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plot introduces us to Antoine and Olga, a French couple who settled in a small village in inland Galicia some time ago. There, they lead a quiet life, although their coexistence with the locals is not as idyllic as they would like it to be. A conflict with their neighbours, the Anta brothers, will ratchet up the tension in the village until it reache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這是我繼《小丑》后再次有提筆的沖動,這是一部關(guān)于“選擇”和“歸屬”的電影,不管在劇本、表演和導(dǎo)演能力上,我認為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通篇就在說:真正的問題出在哪?什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今年我最喜歡的電影《阿爾卡拉斯》一樣都是來自西班牙,并且在月初公布的“西班牙奧斯卡”戈雅獎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的16項提名(備注:包括男配雙提名)(上述提到的《阿爾卡拉斯》獲10項提名,是目前我個人今年最佳),無獨有偶,兩部電影的背景都提到了新能源(這部是風電、《阿爾卡拉斯》是太陽能)對鄉(xiāng)村原生態(tài)的沖擊,《阿爾卡拉斯》說的是在這個背景下的一家人有不同的想法而將分崩離析,又逐漸在事件里找到彼此之間無法割舍的情感紐帶,而這部電影里沒有那么復(fù)雜的人物和故事,但我看到的是一部不見血卻血淋淋的現(xiàn)代啟示錄,相當震撼。
故事是一對受過教育的法國夫婦決定放下原有的一切到西班牙的鄉(xiāng)下生活,而這個小鎮(zhèn)有風力發(fā)電的開發(fā)商要投資建設(shè),大部分小鎮(zhèn)居民都欣然同意且期待因此獲利能改變不富裕且辛苦的農(nóng)家生活,這對夫婦卻堅決反對,遭到隔壁鄰居(一對兄弟)的恐嚇挑釁,甚至最后將先生給惡意殺害,太太在先生失蹤后并沒有離開小鎮(zhèn),甚至拾起一切原本兩人共建的生活,而他們的女兒到來,希望把媽媽接離她認為對她來說如同地獄的地方。
在這個不復(fù)雜的故事里,首先是精準的給出人物(以下有劇透,請慎讀),這對夫婦就是一般的中產(chǎn),受過良好教育卻也只是在亂世里靠自己努力過上還可以的生活,兩人鶼鰈情深,卸甲歸田也是想尋找自己心里的一片寧靜,所以他們不完全是受害者,也有一分“我受夠了”和與這個世界過不去的堅持(但不表示他們的堅持有錯),他們有一個女兒,給她充分的愛和支持(這部分在電影是留白的),所以最后由她代表的是我們這些大多數(shù)生活的自以為是、因為自己生活的“還可以”就覺得自己獨當一面,進而“習慣對人指手畫腳”、以干預(yù)別人的生活找到自己存在意義的傻白甜,最后是那一對自私的兄弟(在此必須強調(diào)自私不是貶義詞),他們從小在鄉(xiāng)下生活沒離開過,對“外來人”的攻擊其實是來自“對土地的一份自信和愛”,這是他們僅有的一切了,可以這么煽情的去理解,從吧臺前的對話也可以看出他們的世故和應(yīng)該被理解的憤怒,而他們的母親,明白也默許一切,這不是對孩子的溺愛和縱容,是她的人生根本沒有其他選項。
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可能只能從我以上的信息略知一二,這幾天我看到一個李安導(dǎo)演的訪問,說到他為什么拍那些電影,是因為有些無法言說的“moment”(一個感人的瞬間),無法用一段文字、必須用畫面,甚至一場戲給出來,而找到這個moment,就是他覺得要把電影拍出來的原由;電影之所以跟其他形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且如此有魅力就在此,故事既重要也不那么重要,因為電影是雕刻時光的藝術(shù),本身也是時間的紀錄,我大可以展開到每分鐘去研究為什么這樣編排設(shè)計比如開頭的馴獸、爛掉的番茄、多米諾牌、攝影機偷拍、沒用過的獵槍、叫不回來的狗等等,都有其意思,但看似大男主的電影,我認為所有的“moment”都在女主身上,先生拍她說她是女王、最后她和女兒的一段爭吵、她女兒臨走前洗澡時關(guān)水說的一句話,和她最后和兩兄弟媽媽說的話,才真正是這部電影的“看點”。
所以問題究竟是什么?我覺得現(xiàn)代人的生活因為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惡化都變得異常浮躁,這個現(xiàn)象甚至日益加劇,已經(jīng)從十年前大前研一教授說的“集體不思考”演變成“集體思考如何思考”的窘境。人是離不開社會生活的動物,而社會生活的秩序也是人所創(chuàng)造,本來就沒有公平性可言,這個故事里顯而易見的錯誤是兄弟倆殺人了,但真正的殺手是,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利益、和得到利益的規(guī)則有著極度嚴重的傾斜,這個傾斜發(fā)生在地域上和所有一切社會活動里“發(fā)生界限”的條件上,甚至男女先天有別這件事都逐漸在一個平權(quán)的天平前也是傾斜的,每個人面對爆炸的資訊,都沒有時間學習、沒有環(huán)境學習、有所有“沒有...”的借口來故作鎮(zhèn)定的、不去消化資訊帶來的意義,“連一件事情都做不好”,成了大部分人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甚至在混亂中還覺得自己才是看到事情本質(zhì)的人,不懂得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當媽媽對女兒說“我不記得我有把你教成可以對你不知道的事情指手畫腳”的時候,我忍不住了,女兒雖有自己想干預(yù)的理由,但媽媽更是明明白白的活著,這段我特別共情。
那解決問題的方式又是什么?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兩天一夜》(2014)和《金橘》(2013)兩部作品,我之所以說這部電影是現(xiàn)代啟示錄,就是它一樣是用最直接的人性、最實際發(fā)生在生活里沖突去反映當代的社會大現(xiàn)象,不是講弱肉強食那樣的“原則”,而是人可以更好、人可以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要能反省,要能感人所感,不要被自己的恐懼給吞噬了,這些我們故意忽略、或是不自知的狀態(tài);沒受過教育不是一定只能當妓女,當妓女也不是愿意當就能當?shù)?,因為你還得足夠漂亮且放得開,人所有的迷失都有原因,但原因和借口大相徑庭,往往生活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就接二連三的要我們做出選擇,欺善怕惡、舉世皆然;當生活沒有歸屬的時候,我們都是《兩天一夜》里的移民,當國家間不惜兵戎相見的時候,我們都是《金橘》里因為內(nèi)戰(zhàn)受傷的小兵,但我們不一定能遇到接納你的“本地人”,更不一定能遇到因為失去更懂得珍惜的“陌生人”。
“歸屬”是我們終其一生要追尋的命題,電影里的主角是幸福的,他們是彼此的歸屬,發(fā)現(xiàn)尸體后女主坐上警車的最后一個鏡頭,設(shè)計的很棒!但這部電影還是殘忍的,一方面告訴我們被自己作死確實也是一個可能的選項,另一方面也說,死也要死在心之所向,這種無所畏懼的勇氣,或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人不再重視之所以為人的精神末世,最需要的一種要比“讓自己活得還可以”再好一點的能力。
西班牙導(dǎo)演羅德里戈·索羅戈延的新作《那些野獸》,是一部充滿力量、令人不安的電影。雖然節(jié)奏稍顯緩慢,卻充滿驚心動魄的懸疑氛圍和余味悠長的人性張力。
在前不久剛剛閉幕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上,《那些野獸》斬獲金椰獎最佳編劇。此外,它還在去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贏得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和最佳男演員三個最具分量的獎項,并橫掃戈雅獎16項提名。
很多人將其看作一個血色鄉(xiāng)村的懸疑故事,一則關(guān)于“窮山惡水出刁民”的人性寓言。類似看法大抵不差,卻也失之簡單。打開這部電影的鑰匙藏在它的片名中,讓我們先試著回答一個這樣的問題:誰是“野獸”?
是影片中冥頑不靈、愚昧守舊的村民么?還是干脆就指殘忍殺害主角安東尼的惡鄰兄弟?
不,“野獸”泛指人類。
想要了解“As Bestas”(作為野獸),我們先要熟悉片頭為我們展現(xiàn)的“Rapa das Bestas”(野獸的剃須)這一對中國觀眾來說并不熟悉的場景:它是一種在故事的發(fā)生地加利西亞流行的馴獸儀式。由牧民給成年的野馬剃掉鬃毛,這種歷史悠久的活動已成為當?shù)氐牧餍形幕?/p>
我們看到:當贊恩和洛倫兩兄弟最終獸性大發(fā),勒死安東尼的時候,他們的肢體動作與在“Rapa das Bestas”上撂倒一匹馬別無二致。這正如片頭含蓄點出的那樣:“為了自由地生活,阿洛伊塔多爾人用他們自己的身體,來固定那些野獸,裁分標定他們?!薄阏f兄弟倆“禽獸不如”,可此時此刻,為了“自由生活”的他們是把安東尼當作侵入家園、無法“馴化”的野獸。
這哪是同村村民的自相殘殺,分明是野蠻與文明的殊死相搏。
文明的沖突
安東尼固然是受害者,但他并不是純粹“無辜”的那一方,他也是“闖入者”和損害他人利益者;反之,贊恩和洛倫兩兄弟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他們也有“無辜”的一面。
善惡的界限并不那么涇渭分明。正如羅德里戈所說:“我們試圖創(chuàng)造既非黑也非白的人物和沖突?!?/p>
認為影片只批判“窮山惡水出刁民”有失公允在于:《那些野獸》中的兄弟倆絕非單純的反派。他們與《稻草狗》中的鄉(xiāng)野惡棍、《狗鎮(zhèn)》上的小鎮(zhèn)居民、《伊甸湖》的作惡少年和《獵兇風河谷》受困于冰天雪地的鉆井工人有很大不同。
以上四部影片的背景,均是“窮山惡水出刁民”
我們不妨展開細說:
安東尼是個充滿理想主義氣息的知識分子型人物,正如他在來到加利西亞之前,已經(jīng)輾轉(zhuǎn)漂泊過無數(shù)地方,直到他酩酊大醉后的一次“命中邂逅”,才最終擇定這塊所謂風水寶地,作為頤養(yǎng)天年之所——聽著,其實就很不靠譜。
而這么不靠譜的“文青夢”,能夠說實現(xiàn)就可以實現(xiàn),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妻子的無條件支持和不差錢。從當?shù)鼐炜谥形覀兊靡粤私獾桨矕|尼是退休教師,熱愛旅行、崇尚自由。這樣的人,自是從不會為生計發(fā)愁。
可問題是:他所看中的田野風光,并非如他想象中的田園牧歌那般美好。這是一個被遺棄的村莊,生活著一群窮困潦倒、生活無望的人——安東尼不是沒有看到這點。
但他抱持著一種“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救世主心態(tài),自以為能改變這一切。這就與鼠目寸光、貪圖小利的村民——尤其是贊恩和洛倫兩兄弟發(fā)生了嚴重沖突。
兄弟倆本指著靠風力發(fā)電廠的補償款一改窘迫的生活。而安東尼卻以商人都唯利是圖甚至“不夠環(huán)?!睘橛删芙^簽字,導(dǎo)致談判陷入僵局之中。而這兩點,都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所無法理解的:開發(fā)商如何“拿大頭、給骨頭”我聽不懂,我只知道到手的錢被你攪和了;至于什么“不環(huán)?!?、“土地科學”聽著更像“法國人”憑自己的“高智商”強加于我們的侮辱。
安東尼自始至終都沒反省到:他一廂情愿的好心,在底層看來是源于知識分子的傲慢——我們就想掙個快錢、得過且過,你為什么一定要提出那個不切實際的打造旅游圣地的“大計”強迫我們遵從?在你眼里,進城開出租都“不叫正事兒”,你一個外來者憑什么對我們居住了幾個世代的原住民生活指手畫腳?
就像影片中的多米諾骨牌,一連串愈發(fā)升級的沖突后(洛倫開車戲耍安東尼,兄弟倆放空酒瓶、朝座椅撒尿,水井投毒,吐痰,砸車燈,半夜堵截),影片終于迎來一場分量極重、贊恩與安東尼互陳心跡的對話戲。
但這場溝通仍遭遇了雞同鴨講的失敗。原因在于:安東尼依舊沒能設(shè)身處地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他不停追問贊恩“拿了錢后你要做什么?”——在他眼里,對方就是個不思進取的文盲。他滿腦子的生活目標,單單忽略了生存。
兄弟倆的苦難,在安東尼看來完全是咎由自取??伤麤]有想過的是,這樣的窮鄉(xiāng)僻壤是注定無法教育出同他一樣具有普世眼光的文化精英的。
贊恩根深蒂固的“小農(nóng)意識”讓他無法接收和消化安東尼提供的超額信息。安東尼責備贊恩“你只聽你想聽的?!笨伤约弘y道不是一味說他自己想說的嗎?就像他反復(fù)向贊恩解釋商人之所以來此開發(fā)的剝削心態(tài)——但贊恩只以為是在對他咆哮。
以上所談并不是為兄弟倆的暴行開脫,他們的愚昧顢頇、因循守舊、自私自利大伙都看在眼里,無需過多地分析。我想提醒的是:在暴力的升級過程中,安東尼不是沒有責任的。他被洛倫戲耍后怒罵對方“傻X”,這也是種語言傷害。
因為在之后的情節(jié)當中,我們了解到:洛倫還真的是個腦子缺根筋的“傻X”,只因為小時候在“Rapa das Bestas”中曾經(jīng)從馬背上摔下來。對這樣一個連妓女都嫌棄的角色,安東尼從未報以同情,而只有鄙夷。
再說安東尼被贊恩吐口水那次,完全是因為藏在兜里的攝像機暴露的緣故。攝像機的設(shè)定其實很有意思:它出自安東尼保留罪證、以備不時之需的心理,也果然在最后成為破案的關(guān)鍵。
但與此同時:與兄弟倆單刀直入、慣于“面對面”解決問題的方式相比,攝像機又是一種文化人掌握的間接性“武器”。安東尼曾幾次三番想靠它尋求警察(暴力機關(guān))的幫助。而且,手持攝像機同樣是種“侵入”、是對他人生活的進擊和冒犯,而安東尼向來是這樣一個主動出擊的人。
就像他與女兒視頻聊天時談到要見女兒的朋友、強拉老婆尋找可以棲身的世外桃源、雖身陷險境卻堅定不愿離開,想憑自己的一己之力扭轉(zhuǎn)落后鄉(xiāng)村的整個面貌......這種每每主動介入的姿態(tài)與贊恩兄弟凡事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形成鮮明對比。
理想型知識分子自有其天真和軟弱:安東尼的天真在于,不相信這對兄弟會向自己動手,因為他們還“不夠勇氣”——但他自己的勇氣其實同樣不夠。
他對這兩兄弟一直是忽硬忽軟、唯唯諾諾。在徹底攤牌與主動求和間搖擺。他會低三下四地向?qū)Ψ秸埱笳f:“請讓我和我老婆通過”,也會主動請他們喝酒嘗試打開彼此的心結(jié)?!叭踔恰钡穆鍌愒徽Z道破:“你一點都不強大”。
既然文明的力量沒有那么強大,此消彼長,當然是野蠻得以占據(jù)上風。理性的示弱和退縮,最能激起野獸嗜血的欲望。于是獸行就在兩種人、兩種文化的沖突中生根發(fā)芽、滋生壯大。由此可見,影片《那些野獸》中所涵蓋的,既是鄰里沖突、城鄉(xiāng)沖突,更是國家沖突、文明的沖突。
往小了說,這就像是白左與紅脖子的話不投機半句多;而如果往大了說,人類歷史上所謂文明的征服同樣也是如此:不管是先進文明征服落后文明、商業(yè)文明侵占農(nóng)耕文明,眼下正在熱映的電影《阿凡達2》不也是這樣一個故事嗎?
“開門,送文明?!薄安婚_?那就拿大炮把門轟開。”
但野蠻落后的瑪雅人、印第安人、納維人......又是否同意呢?
羅德里戈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不聽他人意見的世界。人們本來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對話,但這種情況已然越來越少,因為狂熱主義盛行,其他人的論點被忽視。”
所以,當三人摸爬滾打于枯黃的落葉中,不單純是兩只“獸”扼殺一個“人”的慘劇。而是一個文化“入侵——反入侵”、文明“征服——反征服”的社會寓言。置身荒野,卸去偽裝,其實大家都是野“獸”,就連先前軟弱無能的“文明”手里也是有武器的。
難道這幾千年來,我們就是這樣以文明為名、暴力為實地互相傷害、殺來殺去嗎?影片《那些野獸》給出另一條道路,代表它的是安東尼的妻子奧爾加。
女性的抉擇
起這個小標題,倒并不是意味著接下來的分析要往當下流行的女性主義上套。但起碼我們能夠看到:引發(fā)沖突的是男人,而平息事態(tài)、了結(jié)恩怨的,是女性。
有人覺得以安東尼的死亡為標志,影片的前三分之二與影片的后三分之一有些割裂,之前以安東尼為主角、之后換成了奧爾加的復(fù)仇故事,也是不對的。核心人物一直是奧爾加,而她留守農(nóng)場的經(jīng)歷明顯與之前的故事存在互文關(guān)系。
這首先體現(xiàn)在一組“拖慢節(jié)奏”的空鏡頭上:之前出現(xiàn)的安東尼獨自一人做賬、存錢的畫面換成了奧爾加,還有夫妻倆在集市賣菜的鏡頭也變成了一個人,另外朋友曾向安東尼提出購買綿羊的建議,此時也成為了現(xiàn)實。
所有這一切表明:奧爾加已經(jīng)全權(quán)繼承了丈夫的遺志,獨自過起他先前的生活。
或許這令很多觀眾感到迷惑不解:明明遭遇了如此巨大的侮辱與創(chuàng)痛,她干嘛不逃呢?主動留下任憑悲傷的回憶襲擾,這與她先前在丈夫還在世時就想離開的想法相矛盾啊!
這么想就錯了。估計不少人在那場母女吵架戲中,所代入的是女兒的角色:認為母親留下處境危險且徒勞無功,應(yīng)盡早遠離這塊傷心之地,“開始新的生活?!?/p>
其實,這場吵架戲與安東尼和贊恩的“交心戲”一樣重要,是對后者的一個補充。表面上看,不管女兒還是安東尼,似乎是是占理的一方,“執(zhí)迷不悟”的是母親和贊恩??蓪?dǎo)演通過兩場戲的對比試圖啟發(fā)觀眾:真實情況并非如此。
我從未告訴你該如何生活,更沒用這種方式把你養(yǎng)大。——這句至關(guān)重要的臺詞,顯現(xiàn)出母親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一種對他人和世界“聽之任之、來之安之”的包容與豁達。與女兒和安東尼都咄咄逼人地以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形成鮮明對照。
當我們聽到女兒對母親的詰問:“你有什么計劃嗎?”“你不覺得發(fā)生的一切不公正嗎?”——這正好與安東尼追問贊恩“你想要做什么”、發(fā)電廠在這里建址對我們“不公平”的思路如出一轍。
另有一處細節(jié),我們能看到類似改變他人的想法能強烈到何種地步:導(dǎo)演設(shè)計了兩次夫妻共抽一根煙的鏡頭,來表現(xiàn)他們的恩愛。可當安東尼在視頻中看到女兒在抽煙時,卻立即讓她掐掉。典型的:對人馬列主義、對己自由主義。
女兒與安東尼都是好心,講的也都很有道理,但這“道理”終究是以己度人的、是出于理性選擇上的居高臨下,而并非建立在尊重的平等的基礎(chǔ)上。正像母親反駁女兒時說的那樣:“我在你的廚房里侮辱過你嗎?”
女兒當初與人私奔、未婚生子,氣得安東尼暴跳如雷,想要狠狠打那男人一頓(注意:又是以父親角色試圖強行介入女兒的生活)。但母親卻選擇不介入、尊重女兒的選擇和感情——畢竟這是女兒的生活,不是她的。
但女兒在勸母親離開時偏偏忘了非理性(感情)因素:母親選擇和父親來到這個蠻荒之地辛苦謀生并擔驚受怕,并不是因為母親缺乏主見,習慣于任人擺布,而只是出于純粹的——愛。成全別人、犧牲自己的愛。而這恰恰是安東尼與女兒、或贊恩洛倫倆兄弟都缺乏的。
女兒對母親說:“每次我來,都不覺得有更進一步的理解,我跟別人講,可沒有人明白”,這像極了父親想要在此打造度假村卻不被外界所理解、跟人反復(fù)解釋風力發(fā)動機會造成生態(tài)災(zāi)難卻終究解釋不通一樣。
問題究竟何在呢?母親的那句“也許只有生活在這里的人才能理解吧”一語道破天機——承認不同、尊重不同,讓每個人都能是其所是,了解到每種文化因受歷史、風俗、環(huán)境、習慣的制約,這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
扭轉(zhuǎn)他人、改變環(huán)境終究是一種“執(zhí)”。而這種執(zhí)拗與村民追逐金錢利益的執(zhí)拗并無本質(zhì)不同。
促成女兒回心轉(zhuǎn)意、認清現(xiàn)實的關(guān)鍵是與母親一道經(jīng)歷的買羊風波。她發(fā)現(xiàn)一貫柔順的母親面對狡猾的商販據(jù)理力爭。面對洛倫的搭訕,女兒顯得驚惶失措、不知應(yīng)對。
她和父親同樣顯得怯懦,平日見到兄弟倆的第一反應(yīng)都是扭頭便跑。此刻反而是母親不卑不亢、斬釘截鐵地發(fā)出警告:不許看向她、不許跟她說話。
從車窗望向外面的那一刻,女兒看到了母親孤獨的勇毅——此時此刻,更勝“見識過人”的自己和父親。
就像拿起攝像機卻讓對方看到是一種于事無補的“挑釁”,奧爾加會第一時間制止安東尼??僧敻淖円磺械臋C會真正降臨,她卻敢挺身而出。就像結(jié)尾,她毫無懼色地走到兄弟面前并當著他們母親的面說:“你的兩個兒子會進監(jiān)獄?!?/p>
奧爾加相信的是法律和秩序。所以她不會像丈夫或女兒一樣嫌棄警察尸位素餐、辦案無能。法律是講證據(jù)的,哪怕認真地錄下子虛烏有的“口頭威脅”,也只能進一步激化矛盾,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必須信仰法律,哪怕它的效率再低。而懷揣虛無縹緲的大同理想、強力推行所謂的“人生大計”,恰恰會激活以暴制暴、你死我活的同態(tài)復(fù)仇與叢林法則。
奧爾加很容易讓人想到“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在《三塊廣告牌》中飾演的母親。她們都沉浸于不可自拔的悲傷,以自己的方式勇敢地對抗著突如其來的噩耗,苦苦尋覓那被埋葬的真相和心中的正義。
兄弟倆的母親一角也很有意思,雖然出場較少,但也像奧爾加那樣對環(huán)境和人群選擇了置身事外地“不介入”。她總是在鏡頭的遠景中出現(xiàn),默默地觀察一切,唯一一次發(fā)脾氣是當安東尼作為侵入者闖入她家。
老太太對兒子們殺人一事矢口否認,也是因為對兩個兒子“無條件”的愛和信任——這恰如奧爾加對安東尼的愛。奧爾加說:“你會孤獨終老,和我一樣。我就住在這兒,如果你需要什么就跟我說?!?/p>
這番感人的告白再次指向:制造麻煩和“野獸”的總是想要改變世界的男人,而承受代價并修復(fù)人與人裂痕的是女性。
在這個因男人們之間缺乏理解、溝通無效釀成悲劇的殘酷的故事中,涌動著一股驚心動魄又溫潤人心的暖流——那就是愛。那是夫妻之愛,母女之愛,甚至母子之愛。
愛是能戰(zhàn)勝恐懼、威脅、分歧乃至戰(zhàn)爭的真正的“理想主義”。
羅德里戈留給我們的答案或許難以置信且無濟于“世”,但愛是化解人類潛藏在內(nèi)心的獸性、對抗“那些野獸”的唯一力量。而這種愛,與任何宏大無關(guān),必定是很私人的。就像影片中母親對女兒所說的那句話——“我希望你有一天能找到愛,而不再那么痛苦?!?/p>
作者| 紀揚;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法國夫妻到西班牙小農(nóng)村自給自足生活,卻遇到覬覦大企業(yè)收買土地的酬金誘惑,不惜殺害反對者而造成失蹤事件。故事主題較為簡易直接,但內(nèi)容匯編與敘事過程較為漫長,敘事節(jié)奏平穩(wěn)和緩且步調(diào)沉重,氛圍營造也偏向深沉與詭譎,透過寫實筆觸描繪情節(jié)走勢。(來自其他網(wǎng)站內(nèi)容,寫的很好)
法國夫妻到西班牙小農(nóng)村自給自足生活,卻遇到覬覦大企業(yè)收買土地的酬金誘惑,不惜殺害反對者而造成失蹤事件。故事主題較為簡易直接,但內(nèi)容匯編與敘事過程較為漫長,敘事節(jié)奏平穩(wěn)和緩且步調(diào)沉重,氛圍營造也偏向深沉與詭譎,透過寫實筆觸描繪情節(jié)走勢。(來自其他網(wǎng)站內(nèi)容,寫的很好)
這對夫婦的愛讓人羨慕,他們沒有避開資本,沒有妥協(xié), 沒有plan B,也沒有避開悲劇,異鄉(xiāng)人相比山民有學識上的優(yōu)勢,卻成了知識的詛咒。風電產(chǎn)業(yè)扶貧,允許我解釋一下這個故事發(fā)展的導(dǎo)火索,親愛的觀眾,假如你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你會怎么想呢 。電影前后兩段是殺人到伏法,夫婦一前一后,他們處事不同,電影在漫長的時間展現(xiàn)沖突對立,導(dǎo)演或許有所偏好要把那些野獸批判一番,終究,我們還是躲避不了要打仗。
一對退休法國夫妻在西班牙農(nóng)村種地頤養(yǎng)天年,卻和“窮山惡水的刁民”發(fā)生極端沖突。這是我最近能看到能把種族,階級,利益等導(dǎo)致社會撕裂的沖突講得最透徹的電影,而其實它只是溫和得講述了一出鄉(xiāng)村血案。
這一切的癥結(jié)就在于“關(guān)我屁事,又關(guān)你屁事”。鄉(xiāng)巴佬兄弟覺得法國人闖入他們祖?zhèn)鞯纳睿殖蔀榱似茐乃蔀楸┌l(fā)戶的機會。法國人覺得鄉(xiāng)巴佬為了這一點點小恩小惠就向資本妥協(xié),完全不懂人生的意義??催@雞同鴨講的節(jié)奏~~~~如果電影只是講到這里還談不上精彩,最后法國人妻子和女兒的對話簡直點睛之筆,(我一度以為這片子是不是女人拍的,這一家一家的都是女人懂事啊~~~)- 作為母親,我從來都不是這么教你做人的,從來沒有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總結(jié)得到位,人自認為高級了,不再是野獸,卻因為自以為是產(chǎn)生各種形式的利益沖突,甚至做出各種被認定為禽獸不如的行為。是啊,野獸不會自以為是指責天敵為啥要吃我,直接上唄。
應(yīng)該是2023年1月6日觀看了《上帝的筆誤》查看第37屆西班牙戈雅獎,發(fā)現(xiàn)這部獲得第92屆東京電影節(jié)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最佳男演員的《那些野獸》得到16個提名,比那部獲得了第72屆柏林電影節(jié) 金熊獎 最佳影片《阿爾卡拉斯》的10個提名還多,因此感興趣并決定觀影:相濡以沫的夫妻田園生活因為野蠻的惡意而徹底改變……
7.6 很有欺騙性,從前期的對村民的《狗鎮(zhèn)》式厭惡,再到對二者的不同身份去看待,最后丈夫和妻子的視角轉(zhuǎn)變再一次給予新活力,在這里才看清野獸的面目——利維坦
年度驚悚片,寓言版窮山惡水出刁民,西班牙鄉(xiāng)村田野的血色故事,表層看是鄰里之間的矛盾,內(nèi)里實則是典型的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內(nèi)核無非還是利益沖突,外顧環(huán)保議題與經(jīng)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有意疏離,異國他鄉(xiāng)的隔閡與猜忌,謹小慎微的相處模式最終演化至被凝視的極端壓抑,片子無時不傳達著灰色訊息,但最終還是陷入暴力和榨取的漩渦。電影以男女主角為首兩個時間點承接的視角展開,前90分鐘詳實舉列出不可調(diào)和的根深蒂固的問題,直至讓人后怕的悲劇上演,后50分鐘厚積薄發(fā)并擲地有聲的收尾,對理想棲息地和野蠻文明的疑問,對人性里惡的基因的反凝視,以及命運等同的悲愴置換,與開場被禁錮的脫韁野馬,以及兄弟二人合力扼殺男主場景的一對一比照發(fā)現(xiàn),人與野獸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當你面對比封閉村野更封閉的野性,卻妄圖以文明的躲避、記錄與言說去應(yīng)對,大概早早注定了一敗涂地,甚至被野獸夾擊啃噬。這故事驚惶、憤懣,但因為極度憋屈,克制出了一種山高風大的悲涼。極度保守,極度野蠻,極度護短,極度勢利,曾被浪漫化的漂泊定居,卡頓在階級、文化的巨大差異上,而溝通在所有角色之間,非但無效,反倒有害。獸與獸之間,不外如是。三星半。
執(zhí)行是好的,冷暗的敘事和冷澀的配樂讓讓緊張感拉滿??墒沁@對法國釘子戶夫妻的處事模式跟講這么一個故事的意圖讓人費解,還有就是太長了。
很長的一部電影,超過兩個小時。某個程度上很“成熟”的一部片,技術(shù)上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有十分多值得贊揚的地方。如那個吧臺的長鏡頭,打斗的戲,最后一場女主上車的鏡頭,等等。但最終,整部片不能被深想,人物過于白描,動機和結(jié)果都有問題,甚至前后不一致。更重要的,將沒有念過書的農(nóng)民的形象寫的太單一扁平化,對此十分厭惡。另外男女主的原始動機,日常生活,以及情感的變化也并沒有被寫的太好,甚至片中物理層面(人物背景以及人物生活周遭,弄,農(nóng)場農(nóng)田羊圈的呈現(xiàn)等等。)的呈現(xiàn)也有問題,個人以為邏輯和真實性上有些漏洞,稍微有些遺憾。
男主死前邏輯都是ok的 我能感覺到想講的議題和矛盾沖突是什么 但腦子里全是疑問 所以是想表達什么?白左天真?他們真的以為這些人下不了狠手?從一開始就覺得既然是必死的結(jié)局為什么不信邪一定要住?。坑卸景??評論說女主獨立 獨立個屁啊我覺得最懦弱的就是她 硬要留下來 留下來還不讓老公錄視頻 全片我最煩的是那條狗 兩兄弟一叫它它就過去 md煩死了 好理解女兒 看的氣死 #HIIFF
愿意陪他清除水井里汽車電池的臟污,愿意與他承擔番茄收成被毀的后果,愿意在他失蹤后獨自踏遍整片森林尋找線索。女兒說我是被他操縱,連他的死亡都在控制我。她不懂為何我甘愿陪她來到異國鄉(xiāng)村耕種,為何面對死亡威脅仍然不為所動。她不懂人在退化成野獸時有多魯莽,也不懂人擁有愛后會進化得多強壯。
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導(dǎo)演、男主。本片有著我所看過的今年所有影片中最好的開頭。開篇既是點題,也是意向,更是伏筆。一組慢鏡頭,呈現(xiàn)人與動物間猛烈的對撞與制伏。當這組鏡頭在人與人之間再次呈現(xiàn)時,我們已分不清何為人,何為野獸。竟只剩強烈的震懾、沖擊與憤恨。農(nóng)民間難以調(diào)合的矛盾愈演愈烈,利益相悖,外來者遭受原住居民的欺辱與排擠。有人為了星辰,為了自由而生活,而有人只眼前的蠅頭小利。根源的矛盾在于思想層次相距甚遠。本片幾場激進的矛盾呈現(xiàn)頗有幾分法哈蒂(正常版)的味道。
兩個多小時一口氣看下來,沒覺得有多悶,也沒有類型片的爽感,有的只是靜水深流的沉浸感和如臨薄冰的危機感,外來的法國人夫婦與本土鄉(xiāng)巴佬兄弟的沖突只是表像,文明與野蠻也不是簡單的文化素養(yǎng)和眼界高低來區(qū)分,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糾纏其中,劇中的兩場吵架戲最精彩,男主與兇徒的爭吵是雞同鴨講,不論怎么理性分析也比不過現(xiàn)實利益來的更有說服力,而女主與女兒的爭吵則將女性獨立詮釋的淋漓盡致,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保守,女主自始至終都有自己的想法,她比丈夫更堅韌,甚至更強大。
在坎城首映的片在東京拿了三個大獎,完全體現(xiàn)了在現(xiàn)行國際影展的游戲規(guī)則中,次A類影展的尷尬處境(就更不用提次次A的上海了)
#4th HIIFF# 金椰獎競賽-最佳編劇。前入圍2022戛納首映單元。要是這部西班牙法國邊境的農(nóng)村片去今年柏林主競賽該多熱鬧!那就是四大農(nóng)村片大亂斗了!其實首先是個有關(guān)選擇和自由意志的哲學問題(選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得承受敵意和危險),其次才是個惡鄰與善鄰的故事。前面部分太長了真可以剪掉一些……其實片子演職員表一番是女主,實際上也是女主更有意思(不過前面視點在男主嘛所以不太顯得出來),男主“失蹤”之后,視點一轉(zhuǎn),人物馬上立起來,戲也才真正好看起來(女兒表演一比就太浮夸了點)。階級與思想立場的分析很到位。
不要去當外來的教師爺
老兄弟倆合伙殺男主,正在草地上滾的不分彼此的時候,朋友路過,以為我在看什么基情四射的節(jié)目,我(?O?)又(′;︵;`)這個東西我沒法解釋…
喜歡男主,從第一句臺詞開始就被抓住了。消除偏見的有效辦法可能不是試圖溝通和理解,而是直接開槍,如果那把憎恨不被理解,不公平的獵槍能真的開火,倒也不至于把人活活悶死。后半段的女主也是好,面對凝視,威脅和勸解,絲毫也不退縮,她不是聽丈夫的話,她聽她自己。
前兩場慢鏡頭斗獸和冗長吵架戲開場,我以為會很無聊,但沒想到后面越來越有意思,看的時候總會想起《克拉克森的農(nóng)場》,同樣是闖入者,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悲劇,而且有一種明知悲劇會發(fā)生甚至知道會如何發(fā)生,但依舊無法改變結(jié)局的宿命感。#HKIFF47#
又緊張又憋屈,隔壁的洋妞跟搬了整個超市一樣,吃了一包又一包的薯片
可惜 可惜這樣的底層故事我們拍不出來 當年錢云會的事還有更多事 永不見天日 咱這只有鄉(xiāng)村愛情 田園牧歌 天注定到頭了 貧窮和罪惡 都是可被再生產(chǎn)的 循環(huán)往復(fù)
這結(jié)局算啥
驚喜的是男主“失蹤”后女主的一切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