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與人的關系,最后一定是生死兩隔。但只有在“最后”,提到“最后”的時候,人們才格外珍惜,格外不舍。在意的人,不要輕易說再見。正正式式的“再見”,往往就是再也不見
真要再也不見,那就確定不會在意。(但有意思的是,不在意的多了,在意的也不多了。即便保住幾個在意的,這幾個也往往不是人為可控的)
想要再見面,就要維系愛。而維系愛,是要糊涂一點的。 因為道理太多,對立的道理也太多,辯駁不清的道理也太多
愛是妥協(xié)的成全。雖然無法理解,不能接受,但還選擇改變自己。愛是情不情愿地,都呈現(xiàn)一個折中的結果
一向樂觀的瑪?shù)律徳?2歲的生日宴會上宣布,已經(jīng)決定好自己的“大限之日”,要在三個月后為尊嚴而死。因為自己逐漸衰老,哪怕只是一件冬衣外套的重量,年邁的她也無法承受。她希望自己能選擇生命善終、有尊嚴地死去,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不想死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并期望家人們可以做好沒有她的心理準備。 然而,她的女兒和兒子無法接受這個殘忍的決定,家族聚會不歡而散
晚飯后照常去操場散步,很多人圍著跑道一圈圈快走,身后兩位中年在談論癌癥父親不愿開刀事情,兩人討論著死亡,疼痛,害怕。。。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聽到公眾場合有人談論生死,國人已經(jīng)越來越在小范圍內(nèi)愿意發(fā)表自己對死亡的看法,而不是過去的閉口不談。
《最后一課》是今年才看到,原來是2015年拍攝,談論生死的片子這不是第一部了,歐洲片在拍攝關于死亡的片子都帶有反思,探討,戲劇沖突,同時卻又帶著強烈的浪漫,美好的設想。
最后一課的戲劇沖突并不很多,前半部也沒有過多體現(xiàn)子女對死亡的恐懼,矛盾,憤怒,影片更大篇幅是體現(xiàn)在母女和解之后一起完成心愿的快樂時光,而,這,也恰恰是導演想表現(xiàn)的最終意圖吧,即,所謂尊嚴的死去,不僅僅是身體平靜的離去,也是精神得到最后的安慰,和解,無怨,無牽掛和寬恕。和孩子共同完成死亡之前的準備,這才是真正交給孩子們的最后一課,即,死亡并不恐懼,它也可以平靜,安詳,無遺憾地離去。
導演是女性,難怪片子的風格更偏重于細膩的情感,而不是男性的反思。對死亡的理解和反思,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如何真正讓死亡變得平常,不恐懼,這部片子用浪漫式的編排給了觀眾一些希望,而希望才是抵消恐懼的防彈衣啊。。。
從過去國人的閉口不談,到現(xiàn)在的偷偷談論,時代一直在進步,能真正去思考談論死亡的話題時,我們才能做到尊嚴的死去?;蛟S人們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伴隨死亡帶來的恐懼,憂慮,痛苦,分離,不舍,牽掛等等情緒而已,但試想,這些情緒是離去之人會有的嗎?!不是,那是留下來的人才會有的,所以人更害怕的是這些情緒,面對它,不知所措,慌亂緊張,無處安放。我們害怕的是自己。
很多人說帶著眼淚看完此片。有感動,卻無淚,影片最后,母親安詳,平靜的離去,帶著子女的諒解,有完成的心愿,和愛的人說愛你,毫無牽絆離去,這不是真正最好的結局嗎?而孩子也終于不再害怕了、好片!
女兒,媽媽怎么會有這種輕生的想法呢?肯定是老年抑郁,得開抑郁的藥。都這把年紀了,不然就送養(yǎng)老院,服務一流的,而且也不是誰都能進。你和她說說吧,都是為了她好,她會聽你的。 兒子,媽媽要的是陪伴,你怎么會有這種想法呢?我和她說說吧。 媽媽,我明白我欠兒子的愛不夠,當然也不希望兒子沒原諒自己之前自己就走了,還是希望能得到和解。而且我走,不只是你們難過,我也為你們的難過而難過。 生命來時不由我們選擇,死的有時也是。所以老太太可以在還能動之前選擇自己結束,而且還能得到家里人的理解,不得不說是雙方一起努力的結果。老太太一直在準備把家里所有物件貼上標簽,給親人也好,給鄰居也好,給每天打招呼的小伙也好,給公園里晨練的陌生人也好,她計劃好了一切,不是因為衰老而不愿活著,也不是因為活的沒有尊嚴(尿床穿大人紙尿褲)而不愿活著,僅僅只是為自己的離開做一個準備,希望自己有能力有選擇死亡的權利。
最后的那通電話,也是心塞,但也是最尊重老太太的決定了。
死亡一直是一個宗教問題和哲學問題。說它是個哲學問題,是因為在最終的結果上,它實現(xiàn)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追求平等的理想,人即使不能生而平等,但是卻可以死而平等。同時,這自然也引發(fā)出一個人生虛無主義的問題,人生如戲,總要謝幕,總要清零。作為宗教問題,可以說,如果沒有死亡,大部分的宗教就都不存在了,如果沒有對死后審判的恐懼,又會有多少善男信女去磕頭燒香、信神信鬼。 死亡當然還是一個生態(tài)問題,通過生命個體的死亡,可以釋放出一部分生態(tài)位,而新生命的產(chǎn)生,特別是通過有罪的有性生殖,可以產(chǎn)生變異,進而為進化創(chuàng)造機會。 但現(xiàn)在,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命維持技術的發(fā)展,死亡首先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特別是在這樣一個經(jīng)歷了人類歷史上甚至生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計劃生育,又特別講究孝道…… 然而,作為電影,卻不是一部好電影。電影是用鏡頭說話,而這個題目是用來閉著眼睛思考的,不是用來觀看的。影片中的老太太也演的不到位,沒有演出那種土埋脖子老棺材瓤子的樣子。
東方西方對待死亡的方式、文化截然不同,可不管是哪一種無非都是子女最后的告別,與逝去之人無關。
非常喜歡西方人看待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和態(tài)度,非常不喜歡華人影片中哭哭啼啼的陰郁氛圍。那些一定要靠凄凄慘慘的氣氛打動人心的賈樟柯,婁燁之流都極其令人反感,只有那些心理消極,有病無病都呻吟的群體才對其推崇備至。是體面的選擇在不能自理前離開,還是頑強的熬下去,并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角度不同,一人一世界。我想,換做是我,可能會找個老朋友做個約定,倘若有一天我的思想不由自己控制了,阿爾茨海默了,幫我結束這一切,但如果只是身體不好使了,還能躺著看屏幕,我希望能在看幾部電影,尿不尿床我倒不大在乎,大抵還是舍不得死的。9分
從覺得自殺的人懦弱到接受,用了我好多年。生命來時不由我們選擇,去時可能也是。這個92歲的人能選擇有尊嚴的死去是她的福氣。因長期不在家,對爺爺去世時遭受的對待耿耿于懷,覺得他可以更有尊嚴的離開,也許他早已沒有選擇的意識,也許誰都不敢輕易決定他人的生命如何結束,而選擇了更大眾的做法。
SIFF 后2/3的時間里 整個電影院充滿低低的抽泣聲 散場后的垃圾箱里全都是團團皺皺的紙巾。
一部讓我在電影院哭成狗的電影。電影廳內(nèi)燈光重起的時候,好多人都在擦眼淚。本來就是一個爭議十足的話題,所以電影的戲劇沖突非常清晰。有的地方總覺得有點像France2那種公益廣告。不過總體真的很好。竟然沒有什么人看,真是可惜。海爾插入廣告,哈哈。還有看豆瓣小圖總以為背上是個男的。。。
關于安樂死。有尊嚴的生活,有尊嚴的死亡?!皨寢?,我接受你的選擇”,“我沒有媽媽了”。母親終將離我們而去,這是每個人必須經(jīng)歷的課題。
如何面對死亡
看電影了沒
對法國電影有刻板印象的人可以看看這部片子。我把故事簡述給媽媽,講到結尾時情緒有一絲失控。。。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前定下死期,拒絕跟子女同住,反對留在醫(yī)院等死,也不去養(yǎng)老院,堅持尊嚴死的老人了不起。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片中的女兒甚至協(xié)助媽媽開到了足夠劑量的安眠藥。老人說渾身疼,每塊骨頭都疼,女兒幫她洗澡,背著她上坡看沿途的風景,這些都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和外婆。除了女兒,老人的外孫、小時工保姆、鄰居以及醫(yī)院的男護士,皆是現(xiàn)實中少有的nice person。老人的女兒與男護士在夜晚的賽道盡情奔跑的畫面有驚艷到我!
又一部老年人自己選擇生死的影片。想有尊嚴地離去,以及考慮親人的感受,這確實是個兩難的問題。影片主打親情牌,讓人感動,拍得也有趣,但似乎留給人思考的地方不多。
老年人題材,關愛老人,尊重生命的選擇權
最后一課,最后一場,哭得不能自已,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最完滿的就是可以好好的與你告別。
人生的最后一課是坦然面對生死,好好地告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她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后,她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后一課是道別。這樣的電影真是讓人撕心裂肺地難過和流淚。
對于奶奶的選擇我很理解。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有的人想要有尊嚴的死亡,我覺得不應該剝奪這樣的權利。如果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要插上很多儀器,活得毫無質(zhì)量可言,我希望到時候我能選擇自己的死。
有尊嚴的走完最后一程,一個老太太對生命和愛的理解與尊重…
另一種《愛》,真人真事改編,講92歲老太向家人不懈爭取自主選擇死亡的權利,非常感人,為電影節(jié)作結真好。女兒最交心,童年閃回催淚,孫子懂事兒子粗暴女婿漠然,情感刻畫細致入微。處置好每個大小物件,面別心底最愛的人,最終被全家人諒解,從容不迫有尊嚴地離開。開頭給了海爾數(shù)分鐘免費植入啊噗
同樣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年邁母親,同樣與子女關系充滿代溝隔閡,同樣最后選擇服毒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同樣的給后人留下了最后一課,和《喜喪》一樣是一部冷門佳片,但我覺得這一部更能稱得上“喜喪”。
當然也是無法客觀給分的
21“我以后再也沒有媽媽了”,“再見,媽媽!再見!”他說很喜歡,尊重愛的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