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當我們在一起》是《我來自紐約》的續(xù)集。影片繼續(xù)延續(xù)了第一部中的人物和關系,講述了林師傅一家人團聚之后發(fā)生的故事。
林師傅關閉了自己的推拿診所,搬入了新家,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作為一個父親,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紀,他依然牽掛著唯一的女兒淑嫻。雖然,淑嫻已經是一個事業(yè)成功的服裝設計師,但在父親的眼里,她始終是個女人,需要給自己找一個好的歸宿。在當代社會,婚姻對于很多獨立女性來說,已經沒有像傳統(tǒng)觀念里那樣重要的地位,不婚主義也在一部分人群中相當流行。這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是每個人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但話又說回來,從社會的宏觀層面來看,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是家庭的前提,而穩(wěn)定的家庭則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影片里的淑嫻不是真的不想走進婚姻,而是在愛情的道路上遭遇到了挫折。此時,身邊親人或朋友的關心才能鼓勵她重新鼓起追求幸福的勇氣。從這個角度來看,林師傅真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好父親。
由于演員檔期的問題,影片里淑嫻的扮演者由宣萱換成了吳天瑜。如果說,在第一部《我來自紐約》里宣萱在有限的戲份里準確地詮釋出了這個女兒性格堅強,倔強的一面;那么在續(xù)集里,吳天瑜的表演則將淑嫻這個人物大氣,溫婉的成熟女性形象展現得更加充分。同一個人物,不同的兩個演員,在影片里實現了“無縫對接”,令觀眾感覺不到任何突兀,這正是演員表演功力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宣萱和吳天瑜兩人一起成功地完成了對人物的塑造。
《當我們在一起》繼續(xù)走溫情的風格路線,而相比于第一部《我來自紐約》,續(xù)集在故事性上得到了明顯加強。推動劇情發(fā)展的矛盾得以具體化呈現,一切圍繞著林師傅的老人失智癥展開。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對的問題。影片如何展現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的心態(tài)和思想。在這部影片里,觀眾可以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對疾病,衰老的態(tài)度,不是獵奇心理,也不是悲觀失望,而是一種從容的應對:在相互關愛的基礎上,努力改變可以改變的一切,順應承認那些不可改變的命運安排。
在第二部里,狄龍的表演有了更大的空間,林師傅這個主要人物被塑造得更加立體,豐滿。憑借“林師傅”這個人物,狄龍獲得了澳門電影節(jié)最佳男主角的獎項。作為資深演員,狄龍對人物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并且采取生活化的方式去詮釋人物,幾乎褪去所有表演的痕跡,但又把握住了應有的節(jié)奏。曾經有人說:“演戲最難的是和孩子還有動物一起表演。”筆者作為觀眾從狄龍和影片中幾個小演員的對手戲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水乳交融的和諧,非常自然,親切,仿佛他真的就是孩子們的外公,朋友。影片里林師傅和外孫女思家之間的感情沒有刻意被渲染,而是還原出生活里大多數祖孫間真實的感情狀態(tài)。
回想起自己的外公或是爺爺,是不是會感到和影片里的這個林師傅很像呢?他和孩子們看起來有距離感,但實際上,他把所有的疼愛傾注在生活里的每一點一滴。也正因為如此,孩子們愿意和他在一起,愿意走進他的世界,愿意幫助他解決病痛。其實,林師傅自己心里很清楚,這不過是孩子們的天真而已。就像他在影片里看著為自己的病癥焦急的思家和阿寶,說出的一句臺詞:“你們這么小,怎么能幫到我呢?”一樣,生活里的長輩們從未希求從我們這些小輩身上獲得什么回報,他們只是盡自己所能為我們付出一切。
隨著病情變得嚴重,林師傅開始考慮將自己送進養(yǎng)老院,他不想成為家人的包袱。然而,鄰居明哥的話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家人應該在一起,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林師傅的心底始終有一件心事未了,那就是女兒淑嫻的終身幸福。這里劇情開始轉折,也照應到開頭林師傅和淑嫻的談話。
和《我來自紐約》一樣,影片的重要場景都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聯(lián)。中秋節(jié)的晚上,林師傅去買淑嫻最愛吃的月餅,碰巧遇到了當年和她一起私奔,后來拋棄她的前男友浩南。淑嫻成為單親媽媽是林師傅心底永遠的痛,當他再次認出浩南時,忍不住狠狠地罵了他一頓。這就是父親,永遠說著最狠的話,看起來最無情,卻是實際上最心疼女兒,最能在關鍵時刻為她鳴不平的一個人。
暗淡的雨天,照映出林師傅內心復雜的心情。浩南的出現,讓他回想起往事。雖然患了失智癥,但正如他所說,淑嫻和思家他永遠不會忘記。從淑嫻對感情的態(tài)度,林師傅大概明白女兒的心意。在這一刻,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要在自己還清醒的時候,成全女兒和浩南,給思家一個完整的家。影片在展現林師傅作為一個父親的復雜情感時,采用了非常簡潔的剪輯和轉換,沒有贅余的臺詞,只用了一個背影的長鏡頭,就將情感和信息傳達給了觀眾。朱自清先生曾經寫下散文名篇《背影》,讓幾代讀者記住了自己父親的形象。筆者想,也許導演是受到這一點啟發(fā),才在影片這里給了林師傅的背影定格下幾分鐘的鏡頭。天下的父親各有不同,但對兒女的心情卻是那么相似,永遠操著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林師傅的撮合下,浩南終于和淑嫻再次見面。因為血緣的關系,思家和浩南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在這個過程中,浩南也受到了教育,他開始醒悟過來,當初自己的行為是多么錯誤,他逃避責任的同時也讓一個原本溫暖完整的家破碎掉了。這里情節(jié)的設置符合影片浪漫,溫情的基調。現實世界里已經有那么多的悲歡離合,但依然擋不住人們心底的愿望:求一個圓滿,希望破鏡重圓。這樣的理想剛好在電影里實現。
林師傅病情的發(fā)展讓他本人和淑嫻,思家都覺得辛苦。影片呈現這一部分時,向觀眾傳達出一種認識:疾病挑戰(zhàn)的并不只是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病人本身承受疾病的身心折磨,而家庭其他成員其實也在心理和情感上共同承受壓力。這不是一個簡單輕松的過程,但卻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最終要經歷的結局。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如何對人生做最后的告別,這個相對沉重的話題也被包含在影片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里。
影片最后的部分給觀眾留下的感覺不是悲情,是溫馨甚至還有些浪漫。用思家在電影里對外公講的話來回答就是:“只要你還在,一切就足夠了?!比嗽谧詈蟮臅r刻,會想起自己最牽掛的人,會記掛著自己沒有實現的心愿。想要完全沒有遺憾,大約是不可能,但那些深藏在人心中的珍貴情誼卻是最好的回憶,永遠都在。
關于林師傅的病情,電影采用了開放式的結局。他是否失去記憶,忘記了親人,看來已經不那么重要。疾病也不過只是人生的一個狀態(tài)而已。當我們在一起就是信念,就是支柱,就是勇氣,有這些已足夠。看這部電影時,筆者感動之余,更多體會到的是一種面對生老病死這些人生常態(tài)時的平和心境??梢哉f,從影片可以看到創(chuàng)作者對人生,親情,家庭的態(tài)度和思考。影片并不旨在炮制一部催淚大戲,它更看重的是對觀眾的啟迪和與觀眾的精神交流。有情感,有態(tài)度,有對生活和人的關懷和關注,這正是該片的可貴之處。
星星代表家人,不常見,但永遠都在那。
看了一之后專門搜的2,挺好看的,還是一樣的溫情
南航機上看的,好看!溫情感人~狄龍老了也帥!
第二部的故事稍微有點硬啊。少了點地氣。比第一部差了。
感覺和日劇最漫長的告別差不多,都是這么好哭
女主換了,性格有點突兀,一個拘謹的女強人突然變得很活潑有點怪,狄龍?zhí)釘y自己仔有點過分,不過譚子演的不錯
3.5從臺灣飛回北京的飛機?看的演技可能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卻被親情感動到……
很感動
繼第一部發(fā)揮,兩名小演員很不錯,但這類電影第二部劇情天生少了戲劇張力,整體觀感不如第一部。
譚俊彥 和 狄龍 同臺了。譚俊彥還挺帥的啊 AC
比起第一部《我來自紐約》,第二部續(xù)集少了很多驚喜。但感覺還是有誠意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造型師把女主的服裝搞得很臃腫似的?她跟女兒的頭發(fā)...
飛機上居然看哭了。。。平淡而又溫情。。。都是淚點。。
華人的世界里家庭和親人才是最重要的
1.包裝在親情外衣下的父權敘事。2.依舊是近乎封閉的華人社區(qū)和人物關系,相比第一部加入了馬來土著,但卻呈現反面書寫,某種程度上彰顯華人對土著,或是對大馬社會的內在態(tài)度。
溫情氛圍過于濃厚,幾乎忽略劇情設計,第二部鏡頭偏于阿根的老頑固,小譚的親情線潦草充了點劇情。一家人整整齊齊,陶姐姐是最大的飆淚點,小譚公子跟著老爹容易被壓制發(fā)揮。我想回去看看,我記得,你同我的家,通通留我心里面。
這個系列主打溫情。第二部廢話雖然多了點,但是龍哥的好多臺詞,在家中也聽到過好多次,一下子就被戳中了。
華人世界走到哪裡都是一個情字牽繫,這個固執(zhí)倔強的小老頭(我本身就是醫(yī)生,幹嘛讓別人醫(yī)我?。┭莸奶鎸嵙艘?,「你媽死了,那我在這裡幹什麼?金蘭??你為什麼不等我?」轉眼又不記得;好想念我外公,伊也是同樣的最錫外孫女,同樣的,在小腦萎縮的末期,對著照片唸叨,玉蘭,你來接我回家呀,祖孫三代,兩對父女,賺足了我的眼淚??龍伯一定要健康幸福,平安喜樂,因為我一定會好唔捨得你,仲會好掛住你,原來英文標題是這個意思??p個小s,小譚在老豆面前真的好乖仔ww
狗尾續(xù)貂了……演女兒這位的演技真是做作到災難,跟龍哥對手像在兩個次元。后者絕對是吃可愛長大的,三顆星給萌老頭兒和可愛的街坊們,以及Tam's family!
和第一部《我來自紐約》相比,因為大家已經熟絡,所以減少了戲劇沖突,幾幕戲都比較水。電影關注老年失智人群,但狄龍在一眾馬來西亞演員的包圍下,同樣尬演的他到底是不是演技好,我不知道。另,兩部《我來自紐約》都應片方要求,在豆瓣不能顯示劇照和海報,顯得格局不大。2018年7月MH航班觀影
吳天瑜演技好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