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切將就
記得以前看過厚厚一本訪談錄,于是對《Velvet Goldmine》不會那么感冒。時至今日,腦海里還留有新鮮的《Factory Girl》印象,不可否認,個人是沖著Guy Pearce而看的這部電影,除卻這個亮點,對那些個過分戲劇化了的三角戀只得做快進處理。
某個被我遺忘姓名(約莫著是Sterling Morrison),屬于那個“時代”的樂手曾這么評價Edie Sedgwick和Andy Warhol的感情:Edie看似自由的愛戀其實埋藏著對被壓抑的藝術性的不甘。直白點而言,無非是Andy的理念太過咄咄逼人,以當時已成氣候卻還未涉及內涵的Bob Dylan為例(按照目前的解釋,Bob Dylan的音樂元素給了The Velvet Underground藝術靈感,而Andy Warhol是他們的樂隊經理),Edie很容易被柔軟的夢幻及灑脫的快感所征服,而這些,都是Andy所給不起的。
影片中適當地采用了波普色塊(在藝術界,這是Andy的標志),蒼白而壓抑的宣泄,似乎讓人看到了個別樣的大師。剔除某些凡人質地,將三位主人公的某方面特性充盈放大,這無可厚非,你不可能靠一部《戲說乾隆》來認識真實的皇帝也是一個道理。但標榜自己是歷史的回顧,甚至爆料稱唯一幸存的Bob勃然大怒,似乎就過了點兒。這理兒不能明說,給幾個暗示就成,而影迷歌迷倒也樂得“窺探”那些所謂的真實。
把存在的人物走馬觀花般塞進一卷盒子里,當時和Andy相看兩生厭的人大抵都會啞然失笑吧(那幾個段子也極為有趣,若改編搬上銀幕,倒也不會失了身份。顧慮到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還活著,調侃的難度略增)。不過即使被編排了進去,那些個大人物也不見得會重視多少,始終保持沉默的David Bowie和Iggy Pop就是很成功的一對兒楷模。
無論如何,演員們的造型還是說得過去的,一張張臉兒都好似昨日重現(xiàn)。Sienna Miller更把這位藝術女神對感情的態(tài)度演出了七八成(其他的也就沒必要頂真了吧),要連個抽煙的姿勢都學了去,若非在生活中就有相似之處,倒也怪不容易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段1971年的歷史采訪,結合先前的種種認知,個中滋味,也就在不言之中(快瞌睡的自己,就在Andy停頓整理思緒時,陡然淚流滿面)。
2 ) 我們同一天生日
常懷疑大家對 Edie Sedgwick 之死心懷愧疚,今天才對 Kate Moss 如此寛宏大量。若不,怎么同是 it girl、各路大師女神繆思同樣濫藥但卻有著如此回異的下場? [話分兩頭,說實話自咸豐年前莫斯小姐搭上尊尼特普 (是為特普先生的黑暗時代) 已對其好感全無]
1. Edie Sedgwick 與 Andy Warhol
透過反映導演主觀的電影來評定 Warhol 的價值是我的輕率,我委實是不懂 Warhol 的成就;但就其物化身邊人事物、把自己調整成產品的卷標再作商業(yè)銷售的技巧而言,今天的 Tom Ford 實在不過爾爾。
Hayden Christensen 的角色說 Warhol 不過是利用 Edie 而她根本從未看清世上事物的真實面,Edie 所受的沖擊直是不能言傳。由成長經歷慢慢培養(yǎng)建立起來的 ego,很大一部分來自外界的肯定與同輩的認同。一個自己很愛,另一個自己一直崇拜仰慕并倚賴 (也給了她最重要的肯定);他們卻都不理解 Edie 對萬事萬物抱持完全信任態(tài)度背后的危機,也沒有愛她愛到完全擁抱她所有的地步??床怀龃似渲械乃毫雅c掙扎而雙雙放手的兩人,完完全全毀了 Edie 的人生。
愛 Edie 的心疼她一下子失掉對她而言不可割失的二人,愛 Warhol 的會辯護說其情感與 Edie的同樣脆弱而纖細因此才嚴重地保護自己完全抽離。Edie 跟 Warhol 走在一起,根本是極端相似的因子聚合。
2. 敏感足夠殺人嗎?
把 Edie 看作容器,她對身邊人的愛與信任從無所謂的半滿或半空,她只想有更多更多的人跟她在一起,在得到的同時她也樂于分享彼此寵愛著的感覺。如此的女子,放著她不管任由她如形隨影聲嘶力竭都視若不見,她心中的痛慢慢就變成黑洞吞噬意志。抑郁患者不見得全都管有自殺傾向,倒是,更常感到無能為力而逃避現(xiàn)實不求茍全。
對藥物的倚賴與沉淪在另一角度看恰是放縱感官從而麻木自我。頭痛管吞阿士匹靈,胃痛管吞胃藥,情感上的痛卻是無藥可治;只有迷亂所有的感官讓思考都進行不了她才悄悄感到寬慰得到一刻安寧。她不是不要救自己,只是實在無能為力,無能為力于找到能堵住黑洞的溫熱大手。
3. 電影的社會意義
看戲總是無法抓住電影的重點,或脫離影像表面閱讀更深一層的意義,我看到的只是我想看的東西而已。Film as Social Practice 就曾指出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取決于他們對理解電影的經驗或技巧,是以才有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電影門類。Factory Girl 無疑是靡爛有余內容不足,但就反映 Edie跟 Warhol、男友、家人以致朋友關系的不圓滿所造成的抑郁后遺,在我看來倒是有令人印象鮮明的描繪。
Background Music: Hated Because Of Great Qualities – Blonde Redhead
3 ) 若你也愿意用漫長而重復的生命去換取一場奢華的夢
話說世上無難事,只要不要臉。
如果把每個人最內核的東西挖掘出來再擴大看,都是一個獨特的樣本、就是一股潮流、甚至成為一個明星。
執(zhí)著于自身理想或者幸運的人可以自己找到那個點,去成功、去毀滅。
但還有更多的美麗是借助別人來發(fā)掘。
edie是幸運的,她擁有異于大眾女子的美貌與靈性,于是一出場便贏得了潮流制造大師的傾心。
后來她們都紅了。
后來她被拋棄了。
后來劇情急轉直下。
到底是她太過慷慨?不懂算計?還是混錯了圈子?
影片末尾時候有一個鏡頭是edie剛離開藝術學校時候sid為她拍的照片。
那時的edie完全是一副踏實未開化的樣子,她就是那種一心想要變壞的好女孩,身上有著生澀的努力,眼神里有令人擔心的火苗。
還記得第一次為了見到andy而細心準備的妝容,這場悲劇到底是無意識的蝴蝶效應還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飛蛾撲火?
命運被把握在別人手里,而且是一個也不是很能把握自己方向的、不夠男人的男人的手里,那么,從她成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陷入迷失自我的深淵。
如果她從一開始只是安心地畫畫,或者后來隨某個搖滾歌手找到生活的意義,擺脫那些流行的、虛偽的、吞噬時間生命乃至美麗的毒又會怎樣。
但是她沒能及時清醒,于是她成為了一個每個年輕女孩都夢寐以求的標志。
像紅白相間批量生產的可口可樂易拉罐、夢露或者其他人五顏六色大幅版畫海報、一代又一代供人娛樂、崇拜、窺探的神奇偶像。
但是如果不去瘋狂的揮霍,我也想不出edie那樣明耀的美麗又該如何消耗才能老得其所。
美麗的好像天生就該毀滅,在最美的時候作為一道無法挽回的傷被封藏起來,再加以時間的醞釀就擁有了傳奇的沉香。
話說,看了太多美麗人兒香消玉殞的故事,讓我一度以為奧黛麗赫本也理所應當是死于非命的。。。
電影畢竟就是電影,比如真實的edie與某個搖滾歌手的愛情并不像電影里描寫的那么純真無暇。真實的她經歷的或許更多,再想了很久才終于覺得已經沒有可能再挽回什么了。
不喜歡女主角臉上自帶的悲苦的表情,很多人覺得她缺乏edie的靈和灑脫,但這也已經不重要了。
電影里講述的除了女人的故事,還有令人興奮的美國夢,當然還有美國夢的陰暗面。
反正,但當字幕映出,電影落幕的時候,我聽見我的心對我說:夢醒了。
4 ) 入戲
工廠女孩看到奎恩的時候,目光呆滯,她不知道自己將面臨的是什么,知道那個瘦削的人說了句我要去工作了,走上臺去,口琴聲響起來,她目光依然呆滯,可是眼睛中折射的那星星點點是掩飾不住的興奮。她知道,就是了。杜拉斯曾經有說,一切一切都是從那光鮮的面容開始的。
這些都是浮華,這些都是虛名,這些都是各種恣情的揮發(fā),你無從知道,你僅僅是太快樂而忘記了痛苦,你的臉上寫著宿命,無論如何,你還是太入戲了。
奎恩,一個玩家,他可以用沙啞的嗓音評價你,評價你的一切,安迪,一個自戀者,可以用冷酷的回應敷衍你,而你就那么入戲的愛著,愛著這樣的兩個人。
說吧, 入戲,其實是你太懶惰,你太容易沉迷,你太輕信,你太放縱自己的眷念,你不愛自己,你愛那么多人,就是不愛自己。你揮霍的是自己的性命。在這場人生的戲劇中你太投入,都忘記了自己。
所以那么多人可以輕易的把你納入生命,然后輕易的離開你,你到最后無一依靠,這是你自找的,你自己都不珍視自己,別人如何疼愛你。
你身邊的那些那西索斯,沒有教會你愛惜自己,你的美麗你的善良你的才華都被那些人照著水中的倒影然后吞噬掉。
誰叫你那么入戲。
5 ) 《工作室女孩》:瞬息荼蘼
(芷寧寫于2007年7月30日)
或許是知道自己人生苦短——手相師告訴她,她的生命線是斷開的,活不過30歲;或許是有過不堪回首的成長期——性騷擾、厭食癥、抑郁、治療;再或許是重要選擇判斷的失誤;伊迪·塞奇威克肆意揮霍著她的生命,就如同她肆意揮霍著金錢,于是,她那短短28年的旅程便如曇花一現(xiàn)般耀眼瞬息,又如火紅罌粟般開得絢爛而荼蘼。
如果說,上世紀60年代,她的裝容是年輕女孩爭相模仿的對象的話,那么她對風尚的影響延續(xù)至今,如今的時尚T臺上,隔三岔五地就來個向經典流行元素致意的回潮,如煙熏妝、長吊墜大耳環(huán)、長下擺襯衫、露背臀連身裙、掛滿首飾的緊身衣、裸身穿皮草等等。作為《時尚》雜志曾經的平面模特,被譽為60年代青年運動風潮的代表人物,以及“波普之父”安迪·霍沃一手打造的“墮落繆斯”,伊迪·塞奇威克短短的半醉人生里充滿了的故事和傳奇。
1943年伊迪出生于加州的一個即超級富有又歷史輝煌的家庭,家中擁有農場和油田,然而上帝給了他們財富,卻讓他們不幸,塞奇威克家族有精神病史。伊迪自8歲起就不斷遭到父親的性騷擾,兩個兄長都因精神疾病的困擾而早早自殺或車禍身亡。伊迪的青春期如同惡夢,她曾目睹父親和鄰居有染,便告知了母親,然而父親卻說她有幻覺,把她送進了康復中心,在那里她經歷了此生的第一次以及墮胎之痛。后來,伊迪前往英國追尋藝術夢想,21歲時,她離開劍橋藝術學院去了紐約,不久便認識了安迪·霍沃。
影片從1964年伊迪(西耶娜·米勒飾演)離開劍橋開始,著墨于1965年遇到安迪·霍沃(蓋·皮爾斯飾演),開始參加獨立電影的拍攝并成為明星,以及她和鮑勃·迪倫之間的愛情。在片中,鮑勃·迪倫被叫做丹尼·奎恩,由海登·克里斯騰森飾演,他一張口模仿迪倫說話的腔調,就差點讓本人笑噴。作為伊迪·塞奇威克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愛過的男人,如今老邁的鮑勃·迪倫對往事重提十分反感,甚至憤怒,并為此打起了名譽官司。
片中,伊迪認為丹尼·奎恩的歌充滿了智慧和思考,而丹尼·奎恩對伊迪說,全世界的人都追逐模仿你,叫你的名字“伊迪·塞奇威克”,(他指著她的心說),但是你這里是空的,你和安迪·霍沃制作的那些可笑的罐頭沒什么區(qū)別。從此,伊迪的心便迷失了,落入此生唯一的愛中。
敏銳的丹尼在得知安迪·霍沃從來不付給伊迪片酬后,便指出安迪·霍沃只是在利用她,遲早會丟棄她,要求伊迪跟他走,但是,伊迪認為她和安迪是朋友,她選擇了留下。事實證明丹尼是對的,而這次錯誤的選擇讓伊迪后悔終生。
聲稱“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名人”的安迪·霍沃一手打造并捧紅了伊迪·塞奇威克,也最終令她身陷絕境。初見伊迪,安迪便邀她出演他的電影,加盟他的“Factory”工作室,他看出這個出身富貴的年輕女孩有故事,也有潛力。當伊迪與丹尼陷入愛戀時,安迪這個永遠面孔慘白,戴著銀色假發(fā)和不變眼鏡的雙性戀男人極力反對,表現(xiàn)出吃醋的一面。伊迪在所謂藝術名流聚會的場合沾染上了毒品,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之后,安迪找到了一個酷似伊迪的女孩來替代她,且開始力捧從東柏林來的樂隊女孩……
伊迪被徹底地遺棄了,沒有錢(嫌她是癮君子的父親斷了經濟支援),又找不到新工作(很多人不屑于采用安迪·霍沃的道具),公寓失火,伊迪的手腳被燒傷,而此時丹尼已婚了,身為有婦之夫的他只能繼續(xù)自己的生活。身無分文的伊迪去找安迪·霍沃理論,安迪表示他已給過她50美金。而當年每次的外出揮霍,伊迪都搶著記在自己的帳上,仿佛這樣做她就能擁有永遠的友誼和成功似的。吸毒、酗酒、潦倒、邋遢、傷殘的伊迪為了生存和不認識的男人上床,任由他們對她的身體肆意拍攝,磕了藥的她只能迷迷糊糊地看著那些人拿走她的銀器和貂皮大衣……
當老友Syd拿出她當年笑容燦爛健康美好的照片,問她是否記得這個女人時,伊迪流著淚說:“我不記得她?!彼艹鲇嫵誊?,在街頭狂奔。那個當年在劍橋對繪畫藝術有著美好向往的女孩早已逝去了。雖然曾經丹尼認為她有才華,鼓勵她重拾畫筆。
伊迪渴望新生,她在戒毒中心接受采訪時,平靜地說她有信心和毒品打一場持久戰(zhàn),她相信她能。但是,她最終于1971年秋因吸毒過量而死,電影中說她最終因藥物過量死去。
片尾,很多藝術家紛紛對伊迪發(fā)表了看法,有人認為她是所有女人悲慘命運的集合。有人認為她的確是被利用了。更有人說——她是個容易信任別人的人,只要你對她說愛她,她就會加倍熱情地說愛你。在伊迪死后的第二天,有媒體采訪安迪·霍沃,他對她的狀況和死訊回答的前后矛盾,又解釋說——對于伊迪·塞奇威克,我不太了解她。然而當年,安迪·霍沃對伊迪的夸贊(事實上,安迪對每個漂亮的人都這么夸)則讓這個白羊座女子信以為真,以為他就是賞識她才華的真正朋友。正是這個朋友,伙同她的另一個朋友Chuck在電影拍攝時,用強迫問答的方式揭開她小時候的傷疤,讓她痛苦,并且在她陷入危難的時候,冷言冷語,袖手旁觀。
整體感覺該片多多少少帶有主創(chuàng)們的個人情緒,對于一個不幸來到這個世上,又在花好之年離世的人,對于一個吸毒致死的昔日波普明星,對于一段著名的名人戀情,在外人看來,或許都是霧里看花吧。
順便提一下,自從和未婚夫著名的英倫小生裘德·洛的公開分手后,西耶娜·米勒似乎會演戲了,較之詹妮弗·安妮斯頓以及妮可爾·基德曼的經驗,米勒貌似頗有星途了。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1286511_d.html)
6 ) Edie Sedgwick,“青春地震者”
Edie Sedgwick,傳奇的1960年代反叛富家千金,Andy Warhol那著名的“工廠女孩”,《Vogue》當年稱呼她為“Youthquakers”(青春地震者,造詞功力了得。。。。),這位在28歲就香消玉隕(吸毒過量)的60年代潮流偶像,直到今天仍在被Christian Dior這類一線品牌奉作神靈祭拜。
關于她的傳記片我看到的就有兩部,一部是1992年的《Girl On Fire: The Edie Sedgwick Story》,而最新的一部就是2006年底上映的這部我今天看到的《Factory Girl》,這部電影上映時還被影片中她的前男友的律師給告了,說是影片影射她的死是因為這位男友。這位男友是誰呢? 就是我們大名鼎鼎的Bob Dylan大叔了。而Bob Dylan當然不是她唯一的男友,人們說Jim Morrison和Mick Jagger都曾拜倒在她膝下,而“地下絲絨”這種傳奇樂隊也和她關系密切(片中,Andy站在臺下望著地下絲絨的Nico和Edie,兩眼放光,就像任何一個下賤小人)。Andy Warhol呢? 既然叫她“Factory Girl”,就不用多說了吧。這部電影就是以她、Andy Warhol、Bob Dylan的三角關系為主線。其實Bob Dylan完全發(fā)錯了火,這部片子的最佳受害人應該是Andy Warhol,因為在片中,他完全變成了不值一唾的賤種。
片中比較有趣的一段是Bob Dylan(片中被換了名字,當然誰都看的出來)拜訪“工廠”那段,兩人都好像當自己不是人,都是神了,火藥味十足,頗為可笑。我曾說過Andy Warhol是“藝術家豢養(yǎng)者”。他也許是最有名的豢養(yǎng)藝術家的藝術家,但在這部電影里他也只能當個配角。
在 Edie Sedgwick面前,這些有名的臭男人們也許永遠只能是個配角,雖然我認為飾演她的女演員比起Edie Sedgwick真人,可就差的太遠了。。。。
女神
beautiful
great acting from guy pearce~
又一個繆斯女神,兩者是誰成就了誰.
我是來看天才的 天才在哪里 我找了好久找不到 伊迪是個大傻妞 沃霍爾成了同性戀
http://www.56.com/u24/v_MzE1OTI4OTM.html,http://www.56.com/u86/v_NDkwMjI0MTE.html,http://www.56.com/u89/v_MzQwNzU1MjY.html
緣分。真是神奇。原來《鴨子與野鴨子的自動存放柜》里的bobdylan就是這個呀~~~~哦,my god~
非常好的電影,其實我身邊也不乏Edie這樣因為進入某個圈子而開始發(fā)生質變的姑娘,大多是被那些表面光鮮的東西迷了心竅,她們也許也早就忘了那張舊照片里的女孩是誰。PS:演NICO內女的真丑!
安迪+伊迪·塞奇威克
so cruel
這個Dylan巨像克隆出來的么
十分想了解60年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具有意思
看的時候不停地想到Jude Law
事實證明,西耶娜·米勒演伊迪·塞奇威克再合適不過。
如果單純去看 即在不知道那個同性戀是安迪沃霍 不知道那個搖滾歌星是鮑勃迪倫 那么 這就是一部敗家女的墮落史 但是 她都讓我們看到了美麗都讓我們抑制不住的悲傷了一小下
SO,I know
星光熠熠啊
顯得B好俗啊哈哈。B和E做愛拍得真美~
好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