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永遠找不到護照在哪里的男人;有點小tricky的女人..
永遠找不到護照在哪里的男人;有點小tricky的女人..呵呵。
那時候她迷戀驚嘆赫本吸煙的優(yōu)雅模樣,看完了《麗人行》后抽了生平第一根煙..唉,也從此打消了對煙的好奇念頭..因為鏡子里的自己有東施效顰之嫌...某人笑了..
Joanna在樓梯口看著對面餐桌一對沉默的男女問Mark的一段話很經典:
J:“what kind of people just sit like that not talk to each other?”
M:“married people”
J:“exactly”
“it's so sad”
M:“no darling, there is no sad, when something is finished, one will say-it's finished-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we must broke and the old things are not amusing”
發(fā)人深思..
一段重溫愛情的旅程,一部輕松的輕喜劇。
2 ) 麗人行
十二年前,一位美若驚鴻的唱詩班少女喬安娜·華萊士(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飾),一個努力上進的建筑師馬克·華萊士(阿爾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飾),以及一段浪漫的完美邂逅。十二年后,他們卻不得不開始面對兩人間存在的嚴重婚姻危機。從一見鐘情到熱戀結婚,從當年的信誓旦旦到如今的同床異夢,十二年來的婚姻生活恍如隔世。為了挽救他們之間瀕臨破裂的夫妻關系以及名存實亡的愛情,喬安娜與馬克開始了環(huán)游法國的尋愛之旅。
由斯坦利·多南執(zhí)導,奧黛麗·赫本、阿爾伯特·芬尼攜手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麗人行》,以大量意識流優(yōu)美的倒敘鏡頭,勾勒出了兩人十二年的情感歷程。本片榮獲1968年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1968年第25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3 ) that just life
電影記錄了一對戀人三段時期的出行:戀人時、新婚時、中年時。
電影剪輯很棒 三段出行交錯進行,互為交代,類似事件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體驗感予以我感觸與思考:
電影中唯一不變的是赫本的美顏,一顰一蹙盡顯風致,盡管此時的赫本已經四十有余,卻總能在她與世界交流的明眸中看到未被污染的那一絲童真,也懂得了美人在骨不在皮。
影片情節(jié)均在人意料之中,六十年代的電影中現(xiàn)實婚姻問題與如今社會的茫茫眾生所慮所憂也幾乎如出一轍----隨性的 逆境中仍能懵懂著的燦爛,伴隨著升職,女兒的長大,偶爾的一夜情,夫妻好像漸漸長大了,變得優(yōu)雅,懂得了克制,擁有了事業(yè),他們不在因情而接吻,做愛:吵架時也更加理智,不再隨處怒吼被磨平了所有棱角。
婚姻生活的現(xiàn)實我暫時體驗不到,但相比他們情竇初開之時所展現(xiàn)出的青春無懼,二十出頭的我似乎早已缺少了這一份風采,種種現(xiàn)實的牽制讓我畏縮,不大會盲目的一頭扎入愛河,隨性的做著不考慮后果的年輕事兒。
影片中的婚姻搖搖欲墜,彼此在一次次相互妥協(xié)與回歸中努力維持著,雖然這么看著總讓人覺得憋屈,但直到影片結束也并未給這段婚姻一個出路,指一個方向。That just life,生活即一段又一段走不完的旅程,絕大多數(shù)平庸的我們都處在灰色地帶,日復一日靠著一點點自己制造的期待過著不十分開心亦不十分難過的每一天,偶爾編織浪漫,偶爾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fā)了瘋的爭吵,與其說是不穩(wěn)定,倒不如說是為一潭死水般的婚后生活增添了幾分真實感。
影片是否也是為了給我們這些尚未接觸婚姻,每天歌頌愛情與自由的娃娃們潑一瓢冷水呢?畢竟在我們看來,找一個彼此相愛的人走到婚姻的殿堂已經艱難的難以想象了吧,殊不知這僅是開頭而并非終結。
4 ) 永遠的經典
這個片子不像影評中一些人說的是什么公路片,拖沓,說這些的人只說明他沒看懂。只有婚姻走入7-10年的人才能看懂這樣的經典。難道真的是一種巧合嗎?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很像我們自己,選擇路作為人生的象征真是很貼切,是啊,我們總是在路上,換著一輛又一輛的車,和不同的人做伴,走過一個又一個地方,從最初的瘋狂到平淡、乏味、瑣碎和爭執(zhí),人沒有變,但是心情已經變了,愛沒變,但是相處的方式已經變了。經典就是經典:赫本是經典——即使時光流轉;臺詞是經典——即使真實得殘酷;主題是經典——即使陳舊;表現(xiàn)方式是經典——即使常用。
5 ) 麗人行幕后的一二小事
影片由斯坦利·多南導演,弗雷德里克·拉菲爾編劇,兩人雖然都是是美國人卻長期旅居歐洲,50年代初期歐洲電影中表現(xiàn)出的顛覆傳統(tǒng)的拍攝手法(鏡頭的快速變焦移動,外景拍攝等)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因此該片在創(chuàng)作上也結合了歐洲電影的拍攝手法,故事的發(fā)生并沒有按照正常的線性時間順序,而是采用大量的倒敘鏡頭作為意識流形成時空交錯的感覺。電影多少帶點實驗性質,活潑中又不失嚴肅,呈現(xiàn)出一種既不是標準的好萊塢電影也不是標準的歐洲電影的氣質。
導演斯坦利結合自己每年夏天和老婆一起騎摩托車環(huán)游法國的經驗,在電影探討了愛情、婚姻每個階段的狀態(tài)和問題。他說影片之所以使用一種隱晦的敘述結構,其意在表現(xiàn)馬克和喬安娜一直沉浸在回憶當中;敘述時間不穩(wěn)定就如同這對夫妻情緒的波動一樣,其實故事不同的時間段從演員的服裝、發(fā)型、旅行的車子等細節(jié)就能夠正確判斷出來。在1960年代中期的好萊塢,當各大電影工作室都熱衷于和諧家庭類的音樂劇如《音樂之聲》等電影之時,導演此舉不得不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然而盡管迥異于其他采用常規(guī)敘述手法的電影,該片當時的票房成績平平,可能在美國人眼里,這部探討愛情和婚姻的片子多少還是有點怪異吧。除了赫本的清新演出,該片中另值一提的是亨利·馬奇尼的配樂為影片增色許多。馬奇尼為多部著名電影寫過主題曲,其中有電影《蒂凡尼的早餐》的主題曲《月亮河》。該片的同名主題曲《麗人行》由他譜曲完成,同時他本人也認為《麗人行》是他的最愛。
赫本演藝生涯的最高峰:雖然導演斯坦利與赫本在《甜姐兒》與《謎中謎》兩部電影中相處融洽,但是該片的合作堪稱最佳。導演對赫本自身的優(yōu)勢、受觀眾喜愛的方面了如指掌,他將這些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而剛剛經歷過婚姻危機的赫本對婚姻的看法也比較符合電影中的人物心態(tài),由此她的表現(xiàn)也就更加真實自然,不做作,赫本的演藝生涯也在此時到達頂峰。在此之后,赫本接拍了一部影片就逐漸遠離鎂光燈,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全心投入到家庭與慈善事業(yè)中。整部電影就是赫本的夏季服裝秀,從條紋喇叭褲、嘻哈太陽鏡到華麗時尚的帽子,眾多60年代后期的時尚行頭,就算是時尚達人也要為之咋舌。
1.編劇弗雷德里克·拉菲爾因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
2.當年的奧斯卡獎影后提名在均由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麗人行》與《盲女驚魂記》中進行選擇,最終她出演的《麗人行》與奧斯卡影后提名失之交臂。
3.導演斯坦利認為奧黛麗·赫本是喬安娜的首選也是唯一人選。最初導演給她發(fā)了邀請被她婉拒,因為此前她已經拍過一次類似的但并不成功的電影,所以電影的前衛(wèi)拍攝手法并不足以吸引到她。但在看完整個劇本后,她表示非常喜歡,欣然答應接拍這個角色。
4.赫本在傳記中透露她在該片中拍攝首次裸露鏡頭時非常緊張,尤其是裸泳的鏡頭?!?br>5.奧黛麗·赫本很怕水,所以拍攝馬克丟喬安娜到水中的鏡頭時,一些潛水員在鏡頭范圍之外待命。期間由于潛水員跳水救奧黛麗的速度過快,導致有個鏡頭也搞砸了。
6.保羅·紐曼與邁克·凱恩是馬克·沃倫斯的首選,然而保羅·紐曼拒絕了導演的邀請。
7.影片中那部名為“當下之日”的奔馳230是導演斯坦利的私人駕乘。其他的車型有“MG-TD”老爺車、凱旋先驅者、大眾小面包、福特城市旅行車等。
8.導演斯坦利要求奧黛麗·赫本與阿爾伯特·芬尼在開車的場景中“自拍”。導演在旁邊的另一輛車里,而他們自己要按下攝像機的開關。
9.電影拍攝結束后,杰奎琳·比塞特接到好萊塢的一個大制作電影的角色。她隨即離開了英國去了美國,于是在后期部分臺詞重新配音時,她的配音則由其他演員代替。
10.電影大部分在法國取景拍攝。
6 ) 婚姻之路
《麗人行》或許是最好的婚姻題材的影片,不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
電影將數(shù)次旅行場景剪輯在一起,從相識、熱戀到結婚,細致地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主角們對愛情和婚姻的追求和思索。不同于一般電影,這種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能夠使觀眾充分地思考愛情和婚姻的本質。普通婚姻題材的影片往往流于表面,只會展示結婚、爭吵和分手的場面,觀眾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事情司空見慣,電影重新照搬只會讓他們感到乏味厭倦,又怎能使他們反思生活?
初看婚前婚后轉場對比還真是有意思,想著后面會不會有什么驚喜,結果整個看下來也就是這個樣子,還不好笑~
里面的轉場太頻繁、太自以為是以至于有點過了,反而影響了觀眾對于劇情和兩人感情對比的理解??上Я恕?。。
8.0/10。①一對中產階級夫妻十幾年走來充滿相戀、出軌與復合的婚姻故事。公路片。②精美的高水平攝影美術。③作為傳統(tǒng)故事片,打亂時間線的敘事結構(存在相似性轉場)雖然增強了敘事的戲劇性張力,但最終敘事依然較淡,而且這種敘事結構有些增大了對劇情理解難度,扣1分。
真正的公路電影,每一段戲都發(fā)生在路上。從相戀、與前女友一家出行、婚后出游到各自出軌再到復合,公路上寫滿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的激情、倦怠和傷痕。剪輯出彩,每次轉場都頗費心思,也是最值得看的錯覺創(chuàng)意段落。赫本的各種摹仿秀精靈古怪,可惜38歲已顯老態(tài)。
4 outta 4. Great Movie. 人物魅力、電影技術、劇本寫作、攝影打光、配樂協(xié)調全都滿分。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這部電影歸類到chick flick里,因為它實際上更像一部雅克德米和Agnes合作風格下的那類型新浪潮氣質描述婚姻和生活本質的電影。辛虧導演選擇了倒敘和亂序的手法拍這部電影,如果按照正序來拍的話該多么無聊啊。我無法用一句話來總結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我只能說愛情可能就是這么簡單又復雜,但我感謝導演把我心目中愛情最應該的模樣展現(xiàn)出來。
太過真實?!笆裁慈藭ψ话l(fā)一言?已婚的人。”從相遇相識,相知相戀,到相守相倦,相對無言,過去種種是浪漫,現(xiàn)在一切只殘酷。
兩人世界,此一時,彼一時。太透徹,不用多言語;太聰明,亦不免耽于春日晚風。漫漫一途,有我,有你。吉光片羽,剪輯未滿。臺詞精華,可切割賞析。
婚姻就是:一個女人讓一個男人脫掉他的睡衣。。。因為她要把它送去洗衣房。。。
這是我看過的赫本最棒的電影。在愛情里掙扎的兩個人的十二年猶如幾段旅行,一段張揚快樂、一段訴說悲傷、一段控訴無奈、一段陷入痛苦。車換了一輛又一輛、路過了一站又一站,還是那個人卻不一定仍是那份情。最后剩下的是一長段回憶和一汪深情?!拔覑勰悖 薄澳蔷秃?!”其實你在身邊就好。
本片充分體現(xiàn)了赫本平庸的演技
沒想到這居然是一部公路片。本片最大的特色是嫻熟地運用了交叉剪輯,把男女主人公從巧遇到相戀到十年后的婚姻危機整個歷程勾勒得清清楚楚。看完全片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倆真是太適合了,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啊。中年的赫本演技真好。本片的第二特色是運用女性視角敘述故事,所以觀眾看到的結果就是,這場愛情出現(xiàn)危機,完全是男人的問題。他自私、幼稚、忙于工作不顧妻兒,并且確實如那個刻板的教授所言有極強的控制欲。結局的和好,稍微有點莫名其妙。臺詞特別優(yōu)秀,很多對話宛如詩歌,優(yōu)美文雅,針鋒相對,既推動情節(jié)又刻畫人物,真是厲害。7分。
由斯坦利·多南執(zhí)導,奧黛麗·赫本、阿爾伯特·芬尼攜手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麗人行》,以大量意識流優(yōu)美的倒敘鏡頭,勾勒出了兩人十二年的情感歷程。本片榮獲1968年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1968年第25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感慨頗多,這種公路片的拍攝手法和立意都很好,而一對男女從相遇熱戀到婚姻危機的人生軌跡也反映出了大部分人的人生。當我們年輕的時候,錢包空空也滿懷激情地出門窮游,而等有一天我們變成了富裕的中年人,希望還能像今天這樣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深愛對方。
新浪潮版多南啊,不斷跳切剪輯一對夫妻不同時空的狀態(tài),信息量非常大。那兩個為任何愚蠢的理由瘋狂大笑的年輕男女去哪兒了?他們曾經無時無刻不感覺到餓,感覺到欲望,就像車上的小女孩一樣任性,直到他們自己成了父親和母親,突然間,隨性而至不再是件快樂的事,太多責任,太多隔閡,太少荷爾蒙,不再在大路上搭便車,不再睡便宜的小旅館,也沒了胃口,沒了做愛和愛人的欲望。題材是老的,但是總有新的故事和橋段,比如曬傷后全身疼痛也要擁抱的一幕就很美。
多南《狂人皮埃羅》附體,兩位主角則乘坐飛車經歷了多重的蟲洞穿越,我們無需弄明白這些旅行具體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但電影無疑在這多重的穿越中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場更“永恒”的旅行:婚姻中無盡的循環(huán),快樂、憂愁與折磨穿插反復著。隨著主角在最后的大全景中跨境進入了我們看不到的新旅程,或許電影早已經重新開始。
恐婚片,像《夜》,一樣是愛情死亡后徒留婚姻的困境,但與那不同的是這部里還有大量的甜蜜溫馨的片段,還有那些爭吵、摩擦、婚外情……看完倒沒稱贊它的敘事或者剪輯手法,因為片段性的插敘的敘事手法在這里顯得平實,像一個老派導演所做的新潮嘗試,而是最后那段,將愛情里的節(jié)點通過自駕行一段段路程拼湊起來,概括了這一段感情如何由生到死,盡皆在此,不由想到《千年女優(yōu)》,不由想到《愛樂之城》。ps,AH在這里面顯老了,時髦還是很時髦的。
簡直就是60-67時裝史。Mod風尚其實并不適合赫本,Albert Finney表演風格還是那么硬。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激情消退如何重新找回遺失的愛,多南擅長的愛情喜劇,別開生面地將幾次旅行交叉剪輯,公路電影的創(chuàng)意十足,特別是頻頻出現(xiàn)的同意象轉場,時間變換,空間里更留下無限的唏噓感慨,臺詞也有不少金句,兩位主要也挺有趣,帶給觀眾愉悅的享受。
正是在路上看的,高呼三聲好看!熱戀、新婚、十年后三條主時間線,穿插得輕快自然。婚姻的永恒Paradox也被說盡。
為了幾段回憶揉在一起的形式,為了赫本的好看,給三星吧。戀愛故事中有感人的地方,可總體感覺不疼不癢ni chaud ni froid…美國的愛情電影真心跟法國意大利的不一樣,挺不習慣的??吹胶毡爵[脾氣從海邊起跑跑出百米開外時聽到男主情急之下高喊你別跑啊你回來我就娶你她瞬間就轉頭回到男主身邊兩人就此結婚了的那段還是被culture shock到了:這已經是60年代末了啊,美國電影為啥還在講這種童話故事…可能他們的出發(fā)點到底是相信婚姻的,然后經歷了很多事,才漸漸開始總結開始感嘆開始超越這個制度,但在我們這的電影里這個出發(fā)點很早就不復存在了。導演故意給赫本安排了幾件顏色特別亮搭配特別丑的衣服,一出場就把觀眾逗笑了;他們和另外一家三口游Chantilly的那段真的就是法意常見的傻X美國游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