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生何處不荒冢
意料之中的是《桃姐》還是延續(xù)著《天水圍的日與夜》那種天高云淡的調子,弱化戲劇沖突,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鋪排,用還原生活常態(tài)來貼近人物內心,雖然大量運用了長鏡頭,也很難找到什么炫目的鏡頭內調度。而意料之外的是這次許鞍華并沒有一味沉浸在哀婉悲憫的基調下,她也刻意地制造了一些歡樂給觀眾,或反諷,或幽默,或絕望,但總歸是一些讓人會意的笑料,這反而更加重了影片終極的炎涼感。
影片開始不久就有一場劉德華、徐克、洪金寶忽悠由博納影業(yè)總裁于冬出演的內地片商的戲(這個陣容讓人想起前年國慶檔的某部古裝大片),作為香港知名導演中唯一沒有向日益浮華的內地電影市場妥協(xié)的許鞍華,也是最有資格拿此事進行調侃的人。而許鞍華多年來的寂寞堅守,換來的是來自整個華語電影界的尊重,《桃姐》中劉德華所扮演的roger的人物原型就是一個香港的電影制作人,影片中也有一些圈內眾生相的描寫,而眾多圈內臺前幕后的重量級人物都來打醬油,表示了對許鞍華的支持,其中也包括內地導演寧浩,當然他可能是為了報劉德華出資制作《瘋狂石頭》的知遇之恩的??傊斶@些場面出現(xiàn),聯(lián)想到背后的淵源,內心感覺還是很溫暖。
其實在我心中我很難把《桃姐》當做一部普通的電影來看,因為其中的某些東西帶給我的觸動是很難用一般電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應來相提并論的,比起影片帶給我的傷感和歡樂,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種恐懼,出于對那個每個人必經(jīng)的離死亡最近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恐懼,盡管在感情方面很節(jié)制,《桃姐》還是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白描方式展現(xiàn)了這一生存狀態(tài)。即使是有兒女的環(huán)伺,但老人內心的孤寂依舊如洪荒一般籠罩著自己灰暗的人生。影片中的桃姐會本能地拒絕來自他人的關照,即使是與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其實這與很多父母的心態(tài)是一樣的,既留戀著天倫之樂,又不甘成為兒女的負擔,死亡的恐懼埋藏在內心獨自面對……每個人的歸宿都是一處荒冢,而沒有一處荒冢中的靈魂不是孤獨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歸宿的途中彼此攙扶而已。
葉德嫻在《桃姐》中的表演達到了個人演藝生涯的巔峰,洗盡鉛華,肢體語言和心理描摹都與人物高度合體,水一般的沉靜和清澈。劉德華也奉獻了一次不同尋常的表演,沒有偶像化的光芒,而是完全生活化的自然狀態(tài)。從《法內情》中的母子到《桃姐》中的主仆,狀態(tài)完全不同的對手戲,卻也有著穿越時光的情感延續(xù)。秦沛扮演的堅叔則從一個略顯戲謔的角度來表達對老年人生存狀態(tài)的關照和理解,著墨不多但栩栩如生,最后的結局也同樣令人唏噓,而影片結尾落在堅叔深情凝望的眼神中,則是一種別樣的悲涼和惺惺相惜。
《桃姐》是我看過的藝術性和公益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電影,值得每個人去品味,它能讓你在心靈上貼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并且告訴你一個絕對簡單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觀,那就是,善待親人,趁活著。
2 ) 深度在表面
許鞍華的電影里總有做菜的鏡頭?!杜怂氖肥挿挤冀质匈I來鯰魚扔在砧板上一切三,頭尾燉湯中斷紅燒,像每一位持家的主婦一樣精打細算;《天水圍的日與夜》鄰居梁老太十塊錢青菜炒肉,先放肉后放菜,順序一絲不茍,中午沒吃完的留到晚上吃;《桃姐》里ROGER心臟搭橋三餐有忌,桃姐嘴上責怪第二天依舊開火,蔥姜爆香,加水倒油,撒上香料,煮他中意食的牛舌,寵溺依舊?!褪沁@樣,飲食男女,人間煙火。
《桃姐》之前,我最鐘愛的一部電影是《女人四十》,初中開始每年重溫至少兩遍?,F(xiàn)在最中意的是《桃姐》,四十歲的人生我尚且無福消受,而我的身邊,有一位桃姐。
寒假里和奶奶去我幼時的保姆家看她,兩個老太太反復的感慨“快哎,一眨眼,蜜蜜這么高了?!蔽页聊穆犓齻儗φ勛优凸べY話題,暗里窺視,尷尬的有些插不進話,保姆姓琴,北京人,在我家干了五年,那時候我就叫她琴奶奶了。她和桃姐一樣的干凈清爽,記憶中的雨后天氣,倘若地上有積水,她總不肯讓我濕了鞋子,像拎一籃菜一樣抓起四五歲的我,做我的人肉擺渡機。懸空的感覺像飛一樣,猶在目底。
后來她不干了,獨居在我家附近的一個單室間,那房子的結構像一列火車,廚房餐廳臥室陽臺一通到底,我偶爾去探她,神氣地在廚房窗子邊露個臉大喊聲:“琴奶奶”,她就滿面堆笑地從那頭的臥室沙發(fā)上站起來為我開門去,給我端橙汁,白色的瓷盤里堆著她為我用手帕縫的沙包玩具,上面有娟秀的小花,里面裝的是米。
和桃姐一樣,她也沒有丈夫子女,我哪里管的上她平時怎樣生活這種問題,長大后的世界不斷闖入種種新鮮玩意,與她接觸也愈發(fā)少了。她在我心中始終是和她的姓氏一樣美麗、靈巧且神秘的,這次見到琴奶奶,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居然變得那樣矮,腿幾乎與身子要等長了。
她和我奶奶的談話一旦陷入空白,就如跳針唱片一樣回到那句最先的感嘆“時間過得多快啊,現(xiàn)在蜜蜜也成大姑娘了?!蔽?guī)缀醪蝗套渎劊嗷潭话?,好像我的成長是一種噬嚙性的掠奪,搶走了原本生命留給她們的時間。
電影里有一個情節(jié),他們飯后散步走在街上,ROGER不知不覺走的比桃姐快,桃姐說:“你行先啦?!盧OGER回頭,停頓了一下說:“唔緊要,等你一起?!鄙罾镂彝瑺敔斈棠桃坏莱鲇蔚臅r候,也會走著走著他們就落后了,然后我也停下回頭,對他們微笑,直到他們看到我,我無法對這種傻乎乎的行為做出注解,或許是處于芳齡中的人,對正在衰老中的身體的一種愧疚,因為你,就是那個歲月神偷。
講回那次拜訪,臨走的時候琴奶奶要給我紅包,我不肯要,她硬塞給我,說,“不要忘記我就行了?!?br>
同樣是瑣碎而尋常的故事,相對目光聚焦于一個家庭的《女人四十》,描畫一眾街坊的《天水圍》,桃姐的老人院環(huán)境則注定了她置身于“故事發(fā)生地”。不肯聽女兒勸堅信兒子會回來接她的金婆婆是一個故事;總在大廳沉默坐著的幾朝元老是一個故事;年三十看電視里的煙花綻放,桃姐問蔡姑娘“你屋企人呢?”,蔡姑娘倚在沙發(fā)上的一段沉默是一個故事;總向人借錢搵小姐,晚年生活看似豐富多彩卻對自己家事只字未提的堅叔是一個故事。老人院的陳設簡陋的像一疊破抹布,帶著殘年的凋敝和呆滯,然而它的每一個褶皺里都蘊藏著讓人難以直面的故事,或許你早已做好準備面對死亡,那如同枯葉一般日復一日地活著呢?總之,人要老很久才死。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在戲院看許鞍華的電影,透視長鏡頭的忠實記錄,經(jīng)過大銀幕的放大,尋常的生活點滴便陡然有了些陌生感,故事便不僅是故事,而像是一種生存,一種敏感的凝視,飽和度極佳。正如本片的英文標題,“A SIMPLE LIFE”,電影沒有絲毫贅余,ROGER一家人對于桃姐的態(tài)度沒有分歧,ROGER和女看護沒有發(fā)生二逼的一見鐘情,孑然一身的桃姐沒有什么貴重物品,僅有的是一種簡單的情誼,簡單到——把梁家視為自己的全部。對于十三歲起到梁家當傭人的桃姐來說,時代耽誤了她,甚至可能糟蹋了她,但也許唯有這種陰差陽錯,才導致了極致的忠誠和美的流露,才能如電影宣傳語所言,“末日之前溫暖你”。
“深度就在表面?!笨柧S諾初見加州紅杉時說出了這段感慨,加州紅杉這種樹木因無需扎根太深,而棵棵高聳入云,如沉默的巨人,我的電影觀感亦是如此。如果說電影的另一個作用是幫助你整理回憶,許鞍華與葉德嫻聯(lián)袂展現(xiàn)的女性情懷,讓電影多了些春風化雨的意思,像日料中“漬物”的字面含義,這種回憶不是一記猛錘撬開記憶的盒子,而是一種柔軟的沁潤,一種逐漸復蘇的感動,溫暖的另一種形式。感謝桃姐,讓我想起我的桃姐,當然,我不會忘記她的。
PS:葉德嫻對人物的拿捏,眼神的琢磨,或牽掛、或欣慰、或嬌嗔、或驚恐,所詮釋的緩慢的衰老,簡直真實細膩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這樣一朵奇葩御姐女DIVA真?zhèn)黄?。許鞍華為什么要啟用秦海璐和王馥荔呢?總覺得香港有更好的人選,如果王馥荔換成鮑起靜,秦海璐換成《朱麗葉與梁山伯》時代的吳君如,啊,屌爆了。幾個可以安插的笑話如“那個名模跟了郭富城”有點小CHEAP??^好大。
3 ) 我看了《桃姐》——謝謝你,華仔
看了桃姐。我想說:華仔能拍這樣的片子,是會有福報的。至少我的眼淚里,除了感動,還有觸動??粗娪熬拖肫鹞覌屪≡耗前雮€月,我常去醫(yī)院可中間還貪玩去逛街。請媽媽到飯店吃了幾次飯,可親手做飯給她送過去就一次。那次她好開心,因為雞蛋皮包餃子是個技術活,我做得挺好。想著想著,眼淚就流下來了…
桃姐最大的心愿,可能也是我媽最大的心愿。我明明想知道,可不敢問她。這兩年,我比以前做更多的事、也學著少說了不少話。可仍不算成熟。我慶幸自己的改變,但著急自己改得太慢??赐觌娪拔覒c幸自己還有夢想,但痛恨這夢想里少有父母的空間。爸媽,現(xiàn)在我把你們鄭重地列入我的未來,我會堅強。心里有好多感觸,眼里還有淚水。我不知道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打這些字要如何遵循邏輯。我也不清楚華仔能否看到。但沒關系,懂的人自然會懂。我把這點東西發(fā)到華吧,是想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跟華仔說聲:謝謝。《桃姐》這部片,我買碟收藏。如果發(fā)行DVD的話,它將是我永遠保存的第一張。
桃姐里的演員,都兢兢業(yè)業(yè)在電影里生活了一回。劉德華影帝,葉德嫻影后,在我看來實至名歸。還有,華仔說最佳剪接也該給《桃姐》,我沒意見。這戲一點多余的煽情都沒有,一點夸張的表演都不見,整部戲溫馨又憂傷。難得一見的文藝片。也不是只有劉、葉兩位厲害,熟悉港片的話,隔一段就有驚喜。
4 ) 感人至深“主仆情”
當朝夕相處的主與仆產(chǎn)生了如親人般的信任和依賴,他們就成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家人。正 是 因 為“少爺”懂得報恩,才讓“桃姐”這個風燭殘年無依無靠的老人,享受到了如親生兒子般的照顧和孝順。
桃姐(葉德嫻飾)是侍候了李家數(shù)十年的老傭人,把第二代的少爺羅杰(劉德華飾)撫養(yǎng)成人。羅杰從事電影制片人工作,五十多歲了仍然獨身,而桃姐也繼續(xù)照顧羅杰,成為 習慣.... 日,桃姐中風了,必須利用物理治療盡量恢院來到老人院,環(huán)境陌生,院
復活動能力。羅杰在百忙之友怪異。羅杰工作之余常到中為桃姐找合適的老人院,期老人院探望桃姐,主仆閑話家間巧遇昔日電影拍攝中認識常,一如母子.....
5 ) 牛舌的味道
桃姐一生都在烹制食物,芋頭糕桂花魚醬油雞,但最令人稱道的還是牛舌。牛舌的味道,有嚼勁有汁水,關乎歲月流逝,旨在情深意長。桃姐的出場便是走在菜市場,在商販熱絡的招呼聲中登場。緊接著回到家,便身手麻利地烹制出蔥絲鱸魚,粉蒸蟹黃,水果沙拉。東方世界的人物在鏡頭語言上也許無需過多著墨,階級情感與飲食息息相關。主仆關系就是在一碗一盤的言語之間輕易地完成了信息傳遞。身為梁家終身仆人,烹調是任務,更像是一種信仰,抑或是一種象征式的標簽。羅杰與小學同學在家聚首,個個都功成名就卻還對童年時吃到的“桃姐特供”而欣喜若狂。梁家太太返港探病桃姐時,也是幾句話不離吃,提及“很多年前住老屋吃冰鎮(zhèn)西瓜云云”兩人恨不得笑成一團。桃姐想替羅杰招女傭,口口聲聲念叨的也是哪里的海鮮最好吃。桃姐進老人院,念念不忘白腐乳白米飯。桃姐臨終,始終不忘吃涼粉。而烹飪的重頭戲即制作牛舌,先下油再擱蒜片姜片八角大料桂皮草果蔥段,條理仔細,動作嫻熟……
許鞍華《桃姐》充滿了牛舌般的味道,一種用最樸實無華的烹飪方法烹制出的開胃菜,像母親的味道,像原鄉(xiāng)的味道。食物是最能間接體現(xiàn)真實情感的,因食物本片而全盤皆活?!昂镁貌怀跃筒怀浴背錆M著樸素的哲學味道,即片名所現(xiàn)“A Simple life”。葉德嫻雖“歸隱”多年,但她與“桃姐”一樣,在港孑然一身,子女旅居海外,即使偶爾出門也是素面素衫。她演活了桃姐,那些隱忍凝重的特寫對準她,桃姐孤獨地望著窗外,微微瞇眼,眼神里仿若幻海浮沉,白駒過隙??菸钠つw,微白的發(fā)絲,時間幾近停滯。孤獨無形,難在描??;人物有戲,貴在眼神。大特寫不止一次對準桃姐,抑或幾近絕望,抑或平靜悲傷。她是角落里的靜觀者,見證著家庭的榮耀,香港的命運起伏,生命的離去與降臨,他人的悲歡離合。她始終是“他者”,在波瀾壯闊的河流中不過是細碎沙礫,但許鞍華毫不避諱地將其化為珍珠。誰的燭光為誰點亮,又有誰為誰的故事而黯然神傷?
人生的燭光不應是獨自黯淡,而是相互依偎的燭光映照。許鞍華在老人院設置了多重女性視線:被兒女遺棄在港的孤寡老人,被兒子忽略女兒痛斥的阿婆,腎病嚴重尚且年輕的梅姐,院主任蔡姑娘。于是當“進棺材有時”成為一種慣例時,死亡變得麻木不仁,孤獨變得無法救藥。桃姐既是被凝視的客體,也是靜觀的主體。五湖四海,世間百態(tài),四季輪回,人情冷暖,誰是誰的參照,誰又是誰的過往?這里沒有刻板強勢的說教,只有克制冷靜的“呈現(xiàn)”,鏡頭搖移,倏忽間便是生命個體之間的勾連。阿婆去世,女兒痛哭,仿若之前的冷言冷語不復存在,唯有追悔莫及。然鏡頭的另一側,幾位老人卻一副悠閑,聚眾下棋,悠閑吐著瓜子皮。這種克制的冷靜幾欲令人垂淚。
這份冷靜含蓄貫穿其中,年屆六旬的許鞍華早已脫掉新浪潮時的激烈之衣,隨著年歲增長愈發(fā)溫和。想起山田洋次去年春天在講座中坦然訴說,其實電影究竟為何,也是隨著年齡增大而漸漸明白。巧合的是,兩者作品所呈現(xiàn)的姿態(tài),也幾近相似。資本腐蝕的社會,唯利是圖的人們,社會公益如雞肋般的過眼云煙,在她看來無意多著筆墨說教。連影片的結尾——桃姐的離去也是洗盡鉛華呈素姿?!袄嫌兴馈痹诖禾炖?,沒有猙獰的最后掙扎,沒有狗血的回光返照,羅杰撫摸著桃姐穿白襪的腳底,一時陷入沉默,再回來時人已遠去,唯剩老者空嘆息。頗有東方神韻的靈性一筆隨即出現(xiàn),此時鏡頭一轉,轉向樹木花草,轉向老者如寺廟老鐘般的誦詠: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好久沒看電影了”
“那么不如不看”
“如果一定要看呢”
“看桃姐吧”
6 ) 桃姐的十個SIMPLE LIFE
外語片和國產(chǎn)片有個挺明顯的差別,就是名字。大概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外語片名往往簡潔明了,要說個人、說個物、說種感情,一看便知。而國產(chǎn)片名則往往琳瑯滿目、意味深長,生怕你一眼看個明白便不掏錢買賬。《桃姐》是個例外,國語片名簡潔明了,翻譯成英文則意味深長,叫做"A Simple Life"。
我不懂電影,只好說說這個SIMPLE。
桃姐無論是長相還是行為都太像奶奶,而在輪椅上巍巍顫顫的歪向一邊又像極了姥姥,姥姥也在養(yǎng)老院。雖人生百態(tài)各不相同,在最后的時刻又不免殊途同歸。其實覺得葉德嫻和劉德華演繹的痕跡都稍微有點過,如果不是心有戚戚焉,絕不會在MOMA哭成那樣一個死去活來。其實好的作品很簡單,就是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生命的印證與領悟。此為一SIMPLE。
影片開篇就介紹了桃姐的背景。父親被日軍殺害,母親無力供養(yǎng),即送人籬下為仆,先后服侍了梁家四代,六十余年。黑底白字,音樂響起,眼淚就已經(jīng)要奪眶而出。緊接著便是菜市場,青菜五文六文、討價還價,喧囂又市井。一個人在這樣年紀的時候,身上記錄著所有走過來的滄桑,你會忽然覺得她身上所有的歷史記錄好像一個雕像。這是許鞍華高明的地方,這個時候,她告訴我們,請你收回你的眼淚,什么苦大仇深、凄凄慘慘,過日子而已。此為二SIMPLE。
養(yǎng)老院也是精心設計的。任何集體生活都是大社會的縮影。孩子們的集體還比較夢幻,無非都是些錦上添花的事兒。而老人院里,你的一切無從躲藏,裝不了,演不來。你這一輩子,最后落個什么樣的ENDING POSE,也都只能肝膽相照,再無回天之力。床位、各種巧立名目的費用、外國陪護,以及吃喝拉撒睡這些簡單的事情,會瞬間把你們的過去一刀削平。在時間和生存面前,你什么都不是,人和人并無大分別。此為三SIMPLE。
金婆和女兒演得極為真實。重男輕女的媽、滿腹委屈據(jù)理力爭的女兒,媽不依不饒的帶著對兒子的期望往生,最后管到死哭得最傷心的還是女兒。金婆被送上救護車的時候,老人們大概都懷著同樣的心情目送。最后女兒到老人院辦手續(xù)的時候,他們則搓著麻將各干各的冷眼旁觀。其實不是他們冷,是他們冷得太多會保暖了。這樣的場景,你無從評判,只能閉嘴過日子。此為四SIMPLE。
文藝女王秦海璐飾演老人院的主任。沒什么情節(jié)。只在年三十兒的晚上,回到老人院陪伴僅有的老人過除夕。香江兩岸煙火沖天,電視面前桃姐問起她的家人。她愣了兩秒,還是沒說話。銀幕面前我都要哭了她還沒哭。大抵這樣的問題,已經(jīng)懶得再做回答,也懶得再掀傷疤,人到最后真的是因為懶了,就這么過吧。桃姐識趣沒再追問,眼神默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這真不是一句廢話。原本以為她會和男主發(fā)生點什么,結果什么也沒發(fā)生。生活常常如此,什么都不會發(fā)生。此為五SIMPLE。
飛揚跋扈的老校長以及眾多路人甲乙丙丁,誰不是帶著一世為人的絲絲殘余,過完一生。什么時候殘余徹底褪盡,什么時候遁入涅槃。話說許導面子真大,各種知名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人間最繁華和人間最不堪,在歲月面前都是不堪一擊。平常而已。此為六SIMPLE。
堅叔是個溫暖的角色,秦沛演得也到位。養(yǎng)老院幾個鏡頭下來,旁邊的姑娘悄悄說:老了真可怕。堅叔的出現(xiàn)真是個亮點,救我等于恐懼之中。他幽默風趣,又是跳舞又是泡妞,在一堆將息之人種顯得充滿正面能量。隱隱對他滿含著期待,那是種總得發(fā)生點什么好事的期待。直到他買了蛋撻看望桃姐,又火急火燎丑態(tài)百出三番五次的騙錢,心都涼透了。再直到被劉德華撞見嫖妓,這錢總算是有了去處。再后來華仔在桃姐面前阻止他再借錢,總算是心里踏實了,實在忍不得桃姐再繼續(xù)被騙。結果桃姐一番言語,這溫暖直擊心底,并在那里扎下根來?!拔疫@有零錢,給他吧。還有多少時間能玩啊?!睂⑾⒅擞兄鴮⑾⒅说臐烙^,那是種樸實無華徹悟。而堅叔拿到錢,沒有羞赧、沒有慌張,他反倒像個孩子,跳舞媚眼,滿心歡喜的出門“解決問題”。在那一刻,與一切無關,單純的又像本初,所有人間戲碼、負擔、責任、恩怨全都消化在了這一個簡單的俏皮里面。桃姐的葬禮,堅叔持花一拜。這是洞悉以后的還原,是最自然的回歸,這是大溫暖。佛家禪宗講究不住相,其實堅叔最接近佛。此為七SIMPLE。
劉德華這么多年,渾身寫著“演”字。在這樣的片子里,倒也不出意外。最是記得一個細節(jié),桃姐中風再犯,已經(jīng)無法直立坐臥,被縛在輪椅上公園里放風。她用不大能張開的嘴含糊不清的吵著“熱”“要吃涼粉”,華仔用紙巾拭去她嘴角的口水,然后轉身走去垃圾箱,在那里站定了兩秒,背影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回頭哄回來。親人滄桑轉變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一旦轉變,你也不得不接受。這嘆的一口氣,瞬間走過了多少心路。這背影讓我想起母親,在她第一次看見姥姥失智失語的那一天,回家的路上突然放聲大哭。這樣五年過去了,你只能告訴自己,你記憶里那個能干強悍的女人已經(jīng)走了,你現(xiàn)在愛的,是這個嬌小羸弱的女人。這就是現(xiàn)實給我們的意義。此為八SIMPLE。
桃姐本人葉德嫻反倒不用多說了。她自己本身就是一種信仰。最能感動人的美,通常都是因為她努力活出了生命的極限。而這種極限也只有最簡單的信仰才能達到。其實,無論什么信仰,實際上修的都是一種狀態(tài),或者說境界。通往這種境界的路無數(shù),不是只有禪宗能到、也不是只有上帝能到。這種修行無可比較,有些人什么都不用修,他天生就是這種狀態(tài),有些人典籍倒背如流、道理一套一套他可能也到不了這種狀態(tài)。桃姐顯然屬于前者,她這一輩子都是心甘情愿滿心歡喜的為別人而活,能夠這樣義無反顧、無所掛礙,也是她的福報。此為九SIMPLE。
最近都在說雷鋒,可為什么雷鋒總感動不了我們?雷鋒是那個時代高大全的產(chǎn)物,他被塑造成了一個沒有缺憾的人物。這就像佛像造像,我們走近廟宇或者石窟,這些造像并不是什么純粹的藝術,也與脫離苦海的目的無關,它們的目的就是讓你敬畏,進而服從。來到這些石頭超人面前,信徒們只會強烈的感到自己與佛祖之前的鴻溝無法逾越。在它們面前,會有人敢于設想自己也能成佛嗎?信仰是你自己的事,你需要信的不是哪個佛哪個廟,你信的得是自己的心,得是那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而這個道理,無論風和日麗還是天昏地暗,一直就在你面前。而所有的藝術、所有最好的文學或電影,都是因為它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我們生命里面一個很復雜的情境講出來了。美不可旁觀,你只能攝入。
最后想起桃姐做手術之前,華仔請牧師來禱告。
牧師言:“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jīng)歷艱難,然后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華仔則言:“神啊,求你保佑桃姐平安。在這次手術,免除她所有不必要的痛苦,我更加請求你憐憫,完成我干媽一個小小的心愿,他一直希望見到,我們家第五代的成員,很快,我外甥杰生就會帶太太跟小寶寶回香港了,如果上天還不急著要見桃姐的話, 就讓桃姐留在我們身邊多一點時間,感謝主恩,阿門?!?br>
“免除不必要的痛苦”,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臺詞,想必也可作為此片乃至人生最至真至誠的警言。生命怎么活都會有遺憾,關鍵在于你怎么去領悟,給這個遺憾的部分更崇高的向往,然后尊重、包容它,反而會把這個遺憾的部分變成一種生命里的圓滿。此則十SIMPLE,完。
溫馨小品,哀而不傷。繼續(xù)保持許鞍華一貫輕描淡寫卻笑中有淚的風格,這次把對生命的思索提升到更重要地位,衆(zhòng)明星加盟洗盡鉛華做回自己,水準有保證,值得一看。
許鞍華真是記錄常人瑣事的一等一高手,再平淡無奇的人物,再波瀾微細的小情節(jié)都能被挖掘出無限的視覺細節(jié)與情感留白。幾次配樂點都抓得精到,瞬間激發(fā)情感震蕩。簡單生活的影像,過濾出不簡單的人格,不簡單的電影。4.5星。
故事其實挺簡單…但來的真切平實…沒有刻意夸張的鏡頭…沒有臃腫的包裝…那種勝似親情的感情淡淡的卻又讓人回味…
人生短,行路難,日向晚,聲聲慢。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桃姐》的英文片名叫《A Simple Life》,仿佛回首來路,都不過人間一場,平淡是福。上天保佑讓別人吃飽了飯的人民。
《桃姐》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失利,可惜,片子代表了華語電影缺失的人情味,樸素的電影觀;導演嚴守情緒的邊界,點到即止,大量留白給觀眾慢慢體察,鏡頭保持了紀錄片式的細膩平實,真切小笑料沖淡了影片的傷感。葉德嫻的精細表演唯有同齡蕭芳芳可比。許鞍華像一個得道高人感情內斂到平和沖淡。五星。
媽呀這我外婆,這實實在在的我外婆
《桃姐》好的地方在于,感人而不煽情,電影將更多鏡頭留給了溫暖親情的生活細節(jié),桃姐的個性刻畫很豐滿,有現(xiàn)實感,讓我想起……電影對待死別沒有去刻意強調,結局沒有一個預想中的情感爆發(fā)點,這讓電影顯得很有個性不流俗,甚至有些不夠商業(yè)的感覺,很平靜的一種態(tài)度。導演許鞍華對整個故事控制的很好
很溫情的電影,香港選送的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現(xiàn)場的一個韓國老爺爺對制片方代表說,希望所有美國家庭都可以看這部電影,讓他們知道什么是亞洲人的親情~
靜水深流,與海相若。在劉鎮(zhèn)偉、馬楚成、陳嘉上等急功近利賽著拍爛片時,許鞍華還能奉上如此誠意佳作更顯彌足珍貴,還不算香港影人之幸嗎。不是不妥協(xié),只是擇善固執(zhí)。葉德嫻渾身都是戲,狀態(tài)與「女人四十」里的蕭芳芳極像。
生有時,死有時。好片有時,庸片有時,爛片有時。具體于許鞍華,真沒必要對這部電影抱有太高期待,可能這樣反而還好。
葉德嫻演的真好,表情動作都融入角色當中,包括她時刻恪守仆人身份,與主人之間的距離感。那種鰥寡孤獨的落寞想必融入了許鞍華自己的頗多生活體會,也更能打動人。有人看到生死,有人看到溫情,有人看到孤獨及老無所依,一種生活化的體驗,五味雜陳。羅杰和同學吃完鹵味給桃姐打電話一幕最擊中我。
許鞍華延續(xù)了姨媽和天水圍敘事節(jié)奏感缺失的通病,對老無所依的入微關注卻讓人動容(可能過于真實,時時讓我有出戲的恍惚)。葉德嫻對老仆的刻畫傳神到無可匹敵,相比之下劉德華的角色就更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能與葉德嫻平穩(wěn)的分庭抗禮,用徐徐小火燉出相濡以沫的溫情,這個金馬影帝絕對實至名歸。
人老了后好可怕啊?。。。。∥也灰酗L,不要大小便失禁,不要滿臉老人斑,不要生活不能自理,不要住老人院?。。。?/p>
五年之內,應該不會有比「桃姐」更好的華語電影了吧?難忘桃姐的眼神,順服又硬掙。順服是對命運,不挑剔,不抱怨,逆來順受,硬掙是在痛苦窘迫中,保持那份清白尊嚴。
都說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最是無奈。其實何止英雄與美人,所有人的晚景都是一樣的凄涼,只不過鰥寡孤獨者凄涼尤甚;人生最苦老病死,而生是老病死的因,所以不生是對的。
典型許鞍華電影,全片來來去去脫不了《天水圍》兩部的市井生活調調。和囧瑟夫相對應,葉德嫻所飾桃姐,作為少爺家傭人的角色代入,整體如影換型、入木三分,因此本片斬獲金馬男女雙佳,也是毫無問題。可惜是許那刻意緩慢、粉飾緊貼的毛病,自歲月神偷起,到現(xiàn)在還沒治愈(糾:神偷不是許的 記錯導演了
國語版,腥,粵語版,嗲
很多鏡頭都催淚,不過比起《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要差一點,或許是《天水圍》先入為主,再看同類題材和內容新奇勁過去了。
對于老齡化問題很犀利,那些母親節(jié)陪父母進電影院的孩子們難免如坐針氈,沒多少溫情,只有內心的刀絞。片子沒有傳說中那么神,只是這一次許鞍華的情感更加普世,不再止局限于香港本土,對內地觀眾更有親切感,更何況還有親切的華子和干媽。也許這也是許導和老母的未來吧,也是你我或者他的。★★★★
今天在倫敦電影節(jié)看了這部電影(全場幾乎滿座),有笑聲也有感動溫馨一幕。絕對是本年度華語電影的最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