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拿到了小說,但決定影評完成前先不閱讀,以免影響對電影的觀感。 這也算線性人生好處之一:可以選擇先揭開某一部分答案。
0、幾處翻譯捉蟲
○女兒求助被女主置之不理時,女主說:“如果你想要專業(yè),打給你爸?!贝颂帯緦I(yè)】應為【科學用語】。
○女主對女兒講解姓名的時候,女主說:“這個名字是媽媽用心幫你取的?!贝颂幖冨e譯,應為【它是對稱的,正著讀和倒著讀一樣。】
1、名字
艾米·亞當斯又演“露易絲”了。這個露易絲比超人的露易絲有意思,通曉片中出現(xiàn)的所有語言,聯(lián)合全人類的紐帶。
杰瑞米·雷納演科學家伊恩。Ian,蘇格蘭語中“反映上帝榮耀之人”,希伯來語中“上帝是仁慈的”。優(yōu)秀,自信,跳脫。渾身腱子肉,智力強化版鷹眼。
阿博特和科斯特洛, 猜測來源于巴德·阿博特和盧·科斯特洛,兩位新澤西演員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合作了好幾部滑稽電影,算影片中男女主角父輩的童年回憶。
2、聲音
大提琴開場,影片一上來基調(diào)就很沉郁。大海般的情緒,漫過露易絲家的木屋頂,帶著宿命的悲憫色彩。
房間里被光線染成藍色。桌子上兩杯酒,精子和卵子結(jié)合,露易絲旁白:“我曾以為,我對你的回憶是從此開始的?!?/p>
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 to me. 漢娜出生時,露易絲如此呼喚著擁抱她的女兒。
女兒騎著小馬的記憶,光鮮嬌嫩,明媚純真,是影片為數(shù)不多的高飽和高亮度片段。但熱鬧只在最開始。玩了沒一會兒,露易絲低下頭,惆悵地以手捧臉。
然后露易絲又喊了一次Come back to me. 這次是對著漢娜的遺體。
露易絲繼續(xù)旁白:“決定你生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它們的降臨?!?/p>
——關(guān)于你一生的記憶,與失去你的陰影相伴的她的命運,至此降臨在她頭上。
貝殼第一次完整、清晰的亮相,是一個晴空下的長鏡頭。
人群散落在通往蒙大拿州的公路上,如雙翼如廣袖般鋪開。白云流淌在幽浮的腰間,超過1500英尺(500米)高的黑色巨大物體,讓接近的人都罹患巨物恐懼癥。與之相比,田野上的科學家基地,就像一小片被巨人撒落的寶石。
貝殼亮相時的配樂,根本不像樂曲,更像一種近乎悲鳴的呼喚。
第一次接近貝殼,一尺一尺、一寸一寸地上升。男主角伸出手,觸摸到了天堂的地板。心潮澎湃,不禁發(fā)出張狂的笑聲。科學家,親手摸到外星飛船,幸福極了,朝聞道夕死可矣。
之后的幾步路,與其說像登月,每一部都是人類的一大步,不如說是直接踏上了通往天國的走廊。凡人來朝見兩位使者,配樂開始大放梵音,莊嚴如萬國來朝。
兩名使者的話音,類似海洋里的音波,某種極為巨大的生物,比如鯨魚。
露易絲在走廊里向使者走去,刻意放大的呼吸聲,吃力的步伐,處理得很像《2001太空漫游》了。
第二次相見,終于得到文字,水墨的帶著東洋禪意的。四面響起頌圣的唱詩。
最后一次貝殼降下電梯,黑籠子帶著露易絲緩緩升空,那時的BGM,混合著初次登場的悲鳴聲,簡直是圣光接引它的信徒永生……
黑色的金屬貝殼,最終伴著莊嚴的退朝音樂,如幽靈一般消失在霧中。霧才是七肢怪的本體啊!所以露易絲走進霧里其實是走進了某樣東西的體內(nèi)……
至于席娜·伊斯頓的流行歌,我找了好久啊,還翻墻,還聽采訪視頻,眼睛要瞎了耳朵也要聾了,然而只在她的《 Modern Girl》里聽到倫敦,在《Weekend in Paris》聽到巴黎,還要橫跨大西洋之類的,難道不是所有地名都出現(xiàn)在同一首歌里的?我可能是弱智吧……
3、語言與世界觀與方法論
What is your purpose on Earth? 為什么一次來12個?你們是誰,從哪來,要到哪去?
各種哲學終極問題,在語言學家的手里,被拆分成4條要素:A.什么叫問。B.什么叫你們。C.什么叫目的。D.確保正確解讀答案。
這就是所謂像數(shù)學家一樣運用語言學技巧。
電影核心: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決定了這一生將會如何度過。
最開始伊恩不了解這句話,雖然是他說出來的理論,但他只把命運理解為陣營,擔心露易絲投敵:“你在夢中還使用它們的語言嗎?(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那只測量空氣的鳥一直在叫,越來越像汽車的警報聲,回頭一看,大怪獸就在房間里?!粋€關(guān)于談論夢境的夢。
語言影響思維模式的另一個例子,是中國的麻將教學:“用游戲溝通,一切最終都將落實到勝負上。正如我給你一把錘子,”上校明白了:“那么,錘頭指向的一切都將是釘子?!?/p>
露易絲初次摸到學習七肢怪語言的法門,切入點是自己的名字。從human到Louise,是個人意志的顯現(xiàn),是個人與集體的脫離。玻璃幕前露出真我、被開啟智慧的一對男女,視覺效果實在很像亞當和夏娃。對應經(jīng)書里的“穿上衣服”,這次脫下衣服則是儀式。
個體身上的非線性人生,指向的是露易絲夫婦。宏觀社會的非線性世界觀,則是七肢怪傳授給全世界的禮物,或者說武器。它必然促進科技發(fā)展,唯一的要求,是全人類共享。
士兵叛亂的時候,F(xiàn)BI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領(lǐng)袖的世界?!甭兑捉z也曾說:“我們的語言像文化一樣混亂?!彼载悮ひ瑫r降臨12個,如此才能讓各地人群學會協(xié)力,如此未來人類才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唯有全人類使用同種語言,齊心協(xié)力,無礙溝通,方可修成通天塔。
但其實自從個人意志從集體中脫離出來后,這事兒就沒得干了。外星人或許能促成暫時的團結(jié),卻無法解決人類個體的孤立。
是線性時間的理解方式,讓人和人彼此孤立的嗎?如果人類此后變成非線性生物,可獲知一生的答案,百年一眼望穿,是否會更珍惜與他人的聯(lián)結(jié)?
電影給出的答案,非常冷酷:我們根本不知道七肢怪他們自己有沒有生活在一個高度融合的社會。他們促成人類合作,也只不過是解決當下問題的一套方案而已。
4、露易絲、伊恩和漢娜
當露易絲第一次得到外星人的名字,關(guān)于女兒的記憶就降臨了。然后她逐漸可以影響未來,逐漸可以選擇要看到哪一段的未來。然而女兒終將在25歲死去,即使能拯救全人類,不能拯救女兒。
非線性的人生,就像你拿在手里的,一本已經(jīng)寫完的書。故事的開頭,過程和結(jié)尾同時呈現(xiàn)在面前,你只能選擇翻開或者丟開它。
只有明白露易絲失去漢娜的痛苦,這陰影是如何在她頭上日日高懸,伊恩又是如何棄她們而去,才能明白露易絲那句“你是不可阻擋的”,究竟有怎樣的分量。
和露易絲相關(guān)的掉書袋很多:上課講葡萄牙語和加利西亞語系的不同,向伯克利的丹佛斯詢問梵文“戰(zhàn)爭”的發(fā)音釋義(爭論?是想要更多牛),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講述語言改變大腦,還有非零和博弈,等等。
露易絲與軍官第一次接觸,兩人都有所保留,兩個半邊臉藏在陰影中的人。不過雖然緊張,對專業(yè)的自信很快壓倒了這種緊張。包括之后與外星人的會面也是如此:第一次還要左手握住顫抖的右手,第二次盡管依然顫抖,但已經(jīng)堅定地握拳了。
抵達基地時遇見的那個被抬走的人是誰?軍醫(yī)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這種經(jīng)歷”,上校說“你比你前任表現(xiàn)得好”,所以被抬走的可能是前任語言學家沃克博士。只此一處對比,已經(jīng)可見露易絲外表之下過人的堅韌。何況,她還是那個在警報狀態(tài)下唯一堅持去教室上課的人。
露易絲有多孤梗,伊恩的小動作就有多清新。他說臟話,抱頭,摔倒,開玩笑,為別人披衣裳。在還沒喜歡上對方的時候,就說“我一直在想著你的事”。同行嘲他:“你個不要臉的碧池?!?/p>
男女之間,第一次把對方放在心里,總是從無傷大雅的笑話和謊言開始。你對軍醫(yī)玩世不恭,她對上校歪理力爭。之后就是柔軟深沉,在晨光熹微刮著風的原野,兩人第一次談心:“就算懂得了所有的溝通方式,也還是孑然一身”。
然而彼此初步達成共識之后,很快展現(xiàn)出了差異:在噩夢里,男人擔心女人脆弱。然而真相是露易絲比伊恩堅韌得多。
露易絲問:“如果你能看到一輩子的結(jié)果,你會選擇改變它嗎?”伊恩回答:“可能改遺憾的部分?!?/p>
——于是面對必然到來的厄運,逃開的是伊恩。
電影從頭到尾,從光線色彩到節(jié)奏,無處不滲出風濕般的寂寥感。
情緒可以平靜如水,智慧可以解決問題,然而孤獨是永恒的。
在母女二人相處的片段中,除了偶爾有伊恩出現(xiàn),再也沒有他人的痕跡??粗概嘁罏槊瑲g樂常伴隱痛,你便知道寂寥感為何不可解脫:因為孤獨不是囚牢,是本質(zhì)與常態(tài)。他人的地獄,無論涉足與不涉足,無論彼此給于的是善因還是惡果,地獄總在那里,因為自己的靈魂還活著。所以命運才是命運。所以孤獨成為孤獨。
露易絲有機會過上另一種人生,但她無法拒絕漢娜,她的詩,她的游泳,她的畫,她的動物手工。當知道漢娜最后會夭折時,實際上漢娜還沒有出生,但死亡已經(jīng)發(fā)生了,對于露易絲的心來說,那道傷口已經(jīng)劃開。當漢娜終于真實地死亡,偷來的這25年相處也全部沽清,另一只鞋子終于掉下來,露易絲的哭泣是徹底一絲指望也沒有了。
然而無法拒絕啊,哪怕眼看著屠刀已經(jīng)高高舉起,哪怕明知她就是命運放在捕鼠夾子上的誘餌,陷阱里的糖。就算關(guān)于她的所有經(jīng)歷都已經(jīng)下載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了,也還是要跳進陷阱親身再經(jīng)歷一遍,要切膚地被剖開才滿足。
所以當露易絲選擇回應伊恩的擁抱,就是面對命運,引頸就戮。
所以在擁抱未冷之前,已經(jīng)開始唏噓:“我已經(jīng)快要忘了被你擁抱的感受?!?/p>
今后的快樂再也不是100%的快樂,但痛是200%的痛。
阿博特和科斯特洛也有自己的性格。通??扑固芈逶谇?,負責主要的交流,阿博特半步在后,比較羞怯。關(guān)鍵時刻,科斯特洛甩下一團字走了,阿博特還在拼命不停噴字,終于為了救男女主角而瀕死。平時不怎么說話的阿博特,當然也能預見自己的地球之行。所以它也是明知結(jié)果如此,但沒有逃。
在刷豆瓣的活人們,就算沒有非線性的時空感,只要足夠聰明,也當明白自己今后大致的走向,一切將如何開始和結(jié)束。
人生如此,難免悲涼。
(文/楊時旸)
在很多人慣性的接受史中,科幻電影是喧鬧而熱烈的,它至少應該充斥著大量炫酷的炮火與爆炸的音效,外星人注定邪惡又蠻橫,人類大都無畏而團結(jié),在毫無懸念的勝利之后,最終,男女主角會手牽手奔赴夕陽。
顯然,和那一切熟悉又無聊的設定相比,《降臨》或許會讓普通觀眾產(chǎn)生重大的疑惑。它冰冷、沉郁、凝重,其實直到最終也未能對情緒進行有效地紓解。它是對于商業(yè)意義上“外星人入侵”故事類型的“反動”,卻驕傲地樹立起一種新科幻的標桿。那些不知來由的外星生命駕駛著隕石般的巨大飛船,懸置于人類的地表,它們并沒有發(fā)動攻擊,只是不動聲色。相較于以往故事中炮火連天的屠戮,這恒定與安靜更加攝人魂魄,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的靜謐開始氤氳出有關(guān)存在的哲學意義。
客觀地講,這部電影的成就一多半來自于那部特德-姜的原作《你一生的故事》,那個故事有著收斂的篇幅和克制的語言,卻描述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宏大。就如同那部作品的名字一樣,它描述的是一個孩子簡短的一生,從孕育到亡故,以母親的口吻悲憫地講述,但最終,那個稱謂——你——卻從狹隘的個人延展成對人類的指涉,瞬間,那個故事的意義變得汪洋而鋪張,成為了針對人類的寓言和讖語。 作為一個華裔科學家和作家,特德-姜從骨子里融化了東方禪意和西方理性之間的界限。他先是講述了一種科幻故事中最堅硬的設定——外星文明抵達地球,但卻立即拋棄了一切俗套的后續(xù),用東方禪意中那些不可言說的韻味接管了陣地。
在電影中,外星生物的書面語言是一個個墨圈,如同中國水墨中的閑筆,那一個個恣意又克制的圓環(huán),看似暈染但實則規(guī)整,它代表著情感和理性難以言說的結(jié)合,瞬間得以表達一切意義和感覺,但旋即又都消散不見。再沒有什么視覺形式比這更適合用來表述特德-姜想要表達的一切了。他想拆解人類已有的一切經(jīng)驗——對于語言、溝通、理解以及時間的長久執(zhí)念。無論語言還是時間,早已成為了人類普遍經(jīng)驗的一部分,我們使用它們,也陷入它們。我們的思想得以被語言表達,但我們也被語言綁架;我們用時間劃分自己,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而我們也在時間中囚禁自己,過去的不可重現(xiàn),現(xiàn)在的不可逾越,未來的不可妄念。而在突然降臨的外星文明看來,人類的語言和時間觀念都如此奇妙莫名,我們當做全部經(jīng)驗甚或文明積淀的內(nèi)容,在他們看來更像是牢籠。它們給人類送來了武器,一種全新的觀念和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方式,這或許比任何表面上具備攻擊性的武器都要更有顛覆性。
更多的人理性地、物質(zhì)地看待我們的世界,這是人類進入現(xiàn)代文明之后,自我認識的一種進步,所謂科學是文明的基礎,這被廣泛地認為是一種普遍的共識。但人類的語言,卻并不屬于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它屬于文化,文化中的內(nèi)容永恒存在微妙的配比,有些部分不可捉摸。而這個世界的運轉(zhuǎn)卻都要經(jīng)由語言得以溝通。所以,這個故事首先不可避免地探討了隔絕和溝通。語言學家和物理學家,代表著兩種面向,文化的和科學的,他們的組合基本上代言了人類一切知識的基礎。而語言學家的女性身份更象征著一個孕育者的角色。
語言學家被選中,是因為以前她幫助美國軍方在中東作戰(zhàn)時擔任過翻譯,軍方的人說,你準確又高效地翻譯了那些語言。她說,然后你們準確又高效地處決了那些人。這是一句嘲諷,卻也成為了整個故事一道隱秘的入口。研究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和溝通,它原本應該指向和諧相處,但最終,高效而準確的溝通卻指向殺戮與毀滅。那么,與外星生命的溝通,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
人類想搞清楚,外星生物從哪來,以及目的是什么。一切都從語言開始。溝通過程卻成為了自說自話。而這個過程之中,在恐慌、不解、戒備的同時,卻也伴隨著某種曼妙的啟蒙。相較于人類所有文字和語言都必須通過表意、表音、象形或者諸如此類的方式承載邏輯和內(nèi)容,外星人的溝通方式更像直接侵入人們的感官、大腦和夢境。如果說人類和人類溝通,需要一個拾取語言,消化理解的過程,那么外星文明向人們表達意義時則更像某種幻化。某種程度上說,它們可以直接抵達本質(zhì)。而在人類看來,這過于高效的過程,無法被有效解碼。誤解與戒備由此而生,由此加深。更反諷的是,對外來侵入者的戒備,反倒進一步推動了不同文明中的人類的自我孤立,相互分裂。那些全球聯(lián)動機制,一點點關(guān)閉聯(lián)結(jié)。當孤立與對抗到達峰值,危機也必然來臨。而最終化解這一切的則是互動與溝通。從這個意義上看,特德-姜和導演像個執(zhí)拗的孩子,在一片陰冷肅殺的氛圍中,仍然保留了某些暖色的內(nèi)核。
就像外星人顛覆性的語言系統(tǒng)一樣,他們也改變了人類對于時間的認知。它把人類抽離出自己所處的時間節(jié)點,讓我們得以俯瞰時間軸,可以回溯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一切是扭曲的、散碎的、可以隨意組合變動的,但絕不必須是線性的。語言學家讓未來的自己,依靠著一句荒腔走板的中文,拯救了人類。
相較于更加大名鼎鼎的諾蘭的《星際穿越》,《降臨》更加綿長深邃,它建立在堅實的科學想象之上,卻又決然地向哲學領(lǐng)地進發(fā)。它拆散了時間,又重組了時間,無論從故事本身的敘述方式上,還是故事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上,都采用了這種非線性的方式。有時,線性意味著清晰;而有時,混沌卻才更接近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特德-姜的寫作野心就像那些外星人的語言方式一樣,想甩脫語言文字的邏輯,直接進入本質(zhì)。閱讀文本會比觀看改編的影像更加明晰地認識到這一點。
從這個角度上看,與其說《降臨》是一個科幻故事,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充滿思辨和童真的哲學講稿。那些外星文明的巨大飛行器,莫名其妙地來臨,又毫無預兆地消散。它們以表面上制造危機的形式,解決了某種人類橫亙在彼此之間的溝通危機,輸送給人類一種嶄新的認識論,然后從此匿跡。那場慶功會上,各國國旗懸掛在一起,最后一面旗幟上印刷著那道墨圈。
它們還會再度降臨嗎?或者,它們是否曾經(jīng)早已來過,所以,我們才會被塑造成今天的樣子?
(本文首發(fā)騰訊大家專欄)
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準確地同時戳到了如此多我關(guān)心的主題。而這些主題本身就囊括了好多最初讓我喜歡上語言學的原因。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再簡單不過——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不受時間維度控制的語言,于是用這門語言交流思考的時候自我意識就可以超越時間維度,從而能夠感知從過去到未來所有自己已有的和會有的記憶(我執(zhí)意用“記憶”這個詞,而不是“預知未來”或者“穿越”這種說法,在第4個點會詳細解釋)。于是問題是:你有了一個宿命的關(guān)于自己的全知視角后會如何對待自己的一生? 因為室友沒有看懂,所以詳細解釋一下。通俗點的說法,從頭到尾時間線其實只有一條:(忽略掉開頭,從女主去上課,外星人來了開始看)女主還沒有過孩子;學會外星語言之后知道了自己會有女兒,知道自己會和男主在一起,知道男主會離開,知道女兒會死;外星人離開后女主和男主在一起,然后生了女兒,然后女主告訴男主女兒會死,于是男主無法承受這個事實選擇離開,然后女主把女兒養(yǎng)大一直到她得病死掉。所有中途女主貌似穿越一樣的片段(包括問女兒今天星期幾的片段)都是發(fā)生在她腦海里的,和當下向前的時間線沒有任何沖突,她也不能隨意穿越到任何一個點上。 [方括號里的內(nèi)容都很個人,可以直接忽略;吐槽在最后;憑記憶寫沒重新查也沒列文獻,而且沒用中文學過語言學/認知神經(jīng)心理學所以術(shù)語可能翻譯有誤,同行輕拍;還沒看原著,看完回來更新] 1. Linguistic relativity 對于整部電影來說,一切情節(jié)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就是中間提到過的Sapir-Whorf hypothesis,也即語言相對性(linguistic relativity)。這個上世紀初期的假說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或多或少受到了自己母語的限制和影響(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存環(huán)境)。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當年所謂的愛斯基摩人對雪有比英語多的多的表達方式(后來被推翻)。這個假說應該說是個在科學上既不能被證明,又不能被證偽的命題。語言往往是意識的載體,但我說出的話究竟是不是忠實地代表了我對世界的認知呢?還是說同樣性質(zhì)的意識,經(jīng)過不同語言的模具,輸出成表面上對事物不同的分類方式?舉例來說,同樣的tiffany藍,假如有的語言將它歸類為綠色,有的語言把它歸類為藍色,就意味著說這兩種語言的人對這個顏色的認知不一樣了嗎? 但從更基礎的層面講,比如我把這個“認知”定義成最基本的區(qū)分不同的聲音,那這個假說就顯而易見到無聊了——每個小孩生來能區(qū)分所有世界語言里可能的音素,但不到兩歲時就會失去對很多非母語的語音區(qū)別的辨別能力(不信可以去試試聽印地語的幾個跟/t/有關(guān)的音)。 這個理論更有趣的一面當然是這部電影關(guān)注的更高層面的認知。略過學術(shù)界的種種爭議不談,我多么愿意相信語言的確可以影響我們的思想。這是個無比浪漫的想法,在這個語境下語言似乎有種不可言喻的神秘力量。從開始學語言學之前,我就認為人們在說不同的語言的時候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我也感到在用英文和中文寫作時總是沿著全然不同的思路。而在這部作品里,一切奇妙事件的基礎,便來源于heptapod不受時間限制的語言。于是女主角一旦進入這個語言的狀態(tài),便可以出現(xiàn)超出時間限制的認知(剛開始只有片段,后來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長),才會出現(xiàn)所謂的“穿越”和“預見未來”的情形。 話說回來,這部電影最大的目的便是構(gòu)建一個前所未見的語言,并且用語言的相對性理論擴張出一個消除掉線性時間的生活可能性。這也是我理解的科幻,甚至文學本身的目的——改變現(xiàn)實世界的一個變量,然后預測紀錄下它對周遭世界可能造成的影響。[17.08.21為了準備下學期要做助教的決策課,看老師新出的非虛構(gòu)書,其中提到廣義的故事是人類進行因果推理(causal reasoning),或反事實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的方式——通過“編”故事構(gòu)造出不同的alternative worlds以此來推理及掂量不同行為會造成的結(jié)果。因而文學本身可以想成人類對因果推理“天然”需求的延伸;反之文學也可以成為各個群體一部分因果關(guān)系認知的來源。] 2. Metaphors We Live By 說到語言相對性就可以引出更浪漫化的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即不同語言對于不同概念的理解方式來源于不同的隱喻。比如有關(guān)比賽這個概念的很多說法,在很多語言中都來自于“比賽是戰(zhàn)爭”這個隱喻,于是在足球比賽中才會稱各隊教練為主帥,守門員為門將,而雙方的往來則被稱為進攻和防守。這部電影里也出現(xiàn)了這個理論的影子,中間有一段提到中國在用麻將作為符號與外星人溝通,因而戰(zhàn)爭這種存在于麻將和象棋中的對抗性的隱喻也會變成雙方交流的潛臺詞。[認知語言學在現(xiàn)在絕對是偏門的研究方向,但本科時在德國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門課,就是用隱喻的方法看長久以來的語言學理論變遷。老師解釋的時候用了好多語言關(guān)于時間這個概念的不同漂亮隱喻,直接導致我后來決定學語言學,于是在這里碰到真是分外親切。](具體的和時間相關(guān)的隱喻,見這本書的前半本//book.douban.com/subject/1456266/) 3.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as in Copenhagen) 外星人的語言被描述成一個擺脫了時間性/線性的存在。 在現(xiàn)實世界中,時間性 (temporality) 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聲帶振動, 空氣穿過不斷變化的口腔形狀和不斷移動的唇齒被推出或阻滯,形成一串有頭有尾的聲波。即使時不被聲音系統(tǒng)影響的手語,同樣受制于先后的順序。這順序本身就已包含了很多信息,哪個是主語,哪個是賓語,甚至常常還有不言而喻的先來后到的時間關(guān)系。 我還不知道原著中外星語言的具體架構(gòu)究竟如何,不過電影中的視覺化處理已經(jīng)帶給了我很多驚嘆。沒有了語序,沒有了功能詞,每個“句子”(用這個詞還是有些時間性的意味,更好的說法大概是“意義團”)變成了一系列符號在一個圓上的隨意排布。電影中給出的翻譯方式是從每個圓中提取出所有實詞(應該還要加上女主角提到過的疑問語氣之類的信息),而具體意思則可以隨意組合。這樣的理解方式必然導致了很多的歧義和語義上的不確定性。 在電影里,時間概念的缺席并沒有很直接地從語言的設計上體現(xiàn)出來,歧義也只是略有提及。但每次一個意義團從觸角中生出來,我便立刻想到了無數(shù)開火(firing)的神經(jīng)元,和它們抱成的團(cluster)。這實在讓我聯(lián)想到人意識里的一片混沌——我什么都沒想,但同時又什么都在想。然后這些被激發(fā)的概念在話出口的一瞬得到落實。 這簡直就是我能想到的人類語言最神秘的領(lǐng)域了:我們未經(jīng)語言雕琢過的意識,在出口前那懵懵懂懂的概念,究竟是些什么?又如何變成板上釘釘,能被明確感知和理解的詞句? 我常有這樣的感受,每次寫文章之前,不管對思路有多確信,往往仍須在寫的同時,甚至寫完之后,在所有的表述都落實成可以簡單判斷是與非的文字之后,才能完全明白自己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電影里的那一段也可以這樣理解吧,non-zero-sum game那段(中文是該叫“非零和博弈”?)里,兩個人用不同的特征和描述方式逼近那個尚不能名狀的概念,然后在女主角說出這個詞的一瞬,周圍零散的信息都突然找到了方向一般,一切豁然開朗?,F(xiàn)實的語言就是有這樣沖破模糊意識的力量,但同時又不免會擊碎意識中的那團霧氣。 [有關(guān)這混沌而不可知的意識,我最喜歡的描述來自于《哥本哈根》這部話劇。就像滑雪快到?jīng)]有時間思考的時候,沖出一個坡是往左還是往右便是那個時刻伸出的兩種同時存在的可能。而決定快到讓人意識不到,只能從確定了的結(jié)果上觀察推斷。 “Decisions make themselves when you’re coming downhill at seventy kilometres an hour. Suddenly there’s the edge of nothingness in front of you. Swerve left? Swerve right? Or think about it and die? In your head you swerve both ways …" "You look back and make a guess, just like the rest of us. " 語言也是一樣吧,那每一瞬間被激活的漫無邊際的可能的意義在快速的對話中被一個一個地挑出來,其它的信息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對我而言,heptapod的語言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不在去掉時間這個維度,而在于保留了那些意識中被正常語言剔除掉了的不確定性。 4. Memory 記憶不管是從文學上還是認知神經(jīng)心理學上都是個宏大的話題。這部電影似乎很好地中和了這兩類的定義。 我執(zhí)意認為女主角所有的穿插片段是女主角主觀的“記憶”(在這里具體指代episodic memory),而非第三人稱的“穿越”,原因在于記憶并非對現(xiàn)實的忠實反映。記憶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我敘事,因而不同的事件在我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這個故事里權(quán)重和觸發(fā)點是不一樣的。女主角使用外星語言時會有對應的認知,也就同時有了自己一生的所有記憶。正如我們對過去的記憶一樣,對未來的記憶也該有深有淺,也需要某種trigger去觸發(fā)。據(jù)此我猜想,電影中出現(xiàn)這樣穿插片段的時候,必然是在使用外星語的前后,也必然是有某些觸發(fā)的東西,比如說那個捏成章魚人一樣的黑色橡皮泥,比如說non-zero-sum game這個詞的語境,比如說翻譯出的某個詞語。 相反,假如女主只是單純的預知未來,那些片段出現(xiàn)的契機和順序也就無法掌握,也就很有可能覺得導演只是在隨意剪輯。而整個故事也會顯得隨意和沒邏輯:假如女主角已經(jīng)可以預知未來,那么為什么只碰巧在那個點才回憶起將軍的電話號碼呢? 于是這部電影最終的想法和問題也就出來了:我該如何帶著關(guān)于我有限一生的所有記憶生活下去? 最后吐槽前貼一首學文學的同學的詩,獨立于語言的意識這種不可名狀的概念還是用詩的形式最能描述。 完整態(tài) 話未出口之前 咒語還是咒語 誓言還是誓言 夢也還只是玩笑般的逼真 相片也不是假裝無辜的罪證 那一天,我與霓虹在磚石路上匆匆 雨夜只是雨夜,不是久留的理由 春天還是春天,還沒有計入倒數(shù) 窗戶沒有景色,燈也沒有明暗 那間屋子只是地圖上不確定的一點 發(fā)生了,就肢解 沒發(fā)生,也就湮滅 露水降下未下 曉星將淡未淡 詩太少或太多 “Say Something.” 我說,然后等待 意義在那一秒里完滿 像雨夜里從睡夢中醒來 聽見雨聲前那一刻空白 ———然后 你的話音直抵我耳朵 (穿過黑色的距離,松軟的黑色墻壁) 實現(xiàn)那咒語 碰碎那魔法 2016.9 引自郎的實驗室(langlab2015) 吐槽 1. You study language like a mathematician. 聽到這句的時候翻了一個白眼,我每天的研究就是寫代碼做optimization好嗎。。。We don't study language like mathematicians, we f**king study language like linguists. 2. You can know a lot about communications and still be single. 學語言學的單身狗受到幾萬點傷害 3. 再讓我們來談談她一個人的那所湖景落地窗大房子。。。請告訴我我得在學術(shù)界混多少年。。。 4. 美國將軍放著那一帳篷研究語言的人(我就當那些人的人設也算語言學家吧)不問,隨便從中國來了個消息就問女主你會中文么。。。女主居然還真會(不想吐槽最后可怕的中文發(fā)音了,人家已經(jīng)盡力了)。。。語言學家是研究語言的,不是隨便就會很多很多語言的好嗎。。。 5. 純屬搞笑。我導師的研究方向是用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的方法研究語音的變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假說就是語言在使用中會在時間上均勻地分布信息量,并且這個平均量是人在認知上能接受的最大量。從這個理論往下說,這個片子不成立的原因都可以不跟語言相對論有關(guān),而是人類壓根就不可能學會這個外星語言,因為每個圓出來的時候(旁白貌似說是2秒)信息量太大超負荷了lol
漫談。除了對比電影與原著,還會聊一聊 1. 片中 “零和博弈”還能測試價值觀? 2. 七肢桶來地球的目的是什么?3. 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義?4. 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樂趣呢?還順便展望了一下如果有續(xù)集會怎樣。
俄國詩人萊蒙托夫在《一只孤獨的船》中寫道:“一只船孤獨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p>
(感謝豆友『誰也不是』的回復:萊蒙托夫的詩原名為《帆》,后經(jīng)柴靜和網(wǎng)友們的再加工變?yōu)樯厦孢@個版本。二度翻譯,確實很美,詳情請看知乎: //www.zhihu.com/question/41831242)
友情提醒:因為樓主很喜歡原著,所以本文細節(jié)盡我所能摳得比較細,文字比較啰嗦,不完善地方很多,請各位包涵。:D
本文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 電影和小說的主旨是什么?2. 為什么電影會進行這樣的改編?
電影: 七肢桶降臨帶給人類的啟示——溝通的重要性,人類要合作共生。
小說: 女主因研究七肢桶語言參透未來后的個人感觸——人類的思考是遵循因果鏈的線性模式,從已知推測未知,我們活著希望能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是假如你如七肢桶般知道未來會發(fā)生的一切,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
因為表達重心的根本區(qū)別,所以影片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改動。
1.1 敘述篇幅的改變
《降臨 Arrival》改編自特德·姜(Ted 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本片對原著改編最大的地方——《降臨》的重心是七肢桶來到地球以及人類與外星人之間的互動,類似神啟;而《你一生的故事》則更關(guān)注母親講述女兒一生的故事。因此,電影大幅度削弱了女兒這條線。
片中女兒的故事大約閃現(xiàn)七八處,然而在文中卻是與女主破譯語言同時進行,穿插描寫。更有趣的是,電影中突然閃現(xiàn)的女兒畫面推動了女主理解七肢桶的文字。所以理解七肢桶的語言是根本的任務,理解它們的語言就能理解它們來地球的目的,就知道其實它們的語言是所謂的“武器”,因為按照它們語言思考就擁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也正是這種預知未來的能力讓女主看見商將軍的電話,以一己之力結(jié)束了可能的世界大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大一統(tǒng)的和平;而小說,更像是女主的回憶錄,破譯語言是正序,與女兒的故事是亂序,正因為理解了七肢桶的文字,女主對女兒和自己的故事有了更深的體悟。電影與小說剛好是反過來的。
PS:書中與女兒有關(guān)的情節(jié)我已附在文末。對理解母女人物形象以及應該如何帶孩子有很大的幫助。
1.2 電影加強了女主與軍方的沖突,對應的是人類與外星人的沖突,本質(zhì)上是強調(diào)了“溝通”對人類的重要性
1.2.1 什么是 “零和博弈”?
片中有個情節(jié),女主和七肢桶互相學習,而鷹派代表商將軍和七肢桶卻在打麻將(下棋)。女主說,“下棋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輸就是我贏,背后反映了商將軍的思想是對抗性的?!倍魇冀K是站在七肢桶一邊,她認為七肢桶是善意的。所以在片中,她一直試圖說服軍方,一直在剝離軍方強加給自己的束縛。
電影中有大量鏡頭描寫主人公進入外星飛船前做的準備,又是穿防護服又是注射疫苗,回來就要清洗全身防止輻射危害。很明顯,這些步驟讓女主發(fā)自內(nèi)心的疲勞;甚至為了和七肢桶近距離溝通,越過籠中鳥所在的警戒線,脫掉防護服,把手放到玻璃屏幕上。為什么女主敢相信七肢桶?第一,片中有小鋪墊:七肢桶為了讓人類進入飛船,特意把室內(nèi)氧氣量和重力調(diào)成適宜人類的,而且它們也不關(guān)飛船門。第二,更為本質(zhì)的原因,女主本身更傾向于非零和博弈,所以她更愿意冒一些風險合作以確保雙方都能達到利益最大化,而商將軍他更傾向于先保存自己實力。
如果單看電影,在七肢桶確實無惡意的情況下,女主的確更為“高尚”,因為她敢于犧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實際生活中,這只是每個人的價值選擇,不帶有價值判斷;也就是說你傾向于零和或者非零和不代表你品行好壞,只代表你有多愿意相信對方是善意的,但是我建議你和價值觀相近的人在一起,尤其是喜歡非零和的人。不然在危機關(guān)頭很大可能會被對方傷害。(具體案例以及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個人簡介中的“游戲時間”,以后我會專門長文探討。)
萬幸的是,七肢桶的確無惡意,甚至為了保護女主把她從飛船里推了出來,但是自己也受傷了(這就是活生生的喜歡非零和的人面對喜歡零和的人的痛苦)。如果七肢桶是有惡意的,《降臨》可能就成為下一個《獨立日》。
以上情節(jié)都是電影新加的,小說里面只是一段對政府派來外交官的諷刺:
國務院派來一個代表,任務就是教訓科學家。外交官說“它們從遙遠的星際來到地球,一定肩負著某種使命。謝天謝地,它們的目的似乎不是征服地球。但如果他們的目的不是這個,其目的是什么?它們是采礦的?人類學家?傳教士?無論其動機如何,它們都想得到什么。這一點我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要向諸位強調(diào)一點:我們與七肢桶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一定是對抗性的。如果我們雙方處理得當,雙方都能夠成為贏家。”
此時男主不屑地說了句,“他們竟然還想創(chuàng)造非零和博弈?”
這就揭開了本段想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1.2.2 七肢桶來地球的目的是什么?
電影里描述得很簡單,因為七肢桶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所以他們想把自己的語言作為禮物送給人類,以求人類能在三千年后幫助自己,順便他們在逃離時還留下了一個超光速方程,但是被分為了12個部分,這就要求人類團結(jié)一致把方程拼出來。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如果有《降臨2》拍攝三千年后人類降臨幫助七肢桶,有幾個先決條件——第一,因為人類普遍掌握了七肢桶的文字,擁有了預測未來的能力,所以彼此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不成問題,也就是能在幫助七肢桶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第二,人類能用超光速方程成功抵達七肢桶所在的星球。既然七肢桶通曉未來,所以也就知道人類必然成功的解救自己啦,所以《降臨2》很大概率會是一個喜?。ㄖv的跟真的一樣)。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我非常喜歡,也是新添的。電影中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是在飛機上。男主帶著麥,女主沒帶,所以不清楚男主在說什么。后來男主通過手勢告訴女主把耳機帶上,用不同意女主書中“人類文明的基礎是語言”開場。這段表現(xiàn)很有趣,就通過女主沒帶麥一個動作告訴觀眾——語言多重要,沒有語言不懂對方的意思,甚至會誤解。就比如片中商將軍對七肢桶的誤解,大家對“提供武器”的誤解。這才是電影的魅力,寥寥幾個鏡頭就說清觀點。
但是在小說中,原文是:“語言學家不斷詢問七肢桶來地球的目的,七肢桶的回答每次都是“來看”或者“來觀察”?!比祟悜阎M麖钠咧胺矫娅@得好處的目的,希望與七肢桶進行“禮物交換”。但是直至他們離開,女主都“沒有弄明白它們?yōu)槭裁磥?,它們?yōu)槭裁醋撸瑸槭裁聪襁@樣行事?!?/p>
回到1.2.1外交官的話,“無論其動機如何,它們都想得到什么。這一點我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男主不屑的姿態(tài)就告訴我們——你竟然還想從七肢桶那里得到好處?你怎么知道他們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呢?
為什么我們就一定要站在效用論的基礎上看待外星生物呢?長期以來,人類固有思維是工具論,有用所以存在。包括整個社會分工日漸完善,什么是分工?就像《摩登時代》那樣,你專注的干一件事情,扭螺絲釘就扭螺絲釘,扭螺絲釘就扭成全球最好的。人不是人,而是一件能發(fā)揮作用的工具。人這樣,為什么七肢桶也要這樣呢?
對比電影和原文,身為觀眾,如果電影不賦予七肢桶來到地球的“意義”或者“目的”,就這么“看看”,這種開放性的結(jié)尾,你能接受么?或者說你能接受生命本身的無意義么?
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討的第三個問題。
1.2.3 七肢桶的文字背后有何含義?
《降臨》最成功的地方,是盡最大努力讓七肢桶文字語言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在了熒幕上。看到抽象的文字變成如毛筆字畫符般的圖案時,我發(fā)自內(nèi)心震驚了。影片對于七肢桶語言背后復雜哲學含義的呈現(xiàn),也盡可能的簡化而不失內(nèi)涵——人類的思維方式是線性的,而七肢桶是“同步并舉的意識模式”。
很可惜的是,為了降低觀眾的理解障礙,電影大幅刪去了科學家的“戲份”,而僅僅保留最后發(fā)現(xiàn)“時間”和方程。文中語言學家和科學家的地位是同等的,作用互補,男主也會教女主物理知識。
【以下原文很有趣,麻煩耐心看完,這段是裝逼的好機會】
比如,男主說七肢桶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費爾馬最少時間律(光束實際選擇的路線永遠是最快的一條。大家都知道光在水中會發(fā)生折射,一折射看上去光到達水中某點的總路程就長了;然而光走到終點的時間卻短了,也就是速度最快的路線。)
女主在和男主探討該定律時,忽然明白,“這道光束,在選定路徑出發(fā)之前,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終將在何處停止。”對于我們?nèi)祟惗?,思維意味著說話,因為兩者是一套體系,但是對于七肢桶,思維不是通過聲音表達的,而是一團圖案;如果能像女主般熟稔的掌握,一下就能理解一個語義群,這種感覺就“像窗戶玻璃上的霧氣一樣漸漸展開”。
“七肢桶的文字好像并不僅僅是一種文字,它們幾乎類似于佛教中幫助禪定的象征宇宙的幾何圖案。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仿佛進入了某種冥想狀態(tài)。在我的冥想中,前因與后果不再是各自獨立的兩個個體,而是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的。觀念與觀念之間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順序,沒有所謂的‘思維之鏈’,循著一條固定的路線前進。在我的思維過程中,所有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個念頭具有優(yōu)先權(quán)。如果有優(yōu)先權(quán)這個說法,那么,所有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優(yōu)先權(quán)?!?/blockquote>“人類是前后連貫的意識模式,七肢桶是同步并舉的意識模式,它們同時感知所有事件,并按照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來感知他們,有最大目的,也有最小目的?!?/blockquote>這么一說,七肢桶來到地球上也是有目的的呀?這不就跟你在前文說的1.2.2中七肢桶并不想得到什么有矛盾嗎?文中有一句話,“語言與物理相同,也有因果和目的兩種理解方法;從因果論上看,語言是發(fā)送信息的工具,因為我說了,所以你聽見了;從目的論上看,語言使預先知道的計劃成為現(xiàn)實?!?/span>
因為七肢桶知道自己注定要來到地球上,所以他們來到地球上。他們?yōu)槭裁催@么做?就是為了讓未來成真。成真了有什么好處?不知道。誰讓他們這么做?不知道。這種原因跟我們平時所說的“目的”是一個概念嗎?我們所說的目的,總帶有“獲得”的含義,至少要為了什么吧,不管是對你好還是對她好還是對大家好?但是他們的“目的”,是否有“獲得”是不清楚的。
再問這個問題一遍,身為觀眾,如果電影告訴你七肢桶的目的是這樣的,你能接受么?
這就到了本段想要探討的第四個問題。
1.4 既然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全部,我的人生又有何樂趣呢?
影片中女主看到了自己和男主在一起結(jié)婚生子,她陪伴了女兒的成長,同時她又看到了女兒的死亡。因為把女兒的死亡告訴了男主,所以和男主分手。(男主顯然沒學會七肢桶的語言,不然他自己也能看到了;所以學門外語是多么重要)這個改編很聰明,因為原文并未說明原因。
未解釋會讓人很難受,就像你上廁所插隊總要給對方一個理由吧,比如我真的憋不住了。盡管前面的人也不見得比你好哪去,但看到你那張猙獰的臉,很大程度他們會自己憋一憋的。
小說中,女主說,“從一開始我就知道結(jié)局,我選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來的必經(jīng)之路。我循著而行,滿懷喜悅,也許是滿懷痛苦。我的未來,它究竟是最小化,還是最大化?”文中再次開放,作者沒有告訴你最大化還是最小化的是什么。我的理解,女主為何會選擇擁抱自己必然的未來,即便是悲傷的,因為知道和體驗是不一樣的(具體說明可以見文末與女兒相關(guān)的情節(jié))。女主要通過自己的行動把預言變成真的。
但女主是有自由意志的啊,為什么不能改變未來呢?此處先撇開未來能不能改變這類深刻的問題。書中寫道,“會不會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預知未來改變了一個人,喚醒了她的緊迫感,使她覺得自己有一種義務,必須嚴格遵照預言行事?”女主覺得她所看到的未來很重要,在與女兒的對話中她覺得有這樣一個女兒很緊迫,所以她有緊迫感必須按照預言行事。(非常感謝豆友『侍小貓』對此點解釋的質(zhì)疑,的確牽強,我看書的時候也很疑惑。女主的這句話在文中就只出現(xiàn)了一次, 我覺得很重要,但是前后文都沒有更深的提示了。 個人認為理解『緊迫性』三個字可能需要回答前文提到的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未來究竟能不能改變?如果女主不選擇跟男主在一起是不是就能避免孩子去世?會不會結(jié)果更壞?女主在當時的情況下可能并沒有機會去權(quán)衡利弊,我做什么選擇未來會更好,她的每個決定可能都會影響整個人類的命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她能看到自己幫助人類度過了難關(guān),這件事最為緊迫,她就決定按照預言行事了。但是因為作者想表述的還是『即便未來已成事實,但還是要好好過一生』這個主題,所以我不覺得作者想要探討自由意志,或者說未來能否改變并不在這篇文章的設定內(nèi)。我在此處談到這點,是希望解釋大伙看片可能普遍存在的疑問,因為我是被基友罵的狗血噴頭的堅定的宿命論患者,所以我接受這個設定很容易很自然,但對一些朋友來說可能就比較困難了。希望看到更好的解釋!謝謝?。?/p>
那么面對我們注定無法改變的未來,于人類而言就一定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目的”。也許是幸福,也許是痛苦,但我所理解的“目的”,就是經(jīng)歷本身。或者像女主一樣,她有一種緊迫感去實現(xiàn)這些悲傷與幸福。如序言詩中寫的船般,她的存在不是為了尋找幸福,也不是為了逃避幸福,就是在既定的航線上,享受每一天的海浪與陽光。
作者在后記中寫道,“耐心點,你的未來會來到你的面前,像只小狗一樣躺在你的腳邊,無論你是什么樣,它都會理解你,愛你。”不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它們都是我作為人類個體要去體驗的事情;我在我有限的光陰里,體會人生的全部,不管酸甜苦辣,不管結(jié)局如何,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完成了預言;就如同七肢桶來到地球一樣。
作者在后記中表達得很明確,這篇文章算是我們給予自己的安慰——人類的命運難道不是預言嗎?出生在哪里,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這些東西是由父母決定的,不是孩子。但是面對這些必然,即便不好,不是也得拿出千萬分的勇氣活下去嗎?
某公號影評寫道,對《降臨》唯一不滿的地方便是女主沒有發(fā)揮改變命運的主動性。與此觀點恰恰相反,我喜歡女主擁抱并珍視未來的態(tài)度,這恰恰是本片未落俗套的余韻之處。人類以一己蠻力改變的事情已經(jīng)太多,能改變就意味著擁有主動權(quán)嗎?更重要的是,女主所見的是女兒一生的故事,作為媽媽她能改變或“干涉”到何種程度呢?如果是把女兒救活,這就又陷入效用論的窠臼中——好像只有大團圓才是成功的,那些悲傷的經(jīng)歷,那些和女兒共同經(jīng)歷的枯燥的時光是不是就沒意義了呢?
PS:關(guān)于為何女主選擇接受未來的另一種觀點:
帥氣的腋毛(朋友,你選這個名字很帥?。?/p>
關(guān)于女主為何依然選擇生下女兒我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價值觀里對每一個個體都無比重視,如同時空戀旅人(About Time)中Tim為拯救妹妹回到過去,卻使自己原來的小孩變成了另一個小孩(2歲同樣健康可愛),立刻選擇再回去讓妹妹碰到原來的車禍。即使都是自己的,每個小孩對于父母來說都是完全不同的。這部影片中女主的做法也許只是出于愛,在西方無比任性而珍貴的字。1.5 總結(jié):電影版在強調(diào)什么?
兩相對比,電影版確實沒有完全展現(xiàn)小說的豐富內(nèi)涵。為什么不展現(xiàn)?請見后文。
《降臨》故事內(nèi)核其實非常好萊塢:(女)英雄完成破解外星人文字秘密的任務,并幫助地球人達成和解。女主在實現(xiàn)過程中遇到很多“矛盾”——比如文字本身的難度,比如和各種利益相關(guān)方的對立。
女主與軍方的對立——比如影片中女主在與韋伯上校第一次見面時電影中女主是被動的。首先鏡頭上我們是以韋伯上校的視角看到女主的,此時女主背面對著觀眾;后聽到韋伯的聲音,女主把電腦合上轉(zhuǎn)過身來。整個環(huán)境中,上校一直是主動一方。情節(jié)安排更為明顯,韋伯一直是發(fā)號施令者,他要求女主僅憑錄音判斷意思并揚言要去伯克利找其他候選人,女主為自己爭取到機會。小說中女主先接到上校電話知道來意,之后主動與上校打招呼。上校的表現(xiàn)也非常有禮貌,盡管他還是非常嚴肅并且保持著對外星人的不信任,“我們要盡可能的減少外星人對我們的了解。”
軍方其實背后是民眾。而女主是站在外星人立場上,認為外星人無害的。這就衍生到民眾與外星人的對立:比如我們看到鏡頭前民眾們打砸搶燒,整個畫面氛圍一直是緊張濃重的,乃至軍人親人打電話過來問“爸爸你會不會被外星人吃掉?”
2. 為什么這樣改編?
正如1.5中所述,電影版的主旨是很清楚的,矛盾更激烈;小說會更耐人尋味一點,但是確實不好讀。而且小說的整體質(zhì)感非常像大型學術(shù)討論會。這樣搬上熒幕是不合適的。
電影從根本上講,是線性思維的體現(xiàn):觀眾很難說我看到后面還能倒回去,看書盡管我們的腦子還是線性思考但至少能翻回去,很多同志都有看書沒看懂翻前面的習慣。電影過去就過去了,所以要簡化矛盾情節(jié)人物,讓所有的鏡頭盡量連接起來讓觀眾看懂,甚至最好一兩個鏡頭就能交代清楚,而且要直觀。
就比如電影弱化了不直觀的七肢桶聲音系統(tǒng):電影中女主說“人”時,七肢桶發(fā)出了聲音,但后來女主證明單純靠聲音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隨后電影拋棄了聲音體系,只是簡單說了“文字和聲音無關(guān)”,轉(zhuǎn)為完全的文字展現(xiàn)。而小說,對七肢桶的發(fā)聲系統(tǒng)和發(fā)聲方式有非常詳細的描寫,而且總是與文字系統(tǒng)同時出現(xiàn);隨著女主對七肢桶文字背后哲學含義的理解,越發(fā)明白了發(fā)聲系統(tǒng)的薄弱,只是文字“薄弱的替代品”。
為什么要弱化聲音系統(tǒng)呢?畢竟大家都是看電影不是聽電影啊,聲音怎么拍?好的商業(yè)電影一定都會有打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之處,有些是在鏡頭表達上,有些是在敘事邏輯上給觀眾制造難度,但是這個難度一定是要在掌握范圍內(nèi)的可供解讀的(比如諾蘭的作品),不然大眾肯定不買賬。看不懂就說你裝逼咯?票房就不好咯。
《降臨》最偉大的地方是把《你一生的故事》改編上熒幕(這句話確實有些好笑)。
第一,很多人都說《降臨》是硬科幻,因為它以語言學為基礎,有較為嚴格的推理基礎,并且整部電影都圍繞兩類生物語言的不同(人類線性、七肢桶同步)展開,很完整。Roland Bathes說,所謂的常識不過是歷史的產(chǎn)物。那些我們認為是常識的東西,比如自幼習得的語言,大家是不會去探討他為什么這樣子的,你不會去問媽媽為什么喊你媽媽不喊你大媽對吧。而有些語言學家就是去探尋語言背后的邏輯和成為現(xiàn)在這副模樣的原因。相信看過這部電影,很多人會對語言學感興趣。這種科普是有價值的。
再說一層,大多數(shù)人所經(jīng)歷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所謂“渾渾噩噩后知后覺”,不知道每天自己為什么這么過,也沒想過明天會怎樣,或者說是“短視”的。人們都知道自己會有死亡的一天,但從沒有想過是什么時候(因此便像我一樣在凌晨打字消耗青春)。但是《降臨》給大家開了個腦洞,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一生的故事,你會怎樣度過呢?你會去擁抱你的宿命嗎?
第二件是關(guān)于線性思維的,《降臨》用極美的方式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告訴大家還有一種思維是同步的。人類社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線性思維耽誤的,比如歧視這事,直到現(xiàn)在不還有人弄人種崇拜嗎?昨天我聽我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知乎一大咖跟我說人類高于其他生物,并且認為眾生平等是很天真的觀念時,我整個人都是EM的表情。特德·姜至少致力于告訴我們一點,還有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你之前沒見過吧,所以我們都別說誰幼稚了好嗎??赡苁菍Φ模赡苁清e的,但是未實證都請尊重一下,畢竟注定要發(fā)生的故事也要我們自己去經(jīng)歷才能證實吧。
下面是評論區(qū)非常精彩的對『改編』的理解,放在此處,和朋友們一起欣賞一下:
來自豆友weiwei
首先,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棒的改編,棒的原因有二:其一在于編劇將一本有點像科學研討性質(zhì)的小說改編成為一部通俗化的電影,“通俗化”是本片改編的難點,因為按原小說的結(jié)構(gòu)直接改編也可以成立,但不會有人出千萬以上的預算給你拍,文字性的探討和描述來源于文字邏輯的魅力,電影的魅力在于顯性的外部動作和癥候性的含義表述(即對某種具有深意的概念,捕捉其征兆性的外部形態(tài),不可能像讀書那樣把所有需要語言論述的含義都表達得很清楚,有點像給病人看病,觀眾是站在醫(yī)生的角度通過病人的病態(tài)表征判斷其內(nèi)在機理);其二,是將小說中引用的科學原理做了電影化的解釋,這也是第一點“通俗化”的基礎,并且比“通俗化”更加難,比如小說表述的是女主角通過外星語言而獲得非線思維,這個可以通過一句話表述,也可以再輔以文字討論、解釋來描繪?再比如小說中的這種非線思維的產(chǎn)生源自外星人和地球人理解的本末倒置,也就是原著所強調(diào)的“因果”的前后關(guān)系,以上兩點在小說中便運用“費馬原理”加以解釋,通過男女主角的對話和佐證來反復推測并得出結(jié)論,而電影是不可能有小說這樣的容量和耐心去表達這一原理和引申過程,但電影并沒有放棄對這一層面的表述,并且恰恰用了很電影化的方式來進行表達——穿插于線性敘事中的非線性敘事,以及“始即終、終即始”的圓形閉合結(jié)構(gòu),尤其是影片最后一部分的剪輯,已經(jīng)把電影的時空自由運用到了一定極致,所以,以線性思維理解,那么只能看到電影內(nèi)的既定的內(nèi)容,你從故事本身很難得到小說中所蘊含的因果表達,它更像是一個有些文藝氣息的好萊塢類型電影;然而你如果用非線思維來理解就容易的多,電影表現(xiàn)的時空只是整個因果鏈中的一部分,假設你把電影里的這條非線時空循環(huán)播放幾遍,你會發(fā)現(xiàn)它內(nèi)在的邏輯呼應強調(diào)的其實就是小說所要表達的現(xiàn)在與未來的邏輯關(guān)系,甚至無需運用累述的“費馬原理”來加以解釋,并且在表達“面對已知的命運選擇擁抱和接受”這一主旨上,來得比小說更加通徹,因為這一點的表達是建立在敘事時空自由基礎上的,而這正是小說無法直觀做到的,它需要更多的解釋和概念補充來在讀者腦中形成這樣的因果體系,而電影則可以直觀地表達時空的斷裂、重組,進而表達原著中的因果邏輯,進而闡釋其人文主題——擯棄小說的理性線性,發(fā)揚電影的感性自由,正是這部電影改編令人激賞的地方。樓主總結(jié)一下,weiwei老師所說的第二點就是電影通過非線性的影像表達很好的完成了解釋了原著中的『費馬定理』。之后樓主問了weiwei老師第一點所說的『顯性的外部動作和癥候性的含義表達』的具體含義,weiwei老師的回復如下:
這個好像沒有具體的論述,但在電影相關(guān)的書籍里大多會談到,尤其是在講述電影本體的章節(jié)里,比如《電影的形式和風格》里提到其照相親近性即對客觀事物的記錄本性、《電影是什么》里開篇關(guān)于記錄和本體以及改編的論述、《走向真正的電影》對于MOTION PICTURE的闡釋以及電影如何捕捉動作事件外部形態(tài)來產(chǎn)生含義等等,這些理論都指向了電影媒介對外部形態(tài)的的記錄屬性 這些是我在上學時老師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地方,就是媒介本身屬性所能發(fā)揮的功能和局限,電影無法直接象文字那樣直接表述具體的理論和深度(當然用電影拍攝一個人讀書說教也行,這一點在《走向真正的電影》里有談及),它只能通過外部的形象動作來表現(xiàn)事件和概念,但這不代表電影無法象小說文字那樣表述隱藏在人類大腦中的概念和情感的深度,也就是涉及到癥候性——醫(yī)生給病人看病的例子我覺得就很好,如果是文字邏輯,那么讀者等同于沒有見到病人的醫(yī)生,他了解病情的方式是看病人的病例;而電影觀眾則看不到病例,但是他們是直接看到病人形象,通過病人的面色、癥狀反應得到自己的理解,好的電影改編是可以讓觀眾通過病人的癥狀得到和病例(小說文字)一樣的結(jié)果,甚至可以比文字描述的更具體,比如可以更明確地看到病人的痛苦以及病癥的輕重程度 回到《降臨》,如果把小說中關(guān)于費馬原理或者是科學原理的闡述部分比作那份“病例”,那么電影利用視覺信號重組而構(gòu)成的非線敘事(這一點在片尾的剪輯部分以及頭尾部分的呼應中尤為明顯),便是給觀眾提供的病人形象,讓觀眾通過癥候性的現(xiàn)象去窺探影片內(nèi)在的本質(zhì),從而獲得看“病例”等價的結(jié)果,甚至是比看“病例”更大的沖擊,從電影對文學的改編來說,這部電影比單純將文字視覺化(比如影片對原著的和外星人溝通過程簡化、文字形象化、用和將軍的對話表達獲得非線思維的能力等)要更加高級,也更能體現(xiàn)影像和文字之間的轉(zhuǎn)化 至于很多人詬病的廢棄“費馬原理”而改成女博士和將軍通話來解釋其獲得同步能力的問題,這或多或少讓觀眾分散了對本片利用電影元素改編的妙處,觀眾也大多糾結(jié)情節(jié)本身的內(nèi)容,只是這一內(nèi)容影片也表達了,而增加中國將軍的情節(jié)我認為完全是出于“通俗化”,建立戲劇沖突和讓普通人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而存在的,而另外一點就是“當你知道未來如何你還會遵循預設前進嗎”,我想任何人在知道自己未來的每一步和結(jié)果后,都不會按照預設程序前進吧,人畢竟不是光,人是有意識的,或者說人無法站在光的意識上去理解這一層物理命題,這是原著里的悖論,小說給了物理上的解釋,但讀者和觀眾是在用人的思維去看待這一物理命題,作為一部藝術(shù)作品,無論是文學還是電影,都難以在這方面讓觀者達成一個滿意的理解,如果只用“主人公坦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這就造成主題先行讓人無法和人物同感,而這也是我認為電影改編更好的地方,因為他選擇性地忽略了小說里過于詳細迂回的細節(jié)解釋,而以一種情緒化的感性態(tài)度來解讀這一主題,即便你無法真正和人物感同身受,你也或多或少會領(lǐng)略到影片呈現(xiàn)出的悲憫無奈下的堅強隱忍。樓主總結(jié)一下,假設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是一份“病例”,你通過看病歷可以了解病因;假設《降臨》是一個“病人”,你能看到病人的樣子。如果通過看病人的樣子能讓你了解到病因,甚至獲得比直接看病歷更多的認知,那就是成功的改編。
來自豆友 saintdump
電影這么改編也是為了更大的格局/場面和更強烈的戲劇沖突(人類生死存亡),實際上也是對非零和博弈的政治性圖解,雖然編得比較臉譜化(無論是人物還是行為),但補充了原著沒能展開的經(jīng)典命題,即如何面對Alien可能的威脅,which是非?,F(xiàn)實和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點是,電影抓住了原著中一個比較隱含的精髓之處,就是亂序的女兒線實際上不是隨意閃回的,而是圍繞著一些關(guān)鍵詞或言行的,比如“非零和博弈”,現(xiàn)實中開會時提到的詞影響了未來(女兒問自己),反之亦然,這很符合“感知所有事件”的設定,語言泛化到了行動,成為圍繞關(guān)鍵事件、關(guān)鍵節(jié)點的表征,并充實它們,就像霧氣凝固成形。女兒一生的故事線(正序版):
1. 結(jié)婚兩年后:
某一個溶溶月色下,媽媽對爸爸說想要跳舞。之后爸爸問,“你想要個孩子嗎?”小說里寫到,“你的父親很快便會向我提出那個問題,這將是我們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刻,我希望專注傾聽,記下每一個細節(jié)?!蓖瑫r,這也是小說的開篇。
2. 剛剛學會走路:
女兒學會走路,就像媽媽證明了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多么不平等。每次女兒擦破,媽媽感覺自己也疼,但神經(jīng)中樞卻管不了女兒亂跑?!耙幌氲侥阃榈男β?,我的心臟便會幸福的收縮起來。”
3. 三歲階段(以下片段按在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排列):
二三歲(3.1):
爸爸和媽媽賣掉了第一所房子。
三歲(3.2):
女兒到了睡覺時間不困,一直問媽媽為什么要上床。媽媽說,“因為睡覺的時候到了,你非上床不可。我是你媽媽你必須睡覺?!迸髂贻p的時候曾想一定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結(jié)果自己還是成為自己母親那樣的媽媽。
三歲(3.3);
女兒想從廚房臺子上拉一條洗碗巾,媽媽想拽住,但女兒還是摔門上了。媽媽和爸爸把女兒緊緊摟著送到急診室。
4. 五歲:
女兒在幼兒園語言習得的軼事。女兒跟媽媽說她的好朋友要當“伴”(Can I be made of honor),媽媽問當什么“伴”;女兒說好朋友的姐姐要出嫁了,媽媽說原來是“伴娘”?。–an I be maid of honor);接下來女兒就問,“我可以當伴娘嗎?”
5. 六歲:
全家陪爸爸去夏威夷加餐會議,女兒大聲哭號,“我現(xiàn)在就想去夏威夷?!眿寢屨f,“有時候等待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等待,到時候會覺得更好玩?!?/p>
(細想媽媽的經(jīng)歷,會覺得這句話很有趣。女主的一生都在等待那些必然的事情,對她而言當時是否覺得更好玩呢?)
6. 十二歲:
女兒有一天問媽媽為什么會有自己,“你們生我,完全是為了找個不花錢的用人。”媽媽說,“十三年前我就知道大約在這個時候地毯需要打掃了,生個孩子做事看來最省錢最方便?!?/p>
(媽媽看似的玩笑話,但確實是真的。媽媽能看到未來,沒事不要惹媽媽。)
7. 十三歲:
媽媽帶女兒去買衣服,女兒想要信用卡,媽媽說門都沒有。女兒不想讓朋友看見自己和媽媽一起逛街,媽媽不愿意,女兒脾氣大作說,“凡是讓我高興的事,你絕對不做!你一點都不關(guān)心我!”媽媽心想,“沒多久前你還喜歡和我一起逛街。你成長的速度太快了,永遠比我想象的快一步。”
(必然知道結(jié)果,為何還要經(jīng)歷呢?因為知道和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能看到未來,也無法體會到當時幸福有多幸福,痛苦有多痛苦。)
8. 十四歲:
片中的零和博弈故事。媽媽讓女兒打電話給爸爸,女兒那時候跟爸爸不太合得來,就讓媽媽打,“自從你跟爸爸分手,我連做作業(yè)都找不到什么人幫忙?!眿寢屝南?,“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你都可以歸結(jié)到我和你父親離婚?!焙髞韹寢屜肫饋砹诉@個詞,女兒抱住媽媽說,“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p>
(大多數(shù)人,如林黛玉般情情,喜歡對自己有情的,但很少的人如賈寶玉般情不情,可能父母算是后者吧。前一分鐘,女兒還對媽媽生氣;后一分鐘就說媽媽真好,因為媽媽發(fā)揮作用了呀。終歸到底,人類還是逃離不開“自私”的本質(zhì)和有用的概念。當然,這沒什么不對,大家都是人,這也是為什么這些故事如此打動人心的原因。)
9. 十五歲:
女兒不敢相信爸爸竟然會那么不厭其煩地問自己當時約會的男孩的情況。她模仿爸爸的語氣道,“你知道他當時怎么說的嗎?他說,十來歲的小伙子心里想什么,我清楚得很。要他說,好像我自己不知道一樣!他就希望我是一個小娃娃,自從我長出乳房,他就不知道拿我怎么辦才好。”媽媽告訴女兒,“別頂撞爸爸,你的發(fā)育確實把爸爸嚇了一跳,我會讓你知道我爸爸花了多少時間才適應我的。”
10. 十六歲暑假:
相親,媽媽相親。媽媽,女兒和女兒的朋友等媽媽的男友。女兒說,“要是覺得媽媽的男友不錯,就說天氣好;覺得不行就說天氣差。”媽媽“義正言辭”表示拒絕這個方案。女兒見到媽媽新男友后看上去挺滿意的,她的好友問,“你覺得今天天氣怎樣?”女兒說,“要我說,今晚準火辣。”媽媽的新男友一臉疑惑,“我覺得今晚挺涼快的?!迸畠阂槐菊?jīng)回答道,“媽,幸好你今晚穿的不多,跟天氣挺合拍的?!?/p>
11. 高二(十七歲):
女兒跟媽媽說昨晚在派對上喝得酩酊大醉,媽媽極力裝出沒有大驚小怪但是卻被女兒一眼看穿,“你像我這么大時還不是一樣,你又不是不知道。”媽媽心里想的是,“其實我沒有喝到酩酊大醉,但我也知道,如果我這么說,你會以為我撒謊,也會不尊重我。……這件事將再一次提醒我,你不是我的復制品。你是一個奇跡,是我每天的快樂,但我不能自稱為你唯一的創(chuàng)造者。”
(豆瓣閱讀上有位朋友在最后一句話下留言,問這是做父母的體會么?個人觀點,其實天下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是無意識的,根本想不到這句話,想到了也不見得能發(fā)自內(nèi)心的做到;正是因為女主的經(jīng)歷與常人不同,能看見未來,所以女主的想法就比較單純了,因為再怎么做也無法改變孩子在某個歲數(shù)死亡的命運,也知道孩子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就不會抱有那么多的期待,讓孩子以孩子本來的面貌成長。)
12. 大學畢業(yè):
媽媽和男友,爸爸和女友參加女兒的畢業(yè)典禮。媽媽沉浸在女兒長大成人的驚奇中,沒想到當年的小不點竟然活脫脫變成了一個女人。畢業(yè)之后,女兒找到一份財務分析師的工作。媽媽不理解女兒為什么對錢那么感興趣,但是媽媽沒有抱怨,因為當年她的母親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兒為什么不愿意安安穩(wěn)穩(wěn)當個高中英語教師?!爸灰汩_心快樂,我就會心滿意足。
(因為知道女兒未來每個瞬間,尤其是最后的“悲劇”,所以更會因女兒的快樂而感到滿足吧。就像去圖書館借書一樣,因為確切地知道失去的時刻,所以更為珍惜。但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這樣的“福氣”。)
13. 二十五歲去世:
媽媽和爸爸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非常冷淡,大概一年只通一個電話??墒钱斀拥降巧骄仍牥l(fā)現(xiàn)了女孩的遺體的電話時,媽媽做的頭一件事還是打電話給爸爸。
14. 離開人世后:
媽媽賣掉了第二所房子。媽媽和另一個男人搬進農(nóng)場,而爸爸和媽媽不記得名字的女人在一起生活。
媽媽總是做夢夢到帶著三歲的女兒爬山,結(jié)果女兒自己從包里出來往上爬,媽媽夠不到。
亂序版先寫了女兒的出生,接著寫了女兒的死,中間的故事隨著原文對七肢桶預言的理解而推動。
在結(jié)尾處,文章回到開頭,“從一開始我就知道結(jié)局,我選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來的必經(jīng)之路。我循著而行,滿懷喜悅,也許是滿懷痛苦。我的未來,它究竟是最小化,還是最大化?”于是接受了男主的邀請,生了個孩子。
最后附送書中女主最喜歡的笑話,內(nèi)容有孩子的應該一下就看明白了——
“我從前聽一個喜劇演員說過一個笑話:“我拿不準是不是該要個孩子。一個朋友有孩子,于是我問她,‘如果我有了孩子,等他們長大后,會不會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幸都怪罪我?’那個朋友大笑起來,‘會不會?別天真了你?!?/blockquote>這是我最喜歡的笑話?!?/blockquote>『樓主喜歡的回復』版塊:
這是樓主最喜歡的部分,非常主觀,也非常任性。因為我猜想大多數(shù)朋友都是沒有時間讀回復的,所以樓主就精選些我很喜歡的回復給大家,各個角度的都有,歡迎大家看到之后討論~謝謝各位朋友的智慧!
1. 關(guān)于電影不采用費馬原理的解釋:
BruceLau ——
不采用費馬原理的解釋一是避免中間破解語言的過程過于冗長,保證節(jié)奏的連續(xù)性,畢竟很多沒聽過這個原理的觀眾會更加摸不著頭腦,;二是費馬原理用在這里解釋有科學性錯誤,只能粗略的說明一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解讀完全是另一回事。2. 為什么中方會被設定成為鷹派:
Davetranslator ——
我覺得電影把中方將軍設定為鷹派以及用麻將這種零和游戲作為中方對待外星人態(tài)度這點很有趣,個人感覺有映射當下某些西方右翼對中國態(tài)度。也許會綻放——
我權(quán)當恭維了,因為電影里面中國帶頭對抗七肢桶,各國紛紛效仿,美國大軍都撐不下去準備撤營了3. 聯(lián)想到三體以及是否團狀思維會讓人更為超脫:
樹下的我們——
這個影評讓我想到了三體,三體文明遠比地球發(fā)達,但擔心地球技術(shù)大爆炸滅掉自己,所以要先滅掉地球;而七肢桶預見到“三千年后會需要地球人幫助”(強弱調(diào)換位置了),它們想的卻是給地球人提供“禮物”。團狀思維的人在三觀上是不是更有境界一些?我覺得,大概是因為他們瞬間就明悟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對于人生命運有全面感悟,俗一點講,活得更超脫一些吧。相應的,當下的行動反而能表達更多的善意,不像線性思維的人那么汲汲于利益吧。4. 電影表達的重點因人的感覺而異:
Pack——
看到看頭說重心不同我同意,但是其實小說里表達的那些在電影里還是挺明顯的?至少我比較關(guān)心這些關(guān)于思維的東西。其實主要是每個人的觀影側(cè)重點不同。雖然電影側(cè)重合作溝通,但其實我看完更在意語言決定論這個東西…5. 女主為什么選擇接受未來:
也許會綻放——
至少我看電影的時候,并不認為女主是因為有緊迫感才必須遵循必然的未來。而是因為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女兒,所以當男主問她想不想生個孩子的時候,她說想。正如電影尾聲女主說,雖然已經(jīng)提前知曉未來,以及它的走向,我亦無所畏懼,并且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看到那里我真的哭了很久。樓主很喜歡上文中的這句話『雖然我已經(jīng)知曉未來及它的走向,我亦無所畏懼,并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幌蛩蓝?,也是這個道理。
6. 關(guān)于未來不能改變的一個物理學解釋:
王大坤——
有種量子理論叫切片宇宙,所謂時間也是不連續(xù)的切片,所謂自由意志也不過是量子物理的結(jié)果,外星人來地球和女主的未來都是已經(jīng)確定的,自由意志并不能改變。7. 關(guān)于文末笑話的三種解釋:
張十三和他的基友江浮歡——
基友馬上有第二個孩子,對于那個笑話,他在糾結(jié)孩子到底“會不會”認為生自己出來受了罪。(樓主翻譯一下就是『會不會?』用完全的疑問語氣讀,基友非常善良,一定會成為一個好爸爸。)我單身,我覺得作為父母,想這么遠真是多慮了,孩子根本不會想到父母。(樓主翻譯一下就是『會不會?』用不可置否的語氣讀,覺得問這個問題本身很搞笑,因為孩子根本不會想。)樓主沒孩子,樓主提供的第三種讀法是『會,不會?』不會是反問語氣,意思就是肯定會怪罪的啊。借鑒的經(jīng)驗就是前文女兒和媽媽的對話,女兒確實把鍋全拋給媽媽了。
看完這部電影的第二天,我的腦海里依舊全是它。 觀影過程中最震撼我的是它對“沃夫假說”(Whorf Hypothesis)的應用(影片中也有提到這個假說),然而這一點我想可能大部分觀眾都沒有注意到,實在是有些可惜。 沃夫假說是一個語言心理學上的概念,又被稱為語言相對論。它認為不同語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類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會因為語言差異而產(chǎn)生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的不同(摘自維基百科)。 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論的概念,大部分學者認為語言并不會影響思維方式(參考不會說話的嬰兒)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實驗結(jié)果支持著沃夫假說(如語言影響顏色和味道的感知)。 這部影片顯然是在延伸這一概念。試想,如果有一種語言能夠改變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我們的大腦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改變? 目前我們對于時間的認知是線性的,即有因必有果,所有事情都發(fā)生在一條筆直的時間線上,我們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我們處在某個時間點上,看不見過去,也到不了未來。 而外星人的語言(影片中特指他們的文字)并不遵循時間的線性這一特點,正如他們的文字是圓形一樣,時間也是,沒有因和果。這也是為什么女主習得他們這種語言之后能夠看到未來的原因,時間對于她來說不再有先后之分。 我也一度被“為什么中國將軍要再一次告訴女主他當時說過的話,明明隨口提一句就好”以及“如果女主已經(jīng)知道結(jié)局,她會選擇改變嗎”這樣的問題所困擾,然而很快我便反應過來,這種問題其實也陷入了時間線先后順序的邏輯問題,我并沒有開放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一個沒有開頭和結(jié)局的世界。 所以,開拓你的想象力吧,這個故事,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親情故事。
在好萊塢制片廠給定的改編劇本努力地想要毀掉整部電影時,一位作者如何從影像出發(fā)對抗改編劇本,對抗制片廠。其它諸如 囚徒、銀翼殺手2049之流的最多是好萊塢體制下平庸的極致,這部才是維倫紐瓦唯一的杰作。
閱讀須知:
1.維倫紐瓦不是編劇
2.憑什么要“尊重原著”?
以下是原文章。
原名:
新聞媒介統(tǒng)治下的人類癥候處方單
關(guān)于為什么《降臨》是一部元電影,以及它的偉大之處。嫌前面太啰嗦的可以直接跳到后面講“觀看模式”那里。
《降臨》所講述的主題是,一門新語言如何影響其使用者的思維模式。正如現(xiàn)今人們通常所表述的那樣,一部影片本身就是要“講述”些什么的。
影片上映三年多以來,關(guān)于文本的批評已經(jīng)重復得不能再重復了:不僅限于所謂“劇情硬傷”,電影所表現(xiàn)的一個習得語言和思維轉(zhuǎn)化的過程過分流于文本表面的問題也確實存在,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原著不適合影像化的原因。而另一方面,關(guān)于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在視聽語言上的造詣的夸贊也已經(jīng)重復得不能再重復了。
當我們面對一部優(yōu)點與缺點似乎截然劃分為兩個不同領(lǐng)域的影片,可以輕易地給它下一個看似全面的定論時,二者間藕斷絲連作用下對影片主旨討論對象的偷梁換柱便變得不易察覺。比如,影片的主題真的是關(guān)于“語言影響認知”的嗎?
在故事層面上,無疑是的。但在影像層面,影片中大量呈現(xiàn)的“框中框”“屏幕中的屏幕”、現(xiàn)實與影像媒介的對立與聯(lián)結(jié)、觀者觀看模式的建立與顛覆,以及影片對新聞媒介的自反式的呈現(xiàn),究竟有何用意?
在筆者看來,《降臨》所“呈現(xiàn)”(區(qū)別于上文的“講述”)的主題,從來不是關(guān)于語言的,而是關(guān)于影像的。
影片中的影像媒介主要有兩種呈現(xiàn)形式:一種是新聞,人類的電子屏;另一種則是七肢桶文字的展示屏。
“新聞”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對普羅大眾的新聞,一類是軍方的實時視頻溝通。我們可以將前者視作一種相對滯后的、殘缺的、被揀選的新聞,那么后者則是相對實時的、完整的新聞。新聞作為物質(zhì)現(xiàn)實經(jīng)由影像媒介轉(zhuǎn)述的文本,人們從中習得的是滯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帶有價值導向的現(xiàn)實信息,是現(xiàn)實事件發(fā)生后被有選擇地整理成具備特別“意義”的宏觀敘事。
人們的恐慌,或者更準確地說,信息焦慮,大多是來自這種對現(xiàn)實認知的滯后。那么當人們能夠親臨現(xiàn)場直接目擊現(xiàn)實,是否就能消除這份焦慮呢?未必,那個叛亂的士兵就是最好的反證。無論Louis和Ian走向屏幕還是撕下防護服,攝影機總是會不厭其煩地給這個驚恐不知所措的士兵一個又一個近景鏡頭,即便艙內(nèi)的環(huán)境早已被七肢桶調(diào)至最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即便雙方的交流始終平和友好,即便他親眼目睹著這一切,卻依然選擇聽信經(jīng)由層層轉(zhuǎn)述受種種主觀因素影響的外部的新聞媒介,認為七肢桶是個需要解決的威脅。
人們不僅為了消除恐慌而不斷攝入新的新聞信息,還企圖從中獲得自身命運的指導——不僅恐慌“滯后”,更恐慌未知的未來。于是人們決定開始行動起來,也是人們常說的所謂“改變命運”。
在這位叛亂士兵的經(jīng)歷中我們能夠一窺電子屏統(tǒng)治下的全人類的認知模式痼疾:被新聞影像媒介所轉(zhuǎn)述前的物質(zhì)現(xiàn)實本身反倒被置于客體的地位,而轉(zhuǎn)述后的新聞卻被奉為權(quán)威,是物質(zhì)現(xiàn)實理所當然的代言。由此,表面上士兵襲擊七肢桶是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慌促使其試圖摧毀之以自保,實際上則是新聞媒介的意志代言人在親歷了另一種全新且未知的影像媒介所帶來的震悚后意欲清除異己以保證新聞媒介對現(xiàn)實信息的壟斷地位。
而女主角Louis卻因為習得外星語言——或者說,從新聞媒介的認知桎梏中成功抽身,習得了全新的影像媒介——從而獲得了通曉未來的能力,她已然獲悉了自己的一生,而“不再恐慌”本身對她而言已經(jīng)是莫大的恩賜了,她無需再試圖攝取滯后信息或是“改變未來”了。
我們暫且回到影片開頭,簡單梳理一下Louis在現(xiàn)實與兩種影像媒介間被拉扯、被牽制的歷程。
影片敘事伊始,一個跟隨著Louis穿行于學校中的橫移用淺焦將她與一旁的新聞畫面和正在觀看的一眾學生隔離開來,但她并未太過在意。
進入教室后,學生寥寥,她試圖宣告自己在空間內(nèi)的主導地位,鏡頭也很給面子地將她置于淺焦的正中央,虛化引起微小騷動的學生。但來自外部的信息鈴聲一再地入侵她所處的空間,此時鏡頭稍稍右移,使她偏離了畫面中心和焦點,不再占據(jù)主導地位,外部新聞以信息符號的形式成功入侵。
她極不情愿地打開電視,卻不自覺地從畫面右側(cè)走到了正中:由被動展示到主動攝取。此時的畫面并沒有直接呈現(xiàn)新聞的內(nèi)容,而是呈現(xiàn)一個從電子屏看向觀眾的視角:Louis與學生一實一虛勾勒出前后空間,而隨后的一個鏡頭則在視角不變的基礎下直接越過Louis,拍向她身后的學生,攝影機機位似乎完成了從屏幕空間向現(xiàn)實空間的一次躍進。
緊接著,警鈴響起,這一場景以一個教室后方的俯視大全景作結(jié),人們與代表著外部新聞的諸多電子屏被并置于同一景深內(nèi):在不斷地刺探和預告后,電子屏內(nèi)的新聞終于成功以其物質(zhì)存在形態(tài)轟然加諸于現(xiàn)實空間。
隨后,又一個深焦全景展現(xiàn)了顯然并不特別清楚現(xiàn)實狀況的Louis近乎無意識地被人群裹挾著前進的情形。
而緊接著又是一個慣見的聚焦于Louis的淺焦,幽暗的環(huán)境與嘈雜的汽車鳴笛聲皆反照為她的迷茫和焦慮。天邊劃過幾架戰(zhàn)機,她穿過擁擠的車流,回到車上,打開收音機。
但顯然僅憑聲音無法有效緩解過載的信息焦慮,她回到家中,打開了電視。
她如饑似渴地攝入已然滯后且不完整的新聞影像,電視不知疲倦地徹夜放送著。翌日,她照例去上課,而空空如也的學校令她再次意識到自身對現(xiàn)實的認知依然滯后于他人,于是她回到辦公室,繼續(xù)咀嚼無意義的影像垃圾。
黑格爾區(qū)分了三種時間:自然時間、動物時間和人類時間。自然時間是不斷變化的當下,是線性時間軸上不斷向前進發(fā)的那個點,是無可奈何的、固化的時間;動物時間是生物本能的時間,雖無法逃逸出自然時間的桎梏,但卻能夠包含過去的時刻;上述二者皆受制于當下,只有人類時間能夠打開自然時間的牢籠,面向未來,并創(chuàng)造新事物。
但并非身為人類就能體驗人類時間。受困于現(xiàn)實信息接收滯后恐慌的Louis,和影片中其他人一樣,實際上活在自我的自然時間之中,深陷于無法突破的當下時刻,至多在動物時間的邊緣依靠不斷攝入無意義的影像信息安慰劑茍延殘喘。于是我們看到,在影片展現(xiàn)的當代人類圖景中,上述分類已然畸變?yōu)椋鹤匀粫r間、新聞時間和觀眾時間。而后兩者僅僅只是一前一后盲目追隨自然時間的無頭蒼蠅,是一再滯后的自然時間的殘缺副本,在二者中,過去時刻與未來時刻都被無意識地放棄。正如現(xiàn)實中的我們一樣,日復一日地在手機上頻繁地刷著幾無實質(zhì)價值的、過目即忘的、熱度轉(zhuǎn)瞬即逝的信息。人類——電子屏時代的信息焦慮癥候群。
那么影片中有處于人類時間的角色嗎?比如尚將軍?比如那個叛亂的士兵?前者著墨過少不分析。后者的行為則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般可笑,當七肢桶飛船之外的所有身處觀眾時間的人們卯足了勁想要跟上新聞時間的進程時,他作為一個直接體驗自然時間的人,卻主動將自身降格為“觀眾”的一員,以“觀眾”的身份和認知試圖打破自然牢籠體驗人類時間,但事實上他所打開的并非自然時間,而是觀眾時間,他的行為至多證明了他是一個有參與現(xiàn)實能力的“觀眾”。
習得外星語言的Louis是體驗著人類時間的嗎?是,也不是。
當上校走入她的辦公室,連同著那支直接轉(zhuǎn)述自物質(zhì)現(xiàn)實的錄音筆——那仿佛轉(zhuǎn)遞的是凡間器物無法刺破的冰層之下的暗流聲,于Louis而言更是自然時間拋向她的誘人釣餌,她決定直接提出最終極的要求,即便有可能失去這一機會也不讓步絲毫。
入夜,依然是看新聞看到睡著。接著,觀眾與Louis皆在不知情的境況下,見證了一次起先頗具驚悚意味而后又被證明是虛張聲勢的“降臨”。
悄無聲息出現(xiàn)在黑夜中的光點以詭異的超平滑運動疾速逼近,而直到其燈光照亮房間如白晝,觀眾與Louis才能夠從規(guī)律的螺旋槳轉(zhuǎn)動的聲音辨認出這是軍方的“降臨”,而非外星人的“降臨”。這仿佛是導演開的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影片遲遲未露真容的七肢桶飛船則保證了這一玩笑的順利進行,也即導演有意識地讓觀眾與Louis的認知達成同步:皆束縛于其自身的觀眾時間中。
到達軍事基地后,作為 “觀眾”的Louis在一塊電子屏上目睹了以往日?,F(xiàn)實中無法目睹的一種奇觀:連通世界各地的實時新聞。
在進入七肢桶飛船艙體內(nèi)部時,Louis經(jīng)歷了一次重力場顛倒的“眩暈”,這“眩暈”則更早地作用于人們攜帶的電子屏。
進入艙體內(nèi)部, 在兩個詭異的滑動變焦鏡頭后, 攝影機開始大量地使用大廣角深焦鏡頭,以區(qū)別以往慣用的淺焦。這一轉(zhuǎn)變提醒著銀幕內(nèi)外的“觀眾”們即將迎接一種全新的影像媒介,以至于需要重新建立一種不同于以往的觀看模式。
至此,影片用前半個小時的篇幅,先是完整地呈現(xiàn)了Louis如何從滯后于“觀眾”,到努力跟上“觀眾”,到試圖爭取親歷新聞時間,再到最后抵達“新聞現(xiàn)場”的全過程,再在短短的數(shù)分鐘內(nèi)顛覆并重構(gòu)舊有的觀看模式。在詭譎的氛圍樂轟鳴下,我們與Louis一并目睹了一種新的影像媒介的“降臨”。
而影片在此之后的整整八十分鐘里,Louis再也沒有主動觀看那些為人類信息焦慮量身定做的新聞。
這一前后轉(zhuǎn)變的節(jié)點即是此處Louis初入飛船。它甚至不需要七肢桶潑墨書寫,僅僅只是目擊承載新影像媒介的屏幕就足夠顛覆觀看模式。觀看模式重要嗎?至關(guān)重要。男主角Ian經(jīng)歷重力場眩暈時摔的那一跤、向七肢桶介紹自己時脫到一半的防護服,都昭示著他與這種全新影像媒介間的隔閡,預示著他不可能全然領(lǐng)略其觀看模式,果然,影片在其后呈現(xiàn)了Ian觀看電子屏新聞的橋段。
甚至,維倫紐瓦為了提醒我們Ian觀看模式的未經(jīng)更新,還安排他作為一段近乎PPT式的推進情節(jié)的蒙太奇的旁白。這個較之整部影片的氛圍和敘事節(jié)奏皆格格不入的片段,幾乎成了公認的影片“敗筆”。但在全片皆以Louis為第一敘述視點的情況下,為何在這一關(guān)鍵的、疾速推進情節(jié)的片段里,選用Ian來做為全知視點般的旁白?
因為這一段的剪輯和畫面,實際上是明顯地在模仿電子屏新聞的敘述語氣。影片也不止一次地不惜將屬于電子屏的新聞畫面鋪滿整個銀幕,試圖道出這一片段敘述語氣的模仿來源。
而這樣一段迥異于影片整體的“新聞”片段,選用觀看模式仍舊停留在新聞觀看模式中的Ian來做旁白,恰恰是再適合不過了。甚至某種程度上,若觀眾覺得這一段是影片的“敗筆”,那么維倫紐瓦就成功了:正是有了影片前面出色的視聽氛圍營造和穩(wěn)健的敘事使觀眾自行搭建了穩(wěn)固的電影觀看模式,這一片段的新聞觀看模式的草率與輕浮才被應激性地感知。
至此,影片主旨表達所需的二元對立已不再是“人類語言”與“外星語言”,而是新聞觀看模式與電影觀看模式。
Louis最終得以打開自然時間,依靠的正是對這一全新影像媒介的觀看模式的習得,Weapon opens time!她最終進入的,是最為終極的人類時間,當下的牢籠被完全打破的時間,未來完全敞開的時間,“超人”的時間,或者,我們可以稱其為——電影時間。
她的一生如電影般凝固成一段已成定局的、可供隨意讀取的時間流,正如《降臨》這部影片本身,將開頭與結(jié)尾、過去與未來全然并置。
維倫紐瓦將原著中流于文本的“語言-思維”,成功在電影中偷梁換柱為“媒介-觀看模式”,這恰恰是最“電影”的改編!
而在影片第三幕,Louis運用這一觀看模式力挽狂瀾——仿佛是與電影本身達成了意志的合謀——所采用的方式,恰恰也是“電影”的方式:“最后一分鐘營救”式的交叉蒙太奇。
“蒙太奇擾亂了時間的流程,使之中斷,同時又賦予它某種新的品質(zhì)。時間的扭曲可以成為它的一種節(jié)奏化的表現(xiàn)方式。雕刻時光!”(《雕刻時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當風波最終平息,剛剛將新影像媒介的降臨視作滅頂之災的新聞媒介,在經(jīng)歷了一次想象性的危機后,終于從黑暗中一個接一個地慢慢顯形,匯聚在銀幕上,仿佛劫后余生。
諷刺的是,這場危機本身并不是由新影像媒介的降臨所直接觸發(fā),而是各國新聞媒介的操控力量之間的信任鏈的斷裂引起的。這一個個的不同國家的新聞畫面,即是人類紛雜繁多的語言種類的喻體。
居住在巴別塔中的人類,說著不同的語言,觀看著不同的新聞畫面,體驗著同樣的信息焦慮,消磨著同樣的觀眾時間,突然有一天,一種全新的影像媒介從天而降,開放給人類一個共同的學習平臺,給予人類一個統(tǒng)一的認知范式(觀看模式)以及消除信息焦慮的渠道,但這卻引起了新聞觀看模式的忠實擁戴者的恐懼與敵視,于是各國的新聞媒介在一次想象性的危機解除后,在同一塊銀幕上匯聚在了一起,達成了口頭上的合作與抱團取暖。戲用科長語:不是這種新的影像媒介帶來的觀看模式太危險了,而是舊有的新聞媒介觀看模式太脆弱了。
這一畫面的象征意味在于:這其實也不過是對新影像媒介的一次拙劣摹仿,但也唯有在一塊“電影銀幕”上,不同的新聞畫面才能短暫地放下猜疑匯聚在一起。電子屏導向分裂,銀幕促成協(xié)作。七肢桶文字展示屏=電影銀幕。
七肢桶飛船最后遁入云中,隨風而逝,正如它們毫無預兆地降臨一般。它們仿佛憑空而來,又憑空消失,沒有任何物質(zhì)現(xiàn)實的跡象表明它們曾經(jīng)的存在,只有經(jīng)歷了這一切的人類的集體記憶。正如在封閉漆黑的影院里降臨而后又落幕的電影一樣,人們走出電影院,只留存一段記憶。
而與其說Louis是一個敢于面對已知的未來的人,倒不如說,她是一位自覺的電影角色/演員。她在全片的身份轉(zhuǎn)變歷程是這樣的:新聞觀眾→新聞角色/演員→電影角色/演員。也就是說,在成為電影角色/演員之前,她需要先突破那被強加于自身的另一重身份——新聞角色/演員。
坐在監(jiān)視器后的軍方顯然就是這出“新聞”的“導演”,規(guī)訓著“新聞片場”的演員們的言行,將演員們束縛于透不過氣的角色裝束之中。以這層裝束觸探到的是陌異的詭譎氛圍,正如攝影機以主觀視點透過防護服面罩觀看到的七肢桶文字展示屏那般:模糊且扭曲;而在Louis脫下這層裝束后,影片對七肢桶艙內(nèi)的氛圍營造明顯舒緩了不少。
就像Louis在軍方的“執(zhí)導”下教給七肢桶的第一個詞是“人類”,第二個詞則是自己的名字——一個從集體重壓之中脫身而出并彰顯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新聞演員”從其角色裝束中掙脫出來成為電影角色本身的過程。
“They need to see ME.”這是個體的訴求,亦是電影演員/角色近乎獨白式的訴求。她脫下“新聞”的裝束,以其真實自我的電影角色的肉身而登臺,用電影角色的肉身去扮演這個真實自我,去成為這個角色本身。
在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不過如電影角色一般,注定被封存在已被雕刻的影像時間流中,她仍然選擇繼續(xù)將自己的角色扮演下去,正如那只明明能預知未來卻坦然接受死亡的七肢桶Abbott。因為她們知道,在自己身處的影像媒介之外,有一群說著不同語言的人,正在透過一個景框,學習著同一種影像媒介的觀看模式。這個景框被稱為銀幕,這種影像媒介叫電影。
影片落幕,七肢桶文字的展示屏與電影銀幕重合在了一起。
維倫紐瓦以其對影像媒介特質(zhì)的敏銳洞察力,綿里藏針穿刺出文本囚籠的孔隙輸送給影片以自由呼吸的介質(zhì),將原著主旨的概念嬗變與其作者風格和大制片廠商業(yè)訴求渾然澆筑于一體。
關(guān)于巴別塔中的人類憑何達成非零和博弈,關(guān)于新聞媒介統(tǒng)治下的人類認知桎梏如何找到突破的途徑,關(guān)于受困于無休無止的信息焦慮的人們?nèi)绾螌で笫鑼Ш透娼猓S倫紐瓦用《降臨》為我們開出了一記處方:去看電影吧。
外星人教你書法 美國人教你說中文
特德-姜的這部小說并不適合被視覺化,但目前的處理確實深得原作的意境。外星人的語言猶如東方水墨的閑筆,如霧如煙,瞬間呈現(xiàn)一切意義旋即消散。它講述了溝通與隔絕,我們都被困在某一種自以為是的文明和偏見之中,它呼吁溝通和交流,它拆解了時間。與其說它是科幻,不如說它更像哲學。
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究竟是禮物還是詛咒。掌握看透生死的本領(lǐng),到底是福音還是災禍。人類如嬰孩腔體似子宮,慕光而行習得他族之語,潑墨般的圓承載著復雜信息,回環(huán)非線性的時間又曾在哪個節(jié)點,碰撞出新生。你從睡夢中醒來,讀懂了異星的讖語,悟到了愛人的離開。你的一生看得到終點,卻走不出時間。
氛圍不錯,音樂也不錯,很小的一個科幻片,明知結(jié)局仍要前行的旅程。
開頭5分鐘就瞬間入戲,情緒渲染太到位了,以至于飛船降臨、語言溝通都略顯沉悶,好在最后又把開頭的情緒推到頂點……切入點極小,而主題極大,絕對不是今年的《星際穿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更像《生命之樹》。如果你已知故事的開頭和結(jié)局,還會享受其中的過程嗎?生活是個周而復始的命題。
在人性這個古老的命題上,它講的依舊是“如果”的問題,如果你能預見未來所有的悲傷,你會怎么做?你會如何去面對,如何選擇生活?有些人會逃避,有些人更加珍惜當下的點點滴滴,很有哲學意味。這只是電影要講的一部分,關(guān)于語言和溝通的缺點同樣引人深思,導演的反類型處理更加的高明且作者化。
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話.我們的語言跟我們的文化一樣混亂。
Hannah,你知道嗎,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比小說更神棍,文藝版克蘇魯。外星人:我們來打... 中國人:打麻將啦!美國人:打仗啦!Louise:打字?外星人:打...打個招呼。美國人這次從中國人和毛子手里救下地球,表示維護世界和平還要靠我。
商將軍竟然能聽懂女主說的中文,商將軍才是了不起的語言奇才!
好萊塢主導話語權(quán)時代,外星人開口便是英語,這部以純語言學角度切入,探討不同物種和個體間的情感關(guān)系,以及線性時間和自由意志的悖論,歲月流逝不枉此生。全片基調(diào)神秘唯美舒緩憂傷,將抽象情感以夢幻般具象視覺符號表達。開幕至今看的五部居然都涉及中國,且都作為強權(quán)他者形象被提及,科幻更如此。
“大豆價格將第三個月繼續(xù)下跌?!?/p>
娓娓道來的一部科幻片,Amy那段中文真的不考慮配個字幕么。。。
原著的核心還是保留了,拍得唯美憂傷。還是想吐槽中國部分,艾米亞當斯那句中文到底是什么鬼?
3.5 一開始挺玄的,結(jié)果格局越來越小,看完想想這都算不上啥科幻片了,其實是個被問過很多遍的問題“假如明知未來會由幸福走向黑暗,你還會不會選擇同一條路”這樣一個本質(zhì)小清新… 跟外星人嘗試溝通這大設定并不新鮮,而且故事講著講著真有點神棍了,還好整體氛圍還算真誠吧
我特么就想知道那句中文是什么
不是最好的科幻片,但是最好的科幻文藝片。維倫紐瓦不管接手什么題材,總能不動聲色的把它變成自己的風格。因為沒讀過原著,反而get到了那種一眼望穿時間長河的悲哀。PS如果這片是太空神棍片,那“星際穿越”豈不是...
實名反駁最贊說是比較失敗的改編,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今年最好看的科幻片
維倫紐瓦就是這么克制,深沉而內(nèi)斂,觀感就像小時候我們好奇地進入一個未知山洞一般,頭尾形成閉合的環(huán)。整個故事里,科幻只是外殼,母女情感才是真正的哲學的內(nèi)核。導演剛開始就簡潔的鋪陳出情感楔子,然后直接進入故事,干脆,打破時間線,并留下想象空間。4
2016年,是四川人的勝利之年:1.川普當上美國總統(tǒng),向全美國推廣四川式普通話,2.年度大片《降臨》里,外星人來襲,中國官方的第一反應是邀請他們玩四川國粹:打麻將。四川,全宇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