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布街36號
同樣的一主演,同樣的導演,但著實不必再用一個“放牛班”來套用翻譯片名??赐暧捌?,你要記得“放牛班快樂頌”的譯名給你的期望,不用喝涼水,就會自然給自己大大失望一下。
好吧。來對比,“快樂頌”沒有“春天”來得單純。背景與主次都好多。好片只要一個主旋律一種耐人回味的感動就可成為經(jīng)典。我現(xiàn)在想起了類似的影子,《天堂電影院》好片中的經(jīng)典。
2 ) == Faubourg 36 == (放牛班快樂頌) ˙法 2008
【簡言之......】
首先,旁軸太多
雖然主軸是Pigoil (Gérard Jugnot 飾) 和 Jojo (Maxence Perrin 飾) 的父子情
然而法國革命的背景、女歌手Douce (Nora Arnezeder 飾) 的身世、Douce和Milou (Clovis Cornillac 飾) 的愛情故事......
儘管彼此相關
似乎可增加豐富度
但在在模糊了主軸的深刻程度
接著,前半部太過冗長
或許不時佐以輕鬆幽默在其中
但還是會覺得節(jié)奏太慢
而且對於不了解法國當?shù)?、當時文化的人來說
還有點無法理解他們的幽默
然而,近尾聲的歌舞表演
佈景雖不似紅磨坊年代 (約19世紀末) 的華麗
但簡明呈現(xiàn)那個時代 (1935~6年) 勞工階級的生活和自娛的歡樂
另外,不斷重新經(jīng)營劇院、生存的歷程
更讓人看見那個年代的團結、互助、溫馨與盼望
Rating:5.3 / 10
3 ) 北郊1936年的影評 從烏云縫隙中抓緊生活的陽光
一個天使一般的男孩,一個瘸了腿的老馬般的父親,在劇烈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只能像一只背著房屋在火山邊沿禹禹獨行的蝸牛,掙扎生存,法國電影一直是影壇的小清新,濃烈的人文色彩,俏皮的對白,極端的諷刺、暗示,特殊的場景,演員的夸張演出無一不使人腦洞大開。
影片在濃郁晦暗的色彩下開始回憶, 男主皮谷守著搖搖欲墜的劇院工作,妻子也跟別的男人跑了,因為這個建筑商可以給他穩(wěn)定的生活,家里的小男孩找到劇院以前的音樂指揮學習手風琴,在街上賣唱賺取一些散碎銀子補貼家里的貧窮生活,為了照顧父親的自尊,和雜貨鋪老板商定賒給父親一些生活用品而且瞞著父親,錢由自己慢慢補足,本來生活也就這樣慢慢的過下去了。
風波起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劇院被黑社會壓榨加上自身經(jīng)營不善老板自殺而倒閉了,造成皮谷失業(yè),男孩的母親也就是皮谷的妻子要奪回男孩的撫養(yǎng)權,在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下皮谷只能帶著痛苦眼睜睜的父子分離,把自己的兒子放到別的男人哪里,小男孩的傷痛可想而知。
生活不能總是這樣,帶著痛苦消沉了一段時間后,在身邊兩個奇葩朋友的幫助下皮谷從新振作了起來,源于黑社會老大想在當時的黨派利益紛爭中分一杯羹,急于給自己掙得一個好名聲,從而使劇院在時代的夾縫里起死回生、茍延殘喘,這給了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們無限希望,迸發(fā)出巨大生機。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太艱難了,
沒有錢,那就不發(fā)薪水,沒有演員,那就自己演,沒有物資設備,那就找銀行借,雖然不是很順利,不管前路如何,生活總是要繼續(xù)的,影片的亮點在于胸懷遠大理想的前劇場演員的女兒找上門來應聘,出場的的那一刻整個影片的色彩都明亮了起來。
劇院在磕磕絆絆中演出了,雖然演出的很生澀,節(jié)目表演的有些尷尬,但總是開始了,女主角也開始嶄露頭角引起大劇院老板的注意,愿意提供給女主更好的發(fā)展機會,在貧瘠生活中善良的男主鼓勵下,女主飛向更美好的天空,于是劇院就慢慢又黃了,看不到頭的絕望生活,對得不到回應的兒子的劇烈思念使男主感覺到生活的盡頭,自殺未遂可以絕處逢生嗎?
諷刺的是自身骯臟、卑鄙人總是希望占有美好,用美好滿足自己肉體的欲望,用污濁的靈魂去攀附光明,可能覺得這樣會離天堂近一些吧,片中女主用自己的肉體犧牲換來了劇場的二次開始的新生,前劇場指揮結束自閉加上女主的回歸,生活終于從縫隙里展現(xiàn)了新的希望,男主的兒子也回來了,兩位奇葩朋友的表演也漸趨佳境,在影片中收獲愛情的女主表演也熠熠生輝,一切都順風順水、財源滾滾,生活終于漏出了笑顏,然而樂極生悲。
黑暗是不能允許陽光照進自己的角落的,在強烈的嫉妒心驅(qū)使下,片中黑社會老大派馬仔去劇場偷盜搶劫毆打,陰差陽錯打死了皮谷的朋友,為了拯救憤怒之下的報復的女主的男朋友,皮谷進了監(jiān)獄,生活還要前行,就這樣吧。
出獄后的男主終生再沒有離開北郊劇場,劇場的生活也終于走上了正軌,四處巡回演出,小男孩也終于看見了大海,影片開放性的結尾,挺好。
4 ) 人生如戲,歲月如歌
即便對于法國年輕人來說,F(xiàn)aubourg這個單詞也是有些陌生的。如今指代郊區(qū)的單詞更常用Banlieue,而巴黎的郊區(qū),一直以來都是個故事多多的地方。在巴黎還能夠找到諸如Faubourg Saint-michel的地名,地理翻譯時或許一帶而過,但是對于歷史學者,文學愛好者和有心的電影人來說,這里都曾有悲歡往事留下的印跡。上世紀初巴黎城市規(guī)模大擴張時,F(xiàn)aubourg到處都是,隨著郊區(qū)的小石路逐漸融入到市區(qū)里。在被冠以這個單詞的街區(qū),居住者都是從外省來的工人,富裕階層常常不屑一顧,到了一戰(zhàn)后,這里基本就成了巴黎平民聚居的新區(qū)了。
不厭其煩的說這些,僅僅是要交待這部剛上映的‘法式大片’的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雖然它被看做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姊妹片,同樣是懷舊與音樂交融的法蘭西情結,卻比后者承載著更多樣、更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含義。對于不熟悉法國歷史的觀眾,可能會忽視這些信息,無法理解劇中人的激情。導演巴拉迪爾的鏡頭,不再僅僅局限在一個無名的小學里,對于紛繁變化的時代背景,也必然被巧妙的標注重視。片名其實已經(jīng)把這部影片的兩個重要信息提示出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巴黎郊區(qū),時間則是法國歷史上頗為重要的1936年。在這一年,法國左翼聯(lián)合政權-人民陣線在議會中獲勝,組成了以工人階級為主的法國政府,對法國的政治格局,文化扶持,外交戰(zhàn)略作出重大調(diào)整。在這種環(huán)境下,巴黎的平民們再一次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第一次有了40小時工作制和帶薪休假。他們滿懷信心的開始興建自己理想的家園,同時抵御法西斯勢力的進攻,以及右翼大資產(chǎn)階級的反撲。影片的主角,就是三位剛剛失業(yè)的工友,他們要靠自己雙手重建倒閉的劇院,“同志般的情誼”構成了人物間的情感關系,影片中也始終貫穿著工會與納粹政黨和資本家的斗爭。
在二戰(zhàn)之前的這幾年,巴黎人度過了一個充滿激情和危險的時代,影片的初衷是在向這份時代感致敬,試圖把現(xiàn)代觀眾帶回到那個動蕩而不失溫情的記憶里。貫穿在這份記憶里的,是最純真的法國香頌,隨著手風琴的鍵音飄揚在郊區(qū)的石子路上,被復仇的槍聲碾碎在時代的車輪里。本片的制片依然是雅克?貝汗,近些年他在紀錄片和劇情片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收獲了不錯的贊譽?!斗排0嗟拇禾臁肥撬哪昵氨O(jiān)制的作品,意外的成功給了貝汗和克里斯托弗?巴拉迪爾繼續(xù)本片的信心。這一次他沒有再親自表演,《北郊36年》的三位男主角都是當紅一線,精良的制作和宣傳力度,足夠吸引觀眾的目光了。
在風格上,制片貝汗和導演巴拉迪爾延承了前作《放牛班的春天》;而在影片的視角上,則與熱內(nèi)的《漫長的婚約》有些類似,都是講述一場動蕩年代里悲喜交加的 ‘平民傳奇’。在我看來,影片雖然豐富精致,但顯得有些過于商業(yè),融合了大量的通俗元素,使其像極了一個精心編構的暢銷小說。即使片尾字幕里打出了“根據(jù)皮夸爾回憶改編”,但高潮過后的那場復仇實在過于戲劇感,擺脫不掉杜撰的痕跡。比起《放牛班的春天》的單純,新片的高潮數(shù)量密集,類型也各種各樣,就卻少了一份真正的感動。更遺憾的是配樂,由于作曲家不再是布魯諾?庫雷,新片雖以手風琴為基調(diào),卻沒能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不復前作貫穿一致的童聲天籟了。人物和類型元素在影片中循序地交叉,年輕男女的愛情,患難父子的親情,政黨工會的斗爭等都交待得扣人心弦。再加上女歌手的成功之路,資本家的險惡用心,工人階級的不屈不撓,各條線索纏繞在一起,幾乎分不出主次來,把劇情充斥的很飽滿,甚至飽滿的有點過了頭。有趣的是,一貫親民的首都媒體《巴黎人報》,這次對巴拉迪爾新片的評價前后差異 :“多么美妙的音樂和劇情呀…一種享受”、“缺乏適當?shù)墓?jié)奏和緩和…如同樟腦丸”
劇情看似跌宕起伏,卻并不復雜,人物關系在挖掘和互相推動中,讓劇中每一個角色都逐漸立體而豐滿起來,表演算是一個亮點。這是部依靠演員群戲來完成的電影,敵人間有對抗和利用,同志間亦有矛盾和沖突。很難說清楚誰是真正的主角,三個男人都有自己明亮獨具性格的一面。杰拉爾?朱諾扮演這樣的小人物早已得心應手,他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和兒子茹茹相依為命,劇院工作只是他能夠從前妻手中奪回兒子的前提。一直以來形象上孔武有力的克洛維?哥尼亞克,這次也把一個無所畏懼的工會領袖演繹地堅強可愛,對敵人的仇恨交織著對女友的愛戀,成功的塑造了這個36年的巴黎工人。至于卡德?梅哈德,他本就是表演二人轉(zhuǎn)出身的喜劇演員,小丑的外表和內(nèi)心早已揣摩入境,其宿命感最終也躲不開犧牲的悲劇。巴拉迪爾這次真正要捧紅的是諾拉?阿澤納黛,一個女版的讓-巴迪斯特?莫尼爾。影片以她為線索人物,從外省女孩到大歌星,再走一條‘皮亞芙的成長道路’,與老影星皮埃爾?理查德扮演的作曲家一同見證了‘香頌尼亞’劇院的興衰。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發(fā)生在‘香頌尼亞’劇院的臺前幕后,這里就像是個人生的舞臺,幾起幾落,歲月如歌中唱得那樣“我們可以去海邊了”,轉(zhuǎn)瞬即逝。在某些場景上,導演顯然是在向雷諾阿致敬,但是又由于過于商業(yè)的討好觀眾,淺嘗即至便回到通俗敘事的道路上。作為普通觀眾,很容易沉靜在這份感傷之中,也會對高潮時強烈的百老匯歌舞片風格報以掌聲。而以《電影手冊》為代表的嚴肅影評則更為苛刻,甚至認為巴拉迪爾是在向‘優(yōu)質(zhì)電影’倒退。不過這沒關系,這部法國商業(yè) ‘大片’取得票房成功是肯定的,手風琴里悠揚的旋律,早已融入到巴黎人的血液里,定格在了三十年代的舊照片上,感染著我這種外國人。影片的結尾處,因為復仇而入獄十年的皮夸爾回到了劇院,這里早已改名為“Faubourg 36”,紀念曾經(jīng)發(fā)生的恩恩怨怨。小茹茹已經(jīng)是成名的音樂家了,老父親坐在下雪的廣場上,等著兒子的謝幕。時間仿佛又回到了《放牛班》的開頭,一樣的演員,一樣的情懷,這還是貝汗的音樂傳奇,戲夢人生。
Luc,2008年11月1日于法國
發(fā)表于《看電影》11月下,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5 ) 時刻保持信心與希望
《放牛班歡樂頌》,導演克里斯托弗·巴拉迪繼處女作《放牛班的春天》后繼續(xù)演繹音樂的故事,不知為何挺喜歡那個年代的音樂,雖然處于動蕩歲月,但人們依舊在努力的活著,全國罷工,經(jīng)濟不景氣,可人們依舊會花錢去音樂廳,對于現(xiàn)實的不滿,人們尋求精神寄托,而劇團也沒有讓觀眾失望,很成功,緩解了現(xiàn)實生活帶給大家的疲憊與無奈。電影的原創(chuàng)音樂真的很棒,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的提名。在“春天”之后接著看了“歡樂頌”,不知為何中文翻譯依舊延續(xù)了“放牛班”,難道只是因為還是“春天”的主演嗎?剛開始看開頭的時候確實感覺挺無趣,只是小男孩JOJO給人留下了印象,本來不打算繼續(xù)看了,但等了兩天想起這個電影,腦中就回響起了JOJO歌曲的旋律,于是決定耐著性子看完吧,果然三分之一后看到了想要的,劇情雖然平淡,也沒有賺到大部分觀眾眼淚,不過親情,愛情都有了,挺溫暖的。四星給音樂和演員以及私人情感,就是喜歡那個年代的音樂與生活。正因身處亂世,才更能輕易果斷的去做想做的事,因為失去太多,所以生存給你去拼的勇氣,讓你更加坦蕩。
6 ) 用力過猛
編:看過《放牛班春天》的人都會對本片抱有很高期待 包括整個劇組想必也憋了一股更高的干勁兒 不過當那個美女臺柱子一出現(xiàn) 我心想 完了 到了用女色招攬觀眾的地步 這片子肯定沒戲了
導: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大制作不一定有大效果 你甚至錯覺是在看一個好萊塢大片 再無《放牛班》的抑揚頓挫和情真意切 關鍵是缺少了跟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
演:演員們似乎一直沉浸在劇院的氛圍里不能自拔 表演起來都顯得過度夸張 難以脫離舞臺痕跡 做作 加上政治的東西 形成一種用力過猛的效果 由于節(jié)奏一直趨于熱情洋溢狀 反而搞得平淡甚至混亂
# #
法國版紅磨坊?。。。
舞臺上的音樂劇不錯
不錯的電影
看了一遍無字幕版...
劇情薄弱
某人說,一般,非常一般。
可能是字幕的關系,有些地方還不是很明白,但是整部片的氣氛還是蠻感人的,當然,超越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不可能的。。。
影片恰如巴拉蒂的處女作《放牛班的春天》一樣,充滿了濃郁的懷舊情緒,卷帶著一份法國式的平民情結。1936年,對于法國本身就是個特殊的年份,電影主動地營造了戰(zhàn)前法國的激情以及色彩斑駁的金色年華。音樂的救贖,對于一群渴望解放的工人階級而言就是一種單純的感動......
裝老是不可取的
平實的敘述手法 波瀾不驚 父子重逢是亮點 原聲也還不錯~
2009/7/21 7:40pm BC
世上只有爸爸好
抒情的melodrama
已經(jīng)不能使我感動。。
WX-D9
純?yōu)橐魳范嗉右环?/p>
上學期看的,不知道中文名
這部電影哪里有點給不上勁
moi;dès que je suis loin de Paname
為什么還要用放牛班這個名字,兩部影片的風格有很大差距,后半部分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