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cheap charity stuff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
1. Tanza
Directed by Mehdi Charef
This one's about those children living as soldiers. I won't pretend to understand life like this and don't know whether the children's performance was bad or just raw. So I'd better shut up here.
2. Blue Gypsy
Directed by Emir Kusturica
My favourite one in this shit bag. Has its sad parts yet still vivid and hilarious, and most of all, the leading boy is really cute. I'll try to watch the world famous Underground when I got the chance.
3. Jesus Children of America
Directed by Spike Lee
Here comes a decent short movie. But it's so good-hollywood-film and with a stupid optimistic ending which I always despise most.
4. Bilu e Jo?o
Directed by Kátia Lund
Lovely kids, lovely little movie. It's just are they really so happy with their lives?
5. Jonathan
Directed by Jordan Scott and Ridley Scott
I wouldn't have bought this stupid pack of charity shorts if not for this particular segment, coz I'm a hopeless Thewlisian.
Ridley Scott, you are shit, and your daughter is shit. And David, I really don't want to call you that, so are you a shit collecter or what?
I'd already read some of the imdb comments before and got some sort of impression that this segment is the worst one. No,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but this one's horrible enough. When Jonathan said his last line, I was like 'OMG'. And then I tried to get what this short movie was all about, an idea went cross my mind, and I went 'ooooh myyyy God!'. A shockingly intolerably shitty movie! A waste of such a marvelous cast (why do I feel you're the weakest link again, David??)!
But I have to confess this is still my second favourite one, for the cast obviously. The little Jonathan is just soooo adorable. I've got my obsession for pale skin. And the teenage Jonathan would make such a good teenage Lupin~
6. Ciro
Directed by Stefano Veneruso
Again, it's not bad, and the shadow thing and the playground scene is kind of cool. So it's my problem. I'm not very keen on these not-so-pale children.
7. Song Song and Little Cat
Directed by John Woo
The last and the very worst. Congratulations! You've just won the competition of who's the worst director in a charity shorts production. I've never been a John Woo fan, but this one's beyond my imagination. Actually it's a success in telling people how to make a terrible movie in less than 20 minutes. It's an encyclopedia of bad elements you can ever use to attract real cheap sympathy.
I can't believe they celebrated this movie so delightedly. I'm sure none of them is an idiot. Then why? Personally I've never been into charity stuff, but is charity really meant to be cheap?
2 ) 孤苦悲慘的兒童
,,,,,,
看那些悲慘的孩子,用我一顆冰冷的死寂的心,我何嘗不是他們中的一個?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拋卻心情,僅僅談論電影,這7部片子反映的地球上不同地域的邊緣兒童的悲慘生活。唯有華語那部分完全不認同,離我們生活越近的越能辨其真?zhèn)蝺?yōu)劣。Underground的導演也在里面玩了一把,片雖短還是有實力在,算作7部里面的最佳,《藍色吉卜賽》。唯一一部有著積極向上因素的是巴西的《畢露和喬》,窘困的生活中顯露的生氣和友情。大家都說《上帝保佑的美國孩子》不好,有點太煽情太好萊塢,我覺得還不錯,學生中的欺負在日本片中最多展現(xiàn),他們說是他們的文化,其實全世界遍地都存在,應該在多種族的國家更普遍,卻只有日本人最敢面對它。這次美國人也來上一段,好!
3 ) All About Children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中文翻譯有“所有被忽視的孩子”或“被遺忘的天使”等。
我分了3次看完了這部電影,說它是電影是因為它采用的是電影的拍攝手法,從意義上來說這部片子更像一部公益的紀錄片。它講述了七個不同國家里,不同孩子們被社會和家庭忽視的同樣命運,所以電影是由七個國家不同的導演各自拍了一個小故事拼盤而成的。中國那一段是由吳宇森導演,當然由于相似相溶的道理,中國這一段給我的共鳴大一些。
我一直認為兒童是這個人類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 因為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沒有足夠的辨識能力,這個年齡正是塑造一個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時候,所以兒童群體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容易受傷害的群體,他們的呼聲他們的意見都得不到重視,他們的利益更多是來自于其他人的維護。這也是為什么“少年英雄”題材類的影視、書籍、動漫在青少年中廣受歡迎,表明了他們希望他們能得到更多的重視和平等的對待的渴求,正是這種渴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只能在其他地方找到這種滿足感。
在中國,兒童的權益更多的被看著為擁有讀書的權利。接受教育的權利確實是非常重要,因為這屬于一個人成長的權利。在中國貧窮的地區(qū),孩子能從失學回到課堂是個很大的進步了,但這僅僅是個開始,我們不能僅僅因為這個就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權利,然后只要能讓所有的孩子能進入到學校接受教育,我們就的進行單方面的教育,中國近二十年的教育一向不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我們把模式化的教育套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甚至把教育當作一種績效來競爭。仿佛都忘記了我們也曾是孩子,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一樣,太多時候根本沒把孩子作為一個人來對待,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尊重和足夠的平等。是不是我要來責怪我們國家的教育?當然不是,現(xiàn)在這樣的聲音太多了,沒用,改變不可能來得快,也根本沒討論出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案。何況這本就不是國家教育單方面能改變的,而是整個社會的思維導向需要改變。我這也不是想討論教育問題,我只是想到了兒童這個群體的權利問題,教育的問題說明了兒童的權利根本得不到重視,他們是社會最弱勢的,他們只能跟隨社會的導向而發(fā)展,根本無法選擇其他方向。
本身這個世界就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或者說是完全不平等的。但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一直是因為在追求一個理想的社會,也許理想社會在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不會存在,但是人類盡可能去追求,去接近,這就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原動力。就像夢想不一定能實現(xiàn),但它存在的必要比實現(xiàn)的必要更大。所以一直會有人為兒童爭取作為人的完整權利,會為曾是兒童的人們爭取平等的權利。
教育只是單方面的暴露了兒童權利的問題,影片中兒童教育的問題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七個片段,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戰(zhàn)爭、家庭、社會、毒品、階層等等問題對兒童的傷害和影響,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占主導,兒童這個弱勢群體必定被忽略,但這個群體恰恰又是改變未來的希望。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關于繁衍和延續(xù)的意義,也許繁衍和延續(xù)的問題對個體來說實在是遙遠了和無能為力。中國有句古話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各個民族對血脈的繼承都看得非常重,這也大致說明了繁殖是每個生物最基本的本能。記得去年的一部電影《人類之子》就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人類失去了繁殖能力,絕望籠罩了整個世界,整個世界都失去了秩序,而僅有的一個孕婦成了“暴力橫行的滅絕冷氣中一縷延綿未絕的暖流”(該句借鑒老美的電影點評)。
我并不是想夸大繁體問題的嚴重性,這種科幻猜想只是出現(xiàn)在了電影中,比起整個人類失去繁殖能力這種事情,我寧愿相信世界毀于星際大沖撞。但的確,曾是兒童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沒有個體能一直生存下去,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追求都要由后代來繼承,把目光放大到整個宇宙,人類死亡和誕生的交替仿佛如同每個人身上細胞的新陳代謝,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人能健康的生存。我們就是整個人類的細胞,為什么人看著自己的孩子會感覺到幸福和溫馨,因為他們身上繼承著我們的血脈、我們的思想,他們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希望的延續(xù)。套句標語,前人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精神永遠活在后人心中,一代又一代。
扯到人類延續(xù)確實是太大了,回頭再來看看些實際的。肯定大家都遇到過在街上一群小孩分散在街道的各個角落要飯吧,而且方式很激烈,抱住你的腿不給錢不放。就算沒遇到過,至少看電視看報紙上網總能看到過類似的新聞吧,這些小孩由大人教唆去要飯,要到的錢然后全部上繳,而孩子們每天的回報只是點充饑的稀飯,要不到的還要遭到毒打。所以就有過這么一個討論,遇見這些孩子,是該給錢還是不給錢呢?給,后面的大人會繼續(xù)趕他們出來要飯,惡性循環(huán);不給,孩子回去會挨打,有人想說好了大家都不給,那些大人就不會再讓孩子出來要飯了,本身“說好大家都不給”這個想法就不可能成立,何況就算不要飯了,那些人就不會趕著小孩去做其他嗎?比如像電影里的去賣花,或者干脆去黑煤窯。這都是我們身邊的日夜目睹到的事。社會上有很多好心人,募捐、贊助、支持公益事業(yè),良心上是逐漸好轉了,但是現(xiàn)實改變的力度并不夠大,兒童的權利依然水深火熱之中。
看了這部片寫了這些,只是希望大家能對此能多一點點關注,對人類的兒童權利的保障更多一點支持,也是一種提醒,這個世界不是想象中那么美麗。
"All grown-up were once children.althouhg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下面是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權利公約》包含了一整套普遍商定的準則和義務,在追求一個公正、彼此尊重以及和平的社會的過程中,將兒童放在中心位置。
《公約》確立了世界各地所有兒童時時刻刻應享有的基本人權:生存權;全面發(fā)展的權利;免遭有害影響、虐待和剝削的受保護權;全面參與家庭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權利?!豆s》通過確立保健、教育以及法律、公民和社會等方面的服務標準來保護兒童的上述權利。這些標準是評價進步情況的尺度。批準《公約》的國家有義務在采取行動和制定政策時考慮兒童的最高利益。
《公約》建立在以下四項基本原則之上:
1. 不歧視(第2條);
2. 兒童的最大利益(第3條);
3. 兒童的生命權、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第6條);
4. 尊重兒童的意見(第12條)
所有兒童,無論他們出生在哪里,屬于哪個種族或民族,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富有還是貧窮,都必須得到充分的機會,成為社會有用的成員,并且必須享有發(fā)言權,他們的聲音也必須獲得傾聽。
《公約》將兒童定義為18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并認為每一位兒童既是一個獨立的個人,又是家庭和社會的一分子。兒童享有一個人的全部權利。
1989年11月20日,聯(lián)合國大會就《公約》中的上述一系列承諾達成了一致意見,自此已有191個國家批準了《公約》。這是有史以來得到最廣泛接受的國際人權條約。
4 ) 是我們遺忘了他們,還是世界遺忘了我們?
現(xiàn)實世界太過殘酷,可是不要忘了要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對待你愛的人。
電影里的令人窒息的黑色,血液般的紅色, 。也不乏溫暖的黃色,粉色,充滿生機的綠色,
荊棘后面的天堂般場景,只有善良有愛的人才可以看到~~~~~~~~~~~~~~~~~~~~~~~~~~~~~~~~~~~~~~~~~~~~~~~~~~~~~~~~~~~~~~~~~~~~~~~~~~~~~~~~~~~~~~~~~~~~~~~~~~~~~~~~~
5 ) 令人感傷的電影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
本片是由MK Film Production與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及發(fā)展組織聯(lián)合負責拍攝的,也因是以世界各地的兒童為主角,得到了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糧食組織的支持。它分別講述了七個有關被家庭和社會忽視的孩子的故事。
幸??偸窍嗤?,不幸卻有各自的不幸。
Tanza:渴望知識,但生活在戰(zhàn)爭、殺戮和種族間仇殺的非洲娃娃兵,最后絕望地選擇放棄。
Blue Gypsy:東歐的吉普賽少年不愿再回到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自愿地再次回到少管所。
Jesus Children of America:關注艾滋病,更要關心那些無辜感染的兒童。
Bilu E Joao:兩個生活在巨大城市夾縫中的貧民窟,靠著雙手和租借推車,拾荒生活著,充滿理想、樂觀的孩子。
喬納森Jonathan:尋找自由的夢。
吉洛Ciro:被家庭忽略的,在街上游蕩,偷錢和搶劫。
雙雙與小貓Song-Song & Little Cat:在北京,一個破損的洋娃娃將從小就被拋棄而后被迫賣花的孤兒小貓與物質生活富足但因父母離婚從未快樂的雙雙聯(lián)系到了一起。
都是大導演拍的,感人至深的短片,臺詞也富于哲理。
灰暗、悲涼、真實的電影。
6 ) 熏魚火腿魚香肉絲培根三文魚香蕉蝦醬奶酪大拼盤
這是一個大合輯。里面值得玩味的好故事很多。由不同國家的七個大導演分別拍攝。最近兩年,這種電影合集出了不少,像《巴黎,我愛你》這樣的精品卻不多。(我突然想起來去年看過的一個合集,精彩絕倫——講的是,一列橫穿歐洲大陸的列車上發(fā)生的三個故事,由三個導演拍攝,有連續(xù)性,最后一個是幾個英國男孩去土耳其看歐洲冠軍杯的事,好玩極了,叫什么名字忘了。——想起來了,《車票》)
這部電影,看完之后的感覺是,這是一部公益片,動機和立意是很鮮明的,它要提醒我們去關注兒童,尤其是那些有點兒命苦的兒童;然后這是一些命題作文,創(chuàng)作者的自由被約束了,有時候,題材和體裁是可以被約束的,但是情緒和風格最好不要約束,這樣產生的拼盤多半不妙,這部就是,因為總體要走傷感、悲憫和灰暗的調調,所以大家都玩不盡興,電影的制作過程就是一個大PARTY,一群性格鮮明的家伙湊到一起,把他們骨子里最精彩的東西拿出來秀秀,電影越來越需要個人化,越來越需要個性張揚了;有幾個更像是紀錄片,由于倉促和急功近利,忽略了故事的戲劇性和委婉與曼妙的曲折和情緒、節(jié)奏變化,直不楞噔的,其實如果索性就是紀錄片的話,可能更精彩。
但是也是有亮點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巴西那個兄妹倆的故事拍得很棒,兩個瘦骨嶙峋的小屁孩推著一輛板車,搗騰了一天廢品的故事,很精彩,鏡頭是平視的,忠誠的,客觀平實地記錄著這兩個孩子的一天,他們的行為,他們的目的,他們的思維與情感,許多小細節(jié)是很美妙的,這會讓你感受到,孩子是有自尊的,是有方法和渠道去獲取成就感的,他們有他們的麻煩,也有他們特有的方式來解決麻煩,這些才是他們的世界,千萬不要拿“對知識的渴求”“獲取平等的權利”“尊嚴和自由”等等的這些東東去憐憫他們,這些JB鳥事跟他們沒關系,他們只想得到簡單的快樂,很簡單,沒頭沒腦,吃飽睡好,他們沒那么悲慘,至少在他們看來沒有,所以沒有必要悲情,千萬不要悲情。這部短片是唯一一部不那么悲情的,而且視角起碼是孩子的,這個很關鍵,對于一部講述孩子們的不幸的電影來說,悲天憫人,人文關懷,價值評判,煽情和慈悲都是TMD bullshit,這些東西都是假慈悲,誤讀和曲解,以成人的價值判斷來強行解釋孩子的主觀世界,就是屎。
里面那個由吳宇森導演的精致小品就是這類敗筆的典范!吳宇森的那個,看得我想吐。孩子們的世界是很純潔的,或者說很純粹,如果你幫著他去進行“階級”“種族”“膚色”“性別”“價值”“存在”的判斷和分析,只能說明你丫不純潔。
我打小就不愛看吳宇森的電影,真的,錄像廳的年代我就不愛看,直到后來我知道丫的英名名字叫JOHN了之后,我就更加鄙視他了,因為我一共認識四個叫做john的男人,其中三個都是大傻逼。
哦,還有一個庫斯圖里卡的,講一個吉普賽失足青年不愿意離開管教所的故事,拍得也很不錯。咦?兩顆星是不是少了點兒?本來應該是三顆的,被JOHN WOO糟蹋了,制作方選人失當,扣去一顆!
同一個天空下,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幸福感追求,但卻可能面對不一樣的環(huán)境因素造就各種問題。7部不同國家短片,老吳代表中國那部活生生被平行比下去。顯然跟中國足球一樣,明顯輸在行業(yè)內部體質。但整體值得五星推薦!
果然是庫斯圖里卡最好 吳宇森最差
本片由由威尼斯電影節(jié)發(fā)起,并由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選定八位導演各自拍攝七部以兒童為主題的短片,旨在喚醒世人對兒童的關注和愛護。請來的導演包括吳宇森、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斯派克·李、斯科特父女。吳宇森那段前面湊合后面雷人,斯科特父女那段感覺還是以女兒為主,畢竟劇本也是她寫的。
依然是關于同一主題的導演合集,作為命題作文而言,導演都將目光對準了邊緣兒童,戰(zhàn)地里的孩子、少年犯等等,每部片子雖然都十分現(xiàn)實主義,但不同導演風格各有特色,最喜歡的還是庫斯圖里卡的黑色幽默和斯科特的夢幻般的穿越,最后的吳宇森也太敷衍了,完全是在交作業(yè)而全無風格。
本片由由威尼斯電影節(jié)發(fā)起,并由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選定七位導演各自拍攝七部以兒童為主題的短片,旨在喚醒世人對兒童的關注和愛護
非要在心中排個序的話:Spike Lee》Kusturica》Lund》Scott》Veneruso》吳宇森》Charef“全球3億多兒童處在饑餓當中,每天有1.8名萬兒童死于饑餓。全球有1.2億兒童不能上學,有1200萬艾滋病孤兒,有230萬兒童艾滋病患者?!?/p>
同一個天空下,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幸福感追求,但卻可能面對不一樣的環(huán)境因素造就各種問題。btw,7部不同國家的短片,老吳代表中國的那部活生生地就被平行地比下去了。顯然這跟中國足球一樣,明顯是輸在這個行業(yè)內部的體質里。但整體值得五星推薦!
每回類似命題集錦片,但凡中國導演總讓人不自覺冷汗三條,無一例外。蔣雯麗就這么厲婦下去了麼。
喜歡最后一個中國的孩子(吳宇森導) 心酸壞了……中間的幾個都不錯
一部關注孩子的公益電影,由威尼斯電影節(jié)發(fā)起,八位導演都是世界名導,吳宇森、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斯派克·李、雷德利?斯科特等。影片中的孩子們,生活在貧困、暴力、犯罪、疾病、孤獨、戰(zhàn)爭之中——這部影片實際上是在呼吁:“救救孩子!”個人比較喜歡《坦扎》、《藍色吉普賽》、《Ciro》三部
被遺忘的孩子,被放逐的童真;這個世界滿目瘡痍,這些歲月滿眼憂鬱。所有的成人都曾經身為孩子,只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遺忘了這一點。
最喜歡畢露和喬,還有藍色吉普賽,意大利的那個也成。孩子都是天使,天使的世界成人怎么都無法參透,唯有好好守護,別讓天使受到任何傷害。吳宇森的那個矯情到令人發(fā)指,居然也騙了我?guī)仔袦I,我這沒下限的淚點啊。。。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正凋殘。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淚滿顏。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如果我們不要孩子,那我們就什么也不剩了。
在淚水中微笑……吳宇森那個結尾太理想化了,唉……真正的賣花女孩哪輩子也熬不到上學啊
"Tutti i grandi sono stati bambini una volta. Ma pochi di essi se ne ricordano." -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最喜歡Katia Lund的兩個巴西孩子的故事,John Woo的片子和他的出場順序一樣,墊底。
同在一片藍天的,每一個孩子的眼中都有純真和希望。威尼斯電影節(jié)發(fā)起,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選定八位大導演各自拍攝七個兒童主題的短片,感人至深,五星推薦~
這種向政治獻禮的片子,沖老庫,給四星。吳宇森那段也太他娘的政治正確了吧。也許別人的片子所在地的人民也那么認為他們語種的那段,呵呵,老庫沒祖國,真好。
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短片集雖然每每水準參差,但電影節(jié)的魅力與其所選主題還是有足夠的反應,庫斯圖里卡《藍色吉卜賽》獨領風騷。
幾個故事看起來單一,其實這就是地球上的天使們生活里一幅幅剪影,幾個小故事都非常感人,斯科特父女的最考究,一流的創(chuàng)意、美術場景和BGM;那不勒斯的最具有荒誕意味;而北京的這部最煽情,有著傳統(tǒng)中國人的情感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