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激動人心、霓虹閃爍的黑色系列劇,共六集,跟隨神秘的年輕女主角Miu。在經(jīng)歷了一生的奴役之后,在新的開始的邊緣,她穿越了哥本哈根犯罪地獄的不祥景觀。 為了尋求正義和復仇,她遇到了她的克星拉克爾,他們踏上了穿越自然和超自然的冒險之旅。 過去最終改變并定義了她們的未來 ,因為這兩個女人發(fā)現(xiàn)她們并不孤單。
NWR導演的新劇《哥本哈根的牛仔》上線了,“形式主義”、“劇情垃圾”無疑又會成為關(guān)鍵詞。
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 ),簡稱NWR,丹麥電影導演、編劇和制片人。64屆戛納電影節(jié)憑借《亡命駕駛》奪得最佳導演獎;2016年的《霓虹惡魔》更是入圍戛納金棕櫚獎提名,但廣泛爭議隨之而來,無論是戛納電影節(jié)上的場刊打分(1.5分),還是后來的IMDb/豆瓣評分(6.5分左右),都不盡人意。
《霓虹惡魔》負面評論的核心在于:空洞的劇情,浮夸的影像。
筆者試圖通過《霓虹惡魔》,深入理解導演的視聽邏輯,以便我們在《哥本哈根牛仔》的觀看中獲得更多的體驗。
有人說《霓虹惡魔》是對時尚圈蜻蜓點水式的“批判”;有人說影像充斥著消費主義的空洞;“劇本稀碎”、“矯揉造作”、“選角失敗”等各種批評數(shù)不勝數(shù)…… 影片的故事并不復雜:艾麗·范寧飾演的模特Jesse闖蕩洛杉磯,節(jié)節(jié)攀升,最后被……吃了。 如果導演真的意在批判時尚圈,那么影片的故事發(fā)展,以及結(jié)尾“吃人”的隱喻,確實顯得簡單粗暴。但是《霓虹惡魔》,絕非此意。 先來看看導演怎么說: 在《電影手冊》16年戛納的一次采訪中,導演NWR表示:“電影的開始有關(guān)死亡和美,Jesse滿身是血,躺在沙發(fā)上。后來我就意識到了,結(jié)局應當講述‘美吞噬美’,這是一個循環(huán)?!? 導演本人的論述無法替影片的品質(zhì)辯護,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明白導演的出發(fā)點: 《霓虹惡魔》是一場關(guān)于“美”的斗爭。 這里的“美”不是時尚界的標準,也不是Jesse令人嫉妒的皮囊,而是美的形而上學——它在現(xiàn)象與本體間游走,可以是天使,亦為惡魔。 ——— 01四個女人一臺戲 影片中的人物設置是符號化的,她們象征了和“美”之間不同的四種關(guān)系。 1、最復雜微妙的無疑是Jesse:她本人與附身于她的“美”的概念形成了一種二分關(guān)系,旁人所看到的是后者,而Jesse既察覺到附身于自己的“美”,她本身卻又是被“美的概念”所寄生的外殼——矛盾之處在于她需要異化自己,以完成對“美”的維護。 2、化妝師是Jesse癡狂的追求者,她對成為“美”沒有興趣,但她把“美”據(jù)為己有。在月光下高潮是她最后的戲份,為了愛吃人,通過Jesse的死亡而擁有她。
3、整容模特:“美”的偽造者,嫉妒、自卑,與美之間的鴻溝她無法跨越。吃掉Jesse只讓她更加痛苦。
4、最終的贏家:那個從亮相就沉穩(wěn)大氣的模特是最終的贏家,只是暫時被Jesse取代。
5、其他: 基努的角色是個對“美”沒有概念的粗人; Jesse的男友所說的內(nèi)在之美,是一種萬能的、普遍的說辭。因為走進聚光燈的Jesse,明白稀缺性的重要性,比起來,放四海皆準的“內(nèi)在美”一文不值。重要的是“美”的稀缺,和神秘。 ———— 02紅、金、藍 片頭當中,背景顏色緩慢變化,最終定格在藍色,紅色的標題淡入。結(jié)合《霓虹惡魔》的作者表達,藍紅色組作為視覺母題再合適不過。
首先是《霓虹惡魔》的定場鏡頭,完成的很出色:由Jesse的全景景別開始拉遠,此時畫面中紅藍色的配比非常平衡;隨著鏡頭的后撤,背景巨大的紅色燈管顯現(xiàn)全貌,而大遠景本身又如同深淵——導演最開始便交代了Jesse的結(jié)局。
來到Jesse的公寓,紅色的燈光惹人注目——對于Jesse,洛杉磯充斥著危險,她走向毀滅的命運也就此注定。
在毫無壓力簽約后,導演在旅館走廊完成了視覺上的鋪墊:Jesse把紅燈留在身后,身前是暫時收斂的金色;
金色全面爆發(fā),Jesse登入時尚大殿:
終于,Jesse迎來了頂點,藍色的時刻,能否羽化登仙在此一舉。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大面積出現(xiàn)了光暈拉線的效果(如下圖),NWR似乎在通過攝影機與影像空間之間的這層光暈告訴我們,《霓虹惡魔》的故事是抽離于現(xiàn)實的,是在符號化的視聽空間中展開的。
藍色:“美”只有在保有月亮一般的冰冷神秘和距離感時,人對美的渴望才能被維持。在不斷的旁敲側(cè)擊中,世人試圖窺探的,才是美——“美”的純粹在與人之間那段神秘的距離中醞釀; 紅色:而Jesse選擇了與世共歡的熱烈。她深知自己的稀缺性,但不懂得讓它持之以恒的法則。猶如熱烈的愛情,需要以平息來打斷并加以延續(xù),否則終將是一場災難。 危險而誘惑的紅色,本來只是Jesse徹底“美”化之前的醞釀過程,但面對終點的藍色,與孤獨和圣潔四目相對時,Jesse為之一顫,企圖保留狂熱。 這段心理戲份最值得玩味的在于剪輯:當Jesse看到藍色三角陣列中的自己即將親吻鏡子時,Jesse為之一顫的反應鏡頭直接將其打斷,藍色段落就此結(jié)束;而Jesse看向紅色三角時,任由眼前的自己舔舐玻璃。這是導演在電影內(nèi)第一次直接的傳達:純粹“美”賞賜給世俗的吻是不存在的,它只能被人們想象。
基努的角色始終沒有與主題色同框過——一個沒有美學自覺的粗人。但唯獨下面這個鏡頭,紅藍同時出現(xiàn)在他身后。這一段出現(xiàn)在Jesse的夢里,訴說著她的恐懼:“我選擇了紅色的熱烈,與人們瘋狂,卻有人不對我渴望!”。之后Jesse在夢中被基努用刀尖深喉——比起別人因嫉妒、癡迷而生的殺心,她害怕這種純粹的摧毀行為。因為當“美”媚俗眾人,它就需要信徒的附和,即使同歸于盡,也要有瘋狂、有嫉妒、有恨。
好在Jesse死在了藍色的沐浴中,或者說,她的死讓“美”的距離感恢復了,只是需要另一個軀體來繼承。這個機會留給了那個苦苦等待的模特。
—————03月亮的距離 她成為新的寵兒,在時尚界的后續(xù)一定是她的大紅大紫,可在一個關(guān)于美的抽象故事里,她必然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和Jesse一樣墮落到人間,等待下一個人延續(xù)這個毀滅和吃人的循環(huán);第二個選擇,奔往藍色的孤獨,創(chuàng)造距離,維持人們的渴求。她明白了這一切,吞下Jesse的眼球,吞噬前一任軀體難堪的殘渣。準備好了,告別混沌和毀滅。她臉上劃過一道淚水,為這個悲愴的事實:只有無法觸碰的美,才可能存在。 她走向荒野,自我隔絕。完成自己作為“美”之化身的悲愴弧光,開拓人與“美”之間讓人絕望的距離。 “美”在此刻,徹底誕生了。
04后記 殘雪在《卡爾維諾的藝術(shù)生存》中有一篇針對卡爾維諾的《月亮的距離》的文論,她說道: “地球吸引著月球,月球激起海潮,而海潮又迫使月球同地球不斷拉開距離。這就是從古到今人類精神追求的基本結(jié)構(gòu)。由此便揭開了這個幾千年的精神之謎:渴望同距離成正比。 大海上小船里的每一個人都渴望著月亮,因為她是美與自由的化身,也因為她身上儲藏著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 “船長早就知道夫人終將去月球,他也知道他對妻子的愛必須拉開距離才能維持——一起在世俗中糾纏這愛必定窒息。 至于船長,他最盼望的是擺脫他的妻子。其實,她剛一被隔離在月球上面,他就開始放任自己,恢復了往日的那些劣習。 在地球上犯罪,向月球懺悔;在世俗中沉淪,向著月亮升華一一典型的"藝術(shù)生活"。我們每一個讀者,只要自己想要,就可以過這樣的生活。 這位面無表情,臉上鹽漬重重、滿是焦油般的皺紋的船長,深譜人生的處境與愛的真諦,他堅韌地、從容地展示著困境中的愛情。”
可能是我電視劇看得少,但《哥本哈根牛仔》的確是我近來看過最好的電視劇了。
當然這不意味著我覺得那些差評它的人是品味不好,更準確地說是《哥本哈根牛仔》和我的志趣相投,我體會到雷弗恩在這部作品里面談論的東西,關(guān)于女性與男性氣質(zhì)間的差異和由之引發(fā)的“戰(zhàn)爭”。
首先令人驚喜的是雷弗恩在主流敘事上的間離變奏。
好萊塢商業(yè)大片的劇作和調(diào)度無非就是一個目標,讓觀眾和主人公情緒同步:共同面對可憎的敵人,在經(jīng)歷大大小小的挫折后領悟了某種道理,最后成功逆轉(zhuǎn)局勢。觀眾跟隨著“下落——上升”的情節(jié)曲線,獲得娛樂滿足。雷弗恩曾經(jīng)也把這套順滑的公式在《亡命駕駛》里玩得很好,電影大獲成功,他卻不太盡興。他對這部個人風格已經(jīng)相當突出的電影的看法是“太主流了?!币蚨臄z出更為私人,甚至顯得孩子氣的《唯神能恕》。而這條個人化的道路一走就走了三部作品,在《老無所懼》中更是以超長的對白間隙達到了頂峰。我必須坦誠自己沒有看完這部警匪劇,只是大略跳躍著觀看了部分。就在我好奇他接下來的演變之路該怎么走時,雷弗恩給出了《哥本哈根牛仔》。
他砍去了此前許多“藝術(shù)家”的嘗試,回到好萊塢公式,但卻只將其用作引子,通過打斷、反轉(zhuǎn)、間離,賦予公式變奏。
如果你是一個主流大片的觀眾,當視聽充分調(diào)動起你的情緒時,當心!接下來難免有盆冷水等著你。
相反,那些平靜、不令人注意的“支流”,偏離畫面中心的細節(jié),如米烏小巧的身子被高個兒們包圍時可能令人感到難為情的氣氛,那種細微的尷尬,卻構(gòu)成該劇的情感核心。
這樣的情感核心對電視劇帶來的影響可謂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首當其沖的就是暴力在雷弗恩的這部作品中地位有所變化。過去雷弗恩站在男性、男性化的女性的位置上呈現(xiàn)暴力,它更多被表現(xiàn)為一種宣泄,壓抑后的宣泄,當然也有以為是要宣泄出來了,卻突然萎了的驚人時刻。但總體來說他的電影里暴力仍是一種替代物,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投入暴力的擁抱的感覺。
但在《哥本哈根牛仔》中,米烏只把暴力視作一種手段,有時甚至是備用選項——她不從暴力里得到任何滿足。所以暴力在本劇中含量不高,又是突如其來的,沒有鋪墊,呈現(xiàn)出一種工具性,是缺乏感情投入的,甚至展現(xiàn)了處在暴力中那種搖搖欲墜的危機感。重復雷弗恩過去的作品中壓著壓著最后宣泄的公式對米烏來說是不成立的。
雷弗恩不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作者,他拍攝的事物都是不真實的、鮮艷的、放大的。但這不意味他不在談論我們?nèi)粘I钪氖澜纾淖髌凡皇且粋€遠離生活的幻夢。
我們或許不會卷入任何一場幫派戰(zhàn)爭,但幫派成員丹尼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并不陌生。他關(guān)心朋友,想要在幫派里混出頭,卻又男子氣爆棚,直言自己對敵對幫派可不會手下留情,連他們的家人都不放過?;蛟S,或許丹尼此前對米烏的關(guān)照,會讓你對他產(chǎn)生一些同情,猜測這會是一個幫助米烏的朋友型角色,但雷弗恩很快就展現(xiàn)了長期浸染在幫派環(huán)境中的丹尼身上好斗,甚至于無情的一面。
我們可以把丹尼的那番豪言當作吹牛,也可以咬定他的確就是這么想的。作為觀眾的你對丹尼又有什么樣的看法和感受呢?你的想法和米烏的選擇將形成富有張力的對比。
米烏作為英雄為《哥本哈根牛仔》的世界帶來拯救,那不是一個直接通達我們身處環(huán)境的拯救?;蛟S在丹麥這樣的發(fā)達國家性別平等在大環(huán)境下的確改善許多,但帶給此地的我的卻是一種心堵。當觀眾帶著自己的人生(甚至只是社會新聞)與它相遇,它就轉(zhuǎn)變成某些真實的東西,意外地把我們心底的秘密推至舞臺中央。
看了drive以后,在豆瓣上看到一條影評,大概是關(guān)于片子里洛杉磯的拍攝角度光線,都出自他的刻意為之,隨之好奇看了他好幾部片子。
之所以看這部牛仔,也是看到影迷群里的討論:
“NWR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美學里?!?/p>
“NWR總是那一套。”
我看到這樣的評價相反心里還挺高興的,對這部片更有期待了,畢竟能夠一直做自己的導演也不多,起碼他在堅持,我還是挺樂意一直看下去的。
在一個大都追求收益的環(huán)境里,NWR還一如當初一樣保持著他自己的風格,各種各樣絢麗的燈光,比韋斯安德森更具空間感的對稱,而不是只在表面上進行切割二分,連一個停車場都是故意找到圓的中間,做一個有空間感的對稱,這在觀看的時候會有種奇妙的感覺,宛如和屏幕里的人產(chǎn)生一種對視感。
當然NWR影片里最離不開的元素,就是各種各樣,各式顏色霓虹燈了,這部劇里龍宮飯店,每次拍到招牌讓我感覺一瞬間置身游戲,無法區(qū)分其中的景色的真實性,他仿佛憑空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宛如夢中。
從第一集開頭一看到下圖里這樣深紅暗紅的色調(diào)畫面,我就知道還是熟悉的他回來了,在他早期電影血流不止里,這樣的場景都應接不暇,這次有了網(wǎng)飛的投資,更是能讓他肆意妄為的做自己。
巧合的是平常閑的沒事會找找每年的高定秀看看,即使平常沒什么機會見到,看著一張張圖片和打光,也覺得里面的模特和成衣很多時候設計的美輪美奐,同樣這部網(wǎng)劇里的很多時刻,打光和服裝設計也與高定秀里的一般無二,也明白了NWR就是電影秀里的設計師,把一切場景布置成他自己的風格,安排合適的演員模特在場景里偏慢地做著動作,面無表情地生硬地念著臺詞,可以說劇情演員什么都已經(jīng)不再重要,因為全部服務于NWR自己的美學表達里,形式上已經(jīng)大于一切。
如果你喜歡NWR,那這部劇真的看起來很美。
COPENHAGEN COWBOY (SOUNDTRACK FROM THE NETFLIX SERIES) TRACKLISTING
-
1. Copulate with Destiny - Julian Winding
2. Miu Stretches - Cliff Martinez
3. Pigs - Peter Peter & Peter Kyed
4. Cimona - Julian Winding
5. You Want Job - Julian Winding
6. Hausgemacht - Julian Winding
7. I Promise - Peter Peter
8. Rebels - Peter Peter
9. Fire - Peter Peter
10. The Blackest of Blues - Julian Winding
11. Tearful - Peter Peter & Peter Kyed
12. Met a Ghost - Peter Peter
13. In the Woods - Peter Peter
14. Get the Money - Peter Peter
15. Tiny Blossom - Julian Winding
16. Pigs (a Slight Return) - Julian Winding
17. Sick Bed - Peter Peter
18. Motorbikes - Peter Peter & Peter Kyed
19. My Heart is Full of Regret - Julian Winding
20. Miu Dances - Cliff Martinez
21. Mother’s Blood - Peter Peter
22. Powder - Peter Peter
23. Undead is the New Red - Julian Winding
24. I’m Bleeding / Lovers’ Fight - Peter Peter
25. Departure / Disruption - Peter Peter & Peter Kyed
26. Undead is the New Red (Goldfish Cut) - Julian Winding
27. Back To The Drive - Suzi Quatro
28. Hold On - Sharon Tandy
現(xiàn)代默片。感覺雷弗恩到現(xiàn)階段已經(jīng)是將電影當做是一種意境在拍,其中包含的情感和體驗都無比的接近默片時代里電影所帶給人們的感受,在此形式和動作主導一切,所呈現(xiàn)的即是電影的本真魅力。
# Venezia 79th 紅毯【B+】六集補完。過往風格匯總,造型藝術(shù),動作影像,霓虹光影,竭盡所能地塑造沉浸氛圍,但不同之處在于幽默語氣的變奏,從停頓的間隙與人物的語氣中生成,地點與人物的改變帶來發(fā)展的牽引力與探索欲。/ 氣氛超好的一場完全忘了導演會來,所以整個人被驚喜激動到懟臉直拍??
非常喜歡,當代這樣“怪力亂神”氣質(zhì)的劇太稀缺了。NWR拍的中國元素霓虹美學,完全可以當成恐怖游戲的畫面,GQ雜志封面圖,刁亦男還不快來偷師!香港黑幫和美式殺手的雜糅,用豬啃食掉人的污穢?!峨p峰》的徒子徒孫,期待第二季更飛的大亂斗。(360°旋轉(zhuǎn)鏡頭用太多次了啦)
NWR神秘幽暗的風格直追 大衛(wèi)林奇,但敘事更為簡潔明快。太多的360度橫移鏡頭,雖然炫技但還不令人生厭。拋開設計感十足的攝影和燈光,美術(shù)和造型在全片的作用也極為突出(在無聲的鏡頭移動過程中幫助或替代敘事)。
看的上半場,前三集。與我的期待有些差距,不同于《唯神能恕》那般對動作-影像的理解,《哥本哈根牛仔》缺少情境與動作的“間隙”,本應是距離與時機的較量,但在展開一個新的動作之前醞釀的過程并不到位,這也是我不滿足的原因。可能相對來說它比較適合對標《老無所懼》吧… 待看后三集再評。@Venezia79
縱然在這個更加童話甚至神話的天真故事的沿途再度回顧了NWR的經(jīng)典作品:女孩如《亡命駕駛》中的高斯林般雙手插兜,為了一位母親和孩子而深陷迷宮般的犯罪世界;《唯神能恕》中人與神之間的“滑稽”拳斗及亂倫的母子關(guān)系;《霓虹惡魔》中覺醒的披著年輕女孩皮相的吃人邪靈等等,但當結(jié)尾“末路狂奔”里的扎特科·巴瑞克望向電腦屏幕中《老無所懼》里的小島秀夫時,還是預示了NWR的影像秩序從過去向未來的一種愈加清晰的演變,從蓄力到引爆的連續(xù)性不在,轉(zhuǎn)而變換為漫畫式的跳躍觀感,一個鏡頭成為一個或大或小的畫格,從一個風格化的畫格內(nèi)容直接跨入下一個風格化的畫格內(nèi)容,這之間僅保留印象的邏輯承接,順暢的動作被切斷了,這種變化可能早已不再是繼續(xù)拍攝劇集或重新回歸電影所能延續(xù)或修正的,他的下一部作品依然值得期待,但也更加值得懷疑。
(8.3/10)很難形容《哥本哈根牛仔》是一部什么樣的迷你劇,因為它涵蓋了太多的類型:它可以是背景設置在當代北歐的西部片,可以是帶有《雙峰》式超自然元素的新黑色電影,也可以是深受香港功夫電影影響的犯罪劇情片,還可以是關(guān)于“女牛仔”對抗父權(quán)制的復仇電影。
【C+】在持續(xù)360°旋轉(zhuǎn)的鏡頭中,人偶的表演動作被刻意暫歇,缺失的間隔當然用場景來填充,好似有意強調(diào)信息的傳遞速度與運鏡速度的一致性。有時也會通過攝影機自身的位移,來讓人偶從畫面中留下一段指明方向的殘影。不過聲音確實要比色彩更加豐富,造型、勢能、語氣和類型皆以它為基準,甚至是最后一集動作高潮的刺激依仗。可惜這類花活出現(xiàn)的太少、太晚,意境開始僵化,似乎只有豬的視聽符號依舊可愛。
基本上是《老無所懼》中女巫情節(jié)的延伸,像是以安迪·沃霍爾的方式拍了一部超英電影,但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卻不如前作那么極端和簡潔。
想正經(jīng)追劇看故事的人:狗屁不通的故事,負分滾出!NWR霓虹美學愛好者:我神越來越個性,越來越風格化,形式越來越極端,霓虹美好已經(jīng)進化到美術(shù)館電影階段!看熱鬧的黑粉:雷弗恩的鏡頭不停的360度旋轉(zhuǎn),郭敬明和相國強看了都會內(nèi)牛滿面,終于遇到知己了。我:豬做錯了什么?過年還吃不吃豬肉?
牛仔很忙女版
大陸的小眾片大導發(fā)瘋從愛上流量開始,歐美的小眾片大導發(fā)瘋從被風格占據(jù)自己全部開始。
整體仍是純粹的NWR電影體驗,但較前作《老無所懼》ArtHouse影像般的極致凝滯有所緩和(也可能是妥協(xié)),并順應時代風潮書寫了一部女性視角的黑色故事。熟悉的方法論悉數(shù)回歸,更多的深焦鏡頭和搖鏡調(diào)度體現(xiàn)出他對空間的敏感,自然是表現(xiàn)/寫意為主,配樂風格亦更加豐富,甚至作為動作的回應。區(qū)別則體現(xiàn)在本作不再強調(diào)“勢能”,造型感和剪輯的節(jié)奏變得愈發(fā)重要,心理空間由此被構(gòu)筑,甚至同現(xiàn)實空間交互。另外演員的僵硬感配合小設計則顯現(xiàn)了此前罕有的幽默感,或許這才是最令人欣喜的變化。
水平吊打大部分競賽片,精彩、華麗、炫目,電子樂聽得心潮澎湃!
Venice 2022 可以說比大部分大部分主競賽好看。Refn的運鏡、構(gòu)圖、大飽和的色彩運用和電音音樂及音效一如即往的優(yōu)秀。故事的設定非常有意思,不必多說一如過剩的sex和violence元素(btw前幾集中文對白和元素還挺多,refn視角下的中餐廳還挺有趣的,標準性的紅藍打光用在這個場合反正我看的挺新鮮的,雖然不可避免有西方中心下的幻想,但是帶著導演風格的處理以及配合劇情真的挺不錯的。
對白這么多不是他風格
謝謝你,燈管俠
我就是來看霓虹燈管和聽電音的,只是劇情太蛋疼,丹麥版唯神能恕,幕后說NWR是因為covid旅行受限才在丹麥拍的
B- 很可惜我已經(jīng)對NWR的霓虹美學完全免疫了(前提是你一幀未拉地欣賞完《老無所懼》)還沒有到審美疲勞。場景里靜止人物凹造型作似拍燈光實驗作業(yè)。這次NWR與三位女編劇一起創(chuàng)作,除了主角Miu的設定和動物隱喻符號讓我眼前一亮,基本創(chuàng)作是止步不前的,甚至是有退步(對于《老無所懼》來說)。戀母情節(jié)相比《唯神能恕》也更加變態(tài)了。希望NWR給更多空間去讓別的編劇創(chuàng)作吧,你的風格和形式已經(jīng)完全能夠占據(jù)了整部作品了。
徹底放棄縱深,僅憑靠節(jié)點連結(jié)情節(jié),時間也不再重要,色即是空。好色之徒似乎只剩下“視覺”這一條狹窄的通道可走,可當今最不缺掠奪眼球的視覺,NWR不是那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