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哥倫比亞,青年拉帕耶愛上氏族中美艷動人的少女賽妲,但女方家長卻要求價值驚人的嫁妝試圖刁難。頑強的拉帕耶不愿放棄心愛的人,決定鋌而走險,干起大麻生意。販毒事業(yè)一帆風順,鮮血腥味卻伴隨龐大財富而來,拉帕耶一步步扎根建立威信,然而親友背叛、傳統(tǒng)覆滅,他的世界也逐步瓦解??。 十年醞釀構思,章節(jié)分段敘事,《夢游亞馬遜》導演、監(jiān)制共同打造魔幻犯罪史詩,以作者風格融入類型片框架?;仡櫢鐐惐葋喍緱n的黃金年代,物質生活進駐荒野,在性、暴力、權力之間,透過幫派悲劇片型描繪境內游牧民族瓦尤人傳統(tǒng)精神凋零過程。在槍火煙硝底下,埋藏不復得見的靈魂挽歌。
【臺北金馬影展觀影】今年戛納電影節(jié)“導演雙周”單元開幕片。這位哥倫比亞導演上一部作品《蛇之擁抱》好評如潮,據說是一部風格濃烈的作者電影,可惜我還沒欣賞過。我印象中的哥倫比亞是一個罪惡與毒品泛濫的國度,不出意料地,這部作品果然出現了這兩個刻板印象的內容。事實上這是一個狗血的復仇題材,導演采用章節(jié)分段敘述出70年代哥倫比亞一個土著家族鋌而走險,依靠大麻生意發(fā)跡的故事。之后遭遇合作伙伴的背叛而導致一系列幫派廝殺而家族滅門的悲劇收場。感覺商業(yè)類型片的痕跡過于明顯,反而沒能彰顯出導演特有的作者風格。開頭的男女求偶舞蹈、預言家等富有民俗內涵的陌生情節(jié)渲染出淡淡的神秘主義與宿命色彩,而當地部落的語言和生存哲學,甚至殖民主義的話題都在片中有所涉及,卻只能在高度戲劇化的敘事里蜻蜓點水般略過,沒能深入挖掘闡述這些話題有點可惜。不過拍成如此的商業(yè)片,一方面顯示出導演對類型片掌控的嫻熟程度,似乎也能引起更多觀眾對哥倫比亞這個國家的關注。
兩位導演中的女導演對于好萊塢過于娛樂消費南美——尤其是哥倫比亞——販毒故事,于是他們決定要講一個同樣的故事,不過是從另外一個視角。
《教父》/《疤面煞星》+《百年孤獨》,嗯,光是聽上去就很不錯!
《蛇之擁抱》的超感體驗在這部《候鳥》里幾乎無跡可尋,但仍然留有余燼。很喜歡幾個夢的畫面,迷失,兇兆,所有那些即將消失的千年。
用好萊塢的傳統(tǒng)敘事結構,講述一個好萊塢觀眾們熟悉的——其實更準確說,應該是古希臘式的悲劇——“套路”故事。這樣的危險之中,幸虧兩位導演摒棄了好萊塢套路。比如用零暴力鏡頭來展現最極端的暴力,槍舉起,有時有聲,有時甚至連聲音都沒有,下一個畫面是橫尸遍野。
傳統(tǒng)的消失,消逝,和被吞噬,在工業(yè)革命之后、資本主義確立的全球化語境下,基本是注定的。古老的歌謠成為獵奇的藝術,世世代代謹守的原則和信條在幾摞紙鈔面前不堪一擊,預言沒人聆聽,曾經是人類輝煌的文明變成就像毒梟在沙漠中蓋起的摩登別墅,格格不入、魔幻,被金錢、貪念和欲望瞬間毀滅。
候鳥,既是對于土著族人來說重要的鳥類,又是毒販往返于哥倫比亞和美國的航線——和候鳥的遷徙路線一樣。
在影片的最后,男主角在面對來索命的仇敵說,我們早就死了。這片土地或許也是,在被剝削被壓榨被同化被拋棄的時代洪流中,依舊掙扎著穿過歷史的鬼魂,絕望地不知去向何處。
在《蛇之擁抱》中,女主創(chuàng)Cristina Gallego擔任制片人,導演是Ciro Guerra;兩人合作的第二部電影,Cristina參與度更高,和Ciro一起做了導演(Cristina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主要負責故事本身,Ciro更多的精力是花在研究如何講故事上)。
《候鳥》的構思誕生于《蛇之擁抱》之前,在《蛇》大獲成功之后,《候鳥》擁有了更廣闊的實現的可能性。
可惜,這對情侶在拍攝此片的中途宣告分手。
#2019北影節(jié)#
3星,作為歷史真實事件,還是值得看一看的,雖說是毒販黑幫,但只是小規(guī)模村民武裝械斗的規(guī)模。而且刁民格局太小,竟然是褲襠捂不住造成了災禍,最后被外來的雇傭兵撿了大便宜。上演了一幕悲劇,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南美人民結婚也要找媒人,還要給彩禮,而且份額很是不少啊,突然覺得很有親切感,符合咱們國情。 影片缺點是南美片風格明顯, 節(jié)奏慢悠悠,還喜歡用寓意。
本是分隔的世界,因為毒品而交織在一起,
從一開始的傳統(tǒng)舞蹈到最后的狂歡聚會,從騾子到小汽車小卡車,
從老式獵槍到現代步槍,
從傳統(tǒng)手鏈到鉑金包(有一幕飛機起飛,男主老婆挎了一個黑色的時尚包包)
因為毒品這個催化劑讓原始沙漠部落得到了質的飛躍,部落居民們獲得了幸福嗎?電影給的答案是否定的,部落之間最崇尚的使者被殺,男主岳母為了復仇放棄了傳家之寶,最后誰勝利了?
沒有人!
男主死前說的那句話,我們都已經死了,
因為男主早已看到結局只是無力挽回,
他放棄了抵抗,就像候鳥一樣,無論是部落還是毒品,終究是這片土地的過客,后續(xù)的故事還在發(fā)生,毒品交易還會繼續(xù),變換的只是人,最后的最后塵歸塵,土歸土。
現代文明帶來的沖擊,
破舊原始房屋下現代狂歡舞會,
荒蕪貧瘠土地上突兀的白色宮殿,
埋葬的棺材里不再是親人的遺體而是自動步槍。
候鳥是哥倫比亞北部La Guajira沙漠的常客。四季的更迭間,它們從沙漠上空掠過,見證了20世紀六十直八十年代間這片哥倫比亞的邊緣地帶上的好運與災禍。當卡車代替了騾子和馬,當雞尾酒會的樂隊代替了傳統(tǒng)的笛聲,也許它們也在疑惑,下一年鑿開墳墓后,拖出的究竟是尸骨還是槍支?哥倫比亞導演西羅·格拉(Ciro Guerra)的新片以《候鳥》為名,以La Guajira為背景,講述了20年間大麻交易給這片沙漠帶來的滋養(yǎng)和毀滅。
西羅·格拉無疑是近幾年西語世界最受矚目的導演之一。2015年,西羅·格拉的第三部長片《蛇之擁抱》在導演雙周首映后立刻獲得不俗反響,于雙周獲獎后又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成為了哥倫比亞歷史上第一部奧斯卡提名影片。新片《候鳥》以開幕片身份回歸雙周并不令人驚訝,該片由西羅·格拉和克里斯蒂娜·加列戈(Cristina Gallego)聯合導演,后者曾為《蛇之擁抱》制片。
《候鳥》的故事發(fā)生在始于1968年哥倫比亞的La Guajira沙漠,敘述被按時間順序分為5個章節(jié),導演將他們命名為5首歌:野草,墳墓,繁榮,戰(zhàn)爭,地獄邊緣(Limbo)。片中,導演花了大量篇幅來描述Wayuu部落的儀式。影片開篇,便是Wayuu部落女孩Zaida的成人儀式,她張開手臂、撩起裙角,在快節(jié)奏的音樂和族人的歡呼聲中飛速起舞兜轉,步步緊逼對面的男舞伴,直至對方難以抵抗,只能怏怏離場。結束這場狂歡的是Rapayet,他來自Wayuu部落的邊緣氏族,配不上Zaida的身份和地位。Zaida母親通過部落里的信使,也就是Rapayet的叔叔,向Rapayet傳達了迎娶Rapayet的條件:50頭牛,20只羊,和3串項鏈——而在當時看來過于苛刻的嫁妝條件,卻成了日后哥倫比亞與美國大量大麻交易的源頭。
在第一次成功與美國人交易大麻后,Rapayet和伙伴Moises坐在角落里一塊石頭上,望著不遠處群魔亂舞式的嬉皮士們。Moises說:“這是世界快樂之所在。” Rapayet冷冷地回答了一句:“這是他們的世界中的快樂?!?/p>
而這也恰恰是電影想討論的問題之所在。對于這些生活在哥倫比亞北部幾乎被隔絕的人們來說,當一場名為“現代”的冷風襲卷過炎熱沙漠,他們究竟會被裹挾到哪里?導演格拉和加列戈不只想講述歷史,還想探索一種敘述歷史——尤其是原住民在歷史中的身份——的新視角。在這點上,兩位導演的意圖與去年阿根廷女導演盧奎西亞·馬特爾(Lucrecia Martel)同為西語片的新作《扎馬》(Zama)不謀而合。大麻種植使沙漠中央的部落們處于毒品交易的中心,成為積極且有利可圖的參與者;而汽車、飛機、槍支和財富、權勢隨之而來,卻也使得他們所崇尚的族群關系和家族紐帶陷入一片血泊當中。
格拉和加列戈力圖在片中表現Wayuu獨特的部落文化,小到編織技術、氏族間”信使“傳話的交流方式,大到各類喪葬儀式習俗和神話傳說,這些異域文化符號本身就為影片帶來了無數天然的視覺奇觀。然而,《蛇之擁抱》中亦真亦幻的黑白影像在《候鳥》中被簡化為了涇渭分明的現實與夢境指代,雖然從劇情上講更容易被接近和理解,卻也喪失了許多風格化的表達。另外,在《候鳥》中,兩位導演頗為露骨地表達了向類型片敘事方式靠攏的意圖,可遺憾的是,類型元素與導演自身的影像特色并未充分磨合,雖然《候鳥》沿用了《蛇之擁抱》的攝影師大衛(wèi)·蓋勒格,但整體失衡的美學風格卻暴露了兩位導演的這次類型片試水仍操之過急,類型片手法反而鉗制了導演的個人表達。
疾速的舞步和野蠻的狂風可以卷起砂石,飛馳的裝載著大麻和槍械的卡車亦可。當他們在沙漠之中建起了一座純白色的后現代主義城堡,擺上了平整的席夢思,Zaida和Rapayet最終還是在破舊的吊床中相擁入眠。候鳥和蝗蟲在這片沙漠上來了又去,亦如在這里生活的人們。
首發(fā)深焦DeepFocus
劇情中兩次重大沖突,第一次因莫伊斯擅自擊斃毒販而引起,這卷毛小哥恰恰是外人。第二次因老太太兒子列奧尼達斯 Leonidas 侵犯了瓦尤家族富商阿尼瓦爾的親生女而引起。拉法耶 Rapayet 實際上代表了部族的潛在意識,在暴風雨般襲擊的危機面前,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而且充滿了智慧,以柔克剛而非硬拼,所以拉法耶一再明確地委曲求全、不計成本地退讓和賠償,來謀求對方的原諒。不過瓦尤富商阿尼瓦爾在別有用心的合伙人的挾持下,拒絕和談、殘忍地殺害了信使。
老夫人在戰(zhàn)火蔓延的危險關頭,呼叫部族長老們出面,她個人付出了保管辟邪符和珍貴項鏈的代價后,確實蕩平了阿尼瓦爾的勢力,使其不能再卷土重來。但對方那囂張的合伙人恰恰又非族人。在瓦尤族人重視榮譽高于一切的觀念之下,阿尼瓦爾依然要復仇,于是這個合伙人投了重金帶來了外來武裝力量協(xié)助他,實現了老夫人全家玉碎的慘劇,也徹底收編了阿尼瓦爾的資產地盤。
全劇演繹了瓦尤部族深遠的大局觀意識、富有意味的生存技巧,和面對外界勢力屠戮時的無助,畢竟部族實力從各方面看都極為有限,這也是現代社會中不斷淘汰這些歷史身影的進程。
拉法耶確實是個聰明人,他的伙伴莫伊斯自始至終對他是忠誠的,拉法耶沒有看錯人。只是這個非常熱愛音樂、浪漫熱情的卷毛小哥,比較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包括老夫人的兒子列奧尼達斯,常沉迷醉酒,說明酒后誤事。
老夫人的謹慎,其實正是猶如影片開始時其自述“可幫助避免和化解災禍”。只要當事人來自于瓦尤部族之中,就可以用部族長老的力量來對其制衡,不至于惡化事態(tài)。老夫人對拉法耶的警覺是合理的。這和孟子“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的思想也很接近。
另外,老夫人對子女的教育成敗并非關鍵影響因素,畢竟其子正值青春期,所犯下的是社會上常見的不法侵害犯罪,而非滅族之類的大惡,社會上很多人也會犯有同樣的罪行,導致部族逐漸走向衰敗的主要矛盾并不是這個,而是歷史變遷對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
黃沙塵土中姑娘的紅袍掀動了他的心房,從此把他拉入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開飛機還是騎馬,南美流行樂還是傳統(tǒng)樂器,現代文明的野蠻沖擊和傳統(tǒng)文化的約束在電影中不斷出現,貪婪的人性和禁錮的文化在十幾年中吞噬掉興盛的家族,榮譽和勇氣在這片黃土上解不開仇恨擋不了子彈。四個章節(jié)在格式上營造了史詩感,但質感上還是缺少一些內涵。
哥倫比亞黑幫家族興亡史詩,土著家族因走私大麻而致富,導演Ciro Guerra由熱帶森林走到乾熱荒漠,現代文明如毒素一樣入侵原始社會,他們變得富有,但族群之間問題不斷,家族之母要保護原始社會裡的道德和文明價值,新一代卻希望托展版圖走出原地,過往留下的瘋狂與非理性原來是保護網,最後結果再次引証文明衝突所帶來的必然悲劇結果,冷靜表現原著民的獨特部落文化,Guerra展示的編織技術、喪葬儀式習俗和神話傳說,氏族舞蹈以至信使之間的交流方式也非一般的視覺奇觀,可以說非常獵奇?也是日常,5個章節(jié)和時間幅度更見野心,將西部電影和黑幫元素放入第三世界電影,因此也被類型電影的推進方式所局限,當第三世界要透過白人大國的電影類型來定義自身,是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還是合乎我們所想像的期望?看到最後家族遺孤要遠走,這可能是最佳答案。
少見的一部哥倫比亞的電影,毒梟成長與覆滅史,家族、族群、罪惡、暴力充斥的史詩式的結構。聽說導演的前一部電影更好一些,有機會看看。
【墨西哥】《毒梟》光環(huán)太耀眼,《毒師》設計太精巧,種種類似題材和兩部劇作一對比都難免碰壁。這部片子是工整仔細的分段式設計,毒品王國的興盛與消亡,大背景下十多年各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從家庭視角出發(fā)有很新穎的地方,但更多的印象全部都留在荒蕪平原間燃燒的房子中。
70/100 相當豐富厚重的一部哥倫比亞毒品經濟起源故事,本來美好的家庭生活在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毒品經濟的雙重摧殘下支離破碎。候鳥是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在毒品交易線上來回奔波的人吧,或者毒品本身。
野草長成救星還是毒藥,墳墓埋藏尸骨還是槍支。愛上一位姑娘,傾盡全力籌措彩禮。愛上一種快樂,提心游走地獄邊緣。殺掉發(fā)小,那幽魂像不會飛的鸛鳥逡巡;殺死信使,那仇恨像滿天飛的蝗蟲吞噬。筑起豪宅,仍是吊床才睡得安心。不能讀夢,被神靈拋棄如走肉行尸。從此瓦尤人的往事,成了販毒路上的笑談。
睡吊床的民族販毒發(fā)家史,比《蛇之擁抱》更上一層樓,南美大地神秘主義的視聽風格下加入章節(jié)體敘事后很好的類型嘗試?!逗蝤B》是用驢吉普卡車飛機拉著大麻往復的隊列,是殺死兒時伙伴被纏繞的游魂,是你來我往沒有止境的復仇,是哪里有糧有好處就會準時飛來的蝗蟲,也是在繁瑣的家族規(guī)矩下,有為毒梟攤上這么個丈母娘和小舅子,讓原始部落經過美國資本的沖擊下一切歸零又回到原點的循環(huán)。#北影節(jié)2019#資料館。
毒品和罪惡將部落從蒙昧帶入文明,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故事就像哥倫比亞國家命運的縮影。跟導演前作“蛇之擁抱”相比還是太直白太類型片了,缺少回味的余地。
2.5 / 假如導演真的有嘗試在召喚一些“夢”的古老幽魂的話,這種超脫于類型架構的“夢”的質感到底在哪呢?為什么會干癟到讓我完全無法感知到它與現實的碰撞呢?還是說,這些粘貼上去的夢也僅僅是貧瘠現實的一部分?
本片告訴我們兩件事:1. 彩禮不要要太多,會惹麻煩 2. 丈母娘眼里女婿永遠不如親兒子
【中國電影資料館展映】哥倫比亞求婚男屌絲到富甲一方大毒梟的成長覆滅記。能看到南美家族式生意的獨特文化,有著復雜的族群、血脈和利益糾葛。夢境預言添加了神秘的超現實元素。然而劇情還是過于簡單,小舅子與岳母角色的先后作死敲響了滅亡的喪鐘,這樣的劇作未免有些敷衍。雖然仍有可圈可點的攝影風格,但遠不及《蛇之擁抱》的空靈震撼。三星半
作為《蛇之擁抱》導演的新作,之前那種驚艷神秘的感覺都沒有了確實很遺憾。南美毒梟、黑幫的故事,觀眾們尤其熟悉好萊塢電影的觀眾,看過得還真不少,不會被隨便就突突的劇情內心激起太多波瀾了。這種電影真的要花時間塑造角色,人物的性格、行為、配角的組成、對主角的影響等等都很重要,黑幫片聽上去刺激,寫起來拍起來可真是很難的啊。不過看這苗頭,導演之后應該會去好萊塢拍片了吧
電視劇容量鄉(xiāng)村黑幫史詩,被浮光掠影地簡化為一出民俗符號堆砌,表演機械僵硬的械斗回合戰(zhàn)。
一個狗血的復仇題材,用高度戲劇化的敘事演繹出地域性強烈的民俗風情。民族語言和生存哲學,甚至殖民主義的話題蜻蜓點水般略過,沒能深入挖掘闡述有點可惜,不過拍成如此的商業(yè)片,似乎能引起更多觀眾對哥倫比亞這個國家的關注。
5個章節(jié)的標題太劇透了。電影本身挺直白樸素的好看
強勢岳母,成也她敗也她。插曲、風土人情不錯。所謂魔幻犯罪史詩,各元素點到為止,發(fā)揮未盡,通篇給人倉促隨意感覺。尤其臺詞太過矯揉造作。
10/11/2018. 有異域的美感和疏離感,還有抒情的緩慢。有關乎honor, tradition, and community的探討。有新舊相對帶來的破滅。有宿命感,每個人的命途都顯得莫測,也讓人唏噓。最喜歡沙漠上的那段槍戰(zhàn),詩意的烏云壓頂,屋內驟然成廢墟,大雨如期而至。Roll credits時的暴雨聲太美了。
骨子里跟【蛇之擁抱】講的是同一個故事,只是這次換成了通俗劇式的家族販毒黑幫片,販毒的拍法跟我們印象中的毒販故事很不一樣,講的還是原住民文化被外來者破壞,律法和價值觀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全線崩壞,在時代面前,這樣的故事總歸會是悲劇。片子整體上還不如【蛇之擁抱】,這導演去好萊塢拍片的話,估計是會水土不服,他的這種導演風格實在有點一言難盡。
黑幫犯罪類型片的外殼,裝的還是《蛇之擁抱》的內核,雖然不及《蛇之擁抱》,但通過此片西羅格拉展示了自己能駕馭不同類型不同規(guī)模項目的能力和執(zhí)行力,非常穩(wěn),下一部可以起飛了。
anibal老頭兒認識對面一家子人簡直是倒了八輩子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