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a public humiliation, a wannabe influencer enrolls in a small-town university, where she aspires to regain her social status.
開場前五分鐘,我還在等一張不知道會不會準時收到的電影票;電影結(jié)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會。
演達爾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緒的表達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堅定和害怕,但一點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時存在在她身上,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歡的細節(jié),比如被要求脫衣服檢查的時候,她顫抖的身體、從來沒出現(xiàn)在鏡頭下,但總是能聽到的高跟鞋聲、她躲在衛(wèi)生間瘋狂的撞自己的頭,通過傷害自己緩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見到父親飛速起身脫掉外套,才露出電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給朋友畫完妝之后真誠和肯定的目光…
小孩總是可以很輕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給出去,特別是父母這種角色。對父親無條件的愛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賴。達爾瓦同步著父親的情感,即使忘記了小時候的事,也只會偏信父親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媽媽,建立一層模糊的三觀,把愛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
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運的被朋友拉回了現(xiàn)實生活。
但達爾瓦的友誼來的太輕易了,甚至會有一些不真切。她的轉(zhuǎn)變也太快了,好像沒有一個直接的觸發(fā)點,在把自己的愛轉(zhuǎn)嫁給老師失敗之后,突然剪掉了頭發(fā),羨慕的看著鄰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對來接她的老師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臉天真的問“媽媽會喜歡這樣的我嗎?”
剪掉頭發(fā)就標榜著一個新的開始,要和過去一刀兩斷,剪掉了自己從九歲就在不停補染的頭發(fā),放棄做所謂的淑女,不再把自己無處安置的愛寄托在別人身上……
她成功了嗎?
電影最后幾分鐘,等待審判正式開始的十幾秒,在這樣的壓迫下,我哭了,因為她做到了——穿著朋友的衣服、握著母親的手,對面是沒刮胡子的父親,她的目光沒有躲避,是直接的、堅定的、勇敢的對視上去。
23年北影節(jié)第一部電影,下班了趕過去還是遲到了。看到達爾瓦精致的少女面龐一臉冷漠還以為是個叛逆少女,同學嘲笑她穿的像奶奶時還以為是因為貧窮。劇情展開時才知道是錯愛的父母關系造成的。
最震驚的一幕應該是少女穿著粉色羽絨服去探監(jiān),但是看到父親出來時馬上站起來脫掉外套,露出成熟的露背蕾絲裝,那一刻不由想到,這個孩子到底在怎樣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中長大,承受了多少那個年紀不該有的成熟,又錯過了多少童年快樂。
引起她心理轉(zhuǎn)變的應該也是在探監(jiān)中,父親的道歉,讓她心里筑起的關系信念之墻破裂了,盡管其他人也有議論勸告的聲音,但是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父親的態(tài)度對她影響才是最大的。
看到她逐漸融入同齡人的生活,接受與年長男性的正常相處,自己選擇衣服和發(fā)型,在媽媽的陪伴下走進法庭,為她開心和感動,為她遇見的善良之人感到幸運。希望她以后能回歸少女的生活頻道,重溫童年。
也許這就是電影的意義,讓我認識各種人生。
23年的上海電影節(jié),在被大家搶剩下的場次里挑挑揀揀,最終看了這部影片。沒想到遇到這部非常讓我驚喜的影片。
電影的鏡頭和敘事簡潔扎實,看起來很舒服,大量的特寫鏡頭把女性和女性導演的細膩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但我更想說的是這部電影中的小故事以及其中照見的人的覺醒。
影片描述了名為達爾瓦的12歲小女孩,被自己的生父洗腦控制性侵,堅信自己是一個成熟的女人與父親相愛。直到事情敗露,父親被捕,自己被送往救濟院,但仍然無法接受周圍人告知自己的事實。隨著和周圍人的接觸一點點增加,達爾瓦一點點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也一點點接受了真想和現(xiàn)實。
看起來這是一個講述戀童癖的故事,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馬斯洛有提到過有提到過關于人的行為動機有兩種:
一種是“匱乏動機”,由于缺乏生存所需的安全感而產(chǎn)生的行為動機,在兒童身上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兒童需要從父母(撫養(yǎng)者)身上獲取足夠多的安全感,如果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則會由于此種“匱乏”而被驅(qū)動行事,嘗試通過行為取悅和滿足父母。
另一種是“成長動機”,在滿足基本安全需要之后,自發(fā)的成長需求驅(qū)動的行為,個人被這種驅(qū)動產(chǎn)生成長,變得更好,最終抵達自我實現(xiàn)。
Dalva在三歲的時候被父親從母親身邊帶走,此后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的被父親帶著搬家,與外界隔離,所能依靠之人只有父親,所能獲取的信息只有父親,只有通過滿足父親才能獲取足夠的安全,此前的行為包括在被解救之初,Dalva的行為都是被“匱乏”所驅(qū)動。
而在逐漸遇到朋友、正義的教官員、自己的母親之后,Dalva的世界不再只有一個聲音,她獲取的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最終實現(xiàn)了從“匱乏”轉(zhuǎn)變?yōu)椤俺砷L”,勇敢邁出了轉(zhuǎn)變的這一步。
影片的后半部分連著有幾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場景:
我看到影片中Dalva對Jayden說:“我害怕孤獨,我害怕對別人變得無關緊要”。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內(nèi)心里最深切的孤獨感也在對自己說著同樣的話;
我看到Dalva跑出救濟院,一路跑回自己原來的家,一個人抱著玩具鉆進衣柜,關上柜門。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在覺得難過無助的時候也喜歡蜷縮在寫字臺下面,最近一次覺得整個世界都灰暗拋棄了我,也跑去桌子下面僅僅抱住自己,覺得安全了一些;
我看到Dalva第二天被鏡子反射的光照亮、被照醒,逐漸清醒鉆出衣柜。我仿佛看到Dalva內(nèi)心有真正的東西覺醒了過來。從最開始的沉睡,到睡眼惺忪,再到完全真正醒過來,這是Dalva的蘇醒,也是Dalva內(nèi)心中的Dalva的蘇醒。
影片中Dalva頭發(fā)的變化仿似她思想的象征,變化貫穿影片,非常有趣。
最最開始的時候,金黃色的頭發(fā)像大人般盤在頭頂,一絲不茍,像座思想的堡壘,也象征著Dalva此時內(nèi)心中根深蒂固的對于父親灌輸?shù)南敕ǖ膱孕挪灰伞?/p>
在救濟院的初期,金黃色的頭發(fā)仍然被盤在頭頂,但是已經(jīng)開始有些凌亂,在去前往監(jiān)獄見父親之前,Dalva提前仔細的用發(fā)卡固定好。此時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有些松動,但無法被立即破壞掉。
在救濟院逐漸過了一段時間,結(jié)識了周圍的人,Dalva放下了盤在頭上的發(fā)髻,改扎一個馬尾辮,從9歲開始被父親染成金黃的頭發(fā)由于停止染發(fā),原本棕紅的發(fā)色開始逐漸顯露出來,象征著Dalva被灌輸?shù)乃枷氚l(fā)生改變,自我原本的意識正在逐漸冒出頭來。
和寢室的朋友、管教員、母親產(chǎn)生更多的聯(lián)結(jié)之后,Dalva的馬尾辮也散開來,披散著頭發(fā)和大家跳舞旋轉(zhuǎn),顯得自由而活潑。Dalva仿佛恢復了天真的孩子氣,開始進入真正覺醒的進程。
在舞會結(jié)束后,Dalva跑回原本居住的家里,次日一早醒來,親手剪去了自己的長發(fā),留下一頭亂蓬蓬的短發(fā),象征著Dalva的覺醒并堅定的與過去訣別。
全片的最后,Dalva的頭發(fā)再次長長,披散在頭上,在家人和管教員的陪伴下著走進了法庭,Dalva已經(jīng)完成了覺醒。
愿每個人不要經(jīng)歷這樣的痛苦。
愿經(jīng)歷過痛苦的人能夠獲得真正的陪伴和支持,獲得自己真正的覺醒。
影評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摘下最佳演員的影片,飾演Dalva的小演員Zelda Samson的表現(xiàn)非常亮眼。影片的敘事結(jié)構(gòu)可以說是看了這么多影片里最清晰的一個,非常適合拿來當教學范本,但因為如此影片很多小點沒有展開講,只為了大方向服務而缺少了一些曲折感。我和朋友們回家的路上談到遭遇這一切不幸的Dalva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會更慘一些,也許某些看似很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并無法像影片中所呈現(xiàn)的那樣順利。但也許這代表了導演的某種美好祝愿吧,畢竟不斷讓角色受苦而消費的影像是沒有溫度的。
回到影片內(nèi)容上。影片談到的社會議題是:戀童癖與兒童援助社會服務中心。Dalva被生父從小灌輸不正確的【愛】的觀念,并控制她的穿著以及限制她與外界的接觸。于是Dalva最開始明顯成熟其年齡的穿著和談吐,以及對父親畸形的迷戀和依賴,她面對社會服務人員抵觸的反應,她所說的每一句有關愛的詮釋和理解都讓觀眾倒吸一口涼氣(“愛一個人就要和他做愛”“我不是女孩,我是女人。”“父親和女兒之間又如何?誰界定的標準?我們相愛?!保?/p>
影片瘋狂的開場,被帶走的戀童癖父親,尖叫反抗的Dalva以及她后續(xù)的反應都激起觀眾的好奇心。緊接著影片繼續(xù)跟著女孩繪制她的肖像畫,在社會服務中心里從Dalva與其他有著不同心靈創(chuàng)傷的“問題兒童”間的摩擦,觀眾更靠近Dalva,也從只言片語中得知戀童癖父親是如何在漫長的相處中一步步控制Dalva的手段。(Dalva從沒有自己買過衣服、常年都有發(fā)型師上門為她打理發(fā)型,Dalva非常缺乏與外界自主的交流)于是對著鏡子涂抹口紅的少女其實只是戀童癖父親精心打造的玩偶。導演處理的很好的一點在于,這些在Dalva眼里是【愛】,實際上是【恐怖控制】的行為都并非是通過審問的形式呈現(xiàn)的。影片沒有哪怕一分一秒對Dalva的指責或二次傷害。
于是影片的第一部分則是引起關心,并逐漸解釋情況。第二部分則進入到Dalva對環(huán)境的融入,影片的種種其他要素和次要人物開始治愈和彌補她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缺少的東西:友情、群體生活和自主意識。過渡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關鍵則是那些已經(jīng)被扭曲而無法彌補也無法改變的東西,觀念和對待愛人的錯誤理解。例如:面對社會服務人員杰登,Dalva便無法向他投射除了【男女之情】【性吸引】之外的情感。這個點埋得很早,在影片最開始杰登為了控制住失控的Dalva時,他用力按住Dalva的手臂制服她時,Dalva的停頓和眼神就已經(jīng)在為他們之間越軌的情感埋線。但這種安排并不為博人眼球,而是為了突出Dalva對待愛錯誤的、無能的、偏差的理解。面對如此困境,影片給出的答案是:母愛。母親角色的重要性被凸顯,她成為Dalva修復扭曲愛觀念的最終答案。于是象征友誼的外套和母親緊握的手都陪伴著Dalva再一次面對惡魔般的戀童癖父親。影片在此處戛然而止,【介紹-->彌補-->修復-->面對】的敘事線也完成。
但對比更多的現(xiàn)實事件,Dalva的經(jīng)歷絕不是個例,但很少有受害者能夠順利完成以上這條救贖的線路。Dalva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她遇到好的社會機制下的好的教員,她遇到好的伙伴,她的母親耐心理性且深深愛著她,她還有重新對抗過去的機會和最重要的她內(nèi)心的勇氣。影片呼喚的我覺得是所有人的善意和同樣經(jīng)歷孩子內(nèi)心的那股勇氣,就像Dalva躺在衣櫥里那一縷陽光。走出第一步的永遠是被害者自己,而作為旁觀者是否能散發(fā)更多的理解和善意,而非嘲諷和戲謔。影片內(nèi)容的話題性和社會教育意義很強,敘事線路清晰,但影像本身沒有太多創(chuàng)新。似乎更適合拍成電視劇集。
我在看這部電影前完全不知道會遭遇這樣的故事,也從未有任何期待。
開頭我云里霧里,她哐哐地砸著門,而一個叫雅克的男人被帶走。進度過半我才逐步確認這是個戀童癖的故事,拍得非常克制和精準。全程跟著小女孩的情緒,像她一樣抽絲剝繭地得知自己被生父侵害的真相。
印象中講戀童癖這個社會議題的大概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素媛》,林奕含用極具文學性的語言去描寫性、謊言帶來的“文學之美”和極痛的精神世界。而《素媛》則直指惡劣的兒童性侵帶來的家庭創(chuàng)傷。作為女性本體很難不為之動容?!都文耆A》稍微觸及但可能由于過審問題,戀童癖不再是它的核心表達。
《達爾瓦》沒有選擇上來就告訴你這個故事,而是讓你像主角一樣逐漸確認,這不亞于把主角和觀眾的三觀推倒重建。
一個從5歲就和生父朝夕相處的女孩,沒有任何社會和學校的經(jīng)驗,到處搬家東奔西躲,一直成長到12歲。警察將其生父帶離。
素人小演員呈現(xiàn)了非常準確的質(zhì)感,第一幕是整體人物狀態(tài)是抗拒和疏離的,身體檢查、去包容所和學校、買衣服,她都像一頭幼獸,只想回到生父身邊,不惜以絕食為代價。
而她的首次確認在于她深情地望著自己的生父,她一如既往地造型精致(口紅、發(fā)型、體態(tài)都遠超同齡的成熟),而羽絨服下裹著的是情趣內(nèi)衣。她說那是他們逼我說的,我知道你不是戀童癖,我們是相愛的。她把衣服唰地脫掉請求父親的認可,她說你看我多美啊,是你喜歡的樣子。
她才那么小,不久前剛來了例假。那個中年男人對她認罪,他的父親突然變得陌生,所謂的愛意并不存在時,她才第一次被擊潰。
戀童癖能摧毀我們的是什么,是整個三觀。你可以看到她外殼下沒有其他孩子的想象力和遠大理想,只要曾經(jīng)作為她全部世界的戀童癖父親的認可。人是可以被這樣塑造的,就像狼孩。她甚至不覺得性是痛苦的,她覺得那是美好的——這個題材這么反著拍,反而更痛了。
欲望和審美的扭曲是最利于視覺化的。所以導演把很多的筆墨給了過于成熟的打扮、她對與生父同齡中年輔導員的欲望和依賴,兩次小女孩的性暗示都給了觀眾沉痛一擊。此刻如果是文學描寫就輸給了電影,你無法準確捕捉到每一處情緒的變化,還有她的自墮和羞恥。
最精準的點是前半程的自墮——無知的自墮,準確的說是她已有覺察但過去的陰影太深了,將她整個人籠罩。而她對世界的認知卻是那么單純和天真,用她單純來拍她的墮落帶來了最強有力的反差。當她清醒自救的勇氣出現(xiàn)時就格外動人。
反叛的抽煙和走路、剪頭發(fā),對侮辱她同學的痛擊。
那怎么拍轉(zhuǎn)變呢?
來自于身邊的善意——黑人女孩(ps.黑人女孩妓女母親的設置也特別精巧,和女主形成了一個對照組)、和生父同齡甚至同樣禿頭的中年輔導員、以及終于見到她的媽媽,還有幫助她的善良同學。
導演最絕的是,沒有拍得很悲情和苦難,她不哭,頂多是躲進衣柜自己消化情緒。
那怎么痛擊觀眾呢,拍她的快樂。
解開所有的束縛,她在草坪上散著頭發(fā)快樂地舞蹈時,所有人都被打動了,我也是這個時候泣不成聲。因為這本是最普通的日常啊,被活生生剝奪了。
我太喜歡勇敢的故事了!
戀童癖尺度難拿捏在,未成年人的傷害必然不能直接呈現(xiàn),拍得不好就是消費受害者的痛苦。性尤其難拍。
好的核心表達,準確地圍繞核心表達切入的故事角度,以及由此編織建立起來的故事情節(jié)。其實就夠了就夠了。表演和影像是錦上添花,完全匹配住了故事。
太喜歡了有感而發(fā),短評字數(shù)超了,全是劇透,只給自己看。
大概只有女性導演才能拍出這么細膩真實克制的影片了。與其說是簡簡單單對戀童癖的控訴 女孩破繭成蝶進化史,更是女孩們的群像史。
達爾瓦干凈的像一白紙,所有價值觀生活常識都來自她的禽獸父親。懵懂的小鹿眼睛看著五彩繽紛真實的世界的時候,是該多么害怕和無助,固執(zhí)的堅持她認為對的事,豎起她尖尖的刺,銳利扎向所有人,一視同仁。
黑人小姑娘薩米這個人物也太豐滿了,她是可恨,嘴欠的問題少女,任性不服管教??伤蓯哿耍盟姆绞綇娦衅崎_達爾瓦的殼,拉著她體會最真實的世界。笨拙教著達爾瓦世界的規(guī)則,可是她也是孩子呀,她也不怎么懂呢。女孩子間真實友誼,就是會矛盾會擁抱彼此。好笑又溫暖。
有的人說達爾瓦轉(zhuǎn)變突然,我不大認同。達爾瓦融入了正常生活嗎?真的理解她父親的錯誤嗎?不見得。她選擇忍受寄宿男孩子擁抱,過界的去擁抱男社工,都暗示著她的傷痛還在,她并沒有真的理解愛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對和理解愛是什么中間大概還有一個宇宙的差距。但是無所謂啊,她鼓起勇氣面對前路,面對自己過去,有人會緊緊握著她的手,教會她愛是什么。
最后的最后,給samia ~
——2023.4.21天幕彩云 BIFF 13
原載于:李小籠的書桌
近期,小籠在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觀看了好幾部非常不錯的電影,其中越南女導演Ha Le Diem何黎艷《霧之離/Children of the Mist》,還有我今天觀看的《錯愛的教育/Dalva》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別來談談《錯愛的教育》。
無數(shù)關于戀/童和亂/倫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兒童的傷害為核心,但是法國女導演Emmanuelle Nicot為我們帶來了受害兒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轉(zhuǎn)變和成熟。
而這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女電影人能為我們帶來的,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影片一開始是女主角Dalva被兒童社工和警察與她的父親強制分離的場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體現(xiàn)出一種面對情人的難以割舍。
這是一個震撼的開場,因為我們直到被人指出,才會知道被Dalva稱呼為Jacques的男人,是強/奸她7年之久的父親。
進入兒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這個社會誤解了她和父親的“愛”,她每一天都在辯護她的父親沒有做錯。因為父母離婚后,父親把她藏起來生活了7年。從5歲到12歲,她所有的關于愛的認識都集中在一個男性身上。
而她父親灌輸給她的愛是什么呢?
Dalva告訴社工:如果她愛一個人,她就要和他做/愛,父女之間沒有愛的界限。
她的父親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兒的形象之下,把女兒的棕發(fā)染成妻子的金發(fā),教會女兒成熟的打扮。
Dalva有著不合時宜的性/感且以此為傲,她反復在兒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個女人。
可是是個女人難道僅僅意味著成為某一個男人的愛/欲對象和他的禁/臠嗎?
成為女人難道僅僅是一種打扮、一種外表和一種說話做事的態(tài)度嗎?
Dalva是在兒童福利中心第一次來月經(jīng)的,她甚至會在恐懼慌亂中尿床,這一切都是她強壯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說的:“她以為她是個女人,其實她是個小孩?!?/span>
Dalva這時候的狀態(tài),就好像一個不斷為自己的強奸犯辯護的受害者,她通過認同父親強加給她的女性的成熟來證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麗塔》這部經(jīng)典的描述戀童癖的電影/小說以及由此延伸的戀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個兼具了女童的純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體,而她甚至自己也內(nèi)化了男性戀/童者的期待。
Dalva第一次對過往所受教育認知上的沖擊來自探監(jiān)的時候父親親口承認,別人說他是強/奸犯、是戀/童癖,以及別人說亂/倫是錯的,這些話都對。
Dalva在崩潰中認為這是社工讓她父親撒的謊,并且面對再次出現(xiàn)并告訴她自己從沒有拋棄她的母親Dalva更是拳打腳踢。
因為這不符合父親曾說的,因為母親的出走,他們僅剩彼此的說法。
她過往7年的人生因為發(fā)現(xiàn)父親的撒謊而搖搖欲墜。
《洛麗塔》從小說到電影都不諱言男主角身為戀/童者的虛偽、脆弱和扭曲,因此我們對于Dalva認識到父親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麗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時的痛苦和尷尬為核心,《錯愛的教育》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把鏡頭轉(zhuǎn)向了Dalva面對過往的認知偏差如何自我調(diào)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誠的友誼,社工帶她第一次選購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學會了把過往所受到的傷害轉(zhuǎn)化為對外的攻擊。
在一個大嘴巴女孩不斷推測Dalva是不是那個新聞里被父親強/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話大冒險時候問她時,Dalva選擇了攻擊。
她攻擊了把她視作弱者并不斷揭露她傷疤的女同學,她攻擊了把她視為問題少女不斷貶低她的老師,并且暢快地笑了。
因為她理解了,她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她不是被她父親所塑造的,時刻保持優(yōu)雅做派的洋娃娃。她是一個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麗塔》電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實際的幻想是靠展現(xiàn)成年后的洛麗塔結(jié)婚生子、喝酒罵人的正常模樣一樣,《錯愛的教育》也體現(xiàn)了女主角重獲這種生命活力的樣子。
可是這時候情況又一次出現(xiàn)了惡化。
如果說和父親的分離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應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離焦慮出現(xiàn)在室友Samia要被姨媽接走的時候。
在歡送派對上她再次穿上了許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給因為母親是妓/女所以拒絕化妝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可是在這種極端焦慮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虛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從小被教育的那樣。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曖昧跳舞,直到對方被社工趕走。
她在哭訴自己離開了被父親拘禁的環(huán)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時,男社工出于同情擁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識地去脫對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親教育她的那樣。
Dalva的行為毀掉了Samia的晚會,在憤怒之中Samia說:“你的父親只教你成為一個婊/子?!?/span>
在男社工驚恐地拒絕了Dalva之后,她連夜跑回了她曾經(jīng)和父親的家。
Dalva經(jīng)歷了一夜和這個封閉的、曾經(jīng)被她視為安全和充滿愛的環(huán)境的道別。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親染黃燙卷的頭發(fā)剪去——因為她告別了被父親強加于她的性/感的符號,也告別了父親在她身上重現(xiàn)的母親的樣子。
她以一頭棕色短發(fā)重回兒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訴母親自己還記得小時候的事。
可以說到這里,Dalva已經(jīng)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識到自己和母親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識到了父親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識到這么多年被父親教導如何做女人,教導出來的是一個只懂得取悅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訴室友Samia的一樣:你是你,你的母親是你母親,你們是兩個人。
影片的最后,是已經(jīng)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發(fā)牛仔褲的清爽形象,參與父親的審判。
她緊緊握著母親的手,注視著她的父親,那個齷/齪的男人。
導演說,這是她第一次意識到父親的“愛”是怎樣的錯,而她的父親是怎樣可怕。
而對她父親來說,前妻和女兒同時出現(xiàn)也足以提醒他:這是兩個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我想,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長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對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電影采取的是讓Dalva一點點褪去被父親強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個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對自己的未來。
電影不關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視,而是選取一個受害者走出陰霾的心理情感轉(zhuǎn)變,以一種很真實很細膩的視角向我們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在映后談,女導演Emmanuelle Nicot坦誠:兒童性/侵、亂/倫,這是禁忌的題材,但是不能因為禁忌而不去碰。恰恰相反,在法國兒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個班級都有2個。
而在選角時,她青睞于有舞蹈、馬術基礎的優(yōu)雅中上產(chǎn)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親電影題材時,父母親往往發(fā)現(xiàn)自己從沒有告訴過孩子親人也可能進行兒童性/侵,以至于在決定是否參演電影之前,他們必須先和孩子解釋“亂/倫”這個概念。
最后選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時有著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員Zelda Samson。她的演出非常有層次,讓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終于告別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絲、娜塔麗波特曼),而能夠真正的展現(xiàn)演技。
在映后談中,女導演表示,過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為主角,因為她感興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電影的攝影導演和導演是好朋友,而她(攝影導演)長期拍攝紀錄片,所以本片的鏡頭側(cè)重于人物的真實。
可以說,這部電影向我展示了女電影人能以怎樣的獨特視角去拍攝曾經(jīng)被男電影人用以噱頭、剝削和性/化的故事。
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強大?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會有怎樣的失權(quán)?
我今天才明白,與其試圖在男性導演的電影里尋找對女性角色較為包容的刻畫,不如讓女性拿起自己的攝像機,并且學會不再以男性樹立的看世界的標準去拍攝。
同樣描述兒童性/侵,我可以承認《洛麗塔》的小說和電影都存在其獨立于道德判斷之外的藝術價值,因為我可以承認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須承認,正因為這個故事屢屢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們不會告訴你,那個被描述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靈動少女,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才變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钡某赡昱?。
我們在文字中學會透過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們在影像中學會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窺視她。哪怕導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虛偽、可笑、脆弱和變態(tài),我們也難以企及洛麗塔內(nèi)心的無助、迷茫、被迫的討好,我們也永遠不會知道被整個故事隱藏的洛麗塔邁入成年的轉(zhuǎn)變。
亨伯特哀嘆洛麗塔變得平庸粗俗,可是這些男人不會告訴你,脫離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個真實、有活力、敢笑敢罵的女人,有多快樂和自由。
歡迎關注:李小籠的書桌
達爾瓦是我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看的第一部作品,整體的觀感非常驚喜,超出預期。
影片的開場是一個混亂喧囂的場景,警察闖入這個“家庭”,強行帶走了男子。因為觀看之前大致了解過一些內(nèi)容,知道這是一對父女,但是在開頭的這場打斗戲里,達爾瓦一直叫喊父親的名字,事后我回憶起來,這部片里她是否從未稱呼她父親為爸爸。 喧鬧之后就是一段檢查戲,達爾瓦身穿不合時宜的服飾,即使在醫(yī)生面前也拒絕脫下,從這里開始到打人事件之前,她整體的身體語言都是緊繃的,不像一個小孩,而像個突然被拋入陌生環(huán)境的成年人。這一點個人認為是很巧妙的,導演確實思考過一個遠離常識的情況下長大的孩子離開她所熟悉的環(huán)境可能會是一個什么狀況。她會佯裝冷靜,會不安,會假裝服從。即使父親被逮捕,達爾瓦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在按照她父親所培養(yǎng)她的那樣生活。這個時期她自己是沒有理解到她身上發(fā)生過什么的,她跟心理醫(yī)生的對話直接表現(xiàn)了這一點,而導演把她置身于好幾個基本是同齡人匯集的場所,比如收容所和學校,通過對比,體現(xiàn)出了她的異常。 我很喜歡的一點就是無論是心理醫(yī)生還是社工,很難說他們在達爾瓦認識自身,重建自身生活秩序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決定性作用。很久之前修讀過一部分社會工作課程,從這個方面看的話,本片中的社工真實地過分,畢竟大家都不是超人,這只是一份工作。他們有在幫忙,但是這不是一個溫情的小孩受到成年人的傷害,于是用另外成年人的包容和愛解決一切的故事,這樣就太俗套了。本質(zhì)上來講,這是達爾瓦離開父親的控制,自己第一次地去思考自身問題的故事。她曾經(jīng)對她父親教給她的一切深信不疑。但是通過與同齡人相處,在收容所生活,她自身對于她父親的教育產(chǎn)生了疑問。夜晚用手電筒在被子里悄悄觀察自己的身體那一幕可以說是非常精彩,她在恐懼同學口中提到的病,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的身體,這是否是她第一次具有所謂的身體意識?視覺效果來看,被子隆起的部分好像一個發(fā)光的蘑菇,又像一個小小的帳篷,在沒有其他光源的夜里是如此的顯眼。
題外話,光這個意象在本片中的運用可以說是十分明顯,基本到了導演想要表達這個孩子的思想在發(fā)生一些轉(zhuǎn)變,但是又不想絮絮叨叨直接講出來的時候,一些光就會出現(xiàn)。比如夜里觀察自己身體的光亮,在車后座閉眼時候臉上移動的光斑,縮進衣柜睡覺時候縫隙里的光亮。
達爾瓦的一切認知基本都由父親構(gòu)造,被強制帶到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后,通過心理醫(yī)生與社工的言論,自身在與同齡人相處過程中產(chǎn)生疑問,最終好不容易見到一面的父親在她面前認罪,到這里為止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如何使舊理念倒塌”的邏輯鏈條,以達爾瓦把出言不遜的同學暴打一頓為標志。 但是問題在于,認識到了舊理念的歪曲并不意味著已經(jīng)準備好了面對新的生活??梢钥吹降氖窃谑杖菟呐笥阉_米婭要去新家的時候,達爾瓦出現(xiàn)了非常明顯的倒退。她重新穿上蕾絲服飾打扮地像個成熟女人,不拒絕年長的孩子超越邊界的親密,甚至于向中年男社工示好。這點也是十分現(xiàn)實的。實質(zhì)上在心理問題的康復中,倒退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強奸案的受害者是兒童的情況下,存在一定可能,受害者在此后也無法處理自身親密關系問題,遇到刺激便習慣性其轉(zhuǎn)化到性緣關系中去解決。達爾瓦在片中的表現(xiàn)就屬于此類,很大程度上她很有可能難以分辨年長男性的情感。愛不止一種形式,可以是友愛,關愛等程度較低的善。如男社工愿意開車接送她,愿意陪她學習,她沮喪的時候會擁抱她。但達爾瓦此前并沒有任何面對這類復雜問題的經(jīng)驗,缺乏分辨能力的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她可能直接把男社工的好意理解為求歡,回到性緣敘事中來解決問題。 后續(xù)她一個人回到自己曾經(jīng)的家中,蜷縮在衣柜睡了一個晚上之后的轉(zhuǎn)變,個人認為屬于導演理想化的一個處理,突兀談不上。達爾瓦今后的道路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她的母親已經(jīng)有了別的孩子與男友,她需要加入一個新的家庭。薩米婭去了別的地方生活,學校會怎么樣也不知道。她要解決的問題已經(jīng)夠多了,如果在此處她不能具備一些理想化的勇氣,影片可能會在迷茫中落下帷幕。到結(jié)尾達爾瓦剪了短發(fā),她父親的庭審終于要開始,可以說很快過去就將與她揮別,新的一步何時踏出還未可知,但是她已經(jīng)準備好面對??梢哉f影片選擇給出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充滿希望的結(jié)尾。
很戛納的電影,拍法像達內(nèi)兄弟。比起性侵這個題材,更閃光的是少女身上慢慢成長的那些微妙氣息和同窗之誼,女二這個人物是一大亮點?!綛JIFF/Day1/Scene1·moma百老匯】
第1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第3部。相當驚喜!恍惚間好像在看達內(nèi)兄弟。小女孩心里展現(xiàn)的很細致,這么成熟的手法,竟然是導演的長片處女作,佩服。
Dalva是一只芭比娃娃,是一具被盛放情欲的空殼。她似乎都很少有自我的意識,像是被輸入指定命令的機器人。當她看見父親下意識站起來脫掉外套時,我的眼淚要掉下來了。她對世界的法則沒有多余的認知,被灌輸了性愛=愛的口令。她太早地察覺到人間的情愛,以至于苦楚都變成了甜蜜的眼淚。當我看到她那些不由自主的行為時,我只是心疼。她缺少、渴望的不是性愛,而就是愛。Samia像大姐姐,像母親。缺少母愛的她,再刻薄的言語也會在一瞬間披上柔軟的外衣。愛拯救世界,愛凌駕于一切之上。 BJIFF/4.21
非常細膩的女性主義作品,從受害者女孩的角度出發(fā)來克制地表現(xiàn)悲劇故事。本片雖然是兒童電影,但也集中了法國當代藝術電影的表象特征:后脖梗子跟拍、淺焦特寫、主人公跳舞蹦迪。很想看到朱莉婭迪庫諾對這類題材會使用怎樣生猛的抽象隱喻式處理。
23.04.20 MoMA D1-2 3.5起點很好,終究是轉(zhuǎn)折和落筆太急太快,小演員演技絕贊
#2023 BJIFF 鄰座的姐姐看到一半突然“Fuck”一聲,可見現(xiàn)代女性對于話語權(quán)的需求和渴望有多強烈。很特殊的題材,聚焦于一個被男性改造過的女性,女性陷入性附庸的囹圄,被控制審美,被控制對男人的態(tài)度,被控制自我獨立之思想。前三分之一處有大量對身體部位的特寫,反映為女主對自我的凝視,以及對迎合男性的需求而進行量身定做的過程。汽車駛過無邊的黑夜,從縫隙中穿透而過的光亮帶來了女主第一次對救贖的爭取。對此有所掙扎,有所努力,主動融入群眾,卻還是難逃精神上的牢籠,再次陷入相同的絕境。于家中度過一夜,第二天從鏡子處反射進衣櫥的一抹光再次讓女主重獲生機,她走上審判臺,看似決心對長年的控制一刀兩斷,但未來如何,依舊不得而知。這種通過光來暗示女主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還是稍顯生硬,總感覺曖昧和意義不明。
用出乎意料的豐富與細膩,深沉的關愛與疼痛,描繪這樣一個殘酷的主題:12歲的女孩,極力展示著超越年齡的性感,如同被催熟的花朵,強硬被剝開稚嫩的花瓣,迎接陽光的炙烤,執(zhí)意把來自父親的傷害當做愛。電影揭示了這扭曲背后的本質(zhì),每個孩子都如此害怕孤獨和渴望愛。她無法融入社會,也游離于同齡人之外,這些真實的困境總是不容忽視。在無數(shù)的憤怒、恐懼、悲傷之后,總有人伸出手,等待她從黑暗中走出來。電影用它的方式伸出了這只手。
#39.FFT# 直至后半程samia生日會(前)導演都還未直接挑明dalva的任何行為/態(tài)度轉(zhuǎn)變 也因此把所有痛收在了一瞬:她看向身旁的小女孩 知道她已永不能逃離 但她決定試試;導演原是選角出身 也特意cast了(素人)小女孩 實在不易
3.5,“愛上強奸自己的父親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小女孩表演的真好,讓她的情緒和行為,都讓人信服。
2023.04.21 20:00 一刷 23北影節(jié)天幕法蘭西老生常談的問題了,轉(zhuǎn)折來的有點突然。另外7排雙號最邊上那個小畜生和老畜生,從電影開始就擱那兒鬧,一直鬧到電影結(jié)束,又是踢椅子又是開手機手電照人的那個小孩又是大喊大叫的,能看就看不能看的你丫就早點領出去別影響其他人,祝你們兩位畜生出門被car創(chuàng)4
情緒是相對連貫的,只有最后達爾瓦返回家里自閉一晚上突然就相信一切了,這個讓我感到奇怪。第一次從一個無比信賴戀童父親的青少年女性視角去看世界,讓人理解而又悲傷。一個需要在人群和親密關系里才能找到價值的女孩,在被社會機構(gòu)拯救后遇到的幾乎都是好人。她和她父親畸形的關系讓她根本不會和男性相處,主動提供性成為了她表達關愛和喜歡的方式。好心疼??垡恍鞘墙o莫名其妙轉(zhuǎn)變的主角(沒有事件激勵),至于遇到都是好人這個事情處理得相對自然,表示還是可以理解的。
每看一部都要回頭鞭笞一下我們的電影。嘔。治愈的過程太溫暖了,這么溫暖就像刀片一刀一刀割在心中,告訴你在世界的某個地方,血流一地,無人擦起。
幸存不是結(jié)果而是一種持續(xù)狀態(tài),成為幸存者意味著必須努力活得滴水不漏。否則,片中那個曾向這個tough girl遞上祝酒,又會趁她“easy”的時刻上下其手的男孩,就是大寫的現(xiàn)實。殺死靈魂,把肉體制成標本,還有比這更殘忍的殺人嗎?強奸不與謀殺同罪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敬林奕含,重獲自由六周年。
“I'm scared of not being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 解救一只雛鳥需要幾步?
戛納Day2 這個題材實在是無能 害怕看了太難受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去看了發(fā)現(xiàn)驚喜連連 女導演的視角充滿著治愈和溫柔 不是強行讓你共情 而是用角色自己的敘事世界去填充這段待講述的空白 用不同層次來展現(xiàn)小女孩的內(nèi)心態(tài)度轉(zhuǎn)變 然而最后回到家后突然“覺醒”略微唐突 4.8/5
無論如何,利用權(quán)力來操縱愛情就是有違倫理的,不僅僅與倫理有關。
#13thBJIFF# 北影節(jié)第一部,期待很久的一個片子,挺喜歡的??粗安]有完全料到是這么一個殘酷疼痛的成長故事,不過有些情節(jié)處理得還蠻“輕”的,不過多鋪墊過往的前史,也不刻意渲染承擔的后果,更多的聚焦當下,聚焦小女孩內(nèi)心的“早熟”,她對于周遭世界的觀察,以及在逐漸意識到自己受到傷害后內(nèi)心的轉(zhuǎn)變。最喜歡的兩場戲,一個是她躲在被窩里拿手電去照自己的皮膚,這可能是她第一次認真的審視自己的身體在“女孩”和“女人”之間的差異,不單單是外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另一個則是她在打了出言不遜的同學后,回到收容所卻受到了一眾的認可和支持,這樣一群被拋棄的孩子們,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刺,卻意外筑成了一個抵御外界惡意的小堡壘,讓人感到一絲溫暖。影片停在庭審前的做法非常好,簡潔有力,小女主的表演更是情緒到位,令人信服。
[2022.08.25 @PE] HKIFF2022·27
簡約克制恰到好處的節(jié)奏留足了鏡頭外的想象全片都沒有哭,但看到結(jié)尾右下角沒有翻譯的法語小字“獻給Samia”,就淚奔了,在黑暗環(huán)境里和悠揚音樂中默默淌淚。有人說主角的轉(zhuǎn)變很生硬,但我不這么認為,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片真心】能對一個人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多學點羅曼語族還是有用的,西語單詞繼續(xù)背起來#BJIFF2023
#BJIFF2023# 沒想到這部電影選擇的議題如此深痛,不過導演沒有以社會輿論的角度探討問題,而是從當事的孩子一方入手去闡述這件事帶來的影響與生活的過渡。從單純地相信父親的話,到開始獨立思考,和過去的自己告別,現(xiàn)在的她正鼓起勇氣開始自己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