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穆赫蘭道發(fā)生一樁車禍,女子麗塔(勞拉·赫利 Laura Harring 飾)在車禍中失了憶。她跌跌撞撞來到一個公寓里藏身。 一名男子說他常常夢見一個叫云奇的地方,那里有個惡魔盯著他。于是就來到云奇,果真見到墻后有怪物出現(xiàn),男子當場暈死。 另有一名殺手殺死了他面前 的男人,然而蹩腳的他卻惹來了不少一連串的麻煩。 故事回到一個剛到好萊塢“尋夢”的女子貝蒂(娜奧米·沃茨 Naomi Watts 飾),她的姨父姨母在電影圈有廣泛人緣,讓貝蒂的發(fā)展如虎添翼,試鏡大受好評。同時,她所住的公寓,正好是麗塔藏身之地。貝蒂收留了麗塔,二人感情融洽。面對記不起自己是誰的麗塔,貝蒂決定幫助她尋找回自己的記憶。 一名導演想自己決定新戲的女主角,卻被他人強行安排人選。工作不順意的他還發(fā)現(xiàn)妻子和清潔工睡在一起。 這些看似松散的事件,就像一個迷宮,引向一個讓人猜不透的世界…...
年長幾歲,會有不同的想法。
本文不刪,恰好可以記錄自己的淺薄與武斷。
有時候說些話,痛快是痛快了,其實更多的只是不負責任嘩眾取寵的妄語。
2017-3-27
剛看完的時候,我羞于說《穆赫蘭道》這部電影我看不懂,因為他的評分很高(IMDB:8.0,豆瓣:8.7)。說看不懂會讓我都懷疑自己的智商。再仔細想想,我堅定地看在電影在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意不錯的份上給它打了4分。我覺得,主要不在于我看不懂,而在于它講不明白。 電影主要是在表現(xiàn)一個夢境,我覺得它要傳達一種恐懼感,關于現(xiàn)實和噩夢,很可能是在說現(xiàn)實和噩夢并沒有啥區(qū)別或者不是這樣??傊?,我到現(xiàn)在都分不清楚哪些橋段是現(xiàn)實哪些是夢境。雖然感覺整片挺懸疑的,但結尾并沒有給我驚喜,更多的是在疑惑中尋找他人的答案,并在尋找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的弗洛伊德。 我覺得那些能把這部電影分析得頭頭是道的人,一定能把一坨屎解釋成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別誤會,如果你是那能夠無師自通解釋成功的人,你可以把這看成是一種褒獎。但對于那坨屎來說,我覺得本質(zhì)沒啥變化。即使他的形狀比較有創(chuàng)意。 如果說它主要意圖在于真實地再現(xiàn)一個夢,那無疑是成功的。真是值得慶祝,因為導演不僅達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正常的對夢的描述水平,最重要的是他通過電影把它表現(xiàn)了出來——散亂的、詭異的、缺乏邏輯的。那么,電影要算是佳作的話,大部分正常人都可以當一流的劇作家。 我覺得作為一部劇情片(懸疑片恐怖片),而不是夢境的紀錄片,最基本的還是要把故事講清楚,如果能夠給人啟迪,讓人受益那就更好了。導演要做的是如何努力地把白米做成香噴噴的白米飯,而不是屙一坨奇形怪狀的屎讓別人去解釋——沒公德心吶簡直。 總之,講不明白的電影都是壞電影,拍這種電影的導演都是混蛋。
本篇影評摘自豆瓣時間《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口述稿, “我”即戴錦華老師。
豆瓣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好萊塢的鬼才大衛(wèi)·林奇的《穆赫蘭道》。
這部拍攝在新世紀伊始,2001年的電影是大衛(wèi)·林奇影片序列當中的一部代表作。大衛(wèi)·林奇也被視為一個體制內(nèi)的天才,也就是好萊塢電影體制之內(nèi)的另類分子。那么也有人認為,在世紀之交,他是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人一起繼續(xù)延續(xù)著電影作者的傳統(tǒng)和風格的一個重要的導演。
而看過他其他的電影比如說他的成名作《橡皮頭》,比如說他的《藍絲絨》和他此后的一系列影片,大家會體認到這個鬼才的特征。到今天為止,他仍然是一個世界影壇上的傳奇性的角色,因為我們大家可能會還記得,特呂弗在倡導電影作者論的時候,他認為一個電影作者最好是編導制合一的這樣的一個全面的角色。當然同時他還必須壓制住演員這個噪音,以便使他自己的個性聲音貫穿全部。
但是,大衛(wèi)·林奇的傳奇之處是在于他不僅僅是編導制合一的,他可以是他影片的攝影,他是自己影片的剪輯師,自己影片的特效的設計者。同時他是音響設計者,他同時還是他影片的歌詞作者,他還是畫家,他還是演奏者。這樣的全才是構成了這個鬼才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同時如果大家看過大衛(wèi)·林奇的工作照或者說他的各種各樣的宣傳照的話,你們會發(fā)現(xiàn),他甚至長得就像一個鬼才,是一個非常有個性,非常有特點,而且?guī)б稽c怪誕的,這樣的一個重要的電影人物和角色。也可以說,他是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之交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非常奇特的導演,就是導演本人已經(jīng)是一個明星,甚至是一個超級明星。
那我們就回到這個《穆赫蘭道》。我看豆瓣的朋友們寫了很多評論,也做了很多的討論。大家已經(jīng)把他的影片稱之為所謂“燒腦”的影片,就是因為他的影片不是那么容易懂。實際上《穆赫蘭道》上映之后,無數(shù)的記者追問大衛(wèi)·林奇說:你到底在想什么?你這故事是不是是這樣的,或者是不是是那樣的。而大衛(wèi)·林奇一律拒絕回答,他的答復是非常的有大衛(wèi)·林奇特色的,他說:“你們都被好萊塢慣壞了,所以動點腦子去看電影吧?!?/p>
但是作為一部所謂燒腦的電影,或者作為一個導演,傲慢地宣稱說動點腦子去看電影的影片,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其實相當單純,這部電影本身并沒有那么復雜。如果你不被它嚇倒的話,如果你熟悉大衛(wèi)·林奇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甚至在大衛(wèi)·林奇的序列當中,《穆赫蘭道》也不算是一個特別繁復的電影。
這部電影其實無外乎是一個關于夢的電影,一個在最淺表的層面上使用弗洛伊德的夢的理論的這樣的電影。因為,夢是什么?在弗洛伊德看來夢是愿望的達成。換句話說,在夢中我們才能夢想事成,而在現(xiàn)實當中,我們卻遭到永遠的、不斷的挫敗。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關于夢的電影,而同時這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夢,是一個關于好萊塢的夢,或者好萊塢所生產(chǎn)的夢的正反面的故事。
在影片當中,我們進入到一個故事情景當中,我們目擊了一個好萊塢的新的成員,一個剛剛加盟好萊塢的姑娘的故事。這個姑娘來自于加拿大,來自于多倫多。在美國人的感知當中,加拿大多倫多就是遙遠的邊陲的邊陲,簡直是世界之外的一個伊甸園之地或者是荒蕪之地。
這樣的一個姑娘,金發(fā),笑容燦爛,充滿夢想進入到好萊塢的世界當中。然后她遇到了一系列的奇遇,然后她嘗試去處理這個奇遇。那么在奇遇當中有著一個相當弗洛伊德似的核心道具就是一把寶藍色的鑰匙,以及最后發(fā)現(xiàn)的一個和寶藍色的鑰匙同色的寶藍色的盒子。那么鑰匙準確地插入了盒子的鑰匙孔扭開它,一個非常具有弗洛伊德意義的,一個非常具有性意味的這樣一個表述。但是盒子打開以后它卻是一個黑洞,是一個深淵。主人公似乎跌落到這個盒子里面,于是故事突然轉變了情景。
同樣的演員,同樣的形象,但是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情景。那么你可以去開始你的解讀了,把第一個故事當作夢,或者把第一個故事當作現(xiàn)實。如果第一個故事是夢想的話,那么第二個故事就是現(xiàn)實。而在第二個故事的現(xiàn)實參照之下,第一個故事是真正的美夢,也就是所謂的dream。如果我們把第一個故事當作現(xiàn)實,而第二個故事(是)掉進盒子里的夢的話,那么就是十足的夢魘,也就是nightmare。這正是夢的兩種基本的形式,如何去讀它,取決于你如何地去理解現(xiàn)實與夢想,如何地去理解好萊塢的世界。
而大衛(wèi)·林奇作為一個后現(xiàn)代主義的鬼才,后現(xiàn)代主義時代的“大師”,我們要畫引號,因為據(jù)說后現(xiàn)代主義時代不產(chǎn)生大師了,可是后現(xiàn)代主義時代又不斷在命名大師。所以自于這樣一個諷刺性的事實,你可以去把大衛(wèi)·林奇當作一個大師,或者當作一個反大師。你也就可以把這個故事當作一個典型的好萊塢故事,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典型的反思好萊塢的故事。所以這部電影是一部電影,也可以是一部元電影,也就是關于電影的電影。
因為非常清晰的是,在這部電影當中,大衛(wèi)·林奇并不是在一般意義上去建構夢和現(xiàn)實,并不是在一般意義上去處理美夢和夢魘。他實際上非常具體地使他的夢想指向好萊塢,指向好萊塢作為夢工廠,和生產(chǎn)夢工廠的好萊塢社群、好萊塢體制、好萊塢機構本身作為現(xiàn)實,這才是他更關注的或者更在意的去處理的一個對象物。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電影當中,無所不在的是大衛(wèi)·林奇信手拈來,舉重若輕的,對于好萊塢電影史上一個最重要和基本的類型的戲仿、反諷和挪用。在這部電影當中,他直接戲仿、挪用和反諷的好萊塢類型就是著名的黑色電影,也就是在50年代曾經(jīng)達到過一個輝煌的極致的這樣的影片。而黑色電影作為一個類型,它事實上又經(jīng)常地與警匪片這樣的一個類型相互重疊,相互雜交,相互嫁接。而在50年代的黑色電影或者50年代的警匪片當中,除了硬漢偵探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極端重要的類型化的形象,那么就是蛇蝎美女。
所以在這部電影當中,他直接地運用了黑色電影當中的這樣的一種造型風格,定型化想象,類型化角色。而同時他利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一種偽人種學,也就是金發(fā)美女對黑發(fā)美女。金發(fā)美女作為一種善良的,宜家宜室的,充滿女性氣質(zhì)的正面角色,和黑發(fā)美女作為神秘的,不知何處而來的,攜帶著威脅力和閹割力的這樣的角色,這樣的一組女性人物,經(jīng)常是在5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當中相互參照,相互對應,相互作用,同時構成所謂不同的女性類型。準確地說,是男性欲望的兩種不同的類型對象。
他大量地借助這樣的定型化的角色和這樣的定型化的場景及其定型化的想象來形成對于黑色電影這樣一個好萊塢類型的自指、反諷和戲仿。而同時這個時期的黑色電影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情景就是失憶,失憶的美女以及因為失憶而形成的記憶空洞,因此也是懸念,因此也是威脅,因此也是誘惑。
所以我說在這個影片當中,他的對夢的處理同時是對好萊塢的處理,同時是對好萊塢一個特定類型的處理。所以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幾乎是一個黑色電影的戲仿版,或者說黑色電影的漫畫像。我們看到了善良的金發(fā)美女,我們看到失憶的,神秘的,不知從何而來的,不知遭遇到什么事情的這樣一個黑發(fā)美女。電影當中兩次出現(xiàn)那個在大衛(wèi)·林奇似的光效之下的路牌“穆赫蘭道”,當然大家可能已經(jīng)知道穆赫蘭道就是洛杉磯好萊塢的這個中心區(qū)的一條真實的街道。
影片的第一個場景當中我們就先看到瑞塔或者在后半部分叫卡米拉的黑發(fā)的女演員,坐在汽車的后座上。然后非常典型的黑色電影似的場景,汽車突然停下。當卡米拉詢問的時候,前座上伸過來一支手槍,告訴她下車。而繼而是大衛(wèi)·林奇似的設置,一群狂歡的年輕人所乘坐的汽車,在前燈大亮的時候沖來,于是一場無理據(jù)的車禍發(fā)生了。那么前面那個黑色電影似的陰謀被粉碎或者被挫敗,當車禍現(xiàn)場一片靜寂的時候,車門打開,反而是黑發(fā)的女演員也就是似乎陰謀的犧牲品安然無恙地走下了汽車,而且似乎她是這場車禍唯一的幸存者。然后她仍然是如此的妝容完美,似乎完全沒有受到車禍影響地爬出了汽車,然后走過了公路,很快地出現(xiàn)在那個幾乎象征著好萊塢的洛杉磯的著名街道Sunset Blvd日落大道上面。
我們以為什么都沒有發(fā)生,要很久以后我們才注意到她的前額淌下鮮血,我們才知道她頭部受傷,成為了(她)失憶的客觀依據(jù)。故事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以這樣的方式,其實相當無厘頭地把黑發(fā)美女和金發(fā)美女引到一起,然后展開了一個經(jīng)典好萊塢似的故事。直到號稱瑞塔的卡米拉墜入到藍匣子當中,故事才進入到另一個層次。
所以人們按照對于大衛(wèi)·林奇的理解習慣于把前半段故事理解為夢,美夢dream,把后半部分理解為現(xiàn)實。而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我們說的瑞塔或者卡米拉,而是金發(fā)美女貝蒂,也就是后半部故事當中的黛安娜。
我一直會強調(diào)說:大家一定不要以為片頭字幕不過是片頭字幕,片頭字幕的襯底通常是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片頭字幕的襯底通常已經(jīng)開始講述故事,它甚至是整個故事的真正的索引。所以在這部電影當中我們看到,片頭字幕是一個摳像的舞蹈場景。而這個舞蹈場景可謂群魔亂舞,但是它最后終止在我們看過電影才能辨認出來的貝蒂或者黛安娜的笑臉之上。然后她憧憬地望向前方,望向上方——字幕結束,電影開始。
前面我們講到了說它的作為對好萊塢的自反,或者說它作為一個元電影,與黑色電影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我們討論了夢與夢魘,在前半部分當中我們的主人公叫貝蒂,她是一個剛剛到來的金發(fā)美女,她受到所有人的寵愛。她勇敢地、仗義地保護了失憶的神秘女人瑞塔。
而后半部分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同一個金發(fā)的女主人公叫黛安娜,她確實有著一個非常要好的女友黑發(fā)美女卡米拉。而和第一個故事完全不同的是黛安娜在第二個故事的空間當中,她是一個相當失意的好萊塢醒來者,她在一系列的競爭當中落敗,而真正的勝出者是卡米拉。和第一個故事一樣她們確實是一對同性戀人,但是在第二個故事當中,卡米拉顯然和導演之間已經(jīng)情深意長。而這還不夠,在第一個故事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典型的黑色電影似的故事,就是導演受到黑社會的脅迫而被迫接受了一個叫卡米拉的女演員。而在第一個故事當中,這個卡米拉是一個金發(fā)的女人。而導演被迫接受金發(fā)女人的場景同時是導演與貝蒂——金發(fā)美女一見鐘情的這樣的一個場景。它用最經(jīng)典的,大衛(wèi)·林奇通常不使用的,好萊塢電影的對切鏡頭來表現(xiàn)兩個人之間那種深情的對視。它在導演的近景鏡頭當中切為一個短的推鏡頭,推成貝蒂的大特寫來表現(xiàn)導演無法移開自己目光的那個情不自禁的凝視。
而在第二個故事當中,在第一個故事當中的卡米拉和第二個故事當中的卡米拉之間似乎也存在著另一種曖昧。所以在第二個故事當中,黛安娜甚至不再是卡米拉生命當中的一個備胎,她甚至連這樣的一個作為備胎似的同性戀人的位置也完全喪失。
所以,按照對于弗洛伊德理論的理解,我們通常會把第一個故事讀作夢,而第二個故事讀作現(xiàn)實。因為在第一個故事當中,黛安娜或者貝蒂都處在更優(yōu)勢的,更美滿的狀態(tài)當中。在第二個故事當中,她的那個曾經(jīng)在好萊塢立身的姨父姨母早已經(jīng)不在世。而在第一個故事當中,他們還健在,慷慨地出借她好萊塢的豪宅給她心愛的這個侄女。她遠遠地一直在矚目著她保護著她,同時她給她提供了多少的便利。而在第二個故事當中,這個姨父姨母,這個在第一個故事當中以那么慈愛的老人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形象,成為了一種夢中的幽靈和鬼魂。我們看到大衛(wèi)·林奇似的調(diào)侃和玩笑,他們甚至在裝了藍色小盒子的垃圾袋當中幽靈一般地跑出,而且幽靈一般地從門縫當中進入然后邪惡地撲向黛安娜并且威脅她。
非常大衛(wèi)·林奇式的,在第一個故事當中,那個黛安娜是出現(xiàn)了的。她出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是作為一個腐爛在自己床上的尸體,而在第二個故事當中,黛安娜的死亡是現(xiàn)實故事的結局。她最終在恐懼,在絕望,在孤獨,在被拋棄,在失敗當中吞槍自盡。
當然,我說觀眾仍然有權力去把兩個故事當中的任何一個讀作夢或者現(xiàn)實,因為這取決于你對好萊塢和你對現(xiàn)實生活的希望、夢想和理解。但是無論是哪一個故事,影片都在嘗試告訴我們說:在銀幕的,完滿的,大團圓結局的,社會問題能夠得到想象性解決的這樣的一個世界之外,現(xiàn)實都是極端嚴酷的。
當然如果我們把第一個故事讀作夢,把第二個故事讀作現(xiàn)實的話,那我覺得最有趣的一個場景是第一幕當中的那個殺手的喜劇。對吧?我們看到那個殺手無理據(jù)地出現(xiàn)在一個男人房間當中,然后他確實就像好萊塢的殺手一樣干脆利落地干掉了對方,然后擦掉自己的指紋,把槍放到死者的手中。但是這一切被一連串的喜劇所破壞,就比如說壯碩的胖女人鄰居闖入,然后他怎樣地與之搏斗。而后清潔工進入,當他必須擊斃清潔工的時候,吸塵器開始變成了噪音,然后他必須讓吸塵器停止下來,由此引發(fā)了警報。他是一個笨殺手的故事,一個充分喜劇似的故事,但是如果我們對照著第二幕,第二個故事,那么其中的夢的意味和其中殘忍的意味卻相當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因為在第二個故事當中,黛安娜買兇殺害卡米拉,殺害她的同性戀人,殺害她的好友,也是殺害她的競爭者以及映襯出她失敗的成功者。
正因為她自己做出了這樣的暴行,所以在她的夢中才有殺手如此的不成功,殺手幾乎把自己陷入到了一個極端尷尬的喜劇似的窘境當中的這樣的一種對照。我們不一一地去參照所謂夢與現(xiàn)實及其做夢者的心理補償或者愿望達成的這樣的含義。喜歡的朋友可以自己在影片的觀看和影片的細讀當中去尋找它所有的對應和它所有的錯位以及這之間的心理依據(jù)。
作為大衛(wèi)·林奇的一個高度風格化的特征,大衛(wèi)·林奇式的電影語言就是他非常擅長破壞好萊塢的原語法來使用特寫鏡頭,及其特寫鏡頭當中的無理據(jù)組接以形成一種怪誕和夢魘感。比如說大家注意到在片頭段落之后,我們開始進入到所謂故事情景。很快我們就進入到了一個室內(nèi)的場景當中,我們會看到似乎是一個巡視的、追問的目光所拍攝的這個凌亂不堪的室內(nèi)空間,然后攝影機鏡頭很快地拍到了床上。然后攝影機短時間地搖移,然后我們看到亂作一團的被子,然后攝影機向著被子推進去。
其實在這個時刻,也許我們可以理解大衛(wèi)·林奇告訴我們說:有人在沉睡中,有人在做夢,我們進入她的夢中。這是大衛(wèi)·林奇在特寫鏡頭的“濫用”哈,畫引號。特寫鏡頭“濫用”之外的另外一個特點——他經(jīng)常使用不可能的,無理據(jù)的推鏡頭。比如說在這個時刻攝影機推向被子,似乎推進了被子當中。比如說在《藍絲絨》當中他使用那個著名的攝影機沿著耳朵推進去,于是我們似乎在進行一個科幻似的耳道的旅行。
或者在這部電影當中更著名的是那個小盒子,對吧?打開的藍盒子里面的一個推向黑洞的推鏡頭的場景。那么同時它也是大衛(wèi)·林奇式的一種表達,就是進入不可能的內(nèi)部,進入身體的內(nèi)部,進入靈魂的內(nèi)部,進入生命的內(nèi)部去窺視其中的秘密。但是經(jīng)常,大衛(wèi)·林奇的秘密是荒誕,是殘忍。
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上我們可以說,這部電影作為一個非常典型的大衛(wèi)·林奇式的作品它構成的是一個夢的漩渦。不知道大家在觀影的時候是什么體會,我每一次看大衛(wèi)·林奇的時候總會感到一種帶有顫栗感的誘惑。就是他使你顫栗,他使你恐懼,他使你迷惑但是又使你不能自已。好像一個強大的漩渦一般的吸力把你吸進去,而把你吸進去的力量將你帶入到所謂夢魘的世界。而經(jīng)常一個夢魘通往的是另一個夢魘,或者一個夢魘通往的是另外一個夢幻或者夢想。好像我們始終被吸引著,被攜帶著,試圖尋找到一個走出夢魘去觸碰真實的時刻,好像永遠有一個不遠處有一扇門在那里等著我們,一旦打開它,可能我們就看到光明,可能我們就說:“啊,我醒來了!”
但是夢似乎是沒有盡頭的,也是那個現(xiàn)實的殘忍似乎是沒有盡頭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大衛(wèi)·林奇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充裕的、黑色幽默感的魔術師,他一直向我們承諾著一個關于噩夢醒來是早晨的這樣的一種期待,但是卻讓我們不斷地在夢中翻滾,受到了夢魘當中的不斷發(fā)生的,無理據(jù)的,跳躍的這種事件的吸引、驚嚇、震動,同時又讓我們不能自已地去追蹤著它,跟隨著它,而那樣的一個推開大門,迎接黎明的時刻卻是被承諾而永遠不到來的。
在電影當中,尤其是第一個段落當中的那個似乎全無理據(jù)的狀態(tài)。我們看到兩個男人在一個相當洛杉磯式的早餐店當中對話,關于他的噩夢,關于怪影,關于在餐廳當中出沒的怪影,而后這個怪影真的出現(xiàn)了。而更有趣的是這個怪影也出現(xiàn)在第二個故事,也就是所謂現(xiàn)實的故事當中,作為一個乞丐,作為一個無家可歸者,一個拾荒者,正是他把藍色的小盒子提供給黛安娜。
當然也正是在這兒,大家可能會去追問說在第一個故事的結束的時刻為什么貝蒂消失了?或者是黛安娜消失了,只剩下了卡米拉。那么我想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闡釋,因為在第一個故事當中我們會看到做夢者黛安娜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分身兩處。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夢中我們并不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是置身多處的主體,我們是觀看者,我們是被觀看者,我們是行動者,我們也是行動的對象。而在第一個故事當中,黛安娜化身為善良的、成功的、美麗的、迷人的、仗義的貝蒂。同時她也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投射到那個失意的、弱小的、需要被保護并且得到了保護的瑞塔身上。所以最后跌落到了那個黑洞當中的是瑞塔,也是貝蒂,也是黛安娜。
好那么到這兒的時候我們會說,在這個故事當中大概最具有夢魘感的,也是最為成功的一個場景是那個西班牙的靜默劇院,或者叫寂靜劇場。它是由瑞塔的夢中之夢開始,在夢中之夢當中,瑞塔開始發(fā)出囈語,那個囈語是西班牙語的“靜默”、“沉默”或者“寂靜”。
那么這樣的夢中之夢把她們引向了那個劇場,那個劇場當中的每一個元素具有更為清晰的、外在的、可指認的夢魘性。比如說那個迷人的歌唱演員,當她已經(jīng)摔倒在舞臺上似乎已經(jīng)停止了呼吸之后,她的迷人的歌聲依然在繼續(xù)。同時大家注意到不斷地閃現(xiàn)出一個仰拍鏡頭當中的包廂上的神秘的藍發(fā)人。同樣的場景將在第二個故事的結尾出現(xiàn),而且這一次,他面對著我們,他面對著攝影機,再一次地,用西班牙語說出“靜默”這個字。那么正是這樣的一個貫穿在兩個故事空間,或者夢與現(xiàn)實,或者夢與夢魘之間的這個角色用噩夢感貫穿了故事的兩個層面,同時他把噩夢感穿透了銀幕,留在了我們觀影結束的時刻。所以甚至在最后我們也無法從大衛(wèi)·林奇式的夢魘中醒來,因為在大衛(wèi)·林奇看起來,好萊塢最荒誕的地方是讓我們?nèi)雺?,讓我們沉迷于夢中,而這個永不醒來的噩夢正是對夢的提示,同時是一個醒來的提示。
謝謝大家。
本篇影評摘自豆瓣時間《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更多精彩解讀,請戳//douc.cc/2ByaT5
鑒于林奇真的是一個固執(zhí)不討好的神人,我自作主張地出一份力吧。致后來者:1.別說自己智商不夠,看不懂確實是因為電影故弄玄虛。2.所以,看看解析吧,既然看不懂不丟人,那看看自詡看懂的人怎么說也無妨。3.寧可慚愧地后知后覺,也千萬不要因為被玩弄就上火而忽視它的牛逼?!?1.9.27 北影節(jié)資料館大銀幕重溫。
以歌劇午夜場分界,之前五分之四的部分皆為夢境,一場因現(xiàn)實中強烈負罪感而自造的補償性幻象。此幻象中,事業(yè)失敗/情人變心的黛安給自己極致形象美化,模式部分照搬好萊塢類型套式:她叫貝蒂,姨媽大明星,聰明活潑,具表演天賦、樂于助人勇于冒險,失憶美女卡米拉心存感激投懷送抱;同時,奪情最恨男導遭盡羞辱,妻子外遇奸夫痛扁卡遭注銷,更因神秘牛仔威脅被迫選角不喜女星,卻對貝蒂美貌才華另眼相看(片場回眸)……所有夢境“參演”,主要來自穆赫蘭道那次聚會上互動或目睹過的真實人物,主配親疏視個人喜惡而定,比方導演母親比較和藹,就變身親近房東;殺手冷酷高效,最想疏遠的負罪同黨,就讓暗殺過程愚蠢狼狽……林奇之所以不給夢/現(xiàn)作區(qū)注,除了那并非其美學偏好,更在于如觀眾因迷惑而反復重看,可強化其潛意識之中對于夢碎主題的認同感。
寂靜夜總會之歌好動人,因為從始至終都是你在歌唱給自己聽。所以歌者死去,歌聲卻依然繼續(xù)。你所聽見的一切都是事先錄好的,你所看見的一切都是幻覺。
你說感到萬分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在每一個夢醒時分。
請第一遍就看得懂的人站出來
一遍看懂,其實diane一醒來我看到她的床和毯子的顏色就知道之前的是夢了,因為太片斷化,失序,而且所有人都行為刻板古怪,不會是真的。后半段有因有果才是現(xiàn)實。很悲傷的一個故事。一首llorando唱的人冷汗都出來了。
你要不想太后怕,就別總是回想其中的情節(jié)
不喜歡哲學的別看
最爛的神作,最神的爛片。
A+. 目前看過對夢的敘事化最成功的案例。不像《盜夢空間》拘泥于結構作繭自縛,也不像《紅辣椒》汪洋恣肆卻難以收攏,而是在嚴密對位中保持不可預知的不穩(wěn)定性,從而達成一種“自洽的瘋狂”。林奇鬼魅的視點游走時刻誘發(fā)觀感的顫栗,但真正讓人細思恐極的破壞性,是在解夢的同時瓦解了整臺“造夢機器”:夢被組裝的機制與電影被拍攝和觀看的過程并無區(qū)別,而本片最虛無而吊詭的邏輯正在于,它一面展示了電影擁有還原夢境體驗的神奇力量,一面揭露了它在本質(zhì)上的虛假:所有力量的來源,都基于我們心甘情愿地接受并維持我們欲見的幻象。//巴黎午夜場二刷。比起第一次被mind fuck的震撼,這次卻是被掏空的悲傷:我們都在徒勞地逃避。她活在電影中的夢里,我活在電影造的夢里。僅此而已。2022.1.9 Filmothèque
【165】太玄乎,一個人夜里看,有點兒承受不來。百合福利真是不錯,只是黑毛兒的胸實在太假了。最讓我難過的是,即使是在夢里黑毛也沒有開口說愛她。
我相信林奇絕不是在故弄玄虛或者故作高深,他應該是個真正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有人說電影就是在造夢,那么林奇的夢最離奇。
邏輯特別清楚的人能拍出來讓人捋不清邏輯的電影而且不解釋
看影評前覺得自己傻逼,看影評后覺得電影牛逼!
ps:(再此真的想罵國內(nèi)的這些影視平臺,說真的又打碼又大幅度刪減的就不要引進資源了,先不說不尊重導演的成果,不尊重觀眾,像穆赫蘭道這種本就是懸疑性燒腦題材的電影,刪減那么多只會更加云里霧里,影響觀感)片子思路非常清晰,任何的前期不合邏輯,在夢醒后一切都會解答。電影接近夢的本身,所有的日常經(jīng)歷和潛意識都會雜糅在夢中,就像普羅大眾說的,夢是相反的。依賴的情人,熱情充滿才氣的自己,落魄倒霉的導演,活著的姨媽…一切都是潛意識的渴望,所有的人來自于現(xiàn)實匆匆一瞥,來自那些摯愛和憎恨,碎片般的碎落在夢中,然而現(xiàn)實才是噩夢。
林奇前后幾部電影,都像精神領域的公路片。路,無盡、未知、被黑暗籠罩的路。傳統(tǒng)類型片一路撞車剎車踩油門,哪怕碰上個搭車的,最后總能到達一個期想的終點。林奇的電影,半路會掉進坑里,不然就是根本沒有終點,你根本不知道車子會開向哪里。這部電影關于噩夢,也關于鮮亮美麗的好萊塢。
①2017-5-20六刷仍淚奔,次次均有新發(fā)現(xiàn),色彩配樂機位布景皆完美。②永愛糯米,最適合做勵志偶像的演員,以及沒提影后真是奧斯卡不可理喻了。③凌晨的街頭碎紙飄飛,冷寂蕭索 | Silencio | This is all a tape-recording | It is a illusion | 迷幻的藍色妖霧。④我在夢與現(xiàn)實間彷徨。⑤2021.9.23.北影節(jié)-三里屯美嘉歡樂影城-4K修復版(畫質(zhì)色彩極佳),深夜圓夢!這回驚覺不止一個場景與[雙峰]神似。另外林奇實在太擅長混搭融調(diào)多種元素/異質(zhì)性氛圍了,比如寂靜劇場和死亡結尾都是在驚悚恐怖與哀傷凄婉之間輪轉,夢境部分的多段穿插敘事亦使觀者于滑稽古怪與疑懼緊張/積極喜樂(糯米在夢里初到好萊塢的樂觀憧憬之情太有感染力了)間擺蕩~(9.5/10)
對這部電影如果非挖空心思要把每一處情節(jié)都搞懂理順,那其實有點買櫝還珠了。如果說《出租車司機》里用極其迷離炫目的流光溢彩來折射出都市的妖異,那么這部電影則是用聲音和色調(diào)來表現(xiàn)噩夢里的都市。尤其喜歡寂靜酒吧那一段,充滿想象力和詭異。有些電影需要的是感受而不是理解。
幾乎與現(xiàn)實顛倒,那些不曾實現(xiàn)的愛戀在夢境中達到高潮,那是心底最深處的隱蔽與渴望。愛使人變的扭曲而瘋狂。
初級評:時間是個圈,空間是個圈,圈即無限。中級評:點線交集,元素啟示,大即小小即大,宇宙奧秘。高級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