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門》根據(jù)雷馬克30年代巴黎一個間諜和叛變故事的小說改編,外科醫(yī)生拉維克因隱藏一名猶太作家而被蓋世太保逮捕,受盡折磨后逃出集中營,流亡法國,過著朝不保夕、隨時會被驅(qū)逐出鏡的不安定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在塞納河畔挽救一位流離失所想自殺的女演員瓊,兩人困境遇相同而彼此相愛。不久拉維克在巴黎街頭偶然遇到幾年前刑訊他并折磨死他妻子的納粹頭目哈克,為報仇雪恨,他忍痛離開情人瓊,想方設(shè)法追蹤哈克,終于在一個夜晚將仇人誘騙到森林里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拉維克和別的流亡者一起被法國警察逮捕,囚車載著他們穿過凱旋門,向捉摸不定的遠(yuǎn)方駛?cè)ァ?/div>
2 ) Glittering, your old days
真是一部很老的電影,灰暗的。拉維克的眉毛是糾結(jié)的,提醒著我那個時代是動蕩的,人人自危,同時也共存著夜夜笙歌。
看著瓊的面龐,我漸漸遺忘了當(dāng)年的想象。在星光燦爛的子夜,父母已經(jīng)睡下,臺燈冰冷的光芒無聲燃燒,我偷偷摸出抽屜中的《凱旋門》,開始禁忌的閱讀,試著拂去那段糾結(jié)愛情蒙上的灰塵。桌面上的數(shù)學(xué)習(xí)題書一片空白,嘲笑我的無能與逃避。我并不曉得這種行為發(fā)生在高考之前,叫不叫墮落。但,逝去的日子不再來,這道理,我終究是懂了。
幽暗的黃色紙張是我的偏愛,我從學(xué)校旁的破舊參考書店里淘來這本同樣破舊的小書,帶著命運賜予的驚喜。我很是喜歡一本小雜志里對這本書的介紹,愛情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值得一輩子去探討。拉維克和瓊的故事,叫人難忘。
越來越不懂,愛情這碼事。也許是心逐漸沉重的緣故。十幾歲年紀(jì)的短暫的浪漫電光火石一般的消失,物是人非。
Ti amo,瓊死去的時候這樣對拉維克說著,用著自己的母語。原來這才是我第一次原生態(tài)接觸意語。我不懷疑瓊對拉維克的愛,不管它或淺或深;而拉維克的愛意,以我的級別,很難領(lǐng)會到。拉維克說他自己是塊堅硬的磐石,受著海浪每時每刻的侵蝕,慢慢卸去了保護層,才發(fā)現(xiàn)海浪不再垂青。他把瓊對自己的愛比作終會褪去的潮水,他害怕心扉開了,愛人卻轉(zhuǎn)身離開。
這個當(dāng)年我相當(dāng)癡迷的故事,如今剩下不多的感慨了。若干年前,剛剛接觸網(wǎng)絡(luò)的時候,我就在在尋找著這部電影。兩個多小時的時長,是我沒料到的??吹暮芰鲿?,也覺得改編的不錯,可就是少了一份情懷。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沉淀在歲月的長河里,無聲,無情,無意識。
原書的語言相當(dāng)?shù)拿烂睿辽購闹祧┳g本里看來是這樣。本來是一個并不怎么驚心動魄的愛情瑣事,在雷馬克的筆下卻充滿了身世感傷。電影永遠(yuǎn)不及書。這也是我現(xiàn)在總結(jié)出來的。雖然有我尊敬的褒曼演繹瓊(她簡直就是女神,高中時摯愛的另一個故事Casablanca也是她主演的),氣質(zhì)演員Charles Boyer詮釋拉維克,始終,電影都和我的想象有著相當(dāng)?shù)木嚯x。從電影里獲得發(fā)自內(nèi)心的人生安慰,這種徒勞的搜尋,我?guī)缀跻呀?jīng)放棄了。
離原著查很多,但還是耐看
臺詞很浪漫 全然不知在演啥
雷馬克對拉維克心理狀態(tài)的刻畫特別見功力,這就是小說是一流小說,電影卻只能是二流電影的緣故,雖然電影中有一流明星褒曼和鮑育。
感覺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黑色電影,鮑曼的這個角色真的不太好,既想要愛情又想要安全感,最后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悲劇,查爾斯.勞頓雖然是個配角但是卻很搶戲,劇情中間部分有點脫節(jié),不流暢,鮑曼和查爾斯.鮑育真是一對冤孽啊。。。
這片竟然只有6.8不合理,演員太美太會演了。當(dāng)然這個故事更適合小說細(xì)膩的心理描寫,拍出來是會淺一層。
“她孤獨而她痛恨孤獨。我也孤獨但我希望如此。”……性格不合卻愛情糾結(jié)的故事,頗有點法式浪漫至死、或者戰(zhàn)前亂世佳人、又或者戰(zhàn)后尼古拉斯雷(也是新浪潮的最愛)的調(diào)調(diào),只可惜博耶與褒曼本性偏柔趨靜,演不出劇情賦予角色的那種差異對撞感。特別是褒曼,哪點看出她討厭孤獨?……德國小說家雷馬克的前部作品西線無戰(zhàn)事成就過導(dǎo)演邁爾斯通問鼎奧尊,近二十年后再度合作的結(jié)果卻難言“凱旋”。
3.5 雖然能感到刪薄了很多,但優(yōu)雅浪漫的電影語言和小說改編的文氣臺詞/劇情都很相配,中間的愛情部分很好看,博耶很會搞戀愛,連over-the-top的褒曼看起來也沒那么雷了。
患難見真情?臨死前的坦白是對信任的人互訴心聲。
劇情太特么凌亂、瑣碎了,不過戀情表達得確實不錯:嫉妒、放縱、逞強而優(yōu)柔寡斷。
總感覺這片子想復(fù)制卡薩布蘭卡的成功,可是主題又拍的渾濁不清。褒曼的角色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甚至讓人覺得她的悲劇完全是自己活該。另外影片的節(jié)奏也很怪,故事框架在,可完全沒有營造出那種時代感。查爾斯勞頓還是很搶眼的~
太難看了,在這部電影中誰都顯得咄咄逼人
原著:雷馬克,褒曼一點都不是我心目中瓊的樣子
電影終于翻出來看了,可能是先入為主的原因,感覺比原著查不少,但有鮑曼一切都值了!
從死到死,以愛止愛。
小說很美。但是改編成電影很呆板,且褒曼不適合這個角色。哎,好萊塢的燈光啊晃呀晃死我啦、頻繁的音樂呀好惱人呀
查爾斯·博耶終于還了在《煤氣燈下》的情債了哈~~電影拍的很好~褒曼的顏值總是撐得起這些平常意義上不討喜的角色、并理直氣壯~~~再次感嘆:和平盛世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
沒啥好看的。白白浪費了好演員。不知原著是怎樣的。
我等于是重看了一遍《凱旋門》故事梗概
很典型的四五十年代好萊塢羅曼蒂克風(fēng)格的片子,二戰(zhàn)前夕的巴黎,男女主在橋上認(rèn)識了,男主安撫了慌亂的女主,兩人相戀了,男主因為沒護照被捕了,隨后變成三角戀(男二戲份不多,他單戀女主),男主的復(fù)仇(在森林里砍死納粹老敵人),最后男二把女主槍殺了,男主被捕了??傮w而言,劇情簡單,節(jié)奏很慢,沉悶單調(diào),女主太情緒化了,令人喜歡不起來,唯一可圈可點的是背景音樂。ps:男主有些角度有點像周一圍。
褒曼的電影 電影遠(yuǎn)不及文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