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電影學院畢業(yè)。高學歷。一進來什么都懂。大家都不喜歡這樣的人。 家境好,那資金你就自己想辦法。6萬美金小制作。 看不見的情欲。內(nèi)心戲。 造字法。象征意味。 戲院拒絕放映黑白片。發(fā)明了一種彩色濾鏡。
分割線(以上是片前導覽筆記)………………
現(xiàn)代、女性意識很棒。節(jié)奏說不上拖沓,但是內(nèi)心戲沒怎么驚艷到。(就董小姐撫摸樹,董夫人殺雞) 董夫人,你永遠不知道你有多么優(yōu)雅。楊尉官,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和她心心相印。
音樂有時候很優(yōu)雅,有時候覺得還是太聒噪,真受不了嗩吶。
構(gòu)圖好,用黑白片可以把煙霧繚繞拍得很水墨。院子格局小巧精致,楊下雨天在屋檐下徘徊的拘謹印象很深,兩人在天井45度角(交談的最佳角度)照面,一句話也沒有開口,卻像是說盡了一切。
凌晨錄像,看某演員的《宇宙鋒》。反抗父權(quán)和暴政的趙艷容扯衣毀容、裝瘋賣傻,逃脫了入宮媚主的命運。這出戲在梅蘭芳多年的打磨中形成了幾近完美的舞臺呈現(xiàn),堪稱他所有劇目中表演難度最高的,也是中國戲劇程式表演全部精華所在。
我很愛這出戲,但偶爾也會想生活中真正能夠以毀容反抗強權(quán)的女性有多少?那些不敢、不能的女性都在哪里?她們的聲音是什么?
在男性寫作、男性主演的戲劇舞臺上,男性借用女性力量來表達自己的理想。這幾乎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果把表達女性力量的權(quán)利還給女性呢?
1968年,女導演唐書璇拍出了《董夫人》。
我在這部電影里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電影的第一個畫面就能打破大家對女導演的刻板印象,如此沉靜又充滿力量感的鋪陳似乎是費穆和胡金銓的專長,但唐書璇同樣做得很漂亮。
盧燕飾演了一位孀居山村的中年女性,高潔的品行讓她遠近聞名。性感的楊尉官喬宏借住在她的家中,同時攪起了她和女兒的春心。最后盧燕選擇隱藏自己的感情,讓女兒嫁給喬宏,自己站在圣上御賜的貞節(jié)牌坊下,接受村民的禮贊。
故事就這么簡單。
最簡單的故事卻全是最復(fù)雜的情感——寡婦的道德困境、村民的道德綁架、女性的性自由、母女相妒……一個連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擁有的女人,在村里要負責教書、看病,還要負責做道德的楷模,讓貞節(jié)牌坊樹立在村口,以光耀全村人。
仔細再推敲一下,她的姓氏也來自父輩,到底還有什么是她自己的?
只有她的感情。
但最后,她放棄了她的感情,她一無所有了。
唐書璇驚人的筆力在這部黑白片中顯露無疑,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她沒有給董夫人翻身的機會,她把董夫人的全部情感需求狠狠地掐死了,這是一出徹頭徹尾的大悲劇。那些男性作者向來熱愛的崔鶯鶯、杜麗娘式的結(jié)局在這里都不存在,這里只有女性對女性未來的最冷靜的推斷。這才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最常見的——犧牲一個女人,成全所有人的需求。
電影語意未盡之處是另外兩位女性的悲劇——董老夫人、董家女兒。
一個,也是寡婦,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自古就不受重視。另一個,貌美的少女,不知道自己嫁給了一個喜歡自己母親的男人,也不知道她的思想早就屈從于時代。她也是埋葬母親的幫兇,而且使用的還是最殘忍的一把鐵鍬。她母親的悲劇隨時可以在她身上復(fù)現(xiàn),這種潛藏著的悲劇甚至帶有一絲可怖的意味。
董夫人的情感在全片中爆發(fā)了很多次,每一次都讓人印象深刻。唐書璇用特別新浪潮的方式去描寫中國傳統(tǒng)元素,反而讓她的電影處處都有古典的韻致。這是很中國的電影,讓人不可避免地會想起《小城之春》?!抖蛉恕窙]有獲得如前輩般的榮耀,因為這部電影也確實有不少明顯的缺點。但每一處該用力的地方她都沒放過,這種精準性絕對值得在影史上好好書寫一筆。
我不是那種資深影迷,如果不是為了盧燕,我絕對不會注意到香港電影還有唐書璇這樣一位“異類”??础抖蛉恕分拔业南敕ê芎唵巍氨R燕拿金馬獎的作品,我想看看?!?/p>
彼時41歲的盧燕跟董夫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境遇,出身不凡,也有充分尊重她的長輩和伴侶。接受過傳統(tǒng)戲曲訓練的她能輕而易舉地表演出古代女子的行動坐臥。這分典雅端莊都成全了唐書璇,唐書璇先進的思想也滿足了盧燕對演藝事業(yè)的渴望。
近些年來盧燕還很活躍,活得很精彩,不以任何人的夫人自居,作為盧燕自己而活著。
這種姿態(tài)放在今天依舊是非??少F的。不是人人都有她的背景和實力,還有無數(shù)夫人站在貞節(jié)牌坊下流淚,她們的聲音被湮沒了。
作為勝利者的盧燕在今年上映的紀錄片《追光萬里》中再一次展現(xiàn)了她的女性力量。她比年輕的時候更美了,這是一生自信快樂的人才會呈現(xiàn)的面部走向。她總笑著面對鏡頭,白發(fā)上都點染著生命的活力。只有在提及干爹干媽梅蘭芳夫婦和其子女時,才流下懷念的淚水。
盧燕奇妙的經(jīng)歷串起了《宇宙鋒》和《董夫人》,大概是因為這樣我才在錄像時候腦海中突然浮現(xiàn)董夫人那一次次欲言又止的痛苦掙扎。
趙艷容自毀容顏的痛苦被梅蘭芳強大的舞臺魅力和絕妙的容妝設(shè)計軟化了,如果是電影,這恐怕是非常殘忍的一幕。董夫人的痛苦則明顯得多,唐書璇的每一筆都在寫痛,甚至在片尾用字幕強調(diào)了女性精神上的疼痛感。
這大概就是男性和女性在描寫女性力量時最本質(zhì)的差異。
一個總在美化,一個在喊救命。
香港電影有很多異數(shù),集中出現(xiàn)在新浪潮時期。
所謂異數(shù),主要是指拍了一些驚世之作,卻沒有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電影導演。
新浪潮時期的翁維銓、余允抗、蔡繼光、劉成漢、方育平、唐基明,都算得上香港電影的異數(shù)。
作品不少并持續(xù)創(chuàng)作超過十年的章國明、黃志強,中斷創(chuàng)作將近十年后憑《父子》重返影壇的譚家明,也可視為異數(shù)導演。
其實,這些導演大多并沒有離開影視圈,只是他們的身份不再是電影導演,而是電視導演、教師、影評人、剪輯師等。章國明是其中最特別的一位,他加入了ICAC(廉政公署),并晉升為高級管理人員,但他也沒有離開影視圈,ICAC出品的《廉政行動》系列“警示片”便是由他主導拍攝的。
如果說他們是異數(shù),那么,比他們約早十年出道的唐書璇,則是異數(shù)中的異數(shù)。
唐書璇畢業(yè)于著名的南加州大學電影系,該大學電影系長期位列全球電影教育的頭把交椅,唐書璇的“出身”在當時的香港電影界應(yīng)該是首屈一指的。
唐書璇1969年拍攝第一部電影《董夫人》,1979年退出影壇,僅在影壇活躍10年,卻留下了兩部驚世之作(入選香港百佳電影):《董夫人》(1969)和《再見,中國》(1974)。唐書璇一共拍了四部電影,另外兩部是:《十三不搭》(1975)和《暴發(fā)戶》(1979)。
唐書璇在香港影壇的10年間,還留下了另一筆財富,就是在1975年創(chuàng)辦了電影刊物《大特寫》。這本刊物就是后來香港電影界最重要的刊物《電影雙周刊》的前身。《電影雙周刊》于2007年??M??,我有幸購得一本珍藏之。
所以說唐書璇是香港電影中異數(shù)的異數(shù),是因為她在1979年移居美國后,幾乎不再與香港電影發(fā)生聯(lián)系。她是香港電影的過客,也是香港電影的傳奇。
我有幸看過唐書璇導演的全部四部電影。
《再見,中國》2012年有在香港的影院放映,此乃影迷心中的一大盛事,可惜我前往觀看。我所看到的《再見,中國》,是錄像帶轉(zhuǎn)制的版本,畫質(zhì)極渣。
《再見,中國》有兩個版本,93分鐘的版本和110分鐘的版本,但據(jù)說110分鐘的版本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都是93分鐘的版本。不過40年前的電影,其最佳版本竟然找不到了,可見香港的電影保存工作也還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再見,中國》出現(xiàn)在1974年,也是一個異數(shù)。
其時“文革”正在國內(nèi)如火如荼進行著。10年“文革”浩劫中,《再見,中國》是唯一一部以批判視角反映“文革”的華語電影。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我為什么要強調(diào)影片的“唯一性”。“文革”10年,大陸當然拍不了批判“文革”的電影,但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自由之都,拍攝批判“文革”的電影應(yīng)該是沒有問題的吧。香港當年的環(huán)境,并不限制拍攝這樣題材的電影,難的是籌資,能否上映更是未知數(shù)。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看1974年英國殖民當局禁映該片的理由即可:“可能損害鄰近地區(qū)友好關(guān)系〔及〕妨礙治安?!敝杏⒂?972年建交,1974年若上映此片,可能會引起“外交”糾紛。題材過于現(xiàn)實,必然是燙手山芋,拍攝此片可能給自己惹上麻煩,而投資也很可能會血本無歸,所以,《再見,中國》的出現(xiàn),絕對是個異數(shù)?!对僖?,中國》在華語電影史上的意義,是超越了電影本身的。
因為被港英當局禁映,直到1978年,《再見,中國》才得以在法國的一個電影節(jié)上公開放映了一場。一場等于沒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1980年,“文革”結(jié)束4年了,中共對10年“文革”也有了一個基本的否定結(jié)論,《再見,中國》在香港再次送審,獲得了通過。
1980年,邵氏出品的《打蛇》上映,該片是一部以逃港為背景的獵奇、嗜血之作。1984年,以“大圈仔”(偷渡到香港的大陸悍匪)為主角的《省港奇兵》上映,風靡一時,并催生了大量與逃港相關(guān)的電影。1987年,《再見,中國》在港上映,這部雪藏十余年的驚世之作得到了影評人的喝彩,但是,被獵奇、火爆的“奇兵”電影慣壞了的香港觀眾對這部寫實之作提不起興趣來,影片的上映也就草草收場了。《再見,中國》是一部被華語電影史珍藏的電影,但是,對于普通觀眾來說,不過是一部“失落的經(jīng)典”。
與《打蛇》、《省港奇兵》等同類題材作品不同,《再見,中國》是一部有歷史感的有導演立場的電影。影片采用非職業(yè)演員,以紀實手法拍攝,頗有法國新浪潮、好萊塢新電影的做派。也是這個原因,《再見,中國》不是一部精致的電影,甚至有點粗糙,但粗糙得又很生猛,影片中三個偷渡者的劇烈心跳你仿佛都能夠聽見。
中國大陸解放后大逃港的第一波狂潮發(fā)生在所謂的“困難時期”,官方記載數(shù)萬人逃港(民間統(tǒng)計更多),這一波狂潮的逃港者以農(nóng)民為主。第二波逃港狂潮發(fā)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這一波狂潮的特點是大量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加入到逃港陣營中?!对僖姡袊贩从车恼堑诙癯敝械娜齻€知識青年偷渡的經(jīng)歷。
比照當年的逃港者回憶,《再見,中國》所表現(xiàn)的偷渡過程,可以說是高度寫實的,密謀、準備、路線,都有據(jù)可考,而他們所遭遇的困境、險情,種種細節(jié)也是很逼真的。唐書璇拍攝這部影片,應(yīng)該是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的。唐書璇的做法與牟敦沛(《打蛇》)、麥當雄(《省港奇兵》系列)高度戲劇化的處理是非常不同的,她拍攝這部影片似乎有為歷史立此存照的想法。
從編導、制作的角度看,《再見,中國》也許算不上藝術(shù)水準很高的作品,但影片在那個年代的當下性和在今天的歷史性,都足以讓影片成為一部經(jīng)典之作。
如果說《再見,中國》讓我們在談?wù)撎茣乃囆g(shù)成就時略顯捉襟見肘,那么,《董夫人》則是一部能夠讓唐書璇的電影藝術(shù)成就彪炳史冊的作品。
拍攝于1969年的《董夫人》是唐書璇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最受好評的作品。影片于1970年公映,1971年在第九屆金馬獎上斬獲四個獎項:最佳女主角(盧燕)、最佳黑白攝影(祁和熙)、最佳黑白美術(shù)(包天鳴)、最富創(chuàng)意特別獎(唐書璇)。四個獎項中,分量最重、被提及最多的貌似都是最佳女主角獎,盧燕的表演也確實無可挑剔。但我以為,唐書璇所獲得的最富創(chuàng)意特別獎才是最重要的獎項,因為這個獎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為唐書璇特別設(shè)置的獎項,其對唐書璇的成就(“最富創(chuàng)意”)的肯定也非常恰當。
《董夫人》的故事很簡單:古代,一位出身書香家庭的鄉(xiāng)村寡婦在禮教與情欲之間的掙扎。影片“最富創(chuàng)意”的地方就在于唐書璇拍攝了一部從風格到內(nèi)容都別具一格的古裝電影。
華語電影中的古裝電影,不外乎幾種類型:武俠、歷史、愛情、喜劇等,至今如是。而《董夫人》是一部至今無法歸類的古裝電影,唐書璇幾乎摒棄了所有常見的華語古裝電影的標簽。而《董夫人》又是一部最具古代感的古裝電影,因為它呈現(xiàn)的是唐書璇想象中的古代的日?;钆c情感。
我們的古裝電影,一直陷于宏大敘事與各種噱頭當中,幾乎沒有人關(guān)心古時候的普通人的生活面貌與內(nèi)心需求——歷史總是以霸道的姿態(tài)去掩蓋這些,而電影不過在利用或消解歷史?!抖蛉恕诽钛a了這個空白,雖然是以想象的方式去填補的,但總算有人去嘗試了——可惜的是,至今后無來者。
雖然有人總是強調(diào)歷史是人民的歷史,可是,當他們書寫的時候,卻總是自覺地將之篡改為大人物的歷史,以至于我們想去尋找真正的人民的歷史的時候,卻找不到多少痕跡。《董夫人》試圖避開所謂的歷史,去尋找那些模棱兩可的普通人的痕跡。這樣的尋找注定是沒有結(jié)果的,只能是依據(jù)人性與人心去想象,去建構(gòu)?!抖蛉恕芬苍S不足以構(gòu)建并展示一幅古代的生活圖景,但卻在標簽化的華語古裝電影中突圍而出,賦予了古代的另一種可能,也賦予了電影的另一種可能。
上面我說《董夫人》是一部最具古代感的古裝電影,這主要是指只影片的內(nèi)容,若說到形式或風格,《董夫人》又成了一部最具現(xiàn)代感的古裝電影。
唐書璇在南加州大學接受電影教育時,正是法國新浪潮熱潮未退而好萊塢新電影正興起的時期,她無疑會接觸到最潮流的電影思潮。把《董夫人》和當時最流行的邵氏電影放在一起看,兩者可謂天壤之別。不用說內(nèi)容和節(jié)奏的區(qū)別,這個太明顯。《董夫人》的鏡頭語言在當時華語電影中可以說是很少見的,倒不是說唐書璇有什么創(chuàng)新,她實際上在回歸傳統(tǒng)——相對穩(wěn)定的機位、中規(guī)中矩的構(gòu)圖、不緊不慢的溶鏡。影片的影像風格讓我想到了詩意的費穆。我認為,法國新浪潮也好,好萊塢新電影也好,本質(zhì)都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找到合適的電影語言?!抖蛉恕返默F(xiàn)代感也是如此,不是創(chuàng)新,而是找到最好的表達方式。
《董夫人》的現(xiàn)代感還體現(xiàn)在影片對古人的想象與揣測。唐書璇是一位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導演,她再怎么去重現(xiàn)古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臨摹《清明上河圖》,她必須想象影片中的場景,必須揣測影片中人物的心思。董夫人是古人,也是現(xiàn)代人,因為她的生命是被一個現(xiàn)代人塑造的,她的情感是被一個現(xiàn)代人設(shè)定的。董夫人的言談舉止,很古典,很婉約,頗具古時候書香門第的閨秀范,但似乎也有著一個現(xiàn)代知識女性的影子。董夫人備受情感與欲望的折磨,生活在貞潔牌坊的陰影之中,而她的焦躁與壓抑,似乎也穿越到了唐書璇的年代甚至我們的年代?!抖蛉恕肥且徊抗叛b電影,講一個古代的故事,但它也是現(xiàn)代電影,它表現(xiàn)的人性和情感,都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個倒影。
此外,《董夫人》的臺詞很有特點,唐書璇在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不像很多古裝電影的臺詞不倫不類的。唐書璇在訪談中說過:“……還有對白,也是我最不會的一樣東西,所以我說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就因為對白并非我的專長,所以我才會只讓演員記住對白的意思,不必死背,而隨便講出來?!币苍S這種平衡不是唐書璇刻意追求的,而是演員的即興發(fā)揮和導演的不斷調(diào)整造就的。
《再見,中國》被港英當局禁映,在當時來看,就是投資全打水漂了。這對唐書璇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于是,我們看到了次年的《十三不搭》,這是唐書璇謀求“轉(zhuǎn)型”的一部作品。
《十三不搭》實際上是一部短片集,圍繞著“國粹”麻將展開,堪稱“香港麻將大觀”。影片云集了香港影壇當時的許多大牌,如鄭少秋、沈殿霞、關(guān)山、謝賢、盧海鵬、梁醒波、羅蘭、王萊、曽江、吳家驤等。而每位大牌的戲份都不多(比如謝賢、盧海鵬等都只有一場戲),他們愿意參演這部影片,可見唐書璇在當時香港影壇的人脈是相當不錯的。
《十三不搭》算是一部“賭片”,也頗具喜劇色彩,但它和香港當時的賭片還是有區(qū)別的,它仍然延續(xù)了唐書璇的寫實態(tài)度,以比較夸張的漫畫手法,描摹麻將桌上的香港眾生相。
在《十三不搭》中,唐書璇還“大膽”了一把,有一場戲出現(xiàn)了蠻多的“露點”鏡頭——“軟色情”也許也算影片的一個“賣點”。而影片中最具“先鋒性”的是影片的結(jié)局,鄭少秋倒下后,片場出現(xiàn)在影片中,導演(不知道是否是唐書璇本人)本人也現(xiàn)身了,她還以一個很惡搞的方式給影片畫上了句號。
《十三不搭》可以說是唐書璇的一次商業(yè)化嘗試,但她做得并不徹底,未能像許冠文等人那樣抓準市民趣味,取得市場上的成功。
1979年的《暴發(fā)戶》是唐書璇的最后一部導演作品。作為一部通俗劇,我們看到了唐書璇在商業(yè)化上的努力,但這部紀錄香港經(jīng)濟起飛年代的作品,仍有較強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和諷刺色彩。而影片中的“暴發(fā)”故事,中國大陸也在影片公映之后(改革開放的次年),在現(xiàn)實中接力“上演”。
從《十三不搭》和《暴發(fā)戶》來看,唐書璇的商業(yè)化努力,不管在藝術(shù)上還是市場上,都是失敗的,這也許是導致她離開香港影壇的重要原因。
唐書璇移居美國后,雖然不再與香港影壇發(fā)生聯(lián)系,但她卻與中國大陸有了聯(lián)系,因為她的祖父是愛國將軍唐繼堯!近年,她曾出現(xiàn)在云南舉辦的唐繼堯?qū)④姷募o念活動中。
唐書璇是香港影壇乃至整個華語影壇的一個傳奇,對于她來說,她的傳奇也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對于一個影迷來說,她的傳奇永不落幕。
本片在香港電影史、乃至華語電影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導演唐書璇更因為本片而被譽為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教母,這部作品甚至可以成為中國女性電影的開山之作:
它用東方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和敘事手法講述特定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女性心理、女性行為、女性思想,在美學和思想內(nèi)涵兩個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啟后”的作用;
拋開形而上學的電影境界,單就故事來說也是頗具可看性的,故事的沖突集中在傳統(tǒng)女性對倫理綱常和人性情感的矛盾之爭,借平實的故事去反省封建禮教和探討人之本性。
北宋理學家程頤的名言“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大”可以作為封建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貞操的普遍態(tài)度,但并不是每個朝代都在道德和法律層面強調(diào)“守寡”“貞節(jié)”等事,其中,唐朝是典型;
相對極端的倡導始于金、元、明三朝,當時即設(shè)有全節(jié)堂、保節(jié)堂等機構(gòu)從事女性守節(jié)工作的宣傳和懲賞,清朝最盛,朝廷專門發(fā)布了由國庫撥錢給貞烈女子立牌坊的法令,獲此殊榮的女子不僅可以光宗耀祖,更現(xiàn)實地能獲取“本家免差役”的特權(quán);
至清朝后期,朝廷不再從國庫撥錢,而是責令地方政府出資三十兩作為建牌坊費用,由于守貞操的女性太多,此舉一度造成各地方財政緊張,于是后來改成一個地方出現(xiàn)多位貞女也只建一個總牌坊的形式。
這種冷冰冰的犒賞無疑是代表著女人和整個家族的榮耀,同時也是一位女人孤寂終老的悲慘見證:
據(jù)《志異續(xù)編》記載,清朝有一位女人守寡60年,兒子長大成親的那天,她給了兒子一罐已經(jīng)磨掉了印記的銅錢,她說,每天夜里寂寞難熬,我總是會把銅錢灑落一地,然后在黑暗中將銅錢都撿起來,那樣我就能累得馬上睡著。
端莊賢淑,心如止水,枯燈黃卷,攜老扶幼,面山臨水,耕讀傳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亂如麻,揚湯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導演唐書璇,民國云南軍閥唐繼堯之孫女,其表妹唐書琛,為盧冠廷之妻,伉儷聯(lián)袂寫有美歌《一生所愛》。
本片女兒稱呼娘為媽、媽媽,查了下資料,金元時期之前,媽都沒有成為主流詞匯在中原盛行。導演和編劇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現(xiàn)代的區(qū)別,應(yīng)該考慮一下劇本的歷史時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現(xiàn)代的方式和內(nèi)容來演繹的話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沒有。看上去好像確實是在批判舊社會和舊文化對女性的壓抑和禁錮,主題也確實是這個。一邊是承襲了傳統(tǒng)古代風格和人物定位,一邊是人物的交談口吻和動作細節(jié)(包括互見的反應(yīng)、禮數(shù))與傳統(tǒng)社會制度規(guī)范相違背。在呈現(xiàn)作為人的情感時,顯露“不該有”的情緒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對于舊禮數(shù)對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卻被現(xiàn)代化的表演給化解了??傮w上人物應(yīng)該是遵循“舊”軌跡,特定條件下表達“新”情緒,導演不可能想不到語境的差異。一個疑問:雖然沒有定下具體朝代,但是觀眾們能從服飾道具看得出來嗎?
詩一般的山水,畫一般的配樂,琴一般的哀傷,狼一般的寂寞。剪輯好蒙好蒙好多蒙,配樂彈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內(nèi)心憤怒在最后一刻爆發(fā),來得突兀而激烈卻又顯得悲傷。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辦,董夫人說!
樸素,隱忍,含蓄,端莊,古色古香。
短短幾日被重傷兩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護幾本書做些有趣無聊之事;老年確實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將至覺其可怖之瞬,趕緊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貞節(jié)牌坊就能解決的(ps:唐書璇又美又有才,還讓不讓人活?。?/p>
光影載道古中國,電光影落山水間。小城之春董夫人,空對著,晶瑩牌坊新勝雪,最難捱,世上寂寞寡婦夜。弦弦掩抑續(xù)續(xù)彈,似訴心中無限事,快若并剪凡心動,殺雞血污素羅裙。殺雞事小,失節(jié)事大,整頓衣裳起斂容,供人觀瞻冷如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付與葬心牌坊。光影載道古中國,電光影落山水間
這情調(diào),這節(jié)奏,這意境,這剪接,這風景,還有這寂寞人。這得讀悟多少國學才能表達的如此含蓄、克制、隱忍?當今中國導演能有這種國學意蘊的藝術(shù)審美的恐怕沒有了。8.5
劇作構(gòu)思立意很好,攝影剪輯也算不錯,節(jié)奏稍嫌緩慢冗長,演員刻板的表演和機械的念白實在是遜透了,簡直像是回到了民國時期。3星半。
音畫分離韻味也不能靠從頭到尾彈琴啊 對白太民國文明戲太呆滯人物表現(xiàn)突兀至極完全是披古代皮講現(xiàn)代故事 空景松林琴聲的堆砌絕不是中國式詩意電影 導演的想法確有獨到之處,體現(xiàn)女性之細膩但整體指導水平仍不盡人意,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還要多
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一腔愁緒,兩處閑愁。琵琶傳心事,眉間寄深意。哀婉隱忍、終生懷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獨終老。
真好,眉目傳情,山水寄意這種東西都表達得很妙。六十年代末拍出這種三十年代電影的感覺是神馬情況?說明中國電影的歷盡蹉跎么。
有民國遺風,更難得的是沉靜自得。前半部氣韻漾然,后半部逐漸開始不像,也就難免力有不逮。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當她發(fā)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jīng)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ǚ?/p>
雖然無關(guān)大局但還是想吐槽楊校尉寫的情詩……
四星半,貞節(jié)牌坊起漣漪,寡婦情懷總是詩。行云流水詩一般呈現(xiàn)出封建禮數(shù)下女性心理波瀾和對愛的抑制?!皭邸笔侵饔^意向,“禮教”吃人,單純的欲念在家庭與貞潔下升華為一種領(lǐng)悟與責任,不自覺接受了禁錮的命運而甘之如飴,因為生命已在貞潔牌坊的興建下得到延續(xù)。
飛速的心理蒙太奇業(yè)已打通暗渠,倒放的片段更是完全放閘,使壓抑在安寧生活中的董夫人暫得解脫。定格鏡頭乃歷史感塑造中的點睛之筆。雖然,本片之美,尤在技巧之外。
古意撩撥,兩情繽紛。哀而不傷,淡淡戚戚。牌坊的隱喻不奇怪,但運用得很高明。
這種實景拍的黑白古裝片,總有點新現(xiàn)實主義遭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覺,透著與眾不同。封建道德觀對個人情感的壓迫,故事并不難理解,還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個循環(huán)往復(fù)的說明。對白未必有問題,更多是對白方式,太端著了。配樂初聽很好,挺久了會覺得過滿。
琵琶無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動,貞節(jié)牌坊束高欄。春花秋月誰有淚,怒中殺雞起波瀾。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三年終得見,不廢常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