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感覺新海城是偷看了我的日記了
那時候我是高一,女主是語文老師,聲音跟香菜有點像
我語文成績爛爆了,于是呢,正如那些在漫畫中開掛的男主,我也開掛了,試圖書寫優(yōu)美的周記來引起她的注意,
因為多巴胺君為我的外掛續(xù)費了,我那爆發(fā)的小宇宙使我在一段時間后成效杠杠的,每周都被她閱讀我的周記,我還清晰記得有一次還在評注上她說的“只有你才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美好的光景”,淚奔之余,小宇宙持續(xù)爆發(fā)
但是!
有那么一天,在學到《項脊軒志》(就是末尾有一句"庭有枇杷樹,乃吾妻死之年親手所植,如今已亭亭如蓋已"的那篇文章)的時候,她非常甜蜜的談起她的愛人,從此我的周記就變成了流水賬
如果時間能讓我重來的話,我希望她是數(shù)學老師,好讓我的小宇宙能在正確的方向進行定向爆炸,拯救我弱爆了的算法
這是一個真實凄美的故事。
2 ) 不討喜的雪野和惹人憐的花苗
{短評奉獻給畫面了,長評就好好數(shù)落下故事吧}
【當我們談論理性時我們談什么】
第一,這是明白無誤的師生戀,有包含年齡與地位的權力關系存在,雙方起點就高下立判。
第二,秋月是按照母親的形象乃至戀愛模式去尋找戀人的。母親因為和哥哥慪氣就搬出去和小自己一輪的男友居住。這種孱弱且戀幼的女性是秋月戀愛地圖的范本。(男15,女27,這是巧合?)
第三,秋月的孤獨更多是由內(nèi)生發(fā)的:自我理想和教育體制的不相容。雪野則是被孤立。秋月倔強而雪野軟弱,兩種孤獨其實是不同的?;ハ嗳∨呀?jīng)勉強,互相拯救簡直不可思議。
第四,雪野非常不獨立,無論是逃避學校,逃避食物還是對前男友的藕斷絲連(老婆婆的謊話難道不可疑?)都使得她的依賴與哀傷變成了一種不討喜的存在。
第五,秋月的人生理想因為后段一心要為雪野做鞋子而格局驟然縮小。愛情中最堅韌的不是付出,而是自我形塑。奉獻并不動人,動人的是各自學會成長。
第六,片尾曲的歌詞比秋月的告白還索然無味,簡直是故事梗概加刻意升華。日語的婉轉含蓄何在?
【當我們談論感性時我們談什么】
愛之美妙,在于不可言說。不可言說不等于不說,但絕對不可能等于直接說。秋月的表白讓我吃驚,能領會“今晚月色好美”語境的日本人,就這么生硬地“喜歡”了?(其實整個片子暴露了新海誠的少年心已經(jīng)消失了)緊接著的一長段痛訴女主更是將觀眾當作前面都沒看懂的白目君,拼了命要字字泣血地表達“愛的就是你的冥頑不靈”這種狂霸拽節(jié)奏。當然,已吐槽過讓我驚掉下巴的片尾曲進一步讓我感受到了何謂“結結實實的愛情”。如此確鑿,無法相信。
我們期待新海誠,期待的絕不是俗世里的奇情狂愛,期待的就是和他那細膩畫面一樣細膩的情感表達,曾經(jīng),我們在花苗身上深刻地感受過那種表面不動聲色,內(nèi)心翻騰入海的感情,但這一次,我真的失望。
同樣是不快活的結局,雪野像一個引誘者,一點點教秋月咬了鉤,最后還給了看似溫柔的擁抱,卻留下了希望的陷阱,因為她終究是離開了。而貴樹懵然無知,心緒全在遠方,愛之絕望壓在花苗一個人身上,尤為值得憐惜。愛或不愛,喜悅或絕望都是明確的,最可憎的,是始終不明白對方傳遞的到底是不是愛。
可以被理解的人物,是有著自己力量的。這種力量,于貴樹是遠方的牽掛,于花苗是與浪搏擊,甚至秋月原本也是有的,就是成為制鞋師。然而雪野是沒有的,這就令秋月的愛顯得可疑了。他愛的,只是雪野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神秘?那么是不是在第一次相遇時,其實無論是哪個女性,都有可能成為命定?
當年的花苗打動我,是因為她除了愛情,還有自己,而今天的雪野不討喜,是因為她實在太粘膩,粘膩得就像梅雨,令人覺得窒息,而不覺得安靜。
不要自欺欺人了,一個會做飯的孩子是家庭所迫而不是男性的體貼,一個受挫的女教師只是人生路上崴了腳而不會長久為你停留。
所以這個故事到頭來其實什么也沒發(fā)生,只是短暫寂寞遇上傾談的歡樂,那離愛,還很遠。
在陌生人社會,付出真心固然重要,但濫用溫暖也很傷人。更不提這一次,快要把肉麻當有趣。
3 ) 淺談本片最重要的一個鏡頭
這里說的“重要”,理解為“最接近影片表述的主旨”,或者“最能凝練地反映影片的內(nèi)容”,而本片就有一個這樣的鏡頭,我對影片的理解與興趣都在這個鏡頭上。注意下面劇透。(雖然我覺得看新海誠的東西劇不劇透都無所謂的,反正大家也不是來看劇情的= =)
我所指的鏡頭即00:20:21-00:20:41這20秒。畫面是一個中景,男孩在給老師量腳,老師站在長椅上,好像對話男孩又好像自言自語地說:“我啊,無法順利走下去了,不知何時起?!薄肮ぷ鞣矫鎲??”“是,但也不全是”,男孩低下頭,目光集中在老師腳上,開始了新海誠慣用的內(nèi)心獨白:“我對她,幾乎還一無所知,職業(yè)、年齡、有什么煩惱……(鏡頭切換,緩慢拉至遠景,后面抒情內(nèi)容不再贅述)”
而這20秒又可以分成前后兩個10秒,前10秒為雨天二人簡單的對話,從男孩低下頭開始后10秒,開始進入男孩的內(nèi)心獨白,雨漸弱,陽光迅速照射出來,同時焦距開始拉近,二人身影變得模糊,最終聚焦在一根置于前景的、沾滿雨水的樹枝上。
我認為這20秒講述了很多事情,它既將影片前期鋪墊部分推向高潮,又扮演了情節(jié)轉折點的角色,對情節(jié)進行了總結與暗示。在這之前,是對梅雨季節(jié)二人相識相知以至產(chǎn)生感情這一過程的平鋪直敘;這一過程在男孩觸及老師腳掌這一瞬間達到高潮,即此20秒;在這之后,是雨季之后二人的生活,影片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情節(jié)急轉直下,開始進入到導演“揭秘”的過程當中。由此看來,這個鏡頭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自明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推斷新海誠在這個鏡頭下足了功夫。下面開始說我的理解。
首先是二人在畫面構圖上的位置,我們知道在中景慣常的取景手法中,作為中心的人物之間大多是一種平行或者平等的關系,比如最常見的是兩人對面全身或者半身的對話構圖,二者的關系是平等的。而在這個鏡頭中,二人的構圖關系明顯打破了常規(guī)手法——在平視的角度,構建了一種明顯不均衡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構成上體現(xiàn)為不穩(wěn)定,而在人物地位方面則體現(xiàn)為一種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恰恰就是男孩與老師這兩個人物在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一種地位關系:老師無論在年齡上、閱歷上還是看問題的角度上,都是高男孩一等的。因此在二者交流時,是男孩仰視,老師俯視??偨Y,在這里,構圖本身象征了一種地位的關系。
其次,當處于兩種地位的角色之間產(chǎn)生交流時,二者的連接點顯得尤為重要。一種慣性思維迫使我們發(fā)現(xiàn)是位于這兩種地位之間的一個交集、是二人之間的一個連接點使二者產(chǎn)生交流。而這個連接點,在這個鏡頭中也交待的非常清楚了,是鞋。單從構圖的角度即可進行解釋,是男孩握著老師的腳,這種肉體的觸碰引申為靈魂的摩擦。
再次,不可不注意在后10秒中天氣以及鏡頭焦距的變化。我說這20秒就像整部影片的縮影,以00:20:31處男孩低下頭為界,前后10秒分別微縮了整部影片以此20秒為界的上下兩個部分。后10秒,作為“啟下”的部分,自然為后面的劇情做足了暗示與鋪墊。
首先說天氣的變化,這個比較好理解,即男孩的目光從仰視老師變?yōu)楦┮暷_時,即劇情變化時,后文的天氣會是連綿的晴天了。這是一個簡單的暗示。
然后說焦距的變化。我認為這個變焦才是極具深意的。變焦之后凸顯出來的這根沾滿雨水的樹枝,它的潛臺詞是告訴觀者,不要忘記,其實二者之間還有一個連接點,就是雨。而我認為最巧妙的就是這根樹枝的處理,它有兩個作用:第一,上面說了,后10秒要做一個晴天的暗示,而在這個天氣已經(jīng)放晴的情況下,導演再想向觀者強調(diào)“雨”元素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該怎么辦呢?于是這根樹枝出現(xiàn)了,導演用沾在樹枝上的雨滴,借代了“雨"這一元素。這里緊跟上第二個作用,那導演想強調(diào)“雨”元素的什么呢?于是這根樹枝,再次從構圖上割裂了兩人的領域,成為了橫亙在二人之間的、將二人連接到一起的那根線。
這個變焦的鏡頭仿佛在對觀者說:是雨,將二人的命運連在了一起;而如果雨季過去,二人的關系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最后,這個鏡頭在后文有一個照應,就是最后二人暴雨天在樓梯上徹底釋放感情的那場戲。是否有注意,當老師追上男孩,男兒再也無法抑制情緒,對老師拼命嘶吼,而老師只是站在樓梯上默默流淚的時候,二者的關系仍然是不平等的。依然是中景,依然是平視,依然是不均衡的構圖,依然是不平等的地位。這一切距離感的來源其實一直都存在,直到老師再也無法抑制,從臺階上沖下來抱住男孩,這種等級感,才徹底消失;直到在這一刻,橫亙在二者之間的那道溝壑才被徹底消除,畫面拉近,回到了我們熟悉的半身對話鏡頭。其實到這個時候,后面的劇情已經(jīng)不重要了,這兩個鏡頭的相互照應已經(jīng)說明一切,之后的一切都無需贅述了。
而影片結束在這個地方恰到好處,少則功力不濟,多則做作拖沓,只有在這個時刻收尾,這出戲才唱的完完整整、有聲有色。
4 ) 這一停一走間的希望與美感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淵源很深,共通點也很多,然而比起中國的敦厚沉穩(wěn)大氣,日本則是幽玄物哀閑寂的。
受電影的影響,曾有一段時間對日本的俳句頗有幾分興趣,也買了一兩本俳句集回來供作消遣。在一本小書中曾經(jīng)看到對日本俳句的些許評價:日本的和歌、俳句,幾乎全為情感所托,可讀可感的,只是作者一念初心,和句子外幽幽不盡的意境空間。他們直面脆弱、空虛,捕捉生活中最細微最不起眼的美麗。他們所寫的全是自然,連句式都不求刻意的整齊。
《言葉之庭》則像一首美麗的日本詩歌一樣,又一次展現(xiàn)了一念頭一心動之美。
故事開始時,以女主角雪野的一首和歌開始,故事尾聲以男主角秋月的答歌作為兩人情感的升華,首尾的呼應不可不說是一種精致的美感。
甚至,你可以找到兩個非常明顯的意象,像分析一首詩歌一樣,借此捕捉故事的主旨。
·雨天-象征著兩人的感情線
雨天是二人的初遇,等待雨天,不著一字不落俗套地暗示對彼此的思念和眷戀,暴雨的來臨,是二人情感的升華也是暗示劇情走向高潮的預演,暴雨之后,世界獲得的是清新的空氣,而兩人得到的是內(nèi)心的寧靜和彼此的心意相通。
·鞋子-象征著夢想行進的軌跡
與鞋子有關的速寫、制作鞋子的工具和皮革、昂貴的手工制鞋書籍以及最后完成的鞋子。
在這一個意象之中,少年離自己的夢想一步步地靠近,不需要著墨于他的奮斗過程,僅僅從幾個畫面便可以傳遞出他對于夢想的堅持。
而鞋子引申出去,便是步伐。女人的心中依舊是少女,她說二十七歲的她并不如十五歲時的自己更聰明。她在現(xiàn)實中遇挫,故而停在原地。而少年將她作為自己的繆斯,希望為她做一雙鞋,希望她穿著他的鞋,能走得更遠。在此,便折射出這一段感情,并非是簡簡單單的,庸俗的愛情。他們并不一定要將對方據(jù)為己有,只要彼此都在路上行走,便堅信能在某一天再次相會。
而在這種信念的傳遞之中,雨天和鞋子的意象也彼此交融,雨天是兩人對于現(xiàn)狀感到的瓶頸,是二人的停留;而鞋子,則是彼此再次走下去的象征。這一停一走間,不也蘊含著一種美與希望么。
和歌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 即使無雨天,我亦留此地。
5 ) 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即使天無雨 我亦留此地
鳴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んか 君を留めん
鳴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止まらん 妹し留めば
譯文:
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但盼風雨來 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即使天無雨 我亦留此地
引用自《萬葉集》的雷神短歌
一貫的新海誠作品,但遺憾的是,這次作品的音樂并沒有和天門合作。
從劇情來說,也許與《秒速五厘米》相比有點薄弱,但每次看他的作品,最后總是有點遺憾,而這種遺憾卻也是最真實無可避免的。
我看的時候窗外正在下雨,這個故事也同樣地在下雨天發(fā)生。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br>這是他們初次見面是她對他說的短歌的上句,兩人結成那無需言語的約定并期待著——雨天也許還會再見吧。
雨還真是會撥弄人的心。
家或是學校都不是自己的歸屬,兩人懷著這樣的感覺一次次在雨天相遇在言葉之庭。兩人開始交談,都是一些平凡的事,但卻反映出兩人最真實的生活顏色……兩顆心的距離在一點點拉近。
雨季終會過去,就像是誰切換了季節(jié)的開關一樣,雨天總是遲遲不來,此時才發(fā)現(xiàn)兩人相見的理由竟是如此的苛刻,但在暫離的日子里,懷著希望,兩個心走的更近了。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這是短歌的下半句,正如短歌的意思,雨天亦好,晴天也罷。她一直在庭院里等待他的出現(xiàn)。
他的夢想是做一名制鞋師,他也曾說過想為她做一雙鞋,可以讓她走的更遠。
她終究還是離開了,還沒來得及穿上他做的鞋。
“回望當初,那時我一定也一直在訓練自己邁步,如果有一天,能夠走得更穩(wěn)更遠了,就去見她吧”他望著庭外的雪景說道。仿佛是感受他的目光般,身處異地的她放下手中的書,看向了窗外的雪景。雨天還會再見的吧,也許他們是這么想的……
6 ) 陪你走過生命中的雨季
滴答雨聲,清脆鳥鳴,青蔥綠意,悠緩琴音,低頭作畫的少年,默默喝酒的年輕女子,構成了寂靜與詩意的『言葉之庭』。
夏日炎炎,彷佛剛喝下的無糖冰鎮(zhèn)綠茶,在輕滑入喉的瞬間,冷冽過后的淡淡清香,從味蕾處開始往心深處擴散,沁人心脾,教人難忘。
于是,燥熱化為清涼,躁動終于平靜。
感覺就像在人生中最不知所措的時刻,遇見了一雙能讓自己安定的眼神,告訴你,在內(nèi)心陰霾仍未散去之際,不必急于天晴,只要在雨中安然而坐,無論恐懼也好,舉棋不定也罷,所有難以釋懷的一切,終會因一份溫暖的陪伴,成為過去。
『言葉之庭』正是一個關于「陪伴」的故事。
愛情,往往由陪伴開始。
【毫無差距的純真愛戀】
蘇打綠有一首「雨中的操場」,只要一閉上眼,強烈的孤單感立刻迎面而來。雨中,所有的一切變得迷茫,唯有「孤單」變得清晰無比。一直很喜歡隱匿在城市里的綠地,每當我厭倦了城市無止境的喧囂,總喜歡找一個無人知曉的綠色角落待一會兒,雖不在森林中,但片刻的綠意繚繞,便足以讓混沌的心境清透起來。因此,當影片中最重要的場景「雨中涼庭」出現(xiàn)眼前,一股熟悉感油然而生,不同的是,兩人的自然相遇,瞬間終結了孤單,讓孤單之境成為溫暖的所在。
27歲的她,15歲的他,在雨中涼庭不期而遇。而后,「雨天」彷佛成為他倆的密語:只要一下雨,就去涼庭。這世上最動人的情感往往無須言說,心有靈犀的交會已足夠。
因為,愛情與磁場有關,與年齡無關。
能在彼此需要時出現(xiàn)在身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微笑,都是陪伴。
與其說是相差十二歲的姐弟戀,不如說是自然與美好的相遇,不預設任何前提,還原了愛情本來的模樣。
許多人習慣了框架里的社會,雖口口聲聲說戀愛是個人自由,卻總以偏狹的眼光評斷別人的愛情,像是年齡最好相當,否則至少男大女小,相差幾歲的姐弟戀還可以接受,但相差太多的姐弟戀就成了老女啃嫩草。
事實上,他們談論的是條件,不是愛情。
愛情本就是一種毫無理由的情感,渾然天成,無法定義。不是因為他給了你什么,而是你一見他就忘了在意的什么。
滿腹心事的她,只要一與他聊天,緊鎖的眉頭便緩緩松開了。他帶給她的是獨一無二的心靈療愈。一如他說不出喜歡她的理由?只知道自己開始期盼雨天,雖然對她的事一無所知,依然被她深深吸引。
十五歲的他,心思細密,樣樣事情都得自己來,因而比實際年齡早熟,也比一般人更早確定自己的夢想,并努力將夢想付諸行動,只為不讓她將自己當孩子看。二十七歲的她,仍保有少女心性,受了打擊,轉身就逃,重要的事總是只字不提,再擺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老成少年與不老少女,這樣的他們,雖有年齡差距,卻沒有心靈差距。在孤單的世界里彼此為伴,因為一份珍貴的心意,孤單的涼庭遂成為心的避風港。
【愛,是注視你內(nèi)心的世界】
一直覺得只有彼此信任的感情,才是真愛。無法共患難的情感,即便一起經(jīng)過許多時間,仍離愛有段距離。片中有一小段女主角與前男友的對話,兩人雖然分手,仍維持友好關系,分手的導火線是男友與所有人一樣不信任女主角。不被所愛的人信任,或許才是女主角一蹶不振的關鍵。
我想起閨蜜與她男友也是如此。她對男友掏心掏肺,坦誠相待,男友卻屢次懷疑她話中的真實性?此舉傷她甚深,但她卻仍自我安慰,認為兩人相識的時間太短,男友還來不及了解她,再加上兩人成長環(huán)境差異甚大,他會懷疑也不足為奇。我不認同閨蜜自欺欺人的想法,雖然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是一種進步,但對于一個連信任都沒有的男人,愛,其實是很遠的一件事。
信任,與心有關,與時間無關。
十五歲的男孩才認識女主角幾個月,當他得知女主角的事,他想到的不是原來她是那樣的女人,而是要怎么為女主角出氣。他注視的女主角的內(nèi)心世界,相信她,因此他看到的并非前男友與眾人所以為看到的丑陋表相。這就是男孩與前男友的區(qū)別。無條件的信任,是愛唯一的前提,若連信任都沒有,愛也不會存在。
我告訴閨蜜,一個不相信妳的男人根本不值得愛,但閨蜜說愛了就是愛了。所以很多女人其實不是被愛所傷,是被自己的一廂情愿所傷。真正的愛是保護,不是傷害。
【晴雨交替,彩虹永在】
大部分人都喜歡天晴,不愛濕淋淋的雨天。但片中的幸福時刻幾乎都在雨天。雨中涼庭的溫暖相遇,滂沱大雨的真心相對。雨,是阻絕,隔絕了一般人的靠近,留給他倆美好的二人世界。雨,也是釋放,當她礙于世人眼光對他口是心非時,漫天大雨彷佛無言的抗議,不顧一切地鋪天蓋地,當她壓抑多時的眼淚隨著雨聲傾盆而下時,也終于釋放了內(nèi)心的情感,放下一切朝他飛奔而去。大雨中的相擁而泣更是兩人打從心底的釋然,不管以后會如何?至少此刻當下,在心里那個人的面前,不再隱藏自己,不再說謊逃避。這是全片的淚點,因為我們都明白兩人真心相對的那一刻有珍貴!而后,他們一起看見了雨過天晴的美麗彩虹。看完本片后,突然對雨天生出了好感,特別在這炎夏午后,突如其來的陣雨如天降甘霖,清涼了燥熱的此刻。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男孩的回答,打破了只有雨天才相見的慣例,也打破了彼此的界線,心靈真正融合。只要想見,就能見,一起走入人群也不分開。
跨出艱難的那一步,愛就成了簡單的事。
時晴交替,其實才是人生常態(tài)。若無雨,燥熱難耐,若天不晴,陰霾難散。晴雨都相見,也才有機會一起看到難得一見的彩虹。
我喜歡最后他在雪中涼庭讀她自遠方寄來的信。最寒冷的季節(jié),最溫暖的問候,兩人在不在一起似乎已不是這段感情的關鍵。
這是一個關于「陪伴」的故事,男孩帶著初戀的情意溫暖心傷的女子,與愛情有關,更與愛有關。有幸在生命中的雨季遇見真心陪伴之人,內(nèi)心的陰霾與恐懼似乎也隨之散去。短暫的相遇也因長久的牽掛成為生命中的彩虹,能被自己喜歡的人掛念著,即便不在一起,其實也從未分開過。
一如既往的精致明麗,在細枝末節(jié)上追精神世界中等同的小小宇宙。故事本身依然是自戀任性不可言喻的,然而并無損畫面的美好,細節(jié)的奢靡。電影無法放置在大環(huán)境中尋求哲思或邏輯的完善,情緒的飽和泛濫才是其終極意義,畫面色彩對話獨白無不以此為軸。
“27歲的我,絲毫不比15歲時的我聰明,只有我,一直停留在原地……”
無疑是新海誠的巔峰之作,它的緩疾交錯的畫面變本加厲地追逐靈巧,它的寫意般的敘事將其缺點和優(yōu)點以一種幾無羞愧的方式直陳其態(tài)。情緒的噴涌與宣泄仿佛是在回應夏雨融化悶抑炎暑后那快意的清涼,最后的冷意是實至名歸的。作為一首獻給雨季的詩歌,還有比那一電光直下的響雷更美的嗎?
新海誠離宮崎駿今敏那樣的大師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啊,除了風景真的就沒什么了
1.給畫面跪了,第一個鏡頭上來我都不相信是動畫片,對“水”的表現(xiàn)都很牛逼,場景刻畫都極細膩,每一幀都是一幅畫;2.多好的情色片題材,被拍成純愛了。
仍然是好得燒錢的畫質,不知道每幀畫了多久。新海誠果然還是適合這種小心思的言情。引人注意的是最后一封信的落款日期是2014年2月,也就是說今天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算不算一種祝福呢。
新海誠這廝,已經(jīng)將他的美學原則執(zhí)行到了極致。一個街角、一面廣告牌、一把雨傘、一瓶茶、一只殘破紙箱、一張電車時刻表、墻面一道縫隙一點斑駁污跡、閃電云層、枝葉垂落的水面…每處細節(jié),無不精確完美呈現(xiàn)著兩個字:日本。這就叫“有著人物生活于其中的質感”。尼瑪簡直是拿“職人精神”在拍電影啊。
看到片尾最后禁止飲酒忍不住笑了。誠哥虐我千百遍我待誠哥如初戀。
美到死啊啊啊啊啊TAT真喜歡最后的那個爆發(fā)加ED的插入 鳥肌都出來了
日漫一直在壞我三觀,首先讓我認同 男男搞基,白兔糖讓我覺得父嫁沒什么,狼的孩子看后覺得人獸也可以,現(xiàn)在對師生戀也完全贊同了 _(:3」∠)_
新海誠。。。你就不能請個編劇幫你寫故事嗎?啊?啊?!???!!
日本人就是能把如此狗血的事情搞到這么清新。足+姐弟+師生之愛
原來只有40多分鐘啊。畫面很美,隨便一暫停都能當桌面。其實故事感覺還可以,就是最后十幾分鐘很感人,ED很好聽
每次下雨天都想看的電影,治愈的畫面,悲傷的故事。
足の戀
所有的光與影、雨水和空鏡,都值五星??隙ㄒ籐ook牌 說我小清新了,不過我根本沒太在意內(nèi)容,就算是講戀足癖如何精神分裂最后分尸御姐的故事,我也沒意見。
又可以換桌面了
1.每天早上都被恐懼壓得邁不出腳。在那里,是你,是你給了我前行的力量;2.如果有一天,能夠走得更穩(wěn)更遠了,就去見她吧;3.掩藏情感的爆發(fā)令人為之動容。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這片告訴我們下雨天窩家里打游戲的活該沒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