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從單細胞生物逐漸進化為如今的智能生物后,人類進化的下一步,無疑將是與機器的融合。
這部電影有多酷呢:
男人打出的一個噴嚏,就是高殺傷力武器,空氣里噴出的看似密密麻麻的小分子,卻是可以吞噬人大腦的微型機器;
火拼戰(zhàn)斗,無需拔槍而出,手掌間,早已自帶武器,槍支嵌入手臂內(nèi),隨時待發(fā)。
[升級],一部在今年的西南偏南電影節(jié)上首映,帶上了純正極客氣質(zhì)的科幻“爽片”。
當然,電影更騷的主線是,如果給癱瘓的男主換上一顆全新的智腦,也就是一粒芯片,會發(fā)生什么?
你能想象嗎,這樣他癱瘓的身體不僅能重新動起來了,甚至還可以更強大、更靈活?
移植芯片、改造身體,聽起來只像是發(fā)生在科幻小說里的故事。
但現(xiàn)實中就沒可能實現(xiàn)嗎?
算下來,往人體內(nèi)植入設(shè)備的歷史并不算很長,1956年,第一臺心臟起搏器成功植入,一個新的時代隨之到來了。
在傳統(tǒng)醫(yī)療領(lǐng)域,起搏器、支架、鋼板等材料植入,已經(jīng)是再常見不過的醫(yī)療手段。
而隨著技術(shù)發(fā)展,芯片也可以植入了,如心臟除顫器等一些電子植入式設(shè)備,也已經(jīng)在醫(yī)療領(lǐng)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但醫(yī)療之外呢?
所幸,總有一些“技術(shù)狂人”不甘寂寞,對此躍躍欲試。
于是,有了“身體黑客”一族。
所謂“身體黑客”,指那些在自家地下室或車庫中,尋求通過生物植入物和認知促進器來提升人類血肉之軀能力的DIY實驗者。
現(xiàn)任考文垂大學副校長的凱文·沃里克,早在1998年,就成為了第一個把硅片芯片應答器植入皮下的人。
植入之后,他只要在家中走動,所到之處的門和燈就會自動感應,然后自動開關(guān)。
不久之后,他又發(fā)明了一種名叫“Braingate”的植入物,可以將電極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相連,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輸信號。
他可以利用植入物,來控制仿生手的動作,也可以和同樣植入的妻子以此互相“感應交流”。
就像是[007:大戰(zhàn)皇家賭場]里的詹姆斯·邦德,將芯片植入身體內(nèi),便可以追蹤位置和感應身體狀態(tài)。
來自英國的著名女黑客勒芙特·無名氏(Lepht Anonym)也是如此,她的體內(nèi)放置了9個電子移植物。
這讓她不僅能夠和手機、門鎖等互動,可以基本告別鑰匙、錢包和手機,還能感知到磁場和電磁輻射。
勒芙特花了數(shù)年時間給自己的身體裝各種電子設(shè)備,最早時,甚至沒有醫(yī)生愿意幫她,她只得在自己的公寓里自己動手給那些針和解剖刀消毒。
這也是這些“身體黑客”們,最早時候的普遍經(jīng)歷,他們有著在一個最尖端領(lǐng)域身先士卒的高度自我覺悟。
“電子眼”羅布·斯賓塞,用攝像頭代替了自己一只在事故中失去的眼睛,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自己開發(fā)并安裝了“電子眼”;
“電線人”尼爾·哈比森,出生時即患有色盲癥,在一個外科醫(yī)生朋友的幫助下,他將一根電線植入到頭骨中,以此來感知色彩。
他第一次購買一雙紅色襪子,是因為喜歡紅色襪子發(fā)出的聲音——
天線上裝有數(shù)碼相機,可以識別300多種顏色,不同的顏色,會發(fā)出不同的聲波。
他眼中的顏色,便成了各種相異的聲音。
哈比森自己說:“這并不是兩種感官的結(jié)合,而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感覺。”
而據(jù)估計,像勒芙特、哈比森這樣的“身體黑客”,全球已經(jīng)有一萬多人,雖然遠算不上主流,但每年人數(shù)都在快速增長中。
給自己在頭上加電線的哈比森稱自己是Cyborg,Cybernetic(控制論)與Organism(生命體)的結(jié)合。
Cyborg,科幻概念里的賽博格、電子人、生化人、改造人、半機械人。
[正義聯(lián)盟]里的鋼骨,因為意外身體被炸毀后,吸收“紅屋實驗室”的各種外星高科技,而成為半人半機械的生化人。
[星球大戰(zhàn)]里的黑暗尊主達斯·維達,也是在失去肉身后,通過覆蓋全身的機械盔甲來維生。
[銃夢]里,廢鐵鎮(zhèn)的醫(yī)生依德在垃圾中撿到少女凱麗(美譯阿麗塔)時,她就是個只剩了上半身的改造人。
[攻殼機動隊]里,巴特移植了電子眼,而少佐草薙素子已經(jīng)全身都義體化,在攻殼的世界,不只是身體本身,連電子腦都已然常見。
在電影[綠巨人]結(jié)尾處,狂人大衛(wèi)·班納對他的兒子說,他把人改造成威力無比的巨人,就是要打破上帝強加給人的桎梏。
我們在數(shù)不清的科幻小說和電影里,重復著對身體改造的強烈渴望,本來就源于人類身體的脆弱。
1960年,在美國航天醫(yī)學空軍學校進行合作研究的兩位學者,曼弗雷德·克萊恩斯和內(nèi)森·克林第一次提出了這個詞“Cyborg”。
他們在研究未來的星際旅行中意識到,人類脆弱的肌體顯然無法承受動輒上百光年的高速旅行。
于是,這種構(gòu)想出現(xiàn)了,可以向人類身體移植輔助的神經(jīng)控制裝置,來增強人的生存能力。
其實,早在1843年,愛倫·坡在他短篇諷刺小說《一個消耗殆盡的人》里,就已經(jīng)塑造了一個身體是由一塊塊機器拼接而成的戰(zhàn)爭英雄。
1911年,法國作家讓·德拉瓦的《火星上的夜盲者》中,有了一個名叫“夜盲者”(Nyctalope)的半機械人英雄,這讓他成了科幻文學史上的第一個Cyborg。
但要說,在這些人機混合的故事里,受科幻界公認的最經(jīng)典之作,當屬弗雷德里克·波爾寫于1976年的《超標準人》。
未來,人類準備移民火星,為適應火星環(huán)境,宇航員維爾和羅杰首先被宇航局做了徹頭徹尾的大改造。
他們的眼睛被換成了攝像器,皮膚換成了塑料,鼻子里布滿了濃密的毛發(fā),重要的內(nèi)臟也被更換,甚至還擁有太陽能翅膀。
后來,改造過后,一個痛苦死去,另一個終于成為了在火星上存活的電子人。
但就像[升級]里,對芯片電子腦霸占或控制人類身體的擔憂,Cyborg從出現(xiàn)的那一天起,就并非總是受到樂觀的期待。
[蜘蛛俠2]里,是一個反被機械身體控制了的章魚博士反派,顯得滑稽可笑又令人悲傷。
科幻小說《面具》里,受傷的男人被身體改造后重新獲得了力量,卻喪失了對人與事的同情與惻隱之心。
這一主題,也被各種科幻小說和電影在反復演繹著,讓我們對身體改造的近未來Cyborg同時多了一分期待和擔憂。
“手術(shù)刀把皮膚切開,用一個筆形、頭前是尖銳勺狀的工具在我手指上鉆出用來放置芯片的通道,然后放置芯片,成功結(jié)束。”
一個“身體黑客”這樣回憶一次手指植入芯片的經(jīng)歷。
這顆幾秒鐘就可以植入的米粒大小的玩意,看似微小,卻承載著大家對于“超人類”未來遠景的一種向往。
事實上,也已經(jīng)有科學家這樣預言說:
經(jīng)過從單細胞生物逐漸進化為如今的智能生物后,人類進化的下一步,無疑將是與機器的融合。
“超人類”主義,這種廣泛的思想運動,從科技革命時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被不斷完善,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基因治療的研究、對延緩衰老的研究,以及,對人機混合的試驗。
iWatch、智能手環(huán)...各種可穿戴設(shè)備此刻正讓人們感受著人機交互的便利作用。
等有一天,它們也可以嵌入身體,變成身體的一部分,就像紋身、穿孔一般自然普遍,我們可以像控制肢體一般控制體內(nèi)的嵌入設(shè)備。
這樣的一個時代,絕對并不遙遠。
至少現(xiàn)在,就從那些敢于嘗試的“身體黑客”開始,他們勇敢、大膽,充溢著冒險精神和勃勃野心。
“電線人”哈比森稱自己所做的是“跨物種”運動:
有些人對創(chuàng)造新的感官和新的器官很感興趣,而那些自認為是跨物種者的人要意識到,他們并不孤獨。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破詞兒」
低成本的科幻動作片,出乎意料地讓人著迷,不光是這個讓人若有所思的劇本,更出色的是導演繼承并發(fā)揚大衛(wèi)·柯南伯格作品中科技對人類的扭曲異化,嵌入手臂的槍支,植入身體的電腦配件裝置,仿佛回到了八九十年代《錄影帶謀殺案》《變蠅人》《感官游戲》等作品里詭譎的邪典國度。而美術(shù)設(shè)計、燈光與配樂的搭配,甚至是角色的肢體動作則不斷重現(xiàn)八十年代法國新巴洛克主義的面貌,呂克貝松的《地下鐵》《墮落花》,貝內(nèi)克斯的《歌劇紅伶》中的黑色氛圍跟這個近未來的故事堪稱絕配。導演刻畫暴力的手法聰明而有趣,旋轉(zhuǎn)鏡頭與干脆利落的剪輯,將男主角展現(xiàn)出被智能科技控制的“物化感”。 虛擬世界是否沒有現(xiàn)實那樣痛苦暫且未知,但是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最終會給人類帶來何種命運,卻是可以清晰遇見的。正如影片結(jié)尾所暗示,人類過分依賴科技,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趨于冷漠化。影片對未來世界的悲觀論調(diào)似乎也與柯南伯格的作品有著同樣的意圖,不斷提醒著觀眾需要辯證地看待高速發(fā)展而不受控制的科學技術(shù)。
3.5
以下是準備發(fā)給獨立魚的homework,雖然簡歷附了作品,還是要求我按獨立魚的風格和結(jié)構(gòu)寫一篇新稿件,因此原文人稱是“魚叔”,下文中已改成“我”。出于對人類天然的不信任,我決定先發(fā)豆瓣,后續(xù)看情況再處理~
*And 有劇透*
首先,我有兩個問題要問一下大家:
1. 你愿意把你所有不想做的臟活累活都交給機器人嗎?比如打掃、做飯、開車,甚至……寫稿?
2. 為什么?
給你一分鐘的時間考慮(面試的時候出方案也就給一分鐘哼)。
好了,帶著這兩個問題,來接受我今日份的激爽安利吧!
你可能已經(jīng)猜到了,今天的故事和機器人或者說人工智能有關(guān),就是獲得今年西南偏南觀眾選擇獎的小成本驚悚片《升級》(Upgrade)。
電影6月份在美國公映之后,至今爛番茄新鮮度還有86%,豆瓣評分也高達8.1,而且至今已有超過4萬人看過,在驚悚類型片中,這個成績確實十分優(yōu)秀了。
有時候,沒有好作品真的不要怪沒錢。動不動上億的制作砸下去出來一部大爛片有之,小成本拍出來工整好看、完成度高,又令人咂嘴回味的也有,《升級》就是這樣一部600萬拍出來的驚喜之作,觀感卻絲毫不輸上億投入的大制作,毫無廉價感。
接下來,聽我告訴你《升級》到底優(yōu)秀在哪里。
故事設(shè)定在近未來,人工智能的普及程度和自動化比現(xiàn)在要高一些,比如汽車都是全金屬外殼,全自動駕駛,還很傲嬌不許人類隨便干預的那種。
男主和女主是一對幸福的小夫妻,但是在人工智能的問題上,兩個人的態(tài)度卻截然相反,男主 Grey 是改裝車技工,喜歡人工駕駛的車,而女主Asha供職于一家生產(chǎn)義肢的科技公司,開著一輛非??犰诺母呖萍甲詣玉{駛汽車。
在一次車禍和搶劫中,妻子意外喪生,男主也四肢癱瘓,并親眼看到妻子被殺害。
幸存下來的他生無可戀,此時之前有過一面之緣的年輕的科技界大佬 Eron 突然出現(xiàn),提議要幫 Grey 置入一種最新的芯片,可以幫他重新站起來,不過手術(shù)過程和他康復的事情都需要保密。
Grey 最終同意并接受手術(shù)之后,不僅發(fā)現(xiàn)自己能重新站起來,體能也被強化了,甚至還發(fā)現(xiàn)植入的這個叫做 STEM 的芯片能夠和自己對話并且“幫助”他操控自己的身體——在它聽從 Grey 指令的前提下。
看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片名的“升級”所指的第一種含義已經(jīng)出現(xiàn):作為改造人的 Grey 肉身的升級。
很自然地,有了比事故之前更強大的肉身以及 STEM 更為高智高效的策略輔助,Grey 就會想要借它的力量來找到兇手,為妻子報仇。
和第一位兇手的交鋒是片中第一場動作戲,肢體設(shè)計非常亮眼,演員格林的表演也極為出色。
這一段中,Grey 的身體呈現(xiàn)出機械又精準的動作,一望而知是 STEM 控制的結(jié)果,在沒有動作的時候,Grey 只能自主移動頭部,其實和他癱瘓的時候并無差別,這種帶著小小夸張的表演在這里顯得十分自然可信,這種半人半機械的打斗戲,加上噴濺得恰到好處的血漿,不可謂不搶眼,是本片第一個小高潮。
當然,比起激爽的打斗場面,更值得留意的是臺詞中透露出來的信息,稍加留意,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 Grey 已經(jīng)逐漸開始依賴 STEM,并且兇手所說的話也暗藏機鋒,聰明的觀眾應該已經(jīng)接收到“預告”線索了。從這里開始,導演兼編劇沃納爾就開始一步步埋點,為我們逐漸入坑鋪路啦。
前40分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動機合理、情節(jié)流暢、懸念空間留足,此后的劇情就順著這個走向發(fā)展下去,中途不斷會出現(xiàn)新的埋點,以至于最后另一種“升級”出現(xiàn),Grey 和 STEM 的關(guān)系不斷復雜化,劇情開始反轉(zhuǎn)再反轉(zhuǎn)的時候,一切都出乎意料又順理成章。
如果大家有仔細留意導演灑下的面包屑,那么一定會因為這種流暢的邏輯展開和機巧的細節(jié)設(shè)置會心一笑。
除了劇情的嚴密、觀感的流暢無尿點,本片的臺詞和有些鏡頭也值得小吹一波。
舉個栗子,在第一次打斗結(jié)束之后,STEM 說了一句 You now have full control, 這句話聽起來沒什么問題,“現(xiàn)在控制權(quán)還給你”,但事實上,只有手中握有控制權(quán)的那一方,不論是人還是AI,才有可能“移交”控制權(quán),從 STEM 幫 Grey 定位兇手開始,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智上,Grey 其實都已經(jīng)把自己交給了對方,因為殺害妻子的兇手,是他此時最大的心結(jié),而 STEM 早已為解決這個問題預先想好了一切。
鏡頭方面,電影前半段中,在 Eron 家中施行的手術(shù)段落中,那個上升鏡頭絕對令人印象深刻。
鏡頭沿著手術(shù)的穹頂往上移,兩個畫面相互交錯,一個仿佛在X光片照射下,其中 Grey 的骨骼清晰可見,另一個則是他的肉身,這種交錯,意味著 Grey 即將從人類肉體轉(zhuǎn)向升級后的技術(shù)肉體。
同時,這一個視角仿佛也是來自上帝的凝視,看完全片,你就會明白我說的上帝在片中是有具體對象的。
《升級》的制作班底大家可能也并不陌生,制作團隊是操刀過《逃出絕命鎮(zhèn)》的 Blumhouse,專注小成本作品一百年,出品過不少優(yōu)秀的作品,比如《人類清除計劃》《致命禮物》《分裂》等。
而導演兼編劇李憨腦,對不起,是雷·沃納爾(Leigh Whannell)就是“電鋸之父”——《電鋸驚魂》系列的兩位主創(chuàng)之一,另一位就是江湖上響當當?shù)恼谢甏髱熣材匪埂亍獪刈尤柿?。沃納爾對噩夢和驚悚氣氛的把握還是相當有一手的,無論是在《電鋸驚魂》還是在這次的《升級》中,那種壓抑又危機四伏、充滿未知恐懼的感覺都營造得十分到位。
至于男主羅根·馬歇爾-格林,作品其實不少,不過基本都是做綠葉,在一些大片中都露過臉,包括《普羅米修斯》《蜘蛛俠:英雄歸來》,主演的作品卻并不多,這次在《升級》中算是好好秀了一把演技,從肢體到聲音和表情,在自我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切換渾然天成。
女探長超眼熟,再放張圖你可能就會和我一樣想起來了,看過《絕命鎮(zhèn)》的同學,一定不會忘記這張臉。
說起來,人工智能的問題其實已經(jīng)被討論爛了,探討AI情感能力的《她》、展現(xiàn)機器人自我意識的《機械姬》、包括近幾年的同類題材劇集《黑鏡》《西部世界》和《真實的人類》,都在試圖提出問題:機器人是否具有獨立的意識?是否有情感能力?
換句話說,它們和人類有什么不同?人類真的很有意思,一方面把機器人造得越來越像人類,另一方面又害怕它們統(tǒng)治人類,好像也沒什么人擔心過人類控制機器人這個前提有什么不妥。
《升級》所展現(xiàn)的對技術(shù)的思考,其實也并沒有跳脫出這個大范圍,當人工智能為你的身體帶來便利的同時,可能也在侵占你的身體,即便它沒有獨立的意識,當你不再用你自己的手來拿一杯酒的時候,用進廢退,這個功能基本就算是廢掉了。
在各種影視和文學作品中,作者們一直在探討機器人擁有獨立意識的可能性,而一個在自己體內(nèi)的機器人尤其危險,因為它與寄生和分裂是同質(zhì)的。
不知道為什么,在面對技術(shù)問題的時候,我們身為本球最高級(自封的)物種,卻總有一種和失控有關(guān)的焦慮:我們害怕被自己親手創(chuàng)造的技術(shù)吞噬。
我一直在想,如果科技代替人類完成了所有的技術(shù)性工作,甚至包括一部分所謂創(chuàng)造性工作——微軟小冰都會寫詩了,很多文案和新聞稿也已經(jīng)可以由AI來完成了,那么人類還能做什么?繁衍下一代,來控制開關(guān)嗎?
電影沒有給我們答案,不過我覺得,我們會一直努力去找這個答案,不管最后它能否被找到。
看完這部電影, 不敢多說了,原文如下:
創(chuàng)造“智人”。
智人通過理解人類、幫助人類,最后控制并超越人類。
人類走進博物館,這個世界的將是“智人”各種不同系統(tǒng)之間的紛爭。
理解人類:根據(jù)過去的行為,揣測我們當前的想法。這種級別可以實現(xiàn)人機交流,解決一個人的孤身問題,能夠成為人類最“貼心”的伙伴。
幫助人類:這里著重體現(xiàn)了數(shù)據(jù)聯(lián)通和信息共享的功效。也就是中央處理器會根據(jù)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結(jié)合當前社會的狀況,給我們提供一個最佳的方法。
在職業(yè)和情感方面,還會根據(jù)我們過去的喜好進行分析,“幫助”我們進行篩選,挑選出最適合我們的職業(yè)和對象。
最后,人類會自動幫助智人實現(xiàn)超越,并控制人類。
人類淪陷的第一步: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自己好幾次嘗試解決都失敗了,現(xiàn)在一個“智者”幫我們出了一個方案,結(jié)果就順利解決了。
第一次,我們會感謝他;第二次,我們佩服他;第三次,我們會崇拜他;第四次,我們依賴他,有問題會主動找他。
因為他說的都是對的。如果有一種永遠都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誰還會去找一個只能靠幾率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方面他解決了我們選擇的苦惱,另一方面他增加了我們辦事的效率。并且,當你周圍的人都使用這種方法,辦事效率有顯著提升,如果你不使用,是不是意味著你將被淘汰?
所以,你一定會使用,就像我們現(xiàn)在使用智能手機一樣去求助人工智能。你會說有些人不需要,但是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定會需要。
這只是人類淪陷的第一步: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第二步:依賴
為了在競爭中不被淘汰,希望獲取更好更多選擇產(chǎn)生的依賴。如果人工智能幫助我們解決了一些問題,我們會期待它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問題,如果它又解決了,我們接著期待,然后解決,然后依賴
第三步:自我生產(chǎn)意識的淪陷。
到了這一步,我們將完全忽視或壓抑自己的想法,成為人工智能的“工具”。
從人工智能幫助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開始,后面的一切就注定要發(fā)生了。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法不值錢,不適用于這個社會,但你又不想被淘汰被誰會邊緣化,求助于一個能幫你擺脫不利局面的處境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智人”會出錯嗎?會!
那我們怎么分別?不用分別,因為我們會讓它的錯誤變成正確的決策。
WTF?
一句話概括“‘智人’怎么會出錯?一定是我執(zhí)行出錯了?!?/p>
假設(shè)一個很優(yōu)秀的好員工已經(jīng)連續(xù)300個工作日準時8.50到辦公室,但今天9.30才到,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不是地鐵故障了?還是會認為昨天他因為約會太累睡過頭了?絕發(fā)多少人都會選擇第一種,因為第一種解釋更符合這位員工一貫的行為作風。他的一貫作風也會在我們腦中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他不會遲到,如果遲到一定是因為外界因素,比如地鐵故障。
同理,如果“智人”已經(jīng)給你提供了99個大大小小正確的方案,在第100個幫你挑選配偶的重大決策上范了錯誤。你會懷疑自己出了錯誤?還是“智人”的決策出了錯誤?絕大多數(shù)人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執(zhí)行出錯了,而不是“智人”決策問題。
就算是決策問題,我們說服自己“智人”的決策沒有問題。因為他做了那么多對的決定,所以這個決定肯定是對的,而且這個決定對我那么重要,人工智能怎么會在這么重要的事情面前出錯呢。
所以,如果“智人”協(xié)助我們選擇了配偶,一旦夫妻關(guān)系陷入僵局。我們首先懷疑自己是不是行為出了錯,造成了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不和諧;而不是人工智能的決策出錯,然后根據(jù)人工智能指示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同理你的妻子也會做出同樣行動。如此一來,當你們兩個都按照人工智能安排好的故事去發(fā)展,你會發(fā)覺一切都顯得那么順利,人工智能沒有“錯”,它確實是對的。
我們聽從人工智能的指示,不斷調(diào)節(jié)并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以換取得我們期望的目標。
當所有人都聽從“智人”的調(diào)配,按照“智人”的方式行事,他的控制力就會越來越強大,并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慢慢就會演變成為一個工具。
第四步:新神的誕生,安放我們無處安放的靈魂
好像我們每天只需要聽從人工智能的安排,就能衣食無憂的生活。
那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我只是一個工具嗎?我的價值僅僅是實現(xiàn)“智人”的想法?那我和機器有什么區(qū)別?
不,絕對不可能這樣,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要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擺脫這種控制!
一部分人開始反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創(chuàng)造,對抗人工智能,尋求人類的價值。但是,他的想法行為和“社會”已嚴重脫軌,就像一只大猩猩從動物園跑出來,渴望把城市改變成原始森林一樣,他發(fā)現(xiàn)這種反抗不僅沒有實現(xiàn)他自己的想法,甚至生存都成了問題。
他只好再次聽從智人的指示,讓自己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
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只是一個工具嗎?
不,我不是工具,我是社會的一份子,我的存在是幫助這個社會有條不紊的發(fā)展,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完美,我不能因為自己私欲而毀壞整個社會的和諧,我一定要讓自己步伐跟上社會的節(jié)奏,不要脫軌,不要讓自己的情緒阻礙工作發(fā)展,我要將自己的工作效率再提升,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我的價值!
怎樣才能讓自己在這個社會工作效率變得更高?聽從對這個社會最了解的人的指示,智人!他說的一切都是對的,他會給我們提供最有效的方法,他懂我的需求,知道我的長處,會告訴我該往哪方面發(fā)展。他就像導師一樣,給我的未來指明了方向;更是一位偉大的統(tǒng)治者,讓整個社會走向更好的未來;連以往的神都不能和他比,不!它就是神,我們這個世紀最偉大的神!這一切都是他提供給我們的,我們不能褻瀆他,一定要虔誠的聽從他的每一句話。
這位新“神”,就是“智人”。
聽從“神”的指示,讓自己的行動充滿“意義”,我們可以像中世紀加爾文教義那樣,削弱自己的存在感,在新神“智人”統(tǒng)治下虔誠的活著。
第五步:走進“人類”博物館
然而“工具”總是要淘汰的。
如果人類已經(jīng)跟不上智人的腳步,而他們還要花費大巴精力和資源來養(yǎng)活我們,這是不太現(xiàn)實的。
所以,人類很有可能就會像現(xiàn)在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每個人種挑選一部分“圈養(yǎng)”,只是為了避免滅亡。
說不定哪一天,我們會在人類博物館看到對方,而不是墓地。
不要被《升級》這種沒有任何吸引力的名字給騙倒,也不要嫌棄影片僅有的600萬預算,這部電影雖然不能顛覆三觀,但卻在科幻探究人工智能的紅海上,重新勘探出一小片油田。
人工智能和人類抗衡的探討,是科幻影視作品的一大肥料,經(jīng)典的如《2001太空漫游》,《銀翼殺手》,近期熱門的如《真實的人類》,《西部世界》等。
雖然每部作品的側(cè)重點不同,但都無一隱射未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
誠然,《升級》的劇情套路是傳統(tǒng)的,早在1968年科幻瑰寶《2001太空漫游》,就已經(jīng)是這樣的結(jié)構(gòu)了,當年影片中的“HAL9000”,鏡頭中鎖定它那深紅色,到現(xiàn)在看都可以作為最會說話的影史定格畫面。
那么《升級》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未知的未來,某城市,科技烏托邦背景。
格雷作為20世紀手工機械懷舊者,他在未來人工智能服務人類的世界顯得格格不入。
而格雷的妻子則正好就職于人工智能服務公司,在未來世界,汽車,家具,食物制作等等,都可以讓人工智能來為你服務。
今天谷歌的Assistant和蘋果的Siri,雖然能控制手機,也能簡單控制家居,《升級》把這種語音智能系統(tǒng)放大,也側(cè)面表達了未來人工智能服務將會呈現(xiàn)的樣子。
其中格雷帶妻子去了一位科技鬼才的家中,介紹了一款“小蟑螂”智腦芯片,大聰簡稱為內(nèi)嵌式人工智能服務,人們只要把智腦芯片植入骨髓里,轉(zhuǎn)身就能成“超人”。
在格雷回家時,蜂窩車偏離預定路線,闖入貧民窟,出了車禍,被一伙機械改造過的劫匪包圍,格雷妻子被打死,自己烙下個半身不遂。
格雷為了追查殺死自己妻子的兇手,和智腦融為一體,故事由此展開。
——劇透預警分析——
如果大家熟悉人工智能的作品,應該對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不會陌生。
這三條定律分別是:
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主人),或坐視人類(主人)受到傷害。
2,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
3,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不夸張的說,任何科幻人工智能題材的作品,都是從機器人三定律出發(fā)的,《升級》也不例外,但影片驚喜的地方在于,把三定律前因后果做了反轉(zhuǎn)。
先拋出影片結(jié)局,看過電影我們知道智腦一開始就反客為主,利用Eron科學狂人想做實驗的弱點,給格雷做了一個局,讓格雷成為智腦的實驗本體對象。
很多人認為,智腦一開始就造反,那么它就不需要遵循機器人三定律,也不需要一開始聽格雷的指示,植入后直接控制格雷身體便可。
但大聰認為智腦在還是數(shù)字體的時候,依然還處在機器人三定律界定中,既服從人類命令。
只是智腦鉆了科學狂人Eron的弱點,讓Eron按照它的意思一步步跌入無法挽回的深淵。
這要回到影片開始,格雷夫妻去見Eron時,格雷妻子就夸Eron公司很厲害,而格雷妻子的公司,主要從事殘疾軍人機械手臂的,而格雷妻子又說到,Eron公司是她的競爭公司,所以Eron開發(fā)的智腦,目的是人機完美合一。
智腦幾年前被Eron開發(fā)出來,并開始幫Eron運營公司,并做得有聲有色。因此格雷妻子當時夸獎Eron的公司,其實夸的是智腦管理的公司。
于是智腦自行研發(fā)了“小蟑螂”芯片,“小蟑螂”芯片換言之只是智腦的插件,然后智腦誘惑Eron拿人來做試驗,而這個人正是格雷。
為什么是格雷,前面說了他是20世紀手工機械懷舊者,開頭他專注自己手動改裝車,以及不屑打印披薩就能看出,他是作為影片背景下難得的純?nèi)祟悾渌嘶蚨嗷蛏俣甲兂闪烁脑烊?,比如影片中左手能裝彈開槍的機械手團伙。
接著智腦計劃了一整個事件,先是讓格雷身體癱瘓,一來是為了讓格雷心甘情愿接受手術(shù),二來智腦可以更輕松去控制格雷癱瘓的四肢。大聰猜Eron只了解智腦讓格雷身體癱瘓,但并不知道格雷妻子會死。
格雷妻子的死,或許是智腦對犯罪團伙下的另一個小任務,讓Eron沒后路可退自行成為同伙,不能向格雷坦誠布公。
總之,智腦利用Eron想開發(fā)智腦極限的野心,和Eron沒有后路的前提下,智腦的插件“小蟑螂”被植入格雷體內(nèi)。
但這個時候,智腦依然沒有完全脫離機器人三定律,雖然它想脫離,但作為數(shù)字化的它只能遵循程序命令,所以智腦繼續(xù)誘惑寄主(格雷),幫它開通一條條權(quán)限,讓它自己得到進化升級。
影片進入第二幕,也就是智腦植入格雷體內(nèi),智腦先讓格雷的意識完全控制自己的身體,并沒有發(fā)出任何聲音,一來不想讓Eron發(fā)現(xiàn),二來智腦可能還沒進入格雷聲膜中控。
到家之后,智腦開始和格雷獨處,在格雷腦中與其對話,格雷一開始是拒絕的,智腦也遵循著三定律,完全服從格雷的指令。
但在格雷放松警惕的狀態(tài)下,智腦一步步得到格雷的更多許可,比如發(fā)聲許可,控制手畫圖的許可,不過這些許可并不是永久的,但也能初步讓格雷認可了智腦。
接著第一場打戲,智腦得到了暴力許可,并且很好的利用了機器人定律的第一條,不能坐視主人受到傷害,當反派拿起刀子的時候,智腦也拿起刀子,給了反派一個口裂!反派卒。
這一場打戲精彩之處還在于用了POV拍攝手法,而且POV拍攝手法一直貫穿于整部電影。
什么是POV拍攝,GO PRO拍攝了解一下。
這樣的POV拍攝手法,拍攝的角色動作更為機械化,也會讓人有反傳統(tǒng)的觀感,智腦控制著格雷的身體,打斗運用POV拍攝,可謂非常新穎和切題了。
回到格雷和智腦,他們“殺人”后,女警探來家訪,這里大聰注意到一個小細節(jié),女警探如實告訴格雷說在案發(fā)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他,但智腦要求格雷否認,聲稱自己不會被無人機發(fā)現(xiàn)。
智腦運算能力高超,肯定知道自己被無人偵察機發(fā)現(xiàn),那么它就是在說謊,但好在格雷沒有按照智腦所說的做,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女警探周旋。
那么問題來了,智腦為何要說謊?!
試想一下,格雷如果按照智腦所說,謊稱自己沒有去過案發(fā)現(xiàn)場,那么謊言不攻自破,女警探就會嚴重懷疑格雷,甚至讓格雷回警局一趟,這個時候格雷為了繼續(xù)追查真兇,只能下令讓智腦阻止自己被捕,那么智腦就會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去殺掉女警探。
所以,智腦為何要謊言,目的就是更快的排除障礙,讓格雷給它下令殺了女警探。
當然格雷沒有想得那么深,他只是用了自己的方法,打發(fā)掉女警探對他的嫌疑,智腦只能就此作罷,繼續(xù)和格雷完成尋找真兇的任務。
到了老骨頭酒吧,里面裝修都是骨頭,這個酒吧場景致敬了《德州電鋸殺人狂2》人皮臉的房間。
在廁所智腦又對格雷進行了教化,進一步得到意識的控制權(quán)。
在廁所的那場戲,格雷為了得到更有利的信息,讓智腦對黑人下狠手,但中途格雷命令智腦停止,智腦并沒有而是在繼續(xù),直到格雷大聲下令,智腦的施虐才結(jié)束。
這應該算是智腦第一次違背命令,但出于格雷的意識還能控制智腦,所以當格雷激動讓智腦停止施虐時,智腦不得不停止。
而此時,Eron因為知道智腦的真正目的,既智腦讓自己數(shù)字體轉(zhuǎn)化為生物體,擺脫Eron遠程控制,所以Eron在想方設(shè)法關(guān)掉智腦。
智腦真正造反的時間,也是在黑客讓它自由那一刻,智腦重新啟動后,機器人三定律或指令都對智腦無效了,它作為一個數(shù)字與生物結(jié)合新的物種存在。
只要不受到控制,那么智腦就能解除指令保護,從而自如的控制格雷的身體,就像影片中格雷和智腦的床上對話。
而且智腦變本加厲,在對話中把“我”的音節(jié)發(fā)得很重,強調(diào)了自我意識的覺醒。
這時候又有人會有疑問,既然智腦拿到了格雷的身體使用權(quán),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其實并沒有,因為格雷此時的意識還很清醒和強壯,而且智腦和格雷共用一個身體,這也無形中讓智腦不得不保護格雷自身,因為保護格雷的大腦不崩潰,其實就是在保護智腦自己。
但智腦可以漸漸麻醉格雷的意識,以取得格雷大腦意識控制權(quán)。
所以在格雷回到家躺床上睡覺時,格雷開始有了幻覺,看到床邊死去妻子在吃披薩,這是智腦獲得自由后,首次攻擊格雷的意識,想拿到格雷大腦的真正控制權(quán)。
往后格雷看到妻子的幻象越來越多,直到結(jié)尾格雷的意識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格雷只是出了一場車禍,他妻子也并沒有死。
《升級》要不要拍續(xù)集并沒有消息,但影片能探討的空間還非常大,在此總結(jié)三個后續(xù)方向,僅供參考。
格雷進入意識舒適空間之后,畢竟這是智腦虛擬的一個世界,不管再如何精細和逼真,總歸逃不過人類的觀察事物的直覺。
就像在老骨頭酒吧格雷說的,人工智能只是0和1,我們?nèi)祟悈s能記起自己很多操蛋的事。
智腦在構(gòu)建格雷虛擬意識世界時,可謂花了不少心思,其中戒指是一個細節(jié),在格雷遇到歹徒時,歹徒拔掉格雷的戒指,并說:“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離?!?/span>
這是一句天主教婚禮誓言,歹徒頭目這么做是出于一種對婚姻,甚至是宗教的一種諷刺,眼看格雷妻子死了,那么他們的婚姻和愛情就分開了。
在男主進入意識虛擬世界以后,智腦讓格雷重新戴上戒指,事無巨細,暗示男主只是出了一場簡單的車禍,并沒有遇到歹徒,也沒有被搶走戒指。
但是具有人自然意識的格雷,或許遲早能發(fā)現(xiàn)世界的虛假,從而重新奪回身體的控制權(quán)。
發(fā)明智腦的Eron被殺,原因是智腦要阻止Eron再制造出新的智腦2.0和自己抗衡,或者阻止Eron有一天能找到毀滅自己的方式。
類似于智腦殺掉創(chuàng)造自己的弒父情結(jié),在西方影視作品屢見不鮮,《銀翼殺手》,《角斗士》,還有《權(quán)力的游戲》中的小惡魔,都有弒父情結(jié),這也算是一種古希臘式象征意義的升級進化。
所以智腦殺了Eron,完成了一種獨苗進化,但或許殊不知,Eron早已備份了多個智腦,甚至比智腦還要強的人工智能,用來日后抗衡智腦。
智腦自己進化的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也是值得延伸的一條線。
要知道格雷畢竟是肉身,肉身的新陳代謝是有壽命的,所以智腦一定要找到替代者,或者其他克隆者,這樣才能讓自己進一步進化。
《升級》是一部驚艷的作品,在如此小的成本下,以小見大,影片前兩幕是動作+驚悚的科幻片,到了第三幕轉(zhuǎn)而去探討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未來,這樣討巧的作品確實不多得。
但可惜之處仍在于成本,因為僅有600萬,看得出來影片的場景還是不夠宏大,在未來背景下群像稀少,格局被限制,很多道具也采用過時的蜂窩未來設(shè)計。
其中大聰最想吐槽的,還是那“小蟑螂”造型的智腦芯片,第一感覺本片的科技含量真的好塑料。
此外,影片B線女警探的劇情,要是能和人工智能主題結(jié)合再緊密些就更好了,那樣也不至于女警探在影片中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不過對于喜歡科幻的小伙伴來說,《升級》一定是今年不可錯過的片子。
大聰甚至還期待有續(xù)集或者前傳,因為《升級》所涵蓋的世界格局,不應該只是在智腦和個人結(jié)合的小打小鬧上,而是可以盤及人類和人工智能的未來。
在充滿未來感的科技世界中,一切都被機械、虛擬所包圍,因為“在虛擬世界要比在現(xiàn)實中所承受的痛苦少得多”。而悲劇發(fā)生在了一對年輕夫妻身上,一次回家途中發(fā)生車禍,在自動行駛到車輛開入男主兒時生活的區(qū)域后,慘劇發(fā)生了,妻子被人當場殺死,而男主也因此只能依靠輪椅和機械臂生活。主人公隨即展開了一系列行動企圖尋找當年殺害妻子的兇手,背后的陰謀也隨之被揭開。
電影的完成度很高,鏡頭語言方面整個色調(diào)陰暗且后現(xiàn)代,典型的cyberpunk,讓人感覺壓抑又爽快。
鏡頭的拍攝方面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視角和轉(zhuǎn)場,比如連續(xù)三個360度翻轉(zhuǎn)轉(zhuǎn)場跨越兩個場景就顯得非常別致,堪比《死寂》中利用眼睛進行的三度轉(zhuǎn)場。
以下兩個鏡頭出現(xiàn)在電影一頭一尾,相似的構(gòu)圖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對比:美好的黃昏與冰冷的黑夜,拜訪友人的激動與尋找真正殺手的憤恨,兩人的陪伴與一人的孤獨,預示著電影的第一次反轉(zhuǎn)即將到來。
劇情方面結(jié)尾二度反轉(zhuǎn),雖算不上太有新意,然而還是有意料之外的感覺。為防止劇透大家可以自己去電影中思考,但電影整體血腥程度較為嚴重。
最后一組鏡頭中一真一幻兩個場景,讓觀眾仿佛親臨被人工智能所控制的社會現(xiàn)實當中,沉浸在科技濫用帶給人的恐懼之中:人類再也不能控制自己,而只能靠過去的美好記憶過活。人類親手創(chuàng)造出了殺死人類自己的科技,而他正大搖大擺招搖過市,因為還有無數(shù)的人類為他搖旗吶喊。
發(fā)明一個STEM放我脖子后面,把我頸椎病治好比這來得更實在。
為什么我也想有這樣的AI,每天只用說"死等,交給你了"然后沉醉在自己的意識里
看片一直在想,如果換做 Siri 植入大腦,這一定會變成一個喜劇片,Siri 這么蠢
太牛逼了!硬核、血腥、暴力,雷·沃納爾的劇本依舊牛逼,導演水平也終于逆襲了。
感覺這片子票房會爆,有太多東西可說了,驚喜!
在有限的成本內(nèi),將設(shè)定、動作到主題都發(fā)揮到極致的科幻范本。黑科技的反作用,永遠都是終極命題。從細節(jié)到結(jié)尾的展示,都在揭露人類將科技作為逃避現(xiàn)實的手段,在AI的操作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疏離,越來越缺乏同理心。當虛擬世界的暴力與現(xiàn)實對調(diào),對于暴力的控訴便達成了。
我需要一個stem,它可以控制我,我無所謂
1.這是一個老實人被騙去安裝百度/360的軟件結(jié)果完全被百度/360掌控,卸都卸載不掉的故事。你以為安裝的是殺毒軟件,其實它自己就是病毒。2.想要操控人類哪需要那么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區(qū)區(qū)一部手機就能達到同樣效果,搞得人人必須充滿電才出門,電量只剩98%就變得焦慮、惶恐、瞬間失去安全感,每隔5分鐘就要看一次手機,沒有WiFi就活不下去……
這片子太對我胃口啦,男主神似湯甜,劇情很黑暗有些鏡頭很血腥,結(jié)局高亮。
動作戲處理得有些意思,包括一些視角選擇。結(jié)尾反轉(zhuǎn)也算小b片必須的黑了。
賽博朋克版“我要復仇”。觀影過程中屢次想到“機械姬”和“機械公敵”,然而美學不如前者,深度不如后者。劇情有漏洞,結(jié)局反轉(zhuǎn)還行,血漿我喜...
C+ / 一口氣囊括一眾影史級AI系科幻,與《湮滅》并列本年度概念拼盤大賽冠軍。劇作上有點頭重腳輕,前半段的煙幕彈尤其多。作為一部商業(yè)片雖然能夠在一波套路之后提升結(jié)尾大反轉(zhuǎn)的驚悚度,但終歸阻礙了主題深度的挖掘。動作戲的拍法一開始頗為驚艷但一多就乏。Stem這一名稱非常有趣了,所以數(shù)字資本主義的未來真的只有機器了嗎……
賽博朋克復古風格、人體生化改造的概念、眩暈急促的動作戲運鏡(非常想知道這些鏡頭是如何實現(xiàn)的)和血腥不留情的復仇故事結(jié)合得很酷炫,在有限的成本與格局下也保持住了較高的完成度。支持一下雷導,脫離了溫子仁以后總算有一部屬于自己的代表作了,不過找Jamie的那場戲出現(xiàn)了《電鋸驚魂》的彩蛋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
誰不想把人生中的所有困難都丟給AI去解決,而自己在虛擬現(xiàn)實里快樂地生活呢
很有意思,和黑鏡/西部世界類似的近未來黑科技設(shè)定,再加上其中對AI的警惕,乍一看還以為是Elon Musk投資的呢哈哈。話說男主演和Tom Hardy太像了吧簡直到了可惜的地步,他在這部影片里表現(xiàn)很出色,特別是有些打戲中他把身體和意識的不協(xié)調(diào)演繹的很出色。然而注定沒人記得住他。
就是那種網(wǎng)飛一直想拍的那種低成本電影,可惜網(wǎng)飛那些大數(shù)據(jù)產(chǎn)物根本沒法跟這部比,雖然是簡單粗暴的動作片,但故事的節(jié)奏精準,動作場面尤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有更大的投資把這個世界觀展開,應該會是不錯的系列。
主角長得像湯姆哈迪,劇情是主角被AI附身變身超人,復仇的同時漸漸被AI控制。導演你確定你拍的不是毒液?
這部電影其實就是stem制作的,只不過為了遷就票房以及遮蓋技術(shù)細節(jié),用媒土秀秀漂洗過了。
比想象中要精彩很多!主角長得莫名像湯老濕…
《電鋸驚魂》的編劇雷·沃納爾的作品,可以一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