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看這個故事別有一番滋味。
盡管同性問題仍然不是一個被大多數(shù)中國人所承認的事實,但在今天看來,這個問題起碼已經(jīng)沒有當年那么嚴重,尤其是在大城市。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相對。
更嚴重的問題似乎是一個暴力裁員的問題。
你在一家大企業(yè)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成績非凡,結(jié)果最后的下場卻非常慘烈。
這也許是我們今天或者這一陣子所面對的更為嚴重的一個問題。
艾滋病只是一個借口。當這個借口變得不再有效,那些惡劣的企業(yè)仍然會積極尋找另外的借口來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借口。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我們似乎也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
費城故事很理想很美好,在美國的誕生之地,獨立宣言的簽署之地,一個瀕臨死亡的艾滋病患者通過法律來贏得尊嚴,尊重以及經(jīng)濟補償。
但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中,我們需要借助的是個人力量,是新的科技技術(shù)和社交媒體。
當然,即便是如電影中的美國,這正義來得也不算早。安迪辛辛苦苦找了那么久,連個愿意給他代理案子的律師都找不到。等到判決出來,他已經(jīng)命不久矣。
正義遲到這種事情就是無法讓人欣喜。
但無論如何,這個電影所彰顯的法律正義,的確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或缺的的。
這一方面當然是我國立法執(zhí)法還需進一步深化,另外一方面也許是整個社會仍然未創(chuàng)造出一種將雇員權(quán)利法律化的大環(huán)境。
當996是福報,狼性文化受到一片贊譽或者至少不會引來主流攻擊時,我們也許很難通過一種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勞動權(quán)益。
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遠的就不擴展了,畢竟大家更多還是認為這是一部同性戀電影。
ps 愛死開頭的斯普林斯汀的那首歌了。
男主安迪的表演超級超級棒!離開米勒律師事務(wù)所那段,那種絕望,在這之前他已經(jīng)找了9個律師了,沒有人愿意接這個案子!還有中間歌劇那段,隨音樂的獨白,享受!
兩位優(yōu)秀的律師之前可是一直針鋒相對。安迪因為被解雇找到米勒為他做辯護律師。可是當米勒得知安迪得了艾滋病還是同性戀時。他拒絕了!他排斥同性戀,同時他也害怕艾滋??!在圖書管內(nèi),安迪查看艾滋病的歧視遭到了管理員冷眼!米勒在與他相談之后同時也受到妻子的影響接了他的案子!倆人再次聯(lián)手!
要感嘆一下編劇的功力,在這么一個非法解聘案中融入了同性戀的討論,人們對同性戀艾滋病的歧視和艾滋病引起的恐慌!把同性戀艾滋病在庭上坦誠不公!還有米勒慢慢放下對同性戀的排斥,兩位的友誼!
最后真的好討厭那個女律師??
【編者按】 本學期,我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面向研究生開設(shè)了課程《法律電影賞析》。2021級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的一位同學選修了本課程并提交了一篇名為“《費城故事》為什么發(fā)生在費城?”的作業(yè)。我覺得寫的很有意思,所以在其授權(quán)之下發(fā)布在此。
《費城故事》為什么發(fā)生在費城?這是在2021秋季學期法律電影賞析課堂上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問題。記住這個問題不僅是因為答案,也是因為這個問題喚醒我回憶總結(jié)一部電影的方法。
首先,我會對這個問題進行個人角度的回答——當然我更多想說的不止是這個問題的回答。作為一名外國語大學的學生,我最初思考的答案是語義學上的,費城,Philadelphia,希臘語中的愛(philein)和兄弟(adelphos)的結(jié)合,brotherly love,在暗示故事情節(jié)中多么一目了然。然而名稱只是名稱而已。
老師和展示的同學從歷史角度進行了討論:費城,這是1776年簽署《獨立宣言》的場所,這座城市親眼見證美國人將“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寫入他們自己的歷史。同時,1787年的美國制憲會議也在費城召開,費城聽過的吶喊和歡呼,已經(jīng)成為在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們共同的過去。
現(xiàn)在,經(jīng)過觀影和自己的思考后,我想再從空間角度完善這個問題的答案。福柯指出,空間既是日常生活的場域,又是權(quán)力運行的載體和工具。在這部法律電影中,法庭是法律人行使權(quán)力和活動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中體現(xiàn)法律的過程,實現(xiàn)法律的價值,引發(fā)人們進一步的反思。城市則是承載法庭這個空間背后的“土地”。發(fā)生案件的律所,將歧視納入職場娛樂的桑拿房,收藏過往審判的讀書館。休庭時的家庭聚會,抱著黑皮膚布偶入睡的黑人嬰兒的臥室,這些城市內(nèi)截取的生活景觀,也構(gòu)成了一種新的空間——一種將法律空間支撐起來的框架,律法將它的影子投在上面。
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家列斐伏爾對社會空間進行了重構(gòu),他認為空間是“某種行走在大地上”的現(xiàn)實,即在某種被生產(chǎn)出的社會空間之中的現(xiàn)實,本質(zhì)是“社會關(guān)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在這個層面上,費城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兄弟之愛的名詞,一個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擔負起一種再生產(chǎn)再創(chuàng)造現(xiàn)實的職責。這讓費城成為費城。
不過,我想,影片是文化現(xiàn)象,尤其是電影學院生產(chǎn)的類型影片。在這樣的影片中城市濃縮成一個符號,發(fā)生在何處對于人們而言并沒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對于蘭波而言的“生活在別處”的當代人。
我們喝著錫蘭紅茶,用著日本屏幕,網(wǎng)上為美國作家翻譯短詩,關(guān)注新西蘭牛乳和泰國冬陰功湯,我們借此生活在彼岸,真正生活落在哪里已經(jīng)不再重要。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曾真正到達,而是通過搜索引擎關(guān)鍵詞來獲取未知的信息。在美國的諸多地區(qū)中,當我們檢索拉斯維加斯的時候大數(shù)據(jù)會推送博彩,當我們檢索夏威夷的時候大數(shù)據(jù)會推送海浪,檢索費城——大數(shù)據(jù)為我們推送《費城故事》,同時我們看到主流的評價,它們以一種姿態(tài)告誡我們“選擇愛的人與性別無關(guā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諸如此類的規(guī)訓。對一座城市的了解,必然從大多數(shù)人眼中的形象、象征或者說是一種信仰開始的。盡管現(xiàn)在,當我們再去檢索不同的城市時,更多關(guān)聯(lián)出的是實時疫情。
因此,城市空間的象征,也只是法律(或者是各種文化)電影中的人們刻板印象的規(guī)訓而已。
《費城故事》為什么發(fā)生在費城?——這個問題我的思考到此為止,但是我記住的第二個問題也與這部電影有關(guān),便是老師的追問:“為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感謝這門法律課,感謝老師用平等的角度緩解了我對于這部電影的生理性陣痛。第一次看《費城故事》的時候是在本科學校,在517國際不再反同日中的觀影教室里。不知道是不是那天貪涼吃了冰,還是空調(diào)太冷,或者是由于心理上的因素,我清晰地記得觀影時身體胃痛般的痙攣感,尤其是在那近乎迷狂的歌劇中。我不喜歡電影對于同性戀者的塑造,病態(tài),弱勢,和借助歌劇展現(xiàn)的不自由——真正自由的人無需在房間中與輸液瓶共舞,他應該在舞池中與戀人在祝福聲中向高處振翅。
電影表現(xiàn)的同性戀者是真實的嗎?這樣的塑造是在喚醒法官——觀眾的同情或者是憐憫之心嗎?性取向、種族……我不喜歡“同情”或者是“可憐”這樣的動詞,因為這個動詞天生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一種所有者對無所有者的審判,一種將被注視者歸類為與自己不同的異者的傲慢。那時候的我的關(guān)注點在同性戀者身上,居然感受到了屏幕后深深的嘲弄。而第二次觀影就是在法律電影賞析的課堂。我沒有想到自己會看第二遍。
老師對于平等的剖析的確是一種嶄新的思路。為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費城故事》為什么發(fā)生在費城這個問題后,我最喜歡的第二個問題。如果說第一個問題是對時空用意的反思,那么這個問題就是對原先真理的質(zhì)疑。我更喜歡這個問題,因為平時我從未這樣來想過,單是思考本身就給我足夠的快樂,盡管我沒辦法立刻給出答案。為什么呢?談平等的話,要從更弱者出發(fā)還是更強者出發(fā)?
然后老師說起,被馴化的信仰,不斷演進的平等體系,這種資本主義不斷進步(或者是退步)的變化使得人人平等。這是一種信仰,變成社會共識之前,需要Andy此類犧牲者的不斷出現(xiàn)和追問。
因此想到《悲慘世界》中的一段話,浪漫的法國人寫道:他極端痛苦,為了失去堅定的信心,他感到自己已被連根拔起。法典在他手里只是一根斷株殘樁了。他得和一種不熟悉的顧慮打交道。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感情,和法律上的是非截然不同,而這法律過去一直是他惟一的尺度……新天地在他心里出現(xiàn)。
在這不斷演進的平等體系中,我們用這部電影來紀念犧牲者,就像用一朵玫瑰去紀念阿爾吉儂。
此外,這部電影讓我更深一步思考委托人和律師之間的關(guān)系。我曾經(jīng)在live上聽日本律師唱rap,有一段詞是“お前の叫びはお前のもので弁護は出來ても代弁は出來ない,同じく俺の怒りや痛みは俺だけのもんだ”,大意是“你的訴求是你的獨有之物,我只能為你辯護,無人能為你做主。同理我(因此產(chǎn)生)的憤怒與痛苦皆為我私物。”從這部電影來看也很貼切。Joe為Andy送去他生女兒都沒有舍得買的酒,從最初的拒絕,到最后的協(xié)力,從客觀地辯護,到為一種共通的情感給予幫助,這種轉(zhuǎn)變是動人的,并且不應當被忽視。
美中不足的是導演的著力點始終在Andy身上,Joe像個律師工具人。若是這個人物形象更豐滿,不僅僅是作為展現(xiàn)大眾恐懼到接受同性戀者的窗口,而是擁有更加清晰的憤怒和痛苦的靈魂,或許能夠表現(xiàn)出另一個層面的價值,作為律師的Joe該被塑造成為怎樣的一個角色,律師又該保持何種程度的清醒與憤怒,這是我仍然在思考的第三個問題。
1994 best actor in leading role.花絮: 1. 電影不同場景中總共出現(xiàn)過53個同志,其中有43個在次年死去。 2. 導演最初想讓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andrew ,還找過安迪加西亞。 3. andrew在法庭上昏過去有手部的特寫,其實是一個年老替身的手,不是漢克斯本人的。 4. 漢克斯為了本片減了26磅,而丹澤
TH演嘛像嘛,減肥后的短發(fā)造型,活脫脫一個upper class gayman! AB演他男盆友,蠻配的~ Though opera's another gay cliché, I love opera too...
按演技來講這一部絕對比阿甘正傳要牛B的多,雖說你對TH要求再高他也能達到但這部真的是爆表的演技。最讓我感動的是Andy直到最后身邊一樣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和家人的陪伴,Andy從不孤單。我國的艾滋病群體很少得到父母的關(guān)懷,有些甚至讓孩子死在外面。心寒。
忘不了tom hanks從律師事務(wù)所走出來時的那個眼神。
最后放錄像那段我撐不住了
社會上很多不公平的事其實都源自於人們的自私與偏見人很少會去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不知道那些舉動與嘲諷多麼傷人「公道自在人心,傷害卻永遠無法抹滅。」雖然最後勝訴討回公道但命運還是無情的結(jié)束了主角的生命那些屈辱,是在生命最後一刻回想起來也感到心碎無比的痛吧
當Tom Hanks伴著那首曲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受震撼的不僅僅是Denzel Washington,坐在電腦前的我也深陷其中,心緒隨之跌宕起伏~~
法律能保證一時的公正,但如果人們不從根本上改變看法,這樣的不公正依然會發(fā)生
討厭那個女律師 十分十分十分……
上乘的表演、上乘的編劇、上乘的內(nèi)涵~~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與湯漢克斯的千古一抱~
影片中的精神非常動人,漢克斯演得不像是在演戲,太精彩了。片尾的時候,大家都在說“c u tomorrow”時就讓人無比難過,是的,已經(jīng)知道他在安然告別了,今天太漫長而明天太遠了。 歌兒里面唱,我們不應該為愛而蒙羞,多好的話啊。 又過了很久,還是沒有變好多少。
漢克斯憑這部片拿幾次奧斯卡也不為過??!生命的各種偉大。
這對于90年代的美國文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部作品,由于艾滋病的出現(xiàn),同性戀已經(jīng)不再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一種帶來極大社會恐慌的現(xiàn)象。費城要討論的不只是同性戀個人權(quán)利的爭取,更深層面上是討論一種流行病對于整個社會文化的沖擊。
活著的每一刻,都美麗異常。
他是個戰(zhàn)士 家人是他的后盾
Tom Hanks 的幾部作品,讓我反思什么叫主角。主角不只是你占據(jù)著熒幕的大部分時間、空間,更主要的是,你在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頓挫起伏中彈奏一個美的音符。
看完后記得最深刻的就是片尾在男主彌留之際,他的愛人輕輕的親吻他的手指安慰他的那一幕,愛情的真諦就是不離不棄。
歌劇那段太過震撼,湯姆漢克斯的表演太出色了~~~
Joe Miller自己生女兒時不舍得買Dom Perignon 卻為Andy買了一瓶 看到最后Antonio Banderas清澈的眼睛 鼻子有點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