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導演的《指望》是四段中最犀利和批判的一部。他借角色之口表達自身對于社會變革下的臺灣民眾生活的看法、表達自身對于人生和存在的哲理性反思,因而被稱為“都市文化思辨者”“知性思辨家”。以個體的成長經(jīng)歷來折射整個時代的背景和變革,以個體的心路歷程揭示成長所要蛻掉的皮、所要面對的真相,《光陰的故事》也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楊德昌結構敘事和人物的風格,“不同年齡階段的家庭成員如同抽樣調(diào)查中的不同樣本,既共時地體現(xiàn)了各自生命階段的苦惱和困惑,又歷時地串聯(lián)起整個生命過程的情感狀態(tài)?!痹陟o觀和間離的鏡頭下,男孩說:“我以為學會以后,愛去哪里就去哪里,現(xiàn)在會騎了,卻又不知道去哪里。”正如《麻將》中“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到底要的什么”,而《獨立時代》里的司機說:“活得好好的就行了,想那么多干什么”。楊德昌作為新電影的旗手,一直以對城市和人的生活高度關注和心理復寫來進行冷峻的反思和批判,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最終新電影走向了一個“另一種電影”的窘迫結局。也許觀眾就像電影中的司機、NJ的合伙人一樣,他們接受了這個世界的運行規(guī)則,然后順從,不再反問、不再懷疑。兩種不同的社會立場,知識分子如楊德昌“我覺得知識分子本來就應該批判社會,就是要對社會有所見解。若你只說好話,不說難聽話,不會讓我覺得你有思想,你有思想的話一定是雙面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雙面的?!?/p>
再看《光陰的故事》,仍能感受清新活力,當時觀眾想必耳目一新,難怪為“新電影”發(fā)軔之作。 除了楊德昌,陶德辰、柯一正、張毅,每一段都各有意趣,也有些共同關注的元素。 可惜后三位沒能堅持很久。 1. 技術和新近發(fā)明物件如何改變和介入當時(1960年代)普通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也暗示當時社會氣氛和流行文化: 《小龍頭》里小毛家被送無線電,爸爸要用來聽球賽(京劇唱段出現(xiàn)若干次,一次是《空城計》中“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小毛全家去金阿姨家做客,一起看電視。這段影片以播放唱片作為開頭和結尾。金阿姨家又在離臺赴美前將電唱機送給小毛家。(收音機、電唱機在楊德昌后來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也很重要) 《指望》里,小芬姐姐在家看電視,內(nèi)容有Beatles樂隊在日本演出,越戰(zhàn)footage等。 小芬和戴眼鏡小男生一起學自行車?!白孕熊嚒贝硪环N掙脫mundaine狀態(tài)(乏味生活、因未成年處于被監(jiān)管狀態(tài)),對某種“自由”的向往——待學會騎車,又不知該去哪里了。 《跳蛙》里,老師將錄音機帶來課堂,講孔孟。后來學生也都將錄音機放在教室里錄老師的錄音機播放內(nèi)容,自己跑掉。頗具諷刺性的場景。 《報上名來》里,李立群著短褲、圍著浴巾穿過繁華大街,去公共電話亭給張艾嘉打電話。 2.仍然相對壓抑保守的社會氣氛造成影片對身體和性愛的隱晦的obsession,及對異性的朦朧渴望.幾乎每段中都有對身體的描述和強調(diào)。 《小龍頭》里小毛迷戀長頭發(fā)的高年級女生,令人想起楊德昌《一一》中的洋洋。 《指望》中石安妮月經(jīng)初潮、對鏡審視自己的身體、對隔壁大學生的迷戀。 鏡頭中大學生赤裸上身的反復出現(xiàn)、慢鏡頭,是透過安妮和姐姐的主觀視角。 《跳蛙》中杜時聯(lián)對身體的training也為重要因素。亦有與西方人一爭高低的好強心。 張小姐手中的饅頭與半裸的胸部、小男孩偷看路邊大幅廣告中袒胸露腹的女體…… 《報上名來》所有時間李立群裸露上身、只著內(nèi)褲,張艾嘉一半時間也是只著內(nèi)褲走來走去。即使尷尬喜劇,如此portray身體,在之前臺灣電影中大約不多見 (瓊瑤電影中女主角包裹得端莊優(yōu)雅,男主角如秦漢、秦祥林盡管身強體壯,也并無大面積裸露)。 3.《小龍頭》以鐵路首尾呼應,令人想起侯孝賢《戀戀風塵》。另一部鐵路扮演了重要角色臺灣電影為臺語片《舊情綿綿》。 4.當時大學校園里有狗穿插于學生人流中,跑來跑去,看來十分親切。 當時社會風氣大約不甚好,鄰里不信任如當今大陸。
大二上課的時候,老師cue我起來談一談關于《指望》的感受。我那時候談了很多有的沒的 ,有關于臺灣歷史,關于年輕人不知道該怎么面對現(xiàn)實之類的。當時我說“借由三個孩子的懵懂表達當時臺灣年輕人的現(xiàn)狀,就算是當代,年輕人一向都如此”那時更像是抽離在影片之外的人,聯(lián)系了時代背景泛泛的討論著。
今年疫情從成都回家,隔離期我疫情隔離在家我又觀看了一次,反而更關注帶帽子的小男孩,他說著自己的小小愿望“要是會學腳踏車多過癮啊 上學幾分鐘就到了。平常愛去哪里就去哪里。 ”小芬回答“想會就要學啊 天天聽你講有什么用”高中的時候,我也有著對未來的憧憬,那時候也沒有確切的答案要做什么,只是告訴自己 “我喜歡電影 希望以后可以從事相關的工作?!焙髞砦铱忌洗髮W,是和電影相關的專業(yè),可是我卻又動搖了,真是奇怪。就像影片里的小男孩當他終于學會騎自行車,卻對小芬說:“小芬,你知道,我一直急著想學會騎車,我以為學會以后,愛去哪里就去哪里?,F(xiàn)在會騎了,卻又不知去哪里了?!爆F(xiàn)在,我也不知道該去哪兒了
電影里的小芬得角色刻畫的很細膩。一家三口之中,小芬表面看起來是母親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下,與母親同坐在一起,姐姐坐在小芬得對面,畫面之中,姐姐擋住了小芬,只存有母親與姐姐的對抗關系鏡頭??蛷d的餐桌方方正正,背景墻面確是干干凈凈 ,只有一盞燈懸掛在墻上,整體的氛圍并不溫暖。母親一直碎碎念的時候,畫完音是電視機里播放的新聞。在此,小芬與姐姐母親的關系交代清楚。這是一個孤零零的家,少女的心事無人知曉無人在意,小芬的情感也無人過問。作為少女,小芬自我意識的展現(xiàn)來源對姐姐的好奇。小芬照著鏡子,端詳著自己的身體也充滿了好奇,但處于青春期的小芬沒人帶領她正確地認識自己。初潮來臨之時,家中卻空無一人,小芬也就這樣慌亂的迎接了自己的新的人生階段。小芬的情感訴求一直得不到滿足,一直到新房客的出現(xiàn),小芬的情感這才寄托在他身上。新房客出現(xiàn)的后,影片風格開始變化,被風吹動的樹葉,白襯衫 ,校服,家,一切都是美好的。小芬深夜在寫字桌讀書時,臺燈微微閃爍令小芬進入到了神游狀態(tài)。小芬盯著臺燈幾秒,橫下心,身體后仰靠在椅子上,這幾個動作代表小芬已經(jīng)決定了。然而房門打開后,小芬在看到姐姐和自己喜歡的人接吻時的時,驚訝悲傷卻無法表達也像極了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
小芬手捧課本在黑暗之中行走,戴帽子的小男孩騎著自行車出現(xiàn)說“我完全是自己一個人摸著學會的喲” 大多數(shù)人的青春也完全都是自己一個人摸著學會的。小男孩摔倒在地也仿佛在告訴我們,自己一個人摸著學會的過程也是一直在摔跤。不停的摔倒爬起,好不容易學會騎自行車后卻也不知道該去哪里。“回家”也并非是真的想回家,是因為不知道該去哪里。
練習完跳繩長到160后就去練習投籃,那投籃之后又該如何呢?
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開山之作。
《小龍頭》:被監(jiān)管的童年、擁有共同秘密卻遠在大洋彼岸的伙伴。(喜歡電影結束、黑膠唱片機指針上跳的設計)
《指望》:男孩期盼著學會騎自行車和長高,生理變化與對異性的好感令阿芬既期待又束手無措,在認清失落是成長常態(tài)之前,青春期時的我們又指望著什么呢?“我一直急著想學會騎車。我以為學會以后,愛去哪里就去哪里?,F(xiàn)在會騎了,卻不知道要去哪里了?!奔仁浅砷L后的空虛失落,又是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臺灣社會面臨的困惑。
《跳蛙》:覺得自己天生是讀中文系的人,但面對父親的詢問變成了其他院系。縱使愛慕之人隔著距離、舉辦活動被拒,杜時聯(lián)依舊在自己認為最好的年紀磨礪自己,“只想做好一件事”,全力以赴后縱使不能如愿以償至少也不為虛度光陰而后悔,而如跳蛙縱身入水,全力鳧水的杜時聯(lián)贏了外國學生,也收到了心上人拋出的花。(老師錄音機放課,學生用錄音機錄課有意思。)
《報上名來》:平淡生活中因上廁所必看報紙導致的意外。城市化加大人口密度,卻疏遠了人心距離,當我無法表明自己的身份,我還是我嗎?(最喜歡的鏡頭:丈夫上一秒還在兇鄰居家的狗太吵,下一秒便對準備出門的妻子說“你忘記親我啦”“記得早點回來哦”,以及妻子一邊說上班時間緊一邊還是經(jīng)不住丈夫的請求給樓上的丈夫扔報紙。)
《指望》:有披頭士也有越戰(zhàn)的沉悶壓抑八十年代。除卻庭院外觀俯瞰鏡頭以外,將外景貫入室內(nèi)的窗外鏡頭無一存在。暗淡燈光充斥整個室內(nèi)外空間。無力的悲傷基調(diào)就像少女無表情的臉。少年是楊德昌,說著和“一一”一樣哲思而沉重的話:我以為學會騎腳踏車就可以去喜歡的地方,現(xiàn)在學會了卻沒有想去的地方了。
第一個的歌曲好聽 憂傷 第二個一般 萌動 楊德昌一直愛說教 第三個 迷亂 結尾好冷 拿錯旗子了?第四個有意思 證明長大了就是一廢物 結尾應該是摔死才完美
最愛老楊的《指望》。第一部電影就讓我春心萌動。小芬很漂亮,大學房客是陳曉東嗎?《報上名來》很生動(張艾嘉和李立群原來這么多年來都沒有變化)
喜歡后三個故事!紅色大門?騎車的那個tracking shot很贊音樂也好。啊呀,小妹妹移情別戀了雖然劇情看來狗血,但楊導處理得很好,空鏡頭和家門口街道的幾個鏡頭都很贊。好吧那幾個鏡頭竟然想到楊樹與路燈。。臺詞不多不少很合適哈哈!柯一正的出乎意料的好雖然節(jié)奏略奇怪。心里心外,蛤蟆的意象等
《指望》是里面最為成熟的一段。楊德昌從一開始就帶著濃重的女性敘事視角,而他的影片中多半都是男人自殺。他似乎希望用女性的角度看待世界,但內(nèi)心永遠是個絕望的老男孩。
這叫神馬玩意。粗糙,虛偽,根本沒有開創(chuàng)性。
最喜歡楊德昌的部分,精彩,中學時青春期的萌動,4星?!缎↓埲恕?星半,《報上名來》3星,詼諧有趣;《跳蛙》兩星半,無感。
臺灣新電影開山之作,是對理想主義的盡情描繪,四階段合一便是成年之前的散漫時光。鏡頭一直在描摹成長,以時間為線條勾勒出人物藍圖,消音處理則把人物縮小化,喪失本能后任其生滅。[指望](自行車與啟蒙;大師范十足)≈[小龍頭](怪力夢境之歌,情感的勝利)>[跳蛙](以鬧鐘聲為背景,略沉悶)>[報上名來]
曾經(jīng)還以為羅大佑的那首歌是這部電影的插曲… 創(chuàng)意不錯 大事云集 但感覺缺少些什么
最喜歡的反而是陶德辰的《小龍頭》,不被理解的童真和別離之愁都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楊德昌的《指望》是個少女懷春物語,超前九把刀三十年表達出“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遠要比同年齡的男孩子成熟”。柯一正的《跳蛙》略亂了,張毅的《報上名來》是非常有趣的幽默小品。
有趣 越看越好看的電影2010.6.27/沒想到因緣際會的居然大銀幕2刷了。上次看國修老師還在世。。。
1.小龍頭:被遺忘的孩子,被放逐的童年,失語、冷漠與孤獨;2.指望,經(jīng)痛,懷春,少女情懷總是詩;3.跳蛙,理想的現(xiàn)實之痛,如同瓶中的跳蛙,束縛與重壓;4.報上名來,一個早晨的細瑣,透視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現(xiàn)代生活中的另類孤獨和處境。四個故事,一段人生,如果來詮釋光陰,最好的是,死亡。
2012修復版,畫質(zhì)感人。四個短片應該對應的分別是50,60,70.80年代。《小龍頭》里移民的背景。楊德昌那段有明確時間標定(1966披頭士武道館演唱會),古典音樂確實用得漂亮,聲音剪輯有想法(比如少女決定去敲門之前的那段),也能看出些日后[牯嶺街]的視覺動機。但,楊德昌那段居然還不是里面最好的——柯一正那段《跳蛙》真是起點太高了,劇作、人物、表演都可圈可點,可惜后面主要當演員去了。之前看《白鴿計劃》還記得張艾嘉對參演這個短片集念念不忘,不過《報上名來》水平也只能說一般。
1、小龍頭和指望,嚴重契合共鳴了記憶,如攜手偷逃尋模型、分別時眼波流動、舊式庭院布景、少女的溫婉感傷、靜夜朦朧的小巷。2、“我一直急著想學會騎車。我以為學會以后,愛去哪里就去哪里。現(xiàn)在會騎了,卻不知道要去哪里了?!薄说囊簧?,不斷重復著這個過程,直至歸于塵土?!尽铩铩铩睢俊救搿?/p>
塞滿了一堆概念,包括楊德昌那段,仍是拷問多次的“你到底需要什么”。所謂臺灣新電影開山之作,也不知新在何處?兩相比較我覺得比其晚一年的《風柜來的人》才更具代表性。
四段故事喜愛程度從前到后,都有對身體的關注和展示,修復版清晰。小龍頭里少年成長中不被理解和委屈有被觸動,尤其在操場上神游配When a Child is Born那段。而楊德昌的指望能看出其鋒芒,視聽語言極為細膩,眼鏡怎么那么像我小時候。三四有趣但糙些了,看幾位大咖年輕時的樣子,有現(xiàn)在微電影的意思。資料館
《小龍頭》那夜我們手牽手一起尋找小怪獸,童真的色彩記憶常伴左右?!吨竿烦醭贝羷恿舜盒牡挠X醒,對身體與情感的探秘如同學騎單車一路搖晃摸索,踏出青春的軌跡?!锻芴反髮W時你如沙僧一般隱忍堅韌,如八戒般春光燦爛,如悟空般大干一場,如唐僧般不近奶媽。《報上名來》這個男人真牛逼,裹條浴巾闖街區(qū)。人模狗樣爬墻梯,仰面朝天認鄰居。最喜歡的還是《小龍頭》,因為會回想起小時候手牽手的女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每個時間段的光陰故事,不需要刻意編排戲劇性,不需要配樂烘托情緒,不需要鏡頭營造視覺沖擊力,只是自然的想起就自然的在腦海里放映。
楊德昌讓其它三個黯然失色,原來和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沒有什么關系…20170709@廣州奇遇書店
《小龍頭》、《指望》、《跳蛙》、《報上名來》分別對應童年 少年 青年 壯年時期,看了不少臺灣新電影時期的主要作品,感覺新浪潮就是借用孩童視角為外殼,本質(zhì)還是對成人世界的探索與訴求。這么說的話,他們好像一直沒有長大的樣子。拍得最好的肯定是《跳蛙》,但個人最喜歡《小龍頭》
喜歡跳蛙那段,里面一個教授講西游的挺有意思,“孫悟空代表了心,豬八戒代表了性,沙僧代表了意,三藏有了心性意才為之真人,才能在自我意定的路途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