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什么樣的女人,什么樣的愛情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被說爛了的話,在2個BOLYEN家的女兒身上得到了展現(xiàn)。據(jù)說故事跟歷史還是基本吻合的,當然MARY這個藏在歷史背面的THE OTHER BOLYEN GIRL是不是有這么溫柔賢淑就不提了,單就電影里的展現(xiàn),MARY跟國王,雖然也是家里想攀附去做小,卻在第一夜就彼此傾心交談,連床戲都惟美地又是壁爐又是側(cè)光,第2天早上是在國王的臂彎和陽光中醒來。而倔強聰明的ANNE則是出場進場都是鮮艷的綠色藍色(據(jù)說英美文化里難纏的女人都給安排綠色系),出師不利轉(zhuǎn)而跟貴族秘密結(jié)婚卻被告知人家有訂婚這個必須取消,家族把她送去法國,回來卻變成更蛇蝎的女人,嫉妒妹妹的幸福,硬生生地使出鉤魂技巧,以上床為條件硬是讓國王跟教會決裂把原配送上端頭臺,而自己的第一次也是被怒火中燒的男人強**。女人的溫柔和寬容還是最強有力的保護,對自己,MARY在這樣的一路驚濤駭浪中居然幸存跟她略微軟弱的性格其實有關(guān)。而女人當然可以誘惑加強迫男人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只是這樣即便達到了目的彼此之間也不可能有良好關(guān)系,國王砍了原配之后舉國憤然,他自己也因為內(nèi)疚加憤怒再不正眼看ANNE一眼。
2個BOLYEN家的姑娘,哪個才是THE OTHER BOLYEN GIRL呢,其實都是,在片頭的時候,MARY叫自己THE OTHER BOLYEN GIRL,愿望很大,被注意很少。而故事的展開,MARY是THE OTHER BOLYEN GIRL,以為自己遇到愛的人,結(jié)果還是被拋棄被忘記。姐妹之間的感情有低谷有糾結(jié),但是女人從來都是為了男人來為難女人,讓人看了這樣的劇情不禁感嘆這畢竟是一個男人的社會,當然后面的結(jié)尾也是很80年代社會劇的氣質(zhì),MARY被塑造成完美女性,而ANNE的強硬和孤絕也許遺傳給了她的那個紅發(fā)的做了45年女王的伊麗莎白。
BBC出品的古裝宮廷劇在服裝和布景上是絕對精美,畫面隨便一頁就素一幅油畫。2個年輕的演技女星和一個稍顯呆滯的帥哥(沒辦法在這個故事里國王只是配角)互飆演技,看得讓人大呼痛快。S略厚的嘴唇和藍色圓眼睛總是很容易就一副無辜模樣,而N雖然強悍和精明,卻在一個又
一個打擊前的崩潰讓人看了也很心疼。這次的臺詞還是比較容易懂的,目前還沒有字幕可以看從頭到尾基本沒有什么阻礙。
2 ) The Other Boleyn Girl——美人心機
——如果不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波林家那個女孩也不至于五百多年后還被人津津樂道。
——如果不是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波林家族對大英帝國而言何止是劃了一道傷痕。
這部片子要在電影院看才過癮,因為華麗的服裝、布景,還有絕色的帥哥、佳人。
而故事,也毫不遜色。
說白了,其實就是拿英國歷史上大大有名的、創(chuàng)造黃金盛世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她爹娘和姨媽三個人的三角關(guān)系說事兒。
她爹是亨利八世(亨八),她娘是波林家的女孩之一安妮(Anne),她姨媽就是波林家的另一個女孩瑪麗(Mary)。她娘的事情多少人寫過、評過,贊過、貶過;她姨呢,在王后姐姐的陰影里一呆就是幾百年,總算被好奇的現(xiàn)代人史海鉤沉浮出水面寫進書里拍成電影了。
雖然關(guān)于Anne和Mary姐倆誰長誰幼一直有爭議,但不爭的史實是:兩姊妹都曾是亨利八世的女人。明媒正娶的斷頭臺上成刀下鬼,始亂終棄的下嫁平民后了此余生。這也是電影的主線。
在權(quán)欲、利益支配下愛情、親情被扭曲;在情欲、私心操縱下道德、倫理被舍棄。姐姐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得到曇花一現(xiàn)的名銜后,反誤了卿卿性命;妹妹隨遇而安無所求,失去攥在手心的沙礫后,收獲了天倫之樂。
而那個讓姐妹反目的男人,用一生六次婚姻卻無壯丁續(xù)香接位的命運向世人昭示:作為君王大可我行我素背信棄義眾叛親離,作為男人卻未必有求必應(yīng)心想事成如魚得水。江山與美人,有時竟如魚與熊掌般不可兼得。是“高處不勝寒”還是“深宮無真愛”?留與世人也無法評說。
首身離兮心不懲的姐姐(Anne)22年后若泉下有知當長出一口惡氣:曾一度被視為私生女的伊麗莎白在腥風血雨、刀光劍影的宮廷爭斗中終于漁翁得利登上女王的寶座?;蛟S是母親慘烈的經(jīng)歷象一場無法擺脫的噩夢,25歲加冕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位45年,終身未嫁,以Virgin Queen的身份周旋在男人世界中,用得自父親的權(quán)力、地位和母親的美貌、智慧抑或是心機開創(chuàng)了都鐸王朝乃至英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The Golden Age)。
再閑扯一下演員、表演:
扮姐姐的娜塔麗·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和演妹妹的斯佳麗·約翰遜(Scarlet Johnsson)都是名副其實的絕代佳人,也是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當紅花旦。憑心而論,兩個人的表演都很好,尤其娜塔麗,因為角色張揚、戲份多且發(fā)揮空間大,外行都能看出來比在Closer中進步不止一小截。只是不明白導(dǎo)演為什么要讓天生性感、艷麗的斯佳麗去演性格溫順、低眉順眼的妹妹,卻讓長相端莊、乖俏的娜塔麗扮蛇蝎心腸、妖艷媚惑的姐姐。在《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The Girl with Pearl Earring)中,斯佳麗演的女仆就比較吃力,不關(guān)表演,只怪她那周身散發(fā)的氣質(zhì)與角色不兼容。邊看邊想:如果兩枝花調(diào)個個會是什么效果呢?當然她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都鐸王朝貴族家的千金小姐,怎么說也沒有理由滿口新大陸腔???真應(yīng)該找RENEE大媽取取經(jīng),補補課才好。
扮男主角亨利八世的是出生于澳洲的克羅地亞后裔ERIC BANA。生就一副王者之相讓他在影片中游刃有余。雖說歷史上的亨利八世年輕時瘦弱不堪,電影里還是要帥男出場才養(yǎng)眼,才能讓觀眾接受姐妹倆都陷入情網(wǎng)、由愛生恨的劇情。
可圈可點的是英國老牌氣質(zhì)美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Kristin Scott Thomas)。算上《馬語者》(The Horsewhisper),這已經(jīng)是她第二次和斯佳麗演母女了。穿上宮廷貴婦盛裝的她在影片中將一個愛女心切卻無能為力的處于從屬地位的母親形象塑造的入木三分,眉眼間的愛憐、無奈與痛楚便勝過千言萬語的表達。
雖然片中群星閃爍,有一個演員卻不能不提,就是扮演亨利八世正牌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Katherine of Aragon)的西班牙演員Ana Torrent。沒有她精湛的表演,就體現(xiàn)不出亨利八世的荒唐好色、安妮的陰狠毒辣。兩個中年女人的戲絲毫也不輸小輩,可見“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徘徊沙灘上”。
3 ) 亨利八世的“愛情”--外國也有YY宮廷戲哦
亨利八世的“愛情
2008年5月2日
1、“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
中國近年來宮廷小說大熱,西方的影視作品也開始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起宮廷的八卦是非,這之中著名的“殺妻癖”國王亨利八世的故事無疑是改編劇中最熱門的題材。邁入21世紀后,最先將歷史小說《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搬上銀屏的是BBC,據(jù)說同名電視劇曾在英國紅極一時。美國的Showtime馬上看到了商機,一番精心打造之下,一部華美恢宏的《都鐸王朝》便風光上檔了。借著《都鐸王朝》的大熱,頗有幾分女性宮廷小說味道的電影版《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以其豪華的明星陣容華華麗麗地殺上了大銀幕,拿獎意圖很明顯。雖然歷史上的亨利八世有點“慘不忍睹”甚至可以說是“面目可憎”,但好在藝術(shù)永遠是“高于生活”的,就像歷史永遠不會讓八卦愛好者們失望一樣,影視作品也總是會無比慷慨得滿足甚至是縱容我們的YY愛好。
就像無數(shù)清宮YY文一樣,《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的原作者無疑也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和理解將亨利八世與一對姐妹花之間的三角戀YY得離了歷史的譜。我不知道該怎樣定位這部影片。顯然,作為一部歷史劇來說,它的情節(jié)實在太過于單薄牽強,缺乏張力,對于安妮·博林這樣一個參與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政治人物的刻畫實在是失敗。如果把它當作一部言情文藝片來看的話,那我想片中主要演員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算得上是到位的,只是導(dǎo)演的表現(xiàn)并不能令人滿意。似乎導(dǎo)演本人不僅僅滿足于導(dǎo)出一部言情文藝片來,但是他偏偏將導(dǎo)出歷史劇的野心架在了言情劇的劇本上,這樣反而淡化了一部言情片所應(yīng)有的感性。
其實,即使從以歷史為背景的言情文藝片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也顛覆得可以與許多清宮穿越文或者古裝電視劇相媲美了。從影片中的種種蛛絲馬跡來看,似乎原作者或者是改編劇本的編劇有意讓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雖然沒有得到一個名份,但瑪麗卻無疑在亨利心中有著極特殊的地位,或者說瑪麗才是亨利的“最愛”。影片中亨利八世“勾引”瑪麗時曾說他之所以選中她是因為他們很像,“一直活在哥哥/姐姐陰影之下”這番中國式小言的說辭讓瑪麗動容了,于是不需要更多的言語,“找到了靈魂知己”的兩個人就“各懷目的”的OOXX了。影片顯然將亨利對瑪麗的所謂“感情”定義為“同病相憐”的“知音”之情,接著又由憐惜生出無數(shù)的愛戀。除了這一番不與他人道的“知己”之言外,亨利在面對安妮時曾說過瑪麗“has power on me”;當安妮被亨利強暴后曾問瑪麗亨利當年是怎樣對她,不明就里的瑪麗的回答是“很溫柔”;在安妮為了生下一個亨利盼望的兒子而瀕于崩潰的那場戲里,瑪麗的眼中有震驚但更多的是憐憫。如果這些都仍不夠說明問題,那就看看影片最后安妮被送上斷頭臺時亨利給瑪麗的信吧。如果按照中國式小言的演繹往下推導(dǎo),完全可以搞一個“番外”出來,大意是一個帝王為了保護自己內(nèi)心“真正”愛惜并憐惜過的那個女人遠離宮闈的勾心斗角、遠離政治的陰謀算計和一個家族日后被扳倒的波及,為了守護自己內(nèi)心的最后一份純潔,最后選擇了“放手”,默默守望著這個女人帶著他的孩子在另一個雖無權(quán)勢但全心愛著她的男子的照料下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而那個野心勃勃的妹妹自然就成了“成全”這段偉大的曠古愛情所必需的犧牲品。
事實上,正史也好,野史也罷,瑪麗·博林這個女人絕不像斯嘉麗·約翰遜演繹的那樣如羔羊般單純無辜,“偉大”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亨利八世的政績,卻絕對用不到他的“愛情”上。作為英國史上結(jié)婚次數(shù)最多的(同時也是離婚次數(shù)最多的)國王,亨利八世的驕奢淫欲不遜于任何一個以“放蕩濫情”著稱的國王。關(guān)于他的私生子比較通行的說法是二子一女,分別為瑪麗·博林和伊麗莎白·伯倫特所生,后者所生的兒子是唯一被亨利八世承認的私生子,可惜沒養(yǎng)大就夭折了,值得一提的是安妮·博林被送上斷頭臺的罪證之一就是毒殺這個孩子。亨利八世拼了六個老婆以及無數(shù)個有記載和無記載的情人,最后才得到了一個希望中的合法的兒子,可惜這個兒子還是個先天衰弱型的。按照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來看,這除了受當時的醫(yī)療條件的影響,恐怕與亨利八世的縱欲過度也脫不了關(guān)系。西方歷史界的觀點之一是,亨利八世死亡的原因是梅毒,不過這就像說順治帝是崩于天花一樣,只能是信者信之疑者疑之,歸于宮廷艷史卷宗中的“疑案”類。
說亨利有“活在哥哥陰影下”的心理陰影倒是有可能,畢竟按照英國當時的繼承法,亨利的哥哥亞瑟才是其父亨利七世的第一繼承人,雖然亞瑟算是“短命”的了,但對于野心勃勃的亨利來說,可能也許除了在亨利出生之前亞瑟就夭折掉之外,在亨利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后亞瑟多活一秒鐘都足以稱得上是“老不死”了。關(guān)于亨利的“亞瑟陰影”但凡看過點歷史小說的人多少都能類推得出來一些,但所謂的瑪麗“活在姐姐陰影之下”在歷史上是絕對沒有成立的根據(jù)的。換言之,兩個人所謂的同病相憐相惜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據(jù)西方歷史學者的考證,瑪麗不但是安妮的姐姐,而且還是博林家三個孩子中最年長的一個。在那個推崇身份偏坦美貌的時代,同樣是博林家的女孩,同為伊麗莎白·霍華德郡主的女兒,安妮與瑪麗在出身上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在“美貌”上,瑪麗·博林無論是在英國宮廷還是在她以宮廷女官的身份生活過的法國宮廷,都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奪目”的。相反的,無論是從歷史記載還是從流傳下的畫像上看,安妮·博林的相貌只能算得上“能看”,如果非要給她加個什么形容詞,恐怕也只能在所謂的“氣質(zhì)”上做做文章給個安慰了。這樣的瑪麗,不給成長中的安妮留下陰影就是萬幸了。
就像所有生于宮廷中的“紅顏”一樣,這個瑪麗·博林生來就是做“禍水”的,即使做不到中國古代那些出名禍水那樣“傾國”-“傾覆國家”,也做不到西方古代那位“傾城”海倫那樣傾覆特洛伊城,但多少也興風做浪了一番。單憑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的那句“第一蕩婦”的評語,就不難想像她當初在法國宮廷的女官生活是何其多姿多采。西方的歷史學家們相信,瑪麗被家人召回英國的原因是因為她在法國宮廷惹出了丑聞,不過根據(jù)她回英國之后的表現(xiàn),我們也可以這樣推斷-她野心勃勃的父親和舅舅正是因為看到了她興風作浪的能力,于是將她作為維持家族榮華的法碼押到了亨利八世的床上?,旣惖拇_是不負眾望得著實令亨利八世為她癡迷了一陣子,不然也不可能有機會一連給人家生了兩個私生子。但是私生子畢竟是私生子,根據(jù)英國當時的法律,私生子是沒有任何繼承權(quán)的,何況涉及王室丑聞。亨利八世“默許”將這兩個孩子掛到凱利(瑪麗當時的丈夫)名下,這無疑等于完全徹底得否認了這兩個孩子的繼承之路。
與中國宮廷常見的“麻雀變鳳凰”的橋段不同,在西方宮廷的“一夫一妻”制度下王室婚姻是完全的政治產(chǎn)物,“灰姑娘”只能是童話。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女人對政治的了解程度和干涉程度都絕對不是泛泛的。退一步說,即使一個女人本身不了解政治,她的婚姻也一定不會不關(guān)乎政治。在“女人政治”上,野心勃勃的博林家族顯然上了雙保險。在法國搞援交的瑪麗被召回了英國“報效”國王,本來在荷蘭接受教育的安妮也沒閑著,馬上進了法國宮廷跟在王后身邊做女官。早期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法國相對開放的風氣使得安妮在法國王宮里混得風聲水起?;屎笈痰纳罱虝怂鲆粋€上流社會的女人所必備的基本技能-禮儀言談、化妝打扮、詩歌舞蹈、勾心斗角爭寵,高級翻譯的“工作經(jīng)歷”也潛移默化得培養(yǎng)了她的政治家素質(zhì)-審時度勢、運籌圍幄、心狠手辣,沒準還有陰謀和投毒(毒殺亨利八世的私生子的指控也未必是空穴來風)。當安妮被接回英國時,她已經(jīng)具備了作為博林家政治籌碼的能力。這些在電影上則被完全弱化了。
亨利八世的宗教政治改革在西方歷史上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王權(quán)與神權(quán)之間的矛盾雖然已經(jīng)存在了百年,但如此赤裸裸的宣戰(zhàn)和決裂還是第一次。值得推敲的是,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前,亨利八世還曾因積極“反對馬丁路德金,擁護羅馬教廷”而被教皇親封為“信仰的守護者”。在他率領(lǐng)英國脫離出羅馬教廷之后,羅馬教廷自然不會再承認這一封號,但在亨利八世的授意下,國會仍然通過法案保留了這一封號,亨利的這種自大自負對羅馬教廷來說又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蔑視”。國會決定保留這一封號時不會不清楚這意味著什么,由此可見當時國會中的多數(shù)力量對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的統(tǒng)一還是支持的,對羅馬教廷的態(tài)度即使不像他們的主上一樣決絕,但至少也不復(fù)最初的恭敬了。這也是為什么說英國圣公會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這個“上”不只是指國王,而是泛指當時的當權(quán)貴族。
亨利八世為了滿足自身對集權(quán)的渴望而敢于冒天下大不違與羅馬教廷決裂,這樣的君主自然不可能是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從他對他的歷任妻子的態(tài)度上看來,所謂“美人”對他來說更像是滿足肉欲和生育繼承人的機器。為了堂堂正正地迎娶安妮而必須同沒有感情的第一任妻子離婚,為了離婚就必須同天主教決裂(天主教不允許離婚,而且亨利的第一任妻子所代表的西班牙王室則是擁護天主教的支柱力量),這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只能存在于言情小說之中。事實上,安妮只是個離婚的借口,以亨利八世對權(quán)力的渴求程度來看,即使沒有安妮,這個婚早晚也是一定要離的。我相信安妮自己也是明白自己作為一枚棋子在這場宗教政治變革中的作用的,即使不是主動圈入其中至少也絕對不是被動順應(yīng)形勢。安妮是個有野心的人,這一點從她對亨利屢次求愛的拒絕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這與其說是“欲擒故縱”的伎倆,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戴著“風花雪月”面具的政治博弈。
一場沸沸揚揚的離婚事件之后,聲名狼藉的安妮坐上了皇后的寶座,政治上各派力量的消長也有所變化,但對亨利八世而言,這不過是一個生育工具對另一個生育工具的取代,一套仆從班子對另一套仆從班子的取代罷了,看似多贏的結(jié)局實際的贏家只有一個?!坝⒏裉m教會之首”亨利八世一手握緊王權(quán),一手抓牢神權(quán),借一場自家后院是非,實現(xiàn)了一個君主的最高權(quán)威。
亨利八世其人,似乎就是為了權(quán)勢、為了王座而生的,這就使人不由得想起另一個東方的帝王-漢武大帝。這兩個君主,不僅在對集權(quán)的渴望和追求手段上無比相似,對女人的“狠絕”程度也不相上下。劉徹的老婆里,最出名的那四個里,阿嬌對他的登基起了決定作用卻下場凄涼,衛(wèi)子夫陪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卻被誣謀逆險些死無葬身之地, 李夫人蒙寵至深可惜福薄壽短芳年早逝,勾弋夫人生了太子于是被“深謀遠慮”的武帝賜死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溝壑,對比亨利八世的六個老婆,我們只能說帝王的薄幸和野心到哪兒都是一樣,帝王女人的命運沒有最慘只有更慘。電影里的故事只是亨利八世婚姻中的一段,把電影放到一邊,翻開歷史的扉頁,亨利八世的妻子們各自的命運到底如何呢?
2、“最是無情帝王家”-亨利與安妮
亨利八世的第一個妻子是接收的哥哥亞瑟的遺孀-西班牙的凱瑟琳·阿拉貢公主,這是一樁純政治婚姻,完全是為了穩(wěn)固英國與西班牙的關(guān)系,取得天主教神權(quán)最大的支持。訂婚那年,亨利八世12歲,阿拉貢公主18歲,六年之后成年的亨利八世正式同阿拉貢公主凱瑟琳結(jié)為夫妻。這兩個人在之后的相處中有沒有產(chǎn)生過愛情說不準,但根據(jù)后來亨利八世對這位妻子的態(tài)度來看,他應(yīng)該只是將她看作是鞏固王權(quán)和生育繼承人的工具的,當這位喪失了生育價值的皇后背后的神權(quán)力量成了亨利手中王權(quán)的障礙時,她被毫不留情地踢走了。為了離婚亨利八世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可笑的是說起這個離婚的理由時,他甚至還頗為難得的不知從何處借了一次“良知”,搬出《圣經(jīng)》中兄弟通妻的罪孽來,號稱痛心疾首日夜懺悔,整個一只迷途羔羊渴求回歸正道的樣子??上Ъ词顾恼f辭和演技再好,人們都不會忘記此君早年曾洋洋散散寫出過令教皇贊賞有加的反馬丁·路德·金的宗教檄文,這樣一個宗教博學家會不知道《圣經(jīng)》中提到的罪孽?
最后亨利八世還是得償所愿得同阿拉貢公主離了婚,他們從前的婚姻被視為非法和無效的,他們的女兒瑪麗淪為“私生子”,被剝奪了“公主”頭銜的她,失去得不只是王位和財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更是作為當時歐洲大陸最高貴的兩支血統(tǒng)的傳承人的驕傲。血液的力量有時偉大得詭異,這位在生父的厭惡和繼母的折磨下長大的少女并沒有辜負她兩支偉大血統(tǒng)中著名的“瘋狂”和“暴虐”的因子,在她成為“瑪麗女王”獨掌政權(quán)之后,她所發(fā)動的著名的宗教虐殺為近代天主教的血腥史添上“神來一筆”。也是因為這場浩劫似的虐殺,她得到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名號“血腥瑪麗”,為西方酒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公主無論在怎樣的困境中都表現(xiàn)出一名真正的驕傲的公主所應(yīng)有的“節(jié)操”-她曾于貧困中無比悲憤得表示過,自己“可以接受”任何賞賜的財物,卻永遠“不能接受”不將她稱為公主的信件,果然是“貧困不能移”-_-#。
瑪麗成為女王以后最恨的人就是她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這個紅發(fā)的丫頭正是安妮·博林與亨利八世的女兒-后來的“黃金之路”的引領(lǐng)者-偉大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的共同努力下,前皇后阿拉貢公主凱瑟琳被扳倒,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合二為一。這對瑪麗的直接影響是,她由被女仆們服侍的公主變成服侍“公主”伊麗莎白的女仆。安妮·博林并不是個膚淺的女人,她對瑪麗的忌恨并不是后院里爭風吃醋那樣簡單,而是有著復(fù)雜的政治原因?,旣惐澈蟮奈靼嘌劳跏伊α浚?6世紀被稱為“西班牙時代”,可見西班牙在當時的強盛)、瑪麗與天主教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英國貴族們對瑪麗的擁護、瑪麗身為亨利八世長女在政治角力中隨時可能死灰復(fù)燃的繼承權(quán)…等等等等,無論是安妮·博林還是她身后的政治顧問團隊,都不得不顧忌到這些。由此可見,安妮·博林在被處死時的另一罪名-企圖毒殺瑪麗,也并不是捕風捉影那么簡單??傊材荨げ┝侄畮讞l罪行中,但凡與她害人有關(guān)的我都覺得是有可信度的,只是通奸亂倫、通敵叛國等就另當別論了。
亨利八世對安妮應(yīng)該是曾有過迷戀的,這種迷戀應(yīng)該不只是源于她的多才多藝和優(yōu)雅時尚,更多的可能還是亨利八世對安妮的智慧及其可能為他帶來的政治支持有關(guān)。這一對被阿拉貢公主稱為最卑鄙無恥的男人和女人的夫妻,在亨利八世集中王權(quán)的早期曾有過一段“琴瑟和諧”的美好時光,當然這其中也許也與安妮肚子里那個當時被亨利寄予很高希望的“兒子”不無關(guān)系。當安妮生下這個一直被認為是“兒子”的“女兒”之后,亨利八世對這個女人的熱情漸漸熄滅了。
在同時代的女人中,安妮絕對是智慧的,就連法國皇帝弗朗西斯一世都對她贊不絕口,在英法關(guān)系的修好中,她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對自身智慧和價值的認知也許讓她過分高估了自己身為女人在亨利八世這個絕對男權(quán)主義者心中的“作用”。共過政治風雨的兩個人也許曾經(jīng)許下過無數(shù)美好的誓言,也許曾經(jīng)真的在彼此的眼中看到過對方的靈魂,但這些畢竟只是“曾經(jīng)”。亨利八世不是那種需要靈魂伴侶的男人,他需要得只是可以滿足他不同階段需要的工具。
坐上皇后寶座的安妮·博林在亨利八世眼中,只剩下一個“功用”-生下男性皇位繼承人。亨利八世骨子里是個獨斷專行唯我獨尊的人,其實這也是中央集權(quán)制下的君主們的通病,如果說安妮·博林對亨利八世私生活的管制讓他對這個女人心生厭煩的話,那么她的屢屢干政則是對他的底線不折不扣的挑戰(zhàn)。積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要爆發(fā),尤其是當那個“憋氣”的人是手握空絕對權(quán)力連當時最霸道的“神權(quán)”都不放在眼里的君主時。亨利八世的所有隱忍終于在安妮的一次流產(chǎn)后被打破了,安妮的罪名很多,投毒、謀逆、通奸、亂倫、叛國,條條致死。宮闈生活本來就是淫亂的,西方的宮廷更是滋生各種不倫之戀的溫床。尼祿的故事家喻世曉,查理九世兄妹之間的通奸亂倫在無數(shù)西方作家的筆下簡直就是“宮廷血腥浪漫”的代言。歷史雖然已不可考,但即使安妮真的有什么所謂的情人(在嫁亨利八世前她本來就是有婚約的),也并不讓人感到驚訝,國王和王后各玩各的本就是西方宮廷里的一條潛規(guī)則。至于說安妮和她的哥哥之間有沒有奸情,也并沒有什么太省得考究的,對于亨利八世來說,重要的是除掉一切影響絕對王權(quán)的阻礙,比如不能生下繼承人的安妮·博林,比如政治影響在歐洲大陸盤枝錯結(jié)的博林家族。往事以成歷史,這樁千古疑案也不過是歷史中的一粒塵埃罷了。
據(jù)說安妮·博林在臨刑前非常鎮(zhèn)靜,甚至還笑了出來,這一幕曾被后世的以簡·奧斯汀為代表的安妮粉絲們推崇至深-不愧是偉大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生母,面臨死亡都如此鎮(zhèn)定從容,這才是真正勇敢堅強偉大的女性!在我看來,安妮的表現(xiàn)不過是應(yīng)了中國的一句古言-“哀莫大于心死”,對安妮這樣一個女人來說,這里的心死自然不單單是對所謂愛情的心死,事實上我甚至不認為她對亨利八世的愛情會比亨利對她的那可憐的一點點稍縱即逝的愛情多出多少來,她的心死更多的是對自己終于失去了一切權(quán)力的認知。對于一個生活在權(quán)力中心的人來說,她自然明白當權(quán)力盡失時自己會有怎樣的命運。面對這樣一個已知的命運,也許她唯一能做的就只剩一個“從容”了吧,只有這樣,她的聰慧、堅強和驕傲才可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這一點,是真正的“貴族”的認知。我曾在關(guān)押過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東奈特的監(jiān)獄里一字一句地通讀她的生平和獄中生活,有一句話是令我至今難忘的,大意是“她在監(jiān)獄生活中的表現(xiàn)保住了一個貴族最后的尊嚴和體面”。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有時我想,這實在是說給那些真正的貴族們的。
3、簡·塞穆-絕情君王的“唯一愛情”
凱瑟琳·阿拉貢和安妮·博林的前車之鑒并不能阻止上流社會的女人們跳上亨利八世龍床的迫切渴望。在安妮·博林“光榮”得成為西方歷史上第一個被送上斷頭臺的皇后的11天之后,安妮的侍女簡·塞穆也“幸運”得成為亨利八世的第三位王后。
也許是前兩位皇后的“博學多才”讓亨利八世對“聰明的女人”著實傷透了腦筋,這次他選擇的這個女人是個頗為符合東方程朱理學“德言容工”標準的女人。從有據(jù)可考的歷史上看,這個字母不識一個、整天忙于紡織刺繡的簡·塞穆應(yīng)該是個稱得上“溫柔賢惠”的女人。對自己的丈夫,她小心翼翼、體貼入微;對前兩位皇后留下的孩子,她和言悅色、關(guān)懷到位;對宮中的事務(wù),她盡職盡責、規(guī)矩守禮。前面說了,安妮對時尚的敏感即使在法國都是出名的,她在世的那幾年,英國宮廷的服飾曾發(fā)生過稱得上“翻天覆地”的改革“開放”。安妮死后,簡·塞穆謹遵丈夫的圣諭,明令禁止“安妮風格”在宮中的出現(xiàn),她自己自然是首當其沖以身作責,行“保守”之能事。結(jié)合簡·塞穆保守的性格來看,所謂她在做安妮侍女時無論亨利八世怎樣威逼利誘都拒絕成為他的情婦的說法應(yīng)該是有可能的,對比安妮·博里懷著亨利八世的孩子登上王后寶座的往事,這倒是結(jié)結(jié)實實地打了當年也是“嚴辭拒絕”亨利八世求歡的安妮·博里一個嘴巴。
浪漫主義者總是相信亨利八世對簡·塞穆的感情是“特殊”的,這位絕情寡義的君主曾親口稱她為自己“一生最愛的女人”。我卻更愿意相信,亨利八世對簡·塞穆的“最愛”中最重要的主觀原因是她為這位盼子成癡的君主生下了一生唯一的一個名正言順的兒子,而最重要的客觀原因則是她死的時機恰當。
簡·塞穆是個無論生死都應(yīng)得上一個“巧”字的女人,這個“巧”,應(yīng)該就是所謂的“幸運”。簡·塞穆不漂亮也不博學,在她做凱瑟琳王后侍女的年月里,亨利八世眼睛里看到得只有瑪麗·博林這樣美麗的女人和安妮·博林這樣智慧的女人。安妮·博林的智慧和強勢讓亨利八世對女人的所謂“聰明”深惡痛疾,這時仍留在宮中做侍女的簡·塞穆碰巧走入他的眼中,也許一開始只是想變個口味,沒想到一來二去的,這位偉大的君主在對比中認識到了“女子無才便是德”對男人的重要。他需要的妻子不再是像凱瑟琳或安妮這樣“心中有溝壑”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心太雜,難以馭駕,他需要得只是一個以他為天的全心全意順從他的女人。至于美貌,他的情婦們完全可以滿足他肉欲的追求。
亨利八世的心思變化讓簡·塞穆?lián)炝藗€大便宜。但是畢竟機會是屬于有準備的人的,如果說簡·塞穆是個完完全全的被天上的餡餅砸中的傻大姐自然也沒人信。這個跟隨過兩位王后的侍女在心思上不可能單純?nèi)缰赏?,作為安妮的貼身侍女,她在舉證安妮罪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身為女人,所謂的“大智慧”和“小智慧”有時是很難界定的。安妮一生弄權(quán),結(jié)果被自己的男人推上風口浪尖擔了一世罵名,一生心血就換來得是盆盆臟水條條污蔑和丈夫的一個“殺”字。像簡·塞穆這樣的小女人,即使玩弄心機也都只是些小聰明小陰謀,絕對上升不到安妮這種涉入到王權(quán)和國際政治的程度。可是偏偏是這樣一個女人,取代了安妮,成了薄情君主至少是口中的“唯一”。究竟誰是“大智慧”誰是“小智慧”,究竟怎樣才算“大智慧”怎樣才算“小智慧”,百年來太多的女人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惑,即使到了號稱“男女平等”的今天,問題的答案依然捏在男人的手中。
簡·塞穆這個女人似乎就是為了給亨利八世留下個兒子而生的,生下了兒子她在這個世間的使命也就終結(jié)了。有人感嘆她的福薄命苦,我卻覺得這其實是她的幸運。死在亨利對她由愛(雖然不知那愛有幾分)生厭之前,死在被亨利八世日后難保哪個“心血來潮”的折磨之前,以死亡為代價在他心中留下一份美好,換取家族的平安富貴,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4、江山與美人-亨利八世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之“愛”
簡·塞穆死后亨利似乎著實“悲傷”了一陣子,這悲傷雖然影響到他找皇后,但似乎沒沒有影響到他找情婦。反正兒子都有了,估計濫情的亨利八世也樂得做個黃金單身漢。簡·塞穆去世兩年之后,迫于法國與神圣羅馬帝國結(jié)盟的形勢,亨利終于為自己選了人生中的第四位王后-德意志的安妮公主。
同他娶第一位公主一樣,這依舊是場政治婚姻。馬丁路德金在德國的宗教改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卻是深刻的,它成了日漸強大的德意志脫離神圣羅馬帝國的催化劑。法國與神圣羅馬帝國結(jié)盟使天主教的氣焰再度高漲,這對那些與羅馬教廷背道而馳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個“利空”消息。英德結(jié)盟是形勢使然,而聯(lián)姻則是結(jié)盟的最佳手段。這時,政治理論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可以定義亨利八世的這次婚姻的專業(yè)術(shù)語-馬基雅維利主義。無論誰也忘不了亨利八世曾在羅馬教廷麾下旗幟鮮明聲討過馬丁路德金,之后為了王權(quán)背棄了羅馬教廷,接著他卻又娶了信奉“新教”的德國公主,而這個“新教”正是馬丁路德金在德國改革所建?!皼]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倘不是馬基雅維利早死了幾年,恐怕亨利八世此舉很難不被他寫入文章中充當最佳案例。
雖然皇室婚姻從很大程度上說都是政治交易,但是遇到亨利八世這樣前科累累的主兒,嫁他的公主估計在出嫁前就已經(jīng)做好了“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準備。較之亨利八世的前幾位妻子來說,這位安妮公主應(yīng)該是最有女人智慧的,她背后無疑有一支16世紀最為優(yōu)秀的危機公關(guān)團隊。借著法國與神圣羅馬帝國同盟關(guān)系的破裂的契機(這樣英德同盟便顯得可有可無了),在危機公關(guān)團隊的指點下,安妮公主于成婚六個月后成功地同亨利八世協(xié)議離婚。摘除了王后的后冠意味著擺脫了死亡的陰影,她拿著亨利八世所給予的豐厚的養(yǎng)老金過完了自己的后半生。比起亨利八世的前幾位以及馬上就要到來的以后那位王后來,安妮公主的結(jié)局稱得上是最好的了。
同安妮離婚后,亨利八世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娶了他的第五位王后-前皇后安妮公主的女侍凱瑟琳·霍華德。向前追溯的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亨利八世似乎對王后身邊的侍女們有著特殊的愛好?,旣惡桶材葸@對博林家的姐妹花都是從王后侍女開始做起,最后成了亨利八世的枕邊人;而第三任王后簡·塞穆則服侍過亨利八世的前兩位王后。這也不能一味“誤會”亨利八世,說他專喜歡做那只吃窩邊草的兔子,國王與侍女就像導(dǎo)演與演員,后宮潛規(guī)則而已。
同前幾位王后相比,這位凱瑟琳·霍華德出身高不過兩位公主,才華比不上安妮·博林,德行更是不及簡·塞穆,她吸引亨利八世的地方簡單而直接,那就是美貌。凱瑟琳·霍華德嫁給亨利八世所掀起的軒然大波比起當初的安妮·博林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她首先惹來非議的是她嫁亨利八世前的一段刻意隱瞞的婚姻,這為她引來了“重婚罪”的控訴。但是色欲熏心的亨利八世為了抱得美人歸,非常大方得“寬恕”了她的這一罪狀。就像前幾次婚姻的角力一樣,在亨利八世的一意孤行下,凱瑟琳·霍華德終于被拉上了王后的寶座。無論嫁給亨利八世是為了財富、地位還是權(quán)勢,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凱瑟琳·霍華德對亨利八世絕對沒有“愛情”。亨利八世陰冷如蛇,猜疑如狐,狠絕如狼,丑胖如豬,試問一個心智健全的年輕貌美的女人如何對這樣的男人心生愛戀?嫁給亨利八世時,凱瑟琳霍華德還不到20歲,而亨利八世卻已經(jīng)是個五旬老翁了,典型的“一樹梨花壓海棠”。老夫少妻的婚姻中最常見的就是“出軌”,盡管亨利八世將凱瑟琳·霍華德盯得很緊,該來的躲不過,綠帽子仍然從天而降,不偏不正落在了他的頭上。如果這只是尋常夫妻,那亨利八世大可以要求離婚并且有權(quán)拒絕支付贍養(yǎng)費,或者再“任性”一點,以牙還牙地送凱瑟琳·霍華德雙綠鞋子,但是這是野獸國王同美女王后的“成人版愛情童話”,注定要充滿血腥,離開了血腥便沒有了“浪漫”。于是,國王的豬頭上依舊戴著那頂無形的綠帽子,而凱瑟琳·霍華德那顆美麗腦袋上卻再也戴不了任何的帽子了,無論什么顏色。
從某個角度來說,凱瑟琳·霍華德推動了英國法制的“完善”。在她死后,亨利八世修改了國家法律,將王后“通奸”以叛國論處??上У氖呛嗬耸肋€沒有親身實踐新法律就去向上帝述職了,而他的第六任也是最后一任王后凱瑟琳·帕爾則在他死后毫不猶豫得風光再嫁了。真是活到最后的活得最好??!巴爾扎克的老爹咬著牙挺到最后,終于拿到了集體養(yǎng)老保險的全部收益;帕爾王后活到最后,終于迎來了人生中的下一個春天。這位王后與亨利可謂是“絕配”,在嫁給亨利八世之前她就已經(jīng)結(jié)過了兩次婚,這放在當時的任何一個貴族女性身上都可以稱得上是“驚世駭俗”了。估計這兩個人很有可能是因為對婚姻問題有著難得的共識而走到一起的。
算上與亨利八世的婚姻,凱瑟琳·帕爾一生共結(jié)了四次婚,第四次婚姻的對象叫托馬斯·塞穆,他是亨利八世第三任王后簡·塞穆的哥哥。這樣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真讓人擦一把汗,不知道這幾位泉下重逢時該怎樣相互稱呼。不過不要以為這樣混亂的關(guān)系到這里就打住了,王室的八卦永遠比電視劇要精彩得多。
5、蛇足-嫁給英格蘭的“處女”女王
托馬斯塞穆既然敢于接收國王的遺孀,他就絕對不是省油的燈。這位無論在輩份還是年齡上都夠得上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叔舅輩的美男子大叔,不知是受“戀童癖”的驅(qū)動還是出于政治投機,居然堂而皇之地追求過少女時代的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一世不愧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女兒,無論在對權(quán)力的渴望還是對情人的狠絕上都比她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當上女王后居然把這件宮廷丑聞放到了明面上,以“對女王不敬”之罪結(jié)束了托馬斯·塞穆的富貴生涯,這實在讓那些等著揪她小辮子的政敵們大跌眼鏡。伊麗莎白與她的這位名義上的舅舅之間到底有沒有過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這就只有當事人最清楚了。
在前世后世的人們歌頌或贊嘆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領(lǐng)導(dǎo)英國真正走上“黃金之路”的政績時,在以YY為主業(yè)的小說家們爭先恐后地替伊麗莎白一世悼念被她處死的初戀托馬斯·塞穆并為之編織了一個又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悲歌時,在政治家史學家們過份理智地“分析”號稱嫁給了英格蘭的“處女”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終身不婚的最大原因是不愿有個丈夫來分享權(quán)利時,又有多少人真正關(guān)心過亨利八世那五段婚姻在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孩的心底所刻下的傷痕呢?不知是誰說過,傷得越沉,藏得就越好,也越不容易愈合。
亨利八世的六段婚姻共留下二女一子三個孩子,每一個都繼承了他的狠絕冷酷。在之后近二十年里,這些孩子們?yōu)闋帣?quán)奪利機關(guān)算盡,以種種殘酷的手段向他們在棺材里的父親證明著都鐸傳人的“優(yōu)秀”。
4 ) 亨利八世那點破事
剛看了《另一個波林家的女孩》,對這個國王有點小興趣,查了點維基,講來玩玩。
亨利八世是亨利七世的次子,難怪他在電影里對著瑪麗波林作理解狀講:“我知道,第二個孩子總是不受重視的,生活在長子的陰影下”,原來是深有體會哦。他的母親是約克的伊麗莎白,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的女兒。愛德華四世掛了以后,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就是五世。結(jié)果四世的弟弟理查跳出來講,五世,你老爹跟老媽婚姻無效,你么有繼承權(quán)。理查就把五世幽禁了,自立為理查三世。另一個家族的亨利.都鐸迎娶了這位伊麗莎白公主,就跟理查三世干了起來,三世戰(zhàn)敗,都鐸娶的既然是老國王的長公主,當然是老實不客氣的做了國王啦。他就是亨利七世,從他開始,就是都鐸王朝開始。
扯遠了,繼續(xù)講亨利八世。
主要來講他的狗血史。他的第一位王后,是西班牙公主凱瑟琳。比較狗血的是,凱瑟琳先嫁的是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但他們結(jié)婚幾個月,亞瑟就病死了。亨利八世的母親伊麗莎白出于維系英國和西班牙關(guān)系的考慮,讓凱瑟琳繼續(xù)跟自己的小兒子,亨利八世結(jié)婚。所以凱瑟琳比亨利八世整整大六歲。
因為凱瑟琳曾經(jīng)結(jié)婚,事情就比較麻煩。凱瑟琳宣稱自己第一次婚姻沒有圓房,又取得了教皇的手令,才得以順利成婚。這位皇后應(yīng)該說大方得體,深受國王的尊敬和人民的愛戴。但比較倒霉的是,她除了有一位公主,其余六個孩子全部夭折。根據(jù)電影的狗血描述,這時候凱瑟琳已經(jīng)絕經(jīng),再也生不出繼承人,所以很明顯的,亨利八世的心不再在她身上,他需要到處獵艷,生出自己的繼承人。
亨利八世一位很有名的情婦,也就是電影里描述的又漂亮又純真的瑪麗波林。但真實的她,經(jīng)歷比較復(fù)雜。她很小的時候就作為亨利八世的妹妹瑪麗公主的侍女,遠走法國。在法國,與國王傳有緋聞,因此被遣送回國。在英國,她又成為了亨利八世的情婦。這段關(guān)系在她與國王的私生子出生前結(jié)束。她的第一任丈夫患熱病而死,而第二任丈夫是個平民,這導(dǎo)致她被驅(qū)逐出了家族,窮困潦倒。
我們也可以猜測是瑪麗波林的姐妹安妮波林的出現(xiàn)導(dǎo)致了瑪麗的失寵。影視作品里統(tǒng)常將安妮認為是姐姐,但有一點證據(jù),就是貴族的頭銜通常是由長子女繼承的,而安妮的女兒,著名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并沒有波林家族的爵位頭銜??梢姲材輵?yīng)該是妹妹。
關(guān)于安妮,維基百科的說法發(fā)生了分歧。一方,包括大多數(shù)影視作品里的說法是,安妮引誘國王,堅持要將自己的處女之身留到與國王結(jié)婚之后,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為私生子。另一方,是說安妮已經(jīng)有了身孕。估計還是第二種說法比較靠譜,因為伊麗莎白一世,是她老娘加冕后三個月生出來的,多驚險啊,差點就是個私生女了。不管怎么樣,總之,就是這個安妮把國王迷的神魂顛倒,可以讓國王不僅僅把她當做情婦,而是要正式休妻迎娶。據(jù)小道狗血報道,國王承諾,與安妮結(jié)婚前,再也不碰自己的王后,再也不與其他女人眉來眼去,對于剛給他生下私生子的瑪麗波林也再不搭理。
國王休妻的理由,就是老調(diào)重提,說凱瑟琳王后第一段婚姻就圓房了,與他結(jié)婚的時候已經(jīng)不是處女了。既然她曾經(jīng)嫁給過自己的哥哥,那么他再與凱瑟琳有夫妻關(guān)系,那就是亂倫了,要求宣布婚姻無效。不得不說,這招數(shù)太毒了,太不厚道了,離婚就離婚了,還要毀人清譽啊,好歹是二十多年的夫妻呀。有正義感的人還是在的,國王離婚要得到教會批準,可無論國王怎么斡旋,甚至威脅英國不再給教會交稅,教皇就是不鳥他。一怒之下,亨利八世跟天主教庭決裂,改信奉了英國新教,也從此重新樹立了國王的權(quán)威。亨利八世由自己扶植的傀儡主教宣布了自己與凱瑟琳王后婚姻的無效??蓱z他們的長女瑪麗一夜之間從英國的長公主變成了私生子。日后還遭受了繼母的不少蹂躪,不知是不是童年陰影造成了心理變態(tài)。她上臺后又大力推行天主教,屠殺新教教徒,人稱“血腥瑪麗”----記得那種雞尾酒不?
亨利八世迫不及待的迎娶了安妮波林,可惜安妮除了伊麗莎白公主,也是一無所出。很快,安妮王后也被編排了N種罪名,什么叛國啦通奸啦亂倫啦被斬首。哎,安妮只當了三年的皇后,看來男人的“真愛”都是很短的,尤其是有權(quán)有勢的。
歷史總是相同的,安妮波林當初是凱瑟琳王后的女官,這次,她的繼任者,亨利八世的第三任皇后又是她的女官。相對安妮,她還算善終,給亨利生下了唯一的男嗣愛德華王子后,她就去世了。
亨利的第四次婚姻是政治聯(lián)姻,他娶的是德國可里維斯公爵的姐姐。為的是他們同樣支持新教。出于謹慎,亨利還派出了一位畫師去畫了這位公爵小姐的畫像。想到什么沒?王昭君為什么會被逼出西域???同志們,假冒偽劣害死人啊。畫像那是貌若天仙,亨利大喜過望,急忙答應(yīng)了婚事。沒想到娶回來一看,五官好像是差不多,可是……臉上怎么那么多的痘痘?!婚歸婚了,亨利對這位王后完全沒有性趣,后來因為可里維斯公爵與羅馬教廷有糾紛,亨利也就順勢宣稱他與王后沒有圓房(亨利,我相信你?。槃輰⑦@位王后改嫁他人。推薦這位天仙的克倫威爾伯爵被牽連斬首,當年,可就是他,幫安妮波林捏造了種種罪名,處死了這位皇后,正是一報還一報啊,不是不來報,時候還未到,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公理……哎呦,不要砸我,我,我這就繼續(xù)!?。。?br>
他第五個老婆也跟安妮波林有關(guān),是安妮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我說什么來著,歷史往往是相同滴,這位小姐是剛剛那個德國小丑妞的女官。看來女人不放心家里的小保姆,這是有理由和淵源的~這位小姐也是命運悲慘,首先,亨利這時候已經(jīng)50多了,體態(tài)臃腫,還是個老爛腿,怪味一陣陣的,我們沒理由相信她真愛亨利。波林家族一貫有獻女人換寵的習慣,可謂是前赴后繼英勇無比啊,可見這位凱瑟琳小姐不過是被自己無恥的老爹老媽以及眾親戚出賣的犧牲品。她婚后,亨利倒是對她以及她的家族都無比寵愛,但凱瑟琳剛值17、8,對亨利提不起興趣也是正常的。她的情人是以前與她有過婚約的卡爾佩珀。他們的事情被告發(fā)后,亨利很長時間都不能相信,直到凱瑟琳給卡爾佩珀的情書擺在他書桌上,他才如夢初醒。亨利老兄,你真是綠云蓋頂啊……不過凱瑟琳還是很有骨氣的,在被斬首前,她說“我以王后的身份赴死,但我更希望能作為卡爾佩珀的妻子而死?!?她與卡爾佩珀一起被斬首,尸首與自己的表姐安妮波林葬在同一個地方。
亨利的第六位妻子是個老寡婦(哎,真是每況愈下……),但很明顯,她對亨利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在她的推動下,第三部《王位繼承法》通過實施,這部繼承法規(guī)定了私生子也有繼承權(quán),所以血腥瑪麗以及著名的伊麗莎白一世,雖然由于母親的婚姻被宣布無效而成為了私生子,但同樣擁有了在正位的愛德華王子以后的繼承權(quán)。
亨利死后,與自己的第三任妻子珍合葬,看來他是很珍視自己這位短命的妻子,一來她給他生下了唯一的男孩,二來她也沒做什么對不起他的事情(我是否可以很陰暗的說是還沒來得及就掛了……)。珍被亨利稱為自己唯一承認的合法的妻子。感嘆一下,果然是死人地位無限高啊。
亨利死后,他的兒子愛德華繼承了王位。他沒有后代。他死后,是凱瑟琳王后所生的瑪麗繼承了王位。然后,便是伊麗莎白一世。由于他們都沒有后代,所以都鐸王朝就此終結(jié)。
呼……終于寫完了,多不容易啊。
5 ) 背叛的成本
沒有希望的人生,不會是幸福的人生。
如果你的生活充滿了背叛,充滿了爭權(quán)奪利,充滿了謊言,充滿了不信任,你的人生還是有希望的人生嗎?你能對這樣的人生還抱有熱情嗎?
當姐姐安妮決定不顧妹妹瑪麗已經(jīng)愛上國王這個事實,要從妹妹手中奪取國王的愛時,她衡量過,這樣的背叛將會是成本很低的背叛。首先,妹妹是自家人,理應(yīng)體諒她為了家族利益去追逐國王的愛;再加上,她已經(jīng)因為美麗,背負眾多女人的嫉妒和仇恨,妹妹因此而產(chǎn)生的恨,只如在大象的重量上加上一個蘋果而已,幾乎不可體察。
當國王決定背叛為自己生兒育女的瑪麗,而追逐美麗的安妮時,他要為背叛所付出的成本為零。他是那個國家的王啊,哪個女人不是屬于他的?他喜歡寵幸誰,要拋棄誰,都不需要付出任何的成本,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下。
當安妮流產(chǎn)時,從此失去國王的愛以及失去王后的寶座,是她不能承受的結(jié)果。相比之下,鋌而走險與自己的弟弟通奸,再懷上一個孩子,這個背叛的成本比失去王后寶座這個后果在她看來要輕一些,即使被發(fā)現(xiàn)的話,將是叛國的大罪,將要失去腦袋,她仍愿意一試……
可見,人總會在背叛的成本很低,或者即使很高,仍然值得以此去交換自己心愛之物的情況下,選擇背叛。一個男人沒有背叛你,是因為成本很高,還是他能力不足以背叛,還是他不愿意背叛?
如果一個男人在背叛你的成本很低時,仍然選擇忠誠于你,這樣的男人就該關(guān)起門來好好愛了。
6 ) 英國皇室的那點破事兒
正因為有了這些破事兒,那么多小說家歷史學家劇作家和導(dǎo)演,都不愁沒有事情做。
撇開歷史不談,單單把它作為好萊塢電影來衡量,這個由哥倫比亞公司投資,BBC Film Council參與制作,2008年2月上映的 好萊塢 電影The Other Boleyn Girl水準還不太壞。原因如下:
1,故事
雖然是宮廷背景的period film,但主題不是陰謀家之間的政治斗爭,而是女人之間的床第斗爭。這種片子套路通常應(yīng)當是:
純樸而貌美的年輕少女 + 野心勃勃的陰謀家政客 + 貪戀女色的國王 + 險惡的宮廷斗爭 = 一切故事皆有可能
然而,現(xiàn)在不僅是一個貌美的年輕少女,而是兩個,而且其中一個不那么純樸,更何況兩人是姐妹,所以當然有戲。姐妹之間爭男人,男人是英格蘭國王,well,you can imagine the rest.
論戲劇元素呢,怎么也算齊全:野心,密謀,引誘,通奸,懷孕,流產(chǎn),私生子,結(jié)婚,離婚,審判,亂倫,斷頭處死......一一列舉出來真令人昏厥。想必編劇和小說作者(Philippa Gregory)已經(jīng)絞盡腦汁。對于一個宮廷背景的Drama,觀眾們還能要求什么呢?
想當年我在初中歷史課上知道了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于153x年和天主教會決裂,從此英國信奉新教,哇,這是多么意義深遠的歷史事實,就像影片結(jié)尾的字幕說的一樣。然而,我們初中歷史書上可沒有說亨利八世做出此舉是因為他得不到某個女人。事實怎樣,亨利八世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歷史學家可以對本片提出種種批評,然而見識淺薄追求廉價情節(jié)的觀眾(如我)覺得這個情節(jié)很受用。亨利八世真是缺心眼。
當然,片子里他缺心眼的地方遠遠不止這一處。哈哈哈。Eric Bana這個國王大概是最臉譜化符號化的一位人物。
極度不合史實的劇情還有一大把一大把的,比如,據(jù)歷史記載,Mary在和她丈夫William結(jié)婚之前就已經(jīng)和法國國王有關(guān)系,家里頭受不了了,趕緊把她從法國抓回來,免得她在外邊惹事。就這件事情看來,Mary也不是省油的燈,也遠沒有那么天真善良純樸。當然本片里的Mary具有完美的性格,不然這故事還怎么演。
anyway,摳著歷史事實挑錯誤的心態(tài)不利于欣賞電影。相比于歷史學家而言,一個對那個時代英國歷史了解淺薄的觀眾(如我)在電影院里得到了更多的樂趣。似乎鄰座的幾個英國老太太也得到了很多樂趣。英國人民對于王室的情感很有趣,大家都好奇,大家都去看,看完都說離譜,可是還是喜歡看。
2,排場
很美。
主題音樂挺不錯。整個影片的畫面非常浪漫主義,因為是中世紀宮廷戲嘛,何況還是以女子為中心的,這很容易理解。
影片開場是一片金黃色的麥田,鋼琴音樂伴著三個孩子嬉戲的笑聲,Sir Thomas和Lady Elizabeth在樹林中散步,看著自己的三個孩子,討論Ann和Mary的性格和婚事。很開門見山。
還有國王要來他們家的那一段:騎馬報信的小子遠遠看到了國王的大批人馬沿著山谷臨近,便如臨大敵般策馬飛馳,嘶聲叫喊:THE KING!THE KING!然后一組鏡頭:院子里正在烤肉的人們,廚房里準備菜肴的人們,都慌亂如無頭蒼蠅般;屋子里的父母親大人緊張的神情,正在打扮的Ann急急的奔到窗前,Mary隨后。我們看到了兩個年輕美麗的側(cè)影,映著窗前的日光,Ann思慮而緊張,Mary無心且無邪。這個鏡頭還算精心策劃的,不知當時拍了多少take呢。笑。
服裝道具都有水準。本片的服裝設(shè)計和藝術(shù)指導(dǎo)應(yīng)該提名個獎什么的。哥倫比亞果然不是傻瓜,拍英國宮廷的東西當然要和BBC合作。BBC Films在這類問題上一向有品質(zhì)保證。而我一直喜歡看金發(fā)的漂亮人兒們身著華服在金黃色的燈光下微笑,說話,鞠躬和舞蹈。:D
3,人物
單單這兩個年輕女演員的同臺合作就是炸彈。想必這一點制片方都心里清楚。個人覺得Portman和Johansson演的都很好,當然沒有好到能得到學院獎最佳女主角什么的,但是都很稱職了。倆人都不是英國演員,然而英國口音裝的還不錯。西班牙來的女皇口音也裝的不錯。
Portman演Ann很合適,她一看就不是那種純樸善良artless的乖女孩兒,到目前為止她最critically acclaimed的角色應(yīng)該數(shù)Leon(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那個早熟小女孩瑪?shù)贍栠_,和Closer里的Alice,都是復(fù)雜莫測的角色。Portman的Ann Boleyn有性格,夠嫵媚,夠強硬,也夠狠。她在宮廷里眾目之下的妙語連珠可能略顯造作,然而還不甚離譜。
King Henry VIII: [to Anne] And what would you know of great men?
Anne Boleyn: I'd know one, if he were before me.
King Henry VIII: Do you see one here?
Anne Boleyn: [walks about the hall, surveying the men] Looking, my lord.
Anne Boleyn: [stops in front of the King and smiles] Ah, found one.
值得提一下的是她的微笑,那種眼珠看定了你的微笑,很魅惑。
Johansson演Mary也不錯啦。Mary和Girl with Perl Earring里的Griet性格相似。這個低眉順眼啊,深明大義啊,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居家好女人。當然歷史上的Mary是什么樣兒的,沒有人知道。Ann Boleyn更為人知曉,因為她好歹也算作Queen,雖然只有3年而已。Mary相比而言是一個隱藏在歷史背面的人物,這類人物最近總被小說家看好,因為有的是空間可以想象。這里的Mary是個絕對的主角,所謂的正面人物,片名(也是小說)的The Other Boleyn Girl指的其實是她。嗯。雖然作者的說教意味有點濃,反正是電影嘛。
另外值得一提的人物:
Kristin Scott-Thomas!
很少看到她出現(xiàn)在好萊塢銀幕上了。有氣質(zhì)的女人唉。Lady Elizabeth這角色很不錯的。她從來都作為一個明智的反對者:反對自己的女兒和國王搞上瓜葛。擔心這會給他們家遭來橫禍。她是對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就是她說的:What IS treason?
順便說,這片子的總體臺詞水準比較平平。
Juno Temple
嗯!這個小女孩1989年出生??!這個嫩的。這里她演的是Jane Parker,就是原來在Catherine of Aragon下邊作lady-in-waiting的后來嫁了George Boleyn最后向國王告發(fā)Ann和George的那個。是個惹事兒的主兒。去年她在Atonement里邊演那個開始被巧克力工廠老板強奸最后卻嫁了他的表姐,也是個惹事兒的主兒。再之前她在Notes On a Scandal里演Cate Blanchett的青春期叛逆女兒,還是個惹事兒的主兒。笑。
再就是Alfie Allen了。那個國王派來的給Portman送了兩次禮物的跑腿的,都被退回去了。哈哈,這個超級龍?zhí)籽輪T啊,去年在Atonement里他也跑了次龍?zhí)?。今天發(fā)現(xiàn)這個他演的messenger很驚喜,因為半個月前還在這邊看到活的本人出演的話劇。:)
好!終于說完所有正經(jīng)話,下面開始不負責任的亂講啦:
要說本片傳達的觀念之一:在英格蘭皇室的那些破事兒之中,什么是頭等大事?
答案無疑是:懷孕生兒子!
別說生兒子,就連懷孕的消息宣布那一刻,你看Mary她爸爸跟她叔叔臉上的表情......那感覺就像一人懷孕,雞犬升天。(笑)
當然,可憐的還是女人們,生個孩子真是難啊!生個兒子更是難??!在這個問題上運氣好的,如Mary,得了寵,懷了孕,然后就給關(guān)在黑屋里,終日臥床,跟囚禁差不多,等到兒子生出來了,也失了寵,連孩子一塊給趕到鄉(xiāng)下去;運氣不好的如Ann,或Catherine of Aragon,生產(chǎn)那日撕心裂肺的大叫一通,之后精疲力盡的,或失望的抱著女兒,或生出死嬰痛哭流涕。更慘的是Ann夜里好好的睡在床上,孩子就沒有了(上帝?。9湃藗冋婵蓱z。
突然想到的小trivia:
Johansson和Krinstin Scott-Thomas第一次合作是1998年的馬語者。The Horse Whisperer,母女關(guān)系。這片子里她們還是母女關(guān)系。還有,據(jù)說當時馬語者也找了Portman,她給推掉了。這點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喲...
啊,打了好多字??!累死了。
這片子得到的評論是毀譽參半甚至毀多于譽,然而我覺得它還不錯。不是經(jīng)典之作但絕對不是爛片。想必是因為自己在電影院里看的緣故。:)
服裝人物都很漂亮。
Henry VIII, 英國國王,真是個只會用下半身思考的蠢貨??!
Natalie Portman不是胸沒有誰大,是她根本沒胸
Natalie Portman的胸沒有Scarlett Johansson大。。。
最愛兩位女主~配樂也不錯~歪了的歷史正好借此機會補正
娜塔麗?波特曼真演不好搞陰謀的女人
“小三很強勢,小三修正果,小三生的閨女是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英格蘭整整45年,直到今天,大英帝國鈔票上老老實實印著小三閨女的頭像。做三做到如此地步,就算掉腦袋也值得了。 ”ps打醬油的人真的太多了
王室流產(chǎn)史。
原本是沖著娜塔莉和斯嘉麗去看的,看了一會兒驚異地發(fā)現(xiàn)了Jim Sturgess,再看了一會兒又發(fā)現(xiàn)了BC,再后來還發(fā)現(xiàn)了小雀斑,暫停了一下刷豆瓣劇照還發(fā)現(xiàn)了加菲……宮廷戲里的建國大業(yè)啊,墻頭們跑得還都是龍?zhí)住?然后我就再也不能淡定地專注于情節(jié)了……事實上情節(jié)也的確沒什么看點……
還可以,兩個波林的形象都好平面啊,沒有太出彩的地方,缺爺和dexter兩只炮灰比較養(yǎng)眼,但明顯缺爺演技牛多了,dex和在one day里毫無區(qū)別??
三年下了三次最終在第三次完整的看完了,配樂服裝用光劇情挑不出一點不喜歡,可以多加星么,初婚分別得約翰遜和康伯巴奇看得揪心,波曼遭暴痛哭一下又看到了小Mathilda,立后霸氣,斬首劍的回音
最驚悚的是突然看到馬臉……Benedict Cumberbatch
這部電影說明了一個真理,做人不能太貪心。傻人有傻福吧。
歷史???無歷史性。宮廷?。繜o陰謀論。
得感謝這導(dǎo)演,請來了我心目中的一二號女神。
英國攝影果然很注意自然光線得運用及前景
什么樣的女孩匹配什么樣的愛情,人不善良到最后就會變得可悲。精蟲上腦的男人最無恥,嫉妒心泛濫的女人最可恨。此片刨除脫離歷史外,是女人的一本愛情教科書。
納塔麗·波曼的表演就像一個任性的女孩,而非有野心的女人。
又一出宮廷美人心計大戲!還是兩位女神級女主出演,彪英音各種讓我出戲。波特曼演毒婦斯嘉麗演傻妞好不習慣!艾瑞克巴納帥氣國王昏倒了!還有BC Sherlock大馬臉!《一天》的男主吉姆·斯特吉斯大萌貨賣萌!還有《和瑪麗蓮的一周》里那個雀斑男Eddie!還有Andrew加菲大萌!各種英國人彩蛋!
一部1/4時間都在分娩或者流產(chǎn)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