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Imagine turtles can fly, it's easy if you try
感覺最近看電影越來越浮躁了。
不知道是不是同類型的電影看太多的緣故,譬如迪士尼動畫、漫威英雄電影和韓國犯罪片,看多了發(fā)現(xiàn)也都大同小異,就連是枝裕和的兩部新片(《真相》、《掮客》)看到中間也沒了興致。
于是乎現(xiàn)在在電腦上看電影,幾乎都窗口最小化,一邊刷著別的網(wǎng)頁,一邊時不時往小窗口瞅個兩眼,簡直違背了欣賞電影的原則。樸贊郁曾經(jīng)對于觀眾在手機上看電影表示震驚和惋惜,殘念自己精心設計的音效在小型設備上消失殆盡。
但今天終于還是遇見了一部打動人心的片子,名字叫《烏龜也會飛》,標簽是戰(zhàn)爭、兒童,評分高達8.9。
我喜歡看戰(zhàn)爭片,喜歡看被顛沛流離的命運撥弄的人性,不管是暗黑還是光輝,因為在最至暗的時刻,它才顯得深刻。但看多了諸如《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芬妮的旅程》這類的片子,發(fā)現(xiàn)套路其實也差不多,無非就是用小孩來煽情,批判戰(zhàn)爭給無辜人民帶來的橫禍。所以這個電影一直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應該是在瀏覽相似戰(zhàn)爭片時隨意標記的,因為是一部伊朗-伊拉克的冷門電影,所以找不到資源。
看標題和封面海報,會覺得是一部溫情爛俗的兒童勵志片,譬如經(jīng)典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平凡如烏龜?shù)男『{借努力和意志最終飛了起來。但看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落后貧窮的小孩誠然是真的,但飛起來只是一個讓人心疼又心碎的愿景罷了,海報上小清新的藍在電影里其實是一片灰。
伊朗和土耳其邊境,戰(zhàn)亂之下民不聊生,那里的孩子靠挖地雷換錢為生。孩子,也是這部電影里的主角,他們或多或少都身患殘疾,象征著這個被外國掠奪殘缺的國度以及從小便缺失的幸福童年,印象中他們在這個片子里很少笑。
會預言的男孩
被炸斷雙臂的男孩只能用嘴繼續(xù)叼起地雷,這一幕真的太過震撼與揪心了。并且他還能看到未來的景象。這種超現(xiàn)實般的設定不禁讓人感嘆戰(zhàn)爭的波詭云譎,無數(shù)難民每天都提心吊膽,擔心第二天隨時將至的士兵與槍炮。
另外,它也讓每次預言到災厄卻無能為力顯得更加殘酷。電影結尾,男孩看到一片湖中游過一只烏龜,不幸的是,它飛不起來,只能在水里掙扎翻滾,緊接著旁邊出現(xiàn)了妹妹和妹妹兒子的尸體。男孩抽泣著趕到湖邊,但為時已晚了,妹妹早已帶著自己的兒子墜湖自殺。
穿紅衣的女孩
封面的女孩就是妹妹,她的眼神和無數(shù)戰(zhàn)爭中的兒童一樣驚恐和呆滯,她老是穿著一件深紅色的衣服,在霧中猶如幽靈。封面上她還背著一個小男孩,看不見臉,直到電影里人們才發(fā)現(xiàn)小男孩其實是個瞎子。妹妹已經(jīng)不止一次自殺了,她還想過要在湖中自焚,當點燃自己的衣服卻轉(zhuǎn)身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時,她還是恍惚罷手了。
電影的另一處情節(jié)也叩問著人們的道德防線,妹妹把盲小孩放在雨中轉(zhuǎn)身擦淚離去了,導致小孩自己走進了地雷區(qū)...小女孩為什么這么早就生育了呢?她為什么要拋棄自己的親生兒子呢?她為什么想不開一定要自殺呢?....小女孩被一群士兵強暴的鏡頭讓答案不言而喻。紅衣小女孩無疑是這個被蹂躪國度的隱喻,而有意思的是哥哥一直不同意拋棄孩子,更像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綁架的他者。
叫"衛(wèi)星"的男孩
這個名叫"衛(wèi)星"的男孩仿佛是電影灰暗調(diào)子里的一抹亮色。他戴眼鏡、會英語,領導其他的孩子拾地雷,給村子裝衛(wèi)星接收電視信號,幫忙翻譯英語給村子里的老人。
他愛上了女孩,跳進湖里給她抓小紅魚,最后卻眼睜睜看著她自己變成了"小紅魚"而無能為力;看到盲小孩困在地雷區(qū)里,他不惜冒險推著自行車去救他,最后卻被地雷炸傷了腿。他以及另外幾個小孩讓人們看到了戰(zhàn)爭中的一點僅存的希望,亦或是在身不由己的戰(zhàn)亂中只能苦中作樂、茍且喘息?
《媽的多重宇宙》讓人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自己會是一個戰(zhàn)地攝影師,勇敢去到戰(zhàn)亂之地,這樣感同身受會更加真實。也希望另一個平行宇宙的烏龜們能無憂無慮地笑著飛翔。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John Lennon 《Imagine》
2 ) 給你新意和思考的伊拉克電影
看樓上有人說是伊朗電影,該片是兩國合作的拍攝吧。我更把它認為是伊拉克電影,因為反映的故事在伊拉克。
Turtles Can Fly,國內(nèi)翻譯的是會飛的海龜,但從英文意思和影片的主題看,或許翻譯為《海龜會飛》更合適。小海龜在影片中是盲童的玩具,飛則是其在水中的狀態(tài)。
故事的背景是伊拉克戰(zhàn)爭前后的鄰近土爾其的庫爾德難民營。主角則是一群孩子,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孤兒。
美軍攻伊前夕。綽號衛(wèi)星的孩子王去給長老安裝天線,好接收美伊戰(zhàn)況。衛(wèi)星是個十三歲小孩,靠一點科技知識,成了戰(zhàn)地孤兒的孩子王。這兒的孩子,另一生計就是去拆地雷賣給販子,販子再賣給聯(lián)合國。會預見未來的斷臂小難民來到村里挑戰(zhàn)衛(wèi)星的地位,衛(wèi)星愛上他妹妹。衛(wèi)星并不知道,這個愁眉不展的女孩背的“弟弟”是被伊拉克士兵強奸后留下的。美國人最終來了,戰(zhàn)爭結束了。這些都在小難民的預見之中,這些消息也讓衛(wèi)星發(fā)布的消息成為權威。有親戚的孩子被海外親人接走了,孤兒們也要進城去找個工作賺錢了。女孩無法忍受帶著“弟弟”奔波,她把“弟弟”捆在石頭上,連同小海龜沉入了水塘,自己則跳崖自殺了。
這是一步獲得了眾多獎項的影片,包括第52屆圣賽巴斯汀影展金貝殼獎、2005柏林影展 特別佳作、和平電影獎等。這獎勵大概和影片的時代背景相關,但影片中的非專業(yè)演員的演技也非常值得肯定:斷腿的小孩、愛哭的小跟班、會幾句英語愛吹牛的“衛(wèi)星”,五一不讓人印象深刻。而瞎眼“弟弟”的笑容或自言自語更是讓人憐愛。
這是一部少見的反映伊拉克庫爾德人生活苦難的影片,和我們的新聞中的報道主流比較,會給你另外一個看待伊拉克、薩達姆的角度。這部伊拉克和伊朗聯(lián)合拍攝的影片是從庫爾德人的角度來看待了這場戰(zhàn)爭,看來“美軍”解放者。他們的角度或許不是戰(zhàn)爭和苦難的全部,也不能全面評價美國人的“自由之戰(zhàn)”。但總給人以新的思維,去看待這場熱鬧的直播戰(zhàn)爭,看待戰(zhàn)爭中的弱勢群體。看這影片需要專心,需要觀眾的思考,不是那種可以三心二意看的美國娛樂片。
少見之伊拉克影片,又是精品之作,不買了收藏,還會做什么呢?
影評轉(zhuǎn)載自我的博客
http://blog.esnai.com/ycy/archive/2005/09/30/40894.aspx 3 ) 《烏龜也會飛》——有些東西我們必須記住
《烏龜也會飛(LES TORTUES VOLENT AUSSI)》,起先看這部片子是因為名字,盡管在看到內(nèi)容一度退卻,不是非常喜歡這種題材的東西,但最后還是看了。不是用感動就能形容的東西吧。喜歡那句話。因為人只剩下夢想可賴以維生。
伊朗的劇情片,又或者說是記錄片吧。很難想象這個國家能拍出這樣的電影來。還是先說下這個故事吧。真不知道該以一種怎樣的心態(tài)來描述這個劇情。孩子與戰(zhàn)爭。
“在伊朗與土耳其交界處,美軍就要來襲,孩子們靠拆地雷賣錢維生。斷臂的哥哥、憂郁的妹妹抱著一個瞎眼小孩無家可歸,而當?shù)睾⒆油跣l(wèi)星愛上妹妹,一心想幫助他們。”這只是關于電影的一點簡單介紹,卻在無形中證實了什么。
想說巴曼.戈巴第是一個天才。一群非職業(yè)演員的孩子,老成卻不失天真,在真實的年代里,表現(xiàn)著最善良的情感。戰(zhàn)火無情,但人本善的天性,是生存的依靠,也是生命的希望。不說這部電影獲得了多少成績,盡管它也的確獲得了為數(shù)可觀的獎項,但它所帶來的震撼卻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真實的了。
在所有角色最讓人吸引目光的是一位15歲名叫衛(wèi)星的小孩索倫,他帶領了一群住在土伊邊境難民營里的孤兒,讓他們從事生死邊緣的拆地雷工作,目的只是喂了填飽肚子。他們把埋在邊界的地雷挖出來賣給城鎮(zhèn)活躍的軍火市場,更丑陋的,衛(wèi)星知道這些人可以賣給聯(lián)合國軍隊,進而從中獲取千倍于他所得到的報酬也無可奈何。衛(wèi)星很期盼美軍的到來,的確他也想著能踏上美國運用它的精力和商業(yè)頭腦帶給他的成就,就在他買了一個大衛(wèi)星碟盤后,部落的長者也尊他為科技代表人,請他也幫他們裝。自然地他也會裝出幾句少的可憐的英文詞句炫耀他在新聞廣播聽到布什宣布攻打的話?!八f要下雨了”衛(wèi)星說著。
如果說衛(wèi)星是個將美國樂觀主義描述為強大不可抵抗的力量,那么剛來到難民營這位和他年齡相仿的漢高夫卻是堅持東方神秘色彩及宿命論的人。他由于拆地雷而失去他的雙手(幸好還有牙齒)。他說他能夠預測未來并且證明他能解救卡車上那些小孩。和他一起旅行來的是那令人無法忘懷美麗的姊姊亞格琳、還有據(jù)稱是他們弟弟剛學會走路但眼盲的小孩里加,他不是在其它年長小孩的背上不然就是用繩子被綁在腳踝上。起初漢高夫像似為了和衛(wèi)星爭奪領導地位還發(fā)生過一場有趣的打架,你可以看到一個沒有手的男孩用它那專業(yè)的頭猛撞攻擊那位過分自信的對手。到后來因為衛(wèi)星愛上了亞格琳,他經(jīng)常用它那臺裝飾美國風的腳踏車帶她到處閑晃并訴說著這個地方的習俗。
漸漸地,我們了解到其實里加是亞格琳所生的,是因為被伊拉克士兵強暴所生的,這種恥辱使得她逐漸地感到絕望,并將小孩或她自己給隔離起來。終于美軍到來了對于有熱情期待的衛(wèi)星及極有洞察力的漢高夫兩人,他們宣布那些從直升機丟下來的傳單,上面寫著”不公平、不幸及苦難將結束,我們將帶走你們的傷痛”,它又是一份美式樂觀自我性格感動人心的展示,但此時此刻的衛(wèi)星已經(jīng)學到戰(zhàn)爭的傷痛并不是美國軍隊所能帶走的。
《烏龜也會飛》是一部從青少年的角度來看的戰(zhàn)爭影片,劇情片,我更喜歡把它說成是一布記錄片,記錄了那段最真實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否真的會在”我們將帶走你們的傷痛“中結束呢。
《烏龜也會飛》,只要是人,都該來上這堂血淚交織的課。
4 ) 飛翔,以輕盈凌空的姿態(tài)沉重墜落
——觀伊朗—伊拉克電影《會飛的海龜》
海龜,笨拙憨厚地在沙灘上緩緩爬行時,有沒有想飛的渴望?
或者,當它們舒展悠由地在水里劃動四足時,是否可以看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飛翔?
《會飛的海龜》,伊朗導演巴曼?戈馬蒂的第三部作品。講述美伊戰(zhàn)爭前幾個星期,伊拉克—土耳其邊境一個叫庫爾德斯坦的地方,一群兩三歲至十多歲不等的孩子的故事。
衛(wèi)星?帕修?沙拉空
三個男孩中我最喜歡的是那個年齡最小的沙拉空。讓人愛憐的白皙的臉,松松垮垮的不太干凈的衣服,說話永遠是興奮地扯著嗓門,哭泣的時候眼淚如泉水般不停涌出。
他是衛(wèi)星忠實的下屬,成天跟在他后面屁顛屁顛地忙碌,當衛(wèi)星給他布置任務,總是深感榮幸地來一句:“樂意效勞!”
為了看完衛(wèi)星心愛的自行車,他被伊斯梅爾(村里的長者)扇了兩個耳光。一天的大雨里,他嚎啕大哭,邊哭邊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為了使敘述更加準確生動,他還學著伊斯梅爾的樣子毫不留情地扇著自己的耳光。
當衛(wèi)星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那個叫里加的小男孩時,沙拉空又一次大哭起來:“你不能去!我昨晚做了一個可怕的夢……讓我換你去吧!你是個好人,我們不能沒有你……”
衛(wèi)星受傷了,美軍進城了,叔叔要帶他離開這里了,他還興沖沖地跑來看望衛(wèi)星,送給他兩樣珍貴的禮物——用地雷從美軍那里換回的薩達姆銅像的一只手臂,“薩達姆的手臂,你看它多美!”令人捧腹。還有聲稱是叔叔從美軍那里買來的幾尾紅魚(似乎是那里的孩子夢寐以求的寶貝,村里曾有三個孩子為到一條河里捉紅魚不幸溺水身亡,衛(wèi)星也曾為了心愛的女孩潛到水中尋找紅魚,卻無功而返)。
沙拉空走了,衛(wèi)星欣喜而好奇地看著裝在塑料袋中的紅魚。為了看得更清楚些,他晃動袋子,水竟慢慢地變紅了——原來這只是沙拉空對朋友的一個善意的謊言!那一刻,衛(wèi)星有些慍怒,我卻深深地感動了。
帕修比沙拉空大幾歲,個兒也高得多,同樣是衛(wèi)星忠心的朋友,得力的助手,唯一與他不同的是,他時刻拄著一根拐棍——在挖地雷的勞動中,他傷了一條腿。
那天,里加夢游,走到伊土邊境的鐵絲網(wǎng)那兒,迷濛的雨霧中,他開始驚恐地大哭。帕修和衛(wèi)星來了,衛(wèi)星抱起小男孩,卻無法止住他的哭泣。帕修便舉起自己那只傷殘的腿,裝作是一挺機關槍,向著不遠處鐵絲網(wǎng)那邊的土耳其哨兵“開火”。里加不哭了,開心地笑了,而帕修這大膽的舉動卻真的引來了對面的幾聲槍響,他們笑著跑開了。
是的,是“跑”,而不是“走”。影片中還有一處鏡頭,拄著拐杖的帕修和雙腿健全的衛(wèi)星一起飛快地奔跑,在連綿起伏的山上歡快地奔跑。我無法忍受那樣一只因為戰(zhàn)爭而傷殘的畸形的腳握在手中當玩具的感受,也無從想象,一個被戰(zhàn)爭傷害了的孩子,如何還能笑得像帕修那樣燦爛,那樣心無芥蒂。也許,這就是生長在那樣一個特殊地帶特殊年代的孩子所特有的生命的強度與韌性——傷痛近在咫尺,我依然能視而不見,歡笑是我與生俱來的權利,任何恐懼都無法將它掠奪!
衛(wèi)星,影片的主人公,十五歲的大男孩,一頭淡黃色的卷發(fā),一張酷似哈利?波特的臉。
他聰明,機靈,能干。他是這一帶所有村子里孩子們的領袖,他成天忙東忙西,一會兒布置孩子們?nèi)ジ鞔逋诘乩?,幫村民安裝電視天線,掙錢養(yǎng)活自己,一會兒帶著村里的長者用收音機換回“衛(wèi)星鍋”,收看國外的新聞節(jié)目;一會兒和軍火販子討價還價,希望孩子們冒著生命危險挖出的地雷可以盡量公平地賣到合理的價格,一會兒帶著手下去集市上租用武器,到山坡上挖戰(zhàn)壕,做工事,準備抵御即將來襲的美國大兵??粗β档纳碛埃也挥筛锌哼@樣的孩子如果有學可上(戰(zhàn)爭前夕,那里就沒水,沒電,沒學上了),如果能接受良好的培養(yǎng)與教育,他的領導才能、經(jīng)濟頭腦可以讓他干出一番多大的事業(yè)!
他也愛面子,有點虛榮心,容易沖動。村里的長者請他翻譯國外的英文新聞,這個成天“Hello”“Come on”“I don’t know”不離口的男孩,其實又會多少英文?只好把有關布什講話的一段新聞譯成“明天要下雨了”。漢高夫(一個有預言能力的男孩,下文會提到)告訴他戰(zhàn)火很快會燃起,他趕緊讓手下四處通知村民和散居在各地的難民,讓大家都到山頂上去??粗赡耆藢ψ约旱脑捬月犛嫃牟簧躞@惶時,他有一絲得意,又擔心預言不會成真,反復地追問漢高夫:“你說的是真的吧?你不會騙我吧?那樣我就太沒面子了?!焙蛙娀鹭溩涌硟r,明明大敗而歸,還是在那幫孩子面前吹噓“一切都搞定了”,并且表示這真是個艱難的談判,太不容易了……
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真誠,純情,一個十五歲少年對愛情懵懂的渴望與追求。
在工作中偶然邂逅逃難過來的少女亞格琳,只是第一眼,他便認真地愛上了她,送給她繩子,慷慨地不肯要錢,并且表示以后她有任何困難他都會愿意幫助。
女孩去很遠的山上提水,他鞍前馬后地幫忙,人家始終是淡淡的,并不想領情,卻不能熄滅他心中熊熊燃燒的愛火。
為了讓女孩高興,他兩次跳進曾溺死過三個孩子的被村里人視為不潔的水中,希望捉到幾條傳說中的紅魚,換取女孩一個驚喜的眼神,一個美麗的微笑。這樣動人的舉動,也只有在這樣動人的年紀,才會有吧?
在集市上租賃武器時,他買回一條用子彈殼做成的項鏈,并由衷地贊嘆,真是“國際頂級”的漂亮。后來在救里加的過程中,項鏈丟失了,后面再也沒有它的下落,而在這個十五歲少年的心中,曾經(jīng)藏有一個關于項鏈的多少美麗的夢呢?
亞格琳?漢高夫?里加
這是三個逃避海珊鎮(zhèn)壓的庫德族難民,三個孤獨的孩子。
里加,兩歲還是三歲?不會更大了,只是一個小得可憐的孩子。他的眼睛有病,常常奇怪地斗起眼球,做出一些莫明其妙的神情。他常常掛在漢高夫的脖子上,或被抱在亞格琳的懷里,他常常睡在兩人的中間,腳上系著一根防止他夢游走失的繩子(衛(wèi)星送的繩子)。到后來他兩次被亞格琳拴在無人的山崖上,河水邊,第一次,他幸運地被村里的孩子們救回了,照舊在夜里睡得不十分安詳,第二次,一塊大石頭被系在他腳上的那根繩子上,石頭滾進河里了,他也隨之沉了下去,一個生命,就此消逝。
漢高夫被村里孩子稱為“斷臂男孩”。這個瘦瘦高高的孩子在一次挖地雷時被炸去了雙臂,只留下兩截很短的殘肢(我真不忍心看到這樣的肢體)。他能用它們夾起幼小的里加,也能用它們擦去悲傷的淚水。
一個博士在四處尋找他,這個具有預言能力的男孩。而事實上,他并不喜歡自己這份與眾不同的能力——兩次預感,帶來兩次巨大的災難,他不要預知這一切,他畏懼這一切。
那天,衛(wèi)星用自行車載著他和里加在山路上行駛,那先知先覺的力量再度降臨——飛機隆隆飛過頭頂,坦克沉重地碾過大地,恍惚間,自己親歷的那場浩劫又將降臨這片土地。他的臉劇烈地抽搐起來,眼中充滿淚水他的心因為恐懼而顫抖——我們只是孩子,我們不懂政治,為什么成年人的罪惡要孩子來承受,為什么我們的童年必得如此悲慘?!
而亞格琳,那個被衛(wèi)星傾心愛慕的女孩啊,熱情單純的衛(wèi)星怎會知道,在她并不夠堅強的心中,承受著多么巨大的傷痛與仇恨!
作為一個難民,她有著緊張、憂郁、充滿防備的眼神,她的那襲深紅色長裙,自始至終就沒有換過,她美麗的亞麻色長發(fā)隨便挽起或任它披下,從來沒有心思梳理,她那張美麗的蒼白的臉,也總帶著驚慌,漠然,或是悲哀,從來沒有綻開過哪怕是一朵微笑。
那個浸滿了鮮血與淚水的深夜怎能記憶,槍炮聲不絕于耳,哭喊聲此起彼伏,熊熊火光映照下,一片廢墟,一片狼籍!弟弟漢高夫倒在一地的血泊中呻吟,身著紅裙的亞格琳被一群伊拉克大兵追趕,可憐的女孩四處奔逃,卻怎能逃過那群禽獸的魔爪,柔弱的身軀慘遭蹂躪,撕心裂肺的哭喊啊,真主,上帝,你可曾聽見?!
后來,就有了那個孩子,那個衛(wèi)星一直以為是她的弟弟的孩子——里加。
所以亞格琳憎惡他,痛恨他,雖然把他撫養(yǎng)到兩三歲,卻沒有一天愿意正視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疼愛他。
所以在被內(nèi)心的苦痛折磨得再也不能忍受后,亞格琳選擇到水中試圖自焚,選擇把他丟棄在無人的山頂,最后,選擇讓石塊帶他沉入水,而后,自己從高高的懸崖上跳入滔滔的江水中。
山風凜冽,吹拂著她曳地的長裙。脫下那雙干凈的,淡藍色的鞋子,她赤足站在山頂,回頭看了看,然后張開雙臂——她選擇了飛翔,直抵深淵的飛翔。從此,再沒有痛苦啃噬她的心,再沒有恐懼在熟睡的夢中侵襲,再不必哀傷,也不必冷漠,但是,也再不能與善良的弟弟相依為命,再不能感受衛(wèi)星充滿愛意的目光的撫摸,從此,無憂亦無喜,從此,一切歸于平靜。
5 ) 伊朗電影是來自天堂的饋贈
我喜歡看伊朗電影。每一部伊朗電影里都有特別美好的人性。節(jié)奏緩慢卻有韻味,情節(jié)簡單而富有詩意。最主要的是,里面的主人公幾乎都很善良。
《烏龜也會飛》里面那群挖地雷的小孩,單純得像是從天堂里下來的天使。當然,大多數(shù)伊朗電影的主人公,尤其是以兒童少年為主角,那里面溫暖樸素的人性,讓人有一種想要救助他們的沖動,但大多數(shù)時候只有無奈和哀嘆。
戰(zhàn)爭給國家?guī)砹松钪氐目嚯y,最艱難的其實是底層的孩子們。他們一出生就被拋在一個困惑無解的成長環(huán)境中。這部電影里的兩個男孩,衛(wèi)星和Hangrv(無臂男孩)有著少年的身軀,卻藏著一顆成年男子的心:有責任感,有擔當,堅強勇敢。無臂男孩的說預言能力有點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成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力量。他的預言帶著變故。
一個簡單的小小故事,拍出如此的震撼,令我們對伊朗這個國家刮目相看。戰(zhàn)爭摧毀了他們的家園,卻奪不走他們的內(nèi)心精神力量,還有文化傳統(tǒng)。大約是得益于伊朗電影嚴格的審查制度,所以出現(xiàn)了這么一群又一群來自天堂的孩子,他們身上全是人性的美好,善良和亮點。好像惡的因子,從來不會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這是伊朗電影的套路,但是又不得不折服于這種陳詞濫調(diào),佩服他們的底蘊和表現(xiàn)力。
我們民族也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可是我們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手法全是高大上的英雄,還有敵我對立,正義和邪惡的正面較量。我們的鏡頭從來沒有對著最普通最樸素的人,戰(zhàn)爭給我們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的紀念和概念。
在《烏龜也會飛》里,戰(zhàn)爭的影響在晦澀地呈現(xiàn)著,民族沖突體現(xiàn)在Agrin和她的瞎眼兒子身上。這些隱痛猶如女孩憂郁的表情,難以言表。而美國和伊朗的戰(zhàn)爭,在挖地雷的那群兒童身上閃現(xiàn),他們殘缺的肢體,只是為了挖出美國地雷去集市上換點錢。
難以總結的伊朗電影。單調(diào)而真實的背景,灰白的畫面,孩子們清澈的眼神,都在默默地言說戰(zhàn)爭的殘酷。
6 ) 人道的關懷
這是我第二套看過的伊朗電影( 除去在伊朗時看到的粗製濫造電影不計)。 上一齣是1997年的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是一好得拍爛手掌的電影。
而今次的"會飛的海龜",由Bahman Ghobadi 執(zhí)導,也是一部由小孩主演的電影。就如電影節(jié)的copywriting所介紹的一樣,全片盡是"原始但殘酷的美"。
雖說是伊朗電影, 但這齣卻是有關庫爾德族人, 電影中的地點相信是土耳其及伊拉克邊境的庫爾德族難民營。以庫爾德族人為題材的電影, 都有種沉重淒良的色彩, 好像注定整個民族都有悲劇命運。
庫爾德族人是現(xiàn)今世界上人口最多而沒有自己國土的少數(shù)民族, 他們散居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亞美尼亞和敘利亞。
也許神總喜歡將極端的東西放在一起。他們的命運好像很悲慘, 但我在土耳其東部曾接觸過當?shù)氐膸鞝柕伦迦?。感覺他們善良,熱情, 好客, 而且樂天安命。不自大, 不浮跨。但過份受壓, 最終就是物極必反, 獨立分裂, 每城風雨。
電影中的小孩, 還不知什麼是命運, 就已嘗試去反抗注定的悲劇, 爭扎求存。
我們, 生於和平區(qū), 有時真不禁要問, 世界為何如此不公平?
一邊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邊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戰(zhàn)爭所賜
戰(zhàn)爭中的孩子,過于殘酷的童年。他們不得不過早的成熟起來,去適應那些并不應該由他們扮演的角色,承擔并不應該在這個年齡承受的痛苦。無需編造太多的故事,只要看看他們扭曲到自己都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生活,外人都會為之心痛。電影絲毫不給人以希望,那種陰沉的格調(diào)也許才是它最大的魅力。
欲哭無淚。欲言又止,這樣的電影,讓我沒辦法跳出來對所謂的導演手法說三道四……
哪怕是烏龜也渴望展翅高飛,像鏡頭中的衛(wèi)星和一群靠著挖地雷維生的孩子們一樣都渴望自由,可戰(zhàn)爭從來沒有勝利者,他們只是幸存者,掙扎著卻無法逃出水面。紅衣女孩讓我看到了一個孩子靈魂的寂滅,像那紅魚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紅裙變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憐的大眼睛孩子都沒能拯救她,殘酷沉重。
孩子們的表演很出色,踩地雷那一段看得實在太揪心了,這種童年生活每天都是夢魘。
殘疾,預言,電視,武器,戰(zhàn)爭,帳篷,掛滿雜物的破舊自行車,缺席的長輩,薩達姆的手臂,飛機灑下傳單,浪花沖打海礁,霧中風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畫面美得就像攝影作品一樣。明天一切就會結束。水中只有金魚,沒有孩子,沒有孩子。
這于我,比起那些裝神弄鬼的恐怖片,更像是恐怖片。它的恐怖,不在于嚇人,而是透過樸實的影像,將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生活中的殘酷與不堪真實地展示給觀眾??粗⒆觽冊趹?zhàn)爭的摧殘下茍且偷生的過活,于心不忍又愛莫能助?!?觀影過程中不時聯(lián)想起《上帝之城》里在巴西貧民窟里過著燒殺掠奪生活的孩子們。
撇開誰是誰的救世主這些政治是非,這些孩子太讓人心碎了,斷臂男孩、盲人小孩、衛(wèi)星……真的太心碎了。
大概是講述戰(zhàn)爭與兒童最殘酷的電影,最棒的一點在于導演的鏡頭沒有任何指向性;令人心碎的大概是演員們的本色表演,因為這就是他們不可逃避的童年,與我們的日常有著天壤之別。
貧瘠之苦,戰(zhàn)爭之殤,堅強的孩子,請不要悲傷。
伊朗/童年/戰(zhàn)爭/巴赫曼·戈巴迪///當孩子們不得不撿地雷...拿起沖鋒槍..
有兩次從座位上震驚的跳了起來。
如果說我們生活中的不如意讓我們覺得悲慘~那么~與之相比能這樣悲催也算是一種幸福了。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或許永遠都不會真實的理解。但是仍可以從畫面中看到戰(zhàn)爭中的一切~這是個灰色的電影?。。?!
戰(zhàn)區(qū)男孩衛(wèi)星憑有限知識率殘疾兒挖地雷維生。結識能預言的無臂少年與少女亞格琳。衛(wèi)星愛上亞格琳,亞格琳卻深陷被伊士兵輪暴并生下畸形兒的陰影……本片獲獎無數(shù),描述殘酷環(huán)境下不滅與泯然的兒童天性,主題深刻細節(jié)動人。片名寓意低到塵埃的生命也有夢想。
揪心,太揪心了??粗蝗汉⒆訏熘粡埍瘸扇诉€苦難的臉,在戰(zhàn)火紛飛里求生存,揪心。
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伊朗影片,雖然略顯粗糙,但對戰(zhàn)爭帶來的傷害的描述卻非常深刻,特別是以孩子為切入點,對比強烈,感受也更深些。
詩意而富有節(jié)奏的寫實主義。導演盡量只將孩子放在鏡頭中,多樸實的鏡頭,也不乏從衛(wèi)星角度俯拍的全景這樣皆具塑造和敘事性以及回憶女孩被凌辱的抒情性鏡頭。地雷爆炸一場無疑是將希區(qū)柯克的懸疑理論運用得很完善的體現(xiàn)。除此外,“戰(zhàn)爭與孩子”,像此像伊萬的童年才是應有的態(tài)度,而非小兵張嘎之類。
無臂男孩可以預言,但他還是無所改編一切,現(xiàn)實該來的苦難依舊會來,預知也只是平添一份痛苦。每次看到男孩用嘴含起東西,都會觸碰到內(nèi)心的某些的東西,眼前的已經(jīng)夠讓人震驚了,而女孩背后隱藏的過往更觸目驚心,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段苦難史?!铩铩铩铩?/p>
故事出人意料。主線非常簡單,個體的悲劇映射了戰(zhàn)爭下的滿目瘡痍。在左右開弓的敘事下隔山打牛,耳光很給力,而且完全是內(nèi)傷。畫面布滿樂灰塵泥濘,卻包含水分,透析度極高。
2004年上映,那么影片中的孩子們真的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靜悄悄的震撼,與無人知曉一樣。想說孩子們演得太好,但查后更傾向于他們表達的是真實經(jīng)歷過的悲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