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我生生世世都會記住。不過今夜之后恐怕一切都會隨云夢消散?!?br>――王妃:“云會散,夢會消。但是記憶是不會消失的。人生在世,追求的是希望,但是得到的只有回憶。”
今天突然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影片——《一刀傾城》,至今重溫,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整個影片背景和音樂充滿著一種難以排抑的悲壯和蒼涼,一如我此刻的心情,一人身處滬上的孤寂。
片子以清末戊戌變法為背景,講述了名將劉永福麾下黑旗軍的大刀隊長王五(楊凡),率領大刀隊刺殺日軍司令,部眾全體壯烈犧牲,王五愧對部下,棄刀跳崖,但幸免于難,其后巧遇譚嗣同(狄龍)和袁世凱(趙長軍),一齊上京,欲成就一番大業(yè)。王五赴京得康有為、譚嗣同相助創(chuàng)立“強武學會”,以替民間培養(yǎng)一群有志的男兒,希望能重振國運。譚嗣同寫“仁學”,立志維新變法,但緊要關頭被袁世凱告密,于菜市場被斬首,王五為替其報仇與袁拼命最后英勇犧牲的故事。
在這個社會,接受理性訓練的我,很少能感動了,即使是所謂的肝腸寸斷,悲歡交加的電影,我也不為所動。因為我已經(jīng)理性化了。這個社會已經(jīng)很難有什么事能讓我感動。而此片,我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對這部片子的崇敬、感激、贊賞之情。崇敬片中以王五為代表的一代習武之人那博大的愛國之心;感激此片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們價值觀面臨空前挑戰(zhàn)的今天給予我感動與思考。片中的臺詞也非常的經(jīng)典,對話簡潔明快、意境深遠且飽含哲理,可以說是字字有意、句句耐尋,再配上古典的旋律和特定的歷史場景和情節(jié),很有感染力,讓人回味無窮,久久難忘。
雖然作為一部武俠片,片中的武打場面很炫目。但是,我卻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有識之士總是壯志難酬?“成敗不過一線,為什么失敗的總是我們”?特別是在近代,這個內(nèi)憂外患,風云際會的年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新舊矛盾尖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也是個悲壯的年代“揮不掉英雄淚,忘不了家國恨。喝不盡杯中酒,唱不完別離歌,放不下手中刀,殺不盡仇人頭”“故國非國,有家無家,天下之大,何處有我容身之所”。在這個救亡的年代,“自古憂國憂民之士,皆是千古傷心之人”,“我們做大事的,不是大成,就是大敗?!币宰T嗣同為代表的維新志士,決定沖決羅網(wǎng),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急迫心情去維新變法,“戰(zhàn)場如官場,行事要當機立斷,片刻耽誤不得,要變的時候就要去變,容不下半分人情或一點猶豫,否則時機一過,先機一失那就不可挽回了!”
可惜的是,志士仁人,空有一番熱情與豪氣,手中卻毫無實權,也毫無從政經(jīng)驗。在面對掌握實權與圓滑的頑固派面前,不堪一擊,最后只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引身就義,慷慨赴死。仰天長嘆:“天下雖大,竟無我容身之所”,“逃得出牢獄,逃不出天下”。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吹竭@一幕,唯有臨影嗟嘆,唏噓不已。這也許是我們民族的悲劇。近代變法救國,已經(jīng)不可能了,因為在體制內(nèi),有權有勢、有手腕的人,沒有意愿變革,而身處體制外的志士仁人,雖認識到變法的重要,也有變法的熱情,但是卻沒有變法的手段,唯有抓住一個無實權的傀儡皇帝。面對的卻是一群頑固守舊與投機圓滑的實力派,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這不僅是他們的悲劇,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劇。變法雖然失敗,但是卻更加激起進一步對舊制度的反抗,從體制內(nèi)改革已經(jīng)不可能,那就只有完全顛覆整個舊制度。一次次的失敗,只會激起一次次的更加的激進,我們的民族,一步步走向激進主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從個人來講,志士仁人(如片中的譚與王)大都豪氣沖天,義氣滿懷。待人接物,以義氣為先,以他人為目的,重信守諾,為朋友兩肋插刀。而小人(片中袁世凱),則是以他人為手段,處事圓滑,善于投機,慣于見風使舵,八面玲瓏。最終,志士仁人終將倒在羅網(wǎng)之中。令人唏噓不已,卻也無可奈何。唯有懷著敬仰的心去懷念他們。
另外,在這個救亡時代的兒女情長,是那么的婉轉(zhuǎn),那么的悠長,那么的惆悵、那么的令人回味無窮。第一次王五在船上遭遇關之琳,亂世中傾訴兒女情,卻不忘舞琴明志,“看來你也是個傷心人”。“當今中華大地上,只要是熱血男兒,有哪個不傷心?”“我的心雖傷過,但未死。”在這個“故國非國,有家無家”的年代“中國沒前途,我們無后路”。所有的兒女情長只有拋諸腦后了。最后一段他們的訣別讓人感動不已:
“你想聽什么”?
“最動聽的已經(jīng)聽過”。
“你會記住嗎”?
“我生生世世都會記住。不過今夜之后恐怕一切都會隨云夢消散”。
“云會散,夢會消。但是記憶是不會消失的。人生在世,追求的是希望,但是得到的只有回憶”。
“但愿生生世世的回憶之中都有你”。
“但愿年年月月都有五爺這樣的知音”。
《一刀傾城》:不該遺忘的歷史,不該忽視的經(jīng)典…
文\三錯
細細看完《一刀傾城》,很多舊事、感慨涌上心頭,一時間不知該從何說起。
-、漸行漸遠的記憶
依稀記得上中學時,我在村里的露天放映場第一次看《一刀傾城》。那時候,我對戊戌變法的歷史了解不多,看武俠電影純粹圖個痛快。記憶最深刻的是,王五等俠義之士在袁府與朝廷鷹犬大戰(zhàn)后盡數(shù)被殺,只有一個小孩(王五的大弟子左宗生)逃掉,他站在高高的屋頂上大聲呼喊。在我眼里,這個場景意味著好人沒有死絕,正義的力量還在繼續(xù)。所以在電影結(jié)束后,我一直想著小孩長大后肯定會成為王五那樣的大俠,然后領著自己的弟子為師父報仇,將朝廷鷹犬全部殺死。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完全是定勢思維的一廂情愿,當然其中也包含著強烈的正義感。這一點與我們從小受到的傳統(tǒng)教育有關,正邪之爭的最后就是要讓“好人殺盡壞人”嘛。
今天重看《一刀傾城》,我已經(jīng)可以坦然接受“壞人殺盡好人”的結(jié)局,也不會設想左宗生長大成人后為師父報仇雪恨。歷史的真相擺在那里,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但《一刀傾城》能夠讓我們以電影的方式再次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回到那個外憂內(nèi)患、民不聊生的激蕩變革年代,回味各色人等的俠義、仁愛、雄心、抱負、膽略、才氣、奸詐、狡猾和無處不在的濃濃深情。
兩年前,我在央視的電影頻道第二次看《一刀傾城》,打開電視時影片已經(jīng)演到譚嗣同和王五見面。當時,我不知道導演是洪金寶??赐暧捌?,意猶未盡,從網(wǎng)上查看相關資料,驚訝中發(fā)現(xiàn)導演竟然是洪金寶。那一刻,我對洪胖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如今,我已將《一刀傾城》和《八兩金》作為洪大哥個人導演、主演生涯的兩部神作。
二、票房不過一坨狗屎
影片由內(nèi)地和香港共同創(chuàng)作,以香港方面為主:監(jiān)制羅維,策劃葉榮祖,編劇張?zhí)?、司徒卓漢,主演楊凡、狄龍、楊麗菁、關芝琳,聯(lián)合主演陳國惠、王振田、黃錦江、劉洵、倪星,情商演出趙長軍、洪金寶,導演兼武術指導洪金寶,副武術指導蕭德虎、黃兆強、倪星,武術顧問趙長軍,副導演田俊、于萬山、樓南光。
二〇〇九年,也就是《一刀傾城》拍攝后的第十六年頭,香港電影人奉獻了一部與《一刀傾城》相似的經(jīng)典制作《十月圍城》。分析這兩部電影,它們都講述大變革時代多難的奮斗的民族歷史,但它們沒有《建國大業(yè)》那般的政宣說教色彩,它們一樣好看耐看,一樣包含深情,令人深思、唏噓、感懷。
回過頭來,我甚至疑惑是不是陳可辛、陳德森從《一刀傾城》里得到了靈感?然而,這兩部電影的命運大相徑庭。《十月圍城》在瘋狂的“前《阿凡達》時期”贏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選中傲視群英,斬獲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最佳美術指導等8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一舉登上經(jīng)典的殿堂?!兑坏秲A城》卻生不逢時,制作投入1800萬元,在香港上映九天,票房僅僅約100萬元,致使身為監(jiān)制和投資人的羅維先生不得不宣布破產(chǎn),抒寫了香港影壇“一片傾家”的悲壯之舉。這種慘淡結(jié)局,讓我聯(lián)想到精彩深情的《赤腳小子》的可憐票房,不由得再次說一句:所謂的票房銷量不過是一坨狗屎!
觀眾的眼鏡是雪亮的,歷史終究會還《一刀傾城》以公道。在爛片橫行、賤片當?shù)赖慕裉?,越來越多的影迷給這部電影以高度評價,認為是洪金寶導演的最好作品,是一部不該被忽視的武俠經(jīng)典巨制。
三、多義·多血·多情
在《一刀傾城》里,洪金寶的縱橫才氣展現(xiàn)無遺,敘述張馳有度,故事高潮迭起。開篇直接交代故事發(fā)展背景:“中國甲午戰(zhàn)敗后,滿清政府向日本乞和,割讓臺灣,撤走黑旗軍,臺灣子民憤慨莫名,自組義軍大刀隊,時為一八九五年……”荒郊野外,大刀隊隊長王五舞刀揚威,仗義執(zhí)言,對酒當歌:“黑旗軍,力萬均;殺外敵,保家國。揮不掉英雄淚,忘不了家國恨;喝不盡杯中酒,唱不完別離歌。放不下手中刀,殺不盡仇人頭?!毕﹃栁飨?,殘陽如血,樹木映照,馬隊踏行,王五率大隊刀兄弟計劃炸毀日軍彈藥庫。行動中,兄弟死傷慘重,王五血戰(zhàn)逃出,看著火海中被日軍慘殺的兄弟們,他悲痛萬分縱身跳入深淵。身后,留下一代大俠無可奈何的絕望感嘆:“故國非國,有家無家,天下之大,何處有我王五容身之所?”
這樣的開局為全劇定下了整體基調(diào):雄渾、蒼涼、悲壯!
王五棄刀跳崖,所幸逃過死劫。在白石鎮(zhèn),為了從清兵和賊寇的戰(zhàn)亂中救出災民,他與譚嗣同、袁世凱相遇。三個意欲救國救民的男兒決定一起上京,成就一番事業(yè)。在京城,王五得到康有為、譚嗣同的相助創(chuàng)立“強武學會”,袁世凱步步高升統(tǒng)領朝廷新兵大營,譚嗣同寫就《仁學》立志推行維新變法,但遇到了奕親王等頑固保守派的反對。緊急關頭,維新派決定實行兵變推行改革,譚嗣同將希望寄托于袁世凱。袁世凱卻將維新派兵變的秘密告知保守派,譚嗣同被捕并斬殺于菜市場。為了給譚嗣同報仇,王五找袁世凱決斗,最后被朝廷火槍隊包圍英勇就義。
清末維新變法時期,“大刀王五”是民間代代交口稱頌的一個傳奇,譚嗣同和袁世凱分別在歷史舞臺上留下各自重重的一筆,一個永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兑坏秲A城》以民間的視角和立場回望歷史,向李翰祥的《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學習,融合正史與民間傳說,讓俠者王五處于中心地位,將譚嗣同和袁世凱置于從屬地位,并以武俠片的特色讓譚、袁兩個歷史人物身懷武藝向武者靠近,簡約而完整地抒寫了民族變革時代武者的民族氣節(jié)和激越悲歌:
――“成敗不過一線,為什么失敗的總是我們?”
――“我們做大事的,不是大成,就是大敗?!?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br>――“有刀義,就有刀在;有戰(zhàn)義,就有人在?!?br>
《一刀傾城》不僅是一部多血之作,變法之血,男兒之血,殺戮之血,更是一部多情之作。一行男兒不輕彈的淚水里有王五和譚嗣同的英雄情,一句“只要有你就永遠有大刀隊”的話語里有王五和萬田的兄弟情,一串最愛吃的冰糖葫蘆里有譚嗣同和九斤的主仆情,一曲愁腸柔轉(zhuǎn)的情曲里有王五和王妃的男女情,一番諄諄教誨里是王五和左宗生的師徒情……這些人,這些事,這些情,在這部悲壯的影片里溫暖著滋潤著觀眾的心田。
四、那些話,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一次一次地按下暫停鍵在電腦上敲打下一段段穿越時空直擊心靈的臺詞。這些對白,或言簡意賅,或大氣磅礴,或充滿哲理,或包含真情,或富有詩意,無不令我感慨萬千、感動不已。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臺詞與人物性格的塑造、與劇情的起承轉(zhuǎn)合、與情感的自然流露、與歷史的沉痛敘說緊密相連:
眾人一路同行,來到進入京城城門下。同一扇門,不同的感嘆,預示著迥異的前程和命運:
――譚嗣同:“這道城門像什么?”
――袁世凱:“像一座里程碑,上面將記載我們?nèi)宋磥淼拇笫隆!?br>――王五:“像一座墓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夢想和生命都埋葬在這里,將來也一樣?!?br>――九斤:“不像什么碑,叫勿悲,有喜哎?!?br>
王五在京城創(chuàng)立“強武學會”,大廳的牌匾上寫著康有為題寫的“士不可不弘毅”六個大字,矗立牌匾之下的王五和譚嗣同各有感懷:
――王五:“從來憂國之士,俱為千古傷心之人??道舷壬@條路很難走呀?!?br>――譚嗣同:“只要志同道合,哪怕它滿路風霜,總有艷陽高照的一天?!?br>
紅日西落,風平浪靜,楊柳低垂,佳人撫情,英雄靜聽:
――王妃:“五爺似乎也是個傷心人?!?br>――王五:“當今中華大地,只要有血性,哪個不是傷心之人?”
――王五:“我的心雖傷過,但沒死過?!?br>――-王妃:“好,這場雨沖得去愁思,但沖不去五爺?shù)暮狼閴阎?。讓我替五爺助威……江湖風雨多,五爺多珍重。
在“強武學會”的講堂里,袁世凱慷慨講兵法,譚嗣同不能茍同,亦要“紙上談兵”。雙方唇槍舌劍,正與邪、黑與白、對與錯、高與下、優(yōu)與劣模糊不清而又清晰可見:
――袁世凱:“當兵如做人,欲速則不達,不理戰(zhàn)場的變化,不管怎樣艱辛萬苦,都要按法則去行事。因為打仗不是一個人的事,關于到大家的生死,國家的興亡。所以,不能讓你一個人的意志去改變整個大局?!?br>――譚嗣同:“戰(zhàn)場如官場,行事要當機立斷,片刻耽誤不得,要變的時候就要去變,容不下半分人情或一點猶豫,否則時機一過,天機一失,那就不可挽回了?!?br>――袁世凱:“國家大事,非比尋常,凡大事必有其法則,不可輕越雷池半步,便是嘗試,也要循序漸進,不要一步登天,不然將一失足成千古恨啊?!?br>――譚嗣同:“畏首畏尾,進二退一,不是大丈夫所為。”
――袁世凱:“做人宜直接才可以交心,但做事要圓滑,這樣才可以避免無謂的損失及傷害?!?br>――譚嗣同:“照你這么說,這跟做官不做事的家伙又有什么分別呢?”
――袁世凱:“好一句做官不做事,壯飛,今時不同往日,說話可要留神啊。”
――譚嗣同:“天下人論天下事,何事不可談呢?”
――袁世凱:“天子腳下難容是非……”
譚嗣同被捕,王獨闖大內(nèi)監(jiān)獄,與押陣的“京城四岳”之一的余萬山輸贏定對錯:
――王五:“中國自有監(jiān)獄以來,監(jiān)禁的都是好人居多?!?br>――余萬山:“我只是一個獄卒,不是歷史學家?!?br>
王五打贏余萬山,意欲救走譚嗣同。在這里,歷史寫下了氣吞山河的悲壯絕筆:
――譚嗣同:“我不走,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
――王五:“走得了今晚,我們才有明天?!?br>――譚嗣同:“明天的事,就留給明天的人去做。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慷慨赴義,用我的血去激勵大家?!保ㄗT嗣同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保?br>――王五:“譚兄,你對,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敗。今日你敗,只是敗在氣數(shù),中國始終會走你的路?!?br>――譚嗣同:“中國,始終會走我的路。五哥,我想睡一會,我已經(jīng)很久沒好好睡一覺了。”
王五淚別譚嗣同,向余萬山前輩借刀。譚嗣同被押赴刑場,百姓圍觀,九斤哭送,王五握刀執(zhí)法,譚嗣同笑傲蒼穹:
――譚嗣同:“五哥?!”
――王五:“我送你上路?!?br>――譚嗣同:“能夠死在黑旗軍統(tǒng)領的刀下,豈不快哉?!?br>
王五決意為譚嗣同復仇,與奕親王王妃訣別,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王妃:“你想聽什么?”
――王五:“最動聽的已經(jīng)聽過?!?br>――王妃“你會記住嗎?”
――王五:“我生生世世都會記住。不過今夜之后恐怕一切都會隨云夢消散。”
――王妃:“云會散,夢會消。但是記憶是不會消失的。人生在世,追求的是希望,但是得到的只有回憶?!?br>――王五:“但愿生生世世的回憶之中都有你?!?br>――王妃:“但愿年年月月都有五爺這樣的知音?!?br>
王五來到袁世凱的府衙,大廳的正堂上擺著袁世凱暗設下的“吾兄譚嗣同之靈位”,決戰(zhàn)前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歷史的成敗既然已定,雙方的生死當然亦要決出:
――袁世凱:“你終于來了。他的確是治國之材,可惜生不逢時。”
――王五:“錯了,是他所托非人?!?br>――袁世凱:“他去得痛快嗎?”
――王五:“痛快,一刀百了?!?br>――袁世凱:“是你刀法好?!?br>――王五:“過一會,你就知道了。你不怕嗎?”
――袁世凱:“袁某投筆從戎,早已置生死于度外?!?br>――王五:“置生死于度外,所以也都視人命如草芥?!?br>--袁世凱:“這一仗,輸?shù)氖悄銈?,如果你們贏,還不是一樣尸骸遍地?”
――王五:“成敗已定,可是生死未決?!?br>――袁世凱:“不錯,你不應該來?!?br>――王五:“你當然不想我來。”
――袁世凱:“五哥,天涯路遠,要走的路還很長,不如我們…”
――王五:“我和你只有一個人可以走以后的路。”
五、悲歌頌情義,大刀揚正氣
影片的主題曲《血像火》悲壯激昂,由盧冠廷作曲,唐書琛作詞,呂方主唱,在劇中響起兩次。一次是王五在“演武大會”上打敗奕親王府的拳術顧問、京城四岳之一的“花拳王”步亭,聲名雀起,“強武學會”人丁興旺蒸蒸日上的時候;一次是王五英勇犧牲,奕親王王妃來到英雄墓前祭拜的時候。一首歌將人生的輝煌與死亡聯(lián)系,令聽者熱血沸騰而又掩面長嘆:
“一生起伏浮沉云雨里,誰愿長伴相隨?一生的夢若隨時間去,誰愿留在我夢中?真的心假的意,假的心真的意,朦朧俗塵世事。千變際遇,這心永堅持,智勇中送情義。血像火,心緒激昂,四處風涌云蕩。愛像火,千串光芒,照四海永未亡?!?br>
經(jīng)典的影片必有經(jīng)典的角色,《一刀傾城》中的王五、譚嗣同和袁世凱就是此類經(jīng)典形象,他們身上有著鮮明的個性。正因這些與眾不同的性格和特點,也決定了他們的人生命運。扮演王五的楊凡是遼寧省話劇團的演員,出演過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常勝將軍”趙子龍。作為黑旗軍大刀隊的隊長,王五一身正氣,剛正不阿,俠肝義膽,重信承諾,光彩照人,堪稱中華武者之楷模。當年的狄龍已是47歲的大齡,二十多年演繹生涯積淀的“英雄本色”和“大俠風范”無可替代,將憂國憂民的“中華變法第一人”譚嗣同演繹得形神俱備,豪氣沖天,雄心滿懷,仁義為先,為國家興亡置個人生死與度外。扮演袁世凱的趙長軍是內(nèi)地武術界響當當?shù)娜宋铮螛s獲國際國內(nèi)武術比賽“個人全能冠軍”,后在西安創(chuàng)辦趙長軍武術院并任院長,洪金寶任該院董事長。受洪金寶的邀請,他在本片中扮演大反派“竊國大盜”,為人處事圓滑,善于投機,喜怒不形于色,善于見風使舵,在風云際會的京城步步高升實現(xiàn)個人野心。
影片的武打由洪金寶親自設計,虛實結(jié)合,風格雜糅,主要有四場打戲。第一場是黑旗軍大刀隊偷襲日軍彈藥庫。眾義士身輕如燕,遠距離跳躍,勇殺日寇,亦被慘殺,更有王五一刀砍下五個日軍頭顱的血腥夸張場面。第二場是義士、官兵和賊匪在白石鎮(zhèn)的戰(zhàn)斗。其間有許多為避瘟疫的村民,殺敵與救民交織,有的徒手退敵,有的以衣為器、回旋收箭返射殺敵,有的以一敵十、力斬匪首。第三場是“演武大會”的擂臺比武。這是中國武俠片最常規(guī)的一個套路,也是洪金寶武術指導的強項之一。大清王朝以武平天下,京城各派高手在圓形擂臺上見招拆招,步公子毒手致人以命,王五出手救人,單臂打敗步公子;隨后“花拳館”館主意氣用事,與王五龍爭虎斗,從擂臺打到旗頭再打回擂臺,花拳神技,勝在義舉,最終結(jié)果是“贏的裝沒贏,輸?shù)难b沒輸”。第四場是最后在袁府的生死決戰(zhàn),配以趙長軍、倪星等人的扎實功底,演繹得很像一場武術比賽:王五與袁世凱,大刀對利劍,火花四濺,難分伯仲,雙雙受傷;步三爺與小川,徒手對決,舊情新恨,師徒反目;敖白與王五,大刀對徒手,招招致命,刀氣縱橫,敖白暗器殺死小川,王五怒目將其一刀斬為兩斷,血腥慘烈;左宗生一對雙刀,智斗大批清兵,招式有模有樣,打斗充滿喜劇質(zhì)感;九斤與陶安,長槍對流星錘,以直破柔,最終她為搶回“譚嗣同靈位”被袁世凱陰謀炸死。
六、于經(jīng)典中重回歷史
作為武俠片,《一刀傾城》不同于稱霸武林、仇怨仇殺的非一般類型片,而是以武俠片的形式講述中國近代史上的悲壯之事。影片雖然講述歷史,卻能引發(fā)我們思索當下。魯迅去世時,郁達夫?qū)懙溃骸皼]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爆F(xiàn)在,我們的大小銀幕多是歌功頌德、三呼萬歲的歷史垃圾劇,對譚嗣同此等的民族志士鮮有問津。
李敖先生對譚嗣同崇尚備至,傾心寫就小說《法源寺》,以這座古剎為背景,以憫忠為基調(diào),描寫百日維新后譚嗣同英勇就義的過程,歌頌譚復生以血救國的民族品格:“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李敖小說就是一個很好的編劇題材?。┱亲T壯飛這些仁人志士們的血換回了民族今天的繁榮和發(fā)展。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應當看到中華民族的處境依舊險峻,霸權主義大國遏制的包圍圈基本形成,內(nèi)亂外擾依舊此起彼伏。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這種大勢之下,國人們還都沉迷于燈紅酒綠的歌舞升平之中,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成為歷史的棄兒。現(xiàn)實生活中,心憂天下的人越來越少,及時享樂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崇尚英雄轉(zhuǎn)身瘋狂追星,形成一群群龐大的粉絲軍團。好吧,粉絲們從來追求娛樂,那我在這里不妨向他們推薦這部被人們忽視的講述不該遺忘歷史的經(jīng)典娛樂電影!
PS:
1.片中一再說江湖上的“京城四岳”,但劇中只說明了三位高手:“神手”敖白、“花拳王”步亭和“監(jiān)獄守衛(wèi)”余萬山(此名大抵源于影片副導演于萬山之名吧),但影片似乎沒有交代另一位是何方高人?
2.本文也貼發(fā)于《刀光.劍氣.俠影》系列,為讓更多的人欣賞這部經(jīng)典,故而單獨貼出。
PS:
下期細說《雙旗鎮(zhèn)刀客》;
更多電影文字:錯看電影
http://gsgbr.blog.163.com/一百年不死總有新聞。人活的久了就是什么奇景都能見著。最近在某站刷到個“臺詞的視頻”,才發(fā)現(xiàn)《一刀傾城》這個片子居然翻紅了。
說“翻紅”或許有些夸張,但口碑是結(jié)結(jié)實實的逆轉(zhuǎn)了。記得幾年前看,豆瓣評分還不破7,再回頭已經(jīng)飆升到8了。
這部電影,如今講來都是“家國情懷”可嘆可感。可曾幾何時,提起《一刀傾城》大家首先聯(lián)想到的就是它賠光了制片人羅維的棺材本,1800萬的投資,收回個零頭。93年電影上映,96年人就含恨而終。一刀沒傾城,一片可傾家。
大家常以此為例,規(guī)勸那些老電影人,抓不住年輕人的胃口就要學會激流勇退,還是不服老,不認輸,下場應如是。
只是又有幾人會聽勸呢?
人過慣了花團錦簇,熱熱鬧鬧的日子,又有誰會甘于寂寞。他那一代電影人,也不光是他,不少死在片場,或是死在去片場的路上。強弩之末,偏要硬撐,留下一堆半半拉拉砸招牌之作。這也算是另一個層面的可嘆可感,可味兒就不一樣了,沒有什么波瀾壯闊,只有人生如露亦如電。
說起羅維,如今還知道有這號人的應該不多。能認得,也多是聽聞過他與李小龍的“愛恨情仇”,以及他是成龍的“契爺”(干爹)兼伯樂·??催^他做演員時作品的大概是少之又少。
我倒是莫名其妙的看過他不少男主作品。比如李翰祥那部《雪里紅》,當時只覺這人長得虎頭虎腦的,說臺詞很大聲,看不出帥也沒啥演技,倒是搭了不少當年的大牌女星。只能說黃梅調(diào)時代,女星地位高,男星普通一點,觀眾也不挑。
后來轉(zhuǎn)戰(zhàn)幕后,做導演,其實沒表現(xiàn)出啥才華,運氣倒是奇好。跟著鄒文懷出走嘉禾,剛好趕上李小龍從好萊塢回流,導出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大獲成功。只是,硬說起來,到是李小龍跟他鬧翻后獨立完成的《龍爭虎斗》《猛龍過江》更受歡迎。他能飄紅也只是借了東風。
而有著經(jīng)典橋段(踢牌匾)的名作《精武門》也跟《一刀傾城》一樣,走的是家國情懷這一套。只是60-70年代是“色彩”電影的黃金時代,家國情懷雖好,低級趣味也少不了。榻榻米上那段脫衣舞可以說是深諳擦邊球之道。
如今很多人沒看過全片,全盤肯定,一味狂吹。我只想寄出那句經(jīng)典臺詞“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p>
再后來,李小龍死在了丁佩的閨房。羅維四處找代餐,也算是慧眼識珠,看準了成龍能紅??伤斈杲o成龍定制的路線一味跟風,可以說誰全無特色。先是讓成龍割雙眼皮扮“李小龍”踢飛牌匾。眼見不成功,又央著古龍寫劇本,搞楚原那套“奇情武俠”。拍出那兩部尷尬至極的《風雨雙流星》《劍花煙雨江南》。
就連古龍本人都覺得不適合,直言“我的小說是寫給帥哥演的,不是寫給你(指成龍)演的?!敝劣谶@個帥哥是指“岳華,羅列”還是“狄龍,姜大衛(wèi)”以及姜大衛(wèi)本人那日是否在場,有沒有安慰被罵哭的成龍,抱著他在廁所哭,那就是一出羅生門,扯不清了。
再再之后,他還出品了許冠杰的處女座。李連杰《少林寺》爆火后的片約也被捏在他手里。
可以說,羅維此人一輩子都在跟風,卻又總能莫名其妙的抓住風眼,也不知是狗屎運還是他真的有眼光,那些國際巨星自他身邊來來往往,都過了一遍手。只是離開他之后,又都會發(fā)展的更好。
人呀,活在風中,跟著風飄的高了,就總以為自己不會掉下來。然而風是最不可測的。
90年代,正是合拍片大熱的時代。羅維拿出1800萬,跟長春電影制片廠合作了《一刀傾城》。也叫《神州第一刀》誰知這一刀卻是傾家一刀,直接敗光了棺材本,落得個晚景凄涼。應了片中那句“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敗?!?/p>
其實翻看一下羅維此人的從影生涯,1948年,入永華,處女座是講戊戌變法的《清宮秘史》,他演袁世凱。當年看這片子,只記得周璇,完全沒留意到他?;仡^再看,這人的起點與終點,倒有些莫名的輪回意味。其實人來的時候赤條條,連一條毯子都沒帶。又有什么是真正屬于你的呢?
說回這個電影本身吧,我能理解他如今口碑逆轉(zhuǎn),有人真情實感的以為是神作,也能理解他當年為何賠錢,為何無人問津。
因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確實存在不少優(yōu)點,比如利落的打戲,比如名勝古跡實拍,這都是今天的影視劇所欠缺的。只是在當年,能打的演員還很多,重要景點開放給劇組使用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恭王府,同期的《霸王別姬》也用過。諸如此類的制作其實很普遍,這些優(yōu)點放在當年壓根兒不算什么。反而是一些缺點很是扎眼。
比如后期處理的很粗糙,幾處維亞的痕跡都沒有擦掉。再比如制作簡陋,明明宮殿是真的,王府也是真的,可實景中的大場面群演卻少的可憐。讓人不由得質(zhì)疑那1800萬到底花在了哪兒?
剪輯快的仿佛被鬼追著跑,情緒還沒拉滿就迅速的切走。文戲部分處理的更是看不出什么想法。唯一還算煽情的場面,一段是王五送傘,一段是袁世凱舞劍,再有就是譚嗣同就義,余下的就真是站樁擺拍。臺詞寫的縱然很有風骨,但鋪散在雜亂的剪輯中也就顯得沒那么優(yōu)秀了。
如這樣的制作,在90年代還算百花齊放的影壇必然會被埋沒。能再翻起浪反倒是沒想到。
很多人認為《一刀傾城》對于王五,袁世凱,譚嗣同三人之間,人物關系的刻畫,有些《刺馬》味道。我也這樣覺得。結(jié)尾刺殺袁世凱一段尤甚。捅向袁世凱那一刀你也說不清他是為了仇,還是為了義,是為了國家還是受不了背叛。在這部電影中,很多時候家國大義是裹著兄弟情誼一同端上桌的。
只能說,在大的歷史框架下《一刀傾城》還是盡可能的做了浪漫化的武俠改編,其內(nèi)核其實還是一部追求寫意的港產(chǎn)武俠片,長影的風格其實并明顯。90年代很多的合拍片都是這種情況。
說起來,香港,彈丸之地本不該有電影,長春,苦寒之地亦不該有電影。僅從區(qū)位選擇上來說,電影工業(yè)的發(fā)展還是需要一些開闊溫暖的環(huán)境。這些地方曾經(jīng)存在電影,不過是因為一些“當今中華大地,只要有有血性的,哪一個不是傷心之人?!钡氖?。而時移勢易,當那些歷史遺留問題逐步被糾正,電影業(yè)的消亡也是可以預見的。其實大起大落的又何止“人生”。這世上,你也好,我也罷,都不過都是時代洪流中的一滴浪花,一生都在風中而已。
最后,說個暴露年齡的事兒。
第一次知道有《一刀傾城》這片其實是在一個央視出的紀錄片里。我記得那個紀錄片的主題曲叫《天地武魂》mtv里面剪輯了《一刀傾城》的畫面。剛好對著的兩句歌詞“鐵骨鋼刀舞正氣”“刻骨柔情不言棄”。雖然不知是不是巧合,可這兩句歌詞與電影本身的主旨真的是十分貼合,放在結(jié)尾點一個題吧。
在Youtube上曾看過一宣傳反猶的視頻。對于宣揚種族歧視的玩意一向很反感,但有意思的是,這段不長的視頻多次引用了《一刀傾城》里的主人公大刀王五(當時并不知是何許人也,只知道是個濃眉大眼的清裝人物)的一個鏡頭及臺詞:
“成敗不過一線,為什么失敗的總是我們”(大意)
雖然覺得這跟視頻的主題風馬牛不相及,但還是給當時尚未看過這部經(jīng)典武俠片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昨晚電視里碰巧在放這部電影,我一看:主人公不就是那個悲劇型好漢嗎?剛看了片頭,突然便有一種感覺:那個被頻頻引用的鏡頭就應該屬于這部電影。
看了后來,果不其然。電影主要情節(jié)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讓熱血男兒都扼腕的戊戌變法前后??戳T,喟然一嘆——武俠片能讓觀眾看得太息的不多,《一刀傾城》算是一部。
喜歡厚重歷史感的和武俠片的觀眾,推薦你們看。
另外,發(fā)現(xiàn)一個小秘密:電影里導演洪金寶客串的“京城四岳”之一于萬山,得名于該片副導演^0^
謂予不信?請看片尾演職員表。
有史以來臺詞最好的武俠電影,沒有之一.
CCAV5播過 派了好多便當 看完傷透了心
7。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經(jīng)典臺詞很多,但是動作偏快了,一快就什么節(jié)奏都沒有了,什么美感都沒有了,洪金寶比較擅長的還是拳腳和木棍,刀劍不是很適合他。很好的一個題材,很能拍出現(xiàn)代性的議題。除了李翰祥的《傾國傾城》,一直沒人能拍好過這個題材。
凌然正義,一打起來就很銷魂是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但依舊活在記憶里。記憶雖然支離破碎,卻仍舊是個神奇的東西。
喝不盡杯中酒,唱不完別離歌,放不下手中刀,殺不盡仇人頭。
把歷史劇當武俠片拍,只有香港人拍得出來,譚嗣同、袁世凱都成了武林高手,但家國大義又是那么燃,多少有點歷史感。九零年代合拍片,取景在內(nèi)地,男一號楊凡也是內(nèi)地演員。狄龍演《英雄本色》已見謝頂,但演譚嗣同,竟英氣逼人,有年輕時的范兒。關芝琳純花瓶,戲份全刪不影響劇情。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故國非國,有家無家”,到最后,譚嗣同慷慨赴義,王五舍生取義,惜乎竊國者總是侯,長使英雄淚滿襟。俠義柔情加之清末國破山河演繹家國天下的壯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臺詞牛X,動作設計也是華麗霸道非常專業(yè),單刀、長槍、多節(jié)鞭、流星錘的展現(xiàn),我很喜歡袁世凱(趙長軍)那一段醉劍。導演洪金寶!7.7
張?zhí)窟@個編劇好,人活一口氣他分為吸氣和吐氣,吐掉晦氣那叫揚眉吐氣;吸入清氣那叫新鮮空氣,大刀王五陸隱于市那就是清虛日來,滓穢日去,呼吸的都是清新空氣。氣清而心靜,所以借一把刀,殺一個人,送君子(譚翤同)上路,替小人(袁世凱)收尸。就連孫子兵法中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也變成了改革派的當機立斷和保守派的待時而動,不愧是90年代功夫宇宙之成員,臺詞寫得鏗鏘有力,大有人在千里,槍在眼前的感覺。中國寫不好歷史劇,關鍵還在于文史教育教的都是功利哲學,什么政治上的就是直接原因和經(jīng)濟上的就是根本原因,小孩學多了,少年老成,世故俗氣,還不如影片中的小女子,談的是情(琴),助的卻是威??!
臺詞和動作都“猛”到過火,流暢無比。其實譚嗣同就義已經(jīng)是高潮,可結(jié)尾還是要打一打的?!皩碇袊欢〞呶业穆贰?,這片子也可以放到90年代港片家國情懷的脈絡下看。三毛客串了個蠱惑獄卒,“我是獄卒,不是歷史學家”,哈!呂方的主題歌真好聽。老港片就有這個好,一把把你拉回青春期!
點擊豆瓣的推薦,發(fā)現(xiàn)了這部中學時看過的作品。武打很炫,但印象更深的是那些充滿歷史情懷的對白:“成敗不過一線,為什么失敗的總是我們?”“自古憂國憂民之士,皆是千古傷心之人”“故國非國,有家無家”。類似的悲情,在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中一再上演,至今未已。
總體挺爛的,受不了這些人的表情。臺詞寫得很搞笑。。。每個人都很能侃。動作設計沒什么新意。
不怎么喜歡。動作戲一般(洪金寶的動作戲老出現(xiàn)快進播放過界的情況,快進的痕跡實在明顯,且暴露無遺),文戲也平淡,很多對話它盡顯刻意,情節(jié)銜接就更是如此,其實對于戊戌變法這個題材,光是這幾個人物就可挖掘一堆故事,但影片的整體成效卻也太過停留于動作戲的打打斗斗中,因此人物也沒怎么立起來
一部戲說戊戌變法背景的熱血動作電影,臺詞有驚艷之處,但鏡頭語言十分缺乏像電視劇。主角是大刀王五,與譚嗣同和袁世凱相交,謀求變法,但遭袁出賣,譚被處死,王五大殺一番和同伴一起不敵弈親王的洋槍隊,只留下了徒弟。之間王五認識了紅顏知己卻是王妃。
勉強及格。萬里電影有限公司出品,但這家公司查不到任何資料?張?zhí)窟@時剛寫完徐克的前三部黃飛鴻,臺詞上延續(xù)了形式工整、追求意蘊并有豪情、大氣的古風,只不過在視角上稍顯主旋律,把人寫的有點古板了。對人物的塑造成功,比如最后一場戲先動手的一定是急性子的楊麗菁了,小徒弟也又莽又純真,譚嗣同與王五的獄中訣別也寫的壯觀,狄龍一捏刀鋒留兩句血詩,這種筆法在華語電影史上并不多見。洪金寶的武指尚可,讓趙長軍舞劍表示決心已定,利用了演員的身手也起到以形證心的目的,都很聰明,不過最后用了大段的特寫和快放來呈現(xiàn)動作場面,實在是糊弄事。本片在合拍片的歷史上,是充分利用了兩地資源的一個范例
楊凡、趙長軍一正一反表現(xiàn)上佳,國語版歷史厚重感尤其強。譚嗣同作為中心人物也讓人眼前一亮,歷史上他的名字總是出現(xiàn)在康梁之后,但英雄氣概其實遠超康梁,在維新派群體中最顯悲壯色彩?,F(xiàn)實中朱毛相當于譚的徒孫,片中引用了兩句與毛密切相關的名言恐怕不是巧合。
袁世凱醉里挑燈看劍,譚嗣同去留肝膽昆侖
重看。過于一般的跟風制作。在現(xiàn)在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能被認為是被低估的時代遺珠也是奇葩。本身開頭的戲份即黃飛鴻第一部的復盤,不過第一戲說氛圍過濃,第二臺詞語境也塑造的混亂無比。本以為后面會越來越好,誰知道卻愈演愈烈,很多無意義的熱血臺詞以及現(xiàn)在看來邏輯很感人的場景真的讓人想笑,還塞入的各種被認為有賣點的人物關系以及娛樂化設定,只能讓本就糟糕的電影愈加無趣。洪金寶的武打戲也很亂,剪輯上面想要大搞夸張,卻使得各種對打都凌亂無比,明明是大場面卻總是顯得小肚雞腸??偠灾?,真是部一般的作品。羅維真的是活了一輩子,半輩子都是笑話。
相信劇本本身是很好的,可以看出編劇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應該是導演為了“商業(yè)性”的考慮,故意加了很多沒必要的角色和沒必要的情節(jié),改動了劇本的根基、破壞了完整性,實在可惜。另一方面過于文學化的詞匯導演也沒能力甄別,就沒文化真的很可怕。結(jié)局王五去見袁世凱的大亂斗真是大敗筆,收的極其草率。一個在萬軍從中活著走下去的人,竟然死的如此草率,完全不符合角色經(jīng)歷。也不知道是導演的鍋還是編劇的鍋。當時內(nèi)地演員的表演水平完全碾壓港臺演員好幾倍,真是令人唏噓。
死包子你要不要一出來就淫濕啊濕……那個什麼袁世凱的,好像沒眉毛版陳道明,出場很拉轟啊。三個星太多,兩顆星又太可憐,還是三顆星吧……
一部被大大忽略和低估的好電影,歷史武俠片中的閃亮之作。洪金寶導演并且客串的片子,武術方面相當牛叉,每個演員幾乎都是專業(yè)出身,而且出手不凡,特別是王五和袁世凱的扮演者,狄龍的譚嗣同也展現(xiàn)出了一代仁人志士的風采,楊麗菁不但美打的也好,片中臺詞的設計堪稱大氣豪邁,音樂烘托出了壯志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