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螻蟻的反抗與反思
作為金基德腦殘粉,冷眼旁觀各種對于老金的褒貶。究竟是庸才還是怪才,究竟是嘩眾取寵還是鶴立雞群,我只想說,金基德是我最喜歡的韓國導演,沒有之一。能夠得到重視和議論,源于老金不拘一格的人格魅力以及對人們?nèi)^的毀滅性顛覆,不得不說,這就是一顆獨一無二的寶石。不同于樸贊郁的陰郁詭異,不同于李滄東的文藝清新,不同于林權(quán)澤的浩瀚史詩,不同于郭在容的浪漫溫馨,不同于姜帝圭的恢宏慘烈,也不同于金知云的暴力血腥,金基德有的,只是殘酷和直白卻又必須面對現(xiàn)實的忿恨和無奈。
關(guān)于《一對一》,看之前就聽其他韓影愛好者吐槽:無聊,沒有劇情,內(nèi)容雜亂無章,整體節(jié)奏混亂,基本情節(jié)交代不清,等等。大多時候都是如此,忍得住多大的詆毀,才能受得起多高的贊美。金基德的電影要用心去看,他不是交代一個事件,不是講述一個故事,而是繪畫一個世界。
全片的基點是一個女孩被一個組織殘忍殺害,另一個組織為此與之交戰(zhàn)的過程。以下簡稱女孩,權(quán)力組織,暴力組織。
女孩是誰?權(quán)力組織為何要殺她?暴力組織又由哪些人組成?我想這些基礎(chǔ)內(nèi)容很多觀眾應該都能看明,女孩是馬東錫的女兒,馬東錫為了報仇召集了另外六個在社會上各種失意的男女,組成了個暴力組織并成為其核心,陸續(xù)向權(quán)力組織的成員發(fā)起強力報復。報復的手段也很簡單,就是暴力,只是每次都假扮成不同機構(gòu)。而至于權(quán)力組織為何要殺她?影片最后也交代得非常清楚——只是為了生存!
這是一個反映生存在社會各種底層各種角落的螻蟻們,對于現(xiàn)實處境的反抗與反思的影片。他們當中,有看盡顧客傲慢嘴臉的餐廳服務員,有為經(jīng)濟所迫放棄人身自由的情婦,有郁郁不得志受盡至親奚落的留學生,有每天趴在車底一身機油味的修車工,有被好友坑騙被迫住在建筑廢墟上的無家可歸者,有為老婆看病而欠下巨額高利貸債務的無業(yè)游民,還有曾經(jīng)強勢欺負同僚最后卻連自己女兒都保護不了的可憐人馬東錫。對他們而言,尊嚴又是什么?當尊嚴被無情踐踏,剩下的,只是一地浮殤。不得不提的是,給這些人帶來傷害的,都是同一個演員金英民,而這個演員同時飾演了第一個被暴力組織實施報復的對象。這當然不是因為劇組經(jīng)費限制,而是想通過這種形式來告訴大家,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給別人帶來傷害的同時,別人也可能正在給自己帶來傷害。同樣,無論是作為現(xiàn)實社會的施暴者,還是權(quán)力組織的成員,金英民又何嘗不是生存在社會底層與角落的“螻蟻”?他無權(quán)判斷對錯,只能遵從“上頭”的吩咐!
權(quán)力組織的成員面對報復的表現(xiàn)也是各有不同,作為第一個被報復的對象,金英民由于不滿暴力制壓,想方設(shè)法了解對方的底細,在知道暴力組織實為蒙騙的伎倆后計劃著如何進行更進一輪的報復。這個角色也是作為線索貫穿全劇,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完成蛻變。而其他成員呢,有人迫于良心譴責選擇自殺,有人害怕再次遭遇暴力而隱忍不發(fā),有人怕自己做的壞事暴露而被動沉默。隨著暴力組織的層層深入,被報復對象的等級也越來越高,從一開始的打手,到幕后的操盤手,馬東錫一直在問,“你覺得這么做對嗎?”而回答卻是從“我都是根據(jù)上頭吩咐做事”到“我自認為是擁有正確的信念而做的事情”。里面有句臺詞給我印象深刻:“現(xiàn)在分什么對錯???錯的方式只要成功就是能耐”。
金基德說,“我生活在這個國度,每天都受到?jīng)_擊。不正腐敗如果成功了的話也成為了一種被認可的能力。我對這個社會討厭過,憎惡過也原諒過。
馬東錫在劇中有很多經(jīng)典臺詞,仔細琢磨也別有一番禪意。
“忍讓會讓你變成奴隸?!?br>“在欲望面前,人就是邪惡的?!?br>“人都是一樣的,要有自尊。”
“沒有理由的憤怒是最可怕的。”
有時我在想,究竟是什么讓我們變得悲慘?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太過忍讓。如同劇中所說,拉面真的很奇怪,沒有的人吃就像主食,有的人吃就像零食。我們的現(xiàn)實也是如此,殘忍與忍讓,反而能夠達到一種詭異的平衡。
暴力組織的形成就是螻蟻們的反抗,而這個反抗的過程同樣伴隨著反思。我究竟該不該這么活?我這么做究竟對不對?到底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看著暴力組織成員懷揣著各自的理念紛紛離去,心里不免一陣凄涼。被欺壓的人一開始就沒有想要擺脫的意志,跟如今的獨裁者一樣,就等著一次爆發(fā)的機會。上到了那個位置,也會做同樣的事。無論自己再怎么折騰,都沒有什么希望。馬東錫倒在地上哭了,不是沒有改變現(xiàn)實的能力,而是必須承認現(xiàn)實存在的意義。所有的人都活得既倦又累!
只有泥鰍的魚缸里,泥鰍都活不了太久,在里面放一條黑魚,泥鰍就會為了不被黑魚吃掉,所以活得更健康更長久。我們的現(xiàn)實就是如此,不要想著如何報復,而是要懂得感激。折磨彼此的能量,最終讓彼此活下去。
權(quán)力組織的頭目最后居然是死于底層的金英民之手,而他的死法,卻和女孩一樣,是被膠帶纏繞窒息而死。到這時候,泥鰍和黑魚的概念被逐漸模糊。或許金基德是想告訴我們,何謂現(xiàn)實?現(xiàn)實本就是一個重復交替的過程。影片最后,馬東錫死于金英民之手,這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訊息,世界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軟弱和膽怯而改變,如同泥鰍和黑魚,追趕別人的同時,也在不停地被別人追趕。
直到現(xiàn)在,你還會再問我女孩是誰嗎?女孩就是你,是我,是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某一天,女孩就是權(quán)力組織的頭目,或許另一天,女孩就是暴力組織的核心。[圖片][圖片]
2 ) 蛇頭魚與泥鰍
“在只有泥鰍的魚缸里,泥鰍不會活很久,如果放進一條蛇頭魚,泥鰍會為了生存而拼命逃,反而變得更健康,活得更久”
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泥鰍們,當他們真的主宰了命運,卻什么也不敢做,相互攻擊起來。 這是人性中的奴性。
其實,這不也就是我們?一會兒扮演拼命生存的泥鰍,一會兒又扮演追逐泥鰍的蛇頭魚。而在爭奪生存權(quán)利的舞臺上,善良,只會讓你很可悲。
金基德導演,馬東錫出演了帶頭大哥的角色!雖然把這世界看得很明白,卻因為太明白,不被這個世界所接受。
劇尾,面對著這個沒法理解的每個人都沒有錯的世界,面對著這些沒勇氣抗爭的可悲的伙伴,佛祖般悲憫人生,失聲痛哭! 第一次看到馬東錫如此精湛的演技,精彩!
最后,慘死在山頂,死不瞑目地俯視著地獄般的世界。這是太過另類的電影,這是太過真實的電影,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年輕人就不要看了。
3 ) 世界不止黑于白
這個導演的片,都很有特色,很多人說金基德是韓國電影的一朵奇葩,見仁見智,但我覺得金基德確實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雖然他的片讓人很壓抑。社會仍然有很多被拋棄的被欺辱的人,并不是為了宣揚惡,而是邊緣人物一直存在。主人公在悲慘的生活中孤獨的死去,很耐人尋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內(nèi)心的灰色地帶。
4 ) 悲劇產(chǎn)生,人人有責
一個人分式多個角色,表達出,無論職位高低,階層高低,其實都一樣,所謂的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犧牲某人的基礎(chǔ)上,組織頭目以為能救贖世界,拷問到最后一名時,猛然醒來,自己也跟他們一樣,用罪惡懲罰罪惡,而這個組織卻由受壓迫的底層組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女成員回家被男友家暴,收到生活費和買包的錢,一下子變得溫順,留美弟弟回國,高不成低不就,自己認識到自己猶如蛀蟲,哥哥很鐵不成鋼,對他打罵,弟弟再憤怒,也還是不敢獨自出去生活,演技最差的修理工,老板因工作不滿對其打罵,猥褻他的女友,他出了背著老板用汽車零件交換假貨和罵老板,就默默忍受,還有被詐騙而被迫和母親住在廢墟上的,還有被傷自尊的服務生,還有因支付老婆醫(yī)療費還不起債的,這些人僅僅對上層人用暴力發(fā)泄不滿,脫下戲服,依然覺得多點忍耐,一定會等到正義,總比北朝鮮的日子好過吧!多么熟悉的話語,懦弱之人的心聲??!
這部片子讓人絕望,中層,底層都還有良知,都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哪怕犧牲些良知,只管服從,而走到上層的人,再晉升中做了太多偽善的事情,已經(jīng)覺得只要他自己覺得對的,都可以做一定的犧牲。懦弱的中層和底層,在心里學中,就是典型的共依存比較嚴重的人,往往上套,悲劇就在封閉的環(huán)境里重復。
這種悲劇造成的原因,因該拷問國家,社會,家庭,哪里出了問題。前段時間在頭條上,看到一位父親,抱著兒子跳樓,跳樓前,無辜的兒子還在玩手機,將跳之時,兒子緊緊摟住父親......太痛心了,這樣的悲劇卻還在不斷上演,希望我們能多去看這位父親,從小到大,怎么塑造成這樣的性格,多些人文關(guān)懷,少些指責,我們都有錯。
5 ) 為整個社會的斗爭雙方和其結(jié)局,以及斗爭的結(jié)果,做了綜述。
我覺得拍的很好。金這一次其實是更寫實更樸素了,而不是更文藝或者說更“裝逼”了。那些貌似裝逼的話,簡單的道理,我們現(xiàn)實里其實也都在說。這里不是在說教。因為這些“道理”并沒有成為影片的主題和最終價值所在。恰恰相反,這些道理,最終都被反駁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理,但是事實真相卻也被這些道理所掩蓋。
一個女孩被殺,她的父親復仇的故事,看起來很俗套。其實不然。影片通過這樣一個結(jié)構(gòu),一個人一個人的進行了描寫,無論哪一方。每個人的角色分明,每個人都參與了這幅無意義的犯罪-無意義的復仇-無意義的結(jié)局-的無意義社會圖景。影片表達了一種絕望的主題:一切都不能改變。
很多復仇電影喜歡表現(xiàn)復仇一方因為復仇的火焰引發(fā)的罪惡。自以為深刻。這部電影表面上也是如此,她用大量直白的-來自復仇者同盟們對復仇的道理式反駁,突出的其實恰恰是這種“復仇者也有罪”文藝沖動背后的每個人道理的虛偽。
使用無意義犯罪命令加強權(quán)威的獨裁者、政府中的邪惡同盟、聽命令行事自以為沒有責任的自欺欺人者、自責的自殺者、勇敢的復仇復仇者、懦弱者、懦弱且以懦弱為正義和支柱者、貧窮懦弱易受誘惑的背叛者、永遠沉浸在“有時也有好的”的話語中的女人和女人一樣的男人。以及無所不在的壓抑,無所不在的獨裁.
影片全無費筆。力不虛發(fā)。為整個社會的斗爭雙方和其結(jié)局,以及斗爭的結(jié)果,做了綜述。
但是 作者最終選擇了無意義的結(jié)局 強調(diào)了自己悲憤的情緒 這始終于事無補.
6 ) 一對一:正常而不尋常的金基德
一對一:正常而不尋常的金基德
載于《電影世界》增刊
金基德個人的第20部導演作品《一對一》,由一起暗殺事件開始,講述了七個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小人物,因為對現(xiàn)狀不滿而集結(jié)起來,向參與暗殺事件的七個人逐步展開報復的故事。
如果我們暫時隱去“金基德”這一風格鮮明的標簽,僅從這個簡要的故事梗概上來看,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架構(gòu),無故死于非命的花季少女,以及殺害他的人背后所代表的權(quán)利部門,是一個現(xiàn)成的個人與國家機器相抗爭的故事藍本。這也是近幾年來韓國商業(yè)大片最喜歡的路數(shù)之一,利用這種力量的懸殊對比,可以輕而易舉地喚起民眾的同情和義憤,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贏。
退一步講,即便不想做得那么簡單直白,也可以通過講述參與刺殺者的艱難境遇,來講一個“被制度化”的故事。在國家權(quán)力的碾軋之下,同樣作為小人物的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的命運交錯,同樣可以引起觀眾對于人物命運的唏噓和同情。
然而這樣一個看上去可以收放自如的故事,在金基德的手里,最終卻成了一部各方面都不討好的電影。熟悉金基德的觀眾覺得他正逐漸丟掉自己的本色,開始在個人風格和商業(yè)訴求之間游移,而那些僅僅是想看“一部電影”的觀眾,則覺得這片子有點過于極端、啰嗦和不知所云了。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在影片的開頭被殺害,事情的來龍去脈總要在隨后的故事里被揭示,但在《一對一》里,小女孩的死卻成了一件無人關(guān)心的事,殺她的人不知道為什么要殺她,而復仇的人里面多半也不知道為什么復仇,他們行為的甚至沒有任何目的性,僅僅是把它看做活著的內(nèi)容,兇手活著就要殺人,而被害者也總要適當?shù)刈龀隹範帯?br>片中有一個泥鰍與黑魚的寓言,肯定會被當做某種題旨來解讀,但眾生各安其位絕不是金基德想要給出的結(jié)論,這是一個神一樣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結(jié)論,有違金基德所執(zhí)著的對于人內(nèi)心的探索,所以復仇集團的領(lǐng)導者雖然在影片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努力為每個人的行為賦予意義,但最終他的同伴還是反過來斥責他“別說的像神一樣”。所以最終當他決定放過兇手,讓他體驗“活著的地獄”時,只能說這也僅僅是屬于他一個人的結(jié)論,并且這個結(jié)論很快就被兇手之一的吳賢狠狠拍死在巖石上。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金基德式的結(jié)尾,往往讓人想起他編劇的身份,感覺他總在竭盡所能地鉤織人物關(guān)系,以使故事朝著更極致的方向發(fā)展,但也不能排除這就是隱秘而復雜的人性使然,個例固然極端,但不無可能。
所以對于金基德的電影,不能期望從中領(lǐng)悟到太多通行的法則,更沒可能從中找到某種指向明確甚至可資借鑒的人生哲學,作為觀眾,能做的就是看他如何在人生百態(tài)中,掘取他帶有嚴重個人色彩的案例,它們可能不尋常,但絕對正常。
金基德愈發(fā)不講究了。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活兒有點糙。以暴制暴,有權(quán)者和無權(quán)者,壓迫和被壓迫,隱忍或反抗,到底咋辦。挺適合現(xiàn)在看的。
唉,威尼斯救了老金,也害了老金
輪迴始終如一 妄想造上帝 妄想的烏托邦式改造 你以為別人跟你一樣處於底層劣勢就會與你一樣理念相同 終究不過是眾生而已 到頭來發(fā)現(xiàn) 其實你自己的清醒也不過是一廂情願 但總會有人朝著這種理想繼續(xù) 奮不顧身 但其實又毫無意義 你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 但其實是 你也不過是泥鰍 成為不了黑魚便繼續(xù)沉淪
金基德很一般的片子,底層人的生活受著上層人生活的制約,但同時上層人的生活也受著底層人的威脅。把高等人比作黑魚,普通人比作泥鰍,但你要知道泥鰍是不要命的,反正是賤命?;钪幸馑紗幔科鋵嵳鏇]有!那就找樂子吧。最后的字幕“我是誰”各抒己見,其實人生一世有誰活出了自己、活得明白,活著就好
補充思考:本片有兩根灰線可以因循解讀,一組盧瑟為了建立一個烏托邦以暴制暴,最終被暴力反噬;一個叫吳賢的一人分飾八角,是高利貸者、是暴虐的男友、是領(lǐng)命的殺手、是跋扈的顧客、是入定的僧人……每個人都是吳賢,吳賢又是每個人,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主角選擇了配角專業(yè)戶馬東石,主打暴力,在韓國上映得也不是很順暢,金基德呼吁之后才得以上映,規(guī)模捉襟見肘。
脫離了對女性的蔑視、踐踏、和批判,金基德簡直一無是處。一個導演如果連自己的價值觀都無法確立,就不要試圖說教,更莫論超渡眾生。
金大仙萎了,開始拍電視劇了。另外,看評論說在黑洪尚秀啊,沒get到怎么辦,好捉急。
金基德真是悲天憫人,感慨身而為人的不幸與悲哀。人類社會的階級、職位也是一條食物鏈,憤怒與妥協(xié)、能力與位置等等,都不是一己之力能夠該改變的,有些東西生下來就決定了,你可能為了一個理想、一個目標奮斗一輩子,到頭來卻也只是失敗告終,努力,很多時候并不能改變什么。
圣殤之后,金基德死著回來了,圣殤不是他最好的電影,但卻可以說,是他的一個頂點了。他最好的幾部電影都在新世紀初那五年,看完就罷了,以后也不會再去關(guān)注他了。
受壓迫無產(chǎn)階級團結(jié)起來,綁架虐待一個又一個干壞事的公務員,最后弄出個防毒面具狼牙棒基督贖罪之類象征。金基德導演比較失敗的社會寓言,名字那么拉轟,以為是什么一抽一的動作驚悚cult片,結(jié)果是單方面的各種扮裝游戲,順便牽扯出底層人民的各種不容易
金基德還在重復自己,片子里的對話基本不像是兩個人在互相說,而只是導演在自言自語。秉持絕對論的人趕緊去看看混沌理論和量子力學不就完了,非自己在那痛苦掙扎個什么玩意?
邪完再邪,兩邊山炮群各一星,這次金基德的任務還是只完成到讓觀眾比他的角色抓狂,如果是十年前,他可以讓觀眾無限憧憬成為他的角色,在現(xiàn)在的金基德眼里,是春夏秋冬又一冬。
這一次、金基德把莫比烏斯里的那根基霸切成了7段、一人七角、哪有什么是非對錯、只有此消彼長善惡輪回,不愿看破的阿修羅和放不下的立地成佛
軍方人員毫無理由的殺掉一個女孩子,這本身就挺雷人的,然后一幫市井之徒竟然冒充各種身份,將軍方的人員一個個的進行逼供,這就更雷人了。
這片是個Database敘事哦!糙是糙了點,循環(huán)報應結(jié)構(gòu)和和尚是一貫的(春夏秋冬、圣殤、莫比烏斯……),暴力有點多。不過金基德本人給了一個很棒的解釋:各種Cos服裝的變化本身就是戰(zhàn)后韓國歷史進程的隱喻(這仍然是個Database!)。
開頭就是金基德式的暴力奇觀,簡單明了地入正文。 看到一半的時候覺得是部爛片。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媽媽(?)對一個帥哥說:再不行就去中國混,你看金秀賢長那么丑,在中國居然都能這么紅。而且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韓國人這么嫌棄自己是棒子的。后來有人告訴我字幕都是錯的,你妹的在逗我?無愛了。
金基德已經(jīng)撕破任何偽裝,一股腦將其通過在韓國社會生活的種種對人世間的感念直白的說出,甚至是咆哮而出。英語對白和一人分飾多角笑死了我了。最后的結(jié)尾和對話簡直32個贊啊,完全和我的思路一致。金基德和我都會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一部電影噠??磥聿皇俏液徒鸹伦儜B(tài),而是這個世界太混蛋啊
科普一下何為真愛:”我決定在字幕出了之后再好好看一遍“。
應該是左派電影了,金基德少見的多對話劇本,男主最后爭論戲也有疾呼傳道的意思。視覺上看著不經(jīng)心,還是有設(shè)計的。朝鮮半島資源匱乏,5000萬人口的體量,確實會造成人跟人互相折磨的成果。前半部分的暴力戲和英文對白又看笑了,可能是因為這里面有對權(quán)利跟智識的嘲弄,一種賴皮的失敗感。馬東錫演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