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igine
1.Simon:Once said,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genius and insanity,and he had erased that line.
2.Simon:Let me say as clearly as possible,I'll never go on the stage again.
3.Shakespear:Prekitchencatched my soul.But I do love thou.And when I love thou not,chaos is coming again.
4.Pigine:Guess what,you don't even have to be afraid,just swim,because I'm a lifeguard,certified.I can save your life.
Simon:You've already have.
5.Book:Making a good script great.
6.Simon:Which,which one?南側(cè)還是女廁?
7.After Simon's stab:Speak what we feel,not what we ought to say.最長者承受最多,我們年少輩,從未見識過這么廣,也從未活這么久.not see so much,nor live so long.
2 ) 過氣后的臆想與焦慮
本片改編自菲利普羅斯的小說,阿爾帕西諾在這本小說里發(fā)現(xiàn)了與自己相似的經(jīng)歷,便買下版權(quán),找來巴里萊文森執(zhí)導(dǎo),兩個古稀之年的老頭搗鼓了一部實驗性質(zhì)略強烈的意識流影片。
所謂實驗性質(zhì)就是與主流商業(yè)電影作對,在本片里,阿爾帕西諾扮演的西蒙是一個過氣演員,長久以來的舞臺劇表演加上過氣后的焦慮使他得了一種怪病,具體是什么病電影里沒有明確講述,只是經(jīng)常自言自語伴隨著精神抑郁,所以影片中充斥著大段大段的臆想和夢境,西蒙一個人在現(xiàn)實與虛幻之間不斷穿梭,還時常夾雜著一些與心理醫(yī)生的視頻對話,稍不留神就會被帶偏。
當老友的女兒佩姬上門敘舊,相差三十歲的兩人產(chǎn)生了情愫,曾經(jīng)的小女孩是自己的瘋狂仰慕者,聲稱是“蕾絲邊”的佩姬迅速就搞定了西蒙,發(fā)生關(guān)系后,影片卻使用了雙畫面敘事,也就是一個畫面里有西蒙和佩姬,另一個只有西蒙一人,這種敘事方式在后面逐漸增多,比如游泳池里佩姬在游泳,西蒙看著泳池這組鏡頭,一會兒佩姬出現(xiàn),西蒙面露喜色,一會兒佩姬消失,西蒙面無表情。最明顯的例子是西蒙以為佩姬想與他生一個孩子,便去診所檢查是否還具有生育能力,第一個鏡頭西蒙再次向佩姬確認是否要孩子,下一個鏡頭變成了護士盯著西蒙看,因為西蒙在自言自語,身旁并沒有佩姬??梢源竽懙脑O(shè)想,或許有佩姬這個人,也可能壓根沒有。
曾高高在上的大明星在過氣后低入塵埃,用無窮的想象力為自己構(gòu)建了一個夢想中的“退休世界”,那里有比他小三十歲的女孩喜歡他,愛他,愿意和他做愛,甚至愿意勾搭其他女性來一次瘋狂的性愛派對,這些虛假的影像表達了西蒙對于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他是匱乏的,渴求的,甚至是厭世的。從最后不得已出演“李爾王”用真實刀具自殘作為戲劇的結(jié)尾,也作為影片的結(jié)尾可以看出對于現(xiàn)實世界虛偽的諷刺,畢竟開頭的縱身一躍讓他不得不退出舞臺,可最終用刀具自殘又換來了如潮掌聲。雖然在保持戲劇完整度的立場出發(fā),荷槍實彈和嘩眾取寵來的差別是巨大的。但在演員表演的角度其實沒什么分別,用在這里應(yīng)該是刻意為之。
年華老去,望著佝僂的身軀和再也硬不起來的“小兄弟”,臆想,妄想等隨之而來,強迫自己去抓住一些虛無縹緲的夢境與幻想,這是一種類悲劇意味的表達。因為影片還包含了不少深層的含義,通觀一遍,不得盡數(shù)體會,但確實不想再看二回,所以觀者也就來個“不求甚解”吧。
3 ) 量身定做
近些年,老帕跟自己的幾個哥們,弄了不少個人標簽明顯的作品,基本都是給他量身定做的,這部也不例外,雖說是根據(jù)小說改編,但選擇這個故事的前提,是老帕在主人公的經(jīng)歷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且感同身受。
片子的風(fēng)格整體偏文藝,節(jié)奏緩慢,劇情沉悶,跟一般的商業(yè)片相比,很難讓人有耐心一口氣看完,但如果你的關(guān)注點是在老帕的表演上,那便完全可以忽略那些不那么出彩的地方了。
他在片中所塑造的這位沒落老咖,幾乎可以作為一個社會范本來看待,故事所探討和展現(xiàn)的在人性中糾結(jié)與復(fù)雜的部分,也正是每個人尤其是在人們變老之后都要面對的,身體機能的衰老與內(nèi)心火焰的凋零,力不從心的無奈與掙扎,從云端跌入塵埃的人生落差,面對代溝與價值差異的愛情,這一切足以讓人瘋狂,內(nèi)心的崩潰與精神的錯覺,讓人穿梭于現(xiàn)實與虛妄之間,老帕的爆發(fā)力依舊震撼。
4 ) 帕西諾的舞臺劇
帕西諾老師最后一次帶給我令人震驚的表演在《死亡醫(yī)生》,一部同樣由好基友Barry Levinson導(dǎo)演的電視電影??蛇@次卻沒什么出色可談,中規(guī)中矩;Greta Gerwig差得也不是一點半點,極度違和的鄰家姐姐形象是鬧哪樣?全程表現(xiàn)好像在參加面試,可惜她沒有勇氣走出自己表演的comfort zone,就當是Levinson選角失敗好了。
同樣是演員那點破事,同樣是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糾結(jié)與失落,《鳥人》聰明的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現(xiàn)在不得不佩服導(dǎo)演的眼光。因為這種執(zhí)著的運鏡方式不僅僅可以用來炫耀攝影師的肱二頭肌,還可以會加快節(jié)奏,提高劇情張力,好比給片子打了一劑強心針,沒有了最佳剪輯點、效果剪輯,這個黑澤明最愛的電影制作過程完全要交由“拍攝”來處理,怎么“剪”掉沒用的鏡頭?怎么“剪”去情節(jié)的冗余?一個字:快。多快?快到來不及出錯,來不及拍沒用的鏡頭,來不及做“沉思者”。
為了保證敘事連貫性和情緒節(jié)奏的需要,場面段落的轉(zhuǎn)換速度要大大地加快,例如《鳥人》中,就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把轉(zhuǎn)換過程融入到故事敘述之中,人物在樓道,有人打招呼,人物在樓外,有眾人圍觀,一個人呆著也要幻想一屋子記者,甚至見縫插針強行加入獨白,為什么?這些“花絮”其實全是正片,不僅僅講述故事,也下意識地為敘事安上一雙翅膀,三個場景表現(xiàn)的能不能縮為兩個,兩個場景能不能合成一個,極盡壓縮合并之能,只為一個目標:加快故事推進,打造《鳥人》里全程無尿點的一屋子蛇精病。
換種方法拍,應(yīng)該挺不錯的。
當然,要換掉攝影師
再換掉導(dǎo)演Levinson
再換掉Greta Gerwig
再換掉那個演電視的Kyra Sedgwick
只留下老帕一個人
....
算了,老帕也換掉吧...
5 ) 萊文森關(guān)于這部片子的問答
學(xué)校是電影節(jié)的主辦單位之一,大部分片子學(xué)生都可以免費去看。我挑了這個片子,主要是去看阿爾帕西諾的,而且主題貌似與我感興趣的老齡話題有關(guān),就點了鼠標訂了票。電影本身我很喜歡,個人喜歡這種探究人復(fù)雜的心理的戲,這個我就不劇透了,先分享一下面見導(dǎo)演時他都說了啥,可能會有喜歡這位導(dǎo)演的人有興趣。
適合看完片子后閱讀~
開始的時候劇場有個錯誤的提示,說播完了大家趕緊清場給下一部片子騰地方。電影放完,我都出了門,發(fā)現(xiàn)有人拉了兩把椅子上臺,廣播說:“大家歡迎這部片子的導(dǎo)演***!”我:…… 就折回去隨便找個地方坐下開始聽討論。
聽了談話才發(fā)現(xiàn),這個導(dǎo)演原來很有名?。ㄎ艺娴牟欢娪埃。┧麑?dǎo)的《雨人》算是家喻戶曉,連我都看過。導(dǎo)演一點看不出已經(jīng)72歲了,和學(xué)校里那一幫教授一樣,眼睛發(fā)亮,談笑風(fēng)生。
這部電影一共只花了兩百萬美元。拍攝一共花了20天。二十天不是說從開機到收尾一共二十天,而是拍一兩天,停幾個禮拜,以此重復(fù),所以片里能看到季節(jié)更替,總共開機拍片的時間,只有二十天。不知道帕西諾的薪水如何……
關(guān)于女主角Greta Gerwig
這個演員我也不熟,主持人問當時問什么選這個演員,應(yīng)該有些驚訝的成分在里面,不知道是不是她的背景并不十分出名,或者資歷尚淺?了解的同學(xué)請補充。Levinson說,這個片子里女主角不能是僅以美麗吸引人的,必須有某種獨特的魅力氣質(zhì)。(我只能說,看過了你就會明白?)Greta Gerwig非常聰明有才華,是這個角色的完美之選。最后一場充滿爆發(fā)力的戲,其實是開工第一天拍的。
關(guān)于和阿爾帕西諾的合作
導(dǎo)演說他多年前就認識阿爾,也在之前的片子里合作過。我記得比較深刻的就是萊文森說,阿爾并不是一下子就奇跡般地掌握了角色,他會在很長的時間里不停地想,不停地琢磨,然后有一天突然就發(fā)現(xiàn),他的聲音改變了,習(xí)慣動作也不一樣了,他變成了角色。當年他參演教父的時候還是個小年輕,剛開始拍的時候,劇組的態(tài)度是“一定要想個辦法把他開除了“,因為沒法想象那個安靜的人成為一個黑手黨。知道槍殺的那場戲,劇組才覺得,哦,他可以用了。(很慚愧,我沒看過,看過的人請補充……)
他說阿爾除了豐富的電影生涯以外,一直也都在參與戲劇表演,所以和這個角色還是很契合的。里面有一場很長的獨白,他除了劇本上的詞,也雜糅了很多他自己的經(jīng)歷。那場拍了幾次,都是一口氣就十幾分鐘,最后用的那條基本就是一個鏡頭。真是大師。
大師都是練出來的。Work work work hard.
關(guān)于Levinson是怎樣開始做編劇的
導(dǎo)演講了自己的心路歷程,感覺命運還是挺無厘頭的。他年輕時有一天碰見個人,叫g(shù)eorge,想搭他的車去一小時車程以外得好萊塢,他就載著george去了。發(fā)現(xiàn)george是想要報名一個表演學(xué)校(聯(lián)系上下文,應(yīng)該是戲劇表演而非電影),還慫恿他一起報,這樣每周一來一回路上有人作伴還能分攤油費,于是迷迷糊糊地一起報名了。他說至今也不知道這是怎么發(fā)生的,因為他并不喜歡表演,還問老師上課能不能不演,只看,老師說那可不行這是課程要求你必須得演。后來george不怎么去了,他卻認真地喜歡上了表演,慢慢變成了他自己開車往返好萊塢,幾個月后索性搬去了好萊塢,然后再也沒見過george。多年后,他和老婆去看一部電影,里面的角色突然叫出了george的全名,他才發(fā)現(xiàn)那個人成了美國最大的可卡因生產(chǎn)者(種植還是販賣我記不清了)#¥%……¥%……¥%
后來這兩年學(xué)表演的經(jīng)歷對他幫助巨大。結(jié)業(yè)以后,特別窮的他和一個朋友就想辦法編一些小表演,而他自己則把腦中想象著的表演過程寫下來,開始做編劇。后來慢慢就出名了。學(xué)表演的時候,排演什么的分分鐘都在花錢,所以經(jīng)常換著法子給演員形容應(yīng)該怎么演,后來做了導(dǎo)演,都用上了。
補充:電影的原作是部小說,作者叫Phillip Roth,是個得了很多獎的美國小說家。他的小說都很難改電影,三十幾部小說只有四部拍了片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因為過了很久了(7個小時呢?。行┘毠?jié)記不太清,要是大家能夠考據(jù)一下,或是拿出他以前的采訪/訪問,補充一下故事,就再好不過了。
6 ) 無論偉大或失敗,都逃不過卑微
《鳥人》是將魔幻、喜劇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大眾商業(yè)片,《低入塵?!肥菉A雜著同性、忘年戀,彌漫著悲哀氣息的小眾文藝片。但是兩部電影的主題和內(nèi)容,竟有異曲同工之妙。隔空相對,兩部片子的主角——邁克爾.基頓和艾爾.帕西諾,從職業(yè)、經(jīng)歷到個人現(xiàn)狀的高度匹配率來看,簡直就是同病相憐、與君共勉的一對難兄難弟。
相比之下,《鳥人》顯得更討喜,戲劇化風(fēng)格更鮮明,鏡頭、音樂、暗喻、節(jié)奏的技巧玩的更溜,情節(jié)點設(shè)置和臺詞更加“惡趣味”,在劇情一次又一次的,把觀眾的期望值壓向最低時,最后100米沖刺的完美逆襲,讓人覺得正能量瞬間滿格,又頗有點張力。
《低入塵埃》就樸素多了,除了暗含深刻的人生主題之外,艾爾.帕西諾在片中大多數(shù)時間,要么絕望的一個人面對著遠程心理醫(yī)生,自言自語的碎碎念;要么絕望的一個人面對小女友迷惑而無助,在他的心理和精神的雙重重度垂危中,影片所透出的壓抑感和悲劇走向,都無不在暗示著影片的憂郁而內(nèi)向。
昔日的舞臺巨星,臺上亮瞎眼,臺下萬人捧,卻終究抵不過歲月流長,大眾口味的任性隨心變。當光環(huán)不再,當仰慕者日益寥寥,當站臺站累了,當入戲太深了,總是容易在自己的心里就走丟了。迷失,是一件時時刻刻都可能發(fā)生的恐怖事件,自救或者他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醒過來,從自己給自己挖的泥潭里順利上岸。
自我迷失、事業(yè)落差以及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并不是影片唯一在表現(xiàn)的悲情事實,這不過是區(qū)區(qū)一個引子,重頭戲在于“身心同老”這件小事兒。
突如其來的崇拜者小女友,同性戀者小女友,任性、自私、毫無責(zé)任感的小女友,讓Simon(艾爾.帕西諾飾)著了迷也著了慌,巨大的年齡差距和代溝,都讓他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覺得力不從心,更窘迫不堪。已然衰老的Simon,在面對年輕人的前衛(wèi)思想和行為時,明顯覺得理解吃力和應(yīng)付不來。這讓本就處于消極狀態(tài)的他,更加被這段完全錯位的忘年戀,摧殘的“病入膏肓”。
孑然一身的Simon,內(nèi)心孤獨,渴望救贖,當感情的艷色,表面上在為他渲染出生機時,實質(zhì)上卻在一點一點的蠶食他。在面對現(xiàn)實中的痛苦處境時,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zé)o力感,最終將Simon推向悲劇。
低入塵埃,既是從事業(yè)高高的云端之上低入塵埃,也是從愛情的神圣殿堂之上低入塵埃。
影片中大部分都是一個過氣演員,也是一個愛情里的卑微者——Simon自卑與無助的大段獨白。沒有夸張的臺詞,沒有過度的表演,更沒有精心鋪設(shè)的情節(jié)點,儼然一部悶悶的文藝片,但是因為貼著艾爾.帕西諾這枚名牌商標,這片子還真是耐看。
一個人無論偉大或者失敗,都逃不過卑微,哪怕只有一次。
大家都看阿爾帕西諾演技,我來看greta。
老年癡呆版《鳥人》,全靠帕西諾在撐
旁白運用過多,加上實在是渣的字幕,看了一半就放棄了。
為什么,年老色衰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都一定要拍一部這種老男人撒嬌的片子嗎,來彰顯你們的身在高處的憂傷,和用功成名就掩飾的幼稚夢?
Al Pacino 的老無所依··· 生命演繹,全身似戲!
四星半。說這片子比《鳥人》慫的可以歇歇了,光是帕仙奴的表演就頂幾十個長鏡頭。
帕西諾:德尼羅,我也能演喜??!
全片特別昏亂,一面又是身為演員的職業(yè)慣性帶來的困擾,一面又是衰老的身體對于年輕的渴求,結(jié)果都弄得云里霧里。為了帕老爺還是不給差評了,但是他的表演并不能帶來什么驚喜。
夢境與現(xiàn)實,天才和瘋子,想起了《鳥人》,題材雖有撞車,但在手法和味道上又完全不一樣,全片神經(jīng)質(zhì)的帕老爺子意外的感覺很真誠。
嚴肅文學(xué)版鳥人。純從“好看”這個角度來說當然還是鳥人的觀影過程更enjoyable,但是這部片子真的饒有趣味,一方面在敘事上文學(xué)性十足,始終在審視自己,在虛構(gòu)與真實之間反復(fù)質(zhì)詢,在不同的時間里來回穿梭。另一方面,在把小說“翻譯”成電影這個層面又做的非常好,無論是視聽語言、光影的呈現(xiàn)、剪輯的選擇與節(jié)奏,都保留了小說的質(zhì)地,戲劇與人生的互文有太多人做過,但是羅斯的小說+導(dǎo)演的呈現(xiàn)+帕西諾的演技,依然為李爾王注入了更為幽微的演繹。沒有比帕西諾更適合演李爾王的當代演員了。
片子開頭確實跟《鳥人》撞了情節(jié)。它表達的大概是費里尼那種憂傷,中段甚至很明白地放了張費里尼原聲黑膠,但年輕觀眾怕是沒這個耐心和審美了。以李爾王收場也很總結(jié)全劇。畫面和鏡頭相當有意思。設(shè)置了不少荒誕可笑效果的臺詞場景。要補菲利普羅斯原著!帕西諾依然很強。不輸鳥人
@mengqingshan
5.5/10
雖然看起來很花哨,但本質(zhì)上還是“入戲太深”和“年輕女性與失意男人”這種沒什么新意的東西啊。
這種幾乎solo的片子,純粹就是給帕西諾粉定制的吧。和今年的鳥人倒是也配。
#威尼斯電影節(jié)# 菲利普?羅斯?。?!阿爾?帕西諾?。。?!
完整的敘事是騙子的修辭,舞臺的神話,還是生活的錯覺,屬于我們的高潮只有一次掉下舞臺,再一次掉下舞臺,最后發(fā)現(xiàn)歸自己所有的只是瘋狂乏力異己和卑微。
幾乎相當于《鳥人》的老化版本。弗蘭西絲哈其實不適合這種魅惑型的角色,但是自身氣質(zhì)獨特加分不少。樓梯那場戲似潑婦罵街但要拍出真火也是看兩位演員出色的表演。可惜劇情溫吞水,臺詞如夢囈缺少生氣,人物的關(guān)系支離破碎得好比意識流。上一年演員四重奏,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失望的一部。
現(xiàn)在每次看到阿爾帕西諾的老態(tài),我都感覺尷尬。。。
這部也太棒了吧?!!! 潛意識創(chuàng)造的夢境,這么高級的笑點...還有這樣的結(jié)尾,劇本超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