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真的如看上去那么溫情脈脈嗎?
恰恰相反,它的底色可能是相當灰暗沉重的,前提是理解女兒病后晚上和母親在床上講的那個故事,然后通過片中不經(jīng)意的只言片語與各種碎片拼湊出這個家庭曾經(jīng)發(fā)生的悲劇。
這個悲劇可能是這樣的(主觀推斷):女兒在幼年曾經(jīng)擁有一個無比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一個研究考古,一個研究文學,這種幸福在上世紀60年代的某一天戛然而止(故事發(fā)生在2014年,女兒65歲,母親85歲,由此可以推斷出當時這個家庭各人的大概年齡)。父親成為了被攻擊的對象,最后含冤自盡,而女兒和母親很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扮演了幫兇角色(告密、見死不救、親手迫害,甚至女兒可能就是當年的HWB),這件事也成為了困擾母女二人,尤其是女兒一生的夢魘,女兒的終生未婚未育,她生病前的沉默寡言,對于出版父親考古日記的執(zhí)著很有可能與此有關。女兒生病后的那些看上去的胡言亂語,包括與母親的沖突矛盾,究竟只是單純疾病發(fā)作的癥狀,還是內心深處某些潛藏意識的萌發(fā)覺醒呢?女兒生病后在床下說著獵槍這種詞語,對看望自己學生的恐懼,未發(fā)病之前極度的內向寡言木訥,生病后對母親的各種埋怨指責,是不是內心中某種深藏已久秘密的外露?另外,片中的一個比喻很有意思,父親是不會游泳的鯨魚,女兒是水,母親是大海,水滴終將匯入大海,女兒終將成為母親,不會游泳的鯨魚擱淺在海灘死去,成為無辜的蒙難者。這部電影許多地方營造出的詭異氣氛,讓我想到的是王小帥幾年前的那部《闖入者》。
我還有一個更大膽的推測,女兒對父親的迫害,很有可能與母親有直接關系,母親當年很有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唆使或與女兒合謀造成了父親的身亡,這也讓母親這一形象在女兒心中發(fā)生了徹底的顛覆與崩塌,讓她對成為妻子成為母親變得毫無信心。這樣暗黑劇情的猜測并不是毫無根據(jù),導演上一部《春潮》的劇情便是如此展開的,成長于WG年代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前途,告發(fā)了父親,女兒對此心懷怨恨,以未婚生女成為單身母親,游走于各種男人之間的方式向母親報復,母女二人的裂痕直到一方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都未能彌合。
這部電影最后,母親推著病重的女兒來到老年人中心,那些老人在失憶與融入集體后,終于獲得了“幸?!?,這是不是某種暗示呢?而母親和女兒最后在海邊的畫面,是不是暗示著已經(jīng)“失憶”和“失能”的她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贖罪與對抗世界呢?
哪些高知退休后易得老年癡呆癥
日本《area》雜志介紹,以下“高知”或上班族退休后易患老年癡 呆癥
1、對年節(jié)送禮饋贈非常熱心。
2、對上司絕對服從、對下屬相當嚴厲。
3、喜歡將部下的功勞歸己,將自己的失敗歸別人。
4、假日與家人外出時習慣穿西裝打領帶。
5、對演藝界緋聞或家人閑聊話題完全摸不著邊。
6、不善閑談、不會講笑話、缺乏幽默感。
7、一點也不覺得貓、狗等小動物可愛。
8、不被同事或部下喜歡。
9、對同事或朋友的升遷反應過敏。
10、對音樂、電影毫無興趣,并且對玩電子游戲嗤之以鼻。
11、生活步調相當固定,每天走過的街道幾乎一成不變。
問題不在于電影臺詞是用書面化的語言寫成。由此便指責“不說人話”,得為導演喊一聲冤。因為這句批評暗中隱含了一種約定俗成實則走入誤區(qū)的觀點:電影應該是對現(xiàn)實的如實反映。這樣也就要求電影里的角色其言其行需得符合現(xiàn)實世界的約束?!安徽f人話”的指責便由此而來,一旦角色講起過度文學化的書面語言,普通觀眾便招架不住了。
事實上,沒有哪條規(guī)矩事先定下電影要符合現(xiàn)實。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自古有之,或許因此才讓這種觀念變成教條。尤其在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引入這片大地后,教條甚至變成了顛簸不破的真理,讓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都深受其害。如果電影僅僅反映現(xiàn)實,那么電影還有存在必要嗎?我們只要在現(xiàn)實世界里多看多體驗就行了,作為副本的電影失去觀看價值。
現(xiàn)實主義僅僅是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為呈現(xiàn)現(xiàn)實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還可以采用其他創(chuàng)作理念,動用其他創(chuàng)作技巧。不然所謂的浪漫、荒誕、魔幻、超現(xiàn)實等等就沒有其存在意義了。正是有后面這些手段,對現(xiàn)實主義做了補充,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遠比現(xiàn)實世界更加精彩、更加迷人的藝術世界。在其中,我們獲得意外的體驗,從而對現(xiàn)實產生進一步的認知。
《媽媽!》的臺詞確實是過度文學化的,它更加適合一個虛擬的舞臺,而不是真實的世界。但因為這部電影刻畫一個有著知識分子背景的家庭:考古學家、物理教師等,人物日常也多浸染文藝作品,養(yǎng)成書面化的表達習慣,似乎也能理解。就像民國時代現(xiàn)代文學作品或當時的電影作品,文辭也多留有古文的韻味,并非完全徹底的日常白話口語表達。
另外,電影的重心也沒有放在對現(xiàn)實肌理的還原上。母親與女兒之間,更加像文學作品里可能出現(xiàn)的人物,通過反轉母女撫養(yǎng)與被撫養(yǎng)的關系,來探討女性間的親情。我們甚至很難發(fā)現(xiàn)故事背景在杭州,空間環(huán)境被抽離了,單獨凸出的住宅像一個舞臺,兩位角色在其上展開“相愛相殺”的情感戲碼。《媽媽!》更偏向戲劇,反日常的對白并不特別顯得尷尬。
當然更加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飾演母女倆的是兩位經(jīng)驗老道、演技精湛的資深演員。即便在臺詞過度書面化的情況下,她們也能很好地控制不讓念白往朗誦的方向發(fā)展。不然的話,確乎就變成類似戲劇舞臺上為念臺詞而念臺詞的表演了,失去生活的味道。如若換成其他一般的演員,這部電影很大可能要崩壞。導演實在應該感謝這兩位出色的女演員。
我自問是一個在母女關系題材的作品上十分心硬的觀眾,因為我自己在少年時代和母親積累了許多愛怨交織的私人歷史,所以我第一次北影節(jié)看的時候,完全沒想到我在看《媽媽!》這部片子的時候會看到落淚,心頭一時間翻涌起很多百感交集的況味。
我在看之前以為這部片子又會走煽情路線,但恰恰相反,電影在抒情上非??酥?,但有幾個瞬間非常動人心魄。
我很喜歡這部片子,在很多個層面都有擊中我。老、病、女、單身,是多重意義上的邊緣身份,創(chuàng)作者能夠去關注和呈現(xiàn)這個群體的生活日常,本身就非常難得。以阿茲海默癥為引子,展開的是對母女關系、老年生活、女性處境這一系列議題的鋪陳。而且我注意到這部電影是全女性的班底,從導演、到制片人、到攝影指導(是余靜萍,盧凱彤的遺孀),再到三位主演吳彥姝、奚美娟、文淇,讓影片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女性視角,非常有靜水流深的況味。
我覺得我自己作為一個年近三十的女性,看這個片子的時候,心頭有一些明顯的情緒變化。首先是隱隱地害怕,看到片子里奚美娟飾演的高知女性,在剛剛退休、不算很老的年紀就得了阿茲海默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年癡呆),而且這種病目前既沒法治愈、也沒有什么明確有效的預防方法,看到的時候難免會聯(lián)想到自身和自己的家人,有一些無力的隱憂。
但隨著敘事的展開,我看著片中兩個女演員,一個六十歲,一個八十歲,都在努力去坦然面對、接受疾病,并努力學著和疾病共存。生老病死自天,不敢復言;但去愛自己、愛身邊最親近的人、擔荷起自己的生活、沉靜面對自己的命運,則是我們可以日復一日踐行的人生功課。
我好喜歡電影的結尾啊,一對步入老年的、相依為命的母女,母親推著輪椅上的女兒,站在海天之際,望向無邊無垠的大海,仿佛望向神秘的命運,那樣渺小,又那樣有力量,坦然面對、坦然接納、坦然擔荷,令銀幕外的我看到潸然,但一邊落淚的同時,又一邊獲得了一點精神力量,似乎對未來的老之將至都沒那么害怕了。——有什么好怕的呢?面對、接納、擔荷,就是答案。
在北影節(jié)第一次看《媽媽!》的時候,也是這部片子的首映,當天奚美娟和吳彥姝兩位老師也來到了現(xiàn)場,那天站在臺上的,全是女性,導演、紙片、三位女主演,聽她們講拍攝時的一些故事,都能感受到一種非常真實的女性力量,不抽象、不書面,就流動在她們彼此之間。吳彥姝老師憑借這個片子拿了北影節(jié)的最佳女主角,真的是實至名歸。她今年八十四歲了,還在創(chuàng)造、在工作、在力所能及地嘗試新事物,毫不夸張地說,至少我自己,非常需要這樣的女性榜樣,她讓我清楚地看到,老了以后的未來也依然值得期待。
非常非常希望這部片子能被更多人看到,有更好的票房,這個對于整個行業(yè)都非常非常有意義,我自己作為觀眾,并不希望只能在銀幕上看到年輕漂亮光鮮的故事,我想看老人的故事、弱勢群體的故事,看到更多元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想看到更多形態(tài)的女性視角。我相信并不只是我一個人希望看到這些。
中秋節(jié)啦,有機會的話,帶媽媽一起去看《媽媽!》吧。最后祝大家中秋快樂,不必千里之遙,也能共賞嬋娟。
但愿人長久,歲歲常相見。
中秋檔即將在本周正式拉開帷幕,只要稍微留意下排期,就會注意到今年的中秋檔也許是近3年來競爭最激烈的一屆,光院線片就多達10余部之多,其中不乏像李少紅、爾冬升這樣的名導在列。
楊荔鈉相對低調很多,她的新片《春歌》(現(xiàn)更名為《媽媽!》)選擇“錯峰出行”,于次日公映。
作為“女性三部曲”的收官作,受疫情影響帶來的跳票以及隨后的更名,讓人一時無法得知片方?jīng)Q定換名的真實動機。
也許是為了照顧市場,導演和片方想用更貼合大眾情感的名字助力票房。但比起片中呈現(xiàn)的母愛,《春歌》似乎更能反映這部作品的本質,也和導演過去兩部作品中一再提到的“春”一脈相承。
雖然三部曲中的原始片名都有一個“春”字,但它們所指代的含義卻是截然不同的。
《春夢》講述了一段失去激情的婚姻,其中,“春”指代的是妻子的性幻想——多年的寡淡,已讓她和丈夫的親密關系逐漸疏遠。
而到了《春潮》,“春”則被拿來指代一段降至冰點關系的解封。考慮到女主和原生家庭之間的決裂,這種解封應該指的是她和女兒之間的和解,和一種新型親子關系的建立與復蘇。
《春歌》某種意義上重合了前作的話題,因為二者都提到了母女關系,只不過修復順序從前作的女兒身上轉移到了本作年邁的母親身上。
因罹患阿茲海默癥,在大學任教過的女兒性情大變,開始頻繁失憶。原本看似悲劇性的病魔,卻意外帶來母女間的諒解,而諒解的背后,一段往事也隨之浮出水面。
不光在主題上和《春潮》接近,細節(jié)上也能看出它和《春夢》之間的互文。
在表現(xiàn)女兒病況時,導演非常喜歡利用水的意象來強調角色主觀意識的模糊和丟失。水的狀態(tài)也在隨主角病情的加重而發(fā)生改變(比如公車上,導演采用線條狀波紋來暗示主角可能產生的幻聽和幻視)。
如果這個意象還只是對角色初期病情的模擬,那到后來的情景再現(xiàn),則直接挑明了角色的病情已經(jīng)惡化。
鏡頭在重現(xiàn)角色腦海中的影像時,多次將視點落在其早已過世的父親身上。對于父親的離世,女兒一直心懷歉疚,在她的內心深處,其實相當崇拜才華橫溢的父親。
影片用一個非常曖昧的幻視鏡頭來表達這樣的崇拜:已經(jīng)陷入阿茲海默中期的女兒在和母親追憶童年往事時,忽然身披母親結婚時用過的婚紗,前往兒時寓所,在那里重溫和父親相伴的歲月。
之所以說這個場景充滿曖昧,是因為觀眾不但能從她的眼神中看到對逝去父親的眷戀;婚紗的出現(xiàn),還暗示著女兒的戀父情結——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她年至遲暮仍未嫁人。
到這里,“春”的意象再一次被以非常隱晦的方式注入進來。旁人無法理解,如此優(yōu)秀的高校教師怎么會找不到與之契合的另一半,但其實,除了上述曖昧場景,影片已經(jīng)用多個細節(jié)交代了人物的行為邏輯。
比如,女兒大部分時間喜歡戴手套出門,這一方面是源自于她需要整理父親的考古材料,必須時刻保持手部的清潔衛(wèi)生;
另一方面,從母親抱怨她經(jīng)常給自己洗臉的角度看,這同時也說明女兒的自律和愛干凈。
加上高級知識分子背景,一般的凡夫俗子恐難入其慧眼,何況她的童年還有一個如此優(yōu)秀的父親作為榜樣。
當然,為了避免觀眾過度解讀,導演還拋出一條非常明顯的線索去幫助大家理解女兒的終生未婚,考慮到其觸及話題的敏感性,影片在這方面刻意“語焉不詳”,但對老觀眾來說,大致意思已經(jīng)能猜透幾分。
經(jīng)由母女的對話,一段從未公開過的黑歷史躍然而出。
原來,父親當初的死和女兒的見死不救有相,為了贖罪,女兒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決定等父親回來后再解決個人問題。但顯然,隨著父親投湖自盡,這一切已然化為泡影。
影片雖然沒有深究歷史事件對女兒的影響,但只要熟悉那段歲月的人,結合她較真的性格,應該都能理解人物的動機。如果不明白我在講什么,可以再去找來張藝謀的《歸來》重溫,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通過這樣隱晦的表達,導演楊荔鈉顯然是想借宏觀的事件,來表達個體在經(jīng)歷的時代創(chuàng)傷,且這種創(chuàng)傷即便在多年后依然具有相當?shù)钠茐牧Α?/span>
具體體現(xiàn)在:
發(fā)病前,女兒為了壓抑自己的負罪感,刻意疏遠了和母親的關系;
發(fā)病后,女兒的坦白又對貌似已從創(chuàng)傷中走出來的母親造成了二度打擊。
那么到底在歌頌什么呢?
毫無疑問,對象當然是母親,通過前后截然不同的形象,導演歌頌的是母親無私又無畏的愛。
誠如老母親在女兒患病初期所言,每一個母親都有護崽的天性,這種源自本能的沖動讓她們可以無視年齡,隨時做好為兒女奉獻的準備——盡管,小孩曾因為無知背叛過家庭。
全片最觸動人心的部分當然來自母女間朝夕相伴的生活碎片,吳彥姝和奚美娟兩位國家一級演員在片中貢獻了多個精彩瞬間。
考慮到很多人還沒有看到成片,就不再對影片進行更多深度闡述,關于母女關系和各自的角色解讀,相信每個人看完后都有自己的結論。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相較中秋檔其他主打溫情牌的電影,《春歌》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團圓之外的另一種結局。盡管它面兒上說的是家庭內部的互助,但內里指向的卻是這個民族最深層的集體記憶。
這份記憶曾經(jīng)帶來過強烈的刺痛,現(xiàn)在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代人的老去被逐漸遺忘。母女間曾經(jīng)的嫌隙均來自這份刺痛,現(xiàn)在卻因為女兒的病得以修復。
這是悲劇,也是黑色幽默。
導演在片尾用一貫“正確”的方式提醒著觀眾,全國有更多類似的情況(阿茲海默癥)亟待大家關注。但坦率地說,比起身體上的病痛,精神層面的疾病似乎更值得深挖。
那段安全又無比正確的字幕雖然未嘗不是來源于女性創(chuàng)作者的善意,但也有可能,相較背后的復雜,這只是另一種基于現(xiàn)實的妥協(xié)。
撰文 / Zed
策劃 / 輕年力量
第一次看兩位老人之間的代際故事,無論有多少白發(fā),多少皺紋,當還可以依偎在母親的臂灣里,撒嬌似地喊一聲“媽媽”可能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了,因為只有在這位女人面前,歲月可以變得沒有紋理,時光也可以省去一切痕跡。
又一次碰觸到了阿爾茲海默癥這個沉重的話題,可能是因為最近人口老齡化加劇,讓這個疾病變成大家都需要去面對的問題,雖然沒有和有這種疾病的患者深度接觸過,但也多少了解到這是一種生在我身,痛在別人心的折磨人的疾病。我想也許是為了善待老年人,可以在晚年的時候不用記那么多事情,忘掉煩惱的時候也忘記一切,只求簡單快樂,像個孩子一樣真正意義上做到返璞歸真吧。
觀看吳彥姝老師的作品不多,或者是看過很多卻第一次這么深刻地想要去記得她的名字,個人覺得演出老人那種沉穩(wěn)緘默的狀態(tài)并不難,難的是那種半知半醒的混沌感,前段的俏皮搗蛋和女兒生病后重新扛起作為媽媽的責任之間的反差對比讓這個角色更加的立體,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已經(jīng)去世的奶奶,明明已經(jīng)90多歲的高齡了但還像年輕時一樣的清醒,一把年紀仍要看到自己的兒女在生活中的不易,分不清這究竟算是幸福還是懲罰,正應了那句老話,難得糊涂。
我們這一代人,拼命地在外闖蕩,其實對比當年的父母大多數(shù)人過得并不如意,但是我們又被從小教導不能回頭吃窩邊草,只能看似體面地在外熬著,無視父母的呼喚,直至到最后遍體鱗傷,回頭看,永遠不會嫌棄你,開門等你回家的,只有你的父母。
這部電影也給了我很多反思,也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人生大事不止是出人頭地,幸福也許就在身邊垂手可得,可我們卻自認努力地把它推開,與其在爸媽生病的時候守著他們最苦難的一段歲月,為什么不能在他們還快樂清醒的時候共同去創(chuàng)造可以留下來美好呢?
阿爾茲海默不可怕,貧窮的阿爾茲海默才可怕。
這么平的本子能完成到這個樣子已經(jīng)相當不容易了,全靠兩位老師逆天神演技打底,這么匠氣書卷不說人話的臺詞,落在她們身上竟然合理且可信!阿爾茨海默病題材真心是這世上最恐怖的驚悚片,沒有之一……
文淇這個角色出現(xiàn)的太巧妙了,這個角色才是為女兒的完整做的最后一筆完善。對女兒來說,那件事(看了電影就知道)對女兒來說,是非常深的藏在心里的秘密,甚至其實女兒患上阿爾茲海默癥其實跟這種莫大的心里壓力都是有關系的。
有點兒失望。兩個老師的表演沒得說,奚美娟老師牛了。但表達上有點兒晦澀,劇情也不夠流暢,文琪那段太沒必要了。是兩個高知女性的困境,但臺詞太文了,甚至于矯情。而且我不覺得這個是母愛電影,里面有一句臺詞“每個女人都是女兒,但不是每個女人都是媽媽,我們不要聊媽媽了,媽媽死了”之后就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绢愃婆_詞 以及我能理解女兒對父親的愧疚但理解不了對父親的崇拜。在一個幾乎全女性的故事里一直籠罩著一個男性的身影。
誰家里這么說話啊
你愛的是春天,我愛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你那緋紅的面孔,像春天盛開的玫瑰,我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輝。
完全可以當成另一個版本的《歸來》。馮婉瑜沒得阿茲海默癥,丹丹六十多歲時得了這個病,她用最后清醒的時間編校完了父親的考古日記。后來,在記憶錯亂、神志不清中,她懺悔對父親陸焉識犯下的錯誤,如果我當年給爸爸開門了他就不會死。一直對抗的母女,在暮年和解。最后一代留有傷痕的人即將逝去,而她們的記憶似乎不約而同受到了干擾、破壞。馮婉瑜是這樣,馮濟真(奚美娟飾演的女兒)也是這樣。真巧,她們都姓馮。陸焉識拿著勺子去給嚇壞的婉瑜復仇,濟真拉著老母親躲到床底下,說別害怕我有獵槍。故事之所以格外催人淚下,不僅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因為他們被車輪碾過,留下了令人心痛的傷痕。
中國大陸難得的關注女性中年、老年生活和討論“愛”的電影。隱晦地表達了知識分子在特殊時期受到的迫害以及對他家人的一生影響。兩位演員的表演無懈可擊,尤其是吳彥姝老師克制內斂的感情表達。感謝女制片、女導演、兩位女演員們。
在無數(shù)個可以結局的地方錯過了結局。
鏡頭語言有點刻意,配樂沒有做到為電影增色的效果,確實有很多細節(jié)鏡頭,整體質感不太好。文淇的部分都要懷疑是不是給耳機做廣告,太生硬了,劇情對于父親的遭遇留白了,可以想象,也許是歷史原因。也許有的孩子真的就永遠追不上父母吧,但是為了這個題材可以加一顆星。以及主創(chuàng)團隊過于強調女性團隊,但是電影呈現(xiàn)出的效果明明做得沒有那么好,但好像就因為是女性團隊只能夸不能批評一樣。同樣是女導演這位的功力一般。
當疾病一點一點剝離她厚重的殼,我們才發(fā)現(xiàn),馮濟真是從饑餓和文革走來的人物,她說口號式的臺詞,像小將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糧,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驚悚元素,將她“戀父”背后的種種緣由含蓄地講出來,講她的懺悔、愧疚,講她作為記憶的背負者的不堪重負。歷史作為隱性的主題,猶如鬼魅幽魂,和阿茲海默這個顯性主題并行推進,以一種過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斷搖擺、模棱兩可的方式,與審查周旋。阿茲海默便成一種社會現(xiàn)實,成了蘇珊·桑塔格式的隱喻。在顯性的光影中,她們走向大海,而在隱性的悲傷里,她們走向凋零。
#BJIFF22 數(shù)不清哭了多少次,兩位老師教科書式的碾壓級演出真讓人動容。但是單從電影角度來看真的過于碎片化,盡管使用了互文來強化整體性,可仍然很凌亂,且周夏這個角色的處理很是潦草,可惜了。但無論如何我還是想把掌聲和贊美送給兩位戲骨,相輔相成的表演,我的眼淚不值錢??(btw小文淇坐我前頭擦淚好幾次,小哭包不要哭了以后多演電影好嗎??
不能說現(xiàn)在大家直接請好演員就不需要導演調度和手法了吧,能拍的如此無趣這鍋真的是導演背
“不是每個女人都是媽媽,但所有女人都是女兒?!被忌吓两鹕?5歲母親和阿爾茨海默癥的65歲女兒組成了特殊的人物關系,在極其精煉、高度詩化的臺詞表達之下,《媽媽!》更像是一臺精彩的戲劇演出。
【別擔心,等這些句子長大,它們會自己走出來?!?/p>
12th北影節(jié)No.20。首映。65歲的女兒,活得嚴謹、板正、一絲不茍,每天做義工幫助別人,用一生的壓抑克制清心寡欲去贖心底對爸爸的愧疚,去懲罰少年時的錯誤。她始終對周遭保持疏離,包括與她的媽媽。85歲的媽媽,講究、精致,也活潑鬼馬。母女倆較著勁地活著,直到生活失控。生命碎裂,女兒終于有更多縫隙,去釋放情緒,表達不滿,發(fā)泄憤怒。|不復雜很真摯,人物設定有巧思,但沒有從“女性”角度走太深,也沒有對知識分子的真正思考。美麗、精致、優(yōu)雅并不是女性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是懸浮的、加了柔光的女性想象。如果所有人都會衰老得病,那她們已經(jīng)是其中活得最輕松的人。粗糲底下的無奈、倔犟和堅韌體面,或許會更耐人尋味。最感動時刻其實是映后活動看吳彥姝老師走上臺。是一出成年人愛的童話,是定調子下結論,不是對關系的探討。
中間文淇來看兩個老人那段太突兀了,搞得跟公益廣告一樣。其他都還挺好的,臺詞雖然太文縐縐了,但也符合倆人身份。看完我最大的感想是,要是我以后也一個人患了這個病,可能也會選擇往海里走去…不能讓我媽那么辛苦照顧我??
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國產片在嘗試去觸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在男性缺席的語境下,探討女性之間的互相扶持。導演選擇以一種散文詩的口吻來講述這個故事,因為題材本身已具有切膚之痛。人的身體是一臺日漸損壞的機器,記憶只會一遍遍讓你重溫最不堪回首的選擇。在此層面上,追求體面就是在對抗痛苦,是為了在滿目瘡痍的生活里重新建構秩序和意義,是一種生而為人的力量?!懊總€人都比你想象得更堅強”。
全程難以代入,主要在于,選擇女性知識分子的家庭,會跟普通觀眾還是有點距離的,就會讓人覺得,誰家母女會這么說話啊……但這個人物背景,又是為了帶出更深的歷史創(chuàng)傷的東西,楊荔鈉顯然還是不想只做一個關于女性的親情的表達,但個人感覺并沒有編織的特別妥帖,節(jié)奏也有點問題,整體還是有點沉溺了??傊?,細膩有了,溫度也有了,但共情沒太感受到,甚至結尾那幾個短視頻一出,前100多分鐘黯然褪色。
6.8/10劇本有問題,拍的太悶太散,剛醞釀好的情緒還沒等發(fā)泄就被打斷了,以至于到了后邊很難再被感動。甚至說影片結束后的真人視頻更為感人。導演加入了太多情緒化的東西,反而削弱了真實感,限制了兩位演員的表演,當然吳彥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是無可挑剔的,為影片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