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別惹我
《別惹我》這個片名挺有個性,愣頭青般不羈,還透著股自信滿滿。單看影片的幾支預(yù)告,便知道呂克·貝松這次有備而來,無論是卡司、類型還是故事創(chuàng)意,用料都比較講究。不過,對于一盤可口的大菜而言,選料只是一方面,關(guān)鍵還要看大廚掌勺的功力,當然還有最后的擺盤。
單看卡司,《別惹我》足夠吸引眼球。監(jiān)制乃黑幫片大師馬丁·斯科塞斯,演員則有“兩帝一后”:羅伯特·德尼羅、湯米·李·瓊斯和米歇爾·菲福。有此豪華陣容,想來影片也不會差到哪去。尤其斯科塞斯和德尼羅的參與,賦予這個黑手黨大佬一家被追殺的故事以致敬的味道,據(jù)說為了使致敬更加具有指向性,片中還會出現(xiàn)馬丁某部電影的片段。的確,德尼羅、黑手黨、追殺,想想這些經(jīng)典的黑幫片表象元素就令人激動。而這也正是影片為人期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預(yù)告片中不時會出現(xiàn)的幾個幽默鏡頭也在提醒我們注意屬于呂克·貝松的風格和節(jié)奏。從《這個殺手不太冷》時,呂克·貝松就已然顯露他“法式幽默”的功力,他的那句名言“電影不能拯救任何人的生命,它不是什么濟世良藥,是一片阿司匹林”也在提醒我們,他的黑幫片絕不會是斯科塞斯那種帶有社會學、人類學意味的黑幫景觀書寫,而是典型的顛覆、拆解和創(chuàng)造。我們倒要看看他如何玩轉(zhuǎn)法式黑幫。
從類型來看,影片應(yīng)當屬于黑幫喜劇,此類題材近年來多被韓國電影搶去了風頭,而美國、法國并不多見。觀眾對此類型多少會有期待,而美法合拍能激起多少火花也值得拭目以待。說到類型元素,呂克·貝松自然是其中高手,在他的創(chuàng)作履歷中,動作、科幻、喜劇等類型多有嘗試,而且常常能夠商業(yè)、藝術(shù)兩不誤。不過,細看來,這部影片中的類型元素明顯比較雜駁,既有屬于德尼羅的黑幫世界,也有女兒、兒子的青春校園,還有老婆的超市廚房,黑幫、青春、家庭倫理諸種類型能否混搭好,避免各自為政,倒著實考驗著呂胖的掌控力。自然,監(jiān)制絕不會袖手旁觀。
2 ) 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之前看過預(yù)告片,異?;鸨臀耍蠎蚬?家庭題材+黑幫主題+喜劇背景,很令人期待,不過在我看完之后我只想爆句粗口: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這其實是部悲劇。
片子前半段企圖通過輕松的氛圍來掩飾,這一家人的生活似乎正走向好的方向,例如父親開始反思人生寫了部不斷美化自己的回憶錄,母親嘗試融入周邊家庭開party ,女兒談戀愛,兒子混學校,但是本質(zhì)是掩蓋不了的,這真的是部令人絕望的片子,雖然表面涂著一副我是黑幫題材家庭喜劇的外表,但本質(zhì)卻是部徹頭徹尾的悲劇。
這片子簡直就是個亞文化圈融入主流社會失敗的絕佳例子,黑社會的父親無法控制的暴力行為,母親無力承擔的精神壓力,女兒通過愛情來麻醉或者說是支撐這種扭曲不正常的生活,兒子通過帶有原罪式的方式來適應(yīng)生活。他們簡直都負能量收集器不斷的積蓄負能量,假如沒有殺手的追殺他們也將因為無法處理這種種矛盾而崩潰。例如,女兒自殺,兒子離家,母親崩潰。這個家庭看似和諧卻是以最脆弱最無奈的維持著,這令人心寒。
當然一家人也嘗試去改變,父親嘗試去不用暴力先溝通但發(fā)現(xiàn)暴力卻更有效,母親求助宗教去做懺悔卻神父所拒絕,女兒奉獻靈魂和肉體去愛但是遭到了渣男最后打算自殺,兒子妄圖用舊有的黑色的方式去融入遭到正常社會的反撲,這個從黑幫圈子里出來的家庭終究無法融入正常的社會和主流圈子,黑色的原罪一直圍繞著他們,態(tài)度粗暴的FBI,原組織的不斷追殺,內(nèi)心的壓力,過去粗暴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讓他們這個家庭無法融入主流社會。
片頭一家人是狼狽而來,片尾是一家人狼狽而去,生活還得繼續(xù),但所有人似乎更加絕望,一切到頭都是空。片尾沒有說一家人會去向何方,但我想他們的生活還是會像這樣,嘗試適應(yīng)-挫折-繼續(xù)沉淪繼續(xù)保持著原有的生活方式,除非幫派徹底被鏟除或者他們被鏟除,否則平靜的生活對他們而言是觸不可及的。
這個結(jié)果令人失望,對于樂意看到happy ending的我來說是絕望。所以,我很討厭披著喜劇外衣的悲劇,就像一塊包著鮮艷糖衣的藥丸似的,當糖衣溶化后留下的只能是讓難以下咽的苦。
最后,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此致敬禮。
2013.12.19 am 1:39
3 ) 大佬家也有難念的經(jīng)
無惡不作的黑手黨大佬接受證人保護計劃,舉家搬到諾曼底過起隱居生活。水土不服、情緒壓抑加上年齡暴動,驅(qū)使他們——干起了好事!猶如超級英雄般,他們行俠仗義,看得大快人心。那些無法無天的地頭蛇們——污染環(huán)境的無良企業(yè)家,裝腔作勢的水管工,校園的小惡霸和小碧池們,是時候吃點苦頭了。這個故事構(gòu)思相當出彩,影片苦短,好多料淺嘗輒止,學校逼走兒子,女兒戀愛,都幾筆帶過,本來可以譜出精彩樂章的。也許更適合處理成電視劇,閃回中穿插過往的黑道生涯,暴躁并詼諧著。
前面大半截故事都是這種黑幫老手擺平門外漢的一邊倒,三下五除二搞定,暴力指數(shù)達不上標。導(dǎo)演只得多次安排老羅面上忍氣吞聲、內(nèi)心暴虐對手的老橋,隱姓埋名中,不得不低頭的無奈,化作他的慘然一笑,笑里滿是利刃。下回看到有人對你這么笑,趕緊道歉的好。
這片子挺古怪的是,有好幾層不同亞類型片的底調(diào)。一雙兒女大鬧校園,是青春殘酷喜劇,老羅和米姐的互動宛如經(jīng)歷中年危機,一家子與敵對幫忙的斗爭,又像一出科恩兄弟的老派黑幫片。交替著演一通,像拽著觀眾在不同的時空里晃蕩,到最后匯成一股線時有點擰巴。造成這份錯亂感覺的不止題材,也有選角原因,兩代人年紀差距過大,父親年過七旬(從老羅的裝束看他一點也沒有扮年輕的意思),兒女還在青春期,爺孫輩才說的過去。
既然是黑幫分子,傷天害理的事情肯定沒少做,于守法公民,想說愛他們不容易。影片雖對過去只字不提,但米姐懺悔后,神父的表現(xiàn)已說明一切。這老夫妻倆弄斷過的骨頭估計夠搭一副霸王龍骨架,雙手沾過的鮮血能讓獻血車歇業(yè)好幾年。“十條規(guī)則”的閃回畫面,讓我們一窺黑道生涯的冷酷喋血,卻成為老羅辯白罪行的理由。這大概每個黑幫分子都會做的,即便再十惡不赦,總會固執(zhí)的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或是被逼所致。電影也認可這份自我開脫,反正對于觀眾來說,只見他們殺黑幫暴徒,教訓(xùn)不良分子,簡直是當代羅賓漢,當然不反感,反而鼓掌叫好。
這個黑幫家庭也有所有家庭都有的問題,年齡差距大,代溝嚴重,搬遷頻繁,令矛盾益發(fā)嚴重。餐桌上為幾句臟話就鬧的不可開交,禁止子女爆粗的父親對fuck一詞頂禮膜拜,夫妻雖共享同樣旺盛的暴力因子,卻互不認同對方的做法,一對子女也有各自青春期的叛逆困擾。一家子貌合神離,正面臨分崩離析,突如其來的外敵令他們瞬間凝聚,爆發(fā)出求生和互救的小宇宙?!逗趲图易濉贰趲筒皇顷P(guān)鍵,可以無礙的換成騙子、劫匪、殺手等等,家庭才是核心元素。影片用了很長篇幅描寫家庭爭端,卻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鐘搞定強敵,呂克貝松掛個動作片的招牌,看點卻不在動作,就像他曾經(jīng)在《殺手不太冷》里做過的那樣。
成名演員但凡和某類型角色捆在一起,免不了被惡搞或自我惡搞。老羅演了一輩子黑手黨,老了向自己致敬,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必不可少。一聽他們要放美國電影,我腦中就跳出各種黑幫片畫面,最后真沒叫我失望。所謂人戲合一,沒有比這一段更精準的闡釋。觀眾的銀幕上下,電影里的銀幕上下,所有時空的局限都被打碎了,映后老羅娓娓講起“那些年,黑手黨的真人真事”,進一步攪渾了真實和虛構(gòu),因為眾所周知選的這部電影,本就以取材真實的黑手黨故事而著稱。直到最后,電影內(nèi)外的觀眾都稀里糊涂的相信,老羅演的就是他自己。(文/方聿南)
4 ) 黑手黨的后現(xiàn)代生活
一家四口,外加一條狗,顯然是更典型的西方家庭標準配置。這么一個乍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家庭卻有著不同尋常的生活習慣,如同本片的中文別名揭示的那樣——“他們?nèi)叶际呛趲汀薄F用Q也是極具黑色幽默色彩,黑手黨的內(nèi)心生活總是充滿著憤懣,所以別惹我!一家之主的德尼羅做了污點證人導(dǎo)致自己的老大入獄,這一家人為了逃避老大黨羽的追殺而接受了FBI證人保護計劃。然而這我行我素的一家人無論是擱到哪個社區(qū),都與之格格不入,于是在一個地方呆不到三個月就得搬走。直到最后美利堅似乎都沒他們的容身之地了,于是這一家子便效仿69年前的美國大兵們從諾曼底登陸到了法國,在異國他鄉(xiāng)開始新生活。
一雙兒女都繼承了父母良好的黑幫基因。姐姐有嚴重的暴力傾向,下手絕不容情。弟弟則具有極強的情報收集能力,同時還具備幫會頭目所需的政治手腕。這么兩個狠角色輕而易舉的就制霸了所在的中學。爸爸是個有著非凡語言天賦的人,他能用f*ck這一個詞來表達所有的意思。不愿浪費自己才能的他決定開始自己的作家生涯,處女作就寫一寫自己的回憶錄。
本片的陣容還是挺靠譜的,三個實力派老將搭配兩個青春靚麗的年輕演員,加上呂克貝松這名字聽上去也算值得信賴。有些人覺得前半部分拖泥帶水,我反而覺得本片是前面的部分好看些,那些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與這一家人異乎尋常的處理方式,這種沖突下碰撞出的喜劇效果還是挺強烈的。
結(jié)尾部分我覺得比起前半部分有點弱,他們暴露了身份被追殺時,怎么總覺得那群黑手黨也忒弱了吧。三下五除二的就被解決掉了,好吧,劇情需要吧。
5 ) 沒有人從一開始就想當壞人
我一直覺得很多壞人都是環(huán)境造就的,有時候想好好說話真的很難,畢竟那些喜歡為難你的人太多了,很喜歡男主直接粗暴的處理方式,畢竟過程不重要結(jié)果好就大家好么?有些時候看上去好的人根本還不如壞人那么直接,畢竟好人使絆子你也沒辦法回應(yīng)。我也喜歡大女兒喜歡的那種類型的男友,愛學習帶有一種憂郁的氣質(zhì),然后果斷是渣男,好吧,發(fā)現(xiàn)一個萬能定律,一般女生主動都不會有什么好結(jié)果。anyway整篇黑色幽默,確實有些粗糙的貶低警察能力的地方,但是看過國外很多游記的都知道法國是一個傳說中辦事效率最慢的國家,所以我覺得可信度有的,導(dǎo)演營造出的氛圍不錯,值得一看~
6 ) 殺手總動員
殺手總動員。呂克貝松特有黑色幽默風格的上乘黑幫片。
口無遮攔的臺詞刺激過癮:“我保證到時候院子里會熱鬧得像妓院一樣!”
女兒不僅長得像布蘭妮,而且被男同學邀請的情節(jié)就是《piece of me》里的歌詞:“我從17歲起就是個美國夢女郎···你想知道我的點點滴滴嗎?你想知道嗎?”恰好與劇情一一照應(yīng):為了躲避追殺他們偽裝成美國搬來的家庭;恰好女兒今年17歲。
其中描寫愛情的片段溫馨動人,黑衣人在竊聽器里偷聽到代課老師拒絕了女孩,“真可憐,她今年才17歲。我真想揍那小子一頓!”
“人至賤則無敵”在黑幫中應(yīng)該是“人至狠則無敵”,可偏偏他們一家在后面都暴露了自身的弱點,才為引來殺身之禍做了鋪墊:父親想當作家,母親去教堂懺悔,女兒遇到了愛情,男孩的詩上報更是導(dǎo)火索。
欲金盆洗手的家庭終于還是無奈地再次搬家······
3.5,甚好
原來是個喜劇片,大概就是讓黑幫過普通人生活的點子。不過確實有點普通了,尤其是結(jié)尾相當草率。配上這樣的陣容,讓人失望是難免的
呂克貝松電影的槍戰(zhàn)情節(jié)、畫面感、配樂、冷幽默都一如既往贊(《好家伙》段子尤其搞笑?。?。但開場和結(jié)尾驚艷,中段敘事散漫凌亂,靠話癆段子支撐的毛病還是一直沒變。作品依舊高水準,不能說失望,但作為呂克貝松的影迷總是不太舒服。
呂克貝松
結(jié)尾不夠力。
完美的光影
太可愛了,一群老家伙,魅力是隨年紀增長的呢!一邊看一邊笑;呂克貝松是導(dǎo)演,可馬丁斯科塞斯是制片呢,倆人聯(lián)手之作吧,各種致敬調(diào)侃讓我覺得好溫暖。每年好看的新片真是屈指可數(shù),這部不給五星太委屈了
看完以后分不清是用力過猛還是沒用力,四口人各自的性格太套路了。有點失望,預(yù)告給的期待太高了。不知道會不會有導(dǎo)演剪輯版。
呂克貝松這是一門心思玩好萊塢的思路啊,其實一半是致敬一般是戲謔,結(jié)果是還蠻歡樂,把黑幫片的故事喜劇化家庭劇化,甚至青春劇化和鬧劇化,剛?cè)醿煞矫娴墓?jié)奏很好看,以及相對應(yīng)的剪輯也頗凌厲干凈。音樂方面亮點也很多,幾個場面戲風格華麗,都拍得相當好看。
感覺還是喜劇多一些,黑道什么的實在沒感覺出來,無非脾氣爆了一點兒;德尼羅不應(yīng)該留胡子,感覺太軟了,米歇爾也老了,完全沒有貓女的妖嬈了~·~
看完發(fā)現(xiàn):是呂克·貝松耶,這就解釋了為啥故事小爛看起來還是賞心悅目的感覺
多年后又看了一遍。這片子看著尤其爽。老羅在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Goodfellas》,哈哈哈這不就是他自己演的嗎?
如今看到呂克·貝松的大名,總會不自覺的降低期待值。鑒于這位“只拍十部”的名導(dǎo)近些年驚世駭俗的表現(xiàn),本片的水準可謂遠遠超乎我的想象,真是難為您老了,故三星好評之。
前半段其實蠻不錯的,爸爸列出來的十條證明自己是個好人真是笑噴了,媽媽炸掉超市的時候真是干凈利落,弟弟用一個早上搞定了學校里三教九流,姐姐溫溫柔柔笑意盈盈地揍了咸豬手。還有最后面的一家的結(jié)局,不愧是黑幫家族,不愧是呂克貝松,看著真歡樂~
美法文化沖撞最有趣,對老馬丁的致敬非??蓯?,沖突的設(shè)置和高潮堆積都很精彩。美中不足在于一切都浮于表面,哪個人物都挺有趣但都不夠深入。
貝松,德尼羅加上湯姆,讓我無法不去看試映,可惜啊,如果哥幾個都年輕十幾歲,就是另一個黑幫傳奇。如今腆著肚子信手玩票的羅伯特也無法撐起這松松散散零零碎碎的家庭劇,還好年輕一代的表演相當搶眼,如果最后血拼殺手能再血腥曲折一酷到底,那還真對得起咱的期待。
黑色、幽默和暴力,都差那么一點點。
白額虎老雄風在,德尼羅老霸氣在。黑幫+家庭+FBI題材,喜劇效果不錯,可惜結(jié)尾打斗略顯倉促,小鬼當家收拾壞人,不免落于俗套。7分。
【C+】有些浪費演員,一頭一尾還算可以,中段亂七八糟演完了啥也沒記住
整片基本都是呂克貝松的惡趣味和冷笑話,這一家子的設(shè)置有些像2010年的《巴黎諜影》,美國碧池到了法國大肆破壞什么的,可看度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