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簡單提一下影片的癥結(jié)所在
影片《活著》的高潮是鳳霞生孩子遭遇大出血,大特寫鏡頭逼視下的家珍淚如雨下,富貴與二喜急得團團轉(zhuǎn),本來被拉來救人的王教授因為一口氣吃了七個包子奄奄一息,無法動彈。最終眾人只能眼見著家珍慘烈異常地死去。這是火爆煽情、催人淚下的一場戲。但是這場戲與余華原小說的整體立意大相徑庭,由這場戲也可以看出一些影片的立意。
這場戲的設(shè)定非常明確, 鳳霞的直接死亡原因就是文革。富貴一家的苦難高潮也是文革。而之前有慶的死亡雖然是春生的誤傷,但其實直接原因是大躍進期間的大練鋼鐵導(dǎo)致有慶長期睡眠不足,以至于會無法忍受地睡倒在墻根下,造成了死亡慘劇。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大躍進,有慶想來絕不能以如此方式死去。如此一來,有慶的死亡是因為大躍進,鳳霞的死亡是因為文革。歷史在張藝謀的鏡頭下被簡化為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富貴一家的不幸死亡事件直接歸因于此。這是張藝謀對小說作出的重大改動之一。這也是張藝謀對時代與個體關(guān)系之理解。在張藝謀的敘事中,歷史沒有什么偶然性,歷史就像是一個個公路站牌的串聯(lián),個體走到了這個站牌底下,就必然會有規(guī)定的動作發(fā)生。
必須要指出的是,張藝謀的改動,并非是僅僅強化對于惡劣時代的瘋狂控訴,影片整體走向反而是喜劇式的。影片收尾于富貴的外孫饅頭玩耍小雞、富貴直接說出“生活會越來越好”的臺詞。整個場景表達出類似生活在繼續(xù),生命在繁衍的意義。這是一個非常喜慶又溫馨的大團圓式的結(jié)尾。富貴一家渡盡大躍進與文革的劫波,終于看到光明。
我們不妨再揣摩下余華的小說敘事意圖。在小說中,富貴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平實敘述了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一一死去的過程。有慶雖然死于大躍進期間,但死因與大躍進并無關(guān)聯(lián)??h長妻子生孩子由此引發(fā)的權(quán)力濫用問題在中國社會具有普遍的歷史延續(xù)性。鳳霞死于文革期間,但與紅衛(wèi)兵學(xué)生亂搞無關(guān)。確實是大出血而死,但最多不過是醫(yī)生醫(yī)術(shù)不精,與草菅人命無關(guān)。女婿二喜、外孫苦根(電影中改為“饅頭”)的死,其時代背景已經(jīng)換作了“光明”的包產(chǎn)到戶期間。余華對于死亡、暴力的敘事,與時代相關(guān),但又超越了時代。小說中以平實口吻娓娓道出的極致死亡經(jīng)驗讓讀者不斷地體會生活、生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與之對照,張藝謀的《活著》讓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富貴一家人在兩大惡劣的歷史事件下的慘境。張藝謀這一次難得放棄了高度造型化的視覺儀態(tài),試圖動用一些通俗劇(melodrama)的手法(不過張藝謀沒有徹底放棄所謂民族化的器物,他為影片添置了小說中不存在的皮影戲,但皮影戲的功能似乎只停留于民族符號的展示)。造成的效果卻是每一場戲都顯得非常的戲劇化:富貴的賭博過程、富貴父親一命嗚呼的段落、富貴因為誤會打罵有慶、有慶戲劇化地被春生的車壓死、大煉鋼鐵的過程、二喜迎娶鳳霞的過程、鳳霞的死亡……這些高度戲劇化的情節(jié),有一些確實來自小說,但小說中極致的死亡經(jīng)驗與戲劇化至荒誕意味的情節(jié)是唇齒相依的。電影中的這些高度戲劇化的情節(jié),疊加出來的效果是,我們確實會非常關(guān)心富貴一家人的命運,也同歡樂也同愁,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
這是晚間八點檔國產(chǎn)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水平。
2 ) 活著就要努力,因為你還活著
什么叫活著,為什么要活著?
電影《活著》講述了在中國時代變遷背景下福貴的一生,他經(jīng)歷了富家子弟的紈绔時期,他的一生遇到了國共戰(zhàn)爭、大躍進、文革、疾病等等,同時他的一生也不斷看著家人逐個離去……經(jīng)過了一次次死亡的考驗,我們看到的福貴以一種超脫的姿態(tài)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里的親人都陪伴在他的回憶里,繼續(xù)著努力的活著!
這部電影很長,整個觀看電影的過程我反復(fù)思考“活著的意義”,久久不能從電影里脫離,最后用副標(biāo)題這句話“活著就應(yīng)努力,因為你還活著”,人只要活著,對家人,對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以前老是瞧不起"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但是現(xiàn)在我覺得這句話是先人通過平凡但不平靜的生活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有無奈,有希望,有努力,有生生不息。
第一次感覺到活著好是在福貴被抓丁,國民黨大撤退。全場戰(zhàn)友都被打死了,凍死了。福貴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第二次心里喊出活著,是在龍五被槍斃的時候,福貴嚇得尿了褲子。第三次是有慶死了,被春生撞死了,后來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殺,來找福貴道歉,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令人感動的質(zhì)樸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國農(nóng)民。他們沒有很好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卻有最純樸和實在的心地,造化弄人,命運來臨的時候,卻別無選擇,只有接受。
張藝謀拿了一個諷刺的筆,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個生離死別,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那個時代的農(nóng)民家庭。這里沒有控訴什么,沒有要反抗什么,沒有埋怨什么,中國最被人看不起的農(nóng)民默默地在那個時代里承受著一切,努力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就是被很多人痛罵的文革時期還有和藹的村長,全家燒水,演皮影戲的快樂日子。雖說這個故事是虛構(gòu)的,但是我相信他的真實。
影片結(jié)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br>《活著》沒有告訴我們悲慘的命運,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沒有使我們看到絕望,相反每一次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認(rèn)真的活著,因為這兩個字很重要。
3 ) 《活著》的失敗與偉大
我憐惜的不是家珍,雖然在書里為她唏噓過,不是福貴,多少有自己造孽的成分,不是有慶,小說里是因抽血而失血過多夭亡,電影中未免過于血腥,磚墻倒塌后的血肉模糊,真實的...我憐惜的是從頭至尾,一句話也未曾說過,想說卻不能說的鳳霞。她不是無聲的來到這個世界,雖然電影里不曾表演出來,可明明白白像大多數(shù)后天失聰?shù)暮⒆右粯?,患得患失于一場疾病--高燒?br>
或許是因為她的扮演者,從小女孩開始一直到大姑娘,都是討我喜的樣子,堅忍,又羞澀,疼愛弟弟,順從父母。興許有人會說,是舊社會三從四德的典范,沒有什么稀奇。我可以堅決地否定,否則我是新時代里成長的一代,別說是舊社會就是電影里跨過的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都不曾留下我的生命印記。我關(guān)注的是鳳霞的氣質(zhì),她無聲的內(nèi)心世界。
年幼見證祖上家業(yè)被父親敗光,和媽媽一起經(jīng)歷了女人一生中最恥辱的事情--在夫婿家過不下去而回娘家。父親的覺醒、改頭換面,再次的跟隨媽媽從雖不錦衣玉食但也豐衣足食的姥爺家回到破敗不堪的父親的棲息地。這時候的鳳霞大概還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憧憬著將來慢慢會變美好的生活。也許是福貴的罪過,卻要女兒來承受。父親千辛萬苦擺脫被國民黨拉壯丁的命運,百感交集地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小鎮(zhèn),看到懂事地以幼小身軀拖著幾乎與之等高的開水瓶,殷切地喚著鳳霞的名字:“是爹啊?!蔽铱吹降氖鞘裁矗P霞醉人心弦,卻又讓人潸然淚下的微笑。側(cè)著耳朵,再倒回去,聽聽,還是沒有回答,不喜歡說命運弄人之類的話,卻不得不承認(rèn)這樣的現(xiàn)實無時不刻的存在著。美好的少女時代,也被鄰家小孩無情的嘲弄的石子而擊得粉碎。如果說初嘗聾啞之味的時候,還少不更事,無法了解殘疾的真正意味,又或者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多大的困擾,那么從她受到鄰人欺辱的一刻便懂得了這種滋味,甚至想訴苦又無法開口的苦楚...
弟弟那差點引起階級糾紛的為鳳霞復(fù)仇的創(chuàng)世之舉,被她看在眼里,爸爸因誠惶誠恐,那個不得不誠惶誠恐的年代對弟弟的遷怒,被她疼在心里,可她就是沒法吐出一個字,想為弟弟辯解,這樣的一番話終于是從家珍的嘴里說出來的,可她才是真正的當(dāng)事人...第一個觸擊我視覺的鏡頭出現(xiàn)了:屋內(nèi)家庭的糾紛方休,鳳霞默默地端著一個大碟走進來,先一碗面給母親,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給父親,然后一碗,還沒有,先從旁拿了一支小凳,有慶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里了,鳳霞憐愛地摸摸弟弟的頭,最后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是誰?需要這樣忍辱負重,在外受著別人的欺凌,在家又須調(diào)節(jié)不合的氣氛,還要暗中付出本應(yīng)接受愛的心靈。
弟弟的慘死,福貴的撕心裂肺,家珍的號啕大哭,唯獨的鳳霞沒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除了掉眼淚,完全沒法顯露天人相隔的殘酷事實,導(dǎo)演大概是這么想著,或許還可以剩下些菲林,還沒有數(shù)碼技術(shù)的年代,剪掉了最悲劇人物的出場。
如果只是看過小說,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說最悲劇的人是福貴才對,命太硬,克死了所有他值得珍愛的至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不堪,他人若是一次也就不活了,可福貴,不。老全,有慶,春生,鳳霞,家珍,女婿,外孫一個一個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卻依然活著。
只是電影改變了結(jié)局,保留了家珍的在世,饅頭的活潑,萬二喜的深情,卻還是剝奪了一個人生的權(quán)利--不得不背負命運的鳳霞,不得不為整部戲的悲劇色彩添上濃墨重彩一筆的鳳霞。
噴涌而出的血,驚恐但還沒有完全失神的眼睛,剛才還安心的對家珍報以放心眼色的鳳霞,葬送在畫面忙亂的切換中。
結(jié)婚慶典上唱不出聲的痛苦被知女莫于母的家珍道出,只是一旦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就索然無味了。
電影改編了太多太多,不僅是悲劇的結(jié)局,福貴被拉壯丁的經(jīng)過,有慶的死法,萬二喜的殘疾部位,還升華了原作的基調(diào),活著,即使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你而去,也不要放棄生的希望。福貴堅守著這個也許他從未認(rèn)清過得理,也拿它勸慰過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過,卻邁不過批斗這道檻兒的春生。
聽著《莫失莫忘》(《仙劍奇?zhèn)b傳》電視背景音樂)寫下了這篇文章,突然發(fā)現(xiàn)最近自己怎么老是看有著類似結(jié)尾的片子,李逍遙的孑然一身...
4 ) 活著~皮影戲
從小說《活著》中的由第三人稱來講述福貴的人生故事,到電影《活著》中由第一人稱自己演繹故事,是本劇電影劇本的一項重大的改變。要實現(xiàn)這種人稱的轉(zhuǎn)變,可行的方式也許有許多種。張藝謀和他的劇組,選擇了增加“皮影戲”,這條極有意思的情節(jié)線,來成就這個轉(zhuǎn)變。我試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皮影戲”這條情節(jié)線的設(shè)置,在影片《活著》中的作用。
首先,“皮影戲”是福貴命運的象征和隱喻。
在皮影戲中,皮影人物被幕后的手操縱,控制,任由皮影戲藝人的雙手?jǐn)[布。這些扁平的,紙狀的皮影人物,被配以臆想的唱詞,被賦予這樣或那樣的褒貶含義,被定論為好人與惡人,甚至被無端地崇拜、喜愛,嘲笑或是謾罵。任由歷史和人們評說,沒有爭辯的可能。
福貴,一如眾人,在命運的洪流中無處躲藏,被歷史的車輪碾成扁平,對自己無常的命運束手無策,只能眼巴巴看著命運之神不斷地殘忍地揭出人生的謎底,哪怕這些謎底是多么地可怕,也只能堅韌地活著,活下去,為了活著而活著。像皮影人物般,在人生的舞臺上戲夢。
福貴年輕時是個敗家子,賭錢輸?shù)糇约鹤嫔狭粝碌姆慨a(chǎn),從此一貧如洗,淪落為窮苦人。而頗具諷刺意味地是,那時候得了福貴家房產(chǎn)的龍二,卻在文革時代做了福貴的替死鬼,福貴因此逃過一劫;再有,一把刺刀刺破皮影戲的幕景為始,福貴被拉到軍隊做壯丁,不可能逃跑,沒有掙托的可能,福貴的人生輕易地被他人改寫,他化作棋盤上的一粒棋子,不再是活物,只是軍隊里一個符號一樣的一員小兵。生與死只一線牽,沒有人會在意;又是一把刺刀,挑起散落在雪地上的皮影,福貴被解放軍俘虜,開始為解放軍唱戲解悶,從此算是干上了革命;福貴在這樣無關(guān)生死的年代,茍且活了下來,從一個符號般的活物武器回歸到活人的狀態(tài),回到家鄉(xiāng),和家珍鳳霞有慶團聚,福貴終于重新活著了;文革時代,一紙“干過革命”的證明,被福貴和家珍奉若珍寶。要在那段歷史里存活,人的命要靠那樣的紙來做護身符和通行證;大躍進時代的特殊背景下,有慶死在磚墻下;文革時代,因為紅衛(wèi)兵的輕率無知,和老教授荒唐的死,最終導(dǎo)致了鳳霞的悲??;我們不禁感嘆,福貴這慘淡悲苦,起伏無常的一生,就像是一副皮影,被歷史和命運的無情地捉弄。福貴雖無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卻也能一次次堅忍地面對。我為此中蘊涵的人的偉大力量和歷史洪流中人們的可悲命運而深深感動。
其次,“皮影戲”是福貴這個人物多舛命運的見證,是這段歷史的見證,是一位默默無語的講述者。
青年福貴,在賭場里醉生夢死的丑惡年代,皮影戲是那賭場里的“靡靡之音”,福貴會欣賞,會唱,是時尚和身份的象征。落魄后的福貴,在家珍回家后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去龍二家借錢謀生計,“救急不救窮”,龍二借給福貴一套皮影戲,福貴——這個昔日紈绔公子哥的命運,自此就與皮影戲緊緊相連。福貴組了戲班,開始靠此營生,開始了日復(fù)一日的平淡卻安定的唱戲生活,這樣的生活卻也沒能維持多久。是在一次唱戲的時候,福貴又一次被拉進了歷史的漩渦——他被國民黨拉去充了軍。此后,即使是在兵荒馬亂年代里,福貴的一箱皮影,也始終不離福貴左右——“借人家的,還得還,以后還指著它養(yǎng)家呢”。福貴一心想著回家,這或許是活下去的唯一的理由。帶著皮影,就像是懷揣著希望,心未死。背著皮影盲目奔跑的福貴,很快又做了解放軍的俘虜,因為皮影,福貴可以在軍營里給解放軍唱戲。終于,福貴盼來了回家的日子,他背著一箱皮影,滿懷憧憬地回家了。就像人生路上,突然走進了一個岔路口,走了好久地冤枉路,終于又回歸正道了。全民大煉鋼鐵的年代里,家家戶戶都要把帶鐵的東西捐出去,不諳世事的有慶險些葬送掉福貴的一箱寶貝。福貴在煉鋼的工地上為全鎮(zhèn)的人唱戲,有慶惡作劇給他送去加了醋和辣椒的茶水,接著噴茶,哄笑,追打……雖然煉鋼一事荒唐可笑,但在這樣的場面里,卻也絲毫沒有防礙本片展現(xiàn)它難得的一幕溫情脈脈的場面。后來的一天,福貴正在戲臺唱戲,這時,得知有慶出事的消息,有慶死了,福貴生命中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文革時代到了,雖然福貴仍然與時俱進地提議建立毛澤東思想皮影宣傳隊,來全力保住“舊時代的”皮影戲,但終于沒能成功,皮影戲在福貴家的火盆里化為灰燼。至此,皮影戲似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其實不然。在影片的結(jié)尾處,福貴從床下拖出空空的皮影箱,讓饅頭把小雞們放在里面,然后開始給饅頭將那個古老的故事:小雞長大了就會變成鵝,鵝長大了就會變成羊,羊長大了就會變成牛……皮影箱,這個曾經(jīng)盛滿了希望的箱子,如今又以另一種方式盛滿了希望。
再有,“皮影戲”是全片故事的線索,穿針引線般將福貴的片斷的人生故事串連起來,成為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
福貴的人生起起伏伏,充滿了戲劇般的色彩。青年時代的他是富家子弟浪蕩少爺,直到賭博輸?shù)羧考耶a(chǎn),妻離子散,落魄為貧苦人,跌落到人生第一個低谷,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大挫折,也是第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此后壯年福貴開始以皮影戲維持生計,直到被拉去充軍,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是他人生的第二個重要時期。中年福貴回到故鄉(xiāng),和家里的親人團聚,共同經(jīng)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經(jīng)歷了有慶的意外死亡,皮影戲被焚燒,鳳霞出嫁,鳳霞的死,饅頭的出生……直到暮年。福貴人生起伏跌宕,但都是通過“皮影戲”這條線索來串連,使福貴人生中的原本獨立的篇章自然而然地連貫成一體,讓我們看來天衣無縫,渾然不覺中,以為自己用131分鐘就讀完了一個人的整整一生。
最后,“皮影戲”較之原著中的“農(nóng)耕”,更加的電影化,更便于創(chuàng)作人員用豐富的電影視聽語言來表達和詮釋原著的精髓和精神要詣,也給了電影創(chuàng)作人員更大地二度創(chuàng)作地空間。而從受眾的角度看,觀眾也是這一改變的受益者。這樣的改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忠于原著的。
《活著》的原著小說中,福貴是生活在農(nóng)村的,落魄之后就靠種地拿工分來維持生活,第三人稱的“我”作為故事的講述者,是在農(nóng)田邊遇見正趕著老牛耕地的福貴老人,也是在農(nóng)田邊與老人福貴聊天,從而一點點地了解了福貴悲苦地一生。這樣的敘事手法在文學(xué)體裁中完全可行,然而在電影中卻不然,如果只是忠于原著,福貴是地道的農(nóng)民,守著土地,日復(fù)一日地耕種,這樣的農(nóng)耕生活表現(xiàn)在電影中,除可行性很差以外,將顯得拖沓平淡,枯燥乏味,從風(fēng)格上講,似乎更適合記錄片式的電影。總而言之,一味地忠于原著中作者對福貴的人物設(shè)定,將不利于電影化的表現(xiàn)人物,即不利于用電影獨有的,視聽的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
電影《活著》中,福貴一家生活在城鎮(zhèn),落魄后以皮影戲這種職業(yè)為生,也是合情合理,情節(jié)發(fā)展一氣呵成,順?biāo)浦郯阕匀弧?br>
另外,除以上分析的加入“皮影戲”的優(yōu)勢外,皮影戲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繞有韻味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光影下,紛繁靈巧的皮影人物頻繁動作,配以磅礴高亢的秦腔和鏗鏘緊湊的鼓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性和觀賞性,這種人物身份的成功置換,使得全片的基調(diào)深沉濃重而不沉悶乏味,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而非再現(xiàn)。所以,把“皮影戲”運用在電影《活著》中,極大地增加了電影的觀賞性和美感,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5 ) 現(xiàn)實的一聲嘆息
這是一部安靜的影片,不曾出現(xiàn)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貴一路走來的注釋。
片名為《活著》,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后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nèi)戰(zhàn)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動蕩、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nèi)在實現(xiàn),一貧如洗。
作為一個旁觀者,看著他始終懷揣著海市蜃樓般的希望,踩在現(xiàn)實的浮冰上。無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長耐心,在窒息狀態(tài)下延續(xù)生存。生命如同一塊海面,對所有的慘劇照單全收。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的成因有這樣一種解釋:人若落入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是幸福,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解脫——這樣一來,他的價值觀就被扭轉(zhuǎn)過來了。
這是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從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國普通老百姓,一種真實、麻痹的生活狀態(tài)。按這個定義來說,我們每個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觀眾,不僅是旁觀者,也是套入這個故事中的一員。每個人的自身,既是歷史鋪展開的卷軸,又是受歷史牽引壓榨而生的產(chǎn)物?,F(xiàn)實沒有為人們怎樣活著提供選擇,而每一步前進的步伐都成了一種必須。
有人說這是張藝謀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影片平實、樸素的記敘與情節(jié)保持了一致,場景永遠是灰蒙蒙的,一如那個荒謬的時代和蒙昧的社會。葛優(yōu)飾演的福貴,表情和動作維持在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敘述出了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種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對各種失去后,繼續(xù)平靜地生活下去,仿佛領(lǐng)略過了生命的各種真諦,但最終興許還是歸于無物,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人世,又赤裸裸地離去。
情節(jié)上,張藝謀在原著的基礎(chǔ)進行了大幅度的處理,還是比較成功的。插入了一些新的情節(jié),例如鳳霞的死的過程中并沒有王教授這個角色。但是引入王教授這個角色,更加直白地揭開掩藏在鳳霞之死背后的隱情。觀眾在經(jīng)歷過視覺和心理的沖擊下,看到了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的無情摧殘。
另外一個重大的改動,是福貴謀生方式的改變。從小說中福貴向龍二借了兩畝田過活,變成了向龍兒借了一副皮影戲做流浪藝人。皮影戲又至始至終貫穿了整部影片,恰恰將小說的農(nóng)村背景搬到了城市,開拓了視角,利于電影語言的表達,達到了更加平民化、普遍性的效果。而給我的理解,“皮影戲”的意象又可以有一種人生如戲、悲喜皆空的意味。
電影將有慶的死因由原來的為縣長夫人輸血過多而死改為疲勞中被拉去學(xué)校做工而導(dǎo)致被春生撞死。揭開有慶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將人物的悲慘性充分視覺化。雖然不及原著的情節(jié)在政治上那么尖銳,但是學(xué)校逼迫學(xué)生擱置學(xué)業(yè)投入全民大煉鋼,在另一個層面上投射出大躍進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維模式的荒謬和行為方式的粗糙,中國走的社會主義的偽科學(xué)路線以及理想主義、功利主義和命令主義的肆意橫行。與之前工作人員來福貴家中收鐵器有慶翻開福貴放皮影的箱子提出箱子上的釘子和皮影上的鐵絲也是金屬又有某種隱秘的聯(lián)系。相較之下,改動之后的情節(jié)避免了絕對化,更顯意味深長。
在結(jié)尾也有大手筆的改動。原著的結(jié)尾是這樣的:鳳霞難產(chǎn)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時候被石板壓死了,二喜的兒子由福貴養(yǎng)著,后來吃豆子撐死了。福貴的家人全都離他而去,只有一頭老牛伴著他,他說:“人嘛,就是要活著?!?
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tài),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為苦。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藥而愈。
然而電影的結(jié)局顯得溫和得多,鳳霞死后,她的兒子取名為饅頭,福貴和家珍帶著二喜和饅頭一起生活下去。這樣的處理使悲劇停留在一個適可而止、容易讓人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使觀眾的視角從純粹的悲劇更多地轉(zhuǎn)移到生命和歷史的關(guān)系上。
有幾句比較經(jīng)典的臺詞。當(dāng)年兒子問福貴:“小雞長大了變成什么?”有慶的回答是“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等牛長大了,共產(chǎn)主義就到了?!倍Y(jié)尾處,孫子再次問起他同樣的問題,他不再回答“共產(chǎn)主義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長大了,饅頭也就長大了”。我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對社會寄托的塌陷、對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語美好夢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終還是落實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鋪直敘的流水賬,所有的修飾都顯得多余,這就是活著最堅實的表達。
還有是福貴和春生在戰(zhàn)場上面對尸橫遍野的情景,不像其他大多數(shù)電影,眼睛里流露出的不是悲傷,而是驚訝,這種情感也許是面對死亡更直接更真實的感受。他們目瞪口呆地說“家里人都不知道——就這么死了”,“福貴啊,我們可得活著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
“好好活”這句話深深刺到了我的神經(jīng)。這是每個人活著的最基本的意愿,但是“好好活”的標(biāo)準(zhǔn)又因人而千差萬別。而作為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標(biāo)準(zhǔn)始終在不斷放低,最后完全依順于麻木與不幸的世界。
這部平靜的影片卻被列為中國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識形態(tài)上強行批注了“不和諧”。時至今日,這個國家已經(jīng)有勇氣承認(rèn)過去犯下的一些錯誤,但是又為什么沒有勇氣承認(rèn)得徹底呢?既然有勇氣面對過去了,又為什么要遮遮掩掩,沒有勇氣面對現(xiàn)在改正現(xiàn)在呢?
因而面對歷史和現(xiàn)實,除了付諸一聲嘆息,還能說什么呢?
面對充滿苦痛的“活著”,又能說什么呢?
6 ) 活著的敘事結(jié)構(gòu)及視聽語言分析
敘事結(jié)構(gòu)
在我看來,影片的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而且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明暗線交織,情節(jié)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渡和諧而情節(jié)豐滿。
明線則為導(dǎo)演為影片分的四個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通過這種線型的結(jié)構(gòu)形式,把故事放在幾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以線型的結(jié)構(gòu)形式,把人物融入時代背景當(dāng)中刻畫,讓生與死的強烈對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動蕩中交替上演。
暗線則是皮影。皮影在影片中起的作用,不只有象征人物形象、見證人物多舛的命運的作用。它在實現(xiàn)情節(jié)的連接和場景的轉(zhuǎn)換上,在烘托和渲染背景和奠定感情基調(diào)方面,有極其重要且巧妙的運用?,F(xiàn)我現(xiàn)我結(jié)合具體的場景,簡要進行分析:
1,影片的開頭,當(dāng)福貴在賭場賭錢時,曾唱過一段皮影。“奴和潘郎宵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此時的他還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少爺,對皮影還只是無聊的消遣和娛樂。從皮影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他此時的生活和心理。而賭錢過程中,伴隨一陣緊張而激烈的皮影,他輸?shù)袅艘磺校_始了自己命運的轉(zhuǎn)折。此為一。
2,接著是他向皮影班主借了皮影,開始了自己的賣藝生涯。鏡頭由皮影班主拿起來的皮影巧妙的過渡到了他輾轉(zhuǎn)賣藝的場景?!拔闹傩闹泻脩K傷,可恨老賊姜飛雄”,也是他此刻處境和心理的反映。此為二。
3,再接著,影片由一把刀劃入皮影的帳幕,場景頓時轉(zhuǎn)變,他們面對的是國民黨的軍隊。被抓壯丁入伍,又為轉(zhuǎn)折。此為三。
4,被共產(chǎn)黨俘虜,鏡頭由被刺刀刺著放在陽光下的皮影轉(zhuǎn)換到為共產(chǎn)黨唱戲的情景?!皬V成子拾起翻天印,寶印起處疼煞人。急忙我把二將換,速速逃往黃花山”。他死里逃生,回到了家人身邊。此為四。
5,大躍進運動了,皮影逃過一劫。他為煉鋼工人唱戲,“赤精子使起陰陽鏡,寶鏡照得月難喚,吩咐一聲莫怠慢?!庇幸环N精神飽滿,斗志昂揚的激情在里面。只是同樣在唱戲的地點,他又經(jīng)歷了兒子的死亡。
6,文化大革命,皮影難逃次劫,被燒掉。而女兒也在這場“革命”中因生育死去。
7,皮影箱子最后成為了孫子放小雞的地方,象征著新生的力量和活著的希望。電影的主題,便是在這一個又一個的轉(zhuǎn)折中,得以展示和凸現(xiàn)。
視聽語言分析
視覺:
1,在電影《活著》之中,中國的民間藝術(shù)皮影戲被引入,承擔(dān)了視覺符號這一角色。皮影戲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繞有韻味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光影下,紛繁靈巧的皮影人物頻繁動作,配以高亢蒼涼的秦腔和鏗鏘緊湊的鼓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性和觀賞性,把“皮影戲”運用在電影《活著》中,極大地增加了電影的觀賞性和視覺美感。
2,光色搭配上,色調(diào)的恰到好處的運用,整個影片都呈現(xiàn)穩(wěn)定的色彩基調(diào)。張藝謀特別注重的色彩美學(xué)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在《活著》里也不例外。同時在光線變幻上極具戲劇的表現(xiàn)力,游刃有余又不動聲色的穿插了時空的轉(zhuǎn)換。比如說福貴回家的那一段,他在光線變換中就那樣走過了漫漫長途,走到了想念的妻子和兒女身邊。
3,景別選擇上,戰(zhàn)爭場面使用的大全景鏡頭,展示了場景史詩般的氣魄,表達了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人的渺小和無能為力。而使用最多的應(yīng)是人物臉部的特寫,刻畫強調(diào)人物細膩心理,增強影片的感染力。
4,造型構(gòu)圖上,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好,比如鞏俐回娘家時漸漸遠去的車和那個孤零零的月亮構(gòu)成的哀傷而凄美的景象。這點不用多說,看看他剛出道時為陳凱歌的《黃土地》擔(dān)任攝影師時的一些驚為天作的黃土地的構(gòu)圖(比如“祈雨”,“腰鼓舞”片段中的很多場景的絕美構(gòu)圖),就知道追求造型之美對張大導(dǎo)演的一大喜好,也是他的一大法寶。
5,在美工、道具上,影片跨度時間中國歷史上比較動蕩的30年,涉及的場景和時代背景紛繁復(fù)雜,但是在影片中都處理的很好,無論是40年代的賭場,大躍進時期的煉鋼處,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貼滿大字報的醫(yī)院,都做到了妥貼與自然,無造作虛假的痕跡。
聽覺:
1,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樂的運用。無論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傷綿延的笛音,還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達到了渲染氣氛和反映環(huán)境,刻畫人物心理,照應(yīng)影片主題的作用。使整部影片既具有獨特的風(fēng)情和韻味,又具有其特定的情感基調(diào)和藝術(shù)觸感
2,在配樂(背景音樂)方面,趙季平那具備典型西北風(fēng)味的配樂,蒼涼渾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飽含感情,順應(yīng)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調(diào)動觀眾的情緒。同時在音響和音效方面也做的很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節(jié)奏與音樂相得益彰,動靜結(jié)合,使影片緊湊而生動。
3,本片在聽覺背景方面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與政治相關(guān)的兩個片段: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都有一個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它的時代背景,即過渡時利用當(dāng)時實新的革命歌曲過渡(比如大躍進時期的“社會主義好”),同時,幾乎在整個過程中,在背景中都有廣播的聲音一直在講述那時的相關(guān)政策。這不得不說是導(dǎo)演獨具匠心的一個運用,片中廣播的聲音并不是與鏡頭畫面是同步對應(yīng)關(guān)系,但是它卻是向觀眾解釋說明一個大的時代背景。將事件放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中進行,既讓觀眾理解影片的意圖,又可以讓人們知道更多的背景知識,擴大影片的內(nèi)涵外延。
看一次罵一次
先看的小說 才找出這部電影來看 很喜歡余華的小說 大多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這里主人公一家子的命運 看小說更能體會 我記得那個老爺爺弓著腰 吆喝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日復(fù)一日 土地旁的墓 那里有他的父母妻子女兒兒子 他們沉睡著 似乎能聽到老爺爺?shù)倪汉嚷?/p>
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在有慶的尸體前大喊“爹來了,有慶叫爹啊有慶”,家珍被人群攔著,拼命地想看看有慶最后一眼,哭著喊著“讓我看看,有慶,讓我看看”,然后她看著被血染紅的白布蓋著他的有慶,從她面前走過。我想起小說里那天晚上,福貴背著死掉的有慶往回走,深夜里他坐在村西的田埂上,一遍遍的看著他的兒子最后在天亮前,悄悄地埋掉了他,他怕死掉的有慶帶走重病的家珍。后來家珍讓福貴背著她往村西走,家珍說“我夜夜聽著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夜晚他們站在村口,“有慶再也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那條路,那條有月光撒下來的路像是撒滿了鹽。小說里重病的家珍沒看到有慶最后一眼,也沒看到鳳霞最后一眼,電影好在讓媽媽再痛苦也最后一刻陪著孩子。電影的福貴沒那么悲慘,最后他的家珍還在,二喜還在,饅頭也還在,真好。
個人認(rèn)為是張義謀最好的電影。
活著就是受罪 活著就是勞累 活著就是互相折磨 活著就是不對 活著就是受罪 活著就是勞累 活著還得互相安慰 活著就會憔悴 活著就是受罪 活著就是勞累 活著就得拼命掙扎 活著就得干脆——尹吾 你笑著流出了淚
演員選得很好,鞏俐演啥像啥。但整體沒有小說感人,可能小說太殘酷了吧。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畹阶詈蟮娜?,往往最痛苦。
中國不是沒有好電影,而是真正好的電影沒有在這個社會喘息的余地。竟淪落至此,天涯同道,難語歸途。友慶死掉的那段,泣不成聲,不忍卒讀,他們逃不過。
從一開始不可能讓人哭,我就哭得一塌糊涂,因為這部片,又不全是。
說真的,任何一個國家把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禁掉都是這個國家的恥辱。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張藝謀最好的作品,即便不少廣播標(biāo)語甚至背景無法翻譯傳達給外國人,仍然斬獲戛納評審團大獎,葛優(yōu)也憑借超凡的演技加冕影帝。即便小說和題材占得不少先天優(yōu)勢,老謀子的改編依然居功至偉。影片配樂帶入感極強,攝影沉穩(wěn)大氣,黑色幽默里滿是政治諷刺,平實質(zhì)樸中盡顯悲涼無奈。(9.0/10)
有些人活過來了,有些人死去了,命運,往往不肯將幸福給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們。 反而叫那些人們一慘到底。。。
沒有原著好看啊
改編自余華的小說【活著】。很好看。書和電影都好看?;钪娜吮人懒说娜诉€痛苦。我覺得是的。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悲哀和可笑,你能在別人心酸的故事中讀出些許溫情,也能從自己的平凡中領(lǐng)會些許蕩氣回腸。電影少了原著的慘烈,但那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悲涼還是存在的。
不看的話人生就不圓滿!
年代記實錄,看了讓人不舒服,特別是里面的臺詞,雖然他們在拼盡全力的活著,可是卻又顯得如此可笑和悲涼?!靶‰u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是共產(chǎn)主義了?!?/p>
國家走了一小段彎路,對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輩子。生活不易,還是得這么活著。笑中帶淚,死人堆里暗暗許下活著的誓約,可誰也不曾想大環(huán)境下生活的艱辛。國師在第五代導(dǎo)演最好的時期奉獻了極其有溫度的作品。經(jīng)年以后,鶴發(fā)的富貴搖著蒲扇回想那天不讓有慶上學(xué),少買幾個饅頭就好了,可生活不曾回頭。
對于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 這無疑是一部科幻片 (文革很科幻··)
活著就是一切!戛納評委會大獎,老謀子最好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