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爛番茄上是100%Fresh。多么難得。流暢自然,張弛有度,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短。鑒于我有與亞斯伯格癥障礙的Zack同學長期相處的感悟經(jīng)歷與影片中許多地方重疊,故有此文。
1. 什么是亞斯伯格癥
片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Nathan與Luke有亞斯伯格癥(Asperger Syndrome),但對于所有對自閉癥及其譜系中的障礙癥(這個是我根據(jù)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譯的,也稱泛自閉癥障礙)中癥狀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來,這個講的就是Asperger。其實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僅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獲獎,人家還普通話流利,娶了中國姑娘——多么重要的天才證據(jù)),《雨人》中可以精確計算保證牌桌永勝的湯姆漢克斯,朱德庸(據(jù)中文維基)。至于根據(jù)人物性格表現(xiàn)疑似的則有更多家喻戶曉的名人:牛頓,愛因斯坦[注1],特斯拉,當代的扎克伯格(參見影片《社交網(wǎng)絡》),還有Sheldon同學也很明顯。
亞斯伯格也被稱為高功能自閉障礙,因為時不時有高智商人物出現(xiàn)。中文維基亞斯伯格詞條下飲用某學者說:“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fā)展帶來卓越貢獻?!?br>
我知道并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為認識了Zack。本來我真的沒有聽說過。只約略知道自閉癥。Zack小學時被診斷出亞斯伯格障礙,片中Asperger孩子所經(jīng)歷的一切特殊的經(jīng)歷和感受,Zack都深有體會。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鳴(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于他再三跟我說創(chuàng)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親身體驗。
Asperger最早是被當成自閉癥孩子處理的。而這種癥狀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簡作AS)是因為一位奧地利研究者在接觸了無數(shù)被認為是自閉癥的孩子后,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其實和別的自閉癥孩子不太一樣。他觀察并記錄了這一類孩子的共性,和自閉癥的區(qū)別,從而提出對AS干預的方法也應與自閉癥有重大區(qū)別。這一發(fā)現(xiàn)得到普遍認可后,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為Asperger。
同樣社交障礙,難以與人產(chǎn)生鏈接,但Asperger與自閉癥的孩子卻有重要區(qū)別:智力、語言、和認知能力上Asperger與普通孩子一樣,甚至出現(xiàn)高智商的概率還稍高(暫無確鑿數(shù)據(jù)及文獻了,但本片顯然也偏向這種理論)。人們慢慢發(fā)現(xiàn),對AS的孩子及時干預,方法正確,他們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去與常人無異(注意,是別人看不出來,不是說他們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樣了)。自閉癥的孩子除了同樣具有社交障礙,情感障礙外,大多數(shù)情況下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語言理解能力差,認知能力發(fā)展較晚(甚至不能發(fā)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時干預可能也難以看上去像普通孩子。所以Asperger也被稱為高功能自閉癥(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預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覺得,也問過我很多美國朋友的意見)。最初認識的時候,我才到美國不到半年,還未摸到美國人基本性格的脈門,所以相處中雖然有時覺得他有點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去跟十七八歲的少年差不多,與不同人群接觸的經(jīng)驗較少,沒有集中體驗過同齡人的壓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發(fā)展得晚也不奇怪。何況他還是美國人,我覺得奇怪的地方還可能是美國人的共性??傊?,沒想過他會被診斷為AS。以至于我知道他幾年前貨真價實的有嚴重障礙時非常震驚,非得大家給我舉了無數(shù)個絕對不會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Zack的小弟弟更嚴重,小時候動不動就癲癇發(fā)作。
AS主要特點及例子如下(我總結的,非官方,但我覺得易于理解——因為有體驗,必須理論指導實踐?。?br>拒絕肢體接觸——片中Nathan不肯拉著媽媽的手(葬禮上不顧母親的懇求跑開一個是因為肢體接觸反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無法和普通人的情緒同步/共情)。相應的,Zack剛生下來就不要人抱。
無法讀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細微情感變化、各種非語言暗示——體現(xiàn)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慮時還會有點緊張,但沒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驚訝、擔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駕駛座的父親車禍重傷,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親的爆發(fā)式的悲痛形成鮮明對比)等復雜而細致的表情。
興趣狹窄以至偏執(zhí)癡迷——Nathan對數(shù)學:我對任何事物的喜愛都不會超過數(shù)學。Zack則是小時候超級喜歡火車(和Sheldon一樣吧),每次家門口有火車經(jīng)過都必須要去看,如果他不去家里人就必須得有人替他去看。
不喜歡改變,喜歡重復——這個Nathan在影片中說出來了。一切都要按著預先設立的程序來。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來潮,對你心血來潮的提議第一反應傾向于反對。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質數(shù)的蝦丸。Zack小時候喜歡什么歌就會無限單曲循環(huán)直到徹底受不了為止,喜歡一種顏色就只有這個顏色的衣服。
凡此種種。這些現(xiàn)象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自制力,而是他們的感受異于常人。每個Asperger的人可能有區(qū)別,但總體來說,對我們來說很明顯的(表情變化體現(xiàn)的情緒變化,微妙的暗示)體驗,對他們來說沖擊太小,無法進入處理系統(tǒng)。直接忽略掉。Nathan小時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為爸爸的表達方式更有邏輯性,更偏重于頭腦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即是說Nathan可以通過邏輯分析推理來學習,而不必依靠我們所說的“直覺”。一個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過“直覺”理解父母無緣無故摔東西是因為生氣了,或者某人說話聲調微微提高是緊張或者恐懼的體現(xiàn)等。
若要讓他們對這些細微的變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邏輯性的語言(像寫程序一樣)告訴他們。他們通常對語言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很強。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和電腦很像:所以Nathan喜歡數(shù)學,扎克伯格寫程序那么厲害,Zack會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第一次去他家里過圣誕節(jié)的時候,他媽媽跟我講,自閉癥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們的世界里。Zack跟我說小時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個正常的)一起玩兒,他弟弟生氣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對人的情緒識別是因為小時候父母一個一個教給他的(我總聯(lián)想到微表情識別)。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進入他們的系統(tǒng),比如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他們覺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體驗都成為背景音,而焦點中體驗無比放大。比如Nathan在廚房被金魚吸引,完全忘記了原來的任務,也聽不見媽媽的叫喊。還有一個比較經(jīng)典的特征,一般只要有電視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體驗,對他們來說周圍生活中的聲音則十分容易被忽略。用我們能理解的方式類比,就是電視在沖你大喊,而旁邊的人跟你說話的聲音則是從房間的另一頭微弱的飄過來。如果我們與AS孩子的自制力一樣,同樣的受到喜愛的游戲的誘惑,他們的感覺可能強于我們數(shù)倍。他們時時刻刻都經(jīng)歷著這種沖擊,所以我們真的很難真正體會到“和大家一樣”對他們來說有多么困難。
2. Nathan和Luke,同樣系統(tǒng),不一樣的人生
說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幾乎認為主演本人就有亞斯伯格癥(說明演的是真好)。我覺得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貢獻,是它探討了兩種不同境遇和選擇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長體驗:Nathan和Luke。這是影片非常精煉和深刻的地方。如果你深入了解一個Asperger的孩子,你會知道他們的孤獨,彷徨,渴望融入群體卻不能而產(chǎn)生的抗拒和(表現(xiàn)出來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后真正理解體驗愛之前,只有負面情緒,沒有細微的表情,只笑過幾次)。Zack和Nathan的人生經(jīng)歷有很大不同。但是與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運的那一類AS孩子——在無數(shù)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們終于不再抗拒,而是與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與別人的情感理解和鏈接。Luke的故事則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個邏輯的、實用主義的,沒有情感的孤獨世界中。
《X+Y》表現(xiàn)得如此真實豐滿,因取材于BBC之前的紀錄片改編的。而這個紀錄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蹤記錄英國參加奧數(shù)的孩子們從進入訓練,到最終比賽的全部過程。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數(shù)學專業(yè),還有一個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譯),反正他普通話流利。參賽過程中遇到了一個中國女孩,現(xiàn)在倆人已經(jīng)是夫妻了。有原型,演員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驕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試第一,智商碾壓一眾天才,又受大家歡迎。怎么會有這樣的人!沒天理)一幕中極為自然的對Nathan解釋Luke說——Luke有社交障礙(socially awkward)又偏執(zhí)癡迷(obsessive)。就跟我們安慰朋友,別理他,那人腦子有問題一樣的語氣。Nathan當時的心理活動一定很復雜——他很清楚他也如此。但因為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兩人對世界對他們的沖擊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先說Luke吧
雖然片中幾乎沒有怎么提到他的成長經(jīng)歷,除了說他父母從小一直告訴他他非常聰明,好好學習數(shù)學一定能出人頭地(大概這么個意思,我懶得再看一遍去找)。根據(jù)我的推測(以及為了本文論述清晰,Luke同學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擺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為Sheldon的正劇版),自我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論把別人逼到無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其實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護也是這樣——不肯打扮。這樣一來,就可以說不是因為沒人喜歡我我才沒對象的,而是因為我不打扮。強勢傲慢難相處——不是因為大家不喜歡我我才沒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歸根結底,是他選擇只用自己的天賦來碾壓別人,以期贏得別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價值全部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他覺得,只有他是最聰明的時候他才是有價值的。既然是最聰明的,那么他的缺陷,他的無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說他父母從小就一直告訴他:他很聰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聰明。簡單說(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歸納),我把這種意識形態(tài)稱為功利主義,或者實用主義。
什么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呢?我聽Luke獨白說自己一直很聰明的時候覺得好耳熟。從小到大,學校的主旨是什么呢:好好學習,好好努力,才能去好的中學——才能去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會好了。
能力+努力=結果=你的價值=幸福生活。
等你發(fā)現(xiàn)這個不成立的時候,新的公式出現(xiàn)了:
能力+拼命=錢=房子車子=好伴侶好生活。
沒有好生活因為你不夠努力,能力不足(各種能力,應酬能力,喝酒能力?)。再比如,學習好的孩子要學理科——因為好找工作。選專業(yè)——當老師有什么用?能賺錢嗎?凡是“有什么用”這種問題,基本都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下的問題。這種語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價值等同于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價值就會整體崩塌。
Nathan其實也是有這種傾向的。對AS孩子來說,實用主義規(guī)則清晰,邏輯明確,直截了當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這種功利、實用的意識內化。結果就是把自己物化,無限逼自己,也無法承受失敗。影片最后各國代表隊進入國際數(shù)學奧林匹克劍橋考場的時候,Nathan媽媽說祝你好運。Nathan說,根本就沒有運氣這回事兒。不承認運氣,那得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挺嚇人的?
所以Luke雖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價值,他對自己的解釋是——我本來就沒有想讓你們成為我的朋友,我的價值是我的天賦。他緊緊抓住他是天才這個標簽??瓷先ニf這話的時候傲慢自我,可換個角度看,也是他在說服自己:不要動搖,你是有價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愛。所以沒有也不要緊。
于是得知沒有入選最終的6人團隊時,Luke崩潰了。Luke和Nathan選拔賽中成績的差距微小,怎么能說不是運氣?可是對Luke來說,既然沒有勝利的果實,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義。最后的體現(xiàn)自己價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個自我都崩潰了。有一小段比賽前大家都是如何應對壓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說了(張梅就是非常正常的,去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劇視頻。他沒有笑。但他反復的看。這是他緩解壓力的方法,逃離現(xiàn)實世界,沉浸在一個與自己無關的世界中。
后來Luke失敗后,也在機房看同樣的視頻。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釣魚吃飯,他一個人被孤立,吃飯時他主動走過來向大家說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話——所有人都不知道,這他在視頻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體??墒谴蠹叶加X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點不一樣,頻率不一樣。Luke的故事對Zack的沖擊很大,他對Luke的孤獨悲傷和崩潰深有體會,想一想若不是那么多愛他的人的不懈努力,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這個嘗試也失敗了。要知道,這是他從前絕對不會嘗試的,因為他極端懼怕失敗。AS孩子不會處理情緒,因為情緒沒有邏輯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無法推演。所以Luke獨自承受著巨大的情緒沖擊無法排遣無人可說,就自殘以轉移痛苦。這個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斷的說別人軟弱,如Luke這樣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遠不會感受到的。(所以現(xiàn)在看做普通人過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能力越強,風險越大)
[終于寫完Luke了。傷神傷心。這樣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說)
Luke經(jīng)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無法和人鏈接,感受不到母親努力的去愛他。不快樂。除了數(shù)學一無所有。拋開可能的性格差異(Nathan可能性格中強勢的攻擊的傾向不明顯,更傾向于逃避)不說, 因素一多了就太難討論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這個。
Nathan能夠建立一個有感情的自我價值的關鍵就是他身邊的這些人。片中詳細講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關系:他的父親——雖然在本片開始的10分鐘就因車禍(Nathan也在車中)故去,但Nathan對車禍場景的回憶,和父親在一起的片段的回憶,對他的情感成長貫穿始終,對他最終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情感意義,非常關鍵。他的母親——Julie無法像Nathan爸爸一樣用Nathan理解的語言跟他溝通,但她非常愛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與他建立情感上的鏈接,最后還為了Nathan去學數(shù)學。
第三個人是他的輔導老師Humphrey。Humphrey本人同樣極有天賦,但有肌肉硬化癥(我沒太細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體慢慢僵化失去機能)。從發(fā)展天賦上來說,Humphery無論自己的境遇多么糟糕,始終堅持輔導Nathan,理解他。Nathan雖然沒有了爸爸,但得此(非傳統(tǒng)意義的)良師益友真的是十分幸運。Humphrey對自己的病十分恐懼,絕望。這些表現(xiàn)出來就是很憤青,用藥物、酒精麻醉自己。同時他也害怕嘗試,不肯試著好起來(大家都有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嘗試)。但他的這種不理世俗觀點的態(tài)度,剛好對Nathan的頗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個對比,涉及如何干預的問題,本文先不討論)。顯然Humphery也非常關愛Nathan。
第四個人,就是中國女孩兒張梅(寫了快六千字才寫到她)。雖然著墨不多,但兩個少年的互相喜歡讓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體驗,對Nathan最終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邏輯的世界非常重要(強調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種或者一輩子迷茫)。AS不是沒有情感,而是閾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只有能夠處理情感了,AS才會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為什么AS孩子不愿意去理解情感呢?跟我不參加奧數(shù)的原因一樣,那么難那么費勁,我不去也一樣挺好的啊……于是,我就(非常愿意)找理由覺得奧數(shù)不重要。。。同理,AS孩子也不會主動去追求情感——即使他們非常孤獨,非??释麗?,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們還非常非常非常難,需要不斷的努力)。Nathan身邊的這4個人,卻不離不棄的主動給予情感。主動,持續(xù),即使沒有回應也依然給予愛。很重要。
為什么Nathan最后能理解愛,理解情感,和媽媽和解,勇敢去追張梅呢?與這4個人給予的他主動的、無條件的愛和安全感非常重要。Zack的媽媽就是這樣,你不讓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緒先那么著吧我不管必須適應;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訴你我愛你。而非血親的愛,則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沒有回應。他們是不會主動的。一開始即便有回應也很消極。比如Nathan和張梅的最初幾次接觸,非常被動。比如Zack的幾個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動接近他,無條件的愛他,反復告訴他:不能每天穿綠色的衣服(他喜歡綠色),你要買新衣服,要用點香水,襯衫要扎進褲子里還是外面……別的我暫時想不起來了。總之,如果沒人教他,他一輩子也不會自己去看時尚雜志,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學的。含蓄提醒對他也是沒用的。
Nathan還有很特殊的一個經(jīng)歷,就是車禍。這件事顯然對他沖擊巨大。但由于Asperger,他沒有普通孩子應有的反應——沒哭也看不出來悲傷。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這件事。這就強迫他去面對情感,面對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釋的重要事件。故事的最后,因為上述所有因素同時作用,因為張梅離開而產(chǎn)生強烈的感受和對數(shù)學的感受(他理解的喜愛,實際上是比較理性的一種選擇)對比,而努力了許久的媽媽終于用數(shù)學語言給他解釋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對至愛的父親故去的巨大哀痛,對張梅的喜歡,失去張梅的痛心。若是沒有這些巨大的決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釋撕心裂肺的悲劇和創(chuàng)傷?于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爸爸去世后的Nathan哭泣,笑,握媽媽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動取代。離開火鍋店(英國某城的中餐廳,他還特喜歡),去追張梅。
整個故事沒有大起大落,沒有故弄玄虛裝腔作勢。是一個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長,與自己,與世界的和解。Zack的成長也是一樣,浸透了無數(shù)人不求回報的愛和不斷的努力,以至于她媽媽對他獨立離開家的態(tài)度是一半是悲傷,一半是喜悅——終于獨立了(也終于不是她的責任了)。
寫了六千字,我要說的,同樣的設定,不一樣的結果,關鍵的變量就是愛。不是自私的,為了你愛我,為了你養(yǎng)我,為了你有成就我與有榮焉的愛,而是無論如何,我愛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給你看我的世界。
注1: 關于愛因斯坦我們還討論了一下,Zack說沒人給他診斷,但是他那么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愿意搭理人大家也就當成是天才的怪癖就過去了
--------正文結束
文后再說兩句:
亞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一開始我總研究Zack 是怎么想問題的我覺得特別好玩(可能也就是這樣才寫了這么多)。然后我覺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說我也有Asperger。他懶得理我。
最近發(fā)現(xiàn),我覺得最珍貴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帶來的。因為他們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所以能專注出神堅持莫名其妙的習慣無數(shù)年什么的),更加沒有意愿去研究如何利用關系,如何逢場作戲。對他們來說運行程序進行社交是不得已。于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樣的純真和堅持。常常讓我自嘆弗如。
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哪里有資源啊
首先我想說我是被一個朋友逼著去看這部電影的,該朋友說你不寫完一篇觀后感的話就和你的作業(yè)自生自滅去吧。所以我想這部電影應該真的有他的心聲在里面,他希望有人懂。
自閉癥患者是一種孤獨又不知溝通的生物,跟Nathan在一開始的內心獨白一樣,"because I don't talk too much, people think I have nothing to say." 事實上他的想法像海浪一樣,時時刻刻都在沖擊和塑造著自己的內心世界??措娪暗臅r候想到了《質數(shù)的的孤獨》,數(shù)學家的世界真是執(zhí)著又簡單啊。
在這部電影里每個人都有點生病,Nathan自殘又試圖喚醒一只烤蝦的舍友,拿音樂當數(shù)學的同學,還有折翼天使數(shù)學老師,背負家庭期待的張梅和他媽媽。很久以前看過一句話,“每個人都像一座島”。長時間活的像一座島的自閉癥主角在臺灣遇見了沒頭沒腦沒方向漂流的魯濱孫張梅,并且張梅主動的在島上烤出了面包。然后他終于意識到他喜歡張梅超過ice cream,更超過數(shù)學。是因為從張梅開始,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好轉。還有一個特別的點是在奧數(shù)集訓營里Issac故作深沉的談社會,“sometimes you have to change yourself, so you can fit in",下一秒張梅卻帶著他在臺灣夜市里看海龜。
所以如果你遇見了張梅,就不要讓她走了。男主眼睛好漂亮,從一開始驚恐不安眼眶泛紅到眼神慢慢敞亮,坐在車里握著他媽媽的手笑,還滿感人的??偠灾@本電影不是一個自閉癥天才少年成功奪金揚名立萬的故事,它適合在夏天的星期六午后吹著風吃零食被慢慢看完。
自閉癥,似乎,已成為一個被曲解和被神化了的疾病,被用濫在文學影視中,往往和高智商/各種天才特長配合,如同一個隱喻,迎合了那些中二癥(“我遭人嫌只是因為太special”)或阿Q(“智商太高了一定會悲劇”)的心理。
不過,我不是自閉癥家屬,對這種美化沒神馬怨念。
故事前半段,很有點天朝勵志片的味道。核心對話有:
男主媽媽:不要有壓力,(考試)結果不重要;
男主:結果當然重要。
男主老師:無論(結果)怎樣,你都是enjoy數(shù)學的,不是嗎?
男主:(然后)就像你嗎?(該教師很落魄)
很難想象一個自閉癥患者有如此清晰功利的成敗觀,我默默想:這個英劇,到底要走向天朝的屌絲翻身記套路(只不過置換成自閉癥)(流行模式 I),還是要走向米國“是坨屎都可以溫暖我心”的煽情派大結局(流行模式 II)呢?
——————————————
在男主毫無懸念地擠出第一道龍門后,故事進入第二階段。此時,導演設置了一個做為男主人格補充、擴展和對比的形象——一個自負的、炫耀的、令人極度討厭的自閉癥二號Luke。一方面,男主這個單線條腦回路開始領悟到一些非功利價值觀(譬如音樂,“美”、友情和愛情),對男主即將到來的三觀突變進行了一定鋪墊;另一方面,在男主以極微弱優(yōu)勢險勝晉級之后,Luke痛苦地袒露心聲道:自己并不熱愛數(shù)學,只是——
“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
這應該就是本片的點題句了。
因為這其實暗示了對男主之前價值觀的審視,和帶著同情的否定。
只見男主面容抽動著,想必一定在內心默念“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吧~ 只是慶幸因為種種因素,他走上了另一條“溫暖”大道罷了。
?。ú幌氡划敼痔ゾ捅仨氉觥疤觳拧?;無能成“天才”就只能被抨擊為怪胎。生活在非多元文化和壓制個人主義的社會里的各種“小眾”們,對這句話大概更有切齒之痛吧)
總之既然如此,導演大概就不會再往鳳凰男翻身記的路上走了。可到底要怎樣逆轉情勢呢?不禁好奇。
可惜,在第三部分,這個逆轉,處理地非常草率而太過戲劇化。不過,總還是比天朝模式(I)要段數(shù)高些。加上上文所述的欲抑先揚的處理,也比那種一頭到底普大喜奔的“愛情讓我從此自我悅納/擺脫自卑/停止奇葩/從此世界一片光明”等等橋段(II)來得多少含蓄些。
——————————
本片戳中我淚點的,其實是男主的媽媽。
特別是影片最后,男主說,爸爸做的一切都可以make sense,媽媽再也忍不住地脫口而出:”why?!“——為什么他可以,而我就不可以?!
此時我忍不住淚花閃閃魯冰花了。不是覺得她可敬,而是覺得她既可憐,又可悲。
”為人父母“,或者說”生育“,在我的價值觀里,是一個貶義詞??粗娪爸羞@個喪偶母親百般用心、百般討好地照顧這個兒子,而兒子又絲毫不領情的種種細節(jié),與其說是夸張,不如說是某種寫實;與其說是兒子冷血,不如說是母親“咎由自取”。”為人父母“是一個投入多而收益少的職業(yè),尤其是那些只有生活保姆責任,而無精神導師能力的”父母們“,費勁一生心血,也只能“造出”一個與自己無干、甚至彼此隔絕的精神實體,既像一個悲劇,又像一個諷刺。在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方面,”父母“這個職業(yè),頂多可以作為一種兼職來調劑生活;但又有幾個人能夠不加班加點地來做呢?——畢竟,工作可以辭職,而造人卻不可以回爐。到時候,也只能用“天倫之樂”來合理化一切犧牲了吧!
很欣慰地,雖然影片最后還是采取了媚俗的手段,給出了一個兒子開始不再把母親拒之門外的happy ending,但畢竟,這主要是靠了愛情的力量(雖然這也很媚俗),而不是親情的力量,所以,起碼沒有明確地傳達出那種:子女=個人成就的洗腦價值觀。 (畢竟不是天朝劇啊~)
?。╬s:男主對女主的好感不難理解:老爸的理解力+老媽的nice。可見人再nice智商不夠或三觀不合也還是沒用的,入眼不入心。高冷逼格是不會對保姆或奶媽們有深刻回應的。)
——————————
不過,我承認上文里我有點過度解讀的嫌疑。畢竟,影片中的單親媽媽在育兒方面還是基本無可指摘的,不像天朝父老們那么極品。
(關于如何處理天朝國情可參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15188/)
因此這里我要對電影吐槽的反而是,為了凸顯母子不合, 不惜運用另一大kitschy元素即“伊甸園情結”:男主爸爸的猝然離世成就了男主對完美父親的執(zhí)念。單親催淚瓦彈+完美童年+不幸人生這個組合的配套設施一定還有:某天另一“天使”款款而降,主人公就此不再怨戀舊的守護神的驟然離去,而從此幸福嗨森一家人,一切心理頑疾也隨之不治而愈。
雖然如此,“瑕不掩瑜”,我對這部電影還是很滿意的?!駝t,大家知道的,在電影院看到爛片最痛苦的,因為沒法快進。
Cheers!
薯條塞鼻子治愈系。嬉皮/精英兩老師,辛酸老媽,奧數(shù)邊緣人群,描寫得都很好,只可惜華人演員段落徹底崩壞,拉低了整體觀感
《雨果》的小孩長好看了~男女主互動有種細膩的甜。影片關于奧數(shù)的角度也不是太深刻,重點在刻畫那些生了天才小孩的父母,那些混雜著驕傲和自卑的情感,還有被捧著長大,后來發(fā)現(xiàn)這世上許多人都強過你時信心的重塑或崩塌。另外感嘆下今年中國丟掉的奧數(shù)冠軍,這一代的小孩連傳統(tǒng)優(yōu)勢都守護不了…
作為電影原型人,得發(fā)表一下意見。電影故事和原來草稿差得很遠。把大陸換成臺灣屬于政治問題。 另外還有30%左右的虛假內容;比如女主角。不過導演還是保留了大部分臺詞和真實感覺,所以自己無論看多少遍都很有感觸。X+Y的中國因素有些做得不到位不精致,這一點我也早就發(fā)現(xiàn)了,所以也覺得慚愧。
浪費了Asa的顏
我侄兒也是自閉癥,但他不是天才,他的家庭充滿了掙扎與痛苦。所以我比較慶幸這部電影沒有拍成勵志成功學美化神化自閉癥的爛電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臺詞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美麗的藍眼睛真是人類世界的財富。不過Asa什么時候多了那么多腦殘粉……
為了個(婊氣的)中國妹子連奧數(shù)金牌都不要了嗎?出過牛頓霍金圖靈的大不列顛連節(jié)操都懶得撿了。Asa Butterfield發(fā)育得好快啊,絕對根正苗紅的文藝范少年~
愛就是實數(shù)集.你的有理.無理.我全部包容.
#倫敦電影節(jié) 青春片就是要有青春味兒,中國人也不都是數(shù)學大牛。這個由數(shù)學引發(fā)的故事最后還是被情感征服,不管是對父親的思念,對母親的理解,對質數(shù)的熱愛,對世界的恐懼,又或是對初戀的朦朧,都被導演溶解在閃爍模糊的變幻交通燈畫面里了。另,Asa的演繹深入淺出,非常動人!
繼《星際穿越》物理學家用引力解釋愛以后,數(shù)學家們也不甘人后,用最簡單的加減法就把事辦了。
asa真是天生的演員 跟sally hawkins一起加一星 劇本材料太多大雜燴扣一星 男老師的演員在tiff現(xiàn)場對sally阿姨各種瘋狂表白。。。。
原型的現(xiàn)女友在影評第一篇 知乎鏈接也是看得醉醉的 這女的還在電影條目問題里占坑自問自答。。。。
我是男主就肯定喜歡那個英國女生。
想講的太多,亂而不深入,不過少年是美的,說中文略萌。不喜歡華裔妹紙,替英倫眼鏡妹可惜。
Asa咱能別老接這么奇葩的愛情片兒不。男女主完全木有火花不說那段床戲各種迷之尷尬都要溢出屏幕了。把女主全部臺詞腦內替換成【嗶——】才能看下去。哪位好心人做一個Asa cut吧……
沒有asa可能就是爛片了
在Asa成年之際觀看此片。配樂美妙得過分!Asa真男神,首講中文,獻銀幕初吻令我忍俊不禁(我看還是他的初吻),各種少年姿態(tài)帥得我口水狂流,但他樣子實在和女主擦不出火花。片中女主可謂有點不知羞恥般主動。不知為何就是很喜歡這種曖昧朦朧溫甜的校園青春愛情片,因為和我實在太有共鳴了。[4.4看的]
因為最強大腦來看的,節(jié)目中表現(xiàn)的好可愛!中文說的很棒,雖然最后輸了,還是很喜歡他。就電影來說,非常討厭女主,做作又婊,大半夜跑到男主房間,主動也不是這么個主動法吧。為什么男主不喜歡那個英國女生呢,不過他確實成長了。Asa好帥!演的好好,演出了自閉癥天才的感覺。還很喜歡Sally和Alex!
Asa看到媽媽把薯條塞進鼻子的一刻表情變化太贊了,那種心結徹底打開后的澄亮,就不吐槽女主的演技和口音了,畢竟我是Asa的顏飯。
我就納悶你們這些說中國妹子是綠茶婊的人的人生是多么酸爽?難道喜歡上一個人主動就錯了嗎,就因為是女生的原因,主動一次就成了婊了嗎,現(xiàn)在還是封建社會還是怎么的,是男生就是霸道總裁,是女生就是綠茶婊嗎?女生表白權都沒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