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解放的女性與淪陷的東方
解放的女性與淪陷的東方
——評電影《喜福會》
旅美華裔導(dǎo)演王穎根據(jù)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改編了這部電影。
一部電影講述八位女性的故事,能如此從從容容,也是功力。塊狀的結(jié)構(gòu)略顯平庸,可是至少每個女性的面目是清晰的。這八位女性,她們的生命都與東方,準確地說是中國,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中國在這部電影中,對于四位母親來說,是一個需要在現(xiàn)實空間中逃離的場所,赴美之旅使她們自我“解放”的起點;對于四位女兒來說,是一個需要在心靈空間上逃離的場所,她們需要不像她們的母輩那樣活著,在內(nèi)心上強大起來。就這樣,女性的解放和對中國的脫離被并置。
我認為,無論是女性主義的觀點,還是薩義德對東方主義的批判,都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弱者”永遠是被書寫和被塑造的,他們沒有自我言說的機會,于是存在于主體的想象中,成為“他者”。(這里的弱者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這里為了概括方便,選取了一種慣常的說法,其實他們——無論是女性還是東方社會——很可能并非事實上的“弱者”)這種概括當(dāng)然無法囊括兩種理論的豐富性,但是卻能從一個方面來說明這兩種理論的相似內(nèi)核。而因為如此,東方女性便更加邊緣。這部電影中,女性形象與中國影像之間的關(guān)系很微妙,于是本文將利用女性主義和對東方主義的反思觀點,來分析本片在塑造女性角色和描繪中國圖景之間所出現(xiàn)的觀念的不同步。同時探討這種不同步的兩種觀念如何互相牽制,使得兩方面都出現(xiàn)了即進步又保守的含混表達。
一. 女性主體性的建立
小說原著作者是女作家譚恩美。作者的女性身份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刻畫使得小說《喜福會》成為一部典型的女性文本。王穎雖然是一位男性導(dǎo)演,但在這方面,對原著的遵守做的比較好(也許是譚恩美參與編劇的緣故)。主角是八位女性,但事實上片中所揭示的女性尋找自我的歷程不僅只發(fā)生在這八位女性身上,還包括安美的母親(鄔君梅飾)和林多的母親(奚美娟)。于是這種歷程跨越了三代女性。影片通過敘事和影像的處理,塑造了這樣一個女人的世界,這些女性像天鵝羽毛那樣柔弱,卻完成了漂洋過海的自我肯定的過程。
首先,無論在敘事上還是影像上,父親都是缺席的,或者刻意被省略。四位女兒的任何一位父親,甚至四位母親的任何一位父親都沒有進入敘事主線。他們不是女兒的精神支柱,也非崇拜的偶像。甚至于危機之中拯救女兒的,也是母親。父親們處于景深出,是一個模糊寡言的身影。君的父親在結(jié)尾處的戲,也是承擔(dān)了講述君的母親的過去的任務(wù),成為母女之間精神延續(xù)的一種橋梁。這個父親是矮小的,有些畏縮。父親的缺席,凸顯出母親的重要,使得這種獨立精神的傳承有了母系的特色,使得女性解放的路成了一條自救的路。
這個喜福會,也一直是君的母親操持的,或者說是由那四位母親所支撐著。這是一個很有寓意的處理,在優(yōu)秀的女性主義電影《安東尼婭家族》中,人們總是開心地在安東尼婭家的院子里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越來越多,一個小小的母系社會建立起來。喜福會與此異曲同工。都是女性維系了一個小組織,這個組織是人們情感的歸宿,是人們對抗疏遠的武器。雖然里面仍然是家長里短,女性的工作無非是準備食物,可是瑣碎的工作是社會的基石。
里面的女性從忍辱負重的典型東方舊女性,到試圖割舍過去的美國新女性,每個女性都有不同的面孔,似乎勾勒了一幅女性解放歷程的圖譜。安美的母親用死亡的方式讓安美覺醒,這個代價是巨大的。而盈盈通過溺死自己的兒子這種自虐式的方式換來自身的自由,并經(jīng)過漫長的一生將這種對尊嚴的追求落實到女兒身上。母親身上所經(jīng)歷的或者是背負的對兩性關(guān)系的不堪回憶以及采取的極端行為,使得女兒們終于能以較為平和而理性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婚姻,維護自己的尊嚴。就像羅絲僅憑一席話,就重新得到了丈夫的心(當(dāng)然,影片對這位“白馬王子”的刻畫過于完美了)。
雖然也許是由于原小說的緣故,有些話語過于直白地表達出來,略顯教條。另外,電影對父權(quán)的揭露,也流于簡單直接。但創(chuàng)作者總是在努力建立女性的主體性。無論是由女性講述的旁白,還是圍繞女性展開的回憶,都清晰地印證了這一點。
二、“中國”主體性的喪失
用“喪失”也許不妥當(dāng),因為在東方主義陰影下,東方都不曾成為過主體。譚恩美是移民二代,生于美國。對于中國大陸的了解,或許只能來自長輩的講述,或許帶著和西方人一樣的窺視、探秘心理也未可知。
而由于導(dǎo)演王穎本身的身份特殊性,影片對中國的描述,就體現(xiàn)為一個華裔導(dǎo)演按照西方對中國大陸的想象,塑造了“中國式的”形象和“中國式的”故事。導(dǎo)演作為華人判斷力失效,轉(zhuǎn)而用西方的標準來塑造形象、講述故事。于是影片中發(fā)生在中國的故事,充滿了符號性的元素。無論是事件本身、人物形象及人物關(guān)系的刻畫,都極大程度地“典型化”了。
這些故事包括了童養(yǎng)媳的故事,她有個不懂事的小丈夫和邪惡的婆婆;也包括了寡婦再嫁的故事,她成了姨太太,再嫁遭家人唾棄,吞鴉片自殺;還包括苦命女學(xué)生的故事,本是進步女性,可是嫁了不良老公,遭虐待。這些故事在中國現(xiàn)在的影視作品中,幾乎快可以被稱為“原型”了。但是放在大陸的影視作品中,并不別扭。原因是,只有“原型”并不夠,只有做到細枝末節(jié)都像才行,最關(guān)鍵是人物的心理邏輯要正確,最起碼應(yīng)該是中國人的心理邏輯。可是這些個典型故事放在一部電影中,展覽般演開去,別說西方人了,我相信連中國人看了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為了都展覽完,也便不太顧及人物的心理反應(yīng)邏輯了。比如林多作為童養(yǎng)媳,娘家人搬到了南方,應(yīng)該就失去聯(lián)系了,一個小女孩怎么就敢毅然決然地要出逃了?況且那個關(guān)于祖先的謊撒得繪聲繪色,苦出身的林多怎就見得比大戶人家的人更聰明,她不怕祖先真的來懲罰么?她竟是無神論者了?其他幾個故事也一樣,旁白不斷進入敘事,試圖加快敘事的速度,建立人物行為的心理依據(jù),但逃不脫俗套情節(jié)一股腦地加入。這些故事,映襯了西方對東方愚昧落后的想象。當(dāng)然,這些或許都是事實,真實存在于當(dāng)時的中國社會,可是,就像報紙上所有真實的新聞最后可能拼湊成一個巨大的假象一樣,這些事實建構(gòu)出來的,也只能是局部的中國——可卻很可能是全部的西方關(guān)于中國的想象。
還有那些符號性的人物:童養(yǎng)媳、姨太太、惡婆婆、臉譜化的媒婆。還有那些神秘的東西:關(guān)于鬼魂的詛咒,割肉救母的療法……中國成為景片,一頁頁翻過去,琳瑯滿目。在這里,中國便任人書寫了?;蛟S,無論對于譚恩美或者王穎而言,關(guān)于中國的記憶就是這樣一張張景片了,就像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林多的媽媽——奚美娟扮演,一張樸素的典型的中國女性的面龐,出現(xiàn)在一塊小方鏡中。四周是漆黑一片,鏡子中的臉上,印著昏黃的燈光。
三、混沌的講述
前面提到,由于創(chuàng)作者關(guān)于女性與東方的持有錯位的觀念,造成了電影敘事上的含混。女性與中國,同為邊緣的個體,一個具有走向自我的確立,一個更加陷落。女性的主體性的確立以逃離中國為前提。(盡管那是“舊中國”,或者“古老中國”??墒敲绹藢χ袊挠∠?,很多就是個“古國”,我們是文明古國,人家自動去掉了“文明”兩字。)于是,女性的這種解放便可以被提出質(zhì)疑,她們的逃離會不會是另外一種落網(wǎng)呢?究竟是她們自救還是美國拯救了她們?事實上,如果我們考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婦女解放到了何種程度,她們這種逃離意義何在呢(單就女性地位來衡量)?對于女性主義而言,經(jīng)由這種方式來得到自身的解放,與改變女性現(xiàn)狀無益,她們無非是由一種粗暴的父權(quán)社會,進入一種相對文明的父權(quán)社會。她們的主體性程度,取決于所處社會父權(quán)程度。同為帥氣的富家少爺,盈盈的年青時的中國丈夫花心、殘暴,而羅絲的丈夫彬彬有禮,在羅絲敢于表達自己之后,重新愛上了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別忘了他也是出過軌的。
同樣,對于中國,創(chuàng)作者的態(tài)度也是混沌的。每個女性,尤其是母輩,都無法消除中國留給她們的影響。最有趣的設(shè)置是君和她的母親。君一直未婚,而且似乎各方面都不太成功??墒撬罱K來到中國,和雙胞胎姐姐團聚,她沒有丈夫可是卻更能體會家的概念。而此前,我認為本片最有意思的一句臺詞也用在她身上,林多對君說:“你們美國女孩兒一定認為,中國人、猶太人,有什么不同么?”這是對東方主義的一個小小挑釁。它告訴美國觀眾,中國有自己特點,遺憾的是本片卻并沒有提供什么積極建設(shè)??勺罱K是這個“美國女孩兒”,回到中國。影片開始照合照,缺少君的母親,而她最后出現(xiàn)在中國,和她的一個女兒站在一起,雖然那是君的幻想??墒?,這似乎說明這些女性生命中總有些殘缺,那殘缺,是對中國的記憶。創(chuàng)作者表達出了文化融合的期望。
這部電影本身也許并不是一個復(fù)雜的文本,可是在這樣的語境下,便呈現(xiàn)出有趣的復(fù)雜性。小說《喜福會》使得譚恩美在美國聲名鵲起,電影《喜福會》使得王穎得以進入好萊塢。無論是女性,還是中國,都需要自己的講述者。盡管這樣的講述者,也許依然無法擺脫男權(quán)或者東方主義的影響。
2 ) 《喜福會》:女性自尊之路
身為女性,一直對女性意識的主題很感興趣?!断哺愤@部電影就以四對母女關(guān)系探討了女性意識的時代流變,對于女性的弱者的地位,與女性為求改變的不斷抗爭,進行了描摹。
舊中國的婦女,與美國的新時代女性,綿延半個多世紀,甚至將近一個世紀,女性在不斷的找尋自己的位置,從被壓迫與被欺凌的舊中國,到女性可以參與社會事務(wù)與男人平起平坐的、號稱世界上最民主最開放的美國,可說是兩重天,這個電影,給了我們展示女性地位變化、人格命運演變的最好的舞臺。
女性找到真實的自我了嗎?從外表上看,女兒們不再有母親所要經(jīng)受的父權(quán)與夫權(quán)的壓迫,而精神上呢,女性自身對自身的束縛,卻并未遠離。
從血緣中,從慢慢追述的歷史中,母親們期望著的是,自己身上的悲劇不再重演,可是那些創(chuàng)傷已經(jīng)滲入她們的骨髓,在對女兒們的教育中,她們將那些過高的期望、被壓迫者過分的敏感與自尊一股腦壓在女兒的身上,結(jié)果,造成了母女之間深深的隔閡,以及女兒殘缺的人格。
周彩芹演的林朵阿姨,是個性鮮明、開朗直爽的母親,從小靠自己的力量從包辦婚姻中逃離,到了美國后,對女兒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女兒有下國際象棋的天賦,得冠后照片被登上雜志封面,這位興奮的母親就一路拉著孩子向人夸耀,孩子并不喜歡,母親就冷眼相向,當(dāng)孩子向她請求諒解,想繼續(xù)下棋,她卻說了一句,想下就下沒那么簡單,這句氣話,挫傷了女兒的自信,從此她覺得天賦遠離了她,再也沒贏過,不肯低頭的母親,就這樣把孩子的信心給毀了。
女性的抗爭,體現(xiàn)在家庭的這一層面,以女兒作為載體,結(jié)果是對女兒的成長造成了創(chuàng)傷,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是女性對女性的進一步傷害,目的過于明確的教育,把自己的好強強加于女兒身上,是對另一個獨立的心靈施加的強權(quán),剝奪了靈魂獨立性的教育,并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卻使得母女之間產(chǎn)生了深深的代溝,女兒們的心靈在畸形的教育下扭曲,成為心靈上的弱者,這是女性對女性的傷害。
心靈上的弱者,是真正的弱者?;乜茨赣H當(dāng)年,面臨著體制的社會的壓迫,她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了抗爭,并成功地從那里逃離,為自己找到了自由,而她們在女兒的心里造成的傷口,卻令女兒們找不到自己。結(jié)果,四個女兒都走了彎路,或者婚姻不幸,或者生活失去目標,之所以成了“不完整”的人,是因為她們的人格不完整,是扭曲的,一直都為別人活著,或者是為母親,或者是為丈夫,而從未想過按自己真實的意愿去活。
母親們后來意識到了這種傷害,由于過高的期望,或者自己殘缺的人格對女兒的影響,她們向女兒們伸出了手,鼓勵她們。
盧燕飾演的阿姨的女兒,贏得了一位學(xué)校里家世顯赫的男生的愛情,但在婚后,她卻放棄了學(xué)業(yè),一心為了丈夫與家庭,一切都從丈夫的要求出發(fā),直到失去這份感情,到要離婚,最終,在母親的鼓勵下,她不想再為丈夫,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她的萌醒的自我意識,卻幫助她的丈夫重新發(fā)現(xiàn)了她,他們又和好了。
另一位阿姨的女兒,要和丈夫過嚴格的AA制生活,這種生活在蠶食著女兒的尊嚴,母親想起自己的生活,被尋花問柳的丈夫罵賤人,那種傷害令她意外溺死了自己的孩子,傷口終生不愈,母親告訴女兒,你是值得被尊敬的,離開他,后來女兒找到了珍惜她的人,獲得了幸福。
母親和女兒的這一對關(guān)系,既有對立也有和諧。在童年時,過高的要求,對女兒們產(chǎn)生了傷害。成年以后,母親又用自己的人生閱歷,為女兒解開心鎖,幫助她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樹立信心。女性與女性最終不再對立,而是成為伙伴,這是擺脫弱者地位的一劑良方。
女性應(yīng)懂得自尊,母親們告訴女兒們這個道理。自尊自愛,然后才能去愛也才能被愛。
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預(yù)先在心里就為自己設(shè)定了,那就勢必?zé)o法擺脫,而女性的抗爭首先要從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開始。意識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的人。只有有了這樣健康的心態(tài),女性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對比《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一生從沒為自己活過,都是在為男人,父親或是情人,甚至不惜為此作賤自己,扮鬼臉、受虐待,完全沒有自尊可言,這樣落敗的女性意識,還不如十多年前的一部《喜福會》,還要被作為“神”來加以謳歌,簡直是莫名其妙?!断哺诽接懙呐砸庾R的流變與掙扎,與女性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挺起胸膛為自己活,其意義不獨對女性,對每個弱者都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3 ) 喜福會的粉絲
我對我們班的女生說“你們將來,只要自己愿意,就沒有一個人的命運會是悲??!”
女孩子們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問,“為什么?”
因為我是《喜福會》的忠實粉絲,我相信女性由丈夫決定自己的命運和尊榮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喜福會》里面的兩代母女,各自遇到不同的感情故事,個性或有遺傳,命運也有詭異的類似之處。從封建的中國逃離出去的母親們,跟自小在美國長大的女兒們,不同的故事有相同的主題,那就是為了獲得愛和尊嚴的努力。
或許是來自草根的樂觀主義作怪吧,我相信努力的結(jié)果,就是獲得愛和尊嚴。就好像其中一個母親告訴女兒的那樣,“除非他給你你要的愛和尊重,否則離開他!離開之后,你才會被發(fā)現(xiàn),會被珍惜?!比虤馔搪暤呐畠恒俱矐K淡,斤斤計較并且處處占老婆經(jīng)濟上便宜的女婿譏諷道,“你想要改變么?那么你得考慮清楚你要付出的代價?!比舾赡曛蟮木蹠?,女兒容光煥發(fā)談笑風(fēng)生,仿佛換了一個人,而她身邊的新老公,英俊大方體貼入微。
感情需要彼此的相互愛和尊重,缺一不可——沒有必要因為是女人,所以就必須一直隱忍屈辱。愛不是犯賤的理由,愛也得給值得的人。
我不是鼓勵女孩子稍有不滿就放棄自己的感情,白流蘇成為范柳原的太太之后,她的嫂子也立即蠢蠢欲動地鬧離婚,只是搞不好就是東施效顰。仰慕富貴而絕情斷義,多少算是人格缺陷,該是要自討苦吃的。
我之所以跟女孩子們說人生不會有悲劇,因為她們都得到了高出一般的教育機會,都具備了經(jīng)濟獨立的前提條件,更重要的是,具備了自己思考和選擇的能力。這樣的女孩子,只要下定決心好好愛自己,人生怎么可能是悲劇呢?她們追求幸福的權(quán)力,是上天所賦,不可剝奪。
在女性意識方面,現(xiàn)在或許是最最混亂的時候,前衛(wèi)和傳統(tǒng)并存,一部分女性倔強地在事業(yè)道路上越走越遠,一部分女性強烈地渴望回歸家庭。哪一種道路都是正確的,只要適合自己就好。事業(yè)給人以成就感,家庭給人以溫暖,兩者兼得的人累并幸福著。
《東北一家人》里面老媽媽彭玉,可說是個人見人愛的老太太,但是誰知道呢?當(dāng)年她丈夫八年癱瘓在床,她什么片子都不拍,一心在家照顧他。“別的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丈夫”。丈夫過世以后,64歲的她重返銀幕,并且浪漫地再婚了,依然很幸福。
災(zāi)難和意外都不可怕,上帝喜歡給有些人多一些磨折,使他們更加強韌和趨于完美。護舒寶最近的廣告詞不錯,“我夢想的,我站起來爭取。”希望永不枯竭,心地純良,福氣自生。
4 ) 母愛是沒有界限的
這個電影與以往所看過的不同,里面有八個人,四個母親,四個女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對母女之間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矛盾沖突。
來自中國的媽媽和在美國長大的女兒,溝通障礙首先就是一個問題,雖然長年生活在美國,但媽媽們的生活圈仍然以中國人為主,而女兒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甚至中國話都聽不明白,而且兩國的價值觀又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于是在這種情況下矛盾就很容易產(chǎn)生了
俗話說,沒有一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中國的媽媽一般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在美國女兒的眼中,他們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發(fā)展,他們不認同自己的母親,甚至一度傷害她們心,然而愛是沒有界限的,女兒終將明白媽媽的期望和媽媽的愛護,矛盾中就會被接觸,因為愛可以戰(zhàn)勝一切。
中國媽媽對女兒的愛也許是自私的,但每一個母親都想自己的孩子可以過上好的生活,于是她們不斷的給孩子以壓力,然后孩子開始反抗,然后矛盾激化了,不得不承認也許這種做法是激進的,但一切都是以愛為出發(fā)點。
母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可以體會到的,矛盾再深,價值觀再沖突,母愛是沒有界限的。
感恩可以看到這么好的電影
5 ) 光影中又見她
《喜福會》,曾經(jīng)在我上大學(xué)的精讀課本上見到了它一篇節(jié)選的文章。一年前,在國圖那本經(jīng)典英文讀物上,我又讀到了這部小說的第一章。也是一年前,也曾經(jīng)有人為我推薦過譚恩美的作品。但遺憾的是我始終沒有沒有看過它的全貌,直到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直到昨天晚上我用了近四個小時看完這部好萊塢老片子。
也已經(jīng)記不得多久沒有因為一部電影而流眼淚了。以前,還在寫博客的時候,總是和那個愛看電影愛寫影評的孩子說,你不過是在尋找一種幻覺,看電影,不過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也許,光影中藏著那個小小的覬覦不平凡的你,也許,光影中你看到了童年時代一直追尋的夢境;也或許,光影中,有你一直未曾被人察覺的懷念。你在光影中尋找什么就是什么,那些,都是這個世界上你可望不可及,在內(nèi)心深處,藏在一片碧綠的青草地上,有你生命最初的感動,是最柔軟最不為外人道的,是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
一直在看電影。或者是因為生活實在太無聊或者是因為我真的太累了,不想再把自己逼進文字的死角里,一遍一遍的梳理自己的邏輯,自己的思緒。可是,能夠共鳴的電影卻越來越少。
看老電影,是不是我懷舊的另一種表現(xiàn)?但是,你要相信,我寫這個,不是什么影評,只是突然有感而發(fā),原來,我還是能夠?qū)σ恍┰捯曈X沖擊有感覺的。
安美阿姨問自己即將離婚的女兒,您能夠分多少錢?
女兒回答她,你在說什么?
安美告訴她,我在討論你的價值。
價值?我內(nèi)心中遙遠的隱痛被剎那喚起。
安美給自己的女兒講她媽媽的故事,告訴女兒,你就像我的媽媽,直到她臨死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的價值,可是已經(jīng)太晚了。
當(dāng)安美的媽媽流著眼淚躺在華麗卻又冰冷的大床上死去時,她對安美耳語,我寧愿用自己的死洗刷自己的懦弱已換來女兒的堅強。在她死后,安美學(xué)會了怒吼。六十年后,安美的女兒淋在雨中,也終于學(xué)會了怒吼,也終于敢于大膽的對自己深愛的男人說,從我的屋子中滾出去。
“我曾經(jīng)說過我的愛不算什么,你的才珍貴,那是一派胡言。我和你沒有什么不同,你什么也不能從我這里奪走,不管是房子還是女兒……。”
那些怒吼,震蕩在我的心中。
“我的愛和你的愛沒什么不一樣。真的,一直不重視自己,不停的默默付出默默忍受,然后期待你有天能看到這一切,買禮物給你,就像在說,對不起,請你收下。你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和愛,不是你的錯,是我一直太不把自己當(dāng)回事?!?br>
愚昧未知的女孩,在電影中解讀自己委屈難過的心事?;蛟S,我還沒會怒吼,就像現(xiàn)在,我總是要用別人的話來解讀自己的價值。別人說我不能夠,我就真的變得唯唯諾諾,像只受驚的小鳥。用無視自己的感受去取悅別人的愛,那么到今天我又得到了什么,尊重或者是真誠?到底有沒有?我該拷問的是自己而不應(yīng)該總是在問,為什么我的真心別人看不到?
人們都是受寵溺的孩子。你不說,誰會明白,你也是有感覺的呢?誰會相信,這個孩子也是會難過的,那些尖銳的話語也是會傷害她的。不去嘗試,你怎么就知道自己一定是不行的呢?誰說過,自信是要別人給的呢?
蒙昧未知的女孩,你要學(xué)會堅強,就像那個喜歡玻璃珠鏈的女孩,分的清真假,并且,對于這個世界,要適時的發(fā)出自己的怒吼,因為你已經(jīng)沉默太久了。
6 ) 喜福會給美國人的優(yōu)越和中國人的自卑
當(dāng)我看完這部電影,我情不自禁地就會認為美國社會、美國白人是完美的、崇高的。相反,亞洲男人、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確是低人一等、劣跡斑斑的。不可否認,通過眾多的對比鏡頭,確實反映了中美之間的文化和價值觀差異,比如不同的家庭教育、愛情和婚姻觀、思想開放程度。但是,我認為影片中很多情節(jié)都是充滿對中國和亞裔男子偏見和刻意的貶低,以此來提高美國和美國白人的形象和地位。電影開頭的獨白,一個女性的聲音“No one will look down on her, 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往往給人一種假象,好像會說流利的美式英語,就高人一等,就可以在美國社會立足,似乎有意在規(guī)避自己亞裔的身份。這無疑是給電影中的角色扣上了一頂“崇洋媚外”帽子。電影中的中國男子無論在長相、性格、素質(zhì)、能力都不如美國白人,形成強烈的對比,丑化亞洲男人只會增強美國觀眾對亞洲人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而且電影中的大多數(shù)中美對比都不是建立在同個時間節(jié)點上的,所有是帶有偏差和誤解的,甚至是不公平的。在女兒們生活的時代,中國和中國人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并不像她們目前記憶中的那樣了。其實電影一開始,對中國和美國的刻畫就是建立在一個不平等的基礎(chǔ)上,我們不能把中國的過去和美國的現(xiàn)在做對比??傊?,在我看來,電影的中美對比不真實、不完全,并且是過時的,強烈的沖突和對比的背后可能是“反亞裔”和“美國和白人至上主義”。電影帶給了美國人優(yōu)越感,卻會讓中國觀眾抬不起頭來,帶來自卑感和劣等民族的感覺。而電影透露的價值觀無疑不利于當(dāng)時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和理解,反而加深雙方的誤解和排斥。
當(dāng)社會學(xué)助教時第一次聽教授說起,她說天啊你們這些中國人竟然沒有看過喜福會!充滿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意淫,情節(jié)牽強,只要對中國稍有了解的人都會覺得造作—能在美國被捧得這么高說明這幫人真是對中國一無所知。一星給學(xué)生時期嫩蔥般的俞飛鴻,一星給鄔君梅的美貌
媽媽從不會指望女兒人生有多么輝煌帶來多少的報答,媽媽只是希望,希望女兒幸福,希望女兒一生能過得跟自己不一樣,她總是急切的想把自己所有受過的傷總結(jié)成經(jīng)驗讓女兒牢牢記住,而女兒在當(dāng)時卻顯得不配合或者反感這一種“操控”..呵,因為女兒總是像媽媽的,哪怕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中成長
似乎探討中國一二代移民的小說在美國長盛不衰?然而作為美籍華裔,從上一輩的敘述中拼湊出的東方,總是差了一點感覺的。(以及Agent May年輕時真的好美,而且容貌特別溫和)
這部電影包含的東西太多了,寥寥數(shù)語根本不可能說完,母女之間的縫隙是話題,女子的處事態(tài)度是話題,傳統(tǒng)和時代性也是話題。但我還是會覺得,它對“中國”有負面影響,四個母親都有著悲慘的遭遇,像是“中國”所特有的,影響了她們的一生,也影響了四個女兒。人的韌性多么大,可以卑微的驕傲,也可以驕傲的卑微著。
可以理解這部作品當(dāng)年在美帝的走紅,原著作者譚恩美是華裔二代移民,她所寫的母親一輩的故事,大概來源于長輩對舊中國的描繪,雖是道聽途說的風(fēng)格,卻滿足了西方對中國的獵奇想象;而女兒一輩的故事,取材于她在成長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和所見所聞,提煉出來非常真實,讓一大批華裔移民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宛如上樓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遠重復(fù)著相同的命運?!?/p>
溫情戲過多泛濫,有點消化不良,王穎的臺詞果然一向薄弱,國人看來很別扭。。幾對母女之情仍是相當(dāng)感人,女性在爭取自由自尊路上千難萬難,不是有了綠卡就能振翅高飛了;以喜福會為據(jù)點,展開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以一歷史橫斷面剖析人性。
文化的沖突在片中四對母女生活中體現(xiàn),她們深愛著對方,以自己的方式,卻不知道,有時這種愛也會傷害對方。
「All of us are like stairs,one step after another,going up and down,but all going the same way.」「Everytime u hoped for something I couldn't deliver,it hurt.It hurt me,Mommy.And no matter what u hope for,I'll never be more than what I am.And u never see that,what I really am.」
想要引導(dǎo)觀眾的主觀情緒太強,因此感情戲要么是淺嘗即止要么就有點渲染過頭;但不失為是一個好本子,囊括了當(dāng)年中美最熱的華人女演員這點也足以加分。
當(dāng)時看小說的時候就看得要哭要哭的,結(jié)果看電影完全一樣。改編得很好,俞飛鴻、鄔君梅和周采芹演得很好。這個拍得好的話非常容易產(chǎn)生共鳴的,不僅放在第一代移民母親和女兒之間。一方面的確父母皆禍害(電影這點上比原著淡化),另一方面也確實"mother never gives up the hopes for her daughter."
真正溫婉又強韌的女性力量,不見刀鋒而銳利有力的文化差異和代溝,李安相比之下太懦弱。喜福會里一個個都是頂尖、實打?qū)嵉闹袊廊耍系男〉?。很久以前看的,已?jīng)有些忘記了,昨天電視里重播,才發(fā)現(xiàn)劇中趙家玲的老公居然是我心目中最純凈的男性青春偶像Andrew McCarthy,他一直都那么漂亮!
百年中國女性的苦難,翻山越嶺的在基因里殘留。在這片被極權(quán)和奴性深植的土地上,男人尚且被閹割了靈魂,還有什么力量作為女權(quán)的支撐。既然什么都靠不住,姑娘們,靠自己吧。
中國女性苦逼史
(短評已被刪,補記)中國女人受難記啊。三對母女的遭遇皆是來自于舊中國或是社會道德的壓迫,或者是遇人不淑,造諸多艱難困苦,最后都在一塊凈土得到了允許反抗機會,嗯,就是美利堅。全片主題褒美貶中明顯,如果要剖析舊中國之于美國的文化差異,又不如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那樣來的深刻。7.5
回國的飛機上看的,結(jié)尾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了。作為一個Asian,我們每個人的皮膚里都被融入了亞洲的掌印,什么時候都逃不脫的。作為一個Asian,我們身上背負了太多、感受了太多,而且似乎是越活越明晰了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不可磨滅的特質(zhì)。
相比雪花秘扇,這部接近20年前的片倒更顯得有值得稱贊之處。龐大的結(jié)構(gòu),四對母女的故事都可以說是舊社會親人關(guān)系女性地位等等的寫照,但也各不相同?;蛟S媽媽和女兒的感情比較容易讓我動容吧!就是收尾有點不力,內(nèi)心腹黑一直期待什么勁爆結(jié)局之類。。。(哥還是對一群中國人講鳥語無法適應(yīng)怎么辦)
把普通話說好點會更好...
這絕對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女人電影、最好的小說改編片。每一對母女身上都能看出自己家族女人們的影子,苦難也好理解也好,從頭至尾充滿了共鳴,忍著不去沉浸,但最后的結(jié)尾還是抑制不住地哭了。
多線程敘事,多重結(jié)構(gòu),是西方人的長項,王穎對此明顯不擅長,每一段故事的展開都采用了同一手法,過于單調(diào)。故事太多,也會弱化細節(jié),彼此之間構(gòu)成妨礙,即使有著相同的主題;鏡頭依然很棒,王穎特別喜歡使用近景鏡頭和特寫,這對演員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