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簡單的觀后感
繼續(xù)八十年代電影之旅,昨晚和今晚看了《高山下的花環(huán)》,1984年上映。從藝術上來說,覺得比《芙蓉鎮(zhèn)》差一些,意識形態(tài)意圖也更強。唐國強的演技不太好,怎么看都是主席范兒。斯琴高娃在演這部電影的時候,表演還沒有類型化,真沒看出來那個角色是她演的。玉秀這個角色又端莊又嫵媚,演得很出彩。
和《芙蓉鎮(zhèn)》一樣,這部電影和當時的社會也貼合的很近。高干子弟到連隊基層混幾個月,為的是能更方便的調動。戰(zhàn)爭來了,上前線打仗的時候卻要跑路。對“特權階層”和軍隊官僚做派的批判立基于對“講真話,做實事”和“中國是我的,也是你的”這兩條樸素的準則之上。
電影的重心不在戰(zhàn)爭,而是戰(zhàn)爭開始之前和戰(zhàn)爭結束之后。戰(zhàn)爭開始之前,心不在焉的高干子弟趙蒙生,恪盡職守、顧全大局的連長梁三喜,敢怒敢言、嬉笑怒罵的靳開來,這三位男主演,以及他們各自的家庭,都已經充分展開。在戰(zhàn)爭中,趙蒙生完成了蛻變,梁三喜和靳開來卻犧牲了。戰(zhàn)爭之后,安撫烈士和傷兵家屬是由擔任指導員的趙蒙生來主導的。這里絕沒有對戰(zhàn)爭本身的質疑,而且安撫工作的基石就是所有人都信仰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中犧牲是有意義的,光榮的。這一意義的自明性就像梁三喜在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所交待的欠債要還的自明性一樣顯著。因為這一信仰,他們才能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在烈士的墳前,梁三喜的母親,一位老沂蒙山紅嫂勸同樣失去兒子的老人“想開點兒。人終究是要死的,孩子們這樣死了,也是值得的”。當后來她得知這位老人是軍長,她說“你是軍長,你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他犧牲了。哪怕只有這么一個,我看到了。中國會繁榮興旺?!?br> 當趙母還不知道雷軍長的兒子在戰(zhàn)場上犧牲時,她指責雷軍長,不念當年的救命之恩,沒有“人情”,雷軍長說“我有人情,我更有天理國法,不能為了人情,違背天理國法”。一聽到“天理國法人情”這幾個字,就想起許章潤教授的文章。天理國法并不總是順乎人情。梁三喜一家人的生活義理是這部影片里最可貴的東西,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整合進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中去呢?那應該是任何一個良善社會都不可缺少的。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他推了戰(zhàn)友一把,自己中彈犧牲了。他完全可以立即臥倒,不去管身邊粗心大意的人。
向靈魂優(yōu)異的人致敬。
2 ) 中國的花環(huán),人民的花環(huán)
一起看《長津湖》和《高山下的花環(huán)》是件有趣的事情。它們的側重點及敘事方式可以說毫無共同點。
《長津湖》里的人物太不“人”了。戰(zhàn)士的個人被無限縮小,無限扁平化,趨近一種符號,宣揚著中國人不怕死和英勇的精神。我們應當發(fā)問:真實是這樣的嗎?戰(zhàn)士們有家人有自己的夢想,他們只是普通的人,他們沒有一絲的自私和懦弱嗎?甚至如果他們無私、他們無償奉獻祖國,或許更該發(fā)問:這應該嗎?《長津湖》宏大的敘事使觀眾熱血沸騰,我們覺得戰(zhàn)士英勇,可是我們真的把他們當作個體的人來看待了嗎?似乎觀看完影片,反而覺得在弘揚戰(zhàn)爭。
一味弘揚政治正確在試圖慢慢削弱個人意志:我們埋頭向前沖,沖進子彈里。我們只為國家而活,為國家而死——我們是誰?不重要……
我很喜歡《高山下的花環(huán)》對戰(zhàn)爭場面的刪減。沒有壯觀的場面,甚至都沒看見敵人。它聚焦在每個戰(zhàn)士在戰(zhàn)爭前、中及后的改變,它把戰(zhàn)士的個人放大,使人物形象飽滿。甚至連家屬(女人)在戰(zhàn)爭中的位置也使用大量筆墨描繪。
主角們死亡得很迅速,沒有壯烈的音樂和氛圍渲染(煽情),甚至可以說是很突然地、不起眼地。但是轉念一想,或許我們被慢動作bgm的死法染上了刻板印象。真實難道不就是這樣嗎——生命的逝去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還沒來得及回頭看一眼慘叫的源頭,那人就已不在了。哪有功夫交代后事、留遺言?
反而《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戰(zhàn)士的死亡比《長津湖》更令人唏噓。
戰(zhàn)爭帶來了什么?它對社會的影響是什么?對戰(zhàn)士的影響是什么?對家屬的影響是什么?這些問題,我認為《高山》比《長津湖》詮釋得更完整。
我并不是在說不應該為國效力。我只是認為:我們在往前沖時,應該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死。
3 ) 那個人叫做趙蒙生
英雄是什么也許并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但英雄一般都有擔當,在絕處可以逢生,猝變可以從容。而《高山下的花環(huán)》里的趙蒙生顯然一開始并不符合這些要求,甚至可以說反其道而行之。
他來到部隊就是過一下湯,試圖把冰凍餃子變成可以吃的餃子,想不到部隊竟然用的不是家用的柴火,而是真刀真槍的野餐。這部電影很多是放在一個特權階層和普羅大眾的沖突上:一方面是高干子弟,一方面是農村來的泥娃娃。一方面吃得是奶油蛋糕麥乳精,一方面抽自己的“卷”煙。開始還一起抽抽撲克,聊女人聊前途顯然很快都聊不到了一塊。于是靳開來自然而然地說了心里話:打仗還得靠咱這些農村娃。
這個書的沖突到了臨戰(zhàn)前夕有了突變,趙蒙生的母親——一位神通廣大的貴婦人把電話搖進了指揮部,結果換來的是“老子叫她的兒子第一個去炸碉堡!”
電影和小說都是倒敘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趙蒙生還是個面娃,但到了戰(zhàn)爭開始,面對戰(zhàn)友的尸體他一下子就轉變了,當然也是本身并不真的就是孬種,因為如果是石頭的再怎么煮也不會是茶葉蛋的。特別是呂蒙生的死已經接近戰(zhàn)役尾聲,然后又是掩護這個高干子弟,在這個剎那,趙蒙生抱著機槍咆哮著沖入了坑道,他涅磐了。
人往往會屈從習慣而逐漸腐爛,這個時候如果有特別尖銳的東西刺激一下就會突變,結果不是短路就是大放光華,趙蒙生就屬于后者,又因為呂蒙生的妻子母親來到營地的現(xiàn)實教育,使得這種猝變的影響得以深遠綿延,但我想終其一生他也會懷念那個挺槍怒射的自己,因為那一刻被他射殺的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叫做趙蒙生。
4 ) 戰(zhàn)爭的真實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huán)》,由于他的導演謝晉,謝道走了,于是我就走進了這部電影,電影描述的故事很感人,特別是電影后半段戰(zhàn)爭結束后,家屬們來拿撫恤金,看望傷員的時候,無法不為之動容,催人淚下。雖然,這也應該算是革命題材的教育片吧,但是,總覺得更為真實,影片內容更為樸實,切近生活,因而劇情也就更為引人入勝。雖然,感覺沒有原著精彩,特別是關于人物性格的描寫,似乎原著更為靈活、深刻、個性。但,影片也做到了八九不離十了,基本上體現(xiàn)出了原著的出彩。記得原著里的靳開來是去偷番薯,不是偷甘蔗,呵呵,不過這基本上不影響主題與故事的精彩了。不過,那斯琴高娃我倒是看了大半部了還是找不出來,直到老靳踩地雷之后,她來拿撫恤金了,我才看出來原來老靳他媳婦就是斯琴高娃了了。
雷軍長,真心的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如三喜她娘所說的,假如中國的人們公仆都如你一樣,中國就不是現(xiàn)在的中國了。不過,這個可能幾乎為零了,這是不肯能的。只要,現(xiàn)在的中國稍稍的好些,我們就心滿意足了;只要人們公仆們不要用我們這些主人的錢為他們的情婦購車購房購物買單就謝天謝地了。
老靳,你是好樣的,你是那么坦白、率真、嫉惡如仇。竟然說出,自費去北京上訪的話,天真的以為,以你一人之力就可以告倒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們公仆。也許,在你那個革命的年代還可以,現(xiàn)在不行了。不過,還好你是生活在那個年代,假如你生活在現(xiàn)在的話,你要么活的很累,要么你就活不成了。也許你會想現(xiàn)代刀客“楊佳”一樣,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因為只有這個聲音才可以清晰的傳到公仆的耳朵里,其他的上訪之類的根本就沒有傳輸媒介。實在的老靳,死前的遺言都是:還是讓戰(zhàn)士們吃甘蔗吧……
趙蒙生,為你懦弱感到羞恥,同樣為你的懺悔而虛心接受。經歷了生死之后,你已經獲得重生,戰(zhàn)爭歷練了你,血性男兒,敬禮!
最后,向死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5 ) 這是這些年最好的戰(zhàn)爭片。
1、人,把人當成人的戰(zhàn)爭片,我們總是彌漫著一種氣氛,仿佛上了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馬上就不應該是人,他們應該視死如歸、他們應該無所畏懼,他們總之不應該有人的七情六欲、人的恐懼害怕,看看戰(zhàn)狼、亮劍、長津湖,看了后都感覺自己上場手撕鬼子只爭朝夕,都感覺是我們的征兵廣告。而這部戲,人文主義,看得到鮮活的生命,看得到有缺點的閃光的人。
2、現(xiàn)實反諷,不管是干部來團隊,抽煙抽兩種,抽屜藏餅干,金句先寫好,炮彈打不出,中央慰問團標準等等,那個年代的人誰心里不清楚?他本來就是你我他,把自己擺進去,誰也免不了俗?,F(xiàn)實主義,說的就是我們自己,反思,如果是我們,最后我們敢去嗎?這種成長,我們能承受嗎?
3、真實的感情,最能打動人。記得,兒時的擴展閱讀里面有這本書,讀到韓玉秀冰天雪地推車賣豬還債,記得烈士最后的撫恤金不足還債,只覺不能自己。電影很好的拍攝了有性格的靳連長最后拿不到軍功章,老實人梁三喜的母親和愛人走路來連隊,軍長的兒子死后父親給愛人寫的信,真情實感,前面一個多小時的鋪墊,觀眾已經深深認識了他們,樹立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看到身后事,不能不被這來源于真實的中國的國情所感動。想想現(xiàn)在電影地可笑,悲慟于烈士們被物化虛化。
亂七八糟也說不出個啥,推薦大家自己看看,感受好電影能給我們帶來的真情實感。
向對越反擊戰(zhàn)的英雄們致敬,向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致敬。
6 ) 中國人的風骨
有勇氣講真話,干實事兒。這部電影似乎就是在詮釋著靳開來的言行。無論是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都好,個個戰(zhàn)士都是有血有肉。梁三喜從頭到尾對大伙兒的照顧,特別是對趙蒙生的體貼,察言觀色,顧全大局,都是一個很好的連長,正直的他在出征前夜營地里頭對趙蒙生說得那番話,也罵醒了趙蒙生。
趙蒙生作為大家子弟,確實是一直過著體面的生活,本來就沒打算吃苦,就是為了仕途走走過場。但是梁三喜的那句話”你手里拿著的是軍裝“,也在他心里落下了一份很重的分量,上了戰(zhàn)場后也看著他的氣魄上來了,確實是下部隊才是真正歷練人的,在這兒看到了每一位戰(zhàn)士的真性情,才認識到以前高高在上的自己其實就是個狗熊,在戰(zhàn)場上見分曉。
而和趙蒙生對著干的靳開來,則就是個嘴欠,但很正派的人。天天笑嘻嘻的,拿連長還有周圍的同志開玩笑,也不忘自嘲一下自己,就是個滑稽演員,但是也唯獨他,才有勇氣敢向富家子弟打抱不平,有脾氣。正也是在戰(zhàn)場上,被提拔為副連長的那一刻,他剃光了頭,神情凝重地目視前方,他知道自己需要擔當起來了。
這不同于其他戰(zhàn)爭片的一面就是,這部影片講沒有開戰(zhàn)前,各個戰(zhàn)士的家庭與私生活,在連隊生活或”忍耐“的緣由,平時訓練的朝夕相處,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看到了各自的心路歷程。打仗之后,烈士家屬的到來,看著自己的兒子埋在了高山下,長眠于此的心痛,對于靳開來的不公對待,趙蒙生對梁三喜以及各位戰(zhàn)士的愧疚,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戰(zhàn)爭場面能表達出來的。玉秀在三喜墳前,只能摸著他的牌子痛哭流涕,哪怕走路過來,也要節(jié)省著車費,為三喜還上欠同志們的賬單,這都深深地打動著我。還有靳開來他媳婦從指導員口中得知丈夫生前的英勇事跡,而不是因為過失而剝奪了勛章時的釋懷,還有雷軍長的家國情懷,看著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兒子時仍惦記著的民族大義,這些都是軍人,人民子弟兵的品行呀。
這四分都是給文戲的,拍得確實有滋有味,但是戰(zhàn)爭場面就缺少了一點震撼,更多都是槍聲此起彼伏的轟鳴,戰(zhàn)士沖鋒的場面不夠壯闊,也沒怎么看到幾個敵人,這是遺憾的,也很可惜沒看到靳開來作為炮排排長的擊殺場面,這是比較遺憾的。但沖著劇情,這4分,值得!
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
我覺得是中國最好的戰(zhàn)爭片,并且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再出現(xiàn)了,再見偉大的八十年代。電影中表達的情感到今天依舊能打動我,戰(zhàn)友情、親情、愛情,以及對國家的拳拳赤子之心,真摯而熱烈。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二百個億養(yǎng)個狼。趙蒙生,名字起得好,趙家從沂蒙老區(qū)那樣的群眾中誕生,千萬不要忘了啊。
他們默默地死去了,沉默,像腳下的土地,像地里的糧食,連留一下一句遺言的機會都沒有,只有靳開來留下一句話:“讓大伙兒吃甘蔗。”
唯一還能讓我們感知新時期硝煙的記錄,僅評這一點,就具備了應有的價值。
我只用一句話來表示我看這部電影的感覺:我差點沒在公司里哭死。第一次看電影如此。
一部表現(xiàn)和平時期戰(zhàn)士的影片 將戰(zhàn)爭作為背景 突出的是人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情感 而人是社會的人 是社會矛盾的承載體 在戰(zhàn)爭背景下將凝聚強烈情感指向各種矛盾一一展現(xiàn) 有對走后門不正之風的批評憤慨 在對四人幫倒行逆施造成災難后果的憤懣 有烈士留下的帶血的欠賬單 以強烈的情感沖擊力撼動人心引人思考
8.7你是大山的孩子 你也是祖國的孩子 你是高干的孩子 你也是祖國的孩子 你是軍長的孩子 你也是祖國的孩子 你們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孩子 你們也是祖國的孩子 祖國是我的,也是你的 生,血液流淌在一起 死 ,軍魂葬在一起 你是祖國的孩子 思念寫成的書信最終變成一張還不完的情感欠賬單 你是祖國的孩子 享樂的吞云吐霧最后燙成了浴血重生的疤痕 你是祖國的孩子 軍銜庇護的免死金牌最終換成了英烈勛章 祖國是你的家 來自五湖四海的你們各自有家 生,為了小家而守護大家 死 ,為了大家而舍棄小家
國產五星,千禧年之后中國的電影最大的毛病,還是情感的缺失,導演當商品做,不帶情感,標榜冷靜克制,雖然八十年代電影濫情,但這種電影里的真情感,現(xiàn)在是在也看不到了
不論是真實出鏡的武器裝備(62坦克,170,56等),還是戰(zhàn)術動作細節(jié)(單手換彈夾,三三式等),還是對尖銳問題的反映(WG十年對工業(yè)體系的影響,高層特權等),處處透著認真和嚴謹,秒殺一眾當下敷衍圈錢的片子。
爺爺跟我們講過,抗日戰(zhàn)爭時,第二天他被派第一個去炸碉堡,前一晚,把他叫到指揮所,給他做了一碗紅燒肉踐行。第二天,日本兵夜間轉移了,才撿回一條命。朝鮮戰(zhàn)爭時,他們連打到只剩他一個人,撿回一條命,后為了讓連隊留種,把他調到指揮所當電話員。有次戰(zhàn)役中,電話線被炸斷了,軍長要他們半小時必須連接,否則電話員挨個槍斃,可線斷了再撥打也無濟于事,第一個電話員就地槍斃,我爺爺?shù)诙€,后在指導員提醒下,爺爺是軍官,槍斃需要組織匯報,所以沒有槍斃成,撿回一條命。后來接線過程中,他的最好兄弟跟他并排走,一顆榴彈炮當爺爺面直接把兄弟炸成了碎片,瞄的不是他,撿回了一條命。爺爺打了日本人,打了解放戰(zhàn),打了抗美援朝,洗澡見他滿身彈坑,其實戰(zhàn)爭離我們真的不遠。不經歷戰(zhàn)爭的人,不知何為太平,何為珍惜。爺爺已經走了19年了。
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30年后的《芳華》竟然還比不過當年《高山下的花環(huán)》,謝晉導演牛逼!
我想說的是,這電影之所以成功,不是應為導演的能力,是因為書的作者,我們應該感謝的是這本書的作者,你看過書,再對比電影就知道,電影上的東西基本上找不出跟書上不一樣的,情節(jié)、動作乃至對白,基本完全一樣,我甚至懷疑根本沒有劇本,劇本就是那本小說
至高犧牲都是溫飽生活 都不曾享有的人做出來的。唐國強演出的指導員,望好里說是高富帥接上了地氣、受了真正的人的薰陶;望壞里說,就是安插進去化解階級矛盾的洗地俠。宣傳干事那個角色在30年前,就隱隱透出了一股微博大V兼公知的味道。
8/10。批判大于歌頌,臭彈失效招致部隊犧牲,上級用尺量圖瞎指揮,副連長開路犧牲卻因生前話直不予評功,革命干部家母親打電話到前線開后門。后半段以人死不賴賬為主線揭示老區(qū)人民的貧困,收陣亡通紙書、遺物等橋段含蓄處理為哭墳高潮釋放巨大情感,烈士歸來及家屬的人物關系層層遞進、結構線索流暢。
中國電影在倒退,真的。
三十多年后再看才發(fā)現(xiàn)是謝晉導演的,唐國強演的小白臉,是斯琴高娃演的東來嫂。戰(zhàn)爭場面堪稱巨制,飛機坦克在當時應該是讓人嘆為觀止了。這電影打100分的話,戰(zhàn)狼什么的15分吧。
黃昏將至,我們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想不通那些身強力壯的士兵會死,我在深夜驚醒,突然想起,他們是為我而死。愿后代子孫銘記歷史,惟愿青山不老,忠骨永存,惟愿國家強盛,無敵來犯,我們的英雄能夠不再流血犧牲。
這部電影我肯定看過,但是確實沒有印象了,所有的印象都來自于原著小說,應該說,在80年代初期出現(xiàn)的原著小說思想性相當超前的,說實在,這片子放在今天,可能都要禁映,反應的問題實在是太尖銳了。
借著《芳華》,看一下這部,人物塑造情感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