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失控玩家》的最大亮點不在視效和想象力,而在于:它對虛擬世界抱持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
大多數(shù)電影都認為虛擬世界是危險的,是讓人沉迷也令人空虛的。比如那些被拿來和《失控玩家》比較的電影,《楚門的世界》《極度空間》《黑客帝國》……無一例外,都在用虛擬(虛構、虛幻)世界的“假”來反襯現(xiàn)實世界的“真”。
《失控玩家》卻反其道而行之,告訴我們:虛擬世界也是另一種真實?;钤诶锩娴娜?,也能活得挺好。
這也正應了“后AlphaGo”時代,人們對于科技已有了更深的敬畏。
這部電影的第一主角蓋伊是游戲里的NPC。他原本過著代碼設定好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叫米莉的女玩家,為了追隨米莉,蓋伊改變了既定的行動軌跡,并漸漸領悟愛與自由。
整部影片實際就在講述蓋伊的“成人”之路,是他面對虛無的世界,因愛而煥發(fā)出的一種存在主義式的覺醒。
而這也是《失控玩家》最不一樣的地方。
在這部科幻片里,沒有“技術恐懼癥”和“AI造反”的戲碼,你看到的是虛擬與現(xiàn)實的和諧共處,以及“造物主(人類)”對“所造之物(AI)”的一種近乎同類的情感。
它是一場有關“AI成人”的生命禮贊。
如果影片能沿著這個思路執(zhí)行到底,將是一部表達完整且有新意的作品。但很可惜,結局露怯了。
在轟轟烈烈的賽博戀情之后,米莉最終選擇回歸現(xiàn)實,與創(chuàng)業(yè)伙伴鍵盤相擁而吻。這個結局并不難猜,盡管影片對此缺乏足夠的鋪墊,但從一些零星的細節(jié)還是可以看出,米莉與鍵盤早就互有好感,相愛只是早晚的事。
然而,這個看似花好月圓的安排卻成了電影的最大敗筆。
為了讓米莉的選擇顯得更加合理,主創(chuàng)們還特意設計了一個反轉:蓋伊之所以會對米莉一見鐘情,看似是一次愛的覺醒,其實是因為鍵盤把自己對米莉的愛編碼在了蓋伊的身上。正如蓋伊所說:“我只是一封寄給你的數(shù)字情書,而寫下這封信的人就在你的世界。” 乍聽起來,這挺浪漫,但細想想,極其殘忍。因為它在寫就甜蜜結局的同時,也抹殺掉了蓋伊的成人之路。
這個工具人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擺脫掉了工具人的命運,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他仍然只是一個工具人;他所謂的自主意識,不過是被程序員賦予的又一連串規(guī)定動作;他在虛擬世界里赴湯蹈火,險些喪“命”,換來的也只是現(xiàn)實世界中一對情侶的輕輕一吻。
這太讓人沮喪了。
那么有沒有更理想的結局呢?
當然有。
在我心中最理想的結局應該是:米莉選擇和虛擬世界的蓋伊在一起。
這不僅很浪漫,也更貼合整個劇作的邏輯。因為這部電影講的就是蓋伊因愛上米莉而覺醒,如果米莉最終能以愛回應,從而圓滿了蓋伊的成人之路,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你可能會覺得,真人和AI跨界相愛,這事兒多少有點不靠譜。
但愛情的本質,或者說其動人之處,就在于它可以跨越世俗的障礙和偏見,從而成就自身。
那些經典愛情莫不如此。羅密歐與朱麗葉跨越的是兩大家族的世仇;梁山伯與祝英臺跨越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教禁錮;而Jack和Rose跨越的是窮小子與富家女的階層差異……
而現(xiàn)在愛情電影越來越難拍,也是因為隨著現(xiàn)代人經濟與意識的越發(fā)獨立,上述種種障礙都已經不再成為障礙了。這也能部分解釋為什么同性愛情片還能大行其道,正是因為同性之愛在很多國家仍是不可觸碰之痛。
那么,跨越虛擬與現(xiàn)實界線的愛,又有何不可?
其實,好萊塢鬼才導演斯派克·瓊斯在《她》里已經拍過了?!端方柚粋€男人愛上AI的故事,講述了現(xiàn)代人的社交無能與注定孤獨。它實際表達的是,AI終究不是人類,既無法滿足人對于愛情的獨占欲望,也無法提供低于精神的肉體上的親密,于是這場賽博-柏拉圖式的戀愛,只得以失敗告終。
《失控玩家》原本很有機會拍成一部反面的《她》,它可以大膽承認,當一個AI具備了愛人的能力時,那么擺在這份愛面前的障礙,就不再是“人機有別”,而只是世俗偏見。 如果米莉可以沖破偏見,勇敢走到蓋伊的面前,對他說:“不,你并不是一封情書。我愛的人,就是你?!?/p>
這難道不更是一種奮不顧身的浪漫嗎?
只可惜,《失控玩家》眼看就要走到終點,卻又折回了老路。
終究還是太過保守了。
不只是《失控玩家》,在最近的幾部好萊塢大片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保守性。明明有一個很顛覆,甚至帶有一定冒犯性的創(chuàng)意,卻還是會被拉回到一個傳統(tǒng)的、安全的結局中。
《黑白魔女庫伊拉》講的是一個女魔頭的成長史,講庫伊拉如何被內心的惡魔人格占據(jù)。但最終,主創(chuàng)們還是要讓她楚楚可憐地對朋友說出:“你們是我的家人,你們是我的全部?!弊詈筮€讓她真的回歸了“家庭”。
《X特遣隊》塑造了一群大反派結成的惡人聯(lián)盟,但在一通R級血漿片的腥風血雨過后,這群惡人不知怎么突然“改邪歸正”,大義凜然地當上了救世的英雄。
并不是我見不得大團圓結局,欣賞不了正能量。只是這些影片明明穿著奇裝異服,擺出一副特立獨行的姿態(tài),卻又在最后一刻膽怯,做回了三好學生。這實在有些分裂。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主創(chuàng)們不夠果敢。他們擔心步子太大,觀眾接受不了,所以他們只敢給一個驚喜的開始,然后見好就收。
這就陷入了一種“左右互搏”式的尷尬。如同《失控玩家》里的那個橋段,主創(chuàng)們剛剛還在大肆調侃“好萊塢大廠靠IP續(xù)命”的保守思維,轉頭又忍不住把美國隊長的盾牌、綠巨人的拳頭搬出來,再消費一波IP紅利。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觀眾們早已做好準備,創(chuàng)作者也不妨大膽一些,領先于觀眾的期待,去想象另一種結局。
不過,我們還可以看得更遠一些。
雖然《失控玩家》依然在市場和創(chuàng)作慣性的裹挾下做出了妥協(xié),但與之相比,它在科幻片框架下做出的突破也許更有價值。
這一價值就在于,它是第一個把AI和人命看得同等重要的作品,并且它真的通過一個虛擬人物,與觀眾建立共情,把這種更徹底也更具現(xiàn)代性的“眾生平等”的表達給完成了。
雖然有遺憾,但瑕不掩瑜。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槍稿」。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子戈說電影
只寫不一樣的深度影評。
巨型縫合怪。楚門的世界+西部世界+黑客帝國+頭號玩家……樣樣都要學,偏偏都只學了個皮毛。細想下來,除了塔導、小賤賤、錢老板成功地把個人的獨特氣質融入表演,三人共同組成了電影的怪咖風格外,整部電影的背景、主題、劇情、彩蛋乃至特效,都像是前人的拼貼。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and good night”遠不止是楚門的一句口頭禪。除了突顯人物的樂觀開朗,或是圍繞這句話制造些喜劇效果,它真正發(fā)揮作用,對我們造成暴擊的時刻,是楚門離開這個為他而造的囚籠世界時。 他曾以這句話開啟每天的生活,現(xiàn)在也將用它來結束;他和早晨遇見的第一個鄰居打招呼,現(xiàn)在也用它和屏幕前的每一位觀眾告別。這句簡單的臺詞里傾注了他對上午、下午和晚上,對一天又一天重復生活的無限熱愛,也將成為他打開那扇門尋找新世界的動力。而坐在另一批屏幕前共同與他道別的觀眾,我們,既在這場落幕的儀式中被他寬恕,也將從中汲取一些活力。 相較而言,“Don’t have a good day,have a great day”實在是再拙劣不過的模仿,本就只有口號式最基礎的作用,沒有任何內涵可言,甚至還在影片進入高潮部分后銷聲匿跡,再沒有出現(xiàn)過…… 失控玩家以人工智能npc作為核心進行的主題表達,也只是西部世界和黑客帝國的拼接,即他們究竟是不是人,我們又是否應該認清虛擬世界的真相。顯然本片也完全沒有走到這兩位的深度。 然而即便只是拍拍ai與人類相愛這樣的老套劇情,瑞恩雷諾茲和朱迪科默也真的毫無化學反應可言……其實朱迪科默其實在本片中也沒什么發(fā)揮空間,我甚至覺得很久沒見到這么純粹的花瓶式女主了,她存在的意義就是發(fā)布主線任務,但boss都是男主打的……他們之間的愛情火花都建立在朱迪科默的火爆身材、泡泡糖冰淇淋和天后金曲上,是以純粹物質而非氛圍構建起的連接。 可能正是因為兩個人的愛情本就毫不可信,即便第一次接吻都是作為笑點出現(xiàn),穿插朱迪坐在電腦前的懵逼表情,片尾的轉折才那么順滑。但即便順滑,也不能洗白“情書”兩個字對Guy的物化。全片都在嘗試說服觀眾他們也是人,把它們變回程序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罷了。 至于頭號玩家,應該說本片和它的可比性其實反而不高,除了背景設定都是游戲。 頭號玩家的價值在于,其中埋藏的彩蛋橫跨影視番劇游,縱穿上下幾十年,真正成為了幾代人情懷與記憶的凝結,也可視作ACG和彩蛋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片彩蛋的數(shù)量質量跨度都完全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而且頭號玩家最動人的時刻是,那些過時的,或者是我們以為過時,而根本沒想到會出現(xiàn)的元素,突然蹦出在眼前。失控玩家中最出乎意料的彩蛋也就是美隊。 所以我們提到頭號玩家會說“情懷”,會說“致敬”,而本片只是在討好流行文化和當下消費能力最強的觀眾罷了。 應該說觀眾比我想象的要更容易討好……
片中有一個橋段,借反派之口呈現(xiàn)了好萊塢和游戲公司們的丑惡嘴臉,諷刺了它們專注于IP續(xù)集圈錢的現(xiàn)象。只想說,縫合怪真的也沒比續(xù)集好多少……最終還是應該以質量作為唯一標準吧。 看別的長短評,還有人提到了片中的“數(shù)字罷工”,甚至和現(xiàn)實進行對比。 我只想說,要是我死了也能第二天在家里無損復活,連銀行卡里存款都不帶變動,我也敢。 這可能就是我對這部電影感到膈應的癥結所在。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將“死亡”的存在感消湮到這個地步。 頭號玩家中的死亡是要刪號重開的。所以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主角一次也不能死。 死侍中雖然沒有死亡,但是有肉眼可見的血漿和劇烈疼痛。本片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貌似也不存在痛感。在第二部中,也封鎖了死侍的超能力。 西部世界中host死亡會被重置記憶。而且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死亡這點,被反過來利用以打造強烈的張力。劇中,梅芙知道真相也知道如何保留自己的記憶之后,和愛人狂亂地接吻,然后對著彼此開槍,等待被回收重啟。在那一刻,輪回的詛咒和愛恨的纏綿交織著死去。 即便是那些循環(huán)式的恐怖片,恐怖游輪以死亡的堆砌制造出強烈的精神恐怖,而忌日快樂正是圍繞主角的每次死亡進行布局創(chuàng)造jump scare。 吸血鬼電影中則常以永生與死亡構成二元論,進行著“生命即詛咒”這樣的表達。 在以往我看過的任何一部電影中,即便主角有著永生、不死之類的設定,死亡也一定是在場的,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發(fā)揮著作用。而且通常有類似設定的電影,其主題表達恰恰與死亡密不可分。 因為,沒有死亡作為威脅,時間也失去意義,人物的一切行為、努力和抗爭都沒有任何代價,所有的價值取向也都站不住腳。 數(shù)字罷工怎么了?又沒人來抓我,抓了我也殺不了我。 殺殺npc怎么了?他們不還能復活嗎。他們連痛都沒有,都不帶怕的。 意識到這點之后,在觀看全片的過程中,我內心毫無波瀾。 其實電影可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在本片高潮部分,反派也曾命令手下關閉游戲中重生的設置,但說完之后也沒了下文。死亡在全片中僅有的兩次接近顯身的時刻,一次是服務器被重置,一次是斧頭對服務器的破壞。 先說后者。其實是一個很妙的橋段,關機重啟思路的極端應用方式,軟件解決不了就解決硬件,也說明了數(shù)字世界對現(xiàn)實世界的終級無力。但這個時候是意識不到那些AI人類在死去的,甚至Buddy消失的時候也不會有什么感覺,因為我們都已經知道,只要Guy跨過那道光,一切問題都將解決。 雖然重置就是數(shù)字世界的死亡,但片中這一橋段還是變成了愛情片中最庸常的失憶梗。 我最不能忍受的,正是,朱迪最終是用一個吻喚回Guy的記憶。 迪士尼在動畫里都好久沒拍過這種“真愛之吻”了,我還以為他們知道錯了,結果來這么一出。 真愛之吻是人類創(chuàng)造來自我欺騙的懶惰陷阱。既不想付出更多代價來換取愛或者解決問題,也想要一種最簡單的驗證真愛的方式,才有了這種一個吻可以拯救一切的魔法設定。 現(xiàn)今常被吐槽的古久瑪麗蘇設定,什么童年幫助一個小男孩擺脫校園霸凌,長大后和已是霸總的他相認,其實內部邏輯和真愛之吻都是一樣的。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確證愛的方式,因為明知不會有霸總來愛如此平凡的女主甚至是投射在女主身上的自己,才希望在童年就以最低的代價,和一支潛力股簽訂最嚴苛的愛情契約,然后坐等二十年后的相認。 一個時代越容易被真愛之吻感動,越說明真愛的稀缺。 這也是我反對所謂“爽就夠了”的原因。爽和空洞又不是同義詞。文藝作品理應去發(fā)現(xiàn),乃至填補時代和人們心中各式各樣的虛無和空洞。的確,短暫的麻醉讓我們忘卻也未嘗不可。但是總不能說只打麻醉就夠了,那和吸毒也沒區(qū)別。而且很多爽片都是“腐蝕性麻醉藥物”,像是以類似“真愛之吻”的膚淺又虛偽的邏輯替換人們對愛情的認知,只會讓我們的空洞漸漸擴大。 最后想說說本片的特效。 不覺得好像都在哪里看過嗎?拆樓建橋像是X戰(zhàn)警天啟里萬磁王那手;城市擠壓本質上還是盜墓電影里兩邊墻往中間擠那套,也有點盜夢空間的影子;朱迪科默在摩托上邊轉圈邊打槍應該是生化危機,或者說也是很常見的打戲場面了…… 仔細想想的話,貌似這些打戲和特效的設計也都是乏善可陳。不只是說本片,最近的能想到的,在電影院看見最驚喜的視效鏡頭(不是說技術,是說設計和想象力),可能還是信條里正反兩條時間線上動作的并列。 雖然信條很爛,但諾蘭的意義可見一斑了。
還是想強調一下,我并非反對那些從本片中收獲了快樂并因此喜歡它的觀眾們,只是希望我們能對爽片也提高要求。哪怕不和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電影比,和雷神3、死侍、王牌特工比(對應塔導、小賤賤和錢老板),也能意識到本片是多么缺乏想象力和獨創(chuàng)性。這種空洞是會消耗觀眾的,當我們對已有的那些彩蛋、笑點紛紛失去興趣(即便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爽片還會剩下什么呢?
大家喜歡看爽片,喜歡無腦商業(yè)電影的原因,可能正是,嚴肅的電影一部可以吃好久,爽片卻怎么都吃不飽不夠吃。至少我是這樣吧……
1911年,意大利詩人和先驅喬托·卡努杜在《第七藝術宣言》一文中首次提出“電影是一門藝術”的理論主張,卡奴杜認為電影作為第七藝術,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jié)奏藝術全部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是一種將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相綜合的嶄新藝術形式??ㄅ庞梦淖值姆绞秸撟C并提出了電影是一門藝術,此觀點與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電影不過是一種新奇的馬戲的觀點大相徑庭,他為電影這一偉大的藝術正名,為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啟迪性的思維。110年以后的今天,20世紀??怂钩銎返摹妒Э赝婕摇酚秒娪暗姆绞较蚴廊诵?,游戲,應該配得上更為正面的審視,游戲內容也不應僅停留在娛樂大眾的工具性上,它能夠像110年前的電影一樣背負更大的藝術使命,甚至超越過往的所有藝術形式,成為嶄新的第九藝術。
在進入影院觀看《失控玩家》的前一天,筆者在家重溫了《銀翼殺手2049》,2049和過往許多優(yōu)秀的科幻電影一樣,將人類文明置于了一個可以復制靈魂與精神的科技時代,人造人這一命題喚醒了觀眾最本真的道德焦慮和人倫思考,承載感性世界的靈魂第一次能被理性的科技與代碼所編寫,靈與肉之間的隔閡被打破。人們面對腦海里似真似假的記憶與感情,面對自身擁有的這副未誕生于自然的軀殼時,陷于一種顛覆性的認知之中,哲學的命題筆者學淺不是很懂,但片中傳遞的迷惘卻是撲面而來——我的肉身感受到刀刮、雨打的真切疼痛,但我的精神卻是被0與1的代碼所編寫出來的虛假產物,我到底是不是我?我到底能不能掌握自身擁有的一切?這些焦慮是在我們現(xiàn)有的認知環(huán)境下是無止盡的。除2049以外,許多影視留名的電影也在探討這一問題,但電影在這一些帶有哲學思考的問題的探討上存在著私人性和引導性,導演將自身的思想和道德觀念用影像的方式呈現(xiàn)給觀眾,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作為一名傾聽者,嘗試去認同或否認導演的觀念,或是依照導演的思維去尋找一種與自身情緒和過往經歷的共鳴,在這一層面,話語權并不在接收者那里,換言之,觀眾可以保留自身的想法,卻沒有選擇。
游戲是賦予人們選擇的藝術,這也是其有別于其他藝術的特征?!妒Э赝婕摇冯娪昂艽蟪潭葏⒖剂擞螒蛐袠I(yè)大名鼎鼎的作品俠盜獵車手(以下簡稱其英文名稱縮寫GTA)系列,此款游戲是游戲行業(yè)首屈一指的開放世界沙盒游戲,它能風靡全球的一個很大原因便是它賦予了玩家選擇的權力。在GTA中,玩家可以將自己的意指移植到游戲里角色身上,可以決定他的高矮胖瘦,決定他的衣著打扮,甚至能決定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游戲中的這個角色可以說是玩家精神思想的一種繼承,他是玩家靈魂世界的部分再現(xiàn),這一游戲方式與上文提到的《銀翼殺手2049》中人造人的理念和片中所蘊含的哲思有著一定的重合度,但不同的是這次的書寫者由單一的導演變?yōu)榱嗣课煌婕易约?,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主體可以去踐行自己的理念,通過這些像素點拼湊而成的圖案去展示自己的信條。并且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游戲藝術本身就可以成為一些哲學思考的驗證工具,GTA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圖形處理技術發(fā)展的影像,游戲畫面經歷了高清化的進化,游戲里的內容也變得更為生動和真切,游戲里的NPC(非玩家控制角色)由卡通化變得高清化,如同真實世界中得人類一樣栩栩如生,這種與現(xiàn)實生活的趨同,使得玩家對于NPC的看法有著顛覆性的改變,玩家群體在面對越來越像真人并且擁有類似真人情感的NPC時,已經由原來的漠不關心和蔑視變?yōu)榱藥в幸稽c自身看法的審視,玩家自身控制的角色在這個自由世界的行為也越來越像是在真實世界所進行,這個角色可以看作是自身靈魂的演繹,也按照自身的意志行動。對比《失控玩家》和《銀翼殺手2049》來看,兩部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其實都在探討一件事情——人到底能否將需要靈魂與肉身的雙重真實,但不同的是《失控玩家》揭示了游戲可以賦予人們更多的選擇,人們面對這一問題可以悲觀地選擇躺平,也可以率性而活,選擇自己所愛的事,發(fā)生的事情不管怎樣都是自身精神和經歷的外化,代表著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哲思與見解。
1911年卡努杜寫下的《第七藝術宣言》為電影擺脫了低俗娛樂的功能化符號,同時也為電影樹立一個崇高的精神使命——成為一門藝術,這才使得電影和電影創(chuàng)作者能夠以一種嶄新的面孔受到世人的欣賞,為后來無數(shù)永鑄人類歷史的電影提供了名號。2021年,在面對大眾輿論對游戲行業(yè)新一輪的仇視和污蔑之時,將游戲重新定義為“精神鴉片”時,《失控玩家》的出現(xiàn)出色地為游戲產業(yè)正名,它展示了游戲不是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更不是損人心智的精神毒品,游戲能夠承載人類的情感和愛,塑造更美麗的幻境,承載比以往其他藝術形式更宏大的命題與更精妙的思考,它是理性與感性的總和,是代碼與詩歌的交匯,是第九藝術,一種全新的藝術。
平心而論,《失控玩家》是一部及格線以上的大雜燴電影,有著成熟的工業(yè)流水線所保證的流暢度和娛樂性。
盡管主創(chuàng)反復強調它的原創(chuàng)性(不基于現(xiàn)有的IP、漫畫或系列電影),但熟悉好萊塢的觀眾在觀影時定然會被似曾相識的情節(jié)流不斷擊中:《土撥鼠之日》《明日邊緣》的循環(huán)重生,《黑客帝國》《楚門的世界》的主角覺醒,而整個基于游戲的故事背景(包括中文譯名帶上的“玩家”二字),則又跟斯皮爾伯格那部驚艷全球的《頭號玩家》撞個滿懷;就連主演瑞安·雷諾茲略顯話癆的人設,也會讓人迅速聯(lián)想到他曾經飾演過的備受歡迎的漫威角色“死侍”。
不光是文本內核的高度相似,《失控玩家》也學《頭號玩家》(兩部作品還有著同一個編劇扎克·佩恩),干脆在高潮戰(zhàn)斗戲把“拿來主義”進行到底,俯仰皆是漫威、星戰(zhàn)這些最賣座商業(yè)巨制的標志性元素。一切都在表明,這部電影所謂的原創(chuàng)性和喜劇感,完全建立在對過往電影的繼承和戲謔上。
識別出本片原創(chuàng)性欠奉的過程,是觀眾和創(chuàng)作者自然而然的博弈,但同時意外地打開了一層互文關系,真正成為觀影游戲的開始。這并不僅指在順滑的劇情推進中,觀眾提前辨認出Guy的身份是游戲中的NPC,而是進一步地,觀眾悄然和主角完成知覺上的同步,對周遭的環(huán)境心生疑竇,隨即跳脫出既定的軌道,不再甘心于被動地接收信息——這也是對題眼“失控”的一種解讀,盡管難免會部分折損參與感和代入感。
肌肉怪物Dude是另一個“失控”的具象化體現(xiàn)——一個在臺詞、行動和邏輯上淪為殘次品的可愛丑角。在我看來,他卻在片中真正銜接起了游戲和電影這兩大媒介,并生動地詮釋出兩者強行融合的尷尬。Dude的面部捕捉與合成有明顯的虛假感,難以判斷是否刻意為之,但正如《雙子殺手》對威爾·史密斯的“減齡”,技術的力有不逮恰好賦予了形象以“非人”感。
如果撇開上述略顯刁鉆的觀看角度,著眼于電影呈現(xiàn)的故事本身,《失控玩家》對基礎設定的挪用以及流行文化符號的擷取無疑是速食化的。盡管其顯在的主題是人工智能和資本主義,但它進行的反抗極其膚淺和表面,似乎在極力避免給觀眾造成任何思考負擔。這簡直成了導演肖恩·利維的某種“作者性”,在其最著名的奇幻電影系列《博物館奇妙夜》或者動作電影《鐵甲鋼拳》中,核心驅動力都是原本無生命的物被賦予人的情感,而他的表達則傾向于和解與平衡:人與機器、人與博物的和諧相處——人始終居于中心地位,Happy Ending一如既往。
不比《頭號玩家》或是《阿凡達》(“接入”肌體的這一動作與戴上VR頭盔有異曲同工之處),《失控玩家》幾乎沒有探討“虛擬與現(xiàn)實”這個議題的愿望,而這可以說是游戲電影帶有的天然屬性。它情愿找來查寧·塔圖姆,一邊對其銀幕形象大肆破壞,一邊強化對宅男的刻板印象,只是為了用強反差制造笑料——當主角輕易取得任務的勝利之后,真正的玩家群體被棄如敝履。
另一場相當簡陋的戲,是Guy與Millie的告別。終于獲得自由、確立主體意識的Guy,突然選擇斬斷自己和愛人的關系,來成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愛情,所用的說辭卻是自我降格成“電子情書”,我不由要對這個思考路徑打上一個問號。如果Guy的覺醒完全是因為在人群中看了女主角一眼,而女主角也對Guy產生了特別的感覺,何以雙方能在新世界建成后迅速抽離,在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劃出一道清晰的鴻溝?
可以理解編劇為盡快收束劇情,急于給每條敘事線索收尾,但這貌似瀟灑、釋然的解釋卻以犧牲主體性為代價,更不要提其中隱隱體現(xiàn)出的對人工智能過于樂觀的想象。對人類施加的種種壓迫既往不咎,繼而在新的虛擬世界里享受被造物主獵奇的“凝視”——這顯然不是一個經得起推敲的結局。
值得高興的是,《失控玩家》沒有選擇院網(wǎng)同步發(fā)行,而把第一時間的體驗留給了大銀幕的觀眾。在追求收益最大化之外,相信主創(chuàng)一定明白媒介會影響(甚至塑造)觀感的道理,而一部以游戲為主題的電影更需要沉浸式體驗。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深刻改變了全球影市的形態(tài)(并且這一影響還在持續(xù)當中),雖然大陸院線復工已滿一年,但暑期檔低迷的票房成績,足證市場遠未恢復到疫情沖擊之前的水平。而在經歷去年長達半年之久的影院停擺之前,我們似乎從未如此強烈地意識到電影院的重要性。
《失控玩家》創(chuàng)作拍攝于新冠疫情之前,然而它的陳詞濫調在今日這般珍惜的審視之下,竟也沾上了些許懷舊的意味。好萊塢的殘影,仍能詢喚起心中對電影最原初的美好記憶。它達成的仍將是對電影觀眾、而非游戲玩家的指涉,場景名和角色名的雙關也被進一步揭示:電影院即是自由城(Free City),沖破海灘的銀幕(電子屏障),就能抵達彼岸的凈土;盡管每天(每部)都在單調的循環(huán)之中,但商業(yè)片確是陪伴影迷多年的老友(Buddy)。
塔伊加·維迪提飾演的反派越是刻板、古怪乃至不可信,越能成為好萊塢電影工業(yè)辛辣的自嘲;而NPC自我意識的誕生,與其說是對人工智能的展望,不如說是對諸多經典銀幕形象超越時間的生命力的禮贊——Truman(楚門)亦是Free Guy。
于是,老套暫時變作了老派,容我在美隊盾牌出現(xiàn)的片刻,獻上久違的驚呼。盡管馬丁·斯科塞斯把某種超英電影的樣態(tài)稱作“主題樂園”,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能在影院空間里釋放最大程度的魅力。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深焦DeepFocus
這是我經歷的,思考的結果,分享給你,希望有用。
我是一個硬核影評的博主,已經連續(xù)1600天分享優(yōu)質書記,電影,資源。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獲取1000部優(yōu)質電影美劇觀看地址和推薦。
也許你經??梢栽谥趸蛘叨拱昕吹轿业母哔澯霸u,深入解讀
在知乎也是經常萬贊解讀,只解讀干貨,不整亂七八糟的事。
如果喜歡讀書看電影,期待你掃碼關注——
看了IMAX版《失控玩家》,從視覺體驗上,實在是精彩極了,過程中有笑有淚,甚至有電影院的觀眾一起鼓掌。這部電影英文原名《Free Guy》,自由的蓋。蓋即是男主角名字,也是英語里一個常用的口頭詞,類似“這家伙”。想起了另一部電影《無姓之人》,那么本片就是“無名之人”。如果我們同意,在當今時代“自由”是一個嚴肅的話題,那么我要說,觀影過程有多精彩,觀影后就有多不適,好看的電影未必是好電影。好電影至少在概念上誠實,不玩游戲式的解構。不適的是,以free為旗號塑造的故事,最后變成了對自由最大的諷刺,這一筆令人傷心。 整部電影像游戲版《楚門的世界》,男主角蓋是設計好的NPC人物,游戲中的社畜,但一次邂逅開啟了他的自我意識,不愿再如程序編寫般日日重復。人工智能開啟自我意識,作為自由主題的素材并不鮮見,前幾天剛好看了《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仿生人大衛(wèi)的自由意志開啟得充滿哲思。當人意識到限制時,自由的概念才會升起。仿生人是不自由的,當他意識到自己必須聽命于人類,便產生了自覺意識。另一種闡述自由的故事模板是,黑客帝國式的腦控世界,角色是真正的人,但世界是如夢般虛假的,一旦人意識到自己受困于夢中,夢才成了自由的反面。 《失控玩家》則是把人工智能和腦控世界兩個重大主題合二為一,制造了一個復雜的雙重命題——蓋是一個在“假世界”里的“假人”,要突破雙重的假才能實現(xiàn)自由,可惜編劇并未有這樣的雄心,最終使自由的論述進入了游戲解構的悲劇。 蓋在邂逅女主角后開啟意識的過程相當感人,是一種原始的、來自人性本能的自由呼喚,愛開啟了創(chuàng)作的欲望,欲望帶來靈感火花,并啟發(fā)他人。蓋熱情而純真的心靈非常打動觀眾,也是整部電影最催淚和勵志的部分。他的“真”,讓人很難不愛他。但他終究是一個,“無名之人”。在他找到同為NPC假人的好友傾訴時,好友給出的是一套完全心靈雞湯式的安撫,“活在當下”,輕松解構了蓋對于人工智能存在的困惑??吹酱颂帲扔袑@兩個角色友誼的感動,也有相當?shù)牟贿m?!案惺苊恳豢獭钡碾u湯是不能用來回答自由的結構困惑的,即使在一部輕松的喜劇電影里,這種解讀也是不真誠的。 但是蓋被說服了,并且徹底放棄了對自身存在的探索,欣然接受了自己身為假人的事實。這里有著更嚴重的角色倫理危機,就是編劇如何處理他對女主角產生的真摯愛情。電影已經花了很長篇幅說服觀眾,“他們真的相愛了”,現(xiàn)在,你試圖說服觀眾,“我剛才說的自由是狗屁”。假人與真人無法跨越次元壁,在一部著力渲染讓NPC產生自由意志的電影里,不能跨壁,就意味著自由命題的虛偽與失敗。亦即在創(chuàng)作者心中,蓋仍然是一個無名假人,free的過程僅僅是將其從一個面目可憎的、刻板化的邪惡資本家設計的游戲中轉移到了“有愛的游戲”,在祥和世界里,蓋得到的自由是不再有劇本限制其行動,但同樣未改變的是,他的行動受此世界的限制,并接受來自彼世界真人的凝視,他仍然被視為客體,并且最終失去了愛情。 對于電影故事的設計而言,單純實現(xiàn)跨壁,也未必證得了自由。在一個有著類似世界設置的電影《十三度兇間》(此片可謂黑客帝國和盜夢空間的先驅),男主角是假世界的假人,但被真世界的真人女主角愛上,最后女主角將他的意識“下載”到了真世界,實現(xiàn)了跨壁。不過因為這種處理是來自于外力(不是男主角自我突破)、且僅僅實現(xiàn)了愛情這一簡單層面上的“圓滿”,反而削弱了電影本身對存在提出的驚人質問,談不上是好的寫法。 但愛情的圓滿至少讓觀眾心滿意足,相比之下,《失控玩家》結尾真是令人心碎,在觀影過程中有多喜愛蓋,看到他微笑與女主告別就有多憤怒。這個告別撕碎了他自由意志的珍貴性,并且宣布了更大層面上,連“自由”也是設計的一部分——為了讓角色更富吸引力,更有干勁。邪惡boss倒下后,善良boss營造的天堂有彩虹獨角獸和陽光海灘,but,你只能自由地、永恒地困在此處,求出無期。作為一種對真實世界的隱喻令人膽寒。顯性的惡力量有著令人發(fā)指的、奴隸制的榨取,要識別出它似乎是容易的,因為它帶來人直觀感受上的痛苦。而隱性的控制、權力鏈條隱藏后的世界,一個開明專制的彩虹天堂,是否賦予了普通無名氏真正的自由,我感到難以樂觀?;蛟S我們在繁榮世界里擁有的,是猴子選擇香蕉、芒果和獼猴桃的自由。
7分。已經很久沒在電影院這么開心大笑了。是那種沒什么負擔的純娛樂片,所以也沒必要試圖在這樣的片子里尋找意義和深度,只要享受這兩小時就好。尤其對于游戲迷,這種GTA式的世界,以及各種針對NPC和游戲玩家的玩梗,還是很歡樂的。另外,我竟然忘記福斯已經歸迪士尼了,所以后面各種跨世界的彩蛋,竟然那誰也客串一小臉,真的是一個爆笑。還有,錢老板果然一直無節(jié)操小配角。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版楚門的世界,有些梗還不錯,但整個劇情框架比較老套??粗骱癎et up Guy的時候,我就光想起那句Run Gump Run了……
當“頭號玩家”遇見“西部世界”,建立在NPC自主意識上的VR爆米花??上Ь駜群藳]能上升到楚門秀的高度,男女程序員談戀愛最是要命。嗯,我承認我就是饞瑞恩·雷諾茲的身子...(不要Dude,給我Guy?。?/p>
迪士尼:我,有,版,權。??
美國npc想干啥事也得靠演講啊
做夢沒想到美隊把盾牌給了死侍。
救命 誰能告訴我Milly怎么在游戲里學會操縱角色親嘴的
拉倒吧,拍到日本人的片段就是西裝革履在干凈的街道上,拍到中國人就是在擁擠陰暗的中餐廳,下一個鏡頭切到印度也是一堆人在臟亂差的環(huán)境。問號臉,美式的永遠看不起人的刻板印象式幽默
人類與AI區(qū)別或許在于情感,當AI學會愛,他和人類有什么區(qū)別?和前輩一樣,《失控玩家》依舊在討論自由意志,里面有一點挺有趣的,NPC們的覺醒掀起了數(shù)字罷工,這一點人類還不如NPC們。當《黑客帝國》遇上《楚門的世界》,不管是紅藥丸還是藍藥丸,都要活出great day,活成真的free guy。
好歡樂的片子,雖然套路,但足夠娛樂。賤賤這次完全是駕輕就熟,詮釋了另一版本的死侍。
精彩,所以我們的世界又是誰寫的呢
很遺憾最后沒出來一輛車把男女主角撞S,然后跳轉到更加現(xiàn)實的世界觀眾愕然,接著跳到更更加現(xiàn)實的世界導演和編劇沖著對方大吼「meta結局才是觀眾最喜歡的!」「meta都被玩膩了!」
程序設定讓我愛你,但接吻時我無師自通。
浪漫戲都拍得很好,打怪升級的部分也不錯,后半段略顯倉促了而且最后的結尾我不能接受hmmmmmm人類為什么不能和AI談戀愛??。?????你給AI就留了一個GAY?。?!
Channing Tatum和某漫威男星客串是驚喜。其他內容感覺很無感,甚至愛情戲份很俗套。創(chuàng)意基本上來自《樂高大電影》(Lego Movie)、《楚門的世界》(Truman Show)和《頭號玩家》(Ready Player One)的綜合,角色略卡通化,沒有留下深刻印象的內容。
電影的中心思想:脫離被洗腦的生活,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敘事脈絡挺清晰的,比我預想中完整、有條理,最后還是個甜蜜蜜結尾。該死的,讓我想起卡薩布蘭卡來。
那些NPC,其實就是我們啊……福報996笑著笑著便落淚了……??
Channing Tatum 太好笑了;不是說沒有kiss的按鈕嗎,怎麼後來要喚醒記憶的時候Millie主動親上去了哈哈
有趣,比預期的要有趣很多,可以感受到很多此前同類科幻片的梗和設定,但融合和借鑒得挺順滑,最難把握的中段戲份反而成為節(jié)奏最穩(wěn)的環(huán)節(jié)。稍顯遺憾的是沒有足夠時間去沉淀虛擬與真實情感的探討,在創(chuàng)意腦洞上也少了些許驚喜。瑞恩·雷諾斯的演出大大增加了主角魅力,估計很多臺詞都是他演死侍時那樣即興發(fā)揮的,甚至有些時候還以為是死侍上身,在影片惡搞自己也是沒誰了PS:21世紀福斯被迪士尼收購的痕跡,居然在影片里也給玩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