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氏“最好最美”的影片
“阿里覺得很孤單,除了工作、喝酒,沒有別的事可干。也許德國人說得對,阿拉伯人不是人……”
“還能花時間在什麼事上呢?只有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到一天,突然,一切就都結(jié)束了……”
除了黑澤明的《生之欲》,這是第二次看到如此動人的關(guān)於老人的電影。確切地說,是關(guān)於一個異鄉(xiāng)人和一個老人。
法斯賓德1974年的《恐懼吞噬靈魂》。一位做了一輩子樓道清理工的老婦人,結(jié)識了一個小她二十嵗的孤寂而誠篤的摩洛哥人,彼此善意的接觸,寂寞的心被不經(jīng)意閒打動。兩人的婚姻,不得不承受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打擊。兒女、鄰居、同事、商店老闆,甚至陌生的德國人,都像他們投來驚疑和嘲諷的目光。
正如這句阿拉伯諺語說的,恐懼可以吞噬掉靈魂。老婦人泣不成聲,卻最終能等來時間的淘洗。年輕一點的阿里卻被種種害怕繫垮了。儅老婦人只不經(jīng)意的說不愛吃他家鄉(xiāng)的粗麥面時,溫和的阿里就被脆弱的挫傷了。他開始放縱自己,去找酒吧女郎、賭博、飲酒、夜不歸宿,老婦人找到他工廠時,一群德國汽修工亦笑她是阿里來自摩洛哥的奶奶。
阿里依舊一言不發(fā),不管是面對衆(zhòng)人的奚落,還是老婦人的淚水。直到回到他們最初相識的酒吧,一支吉普賽舞曲讓兩人重新起舞,懺悔的阿里剛令老婦人欣慰,卻又患骨穿孔住進了醫(yī)院。
“我們要對彼此好一些,不然就沒有什麼可留戀了?!狈ㄋ官e德在兩個底層小人物的平凡辛酸又無望的生活裏,投入了無限同情之淚。生活沒有更多的意義可尋,只求相濡以沫的慰籍。當然,身為同志的法氏還另有懷抱。但我們看來,卻也仍是直指人心。
“阿里,我們有這麼多錢了,應該在天堂裏買一塊地了?!币苍S,法斯賓德是要借老人的心靈才可體悟人生空幻的意旨。不論是生前身後,人們依舊無望和烏有意義。相愛,兩個人可以遁入的唯一去處。
這部影片據(jù)説是據(jù)瑟克的《天堂裏要什麼》改編的德國版,亦被瑟克稱爲法氏“最好最美”的影片。誠哉斯言!最好最美未必是青春美麗,比起《麗麗瑪蓮》《佈勞恩的婚禮》,我也寧願說,就像《生之慾》之于黑澤明,最真誠最美好的乃是這兩部老人的影片。
影片亦重復著法氏六十年代《卡策馬赫爾》中關(guān)於異鄉(xiāng)人承受孤寂侵蝕,同時亦面對群體敵意的主題。儅那支輕煙一樣寂寥的音樂響起時,阿里一人走在空蕩蕩的街道,我們都能感受什麼叫做孤寂了。這是異鄉(xiāng)人的境遇,也是所有人的境遇。
人世的空虛和無聊賴,只需那樣切實的講述出來,便足以動人。其中的痛切,普通看來,也只是實實在在,樸拙如常,但同時也是恒久如新,人人自可品味。
法斯賓德與伯格曼一樣,是忠實于心靈的作者。
2 ) 人與人的隔閡如何消弭?
40歲的黑人阿里脫下了所有的衣服,露出了健碩的身體,他剛與酒吧女人倒在床上,便沒了多余的動作。鏡頭在門外靜靜地“注視”著這對男女,門框左右兩邊筆直的線條將他們死死地“鎖”在里面,整個構(gòu)圖顯得非常狹窄,壓迫性十足。畫面中的阿里十分疲憊,這顯然不是在尋找出軌的激情,此時的“性”只有悲傷和孤獨。這種運用空間造就的困境,正對應了阿里的艱難生活。
在德國,從摩洛哥而來的男主阿里始終是外人,這些外來務工者在德國人看來,是不洗澡的臟豬,是被歧視的群體。阿里只是對黑皮膚外籍工人的統(tǒng)稱,在這個國家,他沒有名字,找不到“身份”,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喝醉酒,無法融入當?shù)厣睢6靼资且幻?0歲的寡婦,身高偏低、體形走樣、相貌平平,在一棟大樓里當清潔工,兒女們不怎么關(guān)心她,并沒什么社會地位。男女主角都是容易被忽視的那類人,這種相似的遭遇和心境是他們得以走到一起的基礎(chǔ)。從酒吧初遇時的相擁漫舞,到領(lǐng)證結(jié)婚,兩人因各自的孤獨而聚到一起依偎取暖。前期一切順利,可結(jié)合之后,他們得不到任何祝福,年齡和種族成了婚姻的雙重阻擾,等待他們的只有社會各方的冷眼和熱罵。
整部電影是建立在一出通俗情節(jié)劇的基礎(chǔ)之上的,講的是兩個人的事,指向卻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電影最大的魅力便是:簡潔有力。德國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盡可能抽掉故事里的“戲劇性”,減少演員表演時的“動作”,其結(jié)果是:沒有了“起伏跌宕”,只剩下“靜水流深”。電影所傳達出的絕望情緒,都是深埋著的、積壓著的。它通過攝影技術(shù)和場景構(gòu)圖,將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拉大或?qū)⑷宋镟笥诠P直線條所造就的“囚牢”之中,疏離壓抑的情感呼之欲出。片中不僅阿里被“困”,艾米同樣被“困”。在自己和阿里結(jié)婚的消息被工友們知曉后,她們將艾米視若無物,此時的艾米遭到排擠和冷遇,一個人坐在樓梯上,鏡頭前景里充斥著圓柱和樓梯的圍護構(gòu)件,這些豎向的線條把艾米框住了,她孤獨地咀嚼著食物,無助又令人心酸。
阿里和艾米的“被困”無疑是由于社會的冷漠和病態(tài)所致,導演借由男女主角的遭遇,來對“大多數(shù)”進行批判的意味非常明顯。但更為微妙的是,法斯賓德也借艾米的行為進行了“自我的反思和批判”。當工友們因為“漲薪事件”而拉攏艾米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時候,艾米和工友非常自然的孤立了新來的南斯拉夫女工。這時,有意思的一幕出現(xiàn)了,在同樣的構(gòu)圖中,原先在階梯上獨自一人吃東西的艾米,搖身一變?yōu)槟纤估蚺?,這是多么諷刺。
片名來自阿拉伯人經(jīng)常掛在口中的話,“恐懼吞噬靈魂”。德國人對外族者的偏見里自然包含著恐懼,這種恐懼來自于不了解,正是不了解對方,才導致以訛傳訛,再加之每個人的自我聯(lián)想和發(fā)揮,阿里這類人就變成了騙錢騙感情的、不洗澡的惡人形象。偏見看似根深蒂固,可改變起來也是轉(zhuǎn)瞬之間。在電影里,偏見的改變和矛盾的消解,有一個重要基礎(chǔ),那就是艾米和阿里對別人而言,有了利用價值。商店老板的笑臉背后,是為了爭取艾米這個好顧客、兒子的到來,是為了媽媽能幫忙照顧一下自己的孩子、鄰居的主動搭訕,是為了有更大的儲物空間······艾米似乎很愿意以“被利用”來換取別人表面的“善意關(guān)注”,她讓阿里去幫助鄰居搬東西,讓阿里在自己的工友面前展示肌肉,阿里希望吃阿拉伯食物的請求被她一口拒絕,這一系列的事情再次讓阿里陷入苦悶和絕望。艾米的行為讓人警醒,以至于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人物,也照見自身:艾米對阿里有多少真的愛和尊重?
電影開頭和快結(jié)尾處,分別有一場兩人跳舞的戲,這似乎是一個呼應。第一場舞戲的相識相吸,第二場舞戲的重歸于好,好像在預示著一切都回到了美好的原點,生活里又只有兩人在一起時的,相互鼓勵和關(guān)心??勺詈蟪霈F(xiàn)了變數(shù),阿里突然發(fā)病,因為胃穿孔而住進醫(yī)院,這場戲放在整部電影里看,是充滿戲劇性的。在病房,艾米緊緊握住阿里的手,她在抽泣,表情痛苦又富有憐憫心,電影無疑有著一個“大團圓”結(jié)局。也許艾米的哭并不意味著她明白了自己行為的錯誤,明白了自己對阿里造成的傷害。也許艾米懂得了。這都是猜測,不能確認。可憑借著阿里因為在異國生活的重壓之下,而生出的病,我們可以確定,這肯定不會讓他們兩人今后的生活變得輕松,結(jié)果無疑是苦難和不定的。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如何消弭,電影給出的答案是——利益還有愛。至于,艾米和阿里之間有多少是愛情成分,有多少是互相利用的成分?選擇相信什么,無疑代表著每個人對人性的看法。
3 ) 你們都覺得這是個溫情的結(jié)尾嗎?
不覺得這是一個溫情的結(jié)尾。男人是在賭輸了以后坦白的,他感到不安,然而在幾次女人去請求他回來的過程中,男人無動于衷,只有在賭輸了的那一刻,并且是響起兩人相遇的音樂的時候,他才去坦白。這樣的坦白更像是一種告解,一種懺悔。
我們不妨看看,影片中兩人的愛情是在何時幸福的?是在兩人被別人排擠 被他者排斥 看不起 的時候,他兩才是幸福的??墒且坏?,當女主角的鄰居、同事甚至家人直視他們感情的時候,男人卻感到不安了。為何?其實片頭就給出答案了,“幸福和快樂并不總相隨”。只有當外界或是自身的危機來臨的時候,對于兩人,這才是幸福的。 而當一切順利的時候,他們并不會幸福。
所以,你們不覺得這樣很絕望嗎?
4 ) 《恐懼吞噬靈魂》恐懼吞噬靈魂
假借婚姻愛情的話題,刻畫一類人,老舍說范彩珠的先生,他的確不壞,可是“不壞”并不就是“都好”。德國導演法斯賓德借電影人物埃米之口說,“他們不壞,但也不好?!彼哉f,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真實的存在,亙古未變:無論在何時何地,一些人活著,他們既不是壞人,但也絕不是好人。這些人占據(jù)了71%的份額,卻未能像“母親河”那樣以生命之源為使命推助文明的方舟,反而像肆虐的沙漠風暴,在一次次社會進步或倒退的血雨腥風中,抱團鼓吹叫囂的聒噪之鳴,顯示群起而攻之的威猛之勢,或阻礙或推波助瀾,在蒙昧的勇猛與驚懼中服侍著暴戾。是的,恐懼吞噬靈魂。
新近的電影《幫助》與經(jīng)典老片《殺死一只知更鳥》,都探討了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從宏觀的社會視角中,窺視個體人的態(tài)度立場,會發(fā)現(xiàn)無論發(fā)起多么冠冕堂皇的歧視討伐運動,背后的推動力則是一顆顆利益與權(quán)力驅(qū)使的私心。
我絕非以衛(wèi)道士自居,我一俗人必然一身俗氣,權(quán)當自省自勉了。接下來進入這篇感悟的主題電影《恐懼吞噬靈魂》,據(jù)說蔡康永推薦的電影中有法斯賓德的《恐懼吞噬靈魂》,他謙卑地解說,是這部電影逼他看見了自己。顯然,他是位勇敢睿智的先生,這番話又何嘗不是說給所有人聽的呢。我以為《恐懼吞噬靈魂》這部電影,不過是做拋磚引玉之用,正如種族歧視的周圍還有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新歧視、新攻擊、新詆毀、新迫害、新災難……鏡鑒澄澈恐怕是法斯賓德抒發(fā)己見后,未期待的偉大衍生物了。
我想,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就是這樣子的。講述簡單的生活,卻處處流露不簡單的人生百態(tài),最后在觀者的心里扔下一面可以照出妖魔鬼怪的鏡子。電影里,當六十歲的清潔女工埃米與年輕的摩洛哥小伙子阿里共處一室起,生活便在世俗的窺探中呈現(xiàn)出了不可預見的復雜,而我所認為的“不可預見”是能有多糟糕便會有多糟糕的??植赖姆N族歧視,少夫老妻的不同尋常,鄰居的閑言碎語,同事的冷落排擠,兒女的譴責鄙夷,現(xiàn)在想來,全片溫和地表現(xiàn),對于一場災難中的“節(jié)目”而言,還真是小兒科了。或許是法斯賓德發(fā)了善心,決定把注意力從埃米與阿里所受的精神傷痛中,轉(zhuǎn)移到探討人性偽善上來。
所以,一次逃離現(xiàn)實的遠游之后,人們對埃米、阿里采用了另一種“接受”的態(tài)度,因為外族勞工沒有犯法,警察就沒有權(quán)利拘捕他們;年齡也不該是愛情與婚姻的絆腳石:鄰居大嬸突然需要借用埃米的地下室了,自然而然有了吃人家的嘴短的面目;而尖酸刻薄的小店老板也不得不向錢低頭,招攬回老顧客,以解決生意慘淡的局面;至于埃米兒子的回歸,也是有利可圖的決定,他需要老媽媽當孩子的保姆??傊?,這些人看出毀滅別人幸福的希望是渺茫的,轉(zhuǎn)眼又抓緊機會努力向既得利者的隊伍出發(fā)了。
這樣看來,整部劇的反面角色便是持有偏見的群像及病入膏肓的社會了。事實上,法斯賓德看待人性看待社會,的確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即便在劇中留下匆匆?guī)坠P,依然可感受到他的深度。當觀者的注意力從社會環(huán)境轉(zhuǎn)移到男女主人公時,似乎以小見大,用情感化的生活點滴昭示了人類共處或廝殺的方式。
男女主人公排除萬難,終于走到一起了,他們的問題又來了。幸福的婚姻始終給不了阿里精神世界里渴求的安全、自由、平等,所以他會在無助中自甘墮落,背叛妻子埃米,留宿阿拉伯酒吧女老板家,與工友一起嘲笑埃米的年紀,用酒精、賭博來麻痹自己;埃米也一樣,雖然在愛的力量下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與阿里等來了平靜的家庭生活,但最終還是在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中撿回了市儈、刻薄、任性的自己,飲食上不再遷就阿里了,情感上也不顧及阿里了,總之忘卻了她曾經(jīng)歷過的所有的苦痛。導演說埃米也是凡夫俗子一個,當南斯拉夫女工尤蘭達成為替代埃米的受氣者后,埃米市儈的表現(xiàn)淋漓盡致。
更有意思的是,兩個人彼此深愛,是用挫傷對方軟肋的方式找到抗擊社會壓力的心理平衡點的。人與人間則把它發(fā)揮更極致了,所以光明磊落的稀缺,趁人之危暗箭傷人的太多。埃米老得可以做阿里的奶奶了,阿里走出埃米的家就會變成與幾個工友合租一舍的可憐勞工,以此為攻擊目標,發(fā)泄后必然是更深的傷痛,而這展現(xiàn)的也正是真正的人間江湖。幸好,法斯賓德用一個不好不壞的情境收尾了,夫妻重聚,情感的裂縫有愛就能彌合上,但社會的痼疾是得不到徹底治愈的,就像阿里的胃病,外籍勞工被歧視的標識。是的,這要怎么說好呢?還是法斯賓德說得好,恐懼吞噬靈魂,恐懼泯滅人性,而這之前可能早已存在心性不純良的根基了。
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怪才,列入大師行列,并不奇怪。導演若有極具鮮明的個人風格,有些電影就是這么三兩下排一排線,便呈現(xiàn)了驚艷生動的實物圖。電影《恐懼吞噬靈魂》,延用了法斯賓德一貫的拍攝方式,鏡頭沒做玄虛莫測的設(shè)計,如一只靜待的瞳孔,就那么直接進入劇情中,從他拿手的長鏡頭、抽離現(xiàn)實的鏡面反觀,人物面部表情特寫等等托起了整部影片的精魂,并不頻繁運動、頻繁變換的鏡頭,及刻意停頓、刻意切割的畫面,竟然營造出了波動的情緒氛圍,甚至無損于故事情境的流暢連貫。這一切是法斯賓德的個人符號,似乎也是此片令人贊不絕口之處。而影片里有一段法斯賓德客串埃米女婿的戲份,這算全劇最輕松喜悅的點綴了。
5 ) 恐懼吞噬靈魂的鏡頭運用
如何表現(xiàn)具有疏離感的親密,如何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法斯賓德通過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
1,阿拉伯人的阿里和大他20歲的德國女人艾麗有著種族,年齡之間的差距,他們的親密關(guān)系始終具有一種隔閡。一開始艾麗走進酒館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用一種奇怪的,警惕的眼神毫不避諱地盯著她,這是一種看“局外人”的眼神。而女清潔工同事們對阿里這一類毫不掩飾的鄙夷和艾麗的女兒兒子漠不關(guān)心的嘲笑都在提醒這兩個相愛的人:你們不是一路人。這種隔閡僅僅是來自于外界的壓力嗎,我不這么認為,所有人都會被集體無意識所影響,他們自己一定也確確實實明白兩人之間的巨大差別,恐懼始終縈繞在他們的心底。他們擁有的共同語言,是靈魂層面的,恐懼也是靈魂層面的,兩種力量始終在拉扯這段親密關(guān)系。
2,法斯賓德在影片中運用大量前景遮擋鏡頭,營造出逼仄空間和不舒展的氛圍,樓梯,窗戶,桌上的擺件,無一不在提醒著:隔閡,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包括阿里和艾麗的隔閡。哪怕是阿里在艾麗家吃飯這種極為私密性的場景里,這種遮擋也無處不在。而前景具有明顯遮擋物的固定鏡頭,給我們一種穩(wěn)定壓抑的感覺,最典型的是女清潔工們聊天的那一段,樓梯幾乎不做太多調(diào)度。兩人在吃飯時,始終存在的沉重的紅色門框,也是同樣的道理。
3,兩個相愛的人,本應該有多種親密的舉動,法斯賓德省略掉了,多用中景和全景鏡頭,使我們始終在視覺上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除了省去親密舉動外,法斯賓德也沒有描述兩個人領(lǐng)證之前任何的心理活動,我們以間離的方式得知了這個消息,就像影片中其他人一樣感到意外。
讓觀眾參與疏離感,法斯賓德巧妙地做到了。
4,而非主角之間的疏離感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拍攝對話的過程中,法斯賓德直面拍攝說話的人物,以此做前景,對焦于此,是實景,而其他人做后景,為虛焦,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虛實結(jié)合的視覺效果,例如在艾麗告訴女兒和兒子自己結(jié)婚的消息的場景中。
5,除了疏離感,緊張感也充盈在影片中,盡管它并不常見,但就像一劑提味的調(diào)料,把影片稍過沉悶的氣氛一下子提了上去。除了直接用劇情表現(xiàn)鄰居,房東,雜貨老板對艾麗的排外以外,鏡頭的運用技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房東排斥阿里時,法斯賓德拍攝艾麗在那一刻的震驚,從中景快速拉近鏡頭,切換到全景,由此制造出緊張氛圍。另一方面,法斯賓德通過直面拍攝人物,使觀眾產(chǎn)生了代入感,感受到周遭人的排斥和冷漠,關(guān)系中的緊張感也由此而來。
6 ) 恐懼吞噬靈魂,一部電影愛上法斯賓德。
一個很通俗化的劇本,不被所有人看好的忘年跨國戀。極具文學性的臺詞,“不要害怕,恐懼會吞噬靈魂”。
法斯賓德用最簡單的場景和鏡頭就表達出了最真摯的情感。女主第一次留男主過夜,早上醒來,驚訝的看了看身邊的男人,然后迅速走出房間照鏡子,摸了摸臉上的皺紋。這時男人也走出房間,對她說“早上好?!迸骺聪蚰腥?,這時我們看清她臉上掛著的眼淚,他們對視了幾秒,隨后緊緊的擁抱在一起。把女主復雜的心理活動用一組最簡單的鏡頭表達出來,細膩,動人。
在女主把孩子們叫到家里,向孩子們宣布自己已經(jīng)和男主阿里結(jié)婚后,鏡頭緩慢平移掃過每個人的臉,緊跟一個長達好幾秒的景深鏡頭,近景是男主,遠景是女主的孩子們。氣氛安靜得我能聽清自己的心跳,緊張感和接下來將要發(fā)生的事不不言而喻。
法斯賓德的色彩濃郁,深邃。女主第一次跳舞時脫去深色外套,露出明亮的拼色裙子,在酒吧深紅色的燈光下顯得那么美。穿衣風格也體現(xiàn)了女主在不起眼外表下明朗,率真的性格,表現(xiàn)在她大大方方向鄰居,子女告知她嶄新的不容易令人接受的感情。是那么率真,不扭捏。
男主阿里始終穿著深色的衣服,用女主的話來說“深色讓人顯得憂郁?!倍兄鞯膬?nèi)心世界在電影中確實最令人捉摸不透。而女主說“你穿亮色會更好”,是不是女主認定他也是個熱情,開朗的人呢?
法斯賓德放大了其他人的惡意,再讓其突然消失,男女主之間出現(xiàn)了新的矛盾。或許是為了表達“沒有人可以脫離他人而生活?!边@個真相還真是讓人沮喪。
“想得越多,淚水越多?!?/p>
“阿里,我們有這么多錢,我們可以去買一小塊天堂?!?/p>
絕望中,兩個孤獨的靈魂在反抗。薩特說,人的主體性和人際關(guān)系的交互性是一對矛盾,對交互主體性的探討越是深入,人們越是陷入困境,越是感到受壓抑的痛苦。所以法斯賓德借阿里之口說,想的越多,淚水越多。還有二戰(zhàn)后的德國仍然有種族主義,仍然認為別的民族是骯臟下等的,即使大家同樣被生活吞噬
相比《深鎖》《遠離天堂》的細膩,這部更多的是孤獨,兩個本就是邊緣的人,走在一起必然遭到更多的抵觸。而這種抵觸往往是沒有來由的,它來得莫名,去得更莫名,因為這本來就只是因為人們對周遭生活有太多的恐懼。法斯賓德本人竟然還客串了,我沒忍住給笑場了。。。
Arte大概大前年還是前年播的這片子,有兩處鏡頭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其一是在雜貨店買東西時,摩洛哥人說的德語他們故意裝作聽不懂,后來艾米生氣下來理論:“就是因為他是外國人才故意說不懂,而要是德國人他們就懂了”這樣的種族歧視;其二是最后摩洛哥人病而如死,片子在無奈中結(jié)束.別的忘了
法斯賓德有那么好懂的東西真的讓我太震驚了,簡直不像他。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孤獨,兩個人共享一份孤獨時,它甜蜜又厚重,但是外界再次向你示好,你拋棄了它關(guān)系也就不復存在。所以,葉子唱的好,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類社會的基本組成就是個人的局限性,它本質(zhì)上就是剝削的
開始以為是愛情故事,后來發(fā)現(xiàn)是移民問題,再后來變成了種族歧視,最后竟然回歸到人性丑惡,甚至反過頭來開始質(zhì)疑愛情本身……阿里被迫展示肌肉之后,艾瑪輕描淡寫說了句“他有情緒,這是他們外國人自己的心理”,此一句真是永遠的傷痛。最后的胃穿孔更像是對艾瑪?shù)膽土P,或者說是對愛情的。
4.5。第一部法斯賓德。樂觀得現(xiàn)實,通俗得高級。探討了諸多當代電影習慣性回避的隱蔽/延展面,首當其沖即立場的正確決定不了實現(xiàn)軌跡的“正確”。真正引發(fā)隔離的不是種族或身份差異,而是即便偏見緩解也不能及時改變的社會語境;當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理由是愛而非呼喚欲,方知幸福和快樂并不總相隨。
畫面中躁動的黃色和濃稠的黑夜,仿佛法斯賓德狂躁抑郁的內(nèi)心。他和魔鬼學會的如何蠱惑人心——把心中的敏感,恐懼和厭惡巧妙糅合成簡單粗暴的影像世界,然后保存愛的幻影,讓它具備兒童式的天真。這里每個人都冷酷又軟弱,互相攻擊又離不開彼此。在艾米卑微愛情的背后,是她也沒有能力給予阿里溫暖。對孤獨的恐懼就像吃人的黑暗,把他們驅(qū)趕在一起,像兩個不知所措的孩子。
“我們好有錢啊,阿里,我們應該去買一小塊天堂?!?/p>
只有當被排斥的時候,他們選擇緊緊相擁。人本質(zhì)上是孤獨,都是與此作戰(zhàn),戰(zhàn)友不同。
法斯賓德是先知者,他在四十年前如此敏銳地捕捉到種族偏見,民族疏離。情節(jié)劇以小見大,折射出今日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社會頑疾。
在我看來,法斯賓德1973年的電影《恐懼吞噬靈魂》里的 Emmi 比絕大多數(shù)人都要通透,開闊和浪漫。她60多歲了,大半生從事清潔工作,清貧而居。身處的環(huán)境并沒有讓她失去自我的開放性和反抗能力。 偶然遇到Ali 后,迅速陷入了這場飽受親鄰排斥的戀情,堅持用自己的風格處理跟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在旁人冷嘲熱諷的熱戀中,她脫口而出“我們可以買下一小塊天堂”,這個靈魂是詩性的。即使遭遇變故,她也絕不會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你是個自由的人,我老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我很愛你。
延續(xù)《卡策馬赫爾》的排外主題,冷漠社會里,偏見和刻薄才是吞噬靈魂的元兇。布景的撞色令視覺鮮活,卻溫暖不了兩個孤獨的邊緣人。外部壓力內(nèi)部矛盾絡(luò)繹不絕,縱然法斯賓德難得溫情地用開放式結(jié)局來避免主角境遇的進一步惡化,他們之間跨越年齡、種族和階級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彌漫著窒息的無望感。(歌德學院)
估計阿基·考里斯馬基受其影響很深,主題先行是簡約主義的天敵,所謂張力因人而異。男主是導演的男友,男主的女友是導演的女友,導演是雙性戀,他在片中扮演女主的女婿,這個八卦比電影更有意思。
有些時候,法斯賓德刻意用矯飾的視覺形象來表達某個觀點。他經(jīng)常用交替的長鏡頭把艾米和阿里跟社會上其他人分開:首先他們離得很遠,然后那些看著他們的人也很遠。他讓兩人擠在雙人鏡頭里促狹的房間中,在攝影機前利用摩洛哥人天生的拘謹,來描繪兩個在冷漠世界里互相關(guān)心的人。
男主角是法斯賓德情人。。后來我忽然想到,其實老女人艾米就是法斯賓德自己,其實是一樣的。
歧視、偏見與冷酷最終讓位于利益,被排擠的受害者翻身后又來迫害新的弱者。寫實的鏡頭語言和簡潔通俗的劇情,深刻而精彩。法斯賓德的機位構(gòu)圖極佳,不少以門墻窗欞等障礙物包圍主角的遠景固定長鏡頭渲染了冷漠疏離的氣氛。片頭酒吧的縱深感、踢電視機前的慢搖特寫鏡頭和樓道八卦場景絕贊。(8.8/10)
與你相擁,心就不再孤獨,簡潔的敘事與布景,襯托著百無聊賴的生活,大量景深鏡頭凸顯人性的狹隘與冷漠。法斯賓德的這部電影關(guān)注的不僅僅是受到種族偏見影響的人群,而是整個帶著深深恐懼感的社會~
這才是愛比死更冷吧。法斯賓德把同性戀之間的感觸放到這一對異國老少戀身上。你看,摧毀我們的從來不是外人,因為外人總有所求總有顧忌,摧毀我們自己的總是我們自己。#好喜歡艾米,她那么勇敢那么智慧,人生所給予她的她都得到了。所以最后不是她來求阿里回頭,而是阿里對她懺悔。她包容。#
艾米從堅決維護阿里到夸示阿里,又落入了歧視的窠臼把阿里當作異物。阿里只接受艾米,不接受艾米的食物和她的整個世界。最后兩人把殼都打破,還是能夠在既非德國也非阿拉伯的音樂聲中跳上一支舞,幸甚!大熒幕重看。法斯賓德與斯特勞布夫婦共享一種動靜之間的舞蹈性:Emmi出畫右坐地鐵,Ali出畫左坐電車,兩人各自回望。Ali壓在酒吧主人的身上,像一塊巖石疊在另一塊上。
我和別的女人睡覺了。 這不重要,一點也不重要。艾米說。 我不想找別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個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 我很愛你。 我也愛你,我們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