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人物原型之一為何基灃將軍。
何基灃將軍是在盧溝橋前線指揮打響全面抗戰(zhàn)第一槍的旅長。之后擔任為紀念七七抗戰(zhàn)建立了七十七軍,何基灃曾擔任77軍軍長。后任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
另一原型為張克俠將軍。
張克俠將軍曾擔任抗戰(zhàn)主力三十三集團軍的參謀長、副總司令。抗戰(zhàn)期間國軍犧牲的軍銜最高者張自忠將軍就曾是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后任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
關于二人的入黨時間和接受任務的時間:
張克俠早在1929年就加入共產(chǎn)黨了,被派去作國軍的工作,1930年代才在陸軍大學集體加入國民黨。也就是說,張克俠是先加入共產(chǎn)黨,后接受組織委派潛伏加入國民黨。1946年內(nèi)戰(zhàn)剛剛爆發(fā)不久,便接受周恩來同志指示,關鍵時刻(對黨最有幫助的決戰(zhàn)之時)作策反國軍的工作。他可不是什么48年才想起來投機的墻頭草,而是老資格的黨員干部。
何基灃入黨比張克俠晚十年,但是截至1948年也有近十年的黨齡。早在淮海戰(zhàn)役前很長時間,便從葉劍英同志處獲得指示,作策反國軍工作。起義時也是位老黨員了。
關于二人的性格:
張克俠長期擔任參謀長和副職,文人氣比較重,即影片中的“智囊”。
何基灃長期擔任主官,當時的國軍主官很多都有打罵下屬的壞作風,不然部隊不好帶。何基灃也不例外。這就是影片中的“兇神”。影片也沒有回避他的這些缺點。
關于二人起義的定性:
戰(zhàn)爭中國軍起義投誠的很多,但是黨對何張起義的定性和評價比絕大多數(shù)要高。
1948年12月17日早晨,毛澤東曾指示胡喬木:“不應到處鼓吹什么‘起義,一切反動軍隊都應繳械,只許在緊要關頭有特別作用的某些部隊反正(也可勉強稱之為起義),例如吳化文,曾澤生;某些原有聯(lián)絡的部隊起義,例如何基灃,廖運周?!?/p>
由此可見:黨對大多數(shù)投機的起義投誠的待遇是繳械,對某些比較關鍵但也是投機的比如吳化文稱呼是“反正”或者“勉強稱之為起義”,何基灃張克俠的起義是少數(shù)真正稱作起義的。說明黨也很清楚大多數(shù)國軍的起義投誠是投機,而何張起義不是投機。
關于二人的結局:
何基灃1980年去世,享年82歲。張克俠1984年去世,享年84歲。
對比未起義而去臺的第三綏靖區(qū)司令官馮治安將軍1954年在臺灣去世享年58歲,可見何基灃張克俠的結局很不錯。
以上是歷史背景。
————————————————————————————————————
再說影片的藝術創(chuàng)作,有很多失實之處。
首先是“佩劍將軍”這個稱號。
其實,中正劍在當時并不是多么稀罕的物件,很多軍校畢業(yè)生都有,只是普通的軍官短劍而已,沒有那么稀罕(當然現(xiàn)在想找品相好的文物就比較稀罕了)。兩將軍不會為得到佩劍感到如影片中的那么受寵若驚和榮耀。
而且,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軍的軍裝應該是沒有武裝帶的,因此便取消佩戴中正劍了。
“佩劍將軍”是影片的虛構。不過,因為影片在80年代走紅,后來的新聞報道中便順帶稱呼影片原型的何張二位為“佩劍將軍”,是便于宣傳和認知,其實不符合史實。
其次,影片中年輕人的感情戲都是虛構的。將軍也沒有這么一個添亂的女兒。當然,張克俠將軍的長子確實參加進步學生活動,但是早就被地下黨安排進入解放區(qū),不存在影片中這種添亂的危險。
最后來說,故事情節(jié)與歷史比起來,其實是較弱的。歷史上的起義聯(lián)絡很復雜,需要很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且當時的華東野戰(zhàn)軍和中原野戰(zhàn)軍好幾撥人馬都派去了聯(lián)絡人員,不是影片中這么簡單。當然,為了藝術的虛構是允許的。
——————————————————————————————————————————
總之,此片作為肖桂云、李前寬導演的首次合作作品,可以評價為“尚可”,即及格之作,但仍有不少缺陷和遺憾。
對此影片,不必過分拔高,也不必過分貶低。
童年,鄭州,影院?
既然都知道是根據(jù)何基灃張克俠二位的事跡改編的,那為什么不直接按照史實排?人家起了這么大的作用,連名字都不給留一下,這個太那個了吧?真實永遠比故事精彩。當然了,項堃老師演的是真好!
所有的戲都在項堃一個人身上,果然是表演藝術家。進入新時期的電影,總是多了一種文藝腔式的矯情,年青一代演員表演浮夸做作,不如老一輩自然。被酷烈的冷戰(zhàn)壓制了三十余年的中國間諜片老祖宗“天字第一號”在這里復活了:忍辱負重的女間諜(地下黨)被舊情人誤解,最終完成任務后犧牲;所有主要角色居然都是潛伏的同志;無所不在的窺視目光。唯二的兩個女性角色都為了男性英雄們犧牲了。這也是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男權文化迅速“反攻倒算”以顛覆婦女解放的例證。忍辱負重的女英雄必須犧牲,以便男英雄能夠有光明的未來??只有結尾短暫出現(xiàn)了大全景里手推車奔赴淮海前線的支前農(nóng)民和戰(zhàn)士,卻已然面目模糊。人民史觀連同人民的圖景一起,開始悄然退場了。
以何基灃、張克俠為原型。
李前寬+肖桂云執(zhí)導的第一部。其實如果按照史實拍會更合理。男女感情戲加的不夠真實。場面尚可。《招鶴之歌》引用《放鶴亭記》的典故,有些感人。
楊斯德將軍千古!
小時候看過的,聽名字有點熟
已有資源,已經(jīng)收盤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碧K軾作《放鶴亭記》是在十一月初八,和人物原型張克俠、何基灃起義的日期剛好相同,電影就以此巧合來物喻。國軍的形象整體還是以丑角來定調(diào),稍微正直點兒的都是我黨臥底,天下何人不通共,淮海戰(zhàn)役這還怎么打。電影情節(jié)拍得稍微有點亂,作為獨立成片來講歷史背景交代得少了,還添加很多虛構情節(jié),其實不如就按歷史真實拍,就足夠有意思了。
國軍將軍都是共產(chǎn)黨,這仗還怎么打?
只記得這個片名了。。。其余皆已淡忘。
真人真事。
老片,樸實中透著剛勁。
統(tǒng)戰(zhàn)!
都不算童年了,幼年記憶
內(nèi)戰(zhàn)敘事吧,雖然又是天下誰人不投共的老套路,結果到最后都是我黨的臥底,哈哈哈哈,還挺轉(zhuǎn)折吧,攝影和音樂其實都做得挺好的,包括兩個愛人相遇不相識,同途同路的另一種表達,悲劇的塑造還是有點意思的。(1.最后的兩個人把佩劍扔下的一種嘲諷2.蘇武牧羊的深層隱喻3.愛情的兩人在梅花雪地里面玩耍)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很多人都是兩邊靠,之后反目對戰(zhàn),此消彼長,國軍貪污腐敗不得人心,共產(chǎn)黨則反之,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之后,形式一邊倒,那些曾經(jīng)和中共走的近的人紛紛投誠,這部電影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電影最大的缺點在于只描述了投誠的過程而沒有投誠的原因
補標。也是我媽愛看的,當年看覺得短劍配國民黨美式軍裝相當帥
你中有我我中無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長春電影制片廠譯制片分廠廠長王曉巍還演過這個,項堃確實兇神惡煞。谷一平與楊萃的兒女情長也忒多了點,要革命搞什么多余的愛情戲份,原型張克俠何基灃都是地下黨員、國軍中將,陳明仁都被授予了上將,這兩位一個水利部副部長,一個林業(yè)部副部長,都不在軍中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