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由《地獄醫(yī)院》看西方歷來是怎么對待瘋子的
原文載于今日看點
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936 《地獄醫(yī)院》改編自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塔爾博士和費瑟爾教授的療法》,小說寫自1845年,由于是短篇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雜——一個大城市的醫(yī)生,順路去參觀一家因治療方法獨特而聞名的精神病院,不用把病人鎖起來,讓他們自由活動,醫(yī)生越看越不對勁,在一場瘋狂的晚餐后,真正醫(yī)生和看護們沖了出來,原來接待他的都是精神病人,真正的醫(yī)護們被關起來了。
這篇小說原本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因為在十九世紀以前,西方對待精神病人是非常糟糕的,基本不把他們當人,也從未有人想過精神病人可能會起義囚禁正常醫(yī)護。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以前,人們認為發(fā)瘋的原因在外部,比如被詛咒、靈魂出竅等,所以用巫醫(yī)、祈禱之類的儀式請求神除去身體不凈或召回靈魂。
到了中世紀末期瘋子們就慘了,因為當時醫(yī)學被神學和宗教控制,精神病人被視為魔鬼附體,對精神病人采用拷打、烙燒等酷刑來處罰。中世紀是西方精神衛(wèi)生史上最黑暗的時代。1692年,在北美殖民地馬薩諸塞州的塞勒姆,一些年輕女孩突然肌肉痙攣并出現(xiàn)幻覺。當?shù)厝苏J為,這是因為巫師作祟導致她們惡魔附體,于是成立專門的法庭,搜捕并審判看起來像是巫師的人。被抓的人為了保命,被迫承認自己是巫師,并揭發(fā)周圍的人,以此來表明自己“棄惡從善”。一時間,當?shù)厝巳俗晕#踔练蚱藁ハ嘟野l(fā),兒女檢舉父母,家人間“劃清界線”的事不斷發(fā)生,最多時有200多人被關進監(jiān)獄,最終20人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驅巫”運動中被處死。聽來比我們文革時恐怖多了。
后來文藝復興,工業(yè)革命興起,科學有了很大進步,精神病終于被當做了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但精神病人的待遇還是沒有好到哪去。18世紀初,精神障礙患者在歐洲更是被視為不可救藥的下等人,關押重癥精神障礙患者的精神病院,甚至成了達官貴人獵奇取樂的場所。據(jù)報道,當時在倫敦的伯利恒精神病院,每到周末只要花幾個便士,就可以像看馬戲表演一樣,隨意觀看精神障礙患者的種種異常表現(xiàn)。
法國大革命后,皮內爾(P.Pinel,1745—1826)第一個被任命當“瘋人院”院長的醫(yī)生。他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鐵鏈和枷鎖,把他們從終身囚禁的監(jiān)獄生活中解放出來,把“瘋人院”變成了醫(yī)院??刹∪藗円廊粵]有被當成人看待,就像《地獄醫(yī)院》開頭的片段,大學教授給學生們講課時,精神病人只是一個課堂道具。一個滿臉白胡子文質彬彬的教授,可以為了誘發(fā)病人的痙攣給學生看,竟然當眾將手放進她的下體。
隨著醫(yī)學和科技的發(fā)展,醫(yī)生們繼續(xù)想要徹底治愈精神病。1935年,葡萄牙的埃加斯·莫尼茲醫(yī)生和他的助手對一名女患者實施了“腦前額葉切除術”,手術使患者的攻擊行為明顯減少,變得很聽話,但卻永久性地破壞了患者的基本人格,導致了其他更為嚴重的問題。在醫(yī)學界,“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如今已被廢除。影迷看到這個手術一定會想起《飛越瘋人院》中,墨菲被做的就是這個手術,電影讓大家都見識了這種手術的恐怖之處,但當時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莫尼茲醫(yī)生隨后又對其他13名患者實施了類似手術,莫尼茲當年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
說了半天西方,再看我們中國人是怎么對待瘋子的。中國古代是完全沒有瘋人院這種機構的,也沒什么迫害瘋子的記錄,不過能查到一條律法,意思是“瘋子傷人,家屬挨板?!敝袊鴤鹘y(tǒng)宗族社會,容納瘋子的地方還是他們的家。看起來我們東方對待瘋子還是比西方人性化多了,不過也難說,如果沒有家呢?年齡稍微大些的人,小時候一定見過街上流浪著的瘋子,可能沒有家他們就只能那樣自生自滅了。
還是講回《地獄醫(yī)院》,愛倫坡的小說在當年非常先鋒,因為他用文學的手法抹平了瘋子與正常人的差別,當然瘋子最終還是瘋子。但這部《塔爾博士和費瑟爾教授的療法》在經(jīng)歷多次被搬上銀幕后,瘋子們越來越正常,由瘋子是不可能治愈的,變成可以治愈的,甚至越來越聰明,等到《地獄醫(yī)院》時,瘋子們已經(jīng)成為天才了,雖然是撒謊的天才,將正常人玩的團團轉。當然,這樣拍是為了更好看,但也很明確的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社會對于瘋子、異端的容忍度越來越大了。有越來越多的著作試圖闡明,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我覺得這也有些極端,畢竟確實有不少瘋子的確是會傷人的。
在《瘋癲與文明》中,??抡f:在蠻荒狀態(tài)不可能發(fā)現(xiàn)瘋癲。瘋癲只能存在于社會之中。它不會存在于分離出它的感受形式之外,既排斥它又俘獲它的反感形式之外。因此,我們可以說,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瘋癲是作為一種美學現(xiàn)象或日常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社會領域中;17世紀,由于禁閉,瘋癲經(jīng)歷了一個沉默和被排斥的時期。它喪失了在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時代曾經(jīng)具有的展現(xiàn)和揭示的功能,它變得虛假可笑了。最后,20世紀給瘋癲套上頸圈,把它歸為自然現(xiàn)象,系于這個世界的真理。這種實證主義的粗暴占有所導致的,一方面是精神病學向瘋人顯示的居高臨下的博愛,另一方面是從奈瓦爾到阿爾托的詩作中所能發(fā)現(xiàn)的抗議激情。這種抗議是使瘋癲體驗恢復被禁閉所摧毀的深刻有力的啟示意義的努力。
上面的話為了力求準確而非常拗口,這里我想給一句簡單粗暴的解釋——瘋癲史就是一部人性被文明迫害的歷史。
2 ) 請相信這是部好電影,只是它有個蹩腳的譯名
很奇怪豆瓣評分這么低!或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影預期吧,對于我來說這部電影是超出我的預期的好,我是不太喜歡單純的驚悚或恐怖片的,即使是這類片子我也希望有一些不一樣的味道在里面,而這部片子沒有很無腦地拿精神病院的瘋子來嚇唬人,也沒有無腦地講瘋子的愛情故事,它著力描繪出了不同的人對待所謂瘋子的不同態(tài)度,也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領域里人的丑陋與恐怖。讓人不禁要想,人如此興致勃勃殘酷地迫害與自己貌似不同的一群人,僅僅因為不同,就有權利這樣做?排除異己難道是人類的天性?人可以把自己的同類完全不當人對待,為什么?如此瘋狂地迫害自己的同類,究竟誰才是瘋子?瘋狂真的不能治愈嗎?瘋狂需要治愈嗎?我只想說,任何人,不要把自己的無知當權威,不要把自己的無良當權力,一個人的尊嚴與生命不由任何他人來決定!
3 ) 智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
這部劇本身就沒什么意義,本身就只是一部反轉劇。但是關于精神病的話題我還是有了一些感觸。
某種意義上,有智力人本身智力就是一種疾病。
在這種疾病的基礎上,我們擁有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擁有想象力,去構想整個世界,我們能夠與彼此交流,分辨認知事物,這一切都充滿了詭異的色彩。這些疾病像魔法一樣創(chuàng)造了人這種個體。
精神病和正常人很難去界定,這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限。藝術家多少都有點精神病,正是因為精神的種種怪癖才有了藝術。
當我們?yōu)樗囆g感動,微笑話發(fā)笑,為利益爭奪的時候,這些根源都是精神的波動。我們使用語言說我,或者對自己自言自語時,似乎也像一個精神病。
所有精神病的行為,在每一個人身上其實都可以被觀察到。某種程度上我們創(chuàng)造的樓房騎車,藝術作品,喜劇,都像是精神病才會有的行為。
精神病其實是人智力的共同產(chǎn)物。
但是真實的精神病其實是能被觀察到的。比如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家就像個精神病一樣,但是你我能清晰感知到他的創(chuàng)作是多么精妙,閃爍著人智力的光彩。
而精神病的行為卻往往脫離了智力的魅力,他是人的天賦的另一種提現(xiàn),即精神病人在整體上有某一部分是殘缺的。比如智障可以被輕易觀察到,這是有智力缺陷,當智力缺陷打到一個無法照料自己生活的程度,自然就成了一個問題。比如精神分裂癥,至少在現(xiàn)在的認知來說,一個腦子里就只有一個我,你可以扮演他人,但你應該清晰認識到那是假的。但精神分裂癥患者只能支配自己一部分的時間,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人生,另一部分已經(jīng)被一個虛假的人所替代,那個人明明是患者自己,患者卻無法理解。再比如幻聽等 他們會認為假的是真的,而無法認識真實的世界。而正常人哪怕撒謊也會清楚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精神病患者首先有精神,之后才能是精神病患者。也就是說,我們人的智力天賦被他們走到一個錯誤的位置,之所以說是錯誤的,因為很明顯,他們已經(jīng)脫離了事實,分不清真假,無法掌控自己的大腦。
精神病有先天性的,比如天生的智障,大腦病變造成的認知錯誤。也有后天性的,因為情緒的波動等等,成為了一個失控的精神病人。
真正的精神病人有些是很危險的,因為有時候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是,精神病的界限有些時候很難去定義。人人都有可能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被送到精神病院。
這就導致了癔癥患者,同性戀,等等都被當做精神病,在特定的時代被送進醫(yī)院進行治療。這一切都違背了他們的個人意志。他們無法反抗,為這個世界所不容。
事實上除非是危險的精神病人需要被控制,其他一些認知不完全的病人只需要得到照顧就是可以的。真正的精神病人一定已經(jīng)非常異于常人了。畢竟其實每個人都有精神病,只有肉眼可見的異常才需要治療而已。
而所謂撒謊等精神病,只是一方對另一方可怕的精神控制罷了。當你被認為是精神病,你的一切言論都站不住腳,這意味著你的社會性死亡。而精神病也成了一種害人的手段。
誰敢想象去控制同性戀,把同性戀關起來電擊的人是有什么認知錯誤呢?
電影最后逃出去的兩個人,沒有留在那里變?yōu)槭┡罢撸腔氐搅松鐣?,像正常人一樣活著,這只是一個反轉,但也能讓人莞爾一笑。這快樂來自于騙過左右勢力抱得美人歸的那種詹姆斯邦德式的瀟灑。
還記得片子最初那句話嗎?
不要相信任何對話,對你所見也要將信將疑。
騙子里每個人都可能是瘋子,也許是那個女護士長,也許那個教授,那個女人的丈夫。他們每個人都值得我們將信將疑。
別被人瞞天過海,永遠記得保持懷疑,瘋子可能就在你身邊。
4 ) 導演拖了后腿
給5分,電影本身硬件上很過關,所要展現(xiàn)的哲理、思想也耐人尋味??戳讼露拱暝u分,6.9分,如果沒有題材優(yōu)勢的話,估計上6分難。
從觀賞性上來講,個人感覺很無聊,首先這種類型的片子早大路貨了,看了太多,缺少亮點。另外好多邏輯不順的地方,導演的某些鏡頭運用及剪輯上也不喜歡。
例:1.男主三番五次去看被關押的前院長等人,就跟回家串門一樣輕松。
2.多次生死攸關的打斗場面缺乏真實性
3.演員表演上,大家都在做一個行活,沒有出彩的地方,有幾處感覺跳戲
4.鏡頭運用上,個人不喜歡,表達不清晰,例如表現(xiàn)被關押的壯漢那場戲,壯漢站起時,表現(xiàn)其高大很簡單,但當時給的鏡頭,讓人看的模棱兩可。
5.還是邏輯性。任由主角各種探索,反派們只嚇唬、不動手;反派殺了逃跑者,直接扔了就行了,隨便甩句“摔死了”或者“沒抓住”就足夠了,非得放在馬上背回來,然后讓別人懷疑,還得想辦法自圓其說,暫且就當他笨好了。
6.結局展現(xiàn)方式。按說最后的反轉,男主本身就是神經(jīng)病,而且套用別人醫(yī)生的身份潛進來,這種劇情雖然老套,不過類似《禁閉島》《第六感》等片子,按說最后說出真相時,是讓觀眾大呼過癮的地方,可最后的感覺是,我僅知道了這件事,沒有其他感覺。
7.最后男、女主的境遇。不知道兩人最后的生活是想代表什么,如果真牛逼,不如男主繼續(xù)套用醫(yī)生的身份取走了所有他的財產(chǎn),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類似《肖申克救贖》,可以跟之前身份暴露的反轉剪輯在一塊,放在最后,讓觀眾更過癮,那多好。
總評:劇本中游偏上,導演水平中游偏下(與好萊塢大片導演相比較)。
本人看這片子時,確實沒有靜下心來,可能會影響評分及意境。不過以上是當下真實感受。
5 ) 就是因為你不夠瘋,所以你只是個普通的老百姓!
風靡大陸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看里面的各種精神病案例你就覺得他們當中有佛洛依德,有愛因斯坦,有達爾文!所以看完這部劇我并沒有懷疑男主不是瘋子,但瘋子到底應該怎么定義,瘋子是什么,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的深思!
我覺得每個人都是瘋子,都有與眾不同的一面!如果沒有瘋狂的荷爾蒙,男女間怎么會有性愛的沖動;如果沒有瘋狂的因子,你怎么敢逃學曠課;如果沒有瘋狂的因子,你怎會在床上和床下判若兩人....
每個人瘋的程度不同,所以成就不一樣!哪個開國元勛不是瘋子一樣要顛覆現(xiàn)狀;哪次革命不是瘋了一樣要重新洗牌。原來瘋子才是世界進步的源動力,藝術家、政治家、科學家他們都是某一方面的大瘋子,就是因為你不夠瘋,所以你只是個普通的老百姓!
瘋狂可以,但要適當,所以老祖宗的“中庸”哲學真是牛逼!瘋狂如果適當,就像涓涓流水將農(nóng)田灌溉;但如果不適當,或無法控制,那瘋狂就會如洪水猛獸,將人吞噬!梵高正因為瘋狂,才有這樣的成就,但也是這樣的瘋狂,自殺送命,張國榮亦如此!但我們正應該珍惜身邊瘋狂的人,沒有他們,這個世界將乏味至極!
精神病的定義我認為應該是就是兩個字“失控”!正因為失控,才會異常,才會有病態(tài)的行為釋放!所以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恐怕是最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
6 ) 原來大家都是精神病人
《地獄醫(yī)院》,影片看片名就是一部恐怖驚悚類電影。但是整部電影看下來,恐怖驚悚不足,卻有些荒誕之感。一個年輕的精神病醫(yī)生造訪一個偏遠的精神病醫(yī)院,卻發(fā)現(xiàn)了蹊蹺之處。原來所謂的院長主管護士全是精神病人,真正的院長等人被關入了地牢。最后,年輕醫(yī)生終于打敗了假的院長,帶著美人離開醫(yī)院,而最后的反轉卻告訴大家,其實大家都是精神病人,真是太荒誕了。但不得不說,Kate Beckinsale扮演的女主角,美得果然可以讓年輕醫(yī)生可以深陷其中。
劇情猶如剝筍殼一般層層解構,反轉不少,很不錯。觀影中以為編劇水平疏漏的些小疑惑隨著謎底解開都釋然了:如醫(yī)生初到院見管理層都神叨叨何不奇怪?初見女豬怎就迷上逃跑也要扯上她?可惜我一開始對白衣病女印象深刻以致不知道她在院中是當了管理層還奇怪怎么放個病人在彈琴和晚宴。弊端是拖沓了一點。
當揭示院長其實是瘋子得勢,就猜到了結局要反轉男主一定也是個瘋子,還是個膽敢冒名白胡子老爹的大瘋子。
人人都有病
正常與不正常,就是一線之隔、一步之遙。片子有一個好點子、一個好反轉,只是電影拍得太沒趣。故事推進之無聊令人大打瞌睡。
這片子挺好看的,咋評分這么低
這片子放錯檔期了好嗎,誰說愛倫坡小說改編的,根本就是窮搖奶奶執(zhí)筆,男神【井冰】和女神【井冰】一見鐘情山無棱天地合的愛情故事??!那么問題來了,本金斯利和邁克爾凱恩站在你面前,互相指責對方是神經(jīng)病,你相信哪一國?
Top精神病人勇奪真愛的逗逼故事,給爺爺們和DavidThewlis點贊,JS帥一臉
電影節(jié)閉幕式有他啊。太可惜了。我心中年輕一代的第一帥哥啊。
7.0/10 分。在精神病院里,一個精神病人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驚悚其實談不上,各種反轉倒是挺逗比的,想一次劇透完都很難。大牌云集演一眾精神病實在有趣。拋掉部分冗長脫節(jié)的劇情和過于陰暗的色調,總的說還挺驚喜。
前半截還是挺精彩的,猶如《禁閉島》的故事代入營造出了很好的懸念氣息,但是故事從第二幕結尾就轉向了俗套的深淵,而最后那個味同嚼蠟的反轉也在觀眾的意料之中,還不如走一個更極端的路子來得刺激好看,如此溫暖的結尾暴露的是導演和編劇創(chuàng)作上的畏首畏尾。
結局出乎意料 看到斯特吉斯本人啦
可以改名叫神經(jīng)病也想談戀愛…… 劇情多個反轉,不過要歸功于原著小說。有好幾個名演員,可惜片子拍的中規(guī)中矩,演員演的也不是很賣力
頂著正常人的優(yōu)越感行事的最為可悲
電擊療法的起源,瘋子斗瘋子,其樂融融。Kate Beckinsale最后依舊打女做派,Michael Caine老爺子被整得好慘
20_98。根據(jù)愛倫·坡小說改編,竟然是一個相當純粹的愛情故事,結束時想起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就暗示了最后的反轉了
故事整體上還不錯,演員們都是熟悉的面孔,好感度加一。7.5分,目前7分。
每一個人都在演著“別人”,院長、助手、護士、馬,而我只是演一個醫(yī)生,你說我無藥可救,是因為我演得太好。不要定義我是誰,我只知道我是個愛人。
為何我感覺挺不錯的,可能是結局太平了大家不喜歡
勉強打個4星,,,愛倫·坡風格 和 凱特·貝金賽爾 面容所吸引而觀看的,這兩點都到位了,就是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轉變太快,轉換得很硬,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看過禁閉島導致,結局不算很驚喜,因為前面其實蠻多提示了,不過 ,愛倫·坡的風格場景色調好是很正,很吸引你想知道接下來發(fā)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