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圍繞兩個13歲的男孩展開,他們的關系長久以來非常親密,但同學之間對他們的關系產(chǎn)生猜忌,使他們不得不分道揚鑣。而當一場悲劇發(fā)生時,其中一個男孩被迫面對他為什么與他最親密的朋友疏遠。
(本文首發(fā)于 QAF中文站 公眾號,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
兩個13歲的男孩,一段親密(close)的情誼,一段無可挽回的失去(lose)——這幾乎可以概括比利時導演盧卡斯·德霍特的第二部長片《親密》的全部內(nèi)容。
簡單、美麗、凝重而雋永,這位現(xiàn)年31歲的公開出柜的導演,承襲著他獲得戛納金攝影獎的首作《女孩》中細膩敏銳的酷兒視角,用輕盈靈動的筆觸描繪出人與人至純至凈的依戀,卻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這種關系在敏感的社會環(huán)境中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擊。
戛納似乎有意將德霍特當作“嫡系”來培養(yǎng)和扶植,希望復制出澤維爾·多蘭的神話。他們同樣年輕有為,同樣張揚而高調(diào)地公開他們的性少數(shù)身份,但德霍特似乎比多蘭招致了更多的爭議。《女孩》在戛納拿下三項大獎滿載而歸,它關注SRT治療的過程。在對跨性別群體文化的予以關注的電影中,《女孩》無疑是超前的。然而與此同時,影片高潮的設計又是如此落后而危險,暴露出作者對于“何為女性”這一問題簡單而膚淺的認識。更為致命的是,德霍特找來找來雙性戀男孩維克特·波爾斯特扮演跨性別者,這樣的選擇遭到了美國跨性別社區(qū)的反對和抵制,種種風波使《女孩》成為了一部哀婉卻充滿問題的作品。
《親密》也是如此。盡管這只是德霍特第一部入圍戛納主競賽的電影,它已經(jīng)成功斬獲了評審團大獎(甚至曾一度有消息透露本片是金棕櫚的有力競爭者)。然而,《女孩》中存在的簡單化問題依然在《親密》中露出了蹤跡,于是它只能是半部佳作。
電影內(nèi)部有一條清晰的分界線,將其言說的重點和氣質(zhì)鮮明地一分為二。在前45分鐘,我們看到兩位男主人公Leo和Remi童話般純潔的友誼,一種在青春期女生之間非常普遍、男生之間卻十分罕見的親密。白天,他們搭建想象的王國,共享秘密的堡壘,玩耍和徜徉在Leo家經(jīng)營的大麗花田中;夜晚,他們相擁而眠,簡單的依賴,仿佛夢和夢的手都握在一起。
爛漫的夏天過去,孩子們被歲月推入一個更為斑斕卻同時危機四伏的環(huán)境里。新學期到來,這種輕松無害的情感關系隨即迎接了來自社會的質(zhì)疑。青春前期,少年少女都在找尋明確且獨立的自我身份,而就在此刻,陌生的女同學們對Leo和Remi的關系產(chǎn)生了單純的好奇:“你們在一起嗎?”這樣的詢問可能毫無惡意,但“在一起”三個字所暗示的各種標簽及它們所帶來的后果,對于13歲的他們來說是無疑是過載的。
即使發(fā)達開明如比利時,異性戀中心制的文化依然可以輕易沖擊并斬斷男孩間無暇的情感紐結(jié),充滿愛的世界往往折墮于腐潰的社會期望中。Leo否認、懷疑著他對自己和這段關系的認同,并開始選擇迎著社會規(guī)范扮演出男子氣概:盡管他并不擅長冰球,他還是主動加入了冰球隊,頭盔的柵格宛若囚禁他的陽剛牢籠;他刻意疏遠了Remi,用斷裂來搞清楚在現(xiàn)代社會中作為男人意味著什么。這對好友在校園內(nèi)外漸行漸遠,可我們都看得出他們依然牽掛和在意彼此,但無奈他們在各自的身份探討與情感困惑的漩渦中掙扎。某天,從一次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歸來,Leo再也不會找到Remi的蹤影了,兩人中看似更為坦蕩的那位,忽然間選擇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震驚、傷痛的家人與朋友,在余下的時光里尋找答案。
《親密》的后半段轉(zhuǎn)向了對于青少年自殺問題的探討。雖然“失去”(lose)依然是在“親密”(close)的主題下書寫,但這層“親密”已經(jīng)與前半段的含義不同。對于Leo來說,與Remi相偎相親的日子已經(jīng)成為需要用一生去釋懷和療愈的傷口,痛是曾經(jīng)相愛的反證。這也是為什么電影選擇使用“Close”作為標題而非“Intimacy”。它既體現(xiàn)了一種去性化(或者前性化)的狀態(tài),更重要是包含了“失去”這層厚重的內(nèi)涵。
不可否認的是,《親密》的后半段是一場洶涌澎湃的情感海嘯,觀眾的眼淚幾乎能把盧米埃爾廳與德彪西廳淹沒,不少記者都泣不成聲。我們被伊登·丹布林那雙如海水般澄澈的雙眼打動,他看向鏡頭的時候,仿佛投射給觀眾一整個宇宙的哀痛。但在心碎背后,德霍特似乎沒有打算提供更多的解釋。
《綜藝》雜志的影評人Peter Debrug點評道:“盡管《親密》是真誠的,但這個悲劇更像一種敘事手段,旨在證明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弊屗荒苷归_明說的“某種”觀點包含了諸多可能,既關乎對陽剛崇拜、異性戀中心制文化的控訴,也包含了對青少年心理和校園霸凌問題的關懷。
更甚者,《親密》可以只是一部單純殘酷的成長物語,告訴我們琉璃易碎、彩云易散,在其自然主義精美的表象后,浸透著是成人世界里人言可畏、難以獨善其身的臟血。但無論應用哪一種闡釋模式,Remi的離去都是一張暴力塌落的骨牌,它直截了當?shù)貙⒂^眾推入巨大的情感風暴,顯著的悲劇效應,輕易遮蔽了屬于這個故事的更多的可能性,也留下了許多問題,仿佛幢幢鬼影揮之不去。
這其中為首的,就是《親密》是否應該被歸在酷兒電影或者LGBTQ電影的范疇與框架下被討論。海外的主流電影媒體都普遍認為本片的核心是少年友誼(boyhood friendship)[1]、講述了好哥們兒的故事(buddy story)[2],甚至直接說他們“完全不是戀人”(not at all lovers)[3]。這是因為德霍特刻意且固執(zhí)地在電影中回避了這個問題,盡管他使出渾身解數(shù)鋪陳出極致曖昧的氛圍。近似于亞歷山大·佐洛圖金的《寸步不離的兄弟》(Brothers in Every Inch,2022),《親密》最終希望探討的這段關系,與外部世界如何界定他們完全無關。親密便是親密,在友情、愛情和親情之上,人與人可以擁有一種更加超然和純粹的關系。
正因知曉了這一點,《親密》的悲劇色彩就顯得更加突出.但某個維度上,這層悲劇又是如此多余。德霍特摧毀了一個童話,換取了成噸的淚水。所有曾經(jīng)因他人的恐同癥而調(diào)整改變自己行為的人都能認同于Leo和Remi,并從自己心碎往事中找到注腳。但死亡總是如此高效,行為簡單,動量巨大,余韻綿長。在如此純凈關系的包裹下,對于Remi的死,我們的悲傷和憤怒都找不到精準的出口:畢竟這是兩個13歲的孩子,如果他們尚不想被定義,我們又怎忍心苛責成長路上的某段探索?
最終,《親密》就這樣宕開一筆,消解了癥候式的意義。留在銀幕上的,是大麗花田一年四季的流轉(zhuǎn):耕耘,盛開,收獲,枯萎——陳舊地象征著少年心事的綻放和凋亡。它美到了極致,但當你游蕩于這齊肩高的花田中,這美麗是如此令人目眩,以至于我們忘了明確的方向。
[1] Peter Bradshaw. Close review – a heartbreaking tale of boyhood friendship turned sour. The Guardian, 2022-05-27. [2] Peter Debrug. ‘Close’ Review: This Belgian buddy story seems so beautifully understated, until suddenly it isn’t. Variety, 2022-05-26 [3] Ben Croll. ‘Close’ Film Review: Gentle Coming-of-Age Drama Packs an Emotional Punch. The Wrap, 2022-05-26.
“ Remi,
對不起。
你回來吧,
我好想你?!?/p>
2023年2月12日。
很久沒看電影了。
成長到了26歲,感謝路上的每一位好朋友。
陪伴過一些人,傷害過一些人,幫助過一些人,也放下過一些人。
記憶會慢慢消退,可能很多人會被逐漸淡忘,
即使我們不再聯(lián)系,也希望你們一切都好。
我把這部影片放到了2022.12.31看,看完這部影片,時間跳到了2023.01.01 00:05。 在翻譯預告片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注定是一部悲傷的電影,但今晚看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與這部影片多么相似,只不過我不是"léo"而是"Rémi"。我能切實地感受到Rémi的痛楚,也能理解léo的行為,但我就是真的非常非常痛苦,然后無能為力。 我摸著左臂上密密麻麻的刀疤,慶幸自己是"膽小"的,沒有"勇氣"用力一劃,不然,我的父母與朋友該陷入怎樣的自責與痛苦之中。即便如此,我還是丟掉了許多東西,丟掉了對他人的信任,丟掉了許多真心待我的朋友,也丟掉了對未來的期許,但我似乎已然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說回電影,總的來說,在劇情上的確是稍稍欠缺了些,但是這部電影也很好地向我們傳達了在現(xiàn)在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于同性之間的親密關系存在著一定的錯誤認知,特別是在青少年這種敏感群體之中。導演的拍攝手法和鏡頭語言很棒!演員的演技也很到位,大量近距離的鏡頭,將微表情微動作捕捉得很到位,各種象征意義的鏡頭也都能很好地傳達給觀眾,比如天氣、風聲、花田等,觀感非常強,無不體現(xiàn)出導演的細致。青少年的情感是復雜敏感的,情緒的變化是迅速且飽滿的,這些也都通過演員感染到了觀眾。
很感謝在2022年結(jié)束之際遇見這樣一部電影,真的很開心!
唯獨有一種親密最痛,那就是親密沾到骨子里了,回頭時,你永久的不在了。。。 時間條不到1/2的時候,雷米就離開了。按理說親密關系應該現(xiàn)實性消滅了,后面可看性不強。但是就有一種電影就是落腳在后面1/2或者2/3的,例如《百萬美元寶貝》。 有的時候,情緒不知道要怎么釋放。雷米吃早餐時眼淚奪眶而出;里奧骨折在醫(yī)院沒來由的默默地哭;一次一次在冰球訓練中撞擊摔倒;多次爬上哥哥的床…… 真的,親密沾到骨子里了,好難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里奧自責至此,哎,真心疼。 也很難說雷米媽媽去冰球場看里奧,里奧去雷米家里看他媽媽,有沒有更復雜的夾雜小心思的試探。但是,我相信,無論有無,都不干擾母子 朋友他們獨立又有所牽連的親密。 如果再來一次選擇,可能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小孩面對周圍的閑言碎語,還是會傷害一些既存的關系。而所有的關系,唯獨最親密最易被,被打擾 破壞 割裂……
#SIFF 25th | 看完好幾天了,想起來還是覺得難受,小孩們的演繹值得一切贊美,但故事站在Leo的視角讓人略感不適。 Leo敏感,能識別到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惡意,卻為了所謂的“男性同盟”狠心拋棄Remi,而Remi勇敢堅定,惡劣的環(huán)境他輕輕咽下,痛苦幾乎都是來自刻意疏遠的Leo。 這根本不是什么性別意識覺醒,而是該死的男權社會建造的同盟需要排除異己,區(qū)別在于性別意識覺醒是自然的,而這套規(guī)則是壓抑人性的。Leo被這套規(guī)則半推半就著進入男性同盟最終得到社會特權。 悲劇是由男權社會的潛規(guī)則和順應這套規(guī)則的Leo們共同造成的,Leo即使不是壞人也是倀鬼,他的迷茫他的壓抑,真的值得細細描摹嗎? 這樣的視角似乎把Leo放在主要受害者的位置上,感受到了過多的共情和憐愛……如果他是受害者,那Remi是什么?失去了孩子的Remi母親又是什么? 可能這就是男性創(chuàng)作者的局限性吧,相比較而言,今年SIFF看的另一部同樣以兒童創(chuàng)傷為主題的《達爾瓦》要好太多了。
唯一一部在戛納看了兩部的片子,第一次因為看了一天下來太累前半部分打盹了,覺得結(jié)尾好明亮,明亮的刺眼睛,不真實,于是我又一次走進了影院,
看《close》時候階梯上坐了三個少年,他們是最后進來的沒有找到好位置,影院空調(diào)吹的他們很冷,中間女孩可愛地把毯子裹在自己和旁邊女孩身上,最左邊的男孩和中間女孩有點輕微的肢體語言,少年間的坦蕩直率。中途他們因為累了就躺在階梯上 左邊的男孩把手放在階梯上給另外兩個女孩靠著,我把我的包借給他們墊著,她們小聲說著Merci 。結(jié)尾的時候,一個女孩看哭了,男孩把女孩摟過來在肩上女孩一邊抽泣一邊笑,
出來影廳正好看到close獲獎的消息,我甚至覺得也許是這三個少年間的close讓這部電影更加美好,我希望他們也能在草地上在陽關下奔跑,不知疲憊,
我一點不在乎close是定義的什么關系,那似乎是成年人的目光,很開心在戛納最后一天看到兩個小孩間真實的疼痛和愛,那是像鉆石一樣閃閃發(fā)亮又易碎的東西,他們的心臟也需要保護,
感謝電影讓我多愛人類一點,
穩(wěn)妥的敘事,標識性色彩和打光,德霍特取材私人經(jīng)歷,真摯到不忍苛責。它的私密性,包含著豐富的公共性話題,它讓人意識到陽剛崇拜對男人成長與情感的壓制,讓我意識到個人心理如何受到外界偏見影響。不過也因此,它敘事之穩(wěn)妥反而不穩(wěn)妥,故事以Remi分成的兩個部分多少有些失衡,快樂不夠多,偏見亦太淺,痛苦太綿長,而讓它更像是導演成年后的一次自我贖救(自我感動),公共性被弱化很多。這是一部用心拍的電影,它欠缺了點理智的思考。3.5
Cannes75/ 我必須摘下口罩,否則淚水不能呼吸。比歐容更細膩,比多蘭更無奈,是《伴我同行》的無聲演繹。舍棄掉了所有多余的動作,用反復的場景構建莫測的心境。Close是特寫,照見男孩的每一次眼神和呼吸,澄澈亦隱秘。Close是靠近,要足夠仔細才能看見玫瑰少年的困頓與閃躲,青春的錯愕。Close是愈合,沉舟側(cè)畔過千帆,病樹前頭生萬木,只留下骨頭深處的哀傷,難以訴說。Close是封閉,是緊鎖的房門。那么艱難,幾經(jīng)周轉(zhuǎn),終于松動,一句話分作三次才能說完。Close是親密,是生命中值得不被定義的情感。非親緣,非友誼,非愛戀,只是親密。想起兒時睡在同一張床上的伙伴,如今散落天涯。麻煩酷兒金棕櫚和影弟給我安排上!!
(C)lose ??????????
激進地折斷情節(jié),讓觀眾先于人物心碎,再依靠情緒的慣性實現(xiàn)“天使”的顯影。想象空間寥寥,也不見對現(xiàn)實更具結(jié)構性的體察,當春風化雨般的擁抱出現(xiàn)在影片結(jié)局,才意識到曾經(jīng)撲朔迷離的目光(導演有意的特寫)是如此功利而輕佻。
德霍特既不是如肯洛奇那般告訴你“為何”,也不是如達內(nèi)那般告訴你“何如”,它只是懸停在一種情緒后遺癥中,手法還如此單調(diào),這不就是變相的在消費情緒價值嘛。此外看片過程中時常會讓我想起青澀時期的多蘭,有些問題甚至都相似。@Cannes2022
所有敏感纖細的靈魂,痛苦總是如此遲緩、簡單。真的是太庸常太小的切口,卻又經(jīng)由導演的調(diào)度和表演控制,處理得如此動人和豐厚。
如果女孩之間稀松平常的親昵舉止,發(fā)生在男孩的溫柔呼吸之間,那溫暖和光亮將會被周遭之人和你內(nèi)心的恐懼如何吞噬?友誼與眷戀在男權社會的挾持中分崩離析。你推開他,他被永遠推入恐懼的柜門之中。你推走他,也把自己鎖進悔恨的深淵。盧卡斯·德霍特用令人窒息的克制情節(jié),訴說著最悲慟、赤誠的愛意。伊登·丹布林的表演如鉆石般,從里維埃拉首映開始,定將炫目全世界。
拍得太潦草了,冰球和種花都取了最淺表的象征意義。影片時間以一種劇作實用主義跳躍推進著。
曾經(jīng)孩童的我們到了某個時間點就不再有“我們”,因為都知道了避嫌,然而有的人一避便是一生。一部把我看出心絞痛的兒童電影:第一心痛的是片名“親密”下講述的卻是疏遠;第二心痛的是海報一幕現(xiàn)實并未發(fā)生;最心痛的是導演用最明亮的色調(diào)拍最痛徹的成長故事,面對性覺醒、校園霸凌和刻板印象等話題將減法進行到底?!队H密》,又名《委屈》。
看著Rémi最后還想哭著去打Léo的那幕 老師邊攔著他邊說「C'est fini. Rémi. C'est fini.」心碎死了 沒有人明白這一刀兩斷對一顆13歲的心意味著什么
給金棕櫚吧,這么有力量?!赣H密」是超越友情與愛情定義的敏感的愛,是黑管樂的輕盈卻愁腸百結(jié),哀傷散布在聲音與光線里,撲面而來。散場之后在座位上哭到滾動字幕播完,少年的淚滴在花叢里。
去世的太突然,讓我做不到感同身受。導致我覺得后一個小時的節(jié)奏好拖,人物一直在單方面發(fā)泄情緒,一直在回旋原地踏步,看得很痛苦。
Remi在劇情中過早的夭折幾乎毀掉了整個靈光閃現(xiàn)的前半段,使得后一小時完全落入了每一個節(jié)點、轉(zhuǎn)折和停頓都令人疲倦和坐如針氈的窠臼里,避重就輕又隔靴搔癢。不是糟糕的電影,但這樣的大獎也不需要有更多,很難再讓我們繼續(xù)相信電影。
9.6/10 #PFF 與絕大部分友鄰看法不同,從Remi的死開始影片才真正走入精彩的部分,前半段兩人的情感總落入既有框架下的可類比的姿態(tài)表達,班級內(nèi)的沖突與暴力也并無出彩之處,而當死亡介入,Leo就被轉(zhuǎn)化為了或許是本年度銀幕上最值得反復凝視的面孔與眼眸:情感的循序漸進與循回往復,并不只是自責悲痛憤怒,而是自然地流露在那個年紀獨有的困惑不解,并伴隨著超脫于現(xiàn)實的哀愁。Close不僅是親密,也是關閉/封閉(關于抑郁/壓迫和性向身份的雙重暗示),更是一次完結(jié)/拐點,以Leo單獨視角切入而并非雙人視角實則構建了劇本的強核心:通過“缺失”來加速某種“成長” (或說“成為”) 的過程,但令人驚嘆的是,在死亡之后,這層缺失并未淡化Remi的存在,而是幾何倍的增強,所以只有在后半段,Leo/Remi才真正抵達心靈上的形而上的 (但則是更本質(zhì)的) “親密”。
3.5 對演員情緒和狀態(tài)的調(diào)動太細膩出色了。前45分鐘是五星級別。
借著包扎傷口才能放聲大哭 好疼啊
#Cannes2022 講真,這小男主演技不比宋康昊在broker里要好?
前半段極好極豐富,后半段無處不在窠臼之中。一個沒有秘密、全都寫在臉上的孩子,成年人真的不是在自我感動嗎?
我好恨也好氣啊,這就是男同片總是可以出彩的原因嗎,兩個長得不錯的小男孩在花海里奔跑這個畫面大家看來就會很有張力很沖突很美麗,前青春期的充滿暴力和乖張的推拉,好像落在男生身上就那么好被理解啊,一個放在女同身上會顯得青春疼痛文學的故事就這么輕易地被一個因為男性角色是男性角色本身的原因消解掉了,那種生猛的沉默,石破天驚的秘密。嫉妒,,
名為親密,卻是在講疏離。更早覺醒的一方也更早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惡意,也更快地學會偽裝,從未放下警覺扮起低沉的聲線逃進男性同盟的庇護中,冰球的虛勢武裝和滲進骨髓的涼意讓他在面對真實情感的沖撞時脆弱得不堪一擊。共枕時的落日余暉和暢快奔跑的花海,是刻在心底的絢爛陰影。很多年不見這樣類似《愛在暹羅》氣質(zhì)的片子了,但格局過于局限在導演私人情愫的回望中,也就失去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