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插曲】電影周邊
"Me & U"
Composed by Ryan Leslie
Performed by Cassie Ventura (as Cassie)
"Life's A Bitch"
Performed by Nas
"Your House"
Performed by Steel Pulse
Written by Alphonso Martin
"Juice (Know The Ledge)"
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
"Down 4 U"
Performed by Ja Rule
"Baby Girl"
Performed by Wiley
Written by R Cowie
"Show Me Love (Stonebridge Club Mix)"
Performed by Robin S
Written by Allen George / Fred McFarlane
"Broadway Jungle"
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
Written by Toots Hibbert (as Frederic "Toots" Hibbert)
"Cool Down The Pace"
Performed by Gregory Isaacs
Written by Gregory Isaacs / Sylvester Weise
"Get Up Offa That Thing"
Performed by James Brown
Written by Deanna Brown / Deidra Jenkins / Yamma Brown
"California Dreamin'"
Performed by Bobby Womack
Written by Michelle Gilliam / John Phillips
"Don't Sweat The Technique"
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
"Jah Rule"
Performed by Rhythm & Sound with Paul St. Hilaire
"Just to get a rep"
Performed by Gang Starr
Written by Keith Elam / Chris Martin
"In The Fading Light"
Performed by New Device
Written by Philip Kinman / Robert Wybrow / Daniel Leigh
"Ride It"
Performed by Jay Sean
Written by Jay Sean / Alan Sampson
"Original Nuttah"
Performed by UK Apachi & Shy FX
Written by Andre Williams / Abdul Wahab Lafta / Johnson Ettienne / Winston Riley
"Bleeding Love"
Written by Jesse McCartney / Ryan Tedder
小女孩最后錄像哼唱的歌曲
2 ) 《魚缸》青春,他利用了她的悲苦
全麥無糖面包看似粗糲,卻很有嚼頭,而且營養(yǎng)豐富,越嚼越有味兒。電影《魚缸》似有這樣的特質(zhì),粗糙晃動的鏡頭,無拘無束的光,紀實式的成長日記,非驚天地泣鬼神,卻帶出一種“稻草蓋珍珠”的亮眼感受。而且故事節(jié)奏把握得精準,像一條牽引情緒的隱形線,使觀眾跟著女孩子疾馳不羈的腳步走完兩個小時,卻未覺無聊。
故事從十五歲小姑娘Mia獨自練習(xí)完街舞的喘息中開始,接著用電話留言交代Mia的友情陷入危機,然后用母女對罵的場景詮釋家的概念。三張照片,童年的幸福,親密的友情歲月,還有乖乖女的學(xué)生照,把曾經(jīng)的美好輕輕地從Mia與觀眾的眼簾翻了過去。
Mia走路的樣子,像風(fēng)一樣掃過的步伐,為整部電影的鏡頭注入了青春焦躁的脈動。這能營造“訪客”被邀請參與到劇中人物的人生舞臺的親近感,在看影片的過程中,我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坐在陽臺上,或跟在Mia的身后,看著Mia生活的友鄰。
滿口臟話,用腦門磕破另一個女孩子的鼻子,Mia憤怒叛逆的性格被定格。兩次偷白馬未遂,直至白馬被宰殺掉,自由與死亡緊密相連。翻錢包,偷窺,對Connor若即若離,到后來獻身、報復(fù)、回歸,呈現(xiàn)了處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面對情感漩渦,復(fù)雜而又危險的心理變化。
Mia趁母親醉酒,無意或本能地接近母親的男朋友,拍攝成了有美感的情感互動,對導(dǎo)演及觀眾而言,都是一種挑戰(zhàn)。這樣的處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Connor的關(guān)懷取代了母親的自私冷漠;Connor的鼓勵給了Mia追求夢想的信心,這一切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因前面做足了情節(jié)鋪墊,到后面一切可追究的原則都被羽化了。
成長中充滿陰郁的,無需負責(zé)任的人生態(tài)度滋長在這個家庭的角落里。所以女兒可以隨意地叫老媽蕩婦,母親也會一邊揪著女兒,一邊惡狠狠地咒罵。Mia的妹妹Tyler與朋友在房間里看著真人節(jié)目秀扯皮,抽煙喝酒,嫻熟的動作,出色的表演,一個鏡頭強有力地展現(xiàn)了“家庭教育”的全貌。
有時這不分階級,誰都不能找借口自甘墮落,但沿襲又是復(fù)雜的現(xiàn)象,是循著“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物理變化,還是等待能夠引起化學(xué)質(zhì)變的羽翼豐滿后,找到希望?的確,糟糕的環(huán)境、條件是催生悲劇的溫床,而為此負責(zé)的,除了社會,還有放任自流的靈魂。所以在本片中,看不到導(dǎo)演對貧富兩極導(dǎo)致的社會問題指手畫腳的影子,卻能聽到更多來自精神世界的、不同聲音的戰(zhàn)斗。
說實話,Mia的舞蹈跳得并不美,這也反映了現(xiàn)實與夢想之間存在的不完美的“美”。BobbyWomack 翻唱的《California dreaming》有滄桑不羈的味道,那是Mia身上的,也跟Connor有關(guān)。Mia在廚房第一次撞見Connor時,裸著上身的邁克爾.法斯賓德一下子把我?guī)нM了《饑餓》中慘不忍睹的畫面里,演技沒的說,就是感覺有點瘦,那陰影怕是根深蒂固了。
Connor 這個人是全劇的亮點,像擲入平靜湖水中的石子。內(nèi)斂而又豐富的性格特征極具戲劇張力,不好定義他的好與壞。是他玩弄了Mia,還是慣有的輕佻心態(tài)演變成本能的迷戀追求?兩種意圖都不甚明顯,安德里亞.阿諾德似乎很了解“神秘感”孵化出愛戀的過程,也深知如何左右觀眾的心理變化,循序漸進地完成前奏,繼而表現(xiàn)更加殘酷的現(xiàn)實。
Mia從Connor身上得到的全部是有條件的施舍,為了滿足欲望,獲得征服的快感,Connor殷勤地周旋在母女三人中。當然,注定不是完滿的結(jié)局。等到鳴金收兵時,“叔叔的年紀太大,不適合你?!币痪湓捑湍馨袽ia從玩家的身份推入小朋友的隊列,順帶著把Mia的老媽一起踢出去,然后他繼續(xù)新生活。這是中產(chǎn)階級男人玩弄底層人的悲???錢、資產(chǎn)的確是好東西,然而要談?wù)撟冑|(zhì)的情感,一定有真正的罪魁禍首。
Mia跑到Connor家,無意中探明真相,并擄走Connor的小女兒,隨后發(fā)生的一系列不可預(yù)見的“意外”,這正是整部劇的高潮,也是阿諾德在《紅色之路》中探討犯罪與救贖后,在此片中繼續(xù)探討的話題。Connor的掌印留在了Mia永遠的記憶里,壞人是這樣的,他永遠沒有錯。
影片沒有對“不倫戀”進行刀光劍影地討伐,但在全片結(jié)束時,絕對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懲罰。生活不會恢復(fù)原狀,書寫過的創(chuàng)傷、悔恨,一輩子要裝進行囊,即使去遠方,也要帶著。而留下的人,也只能繼續(xù)尋找著跳出魚缸的勇氣。
為Mia設(shè)置的最后一個小高潮是令人欣慰的。Mia收到舞蹈面試的通知,拿著Connor給她的CD,走進了她曾夢想擁有的舞臺。音樂響起,夢卻醒了,Mia瀟灑地留下了一切,割斷了與Connor及小鎮(zhèn)有關(guān)的一切。
最后,母女三人在音樂中舞動身軀的特殊告別很新鮮,像在魚缸中游泳的魚,畫外音是未知的美好。她們?nèi)匀挥邢M?,明天會更好?;蛟S,這依然是臨時止痛的安定片,離開這個魚缸,若找不到大海,會不會困入另一個魚缸。
3 ) 可惜又是成長教育
《魚缸》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0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的《成長教育》。因為兩部影片都提及了一個關(guān)于青春期少女與偽單身老男人的故事。后者當然是一部極矯情的片子,我之前已為此寫過影評(
http://i.mtime.com/3316235/blog/4545909/),在此不再贅述。但是開篇就顯出不俗氣質(zhì)的《魚缸》,卻因為之后虎頭蛇尾的敘事,令人惋惜的跌落到了《成長教育》周遭。
少女米婭與周圍的事物格格不入。她頹廢風(fēng)騷的母親、叛逆野蠻的妹妹,以及然她厭惡的那些同齡女生。于是她用粗暴冷酷的表現(xiàn)形式對抗著這些帶給她束縛感的外在因素。
米婭喜歡一個人在高樓的小屋里放著自己的CD,一遍遍練習(xí)著自己的舞。據(jù)說,喜歡跳舞的人通常是很自信的,他們總有著自我展現(xiàn)的強烈愿望。米婭正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宣泄她內(nèi)心的熱情和對自由的向往。她幾次冒著危險,企圖用石塊敲碎鐵鏈釋放白馬的沖動,正是自我內(nèi)心想要掙脫周遭,掙脫母親,掙脫一切束縛的寫照。這一動人的情節(jié)設(shè)計,也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
在這個屬于三個女人的家庭里,父親與丈夫的角色是缺失的。之后本片的男主角出現(xiàn)了,母親的男友康納,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本片前半部分對米婭與康納的關(guān)系及兩人情感的發(fā)展,描寫極其細膩到位,絲絲入扣。從一開始的陌生抗拒;到開車出去兜風(fēng)時那首愜意的《加州夢》,些許拉近了米婭內(nèi)心與這個男人的距離。之后一起下河抓魚,割傷了腳,康納背著米婭行走;于是米婭愿意在這個陌生男人面前用受傷的腳,跳起自己愛的舞,這是信任與舒展的姿態(tài),這樣的情節(jié)多么自然動人。
這個貌似外表冷酷、性格古怪的女孩,在這個溫暖迷人的中年男子身邊找到了被保護、被欣賞的感動,這是一種類似父愛的光芒,暖暖的浸潤了她感覺被束縛的身體和心靈。之后米婭帶著自己的小男友,來到康納面前要零花錢買酒喝的情節(jié),像極了小女孩之于父親的撒嬌;她還告訴他,自己想要應(yīng)聘舞者卻惶惑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了康納的支持和鼓勵。
她當然喜愛這個男人,一種帶著戀父情節(jié)的異性之愛。這種微妙的感覺很是抓人,卻也著實難以把握。我確實曾焦灼期待影片的情感走向,在半夜他們一同喝酒,康納要米婭跳舞給自己看時,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禱,千萬不要繼續(xù)延伸,到此為止吧。但是影片還是把兩人的關(guān)系拽到了性愛的圈子中。
有點像本可慢慢品嘗、漸漸微醺的美酒,一揚脖一口喝干似的,暢快了,但卻失去了美感,讓人不知所措。當然也讓影片的氣質(zhì)驟然滑落。其實這樣的處理本也并無不可,真實生活本就缺少影片之前的微妙感覺,以赤裸裸的樣態(tài)居多。只是這讓影片情節(jié)的后續(xù)發(fā)展與品質(zhì)保證成為了高難度動作,或者落入俗套,或者瞎編亂造。
最后創(chuàng)作者還是選擇了與《成長教育》一樣的情節(jié)收場,毫無創(chuàng)意卻也似乎別無選擇。仿佛總是要有一個一開始充滿迷人魅力,過后發(fā)現(xiàn)原來面目可憎的中年大叔來充當小蘿莉成長路上磕破心靈的路障??傊杏浶∨⑹侨遣黄鸫笫宓?。只是原本似有若無、輕輕搖擺于父愛與愛情的微妙情感,一下子七零八落;好像玻璃杯搖晃的清水,微微眩暈不知去向何處,突然水溫驟升,杯子炸裂開來,碎片與水花四濺,滿地殘局。
最后米婭為了報復(fù)而綁架了康納的小女兒,之后又因不忍心而將落水的她救起送回家。米婭對這個小女孩是充滿嫉妒的,有著一種像是爭奪父愛的幼稚沖動,這時我們又記起她也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但是她還是及時悔過了,康納的那記耳光,像是父親對女兒的教訓(xùn),讓混沌孤單的米婭清醒了自己尋找生活道路的決心。
也許導(dǎo)演想表現(xiàn)的魚缸,是加在米婭身心的隱形束縛。為了掙脫這一切,魚一般的女孩不惜奮力跳脫魚缸,卻跌入了年輕的心靈無法對應(yīng)與承受的無水之境。最后還是只能與同齡男孩結(jié)伴同行,一起去遠方的海洋尋找心中的自由。
4 ) This way.
我覺得大部分人不會喜歡是因為這部劇著實簡單,甚至有些無聊??赡苁桥鹘切愿裉碌脑虬???墒侨绻毾耄鋵嵾@些事情該發(fā)生就是會發(fā)生,就是那么簡單的理由,我們就是為了讓這些事情發(fā)生而存在的,所以一切就順其自然的簡單。
我給四顆星是因為這部電影對于我來說還是有價值的。因為我能從Mia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知道Mia在干嘛。電影是在Essex拍的,濃重的流里流氣的東倫敦口音我也天天聽,甚至自己也能模仿著說上一兩句;電影里很多場景就在我家門外;類似電影里打扮的人天天在我眼前晃。我平時甚少接觸這些人,也從未了解過他們的思想,至于他們生活狀態(tài),有錢沒錢,家庭,父母這些,我還是略了解一二的。所以看起來不費勁,我懂、我知道他們在干嘛,為什么會那么做。尤其米婭和我的想法很像。
Mia能喜歡上一個年齡是她的年齡乘以二還多的男人其實完全是家庭原因,缺少父愛,沒人欣賞---一個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在乎她死活的老媽(我經(jīng)常聽見我們同學(xué)沖著我們老師喊“你TMD愛給誰打電話就給誰打電話吧,我爸媽才不在乎!”)、一個什么也不懂只是盲目的被世俗和身邊人的思想所傳染的妹妹。米婭,作為一個青春期里的女孩,她有自己的憂郁,想法,沖撞,還有看事物的眼睛。每次她看著她母親的時候,我總是看著她的眼睛。她內(nèi)心包含的那些東西,沒人懂。她以為Conner懂她,可是成人的世界她現(xiàn)在還不了解,涉足太深只會害了她自己。她并不恨Kiera,只是無法接受她得到些許父愛的源泉其實被另外一個女孩的分享著。
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在旅游一樣,對里面的風(fēng)景有那么多感觸,還總是往青春上扯。
其實這部電影很現(xiàn)實。再加上女主角就是一副青澀的”我在演戲“的樣子。大家都是一副認真的我在演戲的樣子。于是就越演越真了。
其實夢想和家庭是兩碼事兒,但難免被彼此影響。嚴重的會彼此牽制。甚至顛覆一個人的命運,但夢是變不了的,最多成為曾經(jīng)。但是不會消失,不會改變。
我們應(yīng)該打很多比方,比如若她有一個健全的家庭,她會變成什么樣?她還會愛上Connor么?她的舞蹈呢?她身邊的朋友呢?
夢不變,但是夢會被家庭所影響。
而她正處在一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會做出什么的年齡,開始所謂的彷徨(如同魚在魚缸里游)。
剛開始以為四面八方都鋪滿陽光,都是未來。游著游著就發(fā)現(xiàn)自己怎么那么壓抑,好像永遠游不出這個地方似的。撞了幾次壁后知道一些路不能走了,開始試其他的路。撞啊撞,找啊找,失望又失望。然后明白這地方是走不出去的,看開了,于是人生也就過去了。
青春都是這樣。這不是固有模式,這是簡單。青春期是如此簡單的東西,身處青春期的人卻總把一切想的過于復(fù)雜。
誰的青春不是這么回事兒?誰當年沒有心動過?沒有努力過?沒有憤怒或不屑過?沒有和父母吵過架?
少年總是被一些東西所吸引,填補自己的空虛與無所適從,以為自己擁有什么,可也只是短暫的一瞬,最終還是一無所有。
還是得走下去,把該做的事兒都做了。沒有目的,有目標。沒有動機,有想法。順著這條道走下去,誰知道會變成什么樣?但一定是自己的模樣。
This way, my way。
5 ) 少女的白馬,青春的河流
(Spoiler Alert! 以下內(nèi)容有細微的劇情泄露,可能影響觀看)
回頭來看,米婭一開始便失去了朋友。盡管無從去分析對方是彌足珍貴還是可有可無,然而失去本身已是青春成長的一陣痛。說到這里,我們還沒加入她的個人背景:單親家庭,風(fēng)騷母親和粗野妹子,一個沒有太多保障的困難戶。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米婭想不成為一名太妹還真是難。她的性格在前面五分鐘就基本確立了,慣使粗口,沖動易怒,直接暴力,無所事事。這樣一名女孩看似建立了強大的防御機制,可以將外界對她的刺激傷害逐一反擊,然而這也注定她是落單不合群的命運。
米婭回到家,鏡頭掃過家里的裝修擺設(shè),普通之余更見凌亂。邊上人掉頭一問,這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低保戶也好不到哪去啊,我連忙點頭道是,天下落難人都是一家。
米婭在家里也好不到哪去,三個人就像是扎堆的刺猬,同住在一個窩里,挨得太近得要保護自己又不得不刺傷對方。那些被認為是下流不堪的粗口詞匯被這一家人用得生動無比,完全不用慮及母女或姐妹的對象差異。
在路上的時候,米婭看到一匹被鐵鏈拴著的白馬。老邁的白馬毛色不怎么好,看上去沒有太多的活力生氣,然而柵欄外的米婭結(jié)結(jié)實實被打動了,她想放它走。為什么,不為什么。有人說這白馬未免太虛了點吧,其實更虛的是魚缸,從頭到尾只見魚不見缸,那魚還被活生生的穿肚破腸。提到白馬總要想起之前謝晉作品展,一到表現(xiàn)男女主人公墜入愛河或者時光美好之類,白馬駿馬就會適時出現(xiàn),飛奔馳騁。那么,《魚缸》里的白馬是不是起到這一功能,被囚禁與奴役的青春正在老去,最后難逃一死?
當然,問題可能沒那么復(fù)雜,白馬的出現(xiàn)存在只為帶出米婭一朋友,就那修車的傻小伙。如果她要戀上一個人,勢必有個人得充當下墊底,讓她在愛情失敗時還有退步的余地。因為以這少女的性情描述和愛情遭遇,她成功的可能性等于零。而從劇作角度上考慮,假設(shè)只有風(fēng)度男(《無恥混蛋》:最后一個混蛋是邁克爾·法斯賓德)一異性角色,整部電影就會出現(xiàn)天然的結(jié)構(gòu)失衡。因此在與風(fēng)度男交往的過程中,白馬只能暫時退避。
米婭和風(fēng)度男之間忽冷忽熱,其實那跟見不得光沒大關(guān)系,相反在一份短命的青春期愛情里,此番情況實屬常見。
為了體現(xiàn)少女的感覺變化,《魚缸》幾次用到了聽得見的呼吸喘息聲,兩個人肢體親近,聯(lián)系緊密。另有當面跳舞,展現(xiàn)自我的一面,這些都是兩個人往前一步走的象征。有趣在于米婭自學(xué)街舞,可水平真不怎么樣,然而風(fēng)度男說她很棒一定會成功之類,事實證明這亦是謊言。
之前的配合捕魚和腳上傷口都有弦外之音,如果從具體意象上入手,這魚、腳和水都包含了私密的情感信息。她會在黑暗中尋找對方的身影、聲音和味道,又會飛跑出去、不達目的不罷休地追趕,這些都是青春熱戀的外在特征。當米婭發(fā)現(xiàn)了風(fēng)度男的秘密,她又一次來到了青春的河流邊上。還是言語發(fā)泄和惱羞成怒,然而這次沒人來教她怎么做,相反她要及時出手去搭救別人。然而正如流水的不可逆,米婭還要提防被卷走。黑夜里的追逐后,她再一次氣喘吁吁,驚醒夢碎。
通往成人的道路上,米婭發(fā)現(xiàn)了真實想法與周圍世界的巨大落差,有人說這是階級不對等的必然。她所習(xí)慣的裝扮,她所喜歡的街舞,她所狂戀的男人,事實上都那么不切實際,她的勇敢和驕傲不堪一擊,一敗涂地,就像哭花了的眼妝。
安德里亞·阿諾德活用了手持跟拍的技術(shù)手法,米婭有著風(fēng)一樣的步伐和不服輸?shù)男宰印R贿B串的壓抑和痛苦過后,導(dǎo)演在結(jié)尾留下了屬于女性人物的光輝閃亮。你可以認為這是積極向善,或許這也是迫不得已的跳出去,跳出那個看不見的魚缸人生?!颈本┣嗄陥蟆?br>
■入評理由:2009年戛納電影節(jié)評委會獎,英國90后單親少女的“跳出去”。
■片名:《魚缸》
■導(dǎo)演:安德里亞·阿諾德
■上映日期:2009年9月11日(英國)
■讀家:木衛(wèi)二
■推薦指數(shù):★★★★☆☆
■一句話點評:寫實風(fēng)格的《成長教育》,生活化的人物氣息,底層邊緣的成長殘酷。
6 ) 那些刻在心上的小疤痕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腦子里出現(xiàn)的還是羅曼·羅蘭的那句話: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電影看了不少,這句話被反反復(fù)復(fù)的驗證著。Mia 是不是還熱愛這生活,我不確定,希望是吧,起碼她在努力。我的鼻子酸了好幾次,卻始終沒有眼淚流下。但那些感動是如此的真實。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成長?
我總是容易被這樣的碟片封面吸引,也許,總覺得這樣的畫面里的故事,總會有我能認同、體會、理解的感覺,那些相似的瞬間刺痛內(nèi)心的微微顫抖。當Mia反反復(fù)復(fù)要去砸開那匹白馬的鎖鏈的時候,當Mia的左腳被劃出一道血痕的時候,當Mia去嗅他領(lǐng)口的新鮮香水味時,當Mia睜開眼睛看著那件透亮的白色襯衣的時候,當貝殼風(fēng)鈴被吹響的時候,當Mia在路燈的陪伴下跳舞的時候,當Mia被狠狠地扇了一耳光的時候,當Mia站在臺上卻跳不出那段舞蹈的時候,當Mia和她媽媽跳最后的那一段舞的時候,當Mia回頭看著妹妹追趕她要遠去的出租車的時候,我的心都被刺痛了。
其實,這從來不是一個善良的世界,善良是個太偉大的詞匯,而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配使用了。我們開始那些干凈的心靈在一次次的傷害面前終于決定和解了,我們學(xué)會了用微笑釋放一切,不想再去解釋或者辯解。于是,我們在路上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面無表情的人來來往往,人們心里的那些快樂或者痛苦再也不能從表情中獲得,這,究竟是成長還是悲哀?我真的不知道。就像,我從來不確定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句話,我覺得那只是人們在生活的激情被耗盡后的自我安慰。說到這兒,好像有點兒脫離這部電影了,我想,我只是想到了Mia的未來究竟會是什么樣子的,她會不會再也無法敞開心門從新愛一個人,她會不會也變成路上面無表情的一個人,心中再也找不到澎湃的理由?無從知曉。而我,也不知道自己會變成哪一個。但人們不是說了嘛,正是因為未知,所以才充滿了魅力么。我只希望,自己永遠能夠有勇氣愛下去。我也相信,Mia不會被這個她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的真相打到。
我們活著,勇敢的愛著,不后悔。
因為這些,我給這部電影5顆星星。
安德里亞·阿諾德第2作,獲戛納評審團獎。躁動而叛逆的青春,少女酸楚的成人式拍得克制而詩意。手持跟拍、虛焦移焦、劇情內(nèi)配樂等手法運用得也很嫻熟。但整體有主題先行的刻意感,尤其是一些隱喻符號的植入(如未能放生16歲死亡的白馬)及略顯臉譜化的角色塑造。誘奸戲布光極佳,想及基式。(7.5/10)
難道做小三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么????這女孩跳舞一點都不好看啊~~~
如果沒有那個小女兒滿嘴BITCH的嚷嚷,估計拿不到評委會大獎
我只能說我已經(jīng)厭倦了這種反叛題材電影的固有模式,并且被這部片的評分之高嚇壞了。另外,盡管全片的著重點不在女主角的舞步上,我仍是要說:她。跳舞。太。難。看。了??催@部片看影評就好了。影評比電影好看太多。
騎著白馬來的不都是王子,夢想也不見得非要實現(xiàn),不過這都讓生活更有意義
#SIFF#米婭對白馬撫摸解放和擁有的欲望,同時重合在對康納的性欲,父愛渴求和自我解放之中,最后當所有的現(xiàn)實從情緒剝離之后,她選擇離開。本片的隱喻太過明顯,幾乎到了討好觀眾的地步:主人公的身份愛好,白馬的意義,高齡男主的作用,兩次入河,色情表演,跟著同齡人離開……鏡頭光線不錯,線收的全
當我正在為Michael Fassbinder那句"Is his cock this big?"而鼻血橫流時, 故事就峰回路轉(zhuǎn)了. 這部電影就如紀錄片一樣自然流暢. 《An Education》和它比簡直就爛死了.
從音樂、攝影到表演幾近完美。
和這一比skins就是充滿童話色彩的美好故事
確實會想起《成長教育》,不過這個更寫實,也更殘酷。很多細節(jié)處理頗見功力。多少感覺有點肯·洛奇靈魂附體
沒有任何做作,直接而忠實的記錄那些瞬間讓影片顯得張力十足。Andrea Arnold在影片情感變化的處理上已然令人折服,對這部沒有強大情感依托便會變成垃圾的電影所展現(xiàn)出的掌控力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至于Fassbender,或許還是更適合他一人獨挑大梁的電影,如<Hunger>
7/10。早熟少女的街頭冒險,大叔戀向同齡戀的過渡,親人情誼互解,都是叛逆青春的常見套路。用馬、魚等動物符號表情達意有點突兀容易出戲,比《紅色之路》好的地方就是在把妹妹投入濤江一剎那終于有了爆發(fā)。阿諾德對室內(nèi)光線的斑斕布置也滿漂亮,不過看完《呼嘯山莊》對她期待太高,其余兩部接連失望。
難道不停拍女主角走路就可以把狗血劇升華成文藝片么
人生這部書里,青春是最驚心動魄的一章;這是我第二次在電影里看到女人撒尿的鏡頭。
啊天……作得很小心但也是無比作好嗎……故事是這樣——一出場操遍全世界然后突然想放走一匹白馬,寫實就寫實還老想搞點矯情的符號,其營造溫馨的邏輯是這樣——我家就這個德行我就要操遍全世界就得拐小孩盡管如此全世界還必須得原諒我因為是世界錯了不是我錯??纯磾z影就好。
擅長游泳,一輩子游不出個魚缸,卻時時都看得到魚缸外面那個世界....引用這位豆友評論刀子:一部可以回味的影片。繼承了紅色之路的手提攝影和冷靜克制,不循俗套地講了一個俗套故事,人物狀態(tài)真實可信。劇情結(jié)構(gòu)尤其出彩,貌似松散實則緊密,情節(jié)推動有如一股潛流,勢不可擋。
又是英文字幕,又不同步!實在沒看明白到底要講什么
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乍看下寫了一個女孩的成長經(jīng)歷,其實是人一生的縮影,禁錮而沒有希望,碌碌無為而有無能為力,人生在痛苦和孤單中成長,英國片子固有的氣質(zhì)
滿嘴Bitch的小女孩令人印象深刻·····情感刻畫的很細膩,未成年少女和中年大叔身處同一屋檐下,暗流涌動。真實而不做作,平淡但不沉悶,如果說《成長教育》純粹只是養(yǎng)眼,那么《魚缸》可謂養(yǎng)心之作,青少年成長的陣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