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當下的德國年輕人如何看待那段歷史
涉及以色列的電影似乎從未讓我失望過,這次這部差點擦肩而過的電影也是如此。影片逃不脫二戰(zhàn)、大屠殺、德國猶太人等主題,這一次影片對準的是負罪感。但切入點還是有些特別。它從現(xiàn)代德國年輕人、也就是二戰(zhàn)后負罪感強烈的那一代的孩子長大成人后開始。86年出生的年輕人不僅不了解那段歷史,甚至因為父輩的一再深陷其中而對這段歷史產(chǎn)生逆反,一心只想逃溺。由此也形成了這兩代人的某些隔閡(這樣的隔閡應該不同于簡單的兩代人的代溝)。一個偶然的純粹的功利意圖(求職)讓女主角漢娜來到了耶路撒冷。然后——你以為情節(jié)發(fā)展會讓漢娜掀開歷史厚重的帷幕去重溫那段殘酷歷史,然后幡然醒悟嗎?——不,漢娜遇到了與她一樣的年輕人,同樣有些年輕人的煩惱,卻也同樣為那段歷史、甚至為中東/以色列這個特殊歷史產(chǎn)物的當下困境所糾纏。這期間確實也穿插了漢娜母親的一些往事,讓漢娜更深的理解了母親。在這里影片敘事分了兩條線:一方面年輕人相互了解的深入逐漸形成了某種信任與情感連接;另一方面,與大屠殺幸存者的交流,讓漢娜意外得知母親的童年曾在一個猶太人被納粹(母親的長輩)霸占的家中度過,而該猶太家族始終未原諒母親家侵占行為——從而最終理解了母親拋家舍女、投身志愿者行動的內(nèi)心情結。編導的設計很好,但在影片實際呈現(xiàn)中,可能出于對兩條線索的均衡考慮,反而使得兩條線索均出現(xiàn)了敘事力度不夠、敘事指向分散的問題。室友抗議被拘、去男主家過夜似乎都有些游離主線。也許有其用意、但蜻蜓點水的敷演,反而削弱了主線的開掘。在這里,略微暴露出了導演在敘事能力上的不足。
影片最后,女主出人意料地留在了耶路撒冷,而男主卻已去了柏林。這個意味深長的錯位,自然是兩地青年人愿意相互深入了解的象征,海上升起的朝陽讓他們的未來充滿期待。算是編導的美好愿望吧,雖然有些太濃厚的政治正確意味。
PS:女主很漂亮啊,某個角度有點像朱利安·摩爾。
四星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我來到你的城市,而你卻去了我的城市。故事角度比較新穎,愛情的處理很內(nèi)斂,過于追求政治正確,不過整體缺了一口氣,顯得不夠動人。好在結局的處理上了一層樓。
喜歡,德國人面對二戰(zhàn)和猶太人
在電影節(jié)里看的,除了其中的愛情片段比較CLICHE外,題材還算新穎。
這個角度還挺不錯的
景色好,音樂不錯,立意正確,但基本上無法打動人。
鄰組的同事去以色列出差都去吐了,物價太高,陽光太毒。另注意到電影中書架上有一套布魯克豪斯百科全書,我只有簡編六本的。
男主不配放在演職表里嘛!
影評。
其實各種元素都很棒的,本來應該完全是我的菜,但是為什么拼在一起就這么四不像!編劇你到底是在什么精神狀態(tài)下寫的劇本啊啊啊
17年北京電影博物館展映的時候看的,路途太累,電影節(jié)奏較慢,中間睡著了三次。
喜歡最后那幾十個電話。電影最后也沒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來,有一種非常曖昧的勁頭兒在里頭,越想越有意思。突然感覺有點兒小亞細亞往事的意思,每個人心里的積怨,還有不能遺忘的痛感和歷史。不過民族間矛盾和矛盾消融這種題材已經(jīng)濫了,意思不大,提不起大興趣。
南航波音大飛機上看的,特別喜歡,還有另一部叫芬蘭tango的法國電影。都是很清新的!
三星半。一個德國女孩的以色列之旅,歷史、記憶的傷痕糾纏著她,偶遇的愛情讓她糾結不已。生活沒有結論,也沒有結果,一切剪不斷理還亂。只是一段旅程,有開始,沒有終點,甚至路口也很模糊。
男主頭巾造型good
SIFF廿一場@星美正大。3+++ 德以合拍,女導演,臨時加的一場冷門青春片。特拉維夫的海灘,耶路撒冷的夜燈。重啟塵封歷史,擦肩完美戀情。中間團體那首歌是德語版的一代反戰(zhàn)名曲DONNA DONNA呀,結尾曲也棒。人物真實可愛,暖調(diào)看得心萌萌噠= =
不明所以 特拉維夫跟耶路撒冷真美 然后男主叫italy 就...完全靠顏拉分啊#SIFF14# #OVER#
我覺得很好了,還是應該多看看好萊塢以外的電影。男主角真帥。
很好的題材卻非要塞進一大堆隱喻來。。。還好音樂還算明快風景也算怡人。。。
當代德國電影真是.....後繼無人了
看在題材的份上,多給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