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車里死亡的模樣是真的牛,雖然我沒有見過死者,但是那種蒼白沒有一絲生機的面龐很有信服力。我覺得這些電影都是有其自信,主角都是乖張不惹人喜愛,也不屑用欲揚先抑和后期性格轉(zhuǎn)變,它就是能讓你理解寬容這種不可理喻的怪人,我覺得這就是他的意義嗎,讓我們理解寬容那些不為主流觀點傳統(tǒng)價值的人或事。
電影的展示方式也是相對沉悶克制的方式的,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只是沒有用說的方式。本納特在作品中大量提起母親,那段獨角戲更是飽含情意,他用寫作來與心中的母親保持緊密聯(lián)系,但是他從未對母親有過體貼的話語,甚至拒絕母親同住陪伴母親, 疏離地拒絕,自我抗衡,他無法面對面對自己,躲在自己的空間里,對母親的愛也只能深藏心底,他容忍骯臟而脾氣古怪的瑪格麗特又何嘗不是因為灌注對母親的愧疚和愛呢?
瑪格麗特信任本奈特,所以將生命終結(jié)前的平靜時光交給本奈特,但是很少說起自己,將自己包裹成一個謎,我想是什么讓一位高貴典雅的黃裙女鋼琴家成為一位流浪老太太,因為車禍的愧疚嗎?但是我又想這只是我們固有思維,我不能以我的想法來定義何為正常。
他們都不肯直言自己的情感,讓原本的溫情冷淡而疏離,只在瑪格麗特死后,本奈特那“不是第一個察覺她死亡”的嫉恨才暴露他心底的秘密,渴望一段真切的關(guān)系,不是困在文字里的,也不是逢場做戲的,他沒有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老太太的死訊,仿佛沒能借此證明,跟世上其他人相比,他與老太太更特別親密,因為他總是躲在自己房子里。人們總是這樣渴望又膽怯,既不敢靠近又不想遠離??删褪鞘亲罟缕У娜艘蚕蛲屈c溫暖的陪伴,向往就改說出來做出來,走出那所房子,矛盾的內(nèi)心才會在追求內(nèi)心的過程合二為一。
其實我想說電影重點應(yīng)該不是什么老太太造事逃逸然后變流浪漢在精分作家前院待了15的傳奇故事吧。重點不應(yīng)該是這個電影很隱晦的諷刺了教會么?從作家和修女談話后意味深長的上帝畫像到最后老太太去世講的那段話,什么音樂是一種釋放內(nèi)心惡魔的途徑,終止一切和音樂有關(guān)的東西,狡辯不能當(dāng)修女,不就和之前那個修女狡辯買什么吃的那里相呼應(yīng)了嗎?真正信教內(nèi)心善良相信音樂會讓人快樂的人卻因為教父的話被趕出教會結(jié)局那么悲慘而一臉假正經(jīng)的裝做很虔誠卻狡辯的人卻可以當(dāng)修女,教會的人辦完喪事之后像沒事發(fā)生一樣反而感覺那些社工的人才感覺真心對老太太好呢,起碼不會一臉嫌棄人家
這部片子給我一種“閱讀”的樂趣。 情節(jié)都是瑣碎小事,間以一些不太重要的奇幻想象,卻很有趣,引著我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看完電影了—————— “我居然產(chǎn)生了被背叛的感覺,因為自己不是第一個目擊者?!保╳ith these fifteen years companing)←①公開的“故事”。
“既然我來了,你也不用跟自己說話了吧?”②←私有的“生活”
“怎么有兩個你?因為你有雙重人格嗎?”(be in two minds,which means 'hesitate' early)③←“故事”化的生活
作家和shepherd之間的陪伴是人道主義的,互不干涉的,公開的,是故事。作家夜會演員朋友,與自己的另一個人格對話,討論著住宅之外的老嫗,應(yīng)付著母親的控制和離別,那是生活。
這對“鄰居”的相處充滿了調(diào)皮:耍賴似的“再推一個街區(qū)吧,我是個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死掉的虛弱老嫗”;小旗????飄揚,插在輪椅上,隨坡而下,老太太天真快樂的笑聲,作家慌張而謹慎地跟隨;拒絕一捧不夠氣派的花束;對他人好心的口是心非;以及建一個電臺的設(shè)想(?)
作家和男演員之間的陪伴,是看起來像communist會面一樣私密的,不為所記的私人體驗,是生活。② 著眼于作家他自己的話,會看到某種令人向往的舒適的公私觀念,他身上有種幽默感,這種幽默或許來自他自適的心態(tài)。(不知道是否能形成互文,shepherd的車居也很具備私密性,海報或者油漆,遮得嚴嚴實實//ps獲準(zhǔn)停在院子之后,就更加精心裝飾了,女王的宣傳貼紙和英國國旗。)
在舞臺上獨自講述劇作這一點很有趣,同時以舞臺后燈光控制的角度來轉(zhuǎn)場也很有趣。 “以為是多大事兒呢!”或許有人這樣想吧。 考慮到時代因素,被修女訓(xùn)誡驅(qū)逐這件事對于shepherd確實是大事情,是足夠摧毀弱小心靈的大事情——而這還沒有完全摧毀她。影片交代過她在皇家什么樂團里就職的經(jīng)歷,可見她還沒完全被摧毀。然而交通事故后逃逸卻帶給她無法逃脫的負罪感,這種負罪唯有轉(zhuǎn)向宗教才可以獲得緩解,應(yīng)該是至此,她才放棄了自己的音樂和人生。
“I had music on my figertips.”
不是宗教毀了她,是人借宗教之名要毀她?!發(fā)ack of obeisance”只是借口。
(記到此處應(yīng)該夠我回想起自己的想法吧)
回想起序言:“A mostly true story.”
電影選取的視角也很有意思,加入了元敘事的感覺,在提醒人以虛構(gòu)的同時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最后老作家來看揭幕這場戲的拍攝場景,又敲出來一只套娃,很有意思。
本來想起個標(biāo)題叫:精神分裂作家與精神創(chuàng)傷奶奶的二三事的,不過覺得太標(biāo)題黨啦!這部英系“小清新”的影片,不是一杯加糖的午后紅茶,而是一壺濃郁的,甚至有些苦澀的隔夜茶,其變質(zhì)的味道,就好像“謝波德女士”晚年落魄的生活境遇。而一直將這杯人見人嫌的舊茶,放在手里溫了十五年的,就是獨居的劇作家:阿蘭·本內(nèi)特了。 <圖片1> 這段故事來自同名英國劇作家:阿蘭·本奈特的舞臺劇本,這是他第二次將自己的舞臺作品搬到大熒幕上了。與上一部濃重舞臺感的《歷史系男生》不同,這一次影片不再是單一的時間線,而是穿插在“謝波德女士”年輕、中年,以及老年生活的插敘和倒敘之間。人物也從同一個空間下的群戲,演變?yōu)榱顺蓷l街區(qū)的開放式環(huán)境下,聚焦作家與客居人之間的二元關(guān)系。僅有的舞臺式遺留,是大段大段的作者內(nèi)心獨白,經(jīng)由畫外音的旁白形式,搭配在敘事中。仿佛一個作家,在為你朗讀一部著作,講述一段親身經(jīng)歷故事。 <圖片2> 如果說2006年的《歷史系男生》是詩歌、戲劇和歷史的雜糅,演繹了“應(yīng)試教育”如何殺死了“素質(zhì)教育”,當(dāng)然在影片中,是以意外的結(jié)局呈現(xiàn)。其中年輕人的無限可能與成年人的禁錮自我,不斷的形成鮮明對比,再一次探討了學(xué)生與老師之間的關(guān)系。而其中性向的偏倚,更像是青春期的悸動,充滿了迷惘與誘惑。 一群欲望過剩的高中生,無論是求知欲還是性欲,對于他們來說,劍橋和牛津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將來注定成為律師和金融好手,女人和情人也將折服于自己的魅力之下,這是年輕的力量,一種無法拒絕的誘人氣質(zhì),咄咄逼人,凡是被追求者,必將淪陷。當(dāng)然除了理論學(xué)識、雙性情感,這部影片所包含與討論的,遠比這些要多,要更深刻,有興趣的朋友,非常推薦一看。如果你此時正在K書,需要點源動力,那看看英國高中里的尖子生,都過著什么樣的日子,你就會動力滿滿啦!
雖然電影相比原版話劇,電影版《歷史系男生》要刪減了很多,不過看不到話劇的我們,有電影也是一種幸運了。如此說來,這次《住貨車的女士》的話劇改變,也是讓作品有了不朽的魅力,畢竟話劇不知可以演繹到幾時,而影像記錄是可以跨越時間的。影片中飾演作者本人的阿歷克斯·杰寧斯,扮相與真人十分的貼近。聽著他從頭至尾,扁平的音色下,英倫的口音,悠揚的念白,如同一場聽覺的洗禮。而影片中更有趣的是,這位作者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對臆想中的“兄弟”。
一個潔癖龜毛,深居簡出。一個心軟善良,關(guān)心他人。他們是作家:阿蘭·本內(nèi)特內(nèi)心的雙面映射,一個偏向冷漠理性,一個趨于憐憫感性。這兩個人物,被阿蘭·本內(nèi)特自己稱之為:一個生活,一個寫作。一個人處理生活瑣事,與他人交流,而另一個冷眼旁觀,客觀記錄。這讓影片充滿了機智的自我對話,又為作家的想法和行為,自圓其說。一個行為滑稽蠢笨,一個說話尖酸刻薄。是一對十分有趣的矛盾體,卻又存在于同一個屋檐下,一個身體里,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 <圖片5> 這與考夫曼的《改變劇本》中,兩個擁有獨立人格的雙胞胎兄弟有所不同,雖然都是性格迥異,志向不同,但是他們自己為政,獨立撰寫自己的劇本,最后更是聯(lián)手解決問題。而在《住貨車的女士》中,兩位臆想中的兄弟,一個只停留在觀察的心理層面,這位書寫者的角色只跟自己的兄弟對話。而處理外界關(guān)系的,一直是另一位老好人的兄弟,他是鄰居們眼中的“謝波德女士”的照顧者。 <圖片6> 至于到底是作者,將自己的感性一面剝離,用于自我對話來激發(fā)寫作靈感?還是總被生活拖著走的作家,讓自己保留一個獨立客觀的角度,從而分裂了自己的理智?這對臆想中的兄弟,沒有主導(dǎo)與先后,他們是作家心理的共生體,所謂的分裂出另一個人格與自己對話,但是僅僅是在精神層面,創(chuàng)作需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他,是個正常的個體:禮貌、謙遜、獨身、好說話。 <圖片12> 故事中,作家阿蘭·本內(nèi)特與謝波德女士的關(guān)系,從外在的關(guān)聯(lián):住在同一個街區(qū),到占據(jù)他家的停車位居住。兩人聯(lián)系,逐漸由外向內(nèi)深入,“謝波德女士”變成了鄰居口中的“你的女士”,更是讓阿蘭·本內(nèi)特有了一絲絲的責(zé)任感和占有欲,這聽起來很奇怪,畢竟最初潔癖的他是非??咕艿?。 隨著獨居作家阿蘭·本內(nèi)特的母親,身體越來越衰弱,開始記不清他是誰后,面對鄰居和謝波德女士的問候,他總是回答,還是老樣子。而與謝波德女士的相處,雖然不算是在同一個“屋檐”下,但是隔著一道大門,十五年的關(guān)系,雖然不是親人,卻比鄰里更近。即便他也嫌棄謝波德女士的味道和邋遢,但他更樂于觀察這位,與所有人都不同的老婦人。 <圖片10> 她每天只窩在破舊的貨車里生活,偶爾上街賣一些鉛筆和樂譜,如果聽到街區(qū)里有人播放音樂,就算是小孩子們的樂器練習(xí),她也會發(fā)狂的沖過去阻止。很少有人知道她的過去,只有阿蘭·本內(nèi)特,也許是因為自身與母親的隔閡,也許純粹是因為好說話,當(dāng)然更多的是,他接受了這樣的主客關(guān)系,讓這個無家可歸的老女人,可以擁有一個停車位,寄放自己的小貨車,繼續(xù)生活下去。 某種程度上,影片以第三者的視角,從“謝波德女士”晚年的偏激生活展開,試圖揭開在年輕的“瑪格麗特”身上的發(fā)生的變故。而事實并不難猜想,關(guān)于“第歐根尼綜合癥”,又名骯臟混亂綜合癥,不由得令人想起香港女明星藍潔锳的境況。而影片中的謝波德女士與其原型人物Anne Naysmith,有著相似的過去,音樂才女的出身,卻同樣遭遇生活的變故,中斷了音樂生涯,轉(zhuǎn)而開始了長期的車居流浪生活。 <圖片11> 你說她瘋癲,她可能比任何人都清醒正常,她只是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艾敻覃愄亍痹?jīng)是位修女,卻在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從此她將自己從社會中隔離開來,開始了長期的贖罪試的蝸居生活。她變成了“謝波德女士”不再彈琴,懼怕警察,被人勒索,每日不斷的禱告與懺悔,希望自己的罪行,可以得到寬恕。 由瑪吉·史密斯飾演的謝波德女士,古怪,刁鉆,又充滿倔強的個性特點。尤其是當(dāng)作家:阿蘭·本內(nèi)特目睹她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刻——其實是她被救護車升降梯接入車內(nèi)的場景。一個自我的老太太,一個耐心的觀察者,一點一點解讀謝波德女士的過去與現(xiàn)在。那個在傾斜的街道上滑行馳騁的謝波德女士,沒有什么像樣的娛樂,沒有婚姻與孩子,但是她依然擁有生活,有著一顆虔誠的贖罪之心。 僅有的一點點快樂,來自于擁有了輪椅,她可以自由的雙腳離地,貼地滑行了。當(dāng)然這一切,又需要作家:阿蘭·本內(nèi)特的一點點助力和保護。這一對“非婚姻”的照看關(guān)系,也許走得比很多人的婚姻關(guān)系還要長久,雖然阿蘭·本內(nèi)特極力否認自己在“照顧”謝波德女士,他也以為自己足夠了解這位孤僻的老女人,不過他還是變向的“照顧”了她,也猜錯了她的想法。 <圖片9> 劇情中充滿了小沖突和小笑點,阿蘭·本內(nèi)特的神秘“男友”在夜里的進進出出,被謝波德女士稱為:共產(chǎn)黨的秘密接頭。童心未泯的藝術(shù)家謝波德女士,借用了阿蘭·本內(nèi)特家的馬桶刷,給自己的舊貨車,刷上明亮黃漆。讓這部影片的調(diào)性,無論怎么樣落魄的生活,精神世界都是明朗的。謝波德女士從來沒有消極的想法,也從不提及自己的往事。她更像是一塊硬朗的石頭,隨風(fēng)流浪到阿蘭·本內(nèi)特的家門口,只有阿蘭·本內(nèi)特看得到她的可貴。 整部電影的敘事行云流水,機智的對話、傷感的旁白、遲來的真相,以及奇幻的結(jié)尾,讓這個有些怪異、偏激的故事,變得正能量,充滿了愛和謙卑。這位“住貨車的女士”是一場意外,但她絕不是唯一的個案,社會和社會人應(yīng)該對于她們,會給出怎樣的反應(yīng)與心理,各種答案盡在影片中,作家最終完成了傳記小說,編劇完成了舞臺和電影作品,而留給觀眾的是無數(shù)的假設(shè)與無限的思考。 <圖片8> 太喜歡這位英倫老戲骨,國民奶奶:瑪吉·史密斯了。而影片中,據(jù)說編劇阿蘭·本奈特大筆一揮,當(dāng)年《歷史系男生》的一眾男孩兒們,悉數(shù)來《住貨車的女士》里客串跑龍?zhí)?,房屋銷售、賣菜小哥、神秘男友、住院醫(yī)師等等,更多彩蛋,就靠粉絲們自己挖掘啦! 2016年3月14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guān)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觀看
#日本電影大師藍光套裝系列
#臺灣電影大師藍光收藏系列
#新老電影混剪系列
未來還有更多CC必收藍光套裝系列
感謝小伙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guān)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人生的頹圮都書寫在一輛香蕉黃的貨車里,那里既是墳?zāi)挂彩翘焯?。作家與老婦人牽手的一瞬間,他早已不是旁觀者,在潛移默化里見證參與了一段生命的終結(jié)。以無比輕松的筆觸,描繪了生之無常與難測。本打算停三個月,卻呆了15年的貨車終會被清空拖走,除了一塊牌匾沒人再記得她存在過,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20160410】如果我的英文足夠好,或許可以欣賞這部絮絮叨叨的片子的妙處,感覺有很多很高級的詞匯。盯著字幕看完,只覺得嘮叨無聊??吹阶钺崴艘豢嚏?。八十歲的老奶奶演技太厲害了……精分基佬設(shè)定也是叫人啞然
Maggie Smith演得出神入化啊
是個好故事,別扭老太太也是很適合Maggie演的角色,但拍成電影不太好看。
劇本太弱了 敘事一點都不流暢 不過雙重人格的橋段還挺有意思 老奶奶實在太可愛了 祝您長命百歲
前一半太散看得有點走神,差不多一小時起隨著變化的發(fā)生突然有種細微傷感竄進原本無稽的日常之中,而讓隱于暗處的孤獨與脆弱及人與人之間能夠共鳴的生之無奈漸漸浮上表面,感情傳達仍是極其英式的層疊漸進。Maggie奶奶太可愛太棒了?還有配樂師傅Fenton老師客串樂隊指揮?好多bennett梗?
同名話劇改編,瑪吉老師演的實在太好,眼神棒極了。最后上帝的鏡頭盡顯大片本色囧。
Alan晚上才能小心約炮謹防被鄰里發(fā)現(xiàn) Mary晚年住在貨車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自責(zé) 每個人都是a lady in the van 每個人在柜子里都有不曾講述的故事 直至終老
It's a van no longer, it's a sepulchre. 多點這樣的片子吧。
戳到心坎里。AB大神真是好會玩。生活的模樣或許殘忍,使你不得不學(xué)會狡詐與投機,但于某時某地,內(nèi)心總保有一份天真。人人皆有一種方式去面對愧疚,以及尋求自己那份救贖?!熬拖裆裨捄驮⒀?,罪惡只為欺詐無辜之人,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這是他們命注之事?!盩HB那幾只hhhhhh
作為一個BENNETT愛好者,這部片子滿足了我的一切需求:忠實原作品的改編,舞臺化的人物展現(xiàn)方式,不經(jīng)意的嘴炮,無窮無盡的彩蛋,這部片子只能留在心里,可愛,暖心,英式,是謂BENNETT。
這種電影要少看。因為看完之后,你總覺得內(nèi)心中的某一小部分心滿意足地死去了一點點。
腐國福利制度不要太好,養(yǎng)出一個霸路十五年的刁民,生前享受各種待遇死后還要掛牌紀(jì)念。Maggie Smith奶奶是國寶啊,奶奶您一定要長命百歲~!PS看到結(jié)尾就覺得男主這是出柜了,結(jié)果一查原來人物原型就是“歷史系男孩”作者@#$%^&!*
毒舌老太和精分作家相知十五年的故事,帶有寓言質(zhì)感的英式小品,表現(xiàn)方式很可愛。作家推著老太在公路上飛馳那里,真是美麗極了!
故事不錯,瑪吉·史密斯演得非常出彩。真實事件改編,主角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從人生的高點漸漸地滑落,最后連自己也自我放棄。是何原因?影片似乎并未深究,也讓觀眾有些小小的遺憾。不喜歡的,是影片講述故事的方式。
電影將特殊、小眾的人物關(guān)系描述得迷人。班尼特“write”人格和“l(fā)ive”人格的對話與共存。班尼特對謝普德小姐由可憐到關(guān)心到好奇到投射母親形象的過程。篤信天主的謝普德小姐陰差陽錯與音樂夢失之交臂淪為一個固執(zhí)、小氣、自私、粗鄙的流浪者(和卡姆登鎮(zhèn)居民們交往中體現(xiàn))。輕快、閑適的風(fēng)格很喜歡
好喜歡這種話嘮劇,好多莎劇咖????話說,這是腐國女性版《機械師》么?熱愛古典音樂&肖邦的可能會更有感覺??RA演的那個歌劇迷也很funny??表面一臉嫌棄,女士有困難還是會幫忙,骨子里依然是腐國紳士??
“大家都以為你是心地太善良了,其實你是因為太膽小了?!?/p>
低配房車安樂窩,毒舌老太事真多。
人格分裂基佬作家和古怪老太的溫情喜劇。電影用輕松夢幻的筆觸描繪了一個騎其實特別沉重的主題,人的孤獨,人的衰老和死亡。電影最大程度的避免溫情,可情感就在,讓人無處逃遁。但電影的結(jié)構(gòu)還是存在問題,結(jié)尾也是神來之筆。重點是麥吉老奶奶實在太棒,這才是全年的最佳女主角,其他人都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