(shè)計,不僅是對宗教傳統(tǒng)觀念的嘲弄與反思,更透過流行文化的手段(法語歌曲)來傳達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還原出本真的人性。收尾部分有點不夠干脆,對白速度較快,尤其是教堂審判的段落。原創(chuàng)度有所欠缺,Alain Guiraudie和Albert Serra之前的作品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
令人激動的電影,在上一部結(jié)尾,貞德擺脫了固定在遠處的攝影機控制,這一次攝影機則與她一同呼吸,杜蒙在藍天的荒原上輕輕幾筆便制造強大的超驗,陽光以音樂的方式灑在這張堅韌的臉上,宛如沃霍電影般注視著,情緒立刻超越了言語,眼睛中閃著電影之光;而在另一邊,杜蒙前幾作中肆意的喜劇被內(nèi)化為教廷的歇斯底里,也令無字幕的純觀看成為了樂趣,他們不明白,把貞德這位勇士當成小孩子,最終成為小孩子的卻是他們自己。
舞臺劇的有點過還有點尬;女孩的演技emmmm
3.5;在戰(zhàn)場上、審判席上仰起的臉龐泛出圣潔而無畏的光芒,對應著俯瞰的視角——她的確在與上帝對話,但人類永遠聽不見。
常勝的貞德究竟是軍事能力過人,還是領(lǐng)受了上帝的神諭。審判的貞德究竟是決意為正義赴死,還是甘為敗績擔責。受刑的貞德究竟是妖言惑眾的巫女,還是剛烈不屈的圣女。準備刑具的農(nóng)夫聊著家常,看守的士兵盼望早點行刑,十九歲的少女擁有怎樣的勇氣,為法蘭西視死如歸,卻在禱告和淚水里結(jié)束得如此唏噓。
四星半?;叵肫饋韲樢惶m是“續(xù)集”,然而這次杜蒙的影像形體和調(diào)度生理,其實都是全新的。
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下,對于貞德自我內(nèi)心的審視,以及完全讓位于宗教狂的迫害,在「庭審」橋段貞德不斷重復「與你們無關(guān)」的神情頗似當下流行的女性主義抗訴,或者以此為試劑來測試觀眾與評論的「癌度」也未嘗可知,總之在不同語境與文化傾向的環(huán)境中,就會誕生不同意義上的貞德。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