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親手埋葬了六十年代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哺育著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著記憶和欲望。
——艾略特 《荒原》
前些日子,那個被傳的風生水起的互聯網鄙視鏈中,作者把pink floyd、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放在音樂鏈條的頂端,說黑誰也不能黑他仨。說起來,這三個老家伙的東西我可真是十多年都沒怎么聽了。而不經意的在一部名為《冬日的葬禮》的電影上,我卻又一次戲劇性地邂逅了pink floyd。
由情色大師巴貝特.施羅德執(zhí)導的這部電影中,pink floyd擔任了所有音樂部分的制作。在那個嬉皮運動轟轟烈烈的上世紀60年代,年輕人在大麻、海洛因、性愛、搖滾樂的相伴下,帶著對東方禪宗的向往,試圖和這個殘忍的世界死磕到底。而這部電影正是誕生于1969年,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年華。全人類被一個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國宇航員“代表”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把全世界的嬉皮士匯集到了一起,我國和老毛子在珍寶島發(fā)生武裝沖突,劉少奇含冤去世,戴高樂辭職,英國廢除死刑。
電影中的男主角,一個帥氣的德國青年,從家鄉(xiāng)呂貝克用搭順風車的方式進行一次遠行。在巴黎時遇到一個氣質迷人的女嬉皮士,然后被深深吸引。于是年輕人改變原來去摩洛哥費斯的計劃,跟隨女嬉皮士來到了西班牙的伊比薩島,慢慢地沉溺于一段充滿危險、欲望和迷亂的愛情之中。最終在冬日耀眼的陽光直射下,年輕人的棺木被送進了土壤里,一個簡單又平靜的葬禮之后,電影嘎然而止。
影片中有一些吸食毒品的鏡頭,拍的極為寫實,甚至在那個“愛與和平”反戰(zhàn)氣氛的依托下,充滿著教唆和挑逗味道?;蛟S導演的真實意圖,也僅僅是用細膩的手法客觀描述當時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而已。記得在讓-克勞德-卡里耶爾的《烏托邦的年代》里,這位法國編劇以及捷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等人,一起和當時的年輕人體驗吸大麻的感覺。他們一人一口,相互傳遞著,那種美好撇開一切墨守陳規(guī)的教條和阻礙,帶著直指人心的暢快和感動——這種傳遞已經不僅僅是一支大麻煙卷了。像儀式一樣的畫面,讓即便已經上了年紀的作者都感到心安理得,從容不迫,樂在其中。
電影的另一個看點,伊比薩島的風光更是無比妖嬈,無論是自然還是歷史人文,都絕對不負這個西班牙的旅游圣地美譽。這個小島銜接著伊比利亞半島和非洲大陸,據說早在公元前6世紀,島上就有腓尼基-迦太基人居住,而伊比薩當時就是迦太基人統治地中海的戰(zhàn)略基地。島上自然保存著大量歷史古跡,例如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達特維拉區(qū)。電影的攝影也忠實還原了小島的各種風貌。
最后聊聊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鏡頭,男女主角赤裸著上身,躺在大海邊上的一塊巨石上。導演采用俯拍的方式,這幅畫面讓人有一種想要落淚般的波瀾壯闊。男人說:
“這叫做太陽崇拜吧?
加魯加塔的年輕人,
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太陽。
一絲不掛地坐禪,
注視著太陽。
很快眼睛就瞎了。
一年后,
像植物一樣枯萎死掉了?!?/div>
http://dwz.cn/jLibN,字幕http://dwz.cn/jLj82嬉皮青年,PinkFloyd,伊比薩島,意義很正確的警世純愛片。癡情小偷立志救女友于苦海最終卻被毒魔吞噬的無聊故事,把嬉皮拍得這么平淡乏味,除了幻想自己是唐吉可德斗風車和IBIZA風光外,其他時刻都猛快進。結尾加一星。女主簡直是女版的JAMES SPADER
影片始終彌漫著世紀末的氣息,年輕男女盲目的浪跡,不分彼此,卻漸入人心,形如白描的手法,既是一種紀錄,也是一種闡釋,撕裂的疼痛,亦如針扎血管的損傷,呈現了一對情侶無序、無聊又頹靡的生活。
2023057 影評人周。巴貝特施羅德處女作,Pink Floyd原聲,嬉皮電影。
終于添加了
很美 很迷幻 偉大的60年代的嬉皮士與毒品迷幻
景色蠻美的,自由的嬉皮生活
毒品的可怕沒得說,有文德斯的感覺。Ibiza早已被英國不良青年搞成混亂之地,一點都不posh。
嬉皮士的愛情。
第二部被我淘汰的巴·施羅德片子
將"亞當與夏娃"融入到60年代嬉皮文化中,伊比薩島就是伊甸園,在夏娃的引誘下,亞當嘗禁果(可卡因)。性癮到毒癮,生存到毀滅。平克.弗洛伊德的音樂貫穿始終,垮掉的一代。
<More>:Pink Floyd 的第3張錄音室專輯,后面可能為此找來這部電影看一下。-2017.02.10 →《冬日的葬禮》:終于來看一下這部電影了。-2020.07.31 —— 豆瓣音樂《More》(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1401359/)條目頁面相關電影錯誤地關聯到1998年的動畫短片《更多》(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74974/)去了。
沖著pink Floyd看的
new fav 學習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NR=1&feature=endscreen&v=EAqvhG4IbgA&ytsession=YDNVxNsC6THDPVoO6KlcN7jhK9A6DwrD7omHbrPRkn230IIJHnjaJk1QhQszfpdrROqJuRSQX6KhgCnwOBbnJNJFOA-to_Voq2IaCN9Sqh2vl6vKgkEGxj8Dvk9Pr9BwKFYVMQTYYHb2WGYWosk1b7IHH_z-dthY9QY51YzlPsRyQGP5LrHSe4tiIzUCdW3zHw7BkepfSe-M
對戒毒宣傳片(《高潮》《糖果》)無感的我意外地和本片共情了。戀人要在光禿禿的海邊礁石冷雨里灰頭土臉,也不要見他在泳池里撲騰光潔胸膛上水珠低落。 嗑藥的體驗=I am ravaged by a thirst of the absolute and purity. I can clearly face up to the abominable alienation I had been led to. A calm interior force tells me “I won’t fix again.”
女主更能代表時代文化的一部分,男主只是一個充滿嫉妒并且渴望著女主的人,這種渴望讓他染上了毒品,結尾的死和開場一樣荒涼。兩個人個人認為都不是簡介所說的嬉皮士,導演之后的作品《情欲深谷》才和嬉皮士搭上點關系。
僵硬演技派
嬉皮青年,PinkFloyd,伊比薩島,太陽崇拜,1969??
hippies never die
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