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外強中干
從影片告訴我們的內(nèi)容去看,那只能說沙特,甚至穆斯林這個群體,有著某種悲哀。
比如他們掌握著以石油換來的巨額財富,然而卻連最基本的鑒證常識都不知道,先是對案件選派了一個官僚,再是保護現(xiàn)場成了清理現(xiàn)場。
他們的財富都浪費在君主制,浪費在皇宮和富麗堂皇上了。
他們不會用科學(xué)去解釋現(xiàn)象,反而宗教膜拜成了必修課。
他們的武器裝備全是美國人提供,也自然為美國服務(wù)。
真主阿拉賜給了他們石油,可是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了什么?
這樣一個國家民族,只是包裹在財富之下,敗絮其中。
最最悲哀的還是恐怖主義。
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和國家承認自己害怕對手,更何況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最強大的美利堅民族。
你放一顆炸彈,他不會承認害怕。你撞一架飛機,他也不會承認害怕。
這種徒勞的方式,除了驗證對方的勇敢,就是強調(diào)自己的懦弱。
自身不去想著如何發(fā)展工業(yè)科技,如何自尊自強,只知道將到手的財富揮霍在宮殿,寺廟之上,然后將財富分配的不公怪責到他人頭上,這是納粹的作法。
當然,這是美國人拍的片子,作為兩方中的當事方,有點自言自語的成分,不能盡信。
國與國之間更多的是利益。如果沙特真到了油盡燈枯,誰還會來理你。
2 ) “我們會把他們殺光”
這不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反恐好萊塢大片,影片中激烈槍戰(zhàn)的部分只占電影后1/3不到,并通過這互相殺戮的場面掀起了電影的高潮,并為電影結(jié)尾的主題揭示做了完整的鋪墊。
電影花了差不多10分鐘去鋪墊故事發(fā)生的大背景,講述了在“后911”時代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產(chǎn)生的直接沖突與信仰矛盾的激化,并導(dǎo)致阿拉伯世界自身的派別分化和和平撕裂,并由此發(fā)生了故事開頭沙特阿拉伯白人社區(qū)遭受恐怖襲擊的慘烈一幕。
隨后FBI介入的調(diào)查受到了國內(nèi)保守官僚以及沙特阿拉伯各種勢力的阻撓,這一段劇情頗有些無聊。吉米??怂拱缪莸腇BI主角跟沙特阿拉伯王子毛遂自薦地問:反恐哪家強?結(jié)果幾位FBI探員還不就是在尸體上發(fā)現(xiàn)幾顆玻璃球的碎片、在爆炸廢墟現(xiàn)場抽干水找到車輛殘余,結(jié)果就成了線索找到了恐怖分子的一個窩點,最后還是恐怖分子主動出擊才暴露自己,引狼入室——也太小看沙特盟友和沙特恐怖分子的智商了。
開始火拼后的槍戰(zhàn)相當激烈,一些手搖鏡頭很有既視感,不過五個FBI探員包括被綁架那位經(jīng)歷爆炸翻車和槍林彈雨,最后竟然全部健在,也是個奇跡。甚至最后被大Boss的孫子伏擊身亡的也只是沙特警官法拉姆(扮演該角色的演員阿什拉夫·巴姆正是美劇《暴君》的主角扮演者),只能說,美國人真惜命。
故事的點睛之筆發(fā)生在最后一幕,在一開始的恐怖襲擊中死去的FBI探員弗蘭是其中一位女探員的好友,而吉米??怂巩敃r安慰她的話,竟然跟死去的恐怖分子Boss安慰其孫子的話一模一樣:我們會把他們殺光。
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阿拉伯世界,仇恨的種子已經(jīng)種下,而報仇雪恨、鏟除異己的本能也將延續(xù),流血沖突難以停止,這就是這個世界殘酷的真相。
3 ) 無論如何,我覺得結(jié)尾總是合理而震撼的
作為一個非常不專業(yè)、只愛看熱鬧的看電影的人,俺對影片的拍攝與藝術(shù)性如何一無所知也不敢妄加評論,這部開始還讓我并不感冒的電影卻隨著故事的推進而慢慢讓我覺得有點意思(雖然有點意思這個詞用的并不達意),直至到了結(jié)尾,說出了整部影片的關(guān)鍵所在。
剛開始看的時候,也以為影片不過是要宣揚米國的惟其正義的反恐觀,或者其世界警察的光輝形象,這也可謂是他們的主旋律吧;但是片中出現(xiàn)的一些細節(jié),卻讓我漸漸放棄了這個想法,比如,爆炸中失去妻子的那個不愿接受調(diào)查的人,女子檢查尸體的時候被告誡不能接觸穆斯林的尸體,街區(qū)的人們對調(diào)查組的眼神……種種細節(jié)表明,這是兩個無法溝通的世界。
這似乎并不是什么原教旨主義和所謂自由世界之間的對立的問題。我覺得,更根本而言,這是兩種宗教因而進而是兩種文化之間的隔閡。我相信穆斯林文化并不是簡單排斥外來的一切,否則以前的中東商業(yè)不會曾經(jīng)相當繁榮;我也覺得這未必都是政府或者宗教組織刻意妖魔化所謂自由世界的結(jié)果。只是我覺得更像,所謂自由世界的所作所為使得那些國家的人們始終對他們懷有一種懷疑甚至敵意的態(tài)度,這是他們自己的行為導(dǎo)致的。
顯然,所謂的真相大白(即找到了爆炸的主使者)并不能說明事情已經(jīng)解決,影片的結(jié)局已經(jīng)非常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即使我們愿意善良的接受這兩種宗教或言文化會有融合的可能(外來隊長和殉職警官的兒子友好地握手),愿意相信警官的殉職是值得的和偉大的,可是結(jié)尾的那個懵懂少年的輕輕一句話,卻足以讓這些善良的愿望煙消云散。
電影當中,我也曾疑惑隊長到底對那女子說了什么,讓她似乎堅強地止住了哭泣,然而最后隊長的揭秘卻讓我始料未及,打破了我對影片之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其正義感和正面形象的塑造:無論是所謂恐怖方,還說反恐方,而尤其是反恐方,并沒有認真反思恐怖是因何而生的。難道,殺光就能解決問題嗎?顯然不能,從那個孩子的不帶感情色彩的口述爺爺?shù)脑拋砜?,未來還會有這樣的事件發(fā)生。除非,除非你真的是殺光……
我想,如果這個結(jié)局是要我們反思這兩句話,反思“殺光”的意義何在的話,顯然,它無疑非常自然合理,也非常震撼;也許,只此就可以成為這部影片值得一看的理由。
4 ) 挺好
很好,讓人回憶起盜火線。但是其中包含的內(nèi)容無疑更具有震撼力,特別是結(jié)尾的處理,堪稱典范。彼得博格還是很有大將風范的。最后一大段看的還是有點暈。許多人覺得這又是美國人在意淫,其實不然,只不過是你們在意淫而已,人家都在踏踏實實的做事情,認認真真拍電影,精良地制作。一部踏踏實實策劃周密的大制作。推薦。
5 ) 平鋪直敘波瀾不驚
看完這部電影,只能說了解了一些美國人在海外搞工作的一些大概程序。別的沒有深刻印象。好萊塢電影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不停的在變化,從最先施瓦辛格那樣的夸張??釕騽⌒裕鸩桨l(fā)展到了走帶“類似真實”道路上的低調(diào)???,特工、FBI等等工作人員也不再怎么酷怎么來,而是盡量考慮了一些真實性,他們工作也有難度,也有挫折和茍且。這是披著真實外衣的低調(diào)??幔鞘聦嵣?,真實情況是,真正是的特工、FBI等更平實、更茍且、更加不酷。杰森伯恩那樣的特工只存在電影里。生活中的特勤人員并非如此。
由此想到了最近上映的湄公河慘案,彭于晏和張涵予演的警察、臥底、特工那就一個酷,真實生活中的臥底、特工更像是土不拉幾的云南老鄉(xiāng),一點也不酷,但是他們的壯舉卻比電影酷太多了。這才真實,這才是對事實的尊重,這才能觸及人心。考慮到該事件的背景以及種種政治上的
宣傳上的種種“手段”,電影表現(xiàn)得那么酷,簡直是對事實的侮辱和對觀眾的洗腦。真實生活中真的有那么解恨嗎?真的有那么暢快凌厲的戰(zhàn)勝壞蛋嗎?真的有那么在意邊民的生死嗎?電影就是在吹牛逼。這是一種洗腦。
回到反恐戰(zhàn)場這部電影,劇情沒有亮點,平平淡淡的把故事說了一遍,看完就忘記了情節(jié)。影片的開頭打兄弟感情牌,影片后半段貌似已經(jīng)忘記了初衷。情節(jié)推進扣和性差,鏈接不緊密,看起來沒勁。不痛不癢的干掉了大壞蛋,觀眾也不痛不癢的看完了電影。
具體怎么才能拍得好看,我也不知道。
6 ) We're gonna kill'em all --- 反恐旗幟下的復(fù)仇
作為一部七千萬美金不菲預(yù)算的反恐題材電影,2007年的The Kingdom只得到了中等水平的反響。
影片一開始交代了美國和沙特瓦哈比激進派等中東地區(qū)的“禮尚往來”,然后就一起96年的真實爆炸事件展開故事。以Jamie Foxx為首的FBI在得知200名美國公民被殺后,當然包括他們的好友,義憤填膺地采取了一切可以回擊的行動。在官方的外交大環(huán)境下,Jamie用威脅曝光沙特皇室丑聞的王牌獲取了參與爆炸事件的調(diào)查。這一系列行動很適合Jamie Foxx一直以來的風格。然而,身處激進的民族仇恨的中東,他們并沒有被真正地被奉為座上賓。之后Jamie在于沙特王子的對峙中獲得了更深一步的特權(quán)。而他們也確實獲得了線索,但是仍然,背后的外交手腕不得不讓他們收手。就在他們要轉(zhuǎn)回美利堅的時候,早已將他們作為目標的瓦哈比激進分子向他們采取了襲擊。
影片由此進入動作環(huán)節(jié)的最高潮,翻車戲確實很扣人心弦。在這次交火后,他們也找到了幕后的主謀和推手。據(jù)說在這場追逐戲的拍攝中,攝制組中的一人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影片大部分是在美國本土攝制,因為環(huán)球在沙特沒有Office,在沙特的部分攝制只能租用當?shù)氐闹谱鞴尽k娪凹ち业南飸?zhàn)攝制表現(xiàn)很凌厲,F(xiàn)BI探員果然名不虛傳,無一傷亡地粉碎了恐怖頭目。雖然中間有一名被Americanized的沙特警力官員協(xié)助,并不幸陣亡......
電影對于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有過于強調(diào)的嫌疑,開始Jamie與兒子在幼兒園的對話,Jamie與好友的遺子之間的對話,中間對沙特軍官Faris與子女共享天倫的唯美畫面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襯托恐怖主義的罪大惡極和由此而來復(fù)仇的急切。
有趣的是,最近還看了馬特達蒙的Green Zone, 在這兩部影片中,都有一名熱愛自己祖國卻和美國人一起打得火熱的Native,可能美國人在拍電影時候為了弘揚自己的價值觀,都會安排一個這樣的人物來拉近彼此的關(guān)系吧。
總的來說最大的標簽是反恐動作電影,很喜歡剛開始的交代背景的Footage。而除了動作和槍戰(zhàn)之外,最震撼人心莫過于影片末尾爆出的那句激起所有仇恨的“We're gonna kill'em all". 可以想見,自911之后,美國人的心理活動是如何。作為霸權(quán)大國,美利堅鼓吹的消除恐怖主義其實就是反恐旗幟下的復(fù)仇。
巷戰(zhàn)、中東、fbi這三個元素放在一起故事主框架基本就有了,這個片子出彩的在于樹立了一個很美式的本土阿拉伯警察和片尾對于為啥戰(zhàn)爭停不下來的理解。只要不作怪這樣的片子都還不錯
我想說的是,別做杰米.??怂沟暮门笥?,你會死的,而他就會和你兒子說你有多贊。
利雅得 烏魯木齊
現(xiàn)今2個沖突最大的陣營的對峙,價值觀的不同導(dǎo)致的血腥。5.11的裝備大行其道!
7.0/10。由于影片中立的政治立場導(dǎo)致沒有什么看不舒服的地方,導(dǎo)演很高明地深入了美國和阿拉伯警察各自的家庭生活,盡管中間有不少悶場和俗套化模式,但不可否認導(dǎo)演控制大場面能力一流,壓軸戲總算找到了當初玩CF時的快感,勉強‘’推薦‘’吧。
很好地詮釋了老美世界警察情節(jié)的電影,整體基調(diào)很陰霾。阿拉伯上校這個角色最出彩,音樂很好聽
前面鋪墊太長,可以壓縮一下。后面動作戲才是導(dǎo)演強項,具備紀實性的臨場感。這導(dǎo)演特愛拍對峙伏擊戰(zhàn)、炸彈襲擊和近身肉搏,是他日后一大特色。
只有最后的話不虛偽
And, once we clued into the fact that life is finite, the thought of losing it didn't scare us anymore. The end comes no matter what,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how do you wanna go out, on your feet or on your knees? I bring that lesson to this job. I act, knowing that someday this job will end, no matter what。認識到生命有限,死亡的想法不再讓我們害怕。結(jié)果怎么樣已經(jīng)無所謂了。問題是你想要怎么離開,是站著還是跪著。無差別恐怖襲擊,掃射路人孩子。
其實美國民眾有時候很無辜..政治..會讓種族之間變得瘋狂
“火星”戰(zhàn)場~ 仇恨壓倒一切!we're gonna kill them all.
And once we could in to the fact that life is finite, the thought of losing it didn't scare us anymore.
2010.3.3.19:00...Jamie Foxx+Jennifer Garner...這是一個永遠都沒有對錯的問題.美伊.反恐.死亡...
導(dǎo)演很聰明,中立的立場客觀地陳述一個故事,不過攝像師怎么這么不專業(yè),沒任何一個鏡頭是穩(wěn)的,一部片子從頭到尾都在晃.
we're gonna kill them all.前松后緊,結(jié)局震了
1.四輛呼嘯而過的GMC印象深刻;2關(guān)于O.K.組合的梗過幾年應(yīng)該都沒多少人笑了;3.恐怖分子殺人太注重形式感,打光設(shè)場配禱文,禱文這么長肯定是美國導(dǎo)演故意的。。。4、女主是小本老婆,很性感;5、爺爺去世前說的gonna kill them all,仇恨的種子已發(fā)芽,沒了本·拉登,興許還有阿·拉登,冤冤相報何時
~~我本來是準備給兩顆星的~可因為片子最后的橋段讓我感覺熟悉與親切~可是片子的硬傷很多~~劇情上瑕疵不斷~~~實在不怎么樣~~~
兒童、老人、宗教、恐怖襲擊、美國英雄、槍戰(zhàn)……最后一分鐘的對白很讓人感觸。內(nèi)容還是挺不錯的,雖然情節(jié)簡單,但是卻不累贅和混亂。
彼得博格堪稱低配版保羅格林格拉斯了,而且都比較主旋律,《愛國者之日》《深海浩劫》《孤獨的幸存者》《改朝換代》…他最好的作品都是一個類型的。相反像《叢林奇兵》《超級戰(zhàn)艦》《全民超人漢考克》那樣的爆米花,倒是導(dǎo)得差強人意。
只記得最后解救人質(zhì)那場戲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