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跟蹤者第一季

歐美劇美國2014

主演:李美琪  迪倫·麥克德莫特  艾瑞克·斯托克林 Erik Stocklin  

導演:麗茲·弗德蘭德

 劇照

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2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3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4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5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6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3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4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5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6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7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8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19跟蹤者第一季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10-04 16:21

詳細劇情

  這部心理驚悚劇被稱作CBS歷史上「最嚇人」的劇集,「足以讓膽小的觀眾一晚上睡不著覺」。故事描述來自洛杉磯警署威脅管理組(Threat Management Unit)的偵探Beth和Jack調查并處理「跟蹤案件」?!父櫚讣沟氖芎θ硕酁榕?,一些不懷好意的跟蹤者很可能對她們劫財(搶劫案)劫色(性侵害案),甚至對她們造成人身傷害。在另一些案件中,跟蹤者可能刺探受害人的隱私,偷窺受害人的性行為,進行網(wǎng)絡騷擾,或者對受害人產(chǎn)生病態(tài)的迷戀。
  ——天涯小筑

 長篇影評

 1 ) 想盡辦法痛苦的活下去,是為了之後的XXX,這真的合理嗎?女魔頭 vs 女記者

反轉高潮點,在於最後一集女記者跑去幫女魔頭上了一堂「勇氣」課。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屌,一上課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感覺好有道理,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第二次看果然沒錯,有點牽強,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跟一上課就開始播配樂有很大的關係,配樂在一段時間醞釀後一上課就順勢響起,有很強的引導效果。

女魔頭觀點 + 他們很痛苦,我是在幫他們,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並且完成遺願

女記者觀點 + 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希望 + 想盡辦法活下去,才是有勇氣 + 因為之後會有XXX


< 想變女生男 > 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收到妹妹的禮物,知道人間還有愛...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想變女生男,只要有一些志同道合或是認同他的人,加上不要太在意爸媽的想法,看個心理醫(yī)生說服自己,自己沒有錯,應該就OK

< 過氣藝人女 > 因為無法東山再起,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如果知道還有很多人還是愛他、關心他,就...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還是心理問題,要自己調適,即使無法東山再起看開就好 或看個心理醫(yī)生放下太高的要求,應該就OK

< 雕刻男 > 因為名聲被弟弟搶去,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其實已經(jīng)向世界證明自己了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個故事整個很牽強,因為如果真的想要名聲,要奪回是非常簡單,打個電話就好了

< 江曉孟 > 因為爸爸不理他們母女,只在乎工作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需要的是溝通和體諒

但是以上女記者win的人,嘗試過之後,可能還是失敗,自己心裡過不去,應該還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命的走向。


< 殺人男 > 因為殺人內(nèi)疚,非常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 --> 女記者與女魔頭平手 這應該自己決定該不該死,女記者講的好像是「痛苦的活下去」跟「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是同等的時間,但是因為殺人內(nèi)疚是每天的每時每刻,而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當然是快樂的,值不值得要得看自己,應該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利。 這有點類似終峰法則,好像因為之後會XXX誒,你先忍耐一下吧。但是是每天的每時每刻,是非常非常久的時間。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 加班男 > 因為公司翻臉不認人,不給獎金又投訴無門,又癌末,家裡又窮,非常痛苦 。也想用死來看看能否在法律層面上報復公司。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家裡的植物是開什麼樣子的花 --> 女魔頭Win 看開花這理由實在太爛,但是同殺人男一樣,應該自己決定死或不死。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總而言之,我認為 < 想死不是就是「惡」> 人應該要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這劇本還是偏向活下去就是「善」,死就是「惡」,這種觀念應該也是臺灣的一般觀念,所以安樂死還是很禁忌的話題,想讓老人家安樂死也不能說,因為會有人說不孝。 哈拉瑞的書說到,近代歷史上,人權的觀念是「人的生命是神聖的」,但是如果走進老人院還是安養(yǎng)院,有時候看到的情景會讓人覺得「到底有何神聖可言」,太過痛苦淒慘地活著,根本不值得,至少也要讓人家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為了你認定的「善」而活著。

< 每天痛苦的生活不是什麼勇氣 > 女記者說因為之後會有什麼好事發(fā)生,所以現(xiàn)在先想盡辦法活著,才是有勇氣 但是這樣的意思是要忍耐,但我覺得每天都是生活,應該想盡辦法,先讓每天都是OK的。 該找協(xié)助的、該看醫(yī)生的,什麼都要想辦法,忍不是長久的,如果每天很痛苦,一定要想辦法除根,不是幻想著未來的什麼東西,每天就是生活,太過長久的忍耐很容易中途就自爆了。

 2 ) 遺愿清單

如果你是一名過氣歌手,已經(jīng)完全被市場遺忘,被人們遺忘,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再次“火”起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你和你的最新專輯,但是,條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換,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性別錯亂者,從小到大一直想要變成女性,卻從來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別人嘲笑和霸凌,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讓你實現(xiàn)愿望,并且成全另一個人的夢想,代價是犧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房地產(chǎn)公司的員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為代價的基礎上,一次又一次為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卻因為患胃癌而被公司無情拋棄,連售樓獎金都拿不回來,這個時候有人出面說可以幫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開發(fā)的樓盤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這樣的五個人,因為他們都想到自殺,都在同一家醫(yī)院看過病,而結識一個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鑒識科(法醫(yī))科員的女兒,一起設計很大的一個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遺愿清單”,以所有人的死亡來換取別人對他們的關注和同情,這就是臺劇《誰是受害者》所講述的故事。該片一開場,浴缸溶尸,自焚等兇案現(xiàn)場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嚇走一波人,不過請不要被嚇跑,堅持看到最后,結局很溫暖人心。當然,歷來寫觀后感我都不會過多的去敘述劇情,因為:第一,劇透太多的話大家去看就沒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鋪直敘的去講述劇情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老規(guī)矩,我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看完這部劇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這樣一個新聞媒體,網(wǎng)絡自媒體,網(wǎng)絡大V等各種信息狂轟亂炸的時代,作為一名記者,在做新聞報道的時候,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任何內(nèi)容的時候,是完全不顧被報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參見另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只管商業(yè)利益最大化還是面對自己的良心,考慮到有可能對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是傷害而中肯的去發(fā)布文章?這應該是擺在每一名記者,甚至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擺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鏡頭記錄別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網(wǎng)紅”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擇手段,有的假裝去幫助貧困山區(qū)的孩子,結果在分發(fā)完所謂的“捐贈物品”,擺拍完畢后立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傷殘或有智力缺陷的人為樂;有的為制造“噱頭”和吸引關注就造謠甚至是發(fā)布不雅視頻等等?!墩l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個女記者,因為從小被她父親帶著全家在車上“開尾氣”自殺而留下陰影,用她自己的話說,從而變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氣;而在跟隨男主一路追查這些案子之后,開始慢慢關注到人性,回歸到理性思考,回歸到人性里的“善”。希望每一名媒體人,都能夠秉持新聞報道的職業(yè)操守,在充分為被報道者考慮的前提下,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要誤導試聽,簡單點說就是“接地氣,說人話”。 第二方面,其實整部電視劇的主題是探討“自殺”這個話題。劇中幾個主角都被設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偵隊隊長“寬哥”,因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對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殘疾的兒子的照顧,導致他的兒子患上抑郁癥和父子關系的疏離;鑒識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癥,從癥狀描述來看,應該也是屬于“自閉癥”的一種,導致家庭離異,女兒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多次進出“少管所”,而且和還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劃這一系列案件來引起他的關注。導演和編劇對這些角色的設定是有用心的,就是為引起大家對于這些社會特殊人群,邊緣人群,甚至說弱勢人群的關注。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飾演,一直到最后,她都還是執(zhí)迷不悟,認為勸那些人自殺是在幫助他們,其實不然,誰都沒有權力決定別人的生死,包括那個人自己。從基督教來看,《圣經(jīng)》里雖然沒有直接說不可以自殺,但是在“十誡”里有記載,“不可殺人”,殺死自己也算是殺人,所以穌哥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佛教里的《成實論》、《梵網(wǎng)經(jīng)》和《大智度論》等經(jīng)典里都明確說明自殺乃是一種“大惡”的做法;而中國的“道家”一直以來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長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殺的。這是從宗教的角度來闡述不可自殺,從電視劇和人性的角度來說,莊子提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個道理用在電視劇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適合不過:子非彼,安知彼之苦?她一心只想勸他們自殺,然后用他們的命,他們的血來報復社會,報復曾經(jīng)傷害過他們的人,卻忘了幫助他們?nèi)ふ覄e的解決辦法,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殺,死亡,只不過是懦弱的表現(xiàn),對家人,對自己,對生命,都是及其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很開心有部劇能夠關注到這些問題,去年開始到現(xiàn)在,一直就是臺劇的“爆發(fā)年”,當我們的腦海里還回響著"last dance"的旋律時,又給我們眼前一亮的驚喜,希望臺劇繼續(xù)這樣的拍下去,希望大陸這邊也能夠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會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好劇。其實,話說回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方方面面的進步和人們意識的覺醒,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很驚喜的看到“人性”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覺醒,當我們在酷狗音樂的搜索欄內(nèi)打上“自殺”兩個字的時候,出來的歌單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時候我們也驚喜的看到一個非常暖心的廣告:這個世界,總有人在偷偷愛你。 是的,這個世界如此美好,這個世界也總有人在偷偷愛著你,因此,無論怎樣,都不要放棄,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3 ) 許瑋甯向東,阮經(jīng)天向西

感覺港臺藝人這幾年都面臨著一個抉擇,是北上爭取陌生卻更大的市場(資金也更多),還是留守本土爭取更多高質量的演出機會。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但是看著許瑋甯在“誰是被害者”里的表現(xiàn),再看看小天這幾年拍得戲,不經(jīng)有些惋惜。曾幾何時,他還是那個艋舺,軍中少年里面的少年,現(xiàn)在卻成了屏幕上的耍帥油膩男子,而當年許瑋甯還貼著小天混血女友標簽,新聞的重點都是分分合合,現(xiàn)在混血顏值依然能打,也因為角色的復雜性美得更有質感。這么多年她竟然演了這么多的好戲:她可以是“目擊者之追兇”里面的腹黑Maggie, 也可以是“誰是被害者”里面不擇手段拼新聞卻到頭來治愈了自己的女記者。借用她說的一句話“我從不介意被說是“花瓶”,就像是一個容器,我的表演是水,會依照花瓶的不同變成不同的樣子,這樣不是挺好的” 很期待她各式各樣的“花瓶”。找時間再來看看“麻醉風暴”,才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對吳慷仁的戲很期待。

再說回到這部戲本身,這個劇的劇眼應該是許瑋甯探視林心如說得那段話。一度我也很認同他們幫助有自殺想法的人完成心愿,但是這真的是他們最后的選擇嗎?也許讓他們看到周圍多一些人的愛和鼓勵,他們能走出低谷,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我更加理解安樂死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一年的時間,因為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個自殺動作。很珍惜這個主題,以及劇組人員的各種用心設計。可惜內(nèi)地看不到網(wǎng)飛,看這部戲不方便,特別希望平臺可以引入這部劇,用良幣沖走一些劣幣。

 4 ) 有劇透,但也推薦想看還沒看的朋友進來,希望別讓這劇再害到后來者

有劇透,但是你如果看完前三集,看下去就沒問題了。或者你一點沒看就看了個預告,也歡迎你繼續(xù)看下這篇評論,因為這是一篇勸退的評論。

看完前三集后面就不用看了,越看你會對這劇打分越打越低,最終就跟我一樣。

警察各種不專業(yè)就不說了,這具尸體男的女的,是否有整容,男主看的一清二楚沒有一點難度,為了劇情需要在結尾告訴你,為了男主自己找到證據(jù),各種現(xiàn)場遺漏證物。浴缸有塑料、針頭遺留算是比較含蓄、倉庫空地直接留空的針管。

監(jiān)控能看到少女手臂的刺青,卻完全沒有從這方面開始偵辦,男主也是早早看到,甚至他都知道女兒為何要刺青,卻也不一開始從這開始找,女記者這里顯得略微可以說得通,因為她要交易情報所以沒有提及這條線索。

我個人不知道臺灣那邊整個網(wǎng)絡媒體在此類事件的情況下,是個什么情況,但是警察要通過看電視新聞才知道媒體最新進展,這未免有點不太像2019年發(fā)生的事情。為了推理和劇情需要,壞點監(jiān)控還是能接受一點的。但是醫(yī)院里面這樣殺人也太假了點,這又不是抗戰(zhàn)片諜戰(zhàn)片。

整個劇情在第四受害者,劉光勇那里開始一路走下坡,平淡無奇的內(nèi)容,不知為何要用上這么長的篇幅。

再說下,該劇和一部韓國電影《奧羅拉公主》一部分內(nèi)核很相似,奧羅拉公主中當我知道罪犯和負責調查的警察原來是夫妻,直接從懸疑變搞笑片,老婆在那殺人復仇,老公在那查案,知道是誰還瞞著自己的同事?!墩l是被害者》也這個套路,當劇情里大概判斷到女兒是犯人的時候,犯人和警察是一家人,這片就不懸疑了,成了家庭倫理劇?!秺W》與《誰》的男主都是那種卷毛加眼鏡的類似造型。兩者犯罪現(xiàn)場都留有一個標記,前者是卡通貼紙,后者是遺愿蠟燭。暫時就回想起這些。

本劇最大的問號在哪?男主這種怪胎、怪咖是怎么能結婚生子的,這個你用2集的篇幅來寫一下,大概我還能更看得進去一些。做事這么嚴謹?shù)哪兄?,怎么把危險化學試劑藥品放在家里,門開了一條縫什么的,你能接受嗎?我不能接受。男主老婆知道男主這樣,家里這么養(yǎng)小孩也是沒有一點警惕性嗎?這也說不過去啊。這還是2019年,你搞個紅外線之類的報警器什么的也不是太難吧。(其實這段意外的劇情我覺得是借鑒了一首韓國歌曲的mv,因為是女子,mv拍的挺好看挺感人的,歌也好聽)。

本劇最大被害者是誰?就是我們這種看完全劇的人。

最后再勸一下,各位如有緣能看到我的評論,千萬別看這劇,要看的話第三集之后也別看下去了。

 5 ) 送給孤島人間的一曲離歌

2020,疫情來勢洶洶,這是一個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物理距離被迫疏離的時代。

但又是前所未有想要打破這座孤島,期待著能夠被“誰”找到,讓“我”值得存在的時代。

《誰是被害者》擊中人心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

l 透明人間&孤島人間: 誰能找到我

“透明人間”———一個從日語反輸入、具有現(xiàn)代社會群體烙印的詞語,指的是群體中沒什么存在感的透明人。

就是這樣一群人,死的時候窮極所有只為沐浴閃光、登上最喧囂的舞臺。他們是《誰是被害者》連環(huán)案件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最重要的麻煩制造者。因為是透明人,光靠言語的吶喊已然不夠,就用生死的分量,去聲嘶力竭的表達。

主創(chuàng)采訪中透露了故事設置中的一種反諷:“活著的時候沒人在乎你是誰,但你死之后大家就有興趣了?!蔽以詾檫@種表達本身帶著一種悲情戲劇色彩,離大多數(shù)人的世界并沒那么近。但年初這場變故,讓所有人經(jīng)歷了太多。一時間,人人都淪陷在了孤島。誰都有那么一刻,成為迷惘的孤島人間。

故事中流浪的透明人間,用“連環(huán)遺愿”的方式串聯(lián)起一種悲鳴般的羈絆。

故事外流浪的孤島人間呢?有人彈著吉他,為陽臺外無數(shù)個點燈的陌生家庭歌唱。有人投放電影,與街區(qū)鄰里分享自己典藏的情懷。有人走出舒適區(qū),為了他人生死而不顧自己生死的奔波。

孤獨與羈絆,我們都在尋找著適合自己的串聯(lián)方式。片尾曲完美詮釋了這種每個人都在拼命表達的心聲,很好聽。

《誰》

演唱:Karencici

作曲 : 李友廷

作詞 : 李友廷

害怕伸出手 裝作 什么都不想要

這樣也好 每天說服著自己

在原地停留 等著你 也等著我自己

你若能懂 現(xiàn)在別再猶豫 走進我的心

誰 能夠找到我

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愛 將我的輪廓填滿

誰 想要找到我

多么希望 擁有一個你 讓我值得存在

你能否由衷 容納每一種的我

我會愿意 賠上一切的愛

l 絕望&希望:只要還活著

這部劇可以看做是獻給孤島世界中每個人的一曲離歌,盡管難掩一種悲情基調和強烈控訴感。但作為一種媒介,聚焦透明人間,嘗試與他們產(chǎn)生“對話”,又通過結局(徐海茵獄中的是非對峙),以及開場(蘇可蕓錄音棚緩緩吟唱的《還活著》),明明白白的傳達出這部劇的情感議題和生死價值判斷。

李雅鈞代表一種極致,她主張“有些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而劇中主角是涇渭分明的對立,堅信黑暗里應該去堅持,直到找到那一絲光明。通過蘇可蕓這個角色,也可以窺其一二。這是一個出場不過寥寥,她的一曲歌卻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蘇可蕓年華遲暮,是一位風光殆盡的女歌星。她身上滿是風霜,歌唱時卻仍眸中閃耀。唱響的是一首生命終曲,棚內(nèi)的身影卻有一種無論何種滄桑,依舊會重燃對表達的渴望之情。這種情緒隨著聲線悠然而出,牢牢抓住了人心。

只要活著,活著就好。哪怕是糾纏,哪怕是折騰。

在網(wǎng)上搜到這首歌的原唱陳小霞講述這首歌的誕生,覺得很有感觸,分享給大家。

│歌曲故事

這首歌的誕生來自于一次深夜里的迷路。

她很喜歡也很習慣用摩托車作為代步工具,因為可以一邊騎一邊想事情,尤其是想她正在進行的創(chuàng)作,意思就是一邊騎車一邊腦子里在譜寫旋律,所以常常會騎到一些「欸?這里是哪里?」的地方去。

有次她夜里騎車回家,等她意識過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一條荒涼偏僻的小路上,兩旁沒有建筑物,沒有路燈,世界一片漆黑。

她聽著自己的心跳聲,安定自己的恐懼,慢慢地繼續(xù)往前騎,不知道騎了多久,才終于騎回到有燈火有人煙的路上。

「還活著」是她當時腦子里出現(xiàn)的第一個念頭。

事后她回想那個經(jīng)歷,想著當時的感覺,想到自己六十幾年來的人生。

這輩子不是第一次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漆黑里摸索著往前走,沒有燈光沒有同伴看不到前方,但是能怎么樣呢?既然決心要前往,既然不想待在原地,當然得繼續(xù)前進。

走到現(xiàn)在,還活著,還能寫歌也還在寫歌。

孤獨是一定要的,也就是孤獨,自己才可以一直處于能夠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雖然生命中的各種苦難還在繼續(xù)糾纏,但是只要心里面還有旋律在起伏流淌,自己的靈魂就有一扇亮著燈火的窗。

「還活著」想傳達的意義就如同歌名一樣,經(jīng)歷過生命的曲折跌宕,才知道最好的風景不是終站而是過程,嘗遍人生的喜怒哀樂,是生命的啟發(fā),在黑暗中聽見自己始終頑強的心跳,還活著就是一種生命送來的祝福。

《還活著》

作曲 : 陳小霞

作詞 : 陳小霞/李子恒(zih heng li)

編曲Arranger:陳輝陽(Chan Fai Young)

還活著 還在糾纏

生死的對弈 殘缺的夢想

還能歌唱 也能感傷

靈魂的窗口透著燈光

還活著

在沒有星星沒有月亮孤寂的路上

黑暗中 聽著自己

始終頑強的心跳

而寧靜 依舊是最美的旋律

很幸運能有權力唱出悲觀的自己

一首首 昨日傷口

親吻別人的心靈

深夜里 被人情冷暖過的心

還沒有失溫 還活著

在沒有答案沒有盡頭生命旅途上

荒蕪中 發(fā)現(xiàn)自己

脆弱背后的堅強

而活著 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很慶幸能夠歌唱一種安慰的力量

一首首 明日港口

停泊別人的背影

天亮后 大海中沉浮過的人

還沒有絕望 還活著

還活著 不會無恙

孤單之必要 孤獨是必然

人生很短 人生也長

最好的風景不是終站 是過程

 6 ) 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

2020年的高分懸疑臺劇,沖著大幅宣傳的16禁大尺度場面和反轉出演的林心如刷完了整部劇,雖遲但到,五星推薦。整個故事根據(jù)一群通過自殺完成對方遺愿的普通人作為故事主線,抽絲剝繭,逐步揭開我們所不熟知的、在生命完結線徘徊的一群人的故事。誰是被害者,誰又是加害者,在現(xiàn)在這個紛紛擾擾、一刻得不到喘息的社會里,如何定義存在。

相比林心如一如既往穩(wěn)定的演技輸出,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方毅任和徐海茵。無論是因亞斯伯格癥無法共情人類諸多情感而格格不入的方毅任,還是童年陰影揮之不去、嗜血工作掩飾內(nèi)心的徐海茵,人物性格立得很穩(wěn),從一開始的鋒芒畢露逐步因為遺愿清單事件不斷喪命的人軟化內(nèi)心,兩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從故事中的細枝末節(jié)展現(xiàn)的十分自然。最為驚艷的是徐海茵和李雅均在最后監(jiān)獄的對話,對于我來說很有效的反轉了故事想要傳達的宗旨,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只有活著才能看到希望從未磨滅,只有活著才能為自己爭取到實質的理解,而死去,無疑是讓愛你的人更加渴求一份勇氣罷了。

整部劇故事十分完整,結局對每一個人物都做了真正的反轉,傳達出無比深刻的理念。對每個活著的人接下去人生的設定無不在點明,活著才能有更多希望,因為人只有活著才能有所作為。趙承寬是個意外的驚喜,直到最后一刻才能理解他,他所有前期表現(xiàn)出來令人不解、厭惡的行徑其實不存在任何的惡意和居心,只是一個普通人會有的情緒和行為,本質的善良是需要通過時間來延展的。

 7 ) 《誰是被害者》最打動我的不在劇中,而在劇外

他們生前不被注視,死了之后,警方、媒體、觀眾卻費盡心機搜尋你的身份,你的經(jīng)歷,這是劇名折射出來的吊詭與諷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雅均和江曉孟為他們策劃出來的死亡儀式也為他們贏得了一次重獲凝視和重拾尊嚴的機會。

01、

“遺愿命案”中的所有死者,基于一個共同點,都有遺愿想要實現(xiàn)。

遺愿命案的引擎者是李雅均。李雅均給江曉孟灌輸了自己的死亡價值觀,江曉孟拔掉母親的維生系統(tǒng),讓她永遠結束了痛苦。江曉孟加入李雅均的死亡之局。

李雅均與江曉孟進入心理咨詢機構,“收集”那些想要尋死的人,他們便是之后的一系列死者:游誠皓、蘇可蕓、張聰健、莊秉榮、劉光勇。但遺愿命案的死者還應將周洋囊括進來。

周洋的名字出現(xiàn)在所有死者之后,但事實上周洋死于所有人之前。連環(huán)案中的死者出現(xiàn)順序不是按照死亡時間來排列的,而是根據(jù)遺愿實現(xiàn)的順序。它的邏輯鏈條是:每個人都因前一人的死,實現(xiàn)了自己的遺愿;每個人也都以自己的死,替后一人實現(xiàn)了遺愿。

游誠皓是邏輯鏈條的起點,她打扮成蘇可蕓的模樣,實現(xiàn)自己成為女人的遺愿,并且同時將自己死亡的現(xiàn)場布置成蘇可蕓未發(fā)行的新專輯的封面,實現(xiàn)了蘇可蕓的遺愿。由于游誠皓前面沒有替她實現(xiàn)遺愿的死者,所以她算是一個小小的特例,她的遺愿實現(xiàn)也借助了后一個死者。

游誠皓的死亡設計或許會引發(fā)反詰:她明明可以我行我素地做女人,不用參加遺愿交接計劃???其實游誠皓并不是無法自主地成為心理甚至生理意義上的女人,她是無法成為一個社會性意義上的女人,也就是說社會不肯承認她是一個女人。通過變身為一個有名的女明星,這算是變相地讓自己實現(xiàn)了這種社會性意義上的性別身份。同時,她的自殺也是一聲絕望的叫喊,她以死向社會明志:我就是女人。

由于游誠皓實現(xiàn)了蘇可蕓重獲關注的遺愿,于是蘇可蕓在安邦公司樓頂以張聰健的名義自焚,引發(fā)公眾對血汗工廠的關注,實現(xiàn)了張聰健的遺愿。

接著張聰健死在莊炳耀的工作室,曝出藝術家莊秉耀的造假新聞,實現(xiàn)莊秉榮讓自己的藝術才能被公眾得知的遺愿。

再往后,莊秉榮以劉光勇的名義投水而死,實現(xiàn)劉光勇為少年時殺人罪過的懺悔。

最后,劉光勇戴著周洋的手環(huán),從安光護理院十樓墜下,實現(xiàn)了周洋曝光護理院虐待老人內(nèi)幕的遺愿。

整個遺愿命案的運行機制就源自這樣一個高概念設計,它擬定了這場被害者游戲的運行規(guī)則。

按照遺愿命案的自殺邏輯,必須是目睹前一人為自己實現(xiàn)了遺愿,自己才會坦然去為下一人實現(xiàn)遺愿。但是這個邏輯并非一直奏效,它在劉光勇和周洋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上說不通。劉光勇最后在求生的情況下,被李雅均強行注射死亡。

而周洋實際上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了這個游戲,他的確失去了活的勇氣,也有想要曝光護理院的遺愿,但他并非死于自殺,而是李雅均的藥物他殺。如果說這一邏輯缺陷還能基于周洋的確想要自殺卻無法自主完成,而李雅均是在幫他解脫痛苦而自圓其說的話,那么另一邏輯缺陷則很難說通了,那就是周洋死之前根本沒有目睹自己的遺愿實現(xiàn),直到遺愿命案發(fā)展到最后,劉光勇的尸體戴著他的姓名手環(huán),從安光護理院十樓墜下,引發(fā)轟動,他才算是實現(xiàn)了自己的遺愿??墒谴藭r目睹遺愿實現(xiàn)的,已經(jīng)是他的“在天之靈”了吧。所以周洋的遺愿實現(xiàn),基于的是李雅均的守信??墒堑踉幍氖?,周洋并沒有與她建立契約,這一契約是李雅均單方面書寫并簽署的。按照遺愿命案的自愿邏輯,李雅均本可以征詢周洋的意愿,讓他自愿入局,但她沒有這么做。無論她基于多么善意的前提,事實依然無法改變,周洋的死是一個陰謀,一場謀殺。

李雅均的扮演者林心如在第八集幕后采訪中分析李雅均的心理時,說李雅均生命意志的崩潰是因為她所愛之人周洋生命意志的崩潰。遺愿命案從此開始。而李雅均踏上了幫助他人實現(xiàn)遺愿——抑或說教唆殺人——之旅??墒窃趧≈?,李雅均的這一心理動機建構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實現(xiàn)。

不過,也正是這兩處邏輯上的破綻,令散發(fā)著“犧牲”、“自由”、“價值”這些美麗光環(huán)的一組自殺藝術蒙上有悖倫理的陰影。

02、

李雅均基本上只是一個功能性人物,劇集對她本人的刻畫顯得倉促、薄弱,基本就是讓她自己念了一遍編劇的背景設定。

她真正的作用是拋出那些“大哉問”:

協(xié)助他人自殺是可以的嗎?

她的行為究竟是在救苦救難,為人超度;還是通過洗腦教唆殺人,狂妄地裁決他人生死?

自殺是可以比活著更有價值的嗎?

這些問題還可以有進階版本:

如果說協(xié)助自殺是可以的,那么在什么條件下才可以?

助人解脫痛苦式的協(xié)助死亡與基于洗腦和教唆的謀殺界限何在?

如果自殺有可能產(chǎn)生價值,什么樣的自殺比活著更有價值,什么樣的自殺比活著更沒有價值?

李雅均和周海茵在第八集的對話在這些問題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角力,結果以李雅均基于死亡的升華理念失敗、周海茵基于生命的希望理念勝利告終。但這樣的探討未免受困于主流,顯得野心不足,更像是一針安慰劑,并不能起到太強的啟發(fā)性。其實生死的意義問題不可能有唯一答案,死和生也不是消極與積極的二元對立。李雅均的死亡觀念的確出于她生命價值的崩毀,具有消極性和欺騙性,但她的故事遠不能囊括死亡話題的全部面向。其實我們用不著擔憂消退生的光環(huán)、承認死的意義之后,人類會陷入彷徨。為了價值正確而去崇高生命、矮化死亡的做法,對直面復雜而艱深的問題徒增泡沫,并無裨益。其實劇中對死亡的態(tài)度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比較客觀和開放的,但是最后這場對話實有糾偏之嫌,仿佛擔心先前的客觀呈現(xiàn)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03、

相比這些無解的終極命題,故事中投射出來的那些社會議題與邊緣群體的處境會顯得更為當下與實際。

游誠皓的故事關照到性少數(shù)群體的心理與社會對性少數(shù)群體的認同度問題。這里我使用的詞語本來是“寬容度”,但我意識到“寬容”一詞背后也帶著威權感,仿佛非異性戀者需要得到主流社會的批準似的。我認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力,我們應該做的是認同、接納,而不只是寬容。游誠皓的父母不能理解她,在工作中又被歧視、欺負,她只從青青(江曉孟)那里得到一種相依為命的安慰。

蘇可蕓的故事折射出明星這種特殊的公眾人物身背的壓力。潮漲時刻萬人呼嘯,潮退之后無人問津,反智浪潮下的追星現(xiàn)象就是這樣。明星所經(jīng)歷的巨大落差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們的心態(tài)是很有可能失衡的。

張聰健的故事反映出職場奴隸的生活狀況與黑心企業(yè)、血汗工廠奴役員工的事實?!?96”話題之所以引人關注,就因為這類受害者太多,而正義的追訴又如此之難。

莊秉榮的故事是一個藝術家尋求認可的故事,一方面他創(chuàng)造出杰出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生活在孤獨陰暗的世界,無人知曉。這也是一個表現(xiàn)兄弟之間的愛與剝削并存的故事。表面上看莊秉榮是那個殘缺之人,實際上弟弟莊秉耀殘缺在內(nèi)心,他嫉妒哥哥的才華與父母對哥哥的親情傾斜。他盜取哥哥的藝術榮耀,獲得一種變相的代償,這又令本就殘疾的哥哥反過來產(chǎn)生巨大的失落。但揭開這層剝削關系,兩人其實又是共生的,就像莊秉榮講述的兩只小狗的故事那樣。這個故事令人對親密關系產(chǎn)生更多思考。

劉光勇的故事是一個曾經(jīng)犯下大錯的少年犯四十年后的自我救贖。在十七歲時,少年劉光勇在青年流氓的威逼恫嚇之下,心態(tài)崩潰,殺死一個無辜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對一個少年來說莫過于此。當時的他只是一個孤立無助而又心智不夠成熟的少年,殺人又是在脅迫之下的行為,他并不是一個暴徒,也正因于此,他才會備受良心折磨四十年,仍然覺得自己只能以死謝罪。這個故事令人聯(lián)想到青少年間的霸凌問題,社會的容錯機制,以及對過錯犯的心理關注。但這個故事有更高的價值,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劉光勇在那時那刻的作為是無可避免的死結,這種具備永恒性的悲劇,人類該如何面對,值得不斷地深思。

周洋的故事則牽引出老年人的弱勢處境。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給弱勢群體提供基本保障,老有所養(yǎng)是對對人的關懷與尊重,一個社會如何對待老年人,體現(xiàn)出對是這個社會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死生亦大矣,可生死問題不僅在哲學層面上顯得重要。如果一個社會是唯利是圖的,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無法再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那么他們就很有可能被這個社會所拋棄。因為這樣的社會是人性喪失的叢林,生命是可以被利益踐踏在腳下的,每一個普通人基本的生命權利都會變得無從保障。但人人都會變老,每個人肯定都不希望自己在變老之后就被社會所拋棄,因此我們應該追求建立一個老有所養(yǎng)的社會。

死者的故事中,比如張聰健和周洋的故事,還反映了金權交易的內(nèi)幕。無良企業(yè)長期作惡,卻始終屹立不倒,這與權力部門的失職或腐化是分不開的。

我們也別忘了幾個主角身上投射出來的現(xiàn)實問題。

調查記者周海茵本來用冷漠嗜血的態(tài)度處理一切新聞素材,為了第一手報道不擇手段。但當她的一篇報道不可避免地催化了命案的發(fā)生之后,她這才開始反思,承擔起了媒體本應具備的責任。這體現(xiàn)在她重復對方毅任說的一句話:“我們可以阻止這一切。”媒體不能只是商業(yè)機構,媒體有其天然的使命應扛起,有其天然的倫理應恪守。媒體應該追尋真相,監(jiān)督權力,對抗強權,聚焦弱勢群體和社會痼疾,塑立公序良俗。而劇中的媒體行業(yè)卻可說很大程度上放棄了使命,背離了倫理。徐海茵的上司囿于政府和企業(yè)勢力,規(guī)避尖銳的社會新聞。徐海茵一個男同事在面對張聰健的案子時一語道破媒體的失職:很多記者都收到過他的檢舉信,但是沒人敢報。

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癥,這令他在情感與交流方面存在障礙,情緒控制能力不佳。這反映在他與人說話直來直去,不知轉圜,容易狂躁、吼叫,而且家庭破裂。演員張孝全給這個角色賦予了痙攣的挑眉動作,和回避他人目光的扶眼鏡動作。某種程度上講,他促成了這個悲劇的發(fā)生,若不是他對女兒的忽視,江曉孟也不會推動遺愿命案的發(fā)生。但他這樣的人難道就不配獲得幸福嗎?當然不是。作為一個會被歧視為不正常的人,他又其實比一些所謂的正常人做得更好,至少當案件發(fā)生后他在努力改變。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可說是一個自閉癥父親有關親情救贖的故事。

江曉孟這個角色承載著那些家庭破碎了的孩子遍嘗的凄苦、辛酸。由于父親的缺位,她身體上留下了永遠的疤痕,但更難撫平的卻是刻在心底的傷害。她獨自承擔起母親病痛所需的花費,在底層淪落掙扎。她鼓起勇氣希望從父親那里獲得親情的支持,得到的卻只是擦身而過的父親頭也不回的背影。在她失去生活的信念之時,她遇到了同樣失去信念的李雅均,在李雅均的誘導下,她加入了遺愿計劃。她幫助那些想要放手的人在死之前實現(xiàn)遺愿,為他們點起守護的蠟燭。而她自己也準備一走了之,但她也有一個放不下的遺愿,讓父親想起她,找到她。在懸崖邊,父女倆終于見面。江曉孟一字一句背出小時候在父親的卷宗里記下的殺人手法,這與遺愿命案中的被害人死法一一對應。這揭示了站在江曉孟的側面,遺愿命案只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一番執(zhí)念與深情。

藏身遺愿命案之后,最隱秘的主角是李雅均。她是印度尼西亞人,從她嫁過來之后沒幾年老公就進入護理院這點來看,夫妻倆年齡懸殊,而且她很有可能是被買來的妻子。她說自己被護理院聘為黑工,可見她是非法移民。這樣的身份表明她就像黑暗中的老鼠,是與陽光下的社會和人群相隔絕的,這加塑了她的孤立處境。這樣的經(jīng)歷表明她沒有體會過愛情,因此愛情的一線閃光就會令她感動莫名,因此周洋對她如此重要,周洋的消沉會令她喪失對人生的期盼。如果她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她反而能夠熬過這漫長無望的生命。

04、

在這些角色中,很多人都是可能被社會選擇性忽視的那種人,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他們生前不被注視,死了之后,警方、媒體、觀眾卻費盡心機搜尋你的身份,你的經(jīng)歷,這是劇名《誰是受害者》折射出來的吊詭與諷刺,這個劇名并不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懸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李雅均和江曉孟為他們策劃出來的死亡儀式也為他們贏得了一次重獲凝視和重拾尊嚴的機會。而將主題設計為尋找受害者,而不只是罪案劇通常的追兇,概念上反其道而行之,頗有新意。而且劇名所呈現(xiàn)出的矛盾還在于,既然他們是自殺,為什么要稱他們?yōu)椤氨缓φ摺蹦兀窟@正是要引人思索的地方。當然,答案泛泛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有一些自殺并不是個體性行為,它們可能具有社會背景、家庭背景,與個人的成長過程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得很明顯。

這一系列角色與故事都有其現(xiàn)實的土壤,可見劇組著實耗費了一番心血。但還是不得不說,這方方面面的反映都只是點到即止,能夠引發(fā)一定的關注和思考,但并不能起到太強的反哺現(xiàn)實的意義。當然,這主要是一個犯罪推理劇,社會現(xiàn)實是套在其中,為“被害者游戲”這個概念所服務的,它的重點在展現(xiàn)如何突破層層關卡,而不是停在某一層,深挖下去。因此在這方面苛責,會顯得文不對題。

05、

我知道《誰是被害者》是一部很不完美的作品,它最打動我的地方也的確不在劇中,而在劇外。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群策群力、踏踏實實做出來的作品。它表達出了在基本完備的工業(yè)體系之中,一部用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達到的較高水平。犯罪技法向醫(yī)學與媒體取經(jīng);概念設置標新立異;懸疑的構筑與瓦解有趣有理;敘事手法如片頭閃回的運用引發(fā)觀眾對人物的深切共情;對十幾位重要角色的背景豐盈比較到位,對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做到了鮮明。

但最讓我欣喜的是與內(nèi)容無關卻又大為交關的地方,那就是我在臺劇中看到了如美劇般標準化、專業(yè)化、體系化生產(chǎn)的訊號。這充分表現(xiàn)在每集結束后的滾動字幕中和幕后紀錄片中。在當下的華語劇集市場環(huán)境中,我期待的根本就不是零星的爆款,而是體系的建立。而臺劇市場,有資本注入,有自由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正是群雄逐鹿、猛龍過江的好時節(jié)!

(公眾號:段雪生)

 短評

劇情很緊湊,林心如演技非??桑档目?!

5分鐘前
  • 懶喵喵愛叫喚
  • 推薦

因為林心如的參演,五星觀望

7分鐘前
  • 穆津睿
  • 力薦

臺劇越來越能打了,以受害者為切入點,“有的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探討了蠻多東西,社會/人情/親情/無良記者…張孝全和許瑋甯的細節(jié)處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瘋子也可圈可點。節(jié)奏有點高開低走,到了第六集勁就不足了。

12分鐘前
  • 利多卡因
  • 力薦

劇情不如《暗黑者》,動機不如《心理罪》,鑒證不如《法醫(yī)秦明》,獵奇不如《十宗罪》。

17分鐘前
  • 大偵探鳳梨
  • 還行

林心如演技很??

19分鐘前
  • ssnyvk點綴
  • 力薦

挺精良的劇集。視聽講究,懸疑和氛圍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許瑋甯和林心如的視角,她們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并且,兩個人是分別從死與生的角度來理解生命的痛苦與意義。表演集體在線,張孝全各種強迫癥式的動作細節(jié)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個自以為善的惡魔形象也不錯。

23分鐘前
  • 居無間
  • 推薦

林心如

27分鐘前
  • 你的
  • 力薦

上一部達到這種水準的華語懸疑推理劇,我已經(jīng)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離奇案件、縝密推理、復雜人物、完整的社會群像鏈,這個類型能給出的基本都給出了。雖然部分情節(jié)點有僵硬處理痕跡,后段遺憾也不少,但放在華語劇的層面來說,的確要用“極度罕見”來形容。最值得表揚的就是這群演員,他們出演的全是極端人設,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還有鄭人碩一人兩角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能夠對角色產(chǎn)生很深的理解和體認,即使部分表演有點“臺式”過火,真摯與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觀大陸的懸疑劇,“過場感”很強,演員很難把他們的真心拿出來給人看到。

30分鐘前
  • 徐若風
  • 推薦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從十多年對妻女不聞不問發(fā)展到憶女成狂的?這個情緒有點不連貫啊

31分鐘前
  • 吃完中飯吃晚飯
  • 推薦

netflix資本的注入,東亞文化產(chǎn)業(yè)必然形成新階段,日韓及臺灣看來復蘇勢必成然

32分鐘前
  • 小毒物
  • 力薦

“我們不要放棄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為止最佳臺劇。網(wǎng)飛出品的幾部華語劇里,罪夢者和這部是最喜歡的兩部,但是也說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歡哪一部的結局。張孝全在兩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許瑋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點喜歡上。林心如表現(xiàn)很驚艷,但是我覺得稍稍有一點過。

37分鐘前
  • 國產(chǎn)無籽紅提
  • 力薦

已經(jīng)是少數(shù)好看的臺劇了 近來網(wǎng)飛的臺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41分鐘前
  • Davina
  • 力薦

這部劇還真的蠻不錯的,特別是林心如讓人眼前一亮。雖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別演出。但是超強素顏出演,還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傷痕等特效妝,是真的很不錯,讓人看了就覺得她是李雅鈞,沒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戲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會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飾演這么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確實表現(xiàn)得很好,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是戲,實力演員??????

44分鐘前
  • KIAWFY
  • 力薦

可以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臺劇,尤其最后兩集非常有感染力,許瑋甯特別好特別好,小女孩有點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線,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過了讓整個故事給人的震撼程度大減分

49分鐘前
  • 阿五
  • 力薦

很好看,喜歡林心如~

54分鐘前
  • 鬼束千尋go
  • 力薦

林心如演技爆發(fā)!劇情很緊湊啊。

56分鐘前
  • 溫柔的瘋狂
  • 力薦

臺劇在復興。。男主不錯,每個角色都豐滿林心如一點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張力??。

60分鐘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推薦

7分,開場很重口,果然網(wǎng)飛尺度可以。懸念也不錯,不過中間往后幾集就有點弱了,大概朝著你能想到的方向推進。張孝全這個角色有點意思。

1小時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還好,口碑吹的來勢洶洶,可過程比較乏味,看似在不斷延伸卻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鑒證科辦案能力一般,全靠現(xiàn)實阻力推進,偏故弄玄虛的刻意偽裝,前幾集還未見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繼續(xù)追下去,不過內(nèi)地以外的大尺度華語犯罪題材,也只能靠港臺來辦了,全部看完了還是臺灣現(xiàn)實呈現(xiàn)和關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氣息,涉及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不新鮮但確實有警醒的意義,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張孝全尬,直接就跳戲了,角色張力吃重,總覺得他們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說好臺詞,有種間離的搞笑感,哈哈哈

1小時前
  • 張詠軒Wayne?
  • 還行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幾個想要抓住的人。每個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議題和社會元素,聯(lián)結在一起還是覺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娛樂性,蘇可蕓比較有趣。許瑋甯和張孝全穩(wěn)定發(fā)揮,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臺詞寫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討論還不夠公允

1小時前
  • SundanceKid??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