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珍妮特(凱瑞·??怂?Kerry Fox飾)的一生因為苦難而坎坷,因為文字而閃光。自小,家境貧寒的她就敏感內(nèi)斂,不懂與人溝通,即使學(xué)習(xí)優(yōu)秀,仍然不能給她的童年灌入半點驕傲。只有一頭扎緊文學(xué)的世界,珍妮特被壓抑的身心才能徹底釋放。命運屢屢給她打擊,先是妹妹和母親的不幸去世,隨后珍妮特被誤診為精神病人,送進精神病院接受長達8年的治療。 她用文字懷念失去的親人,孤獨的寫作成為了她的精神狂歡。終于,作品發(fā)表后她得到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成名,也遇見了一段短暫燃燒的愛情,然而,亂哄哄的命運過后,珍妮特回歸凄清的人生,重返故土繼續(xù)寂寞的寫作。
坎皮恩用150分鐘的時間將一個女作家的不同人生時期以極其細膩和聚焦的方式呈現(xiàn)了出來。珍妮特這個精神世界異常豐富的女孩與文字為伴,她是世俗意義上的孤獨者,是一個看起來不太聰明的甚至有點遲鈍的人,但這似乎也是天才的特性。影片描繪了她在童年時代和青年時代兩個階段的生活片段來塑造了一個“孤獨”女人的生命章節(jié)。孩童時期的她已然有著豐富的文字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但是當她寫下“觸摸夜空中的星星”時,卻被愛抽煙的姐姐無情的以星星不可能被觸摸為由否定了這段文字的價值,這是一個極其具有代表性的互動,是一個大量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扼殺時刻。同時她也有著所有孩子都會有的做錯事時刻,比如偷父親褲子口袋里的錢,然后被老師罰站.......姐姐的溺水身亡讓珍妮特第一次接觸到了死亡,這與她的第一次月經(jīng)幾乎同時到來。她將姐姐經(jīng)常穿的白點紅底連衣裙攤在床上,以此想念這個總是煙霧繚繞的酷姐姐。青年時的她當上了老師,卻無法在課堂上授課,在講臺上她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因為她想要寫作,她想要成為作家,而不是能夠有穩(wěn)定收入又體面的老師。就好比現(xiàn)在你拿著公務(wù)員的工作不干跑去當獨立電影導(dǎo)演……如果你沒有才華,這是作死,如果有,也可能是作死。然后她又被診斷為精神分裂住進了精神病院,這也是天才的“必經(jīng)之路”。隨后作品得獎,不論是否有足夠養(yǎng)活自己的收入,自己的作品得到認可都是更有成就感與幸福感的生命體驗。公費去往西班牙是影片中最浪漫的一個段落,珍妮特在異國的旅行者身份讓她格外興奮又格外害羞。顯然,她對接她住宿的機車男有好感,當她再次見到機車男時她興奮的當著眾人的面向他講訴自己來到西班牙的所見,但機車男卻對她的熱情無動于衷,相當尷尬。但珍妮特此行還是發(fā)生了戀情,這是她第一次戀愛,第一次上床,她甚至忘記了寫作,愛情多么美妙,性愛多么快樂。雖然男人只是把這當作假期戀情,珍妮特很傷感,但這段短暫的愛情注定會讓她寫出更偉大的作品。很有意思的一個互動片段是男人與珍妮特游玩一天后晚上接吻親熱,但珍妮特卻突然害羞的離開了,這讓男人倍感掃興。然而第二天珍妮特主動帶著早餐來到男人身旁,然后主動吻了男人。一個女人初戀時期的細膩心思被坎皮恩精準的描繪了出來。父親的去世讓珍妮特回到了家鄉(xiāng),偉大的創(chuàng)作者永遠離不開愛情和痛苦的打磨,在小小的房車里,她開始靈感噴涌.......
珍的外貌平庸,一頭醒目的紅色蓬松卷發(fā)和一口爛牙是她的成長標志,內(nèi)心極敏感,對語言極有感受力,幼年多波折的環(huán)境使她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對于表達自己和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總是畏縮。在她一出生,與她血脈相連的雙胞胎天折,是親密感被剝奪的開始。之后兩位姊妹的意外死亡,都令他的精神狀態(tài)遭受打擊。
外表上的缺陷,在她面對渴望被愛與異性的認同時深深退縮。即便如此,她仍希望自己的外表能受到肯定,就像是她的書第一次出版時,她十分在意書中沒有她的照片,希望能藉此讓自己的外表得到一些肯定與接納。
總是在壓抑自我需求,她在動作上的表現(xiàn)是拘促不安的,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境下(收到出版商愿意幫他出書的通知),情緒已經(jīng)提到最高點,若是真情流露,她可對眼前的異性有一些身體接觸,如擁抱,但這時她卻有種手腳不知該往哪兒擺的窘態(tài)。
在死亡的剝奪,和性與愛的渴求中徘徊,寫作成了她與外界溝通唯一的通路。他在幼年時期寫作能力受到肯定之后,便因此有機會接觸到這方面的資源(如得到圖書館的免費證),這是她在家族中出眾的開始。 接觸了美麗而富想象的文學(xué)世界,是她失落現(xiàn)實生活的救贖,就如同她第一次意外失去姊姊之時,她體會到了朦朧中有她的情境。文學(xué)灌溉了她的人生觀,卻讓她不同于當代或是周遭的人,如她聽到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的代價是幾十萬的日本人的生命時,旁人欣喜若狂舉杯慶祝,她卻有近似于歇斯底里的傷感。當她在英國受到一位當?shù)啬凶拥恼疹?拘謹?shù)乃嬖V她小心黑人,她回答她不贊成以膚色來判定人的好壞。想要撤去標簽與界限是她與當時環(huán)境明顯的差異性, 總是希望能在狹隘的現(xiàn)實中尋找另一條出路,這令她在文學(xué)上有杰出的表現(xiàn),但也是造成她內(nèi)心矛盾痛苦的原因,能學(xué)會真實地肯定自我,才是她解救自己的完成。
珍是兩代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家中子女數(shù)眾多經(jīng)濟拮據(jù),父母對子女時有疏忽照顧的情況,如一次出游,一直到回家看照片時才發(fā)現(xiàn) 其中一位姊妹失蹤,后得知其溺死的消息。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感,總有突如其來的死亡陰影。因此他們只能在幻想與現(xiàn)實中掙扎,小時候會在午夜森林中學(xué)著格林童話中『飛舞的十二公主』,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然而掙扎的力量隨著年齡的增長漸轉(zhuǎn)向現(xiàn)實的一方——除了珍以外。
在整個家庭的結(jié)構(gòu)上,家人間的界線糾纏不明,其中成員因著過分強調(diào)歸屬感而必須放棄自主性,阻礙了自發(fā)探索和對問題主宰的能力。在如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珍,一再面臨自我選擇的痛苦。家人對于她放棄教書感到十分不諒解,直問那妳生活怎么辦?那爸媽怎么辦? 以及當患有癲癇的哥哥可以去從軍時,父母興高采烈地歡呼,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光榮,卻無視于在一旁的哥哥臉上的不安與惶恐。而后他因此疾而找不到工作時,姊妹語帶嘲諷地隱喻他賺不到錢。這些都讓一旁的珍感受到痛苦失落與無奈。
整個家庭是表面上是連結(jié)緊密的,實際上沒有人可以去了解彼此內(nèi)在的需要。 其封閉的狀態(tài)有如當時社會的縮影。如對性的態(tài)度完全回避與忽視或者是嚴厲的懲罰。童年時代,珍從好友波比口中初聞性事,之后兩人在叢林中偷窺雙方兄姐做愛。不知問題嚴重性的她居然直接在餐桌上說出來,換來暴跳如雷的父親及一頓毒打,并且嚴厲禁止她與波比來往。珍形容自己母親是一位基督迷,在她面對珍第一次月事來時,匆匆的教她怎么做然后說你15歲才來必須感恩隨即離開,完全無視珍的不安與疑問。母親在家中如牛馬般不停付出,連喘息一刻都覺得罪惡,整個家庭在僵化的框框中打轉(zhuǎn)。
在得知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家人第一次去查書當發(fā)現(xiàn)不會好了(當時書上是這么寫),只能勉強擠出笑容而無言以對。當她住院的八年中,最后會一度決定進行大腦前額葉切除的手術(shù),是因為有母親簽下的同意書。 整個家庭對珍的病情與需要無知的狀態(tài)下,只能任由她受折磨。出院后她仍持續(xù)寫作,當她的書被出版,那位老作家便為他申請國外留學(xué)補助金。當全家來接她回家時,全身正裝的父親對于上半生裸露的作家(他一直都是如此)表現(xiàn)出強烈不友善的態(tài)度,氣氛一片尷尬。這些片段都充分表現(xiàn)了家庭氣氛與珍內(nèi)心的沖突,因此她壓抑內(nèi)心的真實的需要而無法表達。如對性與愛的需求,片中她有一段自述“我希望如她般神秘,促使男人來探索,但我已阻絕出入口,自覺冷感如木塊”。
總括而言,珍的家庭的確與她后來一連串的行為因應(yīng)與失落相關(guān), 因她與家人有著差異而成了家庭中的代罪羔羊,她在家族中是與眾不同的,不論在外表上或者是能力與思考上。其他姊妹都是像這家庭模塑出來的產(chǎn)物——保守而現(xiàn)實。她的身上帶著家庭的影子和她的理想世界, 兩者的沖突令她感到不知所措。整個家庭的互動過程,脅迫比溝通來的多,發(fā)展出刻板角色的個體和僵硬的認同,因此在壓抑當中使人際關(guān)系漸漸退縮,顯現(xiàn)出某程度的社會隔離和自我忽略。
本片的背景是一次大戰(zhàn)后的紐西蘭,仍在英國的勢力范圍中,承襲其保守又拘謹?shù)娘L(fēng)氣。自童年時代即被標簽為問題家庭兒童的珍, 在學(xué)校常是公然在同學(xué)面前被師長羞辱的,她甚至為了討好偷爸爸的錢買糖分送給同學(xué),被發(fā)現(xiàn)后不僅受罰,更遭到同儕歧視的眼光。然而她也遇到愿與她分享的好朋友,也讓她第一次聽到關(guān)于性的事情,當被發(fā)現(xiàn)后被禁止來往,再一次強迫分離。而她的寫作才華也在這時候被一位異性的老師發(fā)現(xiàn),并且鼓勵她,這令她開啟了文學(xué)之門-她心中最美好的一片園地,也是她能夠肯定自我的唯一管道。
而在青春期,她開始對性與異性產(chǎn)生好奇與向往,然而她的外表以及退縮的性格令她只能安于總是討論思想及文學(xué)等團體之中。在她出外求學(xué)時期,一方面必須獨立面對陌生的人際關(guān)系,這令她感到挫折和無力,只能在一旁看著眾人歡愉的氣氛。 總在尋求讓自己支持下去的答案的她,覺得生命有太多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而她只能佯裝自己不孤獨,佯裝教學(xué)是她畢生的愿望,直到所有的壓抑與無解在她試教時爆發(fā),幾乎瀕臨死亡的她,終于有了追求自己夢想的勇氣——當個作家。
另一方面,長年渴望愛而得不到慰藉滿足的她,對于心理學(xué)講師情有獨鐘,甚至因為他認為她需要住院,她就真的認為自己是個病人, 一直到進了醫(yī)院的門才發(fā)現(xiàn)是精神科,但她了選擇默默的接受。在醫(yī)院中,其他精神病患的舉止令她感到驚慌失措,更是懷疑自己是否屬于這個世界。直到她另外一位姊妹再度意外死亡,那位心理學(xué)講師建議他去看另一位醫(yī)生,說是有新式療法,而她也依從了。展開她八年漫長的住院生涯,接受將近八百次的電擊療法,最后還差一點被施以大腦前額葉切除的手術(shù),直到她寫的書出版且得了獎,才有了出院的機會。
在異國的生活之中,新的經(jīng)歷與愛情讓她開始得以釋放自己,與原來的環(huán)境分離,真正嘗到性與被愛的美好,也嘗受并認清之后分離的巨大失落與苦痛。 流產(chǎn)后,她開始想再扮演求救者,自愿住進當?shù)氐木癫≡?某種程度上她竟覺得那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直至當?shù)氐尼t(yī)生告訴她,她沒有精神病,之前完全是誤判。起初聽到自己不是精神病患的事實,竟覺得比誤判更可怕。 在傍徨不安的過程中,她尋求深層的心理治療,在此,她仍希望醫(yī)生能告訴她怎么做,而醫(yī)師則告訴她“當你不要,就說不”。并且拒絕對她的作品作肯定,認為那是出版商和作者的職責而非他。
成名之后,接到了父親意外死亡的惡訊,自覺在外已無任何目標可追求的她,決定返家。
當她重新整理一切,漸漸尋回從前失落的自我以及自己的答案后。 從山坡下來了陌生記者,希望能為她拍照,而她開始接受這樣的陌生,雖然一開始有些不知所措, 但, 終究是開始了——她的另一段旅程。
細密綿長,困苦疼痛,女作家傳記,簡·坎皮恩的女性詩情。那一頭火紅的蓬松短發(fā)。
簡·坎皮恩擅長拍攝溫柔、細膩、百轉(zhuǎn)千回的故事,即使西部片《犬之力》也拍出了亨利·詹姆斯式的優(yōu)雅精致?!睹髁恋男切恰肥顷P(guān)于濟慈的傳記,而《天使與我同桌》則是澳大利亞作家、詩人珍妮特·弗雷姆的三部自傳的改編,其中引用了葉芝、奧登、莎士比亞、丁尼生、雪萊等人的詩句,可見導(dǎo)演的趣味也許受到浪漫主義至現(xiàn)代主義的英語詩歌傳統(tǒng)的影響。檢索發(fā)現(xiàn)簡·坎皮恩曾經(jīng)是在大學(xué)學(xué)習(xí)文學(xué)的。但是《狗的力量》這部電影卻是修正主義西部片,可見作家的趣味是廣泛的。不過《狗的力量》也是根據(jù)知名同性戀小說改編的。一位女士的肖像是 1996 年的電影改編自亨利·詹姆斯 1881 年的小說《一位女士的肖像》,由簡·坎皮恩執(zhí)導(dǎo)。
她羞于啟齒,她不善于談吐。她可以選擇瘋癲,她可以選擇結(jié)束??伤x擇了她唯有的生活繼續(xù),哪怕只是平凡和孤獨。文字是她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途徑。她喜歡低頭淺笑,她喜歡會心不語,她喜歡將一切都放入自己那顆純粹,干凈,美麗而敏感的心。然后無聲的承受。最后將這一切化為純黑色的字符譜寫于大地!
劇情大致依照史實,把細節(jié)拍得很好。我們一樣是透過窺看別人的人生來面對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前半的成長感情豐滿(Jane Campion感覺是具有此能力的天才),後半稍平淡,是否也反映了人生的普遍軌跡?
#重看#@百麗宮;三幕結(jié)構(gòu)寫盡孤獨卑微敏感的靈魂聲色,在我們還沒建構(gòu)好自己的世界之前,都曾體味到那些無法言說的心動、幻滅、絕望與新生,生命長河里的明浪暗涌,都無法阻止微緲而倔強的希望,因為每層地獄里都住了一個天使,感謝這些曾與我們同桌的天使,稀釋些許現(xiàn)實灰暗。
爛字幕……看得我暈不愣登、死去活來
打動我的不是灰暗中的成長過程,也不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是描繪了一個「害羞」的人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并從始至終保有那份與生俱來的「害羞」的圖景。感謝有導(dǎo)演能拍我們這一掛的人。
如此孤獨的局外人,始終以熱切的目光注視著無力融入的世界,渴望與痛苦燃燒成文字與詩章,那是宣泄的出口,唯一的浪漫。她似乎從來不懂得拒絕,無論傷害還是鮮花,只沉默地任由生活的浪潮裹挾向前。時間最終戰(zhàn)勝了風(fēng)暴,還她以內(nèi)心如海般的寧靜,hush-hush-hush...
克制而寫意的傳記片,沒有渲染,沒有煽情,仿佛傳主年邁之際的娓娓道來,期間當然難免有所跳躍。
從頭到尾我只能看到她的苦難和笨拙。世界將她看做異類來排斥打壓,竟然沒有過一個人真正珍惜她的天賦?;蛟S這正是導(dǎo)演所試圖說的,才華并不能帶給一個人任何東西。甚至說正因為擁有這樣的才華,她才不得不將一切其他生活的可能都拒之門外。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上帝。
字幕爛對這片有多傷 坎皮耶拍部兒童為主角的電影一定美爆
拍的不錯的流水賬。對應(yīng)的自傳有臺版譯本《島國天使》《伏案天使》《鏡幻天使》,從摘抄看文筆確實很詩意,倒不如直接看書
一天看兩個好看的片在運氣上有點過于奢侈。。這個也說不上哪里特別好看特別有共鳴,但就158分鐘都看得很順,每個姑娘都很美。。喜歡她裸在水里對一個渣男傻乎乎地賣弄風(fēng)情,特別美的肉體。。
前鋼琴課時代的坎皮恩,還挺刻意的。女主角(們)選得好。
貧困、疾病、喪親、無友、不算美、不被愛、孤苦伶仃,除了寫作才華,活生生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8年精神病院生涯,差點要做lobotomy (前腦葉白質(zhì)切除術(shù)),幸虧手術(shù)前文章獲獎了。小時候太可愛,橘子味棉花糖一樣的大蓬蓬腦袋。以為是學(xué)校勵志片,沒想到竟然這么沉重……有點怪的英語口音+法語字幕
除《鋼琴別戀》之外坎皮恩最好的片子...
我真慶幸我直到現(xiàn)在才看了這部作品//杜昳雯在《導(dǎo)演之維》第五章《簡·坎皮恩電影的女性主義創(chuàng)作觀》中寫道:“簡·坎皮恩通過將自身經(jīng)驗投映到弗蘭身上塑造了這個理想女性的形象并完成了電影中女性和自身從‘他者’到‘自我’的轉(zhuǎn)變,但這還不是結(jié)束,她試圖通過這個理想女性的角色對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影響?!?/“坎皮恩試圖表現(xiàn)弗蘭飽受折磨的人生漸進式的升華,從一個‘正常狀態(tài)的女孩’到一種‘真誠癡狂的他者’再到‘寬廣堅定的自我’的三級轉(zhuǎn)變?!?/應(yīng)該可以理解到 拍攝電影是坎皮恩面對世界的一種方式 通過攝影機她觀察世界尋找自我樹立風(fēng)格 以哲理性的審美的表達將電影膠片轉(zhuǎn)變?yōu)橐幻娉蜃约旱溺R子一副描摹自身形象的自畫像一臺投射自我影像的投影儀
歡樂易逝,須臾;哀愁難防,亙古。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或者說,孤獨是每一個人的永恆處境與存在狀態(tài),那種落寞的姿態(tài),像天使羽翅輕展,優(yōu)雅地暈染開,氤氳著敏感的苦澀。那生活緩緩鋪展開,邂逅的人事零星綴點,像煙火一瞬絢爛,憂愁侵入,滲入肌膚。我愛那燃燒後的冰冷灰燼,我在那寂寞里恣睢狂歡。
敏感而美麗的靈魂,往往過于孤獨,文字是心靈綻放的出口。
158分鐘沒有一分鐘覺得無聊,攝影太美