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德國重低音
美死了!
這是我看的第四部德國電影,一個很大很大很關鍵的里程碑,第三部是Phantom Pain, 從此以后,對那個國家都開始刮目相看肅然起敬駐足側目以及等等。當然也有之前若干年的耳聞積累,比如德國人對二戰(zhàn)的態(tài)度,比如德式嚴謹,比如青島殘留的建筑,幾十年后下水道都還是那么結實靠譜。比如德國的耳機,或者...男人?哈哈,跑題了。
每個畫面,色彩、角度、轉換,每一秒的配樂,男主角的表情(那個身材線條實在銷魂)動作甚至抬頭低頭戴耳機摘耳機、甩相機、選角度拍照、轉身、背影、斜挑上去的眉毛,意大利的古建筑,大樹,羊群,一切都那么完美,連著音箱看,每次他戴上耳機,我都醉在某些富有彈性質感十足的旋律中(比如Portishead-The Rip, 比如Iron&Wine-Freedom Hangs Like Heaven),腦子里突然浮現幾個字“德國重低音”,...完美而迷人的藝術品,雖然看到一半時我還在迷茫,但那些畫面那些配樂帶著深深的粘性將我牢牢吸住,感官享受第一、小心臟老是飄很遠、白天黑夜都能帶著對生命的滿腔真誠走神的人怎么能抵抗這種吸引。
而最起碼,我可以很癟三地形容:這些德國電影看起來就像手里把玩一件質量上乘質感十足的物件,買一次用一輩子那種。
再說內容。題目有點大,自我的遺失,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究竟的追尋與探索,死亡對于生命的意義。看得出趴在樹上睡覺的男人對生命是多么滿懷真誠。
“你相信能看見的東西嗎?”
“我只相信看不見的東西,上帝、愛情、生命...”
愛情和生命看不見嗎?我覺得能看見,在這些完美的畫面中,還有,當你擁有它們的時候。(上帝?對不起我壓根沒覺得它是個什么玩意兒)
死神說“我被世人誤解至深,要知道我不是一條死胡同,而是一扇門...”,沒有他,人類怎樣詮釋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就像他說的那樣,他的面孔就是每個人的面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刻畫出來的死神,用來懼怕,或者眷戀生命,而不巧的是也許大多數人最后見了他老人家才會對生命有個不太癟三的理解吧。
誰知道呢,反正你看看,咱有什么理由不解開心里各種的小九九,用愛和自由滋養(yǎng)起一顆大大的心,在迷茫和恐懼的時候問問自己:你在害怕什么?Go into the wildness of life, smile at the moment you find yourself there, with all the answers.
2 ) Wim Wender again
Compared to the powerful music and shots in the film, the thoughts about death and life is too cliché. Anyway, it is a Wim Wender film.
3 ) 從西裝天使到西裝死神,以及……
1
《柏林天空下》的“西裝天使”著實驚艷。
這里,又一次,文德斯故技重拾,來了“西裝死神”。
當然,這是向被死神帶走的伯格曼致意,向《第七封印》致意。
同時,也緬懷了自己的西裝天使。
其實,天使和死神,又有什么區(qū)別?
他們都穿著西裝,以聆聽人類的心聲為消遣,還免不了被人類的生活誘惑。
天使要變人,死神要拍照。
2
那個扭曲的,漂浮的鐘表,自然也是來自《野草莓》里的那個沒有表針的鐘表。
它們的時間都生病了。
3
“Shoot”。
這個詞,懂點英語的電影人都喜歡拿來做點文字游戲。
它是“拍照”,也是“射擊”。
彭浩翔因此玩出了《買兇拍人》(You shoot, I shoot),暴得大名。
這里,那個男人給死神拍照,死神也向他射出死之箭。
都是一個Shoot。
當然這個詞,也讓人想起《放大》。一個記者無意間Shot到了一次Shot。
死神在Shot了伯格曼的同時,也Shot了安東尼奧尼。
4 ) 尷尬地說兩句
這真是一部美得讓人想死的電影
這真是一部深得讓人想死的電影
這真是一部讓我喜歡得要命的電影
這真是一部讓我糊涂得要命的電影
that's all
5 ) 《帕勒莫獵影》:疏離的詩意,直白的寓意
(芷寧寫于2009年11月13日)
年少時聽電影錄音剪輯《德州巴黎》,記住了金斯基(當然,記住她也和80年代初國內公映了她主演的《苔絲》有關),同時,還記住了文德斯這個名字。再后來,因為盤點影視中的別樣天使,關注了維姆·文德斯的《柏林天空下》,去年文德斯攜《帕勒莫獵影》而來,再次吸引了影迷們的視線。
將片名《The Palermo Shooting》譯為《帕勒莫槍擊案》多少有點怪,Shooting,可以是射擊、打獵,也可以是拍照,鑒于片中的“射擊”來自于“死神”的透明弓箭,似乎和槍支不挨著,而男主角的職業(yè)是攝影師,在意大利的帕勒莫,他進行了一段特殊之旅,故而臺譯的《帕勒莫獵影》更為貼合。
影片通過攝影師的身心體悟所見所言來表達對死亡對時間的思索,其內涵不算深奧,更談不上晦澀,很多東西都表達的直白而直接,就像文德斯一貫做的那樣,他執(zhí)導的影片通常都在探討命題和被大眾接受之間游走,而且火候把握得還行,沒有奧義曲折深刻到令觀眾棄片暴走,也沒有通俗成普片,文德斯用自己特有的鏡頭語匯,展開敘述,每到影片中后段,其特點會愈發(fā)鮮明,疏離而流浪,梳理并剖白,光影交織于思索的紋理間,虛空感和落地感同時襲來。
在《帕勒莫獵影》里,維姆·文德斯沒有全“吃”老本,雖然所述命題是他一貫專注的宿命、死亡、時間、神話、愛情,但很多場景的表現手法都有年輕之感,并且淺顯易懂。比如影片前半部分,男主角蜷縮在床時,身體與床的比例變換著,再如男主角仿佛縮小了一般呆坐在床頭柜上……這些畫面的運用有些許的“稚氣”,卻又在光影流轉之間體現出一種洗練達意,從而形成一種微妙的新鮮感。
喜歡那像取景框一樣的居室窗戶,雖然那樣的取景有一種將現實虛化又凝固的感覺。喜歡那所有窗戶呈不規(guī)則狀的方塊公寓,仿佛一切能會有變化,而事實上,如同所有的鋼筋混凝土一樣,它暮氣沉沉……所有這些景象都用來襯托男主去帕勒莫之前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失落、迷失又疏離,還有,不在乎生命,卻又懼怕死亡。
到達帕勒莫,新鮮的物事,街頭的游蕩,讓男主角用另一種心情和視角來取景拍攝,甚至可以為了拍一只害羞的羊而守在街邊,在遇到女主角之后,他的心態(tài)更是發(fā)生了改變。影片用不同的節(jié)奏和色調來表明這些改變,之前音樂耳機不離身,拘泥于自己的世界,孤獨而自閉,之后有了悉心交流和觀點共通,耳機消失了。鏡頭畫面的改變更為明顯,之前表述攝影師的生活,畫面Fashion,卻透著股子冷寂,之后在帕勒莫,色彩逐漸變得溫潤鮮活,整個鏡頭也轉為恬然平靜,特別是街頭集市那段,具有生活的氣息。
男主角和很多生活在都市的藝術男一樣,有睡眠困擾,片中的睡眠仿佛是另一種思考,而夢境便是思考的內容。在帕勒莫街頭,男主角很容易就陷入短暫的迷夢,而每個夢里都有死神參與。最后,當他終于看到死神的臉時,死神侃侃而談,指責他對生命缺乏敬畏之心,表述死亡只是一個出口,每個人體內都存在著死神等觀點,還捎帶的嘲笑了自負的攝影師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數碼相機。
在游歷途中,男主角遇到的人都有明顯的寓意,如牧羊人,預示著宗教里的牧師。男主邂逅的一位用老相機拍了40年帕勒莫的老太,則仿佛一位開導者,兩人在彩虹下交談,她用鏡頭記錄下的男主角離去面向遠山的背影,這是該片個人最喜歡的定格。至于女主角,古壁畫修復師,則似乎代表著愛情和復原?;蛟S在文德斯看來,愛完全可以修補一顆迷失破碎的心。
而女主角獨坐祖母故居于黑暗中哭泣的鏡頭,又似真正意義上對流逝對死亡的宣泄,她提早趕到故居獨自承受獨自排解的行為,似在表明,人生的很多問題需要當事人自己想明白,別人替代不了。順便說一句,喬凡娜·梅索茲毆諾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表演,因為改編有偏失的緣故,令其演技不夠凸顯,在《帕勒莫獵影》里,這段哭戲很到位。
文德斯以此片向07年逝去的英格瑪·伯格曼和安東尼奧尼致敬,在片中,能看到他向大師《第七封印》等片致敬的痕跡,不論死神,還是牧羊人,甚至包括時鐘。
(該影評博客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0222658_d.html)
6 ) 當你拍照,死神來了
電影Shooting Palermo的中文譯名《帕拉莫槍擊案》是對觀眾的誤導。Shooting這個動詞在這里的確是雙關的,它既可以是shooting a picture,拍照片,說的是主人公芬恩,也可以是shooting an arrow,射箭,那是電影里死神的象征。雖然開槍用得也是同一個詞,shooting a gun,本片卻與槍擊案毫無關系,然而,開槍或射箭與攝影的動詞是一個,微妙地講出了“拍照”這一動作的攻擊性。與之前的影評不同,我認為這部電影并非討論講死神、死亡,而是徹頭徹尾在講攝影,更確切地說是,在質疑攝影。
攝影師芬恩在片里是個呼風喚雨的名家,有自己的高科技工作室、豪華跑車、與名流明星的交情、與世界各地美術館的長期合作??但是,光就我們看見的他的表現,與一個普通業(yè)余攝影愛好者并無太大差異:首先是個器材控,他擁有各式各樣老式新式相機,包括他的手機;最讓他看起來像一個業(yè)余愛好者的,是當他來到古老神秘的西西里小城帕拉莫,作為一個游客,相機代替了他的眼睛。遇見了好風景,眼睛在上面停留的時間僅僅為做出要不要拍照這個決定那么長,拍下了,似乎一切就可以了,然后下個風景。美好的景象于是變?yōu)樗夭?,文化、歷史、風土人情似乎都可以是紙上影像,連那只門口的羊都看不下去了,芬恩一端起相機,它就逃進屋里。
為什么拍照?為什么熱愛攝影?那個在公園草地上放羊的紳士牧羊人說,他喜歡時間過得慢。很顯然,芬恩也喜歡,草地上那棵樹是他的精神家園,而比躺在樹上睡覺更慢的是,將時間凝固下來,即,攝影。而時間的凝固從另一層面上講,你再也感覺不到時間的進行了,那是你死了。于是,對拍照,也就是對凝結時間的癡迷,為芬恩招來了死神。
死神對芬恩頻頻放箭,恐怖連連。芬恩不解,當他最后得以與死神對話時,忍不住問,為什么要選擇他。死神答曰:“你先射我的?!币稽c都沒錯,只不過這里用來shoot的工具,不是弓箭,而是照相機。此般是要說,實際上,兩者的特性是一樣的:都是一者對另一者的單向動作,都是趁人不防備之時,都造成了時間的凝固:照片和死亡。
攝影和死亡的聯系是很多評論家們(桑塔格、巴特、克里斯蒂安-麥茨等)達成共識的。除了上述提到的都是時間的停止以外,很多人用照片來懷念死者,照片于是成為了生死相隔的最重要媒介;另外,最基本一點就是攝影的性質與死亡相似:“靜止和無聲不僅是死亡的兩個客觀方面,而且是死亡的主要象征,是死亡的隱喻?!?麥茨:《攝影與戀物癖》)
而死神究竟想要殺死芬恩,還是僅僅意圖阻止他拍照,其實很明顯。一次箭打飛了他的相機,并在上面留了個大窟窿;另一次,他被箭射中倒入海中,然后人被救出,而相機永遠留在了海底。最后芬恩與死神的正面交涉是這部電影的匪夷之處,我們能夠確定的是,首先,死神存在于我們自己體內,芬恩對攝影對死亡的執(zhí)著使他與內心的死神斗爭;另外,死神詼諧評價數碼相機:“不是你自己在找目標,而是它在控制你”,事實上,對于一切相機來說,取代了人眼“看風景”,難道也不是一種控制么?在攝影界也有所名氣的文德斯這次通過這部影片反思了攝影。它究竟是帶給我們更多、是我們感官的幫手?還是具有攻擊性與毀滅性的?
當芬恩與死神對峙從而劫后余生時,他醒來,身邊是異國戀人,他從前想要用相機捕捉她的美貌,而這次,他選擇用眼睛看她,他似乎見到了從前未察覺的美。你以為只有在紙上留下復制才能珍惜美好的風景,而其實,當一個機器阻隔在你的眼睛和風景之間時,你已經失去了它。
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能更好的活著
美輪美奐的makina膠片機廣告片兒。
維姆·文德斯
matrix里的上帝
ost好
加長版67廣告您好
文德斯用圖像解讀世界
文德斯絕對是資深ZB大師
桑塔格之攝影與射擊的誤讀
三星半,門德斯的異想世界,本以為是個關于創(chuàng)作焦慮的電影,后面卻轉向了死亡與致敬。
文德斯旅程的又一個小標記,故事和【里斯本故事】有點像,只屬于共享這些秘密的一小部分人
超現實
裝逼片
拿相機的男人。
9D-D9 電影結尾 字幕出:獻給我們放映本電影那天 死去的兩個人:英格瑪.伯格曼、米切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文德斯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才華自己還意識不到
很哥特
什么狗屁中文翻譯片名...
每個靜幀都是大片,每個細節(jié)都是故事,除了劇情無聊以外,簡直是文德斯的攝影神作!ps:妹島的空間絕對的上鏡
蹦著米拉姐去的,結果只是孕婦客串而已,回歸正題,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內心的恐懼,自己就成為死神的化身。然而戰(zhàn)勝一切恐懼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