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整合帖】《Sing Street》里那些跨越時代的經(jīng)典樂團
作為曾經(jīng)的樂團貝斯手,加上其之前兩部音樂電影《Once》和《Begin Again》中令人驚嘆的音樂,導(dǎo)演約翰卡尼的音樂品味早已不容置疑。此次在最新的作品《Sing Street》中,他借男主人公哥哥之口,介紹了不少在上世紀80年代風(fēng)頭無兩的樂隊。
Duran Duran
大家或許還記得男主人公在全能樂器音樂人小伙伴家中,被對方問及Duran Duran的場景。這支1978年成軍于英國伯明翰的樂隊,團名取自Roger Vadim的暢銷科幻小說《Barbarella》。俊俏外貌和華麗精致的MTV,令他們成為媒體的寵兒,而樂隊更成為1980年代初期新浪漫運動中的重要一員。說來,《Sing Street》中那首《模特兒之謎》的MV,還真有些Duran Duran的風(fēng)范。
樂隊于1993年推出的同名專輯《Duran Duran》是他們最為出色的專輯,當中歌曲風(fēng)格多樣,或諷刺媒體(《Too Much Information》),或反映社會陰暗面(《Sing of the City》)。專輯全球銷量近1000萬張,當中的單曲《Ordinary World》不單登上了各國的排行榜首,更是樂隊最出色的作品。
The Cure
當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哥哥為他解釋Happy-sad的含義時,扔給他一張The Cure的專輯。用貌似歡樂的音樂表達悲傷的主題是The Cure的典型風(fēng)格,他們的作品主題多樣,有受加繆小說《局外人》啟發(fā)而作的《Killing an Arab》,有為卡夫卡的同名短篇小說啟發(fā)所寫的《At Night》。他們在歌曲中,揭示人內(nèi)心的陰暗、痛苦與哀愁。
樂隊的第一張專輯《Three Imaginary Boys》與他們的早期單曲被認為是朋克搖滾革命的一部分,而在1980年代,樂隊的音樂主題趨向陰暗和痛苦。1982年的《Pomography》專輯發(fā)行后,核心人物Robert Smith開始在音樂中注入流行元素,使得樂隊的人氣日漸增長。Robert常以一頭亂發(fā)、蒼白面龐、涂抹弄臟唇膏的形象示人,而這支樂隊更在1990年代由寶麗金(臺灣)唱片公司譯名為「怪人合唱團」。而當時,他們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另類搖滾樂隊。
Mot?rhead
Mot?rhead(摩托頭)亦是電影中提到的樂隊之一,這一樂團常被視為1970到1980年代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先驅(qū)或成員之一。他們的歌詞涵蓋戰(zhàn)爭、善與惡、權(quán)利濫用、濫用藥物和賭博等主題,而團名便取自安非他命吸食者。藝術(shù)家Joe Petagno在1977年曾為樂團的專輯封面創(chuàng)造過野豬獠牙、鏈條和角釘組合成的樂團標識,隨后它的變體屢屢出現(xiàn)在之后的各張專輯中。
摩托頭最成功的作品當屬現(xiàn)場專輯《No Sleep 'Til Hammersmith》,它在1981年6月27日獲得英國排行榜榜首,并奠定了摩托頭作為一流樂隊的地位。他們的現(xiàn)場演奏更是感染力十足。
The Jam
片中還采用了The Jam的歌作為插曲。這支來自英格蘭薩里郡的搖滾朋克風(fēng)格樂隊,組建于1972年,在成立十年后解散。在樂團活躍的十年里,他們被視為Mod摩斯族文化的象征,創(chuàng)作的歌曲中,有三首成為英國榜冠軍,分別為《Going Underground》、《A Town Called Police》以及《Best Surrender》。
他們的MV真的很有年代感呢。
<圖片4>
The Police
既然提到The Jam,就不得不說說The Police。從1970至80年代,在日益喧囂的歐美流行樂壇中,警察樂隊以其講究旋律的滿搖滾風(fēng)格異軍突起,受到依然緬懷The Beatles時期的樂迷擁戴。The Police還是《Sing Street》主題曲《Go Now》的演唱者,Maroon 5主場Adam最愛的80年代樂隊呢。
The Police這一名字源自大家對樂手Copeland作為警察的父親的玩笑,卻神奇地沿用了下去。他們的作品中,有敘事民謠,有牙買加音樂元素,即使在消失一年后于1983年回歸,依然憑《Every Breathe You Take》獲得格萊美獎。
-----------------------------------------------------分割線------------------------------------------------------------------------------
昨天去影院二刷,發(fā)現(xiàn)很多漏網(wǎng)之魚。但苦于難以記憶,所以暫時只能整合這么多。
歡迎大家繼續(xù)補全~
(原文刊于橙新聞:
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6/30/010036757.shtml,內(nèi)有各樂隊曲目視頻~)
2 ) 致青春 致樂隊 致自由 也致我即將到來的初三
(可能有微劇透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 捂臉.jpg還是慎入)
看了約翰卡尼三部曲的第3部 第2部真的很喜歡 這一部的結(jié)尾依然沒讓我失望 一開始其實沒有太get到女主的顏值 直到快到一半的時候她和男主在海邊走真的很美!
如果說4星給劇情的話,那么剩下一星一定是給兔子哥!!我真的全程截屏只要他一出現(xiàn)就開始咔嚓咔嚓QAQ他怎么能這么帥啊啊啊!
整個電影其實強調(diào)樂隊團魂部分不是很多 著重還是描繪了男主和女主之間的感情線 還有男主家庭學(xué)校生活方面的一些內(nèi)容
相對出現(xiàn)的比較多的還是兔子哥(可能因為我只關(guān)注到了他咳咳)
校長的人物塑造方面感覺還是稍微有點扁平(只是一點點!我這里其實有點挑刺)
完全不影響整部電影給我的好感!
當然最喜歡的還是結(jié)尾的部分!第二喜歡的是兔子在結(jié)尾說話的時候!第三喜歡的是男主和兔子之間的友情!
結(jié)尾讓我感覺到哥哥這個人設(shè)是真的完全的立體了起來 非常喜歡!最后的那個一越簡直越到我心里去了 感覺直接升華 而且片尾曲也是我整個電影里面最喜歡的歌!
看到最后才想起來男主好像跟我差不多大 可能就大了一歲??說實話挺羨慕電影里的情節(jié)的 但是也覺得現(xiàn)在沒什么不好 可能我就是比較喜歡平平淡淡的一生 但是當我看到他們趁著青春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 真的由衷的感到開心!可能是青春的感覺吧 就像里面的臺詞說道“我不知道這個舉動膽子蠻大的——就這樣吧”
可能在我即將到來的青春里面不會轟轟烈烈也不能肆意妄為
但是希望在我做選擇的時候能想起雖然我不知道前方的路怎么走,但是就這樣吧!
共勉。
(第1次寫影評寫的不好的地方請多指教 而且我讀書也很少思想也不是很深刻語句可能也有不連貫邏輯也有可能不通順還請多多諒解)
最后是幾張兔兔的美照!
————————分割線———————
2023.2.7
聽多少遍《go now》都會熱淚盈眶
這段時間斷斷續(xù)續(xù)聽了很多搖滾樂 意識到:約翰卡尼真牛!
3 ) 青春的音符是詩句,也是通往未來的船只
愛音樂的年輕人,在還沒變成《Begin Again》和《Once》里邋遢失意的中年人前,大抵和《Sing Street》里的男主角Conor差不多:可能會在學(xué)校里受欺負,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被麻煩的教導(dǎo)主任拉到辦公室談話,會因父母的不合在家手足無措,會有一個暗戀或明戀的對象,會為感情的一點點的推進或止步不前而興奮或困擾,會說自己是“未來主義者”,只前進,不懷舊……甚至連一本正經(jīng)地踏進音樂領(lǐng)域,可能都來自完全隨機的事件——之前聽過的歌明明只是寥寥,只為以要求拍錄影帶之名接近喜歡的女孩,便一時沖動決定組一支樂隊。
在1985年的都柏林,名為Raphina的模特兒站在臺階上,看起來美麗而早熟。Conor原本只是想聊幾句話,卻讓兩人的生活變得有些不同。
她是“謎一般的模特”,是“點亮”他的力量,是“美麗的海”
樂隊的第一支單曲《The Riddle Of The Model》喜感十足:初試寫歌的Conor用詞夸張,編曲聽來也有種令人忍俊不禁的惡搞感,七拼八湊的樂隊成員各自穿著古怪的服飾出現(xiàn)在鏡頭前,MV由完全不專業(yè)的牙套小哥拍攝,荒謬的角度和剪切幾近令全場觀眾厥倒。
青春期的少年,或許沒有和睦家庭、沒有愉快的校園生活,卻不能沒有寄托。這寄托可能是只見過一面的漂亮女孩,可能是莫名其妙組建起來的樂隊,卻能慢慢滲透進生活?!把凵窳鑵枴钡腞aphina一眼看穿了Conor聲稱“歌是寫給另一個模特兒”的謊言,無所謂地笑笑。隨著情深意切的新歌出爐,遭遇復(fù)雜的少女開始聽著歌默默落淚。
忘記學(xué)校里不屑的眼光,忘記家中父母的爭吵,少年在兄長的黑膠碟里拼命汲取能量,和樂隊成員也愈發(fā)有默契。寫詞的Conor和作曲的Eamon就如同披頭士的Lennon和McCartney,共同促成新歌的誕生。接下來的歌順理成章地推出,主角全是她。帶著稚氣的歌詞和日漸成熟的旋律,全是寫給她的動人情詩。
快樂的憂傷(“Happy-sad")
少年的煩惱看起來比成年人少,但身處其中時,感受其實也沒好到哪兒去——喜歡的女孩似乎有條件不錯的男朋友,試卷上的題目幾乎都不會做,父母分居需要兩邊走動……這些真切的麻煩,都是要面對的事情,不過年輕似乎總能讓它們變得更輕松點兒。比起愁眉不展地在音樂里控訴,不如用輕松的旋律和不在乎的歌詞表達吧——這是Conor哥哥口中,The Cure樂隊表現(xiàn)出的“Happy-sad"。
同時當有一天,長大的少年再不能為一個人一件事而熱血沸騰的時候,或許這些煩惱,都成了回憶起來令人倍感珍貴的經(jīng)歷。“愛本身就是‘Happy-sad’啊?!盧aphina這樣說。
少年想要的快樂人生其實很簡單:在幻想的美式復(fù)古Party上,大家享受地跳著舞,喜歡的姑娘在臺下目光閃爍,分居的父母溫柔相擁,抱憾數(shù)年的哥哥重拾自信,平日里麻煩的教導(dǎo)主任也來耍寶……只可惜一曲終了,一切只是黃粱一夢。
“這是你的人生”,“做所有你能做的事”
經(jīng)歷造就音樂,音樂讓人成長。樂隊的作品終于超過五首,團員共同登上了舞會的舞臺,Conor比起初轉(zhuǎn)學(xué)時膽小怕事的樣子簡直脫胎換骨,學(xué)生戴上教導(dǎo)主任的面具在舞會上盡情狂歡,酷酷的女孩也終于被15歲的小鬼頭打動。除了勇氣什么都沒有的他們決定坐上小船,漂洋過海去向往的國家。當Adam唱著“We're never gonna go if we don't go now",畫面里的二人被海上的暴風(fēng)雨淋得透濕卻笑得燦爛,而觀眾心里的某個開關(guān),像是被突然打開了。
青春真好啊。很多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后都發(fā)出如斯感嘆。從《once》到《begin again》再到《sing street》,盡管主角都生活不順,但青春能讓結(jié)尾的色調(diào)明亮太多。音樂在不同年紀的人的生命里留下的紀念,分別是一架承載記憶的鋼琴、一根分享故事的分線器,和一條乘風(fēng)破浪的船。2000年出生的男主角Ferdia Walsh-Peelo,看起來同樣是前程無量。
比起John Carney的前兩部音樂電影,這部的問題顯而易見:組建樂隊的過程不太有說服力,主角從被欺凌到突然轉(zhuǎn)變畫風(fēng)似乎也有些突兀。但歌曲的巧妙貫穿依然天衣無縫,而音樂雖然不能切實解決生活里的問題,卻能改變?nèi)说木衩婷?,讓平淡無奇的生活,有如被施展了魔法,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模樣。
《sing street》結(jié)尾終于不再延續(xù)令人捶胸頓足的遺憾,比起前輩們的隱忍思量,后輩的勇敢令人合不攏嘴卻又忍不住拍手叫好。先別急著說這結(jié)局理想化,John Carney在接受The Verge采訪時便清楚表示,“一起出發(fā)”并非意味著“浪漫的快樂結(jié)局”,“他們畢竟只是孩子”。化身小船的音符,會否隨著歲月流逝,變成安慰劑,尚未可知。但John Carney這次透過音樂故事傳達的青春之美,相信已經(jīng)很好地傳達到了觀影人的心里。
原文刊于橙新聞:
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6/15/010035670.shtml 4 ) 事隔經(jīng)年 何以致意
分享一點感想。
SingStreet是片名,又是電影中校園樂隊的名字,據(jù)說粵語里叫作「唱通街」,卻在上映時被譯為『初戀無限JAM』,頓時給電影打上了一層八零年代的霓彩閃光。電影中畫著粗重眼妝的女主角Raphina,像是寫在作業(yè)本上的第一筆狂草,使男主角Conor的生活就此突破了字格的界限。然而Sing Street并非只是一部音樂少年的純愛電影,它更適合被稱作「少年Conor之煩惱」:家庭使他筋骨麻痹、學(xué)校令他體膚瘡痍、暗戀讓他迷失所為、兄長的黑膠唱片和樂隊的創(chuàng)作表演則伴他心志成長。青春殘酷,時節(jié)美好,也許事隔經(jīng)年,重逢何以致意。
<圖片1>
初戀
題目的構(gòu)思源于電影的最后一個場景、來自拜倫的『春逝』。作為一個并不忠實的讀者,終究只知道他這一首頗流行的情詩,依稀記得遣詞造句背后也是有過一段苦情的。無論你的腦袋里裝的是格律、是和弦、或者只是一團什么想法都沒有的漿糊,那也沒關(guān)系,站在愛慕臺階下的人都一樣,仰望對方如期盼流星,翻山越嶺也在所不辭。男孩Conor第一眼便中意Rahpina,她以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態(tài)站在學(xué)校對面,絲巾繞在細長脖頸、耳垂上兩只金色的圓環(huán)、嘴角一支不點燃的香煙。他喜歡她的美,更喜歡她渾身披戴都與他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對立感,她是一只突降的外星飛船,朝著他發(fā)出具有引力的光波。Raphina直勾勾地看著Conor從對街走來,細眉一挑,眼神迅速地上下游移。這個在學(xué)校食堂被揍得眼眶泛烏的小子,搭訕起來卻格外利索。
「你要火嗎?
不,我正在戒煙。
我也沒有火?!?br>她是一位未來的「模特」,他有一支空想的「樂隊」,正是十四五歲的半熟少年,模樣還未把稚氣脫盡,卻端著成人世界的社交架子。Raphina要求Conor唱歌證明自己時說「你以后會在成千上萬人面前唱歌,而我只是其中之一」,就像她相信自己即將成為倫敦模特一樣,對校園男孩故作姿態(tài)的搭話也滿是興致,這大概便是青春夢想的無限可能罷。
<圖片2>
「當你不了解一些人時,他們會有趣得多,他們可以是任何你想要的樣子;但當你了解了以后,他們就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Conor在影片中兩次閃回Raphina的臉,第一次是她帶著陌生的笑意俯視他,第二次是她坐在臺階上摘下墨鏡來仰望自己,前者閃過時她是他寫在歌里的謎題,回想后者時她是烏云散去的月光。Conor第一次騎車載Raphina回家,她笑說自己從未坐過這么慢的自行車。他在夜晚的小道上繞路,她也在他心頭環(huán)繞,你知道自己有多喜歡她/他,她/他或許也知道,但你們之間橫亙著「一座裝滿誘惑力的倫敦」,它是一紙遠方的錄取通知單,一張去往異國他鄉(xiāng)的機票,或者一個開著敞篷車的成熟男人,而你只有捏在手里的一張歌詞。人們愛把初戀比作一顆蘋果,咬過之后終會隨著時間氧化,但你品嘗它甜蜜或澀口,才能體會到其他水果的不同滋味。
Raphina會為了樂隊第一次錄像而為每個人化妝,也會為了做出一卷完美的音樂錄影帶跳進海里,但凡涉及夢想,她便傾盡所有。Conor把不會游泳的她救上岸,「這是為了我們的藝術(shù),你決不能只做到一半」,然后便是電影中那個狼狽卻唯美的初吻,碧藍海天之間,自然的光影和花掉的妝容是任何技術(shù)都難以復(fù)現(xiàn)的美好。在返家的火車上,渾身濕透的兩人之間隔著吵鬧的樂隊伙伴,他們沒有對話,只是安靜對視,輕快跳躍的旋律逐漸取代了所有聲音。那一刻Conor全部的心聲都如淡黃光暈落在Raphina的長睫毛上,顫抖地忽閃著,像是夕陽中鳳尾蝶靈動的一雙翅膀。
Conor在影片結(jié)尾時駕著祖父的小船,載著Raphina再度一同浸入海水的洗禮中。高大輪船上一對依稀可見的白發(fā)成年人與他們揮手致意,不顧一切的青春與飽經(jīng)世事的暮年在這一刻航向同一個彼岸。大船在前引路,小船行得艱難,可就算少年時幾多風(fēng)雨路遠也沒關(guān)系,初戀的結(jié)局是好是壞也沒關(guān)系,世上人或事本來便是遇上方知有,失去也獲得。
<圖片3>
家庭
就算初戀是一朵記憶味甜的棉花糖,也無法蘸干青春面龐的雙行淚。Sing Street的第一個鏡頭從男主角Conor彈琴吟唱的特寫拉遠,畫外父母爭吵的喊聲也漸漸高漲,Conor既為這種家庭生活苦惱憤怒,撥弦的手指卻又顯出他的脆弱無力。
電影中一共出現(xiàn)了5組家庭,描繪出幾種「奇怪的愛」。明線里交代完整的有Conor離婚中的父母、導(dǎo)師般的哥哥和身為順從者的姐姐,導(dǎo)演利用1分31秒的早餐場景便將這個五口之家的緊張氛圍和人物性格交代得清晰完整:負擔(dān)生活開銷的母親披著大紅毛絨外套,拮據(jù)的生活也難掩她愛美的天性;父親頻繁的、大幅度的手勢動作既是專橫,又是他渴望擁有家庭地位的象征;姐姐始終沉默,唯有對父親的話點頭贊同;哥哥披散一頭亂發(fā),對弟弟拍肩示好、對父親輕佻不屑、對母親和身邊的妹妹一副視而不見,他像是比誰都活得不羈無束,然而卻只是另一個被小島困住的身體。父親交代完一切后,眾人紛紛起身離桌,只有迷茫的Conor還沒能從轉(zhuǎn)校的消息中回過神來。從思想上來說,他是哥哥的擁簇者,音樂或生活都在其后亦步亦趨著;從行動來看,他是父親的服從者,大多數(shù)時候他只是像姐姐那樣沉默地旁聽大人們的對話。他是每一個在分崩家庭中的青春期小孩,心里裝的越多,嘴里說的就越少。
樂隊成員Eamon的母親出現(xiàn)在三場戲中,她是一個對兒子寵溺的家庭婦女:客廳里掛著Eamon喜歡的兔子畫像,對他玩樂隊不悅卻也未加阻撓,并且默默接受了孩子們每一次到家中排練。當Eamon提起父親的樂隊,母親卻只有一聲嗤笑,她對Eamon的父親顯然是充滿不理解的,這種間隙甚至超越了Conor母親抱怨自己的丈夫從不曾注意自己穿過什么。作為一個不曾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人物,Eamon的父親之于自己的家庭也是缺席的,正是Conor哥哥口中那個絕不要成為的中年人:待在樂隊、留在小島、不知道自己的夢想、酗酒、向著抑郁的方向發(fā)展,最終被隔絕在親情之外,只留給兒子樂理知識給妻子滿腹哀怨,于是Eamon的母親在極盡寵愛之外又帶著幾分嚴父色彩,吸煙、大學(xué)、工作,處理Eamon的一切瑣碎或?qū)硪讶怀蔀樗行撵`寄托。
樂隊鍵盤手Nike因為膚色而被Conor相中,以小伙伴們的話來說「有黑人在,樂隊會更酷」,他的母親是個發(fā)音蹩腳且語速極快的豪爽女人,把在愛爾蘭的房子裝飾得一如熱帶王國般般花俏豐富。Raphina和壞痞男孩Barry的家庭困境則遠遠超出Conor的想象:他們一個出身酒鬼和躁郁癥的家庭,一個來自暴力和毒品的環(huán)境,這兩個孩子都習(xí)慣在外表上重重武裝,張揚的服飾或暴虐的拳頭只是他們回敬父母與世界的方式。
Conor回到家中,和哥哥Brendan一起望著門前臺階上的母親,這個景深鏡頭是電影中最為憂郁的畫面,不再做夢的人、夢幻破滅的人、夢途迷茫的人,都身在這一墻紅色磚瓦下。穿著居家衣裙的女人把自己斜放在地上,她「下班迅速回到家就為了享受最后的那抹余暉,點一支煙,讀一篇書」,每個短暫的黃昏都是她奢侈的夢想,當夜幕垂下她便又回到稅單和晚餐的日常里。Brendan曾經(jīng)和Raphina一樣夢想離開小島,卻最終沒能躲開母親的桎梏,如果說家庭是他的牢籠,那么于母親來說又何嘗不是。她看上去是個能干精致的女人,懂得欣賞電視機里英俊的年輕偶像,她的大半人生都陷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的爭執(zhí)中。Brendan告訴Conor母親有了外遇,他只是輕微一頓,似乎她會選擇別的生活是情理外卻又意料之中,兄弟倆伴著父母再次響起的舌戰(zhàn)將這個話題迅速淡去,某些人生中的錯誤,或?qū)㈦S著歲月漸長而被諒解,正如Conor在最后一支歌里所唱「這是你的人生」,而人生就是無數(shù)的「喜憂」。當你倍感孤單寂寞獨倚窗前,放眼望去每一盞燈火下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書。
<圖片5>
友誼
比起電影中對家庭的灰暗刻畫,我更愿意把哥哥歸入友誼這塊明亮的區(qū)域。Brendan是Conor的燈塔,一個真正熱愛藝術(shù)并懂得藝術(shù)的人,他無意間一句話都足夠弟弟拿來拔高和擺譜,他的房間像是弟弟的禱告室,而他宛如一個幼小靈魂的導(dǎo)師。他會把弟弟劣質(zhì)的音樂帶拆毀踩爛,也會為他的初戀故事而專注微笑。當父母終于捅破了那層勉強黏合在一起的玻璃紙,當Conor還沉浸在自己的校園演出,Brendan為家庭也為自己而爆發(fā),索性把自己潦草外表下的沉重心事也全部傾瀉了出來。Brendan希望Conor能夠明白的,不是樂理知識,不是詞曲本事,不是描畫草圖,不是以一方舞臺為生活重心,更不是為家庭或孤島綁住身心,而是要走到一個超出自己眼界和想象的地方去,成為歌手成為藝術(shù)家,而他將會在遠航的港口前為他吶喊歡呼。
在母親收拾行囊的那個夜晚,兄妹三人聚在Brendan的房間里,又是他的引領(lǐng)和唱機蔭蔽并拯救了他們,姐姐Ann甚至也偷吸了一口他的煙草。
<圖片6>
樂隊中的每一個小孩都是純粹美好的,就算是那個對Conor揮拳的壞小子Barry也有在舞臺上對著樂器撓頭、并站在樂隊一方來抗爭的可愛時候,他們有的是時間,這能允許他們?nèi)プ龊芏嗾_的事情,也能包容他們犯下更多的錯誤——糾正是長大以后的事。與Conor交集最多的Eamon是另一個站在他靈魂旁邊的人,Brendan為他指引,Eamon則陪他探索。初次見面時的Eamon幾乎有比肩Brendan的才華和老練,他的提問讓Conor啞口無言;他們一起躲在小屋里吸煙,一起穿上滑稽的演出服,一起從糟糕的歌寫到滿堂喝彩,Eamon會在自己的床上放滿兔子,會因為女孩圍觀而參加演出,也會在Conor低潮時鼓勵他可以帶著自己喜歡的姑娘走出這個島。每一個在小巷垃圾堆旁或別的地方拍下的錄像帶都是他們青春的紀念,縱使他日再見夢想早已更迭,就算海潮兩端軌跡再難重合,就算在最后一支歌響起之前,他們還是被人嘲弄的「怪物」和「基佬」,這個因為暗戀而起的故事,慶幸終究沒有以愛情的名號畫上終點。
John Carney拍出了愛爾蘭綠意蒼翠之美,拍出了年少哀愁之美,拍出了筑夢逐夢之美,他將對少年時代最美好的愿景都融入在Conor的腦海中,那宛如美國校園舞會的夢幻場景,沉浸在自己歌聲中的每一個人都得到幸福。電影終了之后,航海遠行的盡頭或許有花花世界聚光舞臺,又或許只是另一片關(guān)住藝術(shù)家的海中陸地,「他們畢竟只是孩子」,導(dǎo)演John Carney如是說。所以在很遠的將來,「以沉默」或「以眼淚」都沒有關(guān)系,只要記得你也曾經(jīng)是自己的「船長」。
5 ) Sing Street小事集(9件)
(以下可能含劇透)
1. 自傳?
影片中的學(xué)校Synge Street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是一所真實存在的愛爾蘭中學(xué),也是導(dǎo)演John Carney的母校,還是男主演父親的母校。這所學(xué)校成立于1864年,坐落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市的一條叫做Synge Street的街道,街道名既是校名的來源,又諧音了本片的樂隊名。影片得到了校方的同意,而且在片尾致謝中感謝了校長和同學(xué)們的配合,還表示“This is period film... Today Synge Street School is a progressive, multi-cultural school with an excellent academic record and a committed staff of teachers.”
導(dǎo)演上學(xué)期間也組過樂隊(只不過沒有電影里那么成功),也經(jīng)歷過轉(zhuǎn)學(xué)的痛苦。
但導(dǎo)演表示本片并不是很自傳,因為男主演Ferdia Walsh-Peelo又帥氣酷炫,又有謎之自信,和以前的自己很不一樣。本片的選角是公開選拔,就像電影情節(jié)一樣投放了一個招募廣告,寫著會音樂的年輕人都可以報名,最后選出來的都是非專業(yè)的小演員,導(dǎo)演說自己的選拔標準是能讓自己笑的。小演員一到了片場就憑借著自己的自信和青春氣息,改變了導(dǎo)演的想法和影片的基調(diào)。因此可以說這部片子是孩子們自己制作出來的。
而且男主破碎的家庭環(huán)境和導(dǎo)演家一點也不一樣。倒是導(dǎo)演哥哥Kieran曾在事業(yè)上對他有過支持,和他一起拍過一些影片。
導(dǎo)演提到自己很早就有了創(chuàng)作本片的想法,甚至比Once還要早。多年以前,他在地鐵上看到一群孩子開心地玩著吉他(JK羅琳是在火車上看到一個瘦小的眼鏡男孩),于是非常想寫一個小孩子通過組樂隊拯救自己的故事。
2. Trilogy?
有評論認為,John Carney從2007年以來執(zhí)導(dǎo)的Once、Begin Again和本片Sing Street構(gòu)成了一套頗有導(dǎo)演風(fēng)格的“音樂拯救世界”三部曲。而且Once和本片都是在圣丹斯電影節(jié)首映并獲得成功的。
對比前兩部同樣好評的Once和Begin Again,導(dǎo)演用“honest”來形容本片的不同。倒不是說有多真實地反映了導(dǎo)演的少年時代,而是指這部Sing Street最真實地反映出他年輕時的心態(tài)和拍片時的感受,最具有少年氣息,是一部純天然有機的Kids’ movie,并不是從成人角度講青少年的故事。Carney舉了Napoleon Dynamite(《大人物拿破侖》, 2004)作為Kids’ movie的正面范例。
男主演FWP透露導(dǎo)演在片場就像個大孩子,經(jīng)常和小演員們一起玩游戲,玩的時候還要求工作人員保持安靜,搞得大家以為他們在研究什么正事。到了快拍戲的時候,導(dǎo)演還會說再等五分鐘……
另外,拍完之前的兩部,讓John Carney更想去拍一些“相信電影魔力”的人,比如小孩子們。他覺得現(xiàn)代電影工業(yè)動不動就讓演員站在綠幕面前完成所有表演,造成電影片場逐漸失去魔力。
這次的曲風(fēng)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合作的作曲家是Gary Clark,和前兩部不一樣。但是導(dǎo)演說這次的音樂才是自己的“最愛”,因為懷舊的風(fēng)格讓他想起很多年少往事;相比之下,Once的音樂有些wordy……導(dǎo)演這次最喜歡的兩首是Back to the Future那場舞會的“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以及“To Find You”,都是Gary Clark創(chuàng)作的。
不過提到honest,就會想起導(dǎo)演在Sing Street宣傳期對上一部Begin Again女主Keira Knightley的評價,覺得她總在隱藏真實的自己,而且又不是專業(yè)的音樂人,作為一個明星身邊總有一群人圍繞著挺煩的,所以他下定決心要回到愛爾蘭和真正的音樂人一起工作,“再也不會和超模合作了”。但隨后John Carney又為此道歉。
他表示下一部電影可能會和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飛越美人谷》, 1970)這部電影有關(guān),可能會找來Will Farrell合作。其實導(dǎo)演John Carney并不受限于音樂題材的電影,上面提到的和哥哥一起制作的片子就包括科幻喜劇。
3. HE?
很多人認為結(jié)尾是Happy Ending,很浪漫。但導(dǎo)演不這么認為,他覺得這段結(jié)尾就和片中體育館里模仿Back to the Future那段一樣,是孩子的幻想。但觀眾都認為這段就是現(xiàn)實。這使導(dǎo)演在theVerge的采訪中表示還不如讓男女主在結(jié)尾直接掛掉……
4. 化妝?
片中,隨著樂隊的不斷發(fā)展,男主Cosmo也越來越注重打扮,而女主Raphina在前往倫敦失敗后,妝容越來越淡,到最后一場戲才恢復(fù)。導(dǎo)演認為無論淡妝濃粉,都可以幫助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究竟是誰,以及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5. U2?
提到愛爾蘭都柏林樂隊,很多人都會想到U2。雖然電影正片中沒有提及U2,但Sing Street樂隊和U2有一些相似之處:
起源于校園,也是在告示板上張貼了一張成員招募告示,吸引了其他的四個小伙伴。有人認為,男主Cosmo對應(yīng)U2的Bono,基友Eamon可以對應(yīng)The Edge,男女主之間的感情線對應(yīng)Bono和愛人Ali的愛情故事,兩人1973年在中學(xué)相識,1976年U2成立,1982年結(jié)婚,至今不離不棄。
其實在劇本創(chuàng)作初期U2樂隊提供了很多建議和幫助,但可惜后來因為時間安排上的沖突,沒有繼續(xù)合作。片尾也致謝了Bono和The Edge。而Bono的好友、愛爾蘭音樂人Simon Carmody和導(dǎo)演一起創(chuàng)作了本片的故事。
6. 小制作?
片頭有一長串長達1分鐘的Logo展示,導(dǎo)演說是因為像這樣的片越來越不容易融資,所以才拉來好幾個贊助和發(fā)行方。但如果讓他選擇執(zhí)導(dǎo)好萊塢大片還是Sing Street這種小片,他仍會選擇后者。
不過他又表示電影藝術(shù)并非要做得曲高和寡,也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做電影的初衷是要把自己想表達的內(nèi)容傳達給觀眾。電影就像本片里的一場場gig,是需要觀眾參與的。
7. 霸凌?
本片對霸凌者的刻畫不僅限于霸凌,還有背景上的展開,包括這個光頭孩子在家受到的侮辱、受到狐朋狗友的嘲諷、還有他的性取向(恐同即深柜?)。其實劇本本來明確地寫了他是gay,而且后來還有一場與男主對峙的戲,男主試圖讓他接受自己的取向。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男主思想在當時的領(lǐng)先性,這是因為受到了美國MV的影響。
8. 愛爾蘭電影?
去年的Room(《房間》)、Brooklyn(《布魯克林》)兩部愛爾蘭電影都入圍了奧斯卡,還獲得了獎項。
9. The Commitments?
導(dǎo)演否認致敬The Commitments(《追夢者》, 1991),雖然都是講都柏林年輕的樂隊的故事,而且都選擇了演員Maria Doyle Kennedy,她在本片飾演男主母親。(男主基友Eamon的母親由導(dǎo)演妻子、愛爾蘭女演員Marcella Plunkett扮演)
還有人認為片中好基友Eamon那么喜歡兔子,是因為The Commitment里男主姓Rabbitte。導(dǎo)演對此表示呵呵,其實是自己小時候認識一個特別喜歡養(yǎng)兔子的人叫Eamon。
Source:
IMDB: Sing Street
DenofGeek.com Interview
Emertainmentmonthly.com Interview
CelticCanada.com Interview
Movie.ie Interview
Irishtimes.com Review
6 ) 唱通街。
正文在分割線后,前面這一片區(qū)是我的叨逼叨板塊,與電影無關(guān)。
①內(nèi)地上映了,什么妖魔鬼怪都出來了。那啥,像這種自我介紹型的留言就不必寫好多次了,你是啥玩意兒我已經(jīng)了解了。歡迎你聯(lián)系我線下面對面口吐蓮花,我一定抽你一個耳光代替你失格的老媽和老師教育你讀書不等于吃屎。
②評論里用“果然一般都是女性才”句型扣帽子的男性,你有事嗎???喜歡不喜歡這種個人好惡判斷標準跟你帶不帶把有關(guān)系?我還喜歡death metal呢,你不喜歡那就被開除男籍了唄?不喜歡就不喜歡,沒人強迫你喜歡,但少猥瑣兮兮上來就拿性別扣帽子。
③我居然有朝一日等到內(nèi)地上映啦哇哈哈哈哈,重刷日程安排上!
--------分割線---------
一個月內(nèi)三刷達成,腦仁兒里的躁動讓我坐在電腦前開始寫下久違的作文。
-我是本電影的自來水,思緒非常主觀偏頗散亂-
-別人都在談夢想愛情音樂,那我就談?wù)劶铱喟?
“唱通街”,這是香港字幕為Sing Street起的樂隊名?;浾Z里“唱通街”的意思是大肆宣揚,當然,這是在香港呆了五年仍不能講好粵語的我特地去google過才知道的。倒是這個名字,特別符合我對男主Conor和他的野雞樂隊的第一印象。
不就是中二+撩妹,這陣式還真是恨不得“唱通街”讓全都柏林都知道呢。尤其是創(chuàng)作出的第一首酷炫狂霸拽的The Riddle of the Model,那火樹銀花的用詞,那霹靂混搭的曲風(fēng),那遞給Raphina磁帶時心口不一的傲嬌,簡直一擊即潰好么少年,你真的太好懂。
說實話直到這時我都覺得自己在看一部美國范兒的熱血勵志青春歌(舞)片,畢竟我這個年紀對恰恰介于“剛剛過去”和“很久以前”的青春,有一種十足的不愿深交的尷尬感,而前半段確實有足斤足兩的笑料,于是讓我覺得就這么輕松地吃吃爆米花也不錯唄。
誰知,我還是低估了青春這顆炮彈的余波。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過窩在房間里隔著門聽父母吵架的經(jīng)歷。我依稀記得發(fā)生這種事的時候我是蒙著被子哭,或者沖到他們中間對他們大吼要他們停下。索性這都是過去的事了,父母也早已變成了老夫老妻,一起爬山自駕,偶爾互相埋怨,大多時間是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我的婚姻和未來絮絮叨叨。
但是偶爾回想起來,一個獨生的小孩,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和家就是天。可是天要裂了,連個能說說的人都沒有,畢竟這對我而言屬于“家丑不可外揚”的范疇。
所以看到兄妹弟三人伴著門外的爭吵聲,播放黑膠碟片,抽煙,跳舞,歡笑,以同胞的紐帶互相保護,我真的很羨慕。
印象很深刻的是兄弟倆坐在樓梯上看著媽媽的背影聊天?!皹淠咎邠踝∏奥罚运嘶貋砹??!备绺缯f這話的時候,媽媽正以一種近乎別扭的度假姿態(tài),反手撐著臺階,戴著墨鏡,啜著小酒,翻著報紙,坐在自家門口曬太陽。這一幕太奇特我卻好像又懂。這是一個人,已經(jīng)聽天由命的人,卻仍有一點不甘心的人,在短短的、屬于自己的時間里,盡全力擺脫和忘卻家庭丈夫孩子債務(wù)組成的生活,用陽光曬曬那已經(jīng)潮濕生霉的夢想,不愿它就這么死掉。
殺死夢想的,是生活,是互相愛著的人。多錯啊,但是多對。
Raphina感嘆過,父母的愛,真是奇怪??墒悄姆N愛不奇怪呢?哪種愛又不自私呢?愛是雙刃劍,可以讓人開心,也可以讓人傷心,這就是happy-sad。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多巴胺、腎上腺素以及其他種種或化學(xué)或魔法組成的玩意兒,是更純粹更強烈更隨心所欲的happy-sad。然而至親的愛,卻是永生交織著血緣、責(zé)任、義務(wù)、倫理,它們有時候毫無保留地披荊斬棘,細心呵護不為外界傷害;但有時候,它們成了刺,成了牽絆住前進腳步的藤蔓,成了痛苦的始作俑者。這種happy-sad,卻是欲說還休。
哥哥Brendan這型的非常是我的菜。壯(注意,是壯,不是胖),懂音樂,俏皮話隨口就來又不失自我的深度?!癛ock n Roll is a risk. You risk being ridiculed.”這話我簡直能記一年。如此可以想象當年的他,大學(xué)生,短跑健將,意氣風(fēng)發(fā),玩得一手好吉他,撩妹一撩一準。可是如今卻落得一個蓬頭散發(fā)家里蹲的輟學(xué)毒友。
Brendan對著Conor發(fā)飆那場戲我看了三遍,三遍都飆淚成狗。你要說他憎恨父母厭煩兄弟那我肯定是要罵你的,從他對父母內(nèi)心的了解以及對弟弟夢想的支持都可以看出這是個情感很重的人,是個很愛很愛這個家的人。說個劇透的細節(jié),某次深夜父母再次爆發(fā)爭吵,Brendan隔著門聽到模糊難辨的對吼,就能捕捉到母親外遇的蛛絲馬跡,他簡直敏感細膩到不行。但這樣一個尚未脫離青春范疇的年輕人,卻善于用嬉笑和不正經(jīng)來對抗父母的權(quán)威以及調(diào)戲弟妹,善于用一種不在乎一切的態(tài)度加以掩飾,嫻熟得如同一個跌打滾爬幾十年的老油條。大概就是這份親人之愛,傷害了他一次又一次,讓他失望了太多太多次,以至于讓他覺得只好不在乎,不在乎的話傷痛就能輕一些,還輕不了那就麻醉自己,輟學(xué),飛葉子,放棄音樂,甚至放棄這份沉重的愛。
然而這欲說還休的happy-sad哪是說扔就能輕松扔掉的??v然父母每次爭吵時自己都能像個沒事兒人似的插科打諢抽煙睡覺,但當真的知道他們婚姻破裂無可挽回的那一刻,強裝鎮(zhèn)定的Brendan其實早就亂了陣腳。而面前這個一心只想著自己演出的親愛弟弟,他脫口而出的無心之言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下有對話劇透)。
Conor(對兄長的異常情緒摸不著頭腦):“你怎么了?”
Brendan:“我不知道,我只是現(xiàn)在有點焦躁?!? Conor:“為什么?”
Brendan:“因為我兩天沒飛葉子了?!? Conor:“為什么?”
Brendan:“因為我想為我自己的人生做點正經(jīng)事。”
Conor(不理解地笑了一聲):“為什么?”
我覺得這段對話簡直絕了,就是這短短的交鋒讓我對導(dǎo)演大叔的敬佩陡然提升到了殿堂級。
按理說,父母兄弟姐妹,這些人應(yīng)該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是我們自以為最了解的人,但恰恰很多時候,這自以為的最了解成為了最大的誤解。就好像小學(xué)閱讀理解里遇到的故事,媽媽每次吃魚都夾走魚頭,兒子就認為媽媽愛吃魚頭,直到多年后娶妻生子,才意識到媽媽是為了把魚肉留給孩子吃。同理,Conor大概是真心以為自己的大哥就是這樣一個骨子里玩世不恭的黑膠宅,沾沾毒,聽聽歌,日子得過且過才是常態(tài),此時的波動的情緒實在是難以理喻。Brendan突然變得不一樣了,Conor的腦子卻一時回不過彎,下意識地詰問來表達自己的不解,卻正中大哥最痛的傷疤。
Brendan爆發(fā)的自白非常觸動我。他對父母和弟弟的指責(zé)于我有了共鳴。不怕暴露我陰暗的一面,我想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對父母的怨恨,那些怨恨摻雜在愛里,成了心頭一個死結(jié)。Brendan曾經(jīng)有夢想,曾經(jīng)有翅膀,曾經(jīng)想飛,卻被母親以愛的名義生生攔下。繼續(xù)往前數(shù),當他曾經(jīng)是獨生子的時候,想必他也經(jīng)歷了如我小時候一樣不能與外人分享的家庭之苦,本該被祝福而降生的孩子,獨自充當著幼稚年輕父母的粘合劑。而后他有了弟弟和妹妹,他用自己前人栽樹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保護著弟妹,指導(dǎo)著弟妹,在Conor機緣巧合下繼承他音樂之路的時候, Brendan更是傾囊相授,甚至仿佛看到自己的夢想在灰燼中有那么一點重燃的盼頭。然而被自己支持著的Conor,卻也是這么不懂自己,誤會自己,甚至敏銳地感覺到了那么一點點的無意的輕視。
“你走在我開拓好的路上,但是,我才是他媽的那頭開荒牛?!? “You just moved in my jet stream, but once I was the fucking jet engine.”
原臺詞太棒,哥哥我愛你。
終于的終于,Conor讀到了一點Brendan那不肯輕易示人的心。當他循跡走到了Brendan搏到盡開拓出來的道路的終點,即將自己鋪設(shè)嶄新而未知的軌道時,Brendan依然毫無猶豫地做了那只給出第一把力氣的推手。驚訝,激動,羨慕,不舍,擔(dān)心,祝福,當小船已遠走,Brendan靠在座椅上粗重地喘著氣,我想他應(yīng)該看到了另一個時空里自己義無反顧前行的背影。
到底有人,替我高飛,不管結(jié)果,總算試過。
該對誰道謝呢?對這只有我嘗過的happy-sad。
其他方面,比如原創(chuàng)歌曲超好聽(非常推薦Up和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購入了OST的我每天循環(huán)五百遍),比如80年代懷舊金曲簡直棒(Rio和Maneater太抓耳),比如MV都拍的超帶感(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那支美國校園舞會風(fēng)真的非常Back to the Future),比如男帥女美(我好喜歡鼓手,不對我每個人都喜歡),我就不多扯了。一部電影好與壞,除了硬件軟件客觀主觀,我倒覺得最講究一個”天時“。所以,感謝Sing Street在我生命中最對的時刻出現(xiàn),really happy-sad。
通篇看下來這是一份極其散漫的自來水作文。但是有什么辦法呢,我就是這么愛Sing Street,恨不得”唱通街“,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
PS.表達一下我對《初戀這首情歌》這個譯名(連帶港臺譯名都很爛)和豆瓣簡介的反對,編輯者要么沒看過電影要么看歪了嗯。
從“Once”到“Begin Again”再到“Sing Street”,希望導(dǎo)演能慢慢拍下去,陰霾的世界太需要歌聲拯救了。純情的音樂少年夢,80年代的MV曲風(fēng),哪怕故事簡簡單單也能讓人跟著舞動。愛爾蘭正太真可愛~真可愛~真可愛??!
關(guān)于這群孩子的青春、就是要喝最烈的酒、操最愛的姑娘、玩最愛的音樂、無論成功與否、這就夠了。。。當然、不知道誰翻譯的名字、我他媽要叫Barry打你了。。。
“You just moved in my jet stream, but once I was the fucking jet engine.” 戳中
“為你的悲傷而快樂,那就是愛的感覺,悲喜交加” 約翰·卡尼導(dǎo)演繼《曾經(jīng)》《再次出發(fā)之紐約遇見你》后第三部“音樂人生”,而這一次,五線譜上流淌著青春戀習(xí)曲,六琴弦里躍動著浪漫必修課。想把我唱歌給你聽,就是這部電影最貼切的意境。
看完以后整個人的心情都跟著明亮了起來,坐在影院里聽完了片尾的所有歌曲,滿腦子里想的都是青春真美好呀以及要是能再多聽懂幾句歌詞臺詞就好了?;孟氲奈钑嵌翁簦∠矚g第二支女主聽哭了的作品,它叫做Up!PS: 其實好像比起女主,我更喜歡戴眼鏡的創(chuàng)作小伙伴男二號呀。
【B-】粉飾太平的美好,熊熊燃燒中二魂,所講述的其實和國產(chǎn)青春片沒有任何區(qū)別,只是外包裝精美些。我不排斥童話,但你就是個童話還要裝作自己比其它童話更現(xiàn)實,最后裝不下去照樣得happily ever after,這就很讓我反感了。歌還可以,其它呢?虛假,造作,雞湯,我討厭所有這樣的電影
這才是Once的升級版嘛,只是用青春成長故事包裝了一下,其實各種一致與呼應(yīng),制作和劇作都更成熟更流暢更完整,把迎合好萊塢的Begin Again遠遠甩在了身后。
故事講的有點亂,有佳句無佳章,音樂方面比前兩部差的有點遠,看完之后沒有任何一段能在腦海回響。無望世界之下,望著渺遠方向的青春非常小清新,但這情感主題反而更深沉,john carney有些力有不逮。
音樂是愛,是happy,是sad,是happy sad,是逃離,是奔跑,是真,是開著的火車,是吻,是grunge,是free,是peace,是夢想,是音樂。毫不夸張費力的還原了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可愛。
歌真是好聽。約翰卡尼拍的這種一首歌從無到有的過程真的令人迷戀,而且歌曲一首接一首地串聯(lián)起劇情,似乎即使沒什么情節(jié)也無所謂了。當然不論是“生活里發(fā)生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用音樂來解決”還是從《曾經(jīng)》到這里不變的“倫敦夢想”,都顯得有些虛幻失真、遙不可及了…
"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 年輕真好啊...
擁有所有青春片該有的元素,瀕臨破碎的家庭,惡劣的教頭,校園惡霸,隱世又如同先知的哥哥,以及墮落的夢中情人,還有樂隊!男主形似Paul McCartney,band友形似John Lenon也是有趣?,F(xiàn)實是殘酷的,但還有音樂和愛。雖然是童話,但至少讓人走出影院的一刻讓人內(nèi)心充滿勇氣。
又再一次帶來好音樂?。?!
好看好看太好看了!還是熟悉的約翰·卡尼,還是那么的小清新,而我真的太吃他那套用音樂來包裝氣氛的方式了,每首歌都很襯故事,真的做到了歌影合一,也難怪可以從頭到尾都調(diào)動我的情緒。有點遺憾的是男主角的聲音不是太完美,不過倒是在用情的唱,Up真的超好聽,最后騷當聲音上線也助攻了電影一把。
啊啊啊太好看啦!各種意義上~初戀帶給一個人的不只是情感的萌動,還有詩意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與朦朧出現(xiàn)的夢的形狀。哥哥把對音樂的熱愛與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弟弟且扮演了半個人生導(dǎo)師太感人,一起寫歌的好基友眼鏡小哥也好萌。band的成長讓人驚喜,讓我大半夜在被窩里笑到打滾兒的青春??!??
我認為不如《曾經(jīng)》和《再次出發(fā)》,導(dǎo)演“重回”1985年的故鄉(xiāng),絕對是有童年烙印在里面的。組樂隊找人的部分太草率,故事被音樂串聯(lián)的節(jié)奏打亂,最后的Happy Ending也過于理想化了。好在導(dǎo)演知道如何用音樂調(diào)動故事和表達情感,音樂拯救電影一直都是導(dǎo)演的強項。
嗯,開上爺爺留下的小快艇,帶上喜歡的姑娘,闖過暴風(fēng)雨,唱著歌,親著嘴,一路向著天邊的小島出發(fā)。gogogogo
好聽,青春與音樂
最好看的青春片,牛!
青春片的正確打開方式,最后的最后我還是腦補出了一場災(zāi)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